含有“语”的成语,急需………五个以上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含有“语”的成语,急需………五个以上,第1张

不言不语 言:讲,说。不说话,闷声不响

谗言佞语 中伤他人和奉承讨好的话语

低声细语 形容小声说话

风言风语 指没有根据或恶意中伤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或暗中散布某种传说

好言好语 好:美好,友善。指友善和中听的言语

好语似珠 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

尖言尖语 指言语尖酸刻薄

课语讹言 多嘴多舌,胡言乱语

临别赠语 分别时赠送勉励的话或忠告

眉语目笑 指以眉目传情

妙语连珠 连珠:串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喃喃自语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片言只语 片言:简单短少的几句话;只语:单个的字、词。短而少的几句话或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半部论语 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不可同日而语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恶语伤人 用恶毒的语言污蔑、伤害人。

恶语相加 把恶毒的语言加到别人身上。

恶语中伤 中伤:攻击和谄害别人。用恶毒的话污蔑、陷害人。

风言醋语 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

浮文巧语 华丽而空泛的言词。

浮语虚辞 指大话、空话。

甘言美语 甜美动听的话。

花香鸟语 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豪言壮语 豪迈雄壮的言语。形容充满英雄气概的话。

罕言寡语 罕、寡:少。很少开口说话。形容沉默寡言。

胡言乱语 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花言巧语 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好语如珠 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

秽言污语 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话。

冷语冰人 用冷酷的话伤人。

快人快语 直爽的人说直爽的话。

冷言冷语 带讥讽的冷冰冰的话。

妙语解烦 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流言蜚语 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鸟语花香 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齐东野语 齐东:齐国的东部;野语:乡下人的话。孟子蔑视农民,认为他们说的话没有根据,听信不得。比喻荒唐而没有根据的话。

千言万语 形容说得话很多。

前言不搭后语 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乱,不能自圆其说。

三言两语 几句话。形容话很少。

同日而语 指相提并论。

甜言蜜语 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甜言软语 甜蜜温柔的话。

夏虫不可以语冰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言语道断 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

牙牙学语 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

言语妙天下 形容言语非常精妙。

燕语莺声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一语破的 的:箭靶的中心。一句话就说中要害。

燕语莺啼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一语道破 道: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

一言半语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语出月胁 出语惊人,非同寻常。

语不惊人 语:言语,也指文句。语句平淡,没有令人震惊的地方。

语言无味 指说的话枯燥无味或庸俗无聊。

语笑喧阗 形容许多人挤来挤去地大声说笑。

语妙天下 形容言语精妙无比。

莺啼燕语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语无伦次 伦次:条理。话讲得乱七八糟,毫无次序。

硬语盘空 硬:遒劲有力的语句;盘:盘旋。遒劲有力的语文盘旋在天空中。形容文章的气势雄伟,矫健有力。

语焉不详 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语重心长 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只言片语 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

*词秽语 *荡猥亵的言词。同“*词亵语”。

*辞秽语 *:*荡;秽:肮脏。指轻薄猥亵的下流话。

呢喃细语 形容小声说话。

绵言细语 绵:柔软。绵言:柔和的语言。细语:低细的语句。指说话时声音柔和细微,使人容易接受。

喃喃细语 形容小声说话。

轻言细语 形容说话轻而柔和。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不经之语 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沉吟不语 沉默地思量着,不说话。引伸为迟疑不决的态度。

出处语默 出仕和隐退,发言和沉默。语本《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出言吐语 见“出言吐气”。

出语成章 见“出口成章”。

村学究语 谓迂腐浅陋的言辞。

对床夜语 两人夜间对床共语。

多言多语 谓不该说而说。

风言雾语 指隐约其辞的传闻。

风言影语 捕风捉影的话语。

风语不透 形容异常严密。

黑言诳语 犹言胡言乱语。

胡言汉语 犹言胡言乱语。

尖言冷语 谓言语尖刻。

街谈巷语 见“街谈巷议”。

冷言热语 犹冷言冷语。

流言飞语 见“流言蜚语”。

流言风语 犹言流言蜚语。

龙言凤语 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乱语胡言 胡说;瞎扯。

纶音佛语 比喻不由得不服从的话。

妙语解颐 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妙语惊人 妙语:有深意或动听的语言。绝妙动听的语言令人吃惊。

目挑眉语 以眉目挑逗传情。

目语额瞬 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形容处事精明狡猾。

能言快语 能说会道,言词敏捷爽利。

琵琶胡语 见“琵琶旧语”。

琵琶旧语 《宋书·乐志一》:“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后以“琵琶胡语”、“琵琶旧语”,表示对外屈辱求和之意。

七言八语 形容人多语杂。

千语万言 见“千言万语”。

巧语花言 同“花言巧语”。

切切私语 指私下小声说话。

窃窃私语 窃窃:偷偷;私:私下;语:说话。背地里小声说话。

轻言轻语 形容说话声音极轻微。

轻言软语 见“轻言细语”。

软谈丽语 谓谈话时态度温和,言辞柔美。

软语温言 温和的话语。

散言碎语 犹言闲言碎语。

伤言扎语 方言。谓说讽刺话。

少言寡语 谓平时说话不多。

殊言别语 指方言土语。

甜言媚语 见“甜言软语”。

甜言美语 ①犹言说好听的话。②指好言好语。

同年而语 犹言相提并论。

膝语蛇行 跪着说话,伏地而行。极言其畏服。

夏虫语冰 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闲言长语 议人长短的唠叨话。

闲言淡语 ①无关紧要的话。②同“闲言冷语”。

闲言冷语 没有根据的讥刺他人的话。

闲言泼语 指与正事无关的话;废话。

闲言碎语 ①不满意的话;没有根据的话。②与正事无关的话。

闲言闲语 指不满意的话;没有根据的话。

涎言涎语 厚着脸皮胡言乱语,撒赖。

闲言赘语 无关紧要的话;多余的话。

玄辞冷语 玄妙冷隽的言辞。

言颠语倒 说话颠三倒四。

言高语低 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

言来语去 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言三语四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言语路绝 犹言言语道断。

溢美之语 过分夸奖的话

一言两语 为数不多的几句话。

一语双关 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

一语中的 见“一语破的”。

一语中人 中:中伤。以一句话中伤人。

*词亵语 亦作“*词秽语”。*荡猥亵的言词。

*言媟语 轻狎的言词;*秽猥亵的言词。

*言狎语 见“*言媟语”。

莺歌燕语 黄鹂歌唱,燕子呢喃。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莺声燕语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鹦鹉学语 鹦鹉:一种能学人发音的鸟。鹦鹉模仿人学习讲话。比喻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亦作“鹦鹉学舌”。

语不投机 佛教禅宗谓说法不契合时机或对方的根机。

语长心重 见“语重心长”。

语短情长 语言简短,情意深长。

语简意赅 语言简练,意思完备。

语近词冗 谓文辞浅近,但不简炼。

语近指远 语言浅近,含意深远。指,本旨。

语妙绝伦 谓言语精妙,无与伦比。

语无诠次 言辞未加选择和斟酌。

语笑喧呼 见“语笑喧哗”。

语笑喧哗 大声说笑。

语重情深 犹言语重心长。

语重心沉 言辞恳切,心情沉重。

枝词蔓语 指繁冗芜杂的言辞。亦作“枝辞蔓语”。

詀言詀语 花言巧语,胡说八道。

自言自语 言、语:说话。自己跟自己低声嘀咕。

作言造语 谓编造虚诞的言辞。

话言话语 〖解释〗犹谈话。

款语温言 〖解释〗指诚恳而温和的言辞。

片语只辞 〖解释〗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人语马嘶 〖解释〗人叫喊,马嘶鸣。形容纷乱扰攘或热闹欢腾的情景。

万语千言 〖解释〗许许多多的话语。

未可同日而语 〖解释〗指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语四言三 〖解释〗指信口乱说闲话。

枝辞蔓语 〖解释〗指繁冗芜杂的言辞。同“枝词蔓语”。

讹言谎语 讹言:谣言。造谣说谎话

恶言恶语 指用狠毒的话骂人或说话

恶言泼语 指用狠毒的话骂人或说话

儿女子语 女人和海子的话。比喻不识大体的言论

快言快语

偶语弃市 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对私语也会遭到杀身之祸

私情密语

问题一:邳是什么姓读什么 邳姓,是尊奚仲为始祖的妊姓奚氏族的直系分支姓氏。《辞海》说:“邳,姓,汉有邳彤,相传夏车正奚仲始迁于邳,为薛侯之祖”

读音:[pī]

问题二:姓邳的女孩子叫什么名字最好 邳蠓

邳颖乔

邳暄迅

邳亦予

邳委缦

邳子霄

邳榕焉

邳翔桂

邳妮谷

邳明嫒

邳浩靓

邳苫渲

邳恒羽

邳卉香

邳蓝筠

邳廷美

邳纺亦

邳薇婕

邳锦如

邳荣悦

邳怡其

邳科芩

邳瑶苹

邳歌燕

邳妤

邳姿R

邳才h

邳彗曦

邳乔云

邳甜V

邳桓荧

邳青影

邳迅迎

邳忆贞

邳帆昀

邳乐方

问题三:“阙”字作姓氏时的读音是什么? que第一声阙(quē 阙)姓源出有四:1、起源于地名。古代有县名叫阙巩,居住在这个县的人家就以阙为姓。

2、来源于以封地名为氏。春秋时的鲁国有邑名为阙党。有人被封在这个地方,于是以封地名为氏,称做阙姓。

3、来源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期孔子居住在阙里,后来住在这个地方的人,就把地名当作自己的姓氏。

4、来源于嘈铡2糠帧嘈铡备某闪恕般谛铡薄

que[第四声通常都是宫阙之类的

问题四:“滑”字作姓读什么音? 读作(Hu憨)

滑姓源流较纯正,一说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一说得姓始祖:滑伯。滑姓出自姬姓。滑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江苏邳县下邳故城。历史名人有滑寿、滑涣等。

问题五:pi (一声)用作姓氏是哪个中文汉字??!!!急~~!~!~! 皮

例:皮长山

皮姓起源有二:

①、源出姬姓,出自樊姓,周天子卿士樊仲皮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所载,鲁献公次子仲山浦辅佐周宣王中兴,受封于樊邑,其后有樊氏。春秋时,周卿士樊仲皮的后代,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皮。

②、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谱》记载:“出郑大夫子皮。”

皮姓是一个发源于我国北方的古老姓氏,始祖可追溯到二千八百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仲山甫。最初皮氏所居的皮氏邑,虽在山西境内,但最早发源地实际上还可以推溯到河南的济源。到了汉、晋、南北朝之时,皮姓已崭露头角,出了不少历史上知名的杰出人物,譬如,后汉有著名的谏议大夫皮究,以及官任上计掾、撰《秦嘉集》的皮仲固;三国时期有受刘备和曹操同声赞扬的皮容;南北朝时北魏的名将皮豹子,北齐时以善于骑射见称的皮景和,以及曾著《春秋意》十五卷的学者皮元等。皮姓望居下邳、天水,并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目前皮姓人口未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问题六:有没有这个姓?Tan,读“一声”和贪同音。如果有的话,这个姓的字是怎么写的? tan 字做姓氏总共有10个。分别简述如下:

▲郯姓

郯(Tán)姓,罕见姓氏。江西宜丰有此姓。汉族姓氏。其来源众说纷纭,

一、《帝王世纪》云:“出于少昊。少昊氏或云姬姓。”显然是黄帝后裔。

二、《姓氏考略》云:“出自嬴姓,少昊之后。春秋时郯子朝鲁,能辩古官,仲尼师之。今下邳东北五十里有古郯城。”古郯国在今山东郯城西南。少昊、嬴姓,皆出黄帝之后,故此支郯姓是黄帝后裔。

郯姓名人:唐朝有郯戴;元朝有郯韶;明朝有郯征,等。

▲檀姓

姓氏源流

檀(T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殷商时期的檀伯达之后,以祖名为氏。西周初,周武王的司寇苏忿生、大臣檀伯达受封于河内。檀伯达之后代子孙,有的以祖名檀为姓,称为檀氏,世世仕周,家于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檀氏。

2、出自姜姓,为春秋时姜太公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三》引《风俗通》所载:“檀氏,齐公族有食丘檀城,因以为氏。” 春秋时期,有齐国公族食采(封地)于瑕丘檀城(今山东省滋阳县城北,一说今山西省昔阳县),其子孙有的以邑名为姓,称为檀氏。另一说为姜子牙助周武王灭商有功,所以,周武王赐檀木杖一根,赐姓檀。其后代遂有的以檀为氏。战国时的檀弓,即是此支檀氏的后裔。

3、出自古代鲜卑族中有檀氏。据《魏志》所载,鲜卑族檀氏。

▲谭姓

姓氏源流

谭(Tán 谭)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谭氏家谱序》所载,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禹的后人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省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瓠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出自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中有谭姓:

① 景颇族勒羊氏,汉姓为谭。

② 壮、瑶、哈尼、满、鄂伦春等族均有谭姓者。

得姓始祖:大禹。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任命鲧治理水患,但没有成功。帝舜即位后改用鲧的儿子禹来治水而获得成功,舜老了以后,禹接替了舜的帝位。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把禹的后代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后就沦落为齐国的附庸地。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于诸侯,干脆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到了莒国(今山东省莒县),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遂以国为姓,并尊大禹为其得姓始祖。

▲谈姓

姓氏源流

谈(Tán)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据《姓苑》所载,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 封殷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为谈国,又名为郯国。传三十六代至谈君,被楚国所灭,其后人以谈为氏,相传姓谈。

2、出自籍谈,其后人有籍氏、谈氏。据《姓苑》所载,周朝有大夫籍谈,其后人分为籍氏和谈氏。至秦末,为避项籍名讳,籍氏亦有改姓谈氏者。历史上有谈氏为避仇而改谭氏之说。

▲覃姓

姓氏源流

覃(Tán,Qín,Xú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夏朝有覃怀地,为覃怀氏之后,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夏有地>>

京剧《玉堂春》是颇出名的,其唱工做工扮工均可称绝,所以凡扮演青衣的角色,其人门戏之一,必须是先学其中一出的折子戏《女起解》。它是京剧的基本功。

这样,戏剧中的主体人物苏三(玉堂春)也就更见红了。

中国传统戏剧涉及到男女情事,通常有两种特殊图式:一是公子和**。所谓公子好逑。**怀春,通过贴身丫头拉线私订终身,风行的“落难公子中状元,后花园私订终身”即是百说不厌的;另一就是公子和青楼妓女。大概仍是公子好色,妓女多情义,经历磨难,终于完成大团圆的理想模式。此中旖旎,似源于唐人《李娃传》传奇。我很怀疑《玉堂春》故事由此嬗变而来。但它似比公子和**那类图式要多些传奇味。就其主旋律的悲惨交响乐涵盖的苦中作乐、乐中有苦,这正也调谐农耕社会的士民心理机制和致思途径的,因而为人归依和认同,盛行了几百年。

据说《玉堂春》的苏三起解所以出名,走红大千世界,还有一个原因是实有其事的。唯真,才能尽善尽美,引起人们加倍的共鸣。

最早得悉与《玉堂春》有关的实证的,是十年浩劫后见到的一则报道,说是山西洪洞县修复了县衙里的虎头监狱。它是三晋大地罕有见存的一座明朝牢狱,有人还明确指出此中女监某处就是囚禁苏三的牢房。江山也要名人捧。据说当时新修复的洪洞监狱,门上还曾写有“苏三监狱”字样,地以人贵,它当然是真人真事了。因此游洪洞县,除了到城北二里地那棵大槐树下转转,寄托回归之乡情,其次就是看那因苏三得名的虎头牢狱了。

据说苏三案件还为洪洞留下不少古迹,像皮氏要砒霜的那家药铺;有人还在路旁公园内竖立一块标志:苏三于押解中曾在此休息过。总之,它要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苏三确有其人其事,也确实在洪洞县落难过。为此那个王三公子王金龙也被说成确有其人的。还说他本名叫王三善,原籍河南永城。由于父亲在南京当吏部尚书,就结识了苏三。他后来努力为苏三平反,以后双双回归永城。不久,苏三病死,葬在王氏祖茔边,据称三十年代还有人在那里见到她的墓碑,上书“亡姬苏氏之墓”。

当然,在山西,像晋中太原和洪洞一带,苏三故事是更为走俏的。“特别是太原,人们长期传说‘苏三为沈洪妻皮氏诬陷的档案’确有其事。并说苏三档案在辛亥革命前,由当过洪洞县知事的河北玉田县孙奂仑窃走。还有人说,苏三档案被孙奂仑卖给法国巴黎占董商人。”(王定南《从苏三故事谈起》,《文史研究》1988年1期)据说“有人考证王三公子和玉堂春确有其人。甚至有人在山西洪洞县看到过玉堂春的档案”(王延龄《历史大舞台》,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所以胡士莹界定冯梦龙创作的《玉堂春落难逢夫》(《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所叙为明代实事”。(《话本小说概论》)

苏三故事也许真有其人的。据王延龄说,他听人讲及明代中叶就有古本广东潮剧《玉堂春》,演苏三全部,剧情有一段故事是说苏三在三堂会审后,等候在五里亭,因天寒兼体弱受刑有病,竟冻死在郊外。不久苏三父亲来寻女,惊悉苏三已死,于是痛哭一场。在哭词里介绍了身世。原来他叫周彦字玉柯,河北曲周人,赴山西做官前,将爱女留在家中,竟为继母卖给保定府的苏家妓院,按年龄排为第三,故叫苏三。“潮剧的老艺人却说这是真事,而且祖辈相传,材料来自洪洞县苏三的供词案卷。这供词还讲到王景隆(一般戏中称为王金龙)和苏三同乡,也是曲周县王家集村人,和苏三的故乡相距仅十余里,他到苏家妓院见了苏三就十分倾倒,两人相爱。”(《历史大舞台》)

看来,苏三故事乃是以明朝中期为大背景的,有其人也有其事。

但是,现今所见最早记述的《全像海刚峰先生居宫公案传》(明万历三十四年万卷楼刊本,李春芬撰),与现今流传的《玉堂春》苏三故事构架大体相同,唯出场之主角王金龙作王舜卿,沈洪作彭应科,且是浙江兰溪人,与山西洪洞无关,此案后由时任江浙运使的海瑞审判。

此处玉堂春亦姓周而不姓苏。也无“苏三”字样,最后还是海瑞成全他俩姻缘了的。“公令人伪为妓兄,领回籍,后与舜卿为侧室。”(卷一第二十九《妒奸成狱》)此处人地各异,看来是与今本苏三故事,风马牛而不相及,或循此建构再加工的。

所谓玉堂春姓苏,始见于冯梦龙《情史》,“河南王舜卿,父为显宦,致政归。生留都下,支领给赐,因与妓玉堂春姓苏者狎”,(卷二《玉堂春》)尔后才有王离去。“山西商闻名求见”“携归为妾”故事。而《警世通言》以此为据,作了惟妙惟肖的形象思维,以致不胫而走,使苏三故事成为家喻户晓。

因为源流自少说平话,尤其是其源始见于海瑞判审,当不可信。据王定南说,在文化太革命前,山西省委书记郑林对他说,华北局某领导曾请郑组织人员研究苏三故事。为此他作了大量搜集工作。

特别是山西省文史馆馆员尚德赴洪洞查看苏三档案情节。尚德参加过太原辛亥革命,曾任副都督府秘书长。“辛亥革命前在太原就传说:洪洞县县衙门档案库有苏三档案。

尚年轻好奇,又与孙奂仑友好,为此专到洪洞县向孙奂仑询问,要看‘苏三档案’,孙和尚一起去问管档案的人,该人说:‘档案库没有苏三档案。’”

洪洞县衙有否见存苏三档案,当然不能判断有否其人,明末和清季的多次农民起义,洪洞县衙多次受毁,要能保存它,当时也不会有这强烈的意识,但《洪洞县志》均无此案记述,也没有传闻和发现“苏三档案”。因此王定南界定,“苏三的故事流传很广是小说家冯梦龙的功劳”,“写小说的人可以凭空虚构任意编造,但不能作为历史事实”(《从苏三故事说起》)。

王延龄也认为,所谓王金龙即王三善说,却在《明史》本传中“不见一个苏三字样,他也并未做八府巡按到山西去三堂会审过”,“看来这些考证都是文人的臆测,真正看戏的人欣赏的是表演艺术,受感动的是故事情节,为他们两位大翻家谱,不免有画蛇添足之嫌。”(《历史大舞台》)

看来还是这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苏三故事并非扑朔迷离,其真伪如何,也许这可以作为答案了。戏曲角色名称之谜

大家知道,我国戏曲表演的特点之一是演员按其扮演的人物类型,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不同的角色行当;可是,若问角色行当何以用这几个字命名,大家又会觉得迷茫。

有些剧种随着表演艺术的丰富和发展,角色行当又区划为更加细密的分支,如生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旦行分为花旦、青衣、老旦;净行通常要画脸谱,俗称“花脸”,又可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等。此外,如“贴”为“旦之外,贴一旦也”,也是旦行。

“外”者,“生之外又一生也”,通常也是老生。所以概而言之,还是生、旦、净、末、丑五种类型。

对这五种类型命名的含义,明代一些爱好戏曲的文人表现出很高的探求兴趣,很是热闹了一阵子: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朱权,是一个戏剧家,他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写成的《太和正音谱》,部分地接触到行当的命名:“当场男子谓之‘未’。未,指事也”,“当场之妓猿之雌也……俗呼旦,非也”,“靓,傅粉墨者……粉自黛绿谓之‘靓妆’,故曰妆靓色,呼为净,非也”。虽然解释得很不明白,如末为什么是“指事”;但因为他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封建社会的文人常将他的话引以为据。

明周祈从《乐记》的一条注“优雠杂戏,如猕猴之状”立论,认为不仅“旦”而且其他行当也都是动物名:“狴也,猩猩也”,“净,狰也,似豹,一角五尾,又云似狐有翼”,“丑,狃也,犬性骄”,“谓俳优之人如四兽也”(《剧说》引《名义考》),这是从歧视艺人的角度去臆想。

而《怀铅录》对“末”所作的解释曰:“四夷之乐有”,为北方国名,故“优人作外国装束者”曰省作末;这也与古剧中“末”行所扮人物之实际不相符合。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也参加了这场探讨,在《庄岳委谈》中提出了“反是而求其当”的观点,即主张从角色的反面含义去理解。比如,生行往往要唱不少曲子,必须熟习,“曲欲熟而命以生”;旦角扮演女性,女性属阴,“妇宜夜而命以旦”;按照传奇剧本的规范,末角总是第一个登场,简述全剧大意,“开场始事而命以末”;净角要画脸谱,“涂污不洁而命以净”至于“丑”,胡应麟没有说出它的反义来,另外一些持同样观点者则作了补充,或曰“丑为好,或云丑在十二生肖中为牛,牛最笨拙,故将最活泼伶俐的角色命为“丑”。

文学家祝允明(祝枝山)不同意这种见解,曰:“生净丑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皆谬也。”(《猬谈》)他认为这些称谓只是金元间韵市井语言,“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其实,即使土音市语也还是有义理可求的,他自己既没有说出个所以然,又抹煞别人探求的意义,似乎有点蛮横。

对于戏曲深有造诣的徐渭,则持慎重和研究态度。其《南词叙求》曰:“生即男子之称,史有董生、鲁生”,“宋伎上场,皆以乐器之类置篮中,担之以出,号曰花担,今陕西犹然,后省文为旦”,“丑,以墨涂向,其形甚丑,今省文作丑”,“净,此字不可解。予意即古‘参军’二字,合而讹之耳”,“末,优中少者为之,故居其末……家奴多用末扮,亦古参军、苍鹘之意”。徐渭从生活习俗及唐代参军戏来追索角色行当命名的缘由,观点比较严肃朴实,多为后世研究者所赞同。

当然持异议者也是不断出现的。择其要者,如明沈德符根据《辽史·乐志》“大乐有七声,谓之七旦”之说,而曰:“所谓旦,乃司乐之总名”,“旦皆以娼女充之,无则以优之少者假扮,渐远而失其真”(《顾曲杂言》)。清黄绰《梨园源》云:“生者,主也,凡一剧由主而起,一轶之事在其主始终。”似乎“生”是发生、产生的意思。清焦循《剧说》引《都城纪胜》:宋代“杂扮或杂班又名钮元子……装为山东河北村人以资笑端……今之丑角盖钮元子之省文”。王国维《古剧脚色考》则主张丑角由“五花爨弄”而来,“丑”是“爨”字的简写。

在戏曲史研究中,“角色考”是一项专门的学问。近年来研究成果不多,关于角色行当的许多方面仍然使人处于迷茫之中。

 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汝姓的起源与家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布地区

 今河南省的信阳市固始县、汝南县,安徽省的利辛县、淮北市,甘肃省的`天水市、平凉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陕西省的富平县,北京市,黑龙江省的七台河市、大兴安岭地区,江苏省的苏州市、吴江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山东省的济南市平阴县、聊城市东阿县,湖北省的武汉市,云南省的普洱市(思茅市)宁洱县(普洱县)、陆良县,非洲尼日利亚等地,均有汝氏族人分布。

 历史来源

 汝(Rǔ)姓源出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平王幼子之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姓源韵谱》:“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州,其后有汝氏。”2源于姒姓,出自商代汝鸠、汝方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地名,出自东周时期王畿汝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得姓始祖

 汝鸠。汝氏出自以地名为氏,周朝时,中原有河名汝水(在今河南省南部,现称之为汝河),住在汝水之滨的居民中,就有以这条河流为姓的,可能是出于对此河的感激之意,他们就是汝姓的始祖。相传周朝迁都洛阳后,周平王把最小的儿子封在汝川(今河南省南部),官为侯爵,人称汝侯。汝侯的后代就以封邑的地名为姓氏,称为汝氏。另外,在商朝时,有贤士汝鸠、汝方,曾位居高官,后来子孙就随之为汝氏,世代相传。据《姓氏考源》载,周平王少子封于汝川,其后有汝氏。又《元和姓纂》载,殷贤人尚书汝鸠之后。汝氏后人奉汝鸠为汝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汝氏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六十二位门阀,望族出天水郡、渤海郡。汝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汝河是我国汝姓的发源地。河南省境内,有一条汝河,自古以来就有名气,在《汉书》的“地理志”就有记述。周平王继承王位以后,把自己的独生子们分封于各地,自立门户为诸侯。当时他最小的一个独生子被封于汝川,即现在的汝河。后来汝侯的子孙,就“以国为氏”而姓了汝,并且从此绵延不断地繁衍流传下来。关于汝氏的源流,《元和姓纂》一书指出,是周平王的少子封于汝川,他的后代有汝氏。也有些学者认为汝姓的出现更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在《尚书》上就有一位当时著名贤人汝鸠。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尚书有汝鸠,汝方。汝姓望居天水郡(西汉置郡。相当于今天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字辈排行

 江苏苏州汝氏字辈:“钦承先祖德佑启后人贤孝友家声著书诗教泽绵”。注:该支字辈循环使用。

 甘肃平凉汝氏字辈:

 大房支派:“自应宝恒登文养”;

 小房支派:“森顺(自)廷宗新文”。

 山东济南、东阿、安徽利辛汝氏字辈:“文兴振传永绍承继绪常怀发崇善泽培毓庆景广”。

 姓氏世系

 河南睢阳汝氏世系

 汝梓材:汝洲之子。后裔未续。注:传至六世汝延秀,自曲江徙居下湾。后裔未详待考。

 汝僓世系

 汝寿:汝秉口之长子。新建亮山支。后裔未续。注:汝寿分迁双领支祖。

 汝福:汝秉口之次子。新建亮山支。后裔未续。注:汝寿分迁双领支祖。

 汝瑞:汝秉章之长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玉:汝秉章之次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尔:汝秉章之三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注:汝尔生汝文炳,迁居南昌桑林支祖。

 汝珍:汝秉章之四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琅:汝秉章之五子。新建头议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口:汝秉章之五子。新建议头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秽:汝秉辙之子。三江口观下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秽迁塘头之基祖。

 汝演:汝秉海之子。三江口观下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演迁东岸之基祖。

 汝富:汝秉淋之子。新建莲横支。后裔未详待考。横江谱:汝富莲塘之基祖。

 汝国:汝秉富之子。新建三横支。生子一:汝文澜。徙弋阳泰王镇。

 汝魁:汝秉元之长子。更楼大房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华:汝秉元之次子。更楼大房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唱:汝秉元之三子。更楼大房支。字近塘。娶皮氏。生子三:长汝文翰缺、次汝文富缺、汝文信。

 汝郁:汝秉元之四子。更楼大房支。徙安徽。后裔未详待考。

 汝灿:汝秉正之之子。更楼大房支。字辉光。娶熊氏。生子三:长汝文显徙四川、次汝文济徙四川、三汝文达。

 汝口:汝秉口之之子。子玉公之孙。更楼大房支。生子一:汝文富居罗山。

 汝明海:汝德鼎之子。南菜坊支。娶陈氏。生子三:长汝清桃、次汝清柳、三汝清李。

 汝大郎:坤名,汝十三郎长子。明洪武丁丑1397年。汝大郎与赖八郎、袭六郎同治社妖,卫民功绩昭著。妣刘氏,粤谱加沈氏。公葬赖坊村石岩头背塘坑山窝,癸山丁向,曰“寒婆夹伞”形。生子四:长汝小四郎、次汝小五郎、三汝小六郎、四汝小匕郎。

 汝小大郎:坤名,汝十三郎次子。妣张十娘。后裔未详待考。

 汝贵世系

 汝谟:汝蒿长子。汝谟生于致和戊辰1328年七月二十六日戌时,殁洪武已巳1389年二月三十日申时,葬西边坐北向南。娶万氏,生致和丙寅1326年五月初五卯时,殁洪武乙丑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合葬夫坟。生子二:长汝震、次汝坤。

 汝谏:汝岳长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论:汝岳次子。生至顺壬申1332年二月十八日,殁洪武戊午137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酉时。娶陈氏,生元统癸酉1333年二月三十日申时。殁洪武巳未1379年五月初五日卯时。生子一:汝云翔。

 汝则铭:汝正长子。行寿六,字曰新,元至顺壬申1332年生,明建文已卯1399年殁,葬黄墓坑西岸山向楼前,娶林氏,葬刁林冈。生子六:长汝思宇、次汝思诚、三汝思敬、四汝思俊、五汝思齐、六汝思显。

 汝则仁:汝正次子。行二,葬秧坑口席陂山,娶黄氏,继娶饶氏,俱葬铁炉樟山上。后裔未详待考。

 汝则埠:汝正三子。行三,字则华,葬秧坑进思台。娶蔡氏,葬攸陂竹山上。后裔未详待考。

 汝则诚:汝正四子。行四,号诚,字君宝。元至正已亥1359年生,明永乐甲辰1424年殁,娶黄氏,生子一:汝松。居涂家脑。则汝诚传四世汝天尧,居黄皂冈。

 汝晃世系

 汝文简:汝自诏长子。讳辉,号默齐。新建牛阑三横支范出。娶高氏。继娶徐氏。生子三:长汝维栋、次汝维梁、三汝维贰,徐出徙居湖广荆蛮。

 汝文炳:汝自诏次子。讳篪。新建牛阑三横支。娶廖氏。生子三:长汝贤、次汝先、三汝崇。

 汝文泮:汝自诏三子。讳泮。新建牛阑三横支。汝杨出。行十五。生子一:汝维演。

 汝文玉:汝自让长子。讳玉。新建牛阑三横支。汝继黄出,兄弟徙居辽海。后裔未详待考。

 汝文素:汝自让次子。讳浒。新建牛阑三横支万出。娶黄氏。生子二:长汝维昌、次汝维玉。注:汝文素同子而五徒湖广石牌。

 汝文起:汝自让三子。讳勇。号圣万。新建牛阑三横支。汝万出。娶杨氏。生子二:长汝维颖、次汝维锦。

 汝文大:汝自让四子。讳泗,号质庵,别号荆湖。娶胡氏。生子二:长汝维善、汝次维新,陈出。

 汝文黄:汝自让五子。讳黄。新建牛阑三横支。与兄汝文玉徙居辽海。

 汝仲才:汝顺财之子。号棠士,字秀亭,明洪武庚戌1370年。平五月初一日子时生,由西宾入赘黄氏,冈前支祖。生洪武丁已。八月十六日未时。生子四:长思敬、次孟敬、三以敬、四彦敬

 汝侃如:汝顺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言如:汝顺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恂如:汝资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翊如:汝资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纯如:汝资三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怡如:汝论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应如:汝论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谦如:汝论三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皋如:汝论四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泰如:汝渊长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复如:汝渊次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恒如:汝渊三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观如:汝渊四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豫如:汝沛之子。新建城东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寿:汝维洵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行:汝维洵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泰:汝维洵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仁:汝维洵四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通:汝维洵五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履:汝澄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益:汝澄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书:汝澄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恭:汝维洌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康:汝维洌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达:汝维洌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恒:汝维直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和:汝维直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敬:汝维杰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信:汝维杰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显:汝维杰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荣:汝维杰四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忠:汝维润长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富:汝维润次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华:汝维润三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安彰:汝维湛之子。新城菜元港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朗世系

 汝秉铉:汝文裕长子。丰城流溪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秉锃:汝文裕次子。丰城流溪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秉钫:汝文彬长子。丰城流溪支。幼子汝国原迁。其他子未详。

 汝秉鹿:汝文彬次子。丰城流溪支。

 汝秉锡:汝文彬三子。丰城流溪支。幼子汝国卿迁。其他子未详。

 汝伟福:汝守恭之子。丰城流溪支。后裔未详待考。迁居港边。

 汝伟岳:汝守楠之子。丰城流溪支。生子一:汝怀全。

 汝光世系

 汝维岳:汝士沂长子。居冯川上巷支祖。娶徐氏。夫妇殁葬小坑里,寅申向。生子二:长汝希安、次汝希邦。

 汝维岚:汝士沂次子。居冯川下巷支祖。娶吴氏。夫妇殁葬小里冈。生子二:长汝希明、次汝希均。

 汝维崧:汝士沂三子。居洪田中巷支祖。号如山。娶萧氏。夫妇殁葬小里冈,寅申向。生子三:长汝希圣、次汝希贤、三汝希仁。

 汝大麟:汝资深之子。奉新扫墩支。生子一:汝煌。

 汝八世系

 汝居敬:汝意之子。生子一:汝近环。

 汝居仁:汝忠之子。生子一:汝近正。注:汝忠受业于西涧先生,屯田员外郎,宋崇宁二年癸末科(公元1103年)进士。授奉正大夫,开封府少尹,升都转运使。

 汝洪朔世系

 汝立宝:汝文茂长子。奉新甘棠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立安:汝文茂次子。奉新甘棠支。后裔未详待考。

 汝邦缙:汝元祥长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邦兴:汝元祥次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荣璋:汝必通之子。后裔未详待考。

 汝守采:汝志遂之子。后裔未详待考。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姓字本义

《说文》中有“姓”字,从女生,生亦声。此字始出现时已比较晚。殷墟甲骨卜辞文字中虽已有几片残辞中 甲骨文相片

见到“姓”,但与《说文》所列这种会意兼形声的“姓”字似有不同,由于甲骨卜辞残破,其在卜辞中用法多不详,仅一片略能知道是作女子之名或字,此种加了女旁(性别符号)之字,一般只作为女子个人名号使用,不同于《说文》中的姓字。西周古文字中尚未见姓字。春秋时代中期末叶的齐器铭文中有一汉字,左边是“亻”字旁,右边是“生”,不从女,从人。这个汉字亦见于战国时代玺印文字。战国时代晚期秦诅楚文方有“姓”这一汉字。由此可知,“姓”字古义上要需从对文献记载爬梳整理去求得。

杨希枚著《姓字古义析证》,对“姓”字在文献中的用法详加整理,得出结论是“姓”字古义有三:其一,训子或子嗣;其二,训族或族属;其三,训民或属民。

姓在先秦的含义

朱凤瀚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将“姓”字在先秦时代的含义如下:

其一,实本义是女子所生的子女。《说文》:“姓,人所生也。占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户,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所谓“人所生也”即母所生之子女。《左传·昭公》所谓:“问其姓,对曰:‘余子长矣’。”《左传·昭公》:“二后之姓,于今为庶。”《礼记·丧大记》:“父兄子姓立于东方。(郑玄注:子姓,谓众子孙也。姓之言生也。)”等例中之“姓”皆属此种本义。

其二,“姓”即是子女,子女相为亲,相组为族。所以广其义,姓可作族属、族人解,亦可以进一步将之理解为泛称的“族”的意思,如殷墟卜辞中之“多生”西周春秋金文中之“百生”。在卜辞中“多生”是指占卜主体(王)的亲族。西周金文中的“百生”,从铭文内容看,可以用来称本族族人,也可以泛指没有亲族关系的其他族的族人。至于东周文献中所见的“百姓”,则不仅可以有以上“百生”之义,而且有的含义更广泛,几乎近于今日所说之百姓,即民众,旧解或将”百姓”释为“百官”,其说不可信。

其三,“姓”本义既为女子所生子嗣,则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组成的亲族也可以称为“姓”。以表示其同出于一个女性始祖的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这是“姓”的另一引申义。此种亲族组织强调女性始祖,则当如许多学者所推拟的。其最初必形成于母系氏族社会中,即夫从妻居,子女属于母族,世系以母方计。对于这种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组织的名称,杨希枚先生主张称为“姓族”。典籍所记姬姓、姜姓,最初应皆属母系姓族,姬、姜则是此种母系姓族之名号。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妻从夫居,子女不再属母族而归于父族,世系以父方计,所以母系姓族遂转为父系姓族。此后,父系姓族仍然使用着母系姓族的名号。今日所见古姓族名号如姬、姜、姒、妫等皆带女旁,虽造字时间不早,但从女可能表明其本原与母系姓族有关。父系姓族所以沿用之,则当是因为在母系向父系转变之初,子女虽已属父族,但仍以其母之姓族名号为族名,后延续作为父系姓族的名号,同于传说的黄帝诸子异姓之例。在商代、周代这一历史阶段,诸父系姓族实皆已分化为若干独立的、以宗族形态存立的分支(即卜文所谓氏)但姓族在商代的作用仍比较明显,仍有实体性质,可以认为是一种高层次的家族。姓族到周代后多只有名义上与观念上的作用,已非实体,不具有组织上共同的联系与政治、经济或宗教生活,亦即不属于所谓的家族。

其四,“姓”在东周文献中有时是指姓族之名号,如《国语·周语下》言“赐姓曰姜”之“姓”[12],即应理解为所赐姓族之名号即姜。又如《左传·哀公》“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很明显“姓”在这里是指吴女所属姓族之名号,即“姬”。所谓姓族之“姓”与作姓族名号讲的“姓”是一实一名,属于两种概念范畴,所以会发生此种混同,当如杨希枚先生所言是由于名代表实,积久而以实为名,于是产生姬、姜之类姓之名号就是姓的概念。司马迁在《史记》中常言姓某氏,没能区别古代姓与氏之不同,但他所说的“姓”意思即是指姓族之名号。

氏在先秦的含义

“氏”字最初造字时本义已难知。《说文》以巴蜀方言训解之,当非其本义。此字在殷墟甲骨刻辞中仅一见,刻辞残破,含义亦不明。西周文字中“氏”字巳较常见,其字义与东周文献中“氏”的含义有彼此相同者,故并在一起分析,其主要用法大致是:

其一,指称个人。有多种用法:如可以接在官名后,作官称,像师氏、尹氏等。《左传·昭公》讲少昊氏诸鸟官名,亦是鸟名加氏为称。接在爵位后表示尊称,如“侯氏”。接在字或亲称后表示一种较亲近的称谓,如伯氏、叔氏、舅氏。接在姓后,指属于该姓族的女子,如“姜氏”“姞氏”“任氏”等等。接在作为家族组织讲的“氏”之名号后,指称属于该家族的个人,如叔孙氏、雍氏、庄氏。除以上用法外,东周典籍中称上古传说中的帝王、部落首领亦在其名后加氏为称,如“黄帝氏”、“少昊氏”、“共工氏”等。

其二,与表示姓族之“姓”义同,如《左传·昭公》:“姜氏、任氏,实守其地。”(杜预注:姜,齐姓;任,薛姓。)又如《国语·周语上》:“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此“姜氏”即“姜姓”,但这种用法较少见。

其三,指一些上古的部族,《国语·周语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除此所谓有夏氏、有吕氏外,《左传·襄公》的所谓陶唐氏、御龙氏、豕韦氏、唐杜氏等等,以及《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述诸上古国族,均未必是单纯的血缘组织。刘师培《释氏》论及此种氏:“是氏即所居之土,无上则无氏。”其实质乃是一种非单纯血缘关系的政治区域性集团。先秦典籍在记述商周时代的历史时,已很少使用此种含义的氏的概念,只是偶用以称一些边远地外的部族,如《国语·周语上》中“犬戎氏以其职来王”之“犬戎氏”

其四,指一种家族组织。此种例子很多,如《左传·昭公》叔向曰:“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可见羊舌氏即叔向所属宗族的十一支分族之一。《国语·晋语八》:“终灭羊舌氏之宗者,必是子也。”韦昭注:“宗,同宗也。”由知羊舌氏本身亦构成宗族。《左传·昭公》:“子皮之族饮酒无度,故马师氏与子皮氏有恶。”子皮氏显即子皮之族。《左传·襄公》:“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候氏、子师氏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这五氏亦即五族。《左传·哀公》中宋皇氏、灵氏、乐氏又称“三族”。《国语·晋语九》:“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辅氏即从智氏中所分立出来的,智果本人之近亲家族。以上文字可说明氏即族。实际上《左传》、《国语》中凡列国卿大夫家族多称“某氏”,如鲁桓公之后称“孟氏”、“叔孙氏”、“季氏”,齐国的“崔氏”、“田氏”,郑穆公之遗族统称“穆氏”等,皆属于氏的此种用法,显然不同干上述那种非单纯血缘关系的政治区域性集团之氏。指称家族之氏,已经见于西周金文,如散氏、虢季氏等。春秋金文中所见厚氏、干氏、彪氏、京氏也是。这种属于家族组织的氏与姓族的关系,当如《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世本》所言:“言姓即在上,占氏即在下。”即是说氏是统于姓族之下,二者有主体与分支的关系。

其五,“氏”亦可专指族氏这种血缘亲族组织之名号,也可以说只是一种标志。如《左传》中可见有“某氏之族”之称,如“游氏之族”,细析之,所谓“某氏”在这里实仅专指该族氏之名。又如《左传·隐公》:“公命以字为展氏”,即是命以“无骇”之字“展”为其氏名,称展氏。郑樵《通志·氏族略》列举了多种氏名来源,如“以官为氏”、“以地为氏”等,此种“氏”均是指族氏之名号。“氏”亦与“姓”一样,具有名(族名)实(族之实体)两种含义。由此也可以进一步领悟到作为亲族组织的氏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凡称“氏”,皆表未该亲属组织有自己独特的名号。按照典籍中旧有说法,也可以说是有个独特的家名。所以所谓“立氏”不仅意味着在组织上相对独立,而且意味着起一个足以表示其独立性的名号。

其六,在西周、春秋时代,作为贵族家族之“氏”,虽本身是血缘组织,但往往不是以单纯的血缘组织形式而是以一种政治、军事、经济共同休的形式存在,其自身只作为这共同体的核心。此种共同体有时亦可以“氏”相称。如《左传·昭公》记载昭公伐季氏,叔孙氏之司马言于其众曰:“我,家臣也,不敢知因。凡有季氏与无,于我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也。”可见这些家臣、私属是将“我”归入叔孙氏之内。此时的叔孙氏严格起来讲,不是指叔孙氏家族组织,而是指包括其家臣、私属在内的共同体。但是,此种用法的“氏”显然是由“氏”的亲属组织含义引申而来,并不能因为有此种用法,而认为所有的“氏”皆是指此种共同体。

姓与氏的共同点

第一:皆是血缘亲属组织。

第二:以外婚制为正常属性。

第三:均是一种单系的继嗣群,即父系的继嗣群。

姓与氏的不同点

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而氏一般皆有明确的、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始祖。

第二: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其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 炎黄二帝雕像

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几个氏,如晋卿士会,以士为氏,是承其祖氏,士氏初当是以官为氏,但士会由于食采于随、范,在《左传·文公》曰随会,《左传·昭公》曰范会。《国语·晋语九》所记晋智氏之族人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即是智果,又称辅果

第三: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从史料看,这在商代比较明显,卜文所要论述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铭文中的所谓“复合氏名”即显示了此种多层次的氏的存在形式。多层次的氏组织随着血缘关系与其作用范围的减弱而渐渐不再盛行,渐向单层次发展。但较大的氏组织内仍包括若干分支,只是分支未必皆另立新氏。

第四:女子不论出嫁与否,皆有同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与父同氏,出嫁后属夫氏,所以可以夫氏为称,但亦可以仍以父氏为称。此从周代青铜器铭文资料可知,如:父为其女制媵器,在铭文中称其女名为“夫氏加女姓”,如辅伯鼎铭。出嫁女子在夫家自己制器亦自称其名为“夫氏加己姓”。夫为其妇制器,在器铭中称妇名为“妇之父氏加妇之姓”,如善夫旅伯鼎铭。可见出嫁女子在夫家并未完全失去自己的父氏。

姓与氏合而为一

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问贵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在家谱、族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大概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

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生于何地?有河津与韩城之说。而我认为司马迁是河津人,理由有三:

  一有司马迁《自序》为证。司马迁在《自序》中讲:“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龙门”就是指河津,而不是韩城。先看司马迁自己怎么说。凡是熟读《自序》的人都知道,司马迁是在讲了自己的先祖从司马错到司马喜七世都世居“夏阳”(即韩城),并对自己父亲司马谈的经历和成就(论六家之要旨)作了一番详细的介绍后,才说自己“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的。显然,这里有转折之意,“龙门”指的并不是“夏阳”。如果是指“夏阳”,为什么不说自己也生“夏阳”,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说。根据他先祖世居“夏阳”,谁还不知道他也生于“夏阳”,而突然冒出一个“迁生龙门”呢在讲述自己与先祖同居一个地方时,前后运用不同的概念,这在行文上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尤其是对于司马迁这样的大手笔。从这里我们可看出,“龙门”肯定是另有所指。指哪里呢只能是河津。

  河津最有理由称“龙门”。河津与韩城仅一河之隔,我也认为,“龙门”两边的山都叫“龙门山”,“龙门”也为两县所共有,正如黄河所共有。但是,“龙门”作为一个地方的代称(“迁生龙门”,“龙门”是地方代称,不是指“龙门山”,也不是指禹凿的“龙门”,虽然这个代称由此而来),只能是指一个地方,而不会指两个地方。那么,作为地方,河津、韩城谁更有理由称“龙门”呢只能是河津。这与地缘文化有关。河津在河东,为之阳。黄河两岸所共有的东西,一般都以河东为代表,以阳为代表。如“龙门”所建禹庙,东禹庙规模很大,是主庙,西禹庙很小,是配庙,为何这样设计,这样建筑,就是这个缘故。河东又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尧舜禹时都建都在这里。“龙门”是禹凿的,而河津又紧邻都城,来往比较密切。“近水楼台先得月”,把河津称为“龙门”是很自然的事。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建立的,也建都于河东,他绝不会舍近而求远,跳过河去,称韩城为“龙门”的。事实上,河津自禹凿龙门以来就称龙门了,河津有从北魏到北宋近700年的建“龙门县”的历史,并曾设立过“龙门郡”,这是河津先前就代称“龙门”的铁证。后来,“龙门县”虽改称“河津县”,但历朝历代,一说“龙门”。谁不认为就是河津直到今天,仍然如此。“迁生龙门”,指的就是河津。

  大概怕后人会产生误会,司马迁在“迁生龙门”之后,紧接着说了一句话:“耕牧河山之阳。”这是对“龙门”就指河津的精确注释。在这里,河,就是指黄河。龙门山之南,黄河之北,谓之阳,指的正是河津这块地方。韩城与山之阳相符,但与河之阳是无论如何挂不上钩的。至于河津当时叫“皮氏县”,为何司马迁不说“迁生皮氏”而说“迁生龙门”这是因为当时“龙门”的名气已经很大,外人甚至知“龙门”而不知“皮氏县”,这也是后来“皮氏县”改称“龙门县”的根本原因。

  二有司马迁的坟墓为证。司马迁死后葬在河津。虽因年代久远,自然灾害的侵袭,司马迁的墓庙已不复存,但这有郦道元的《水经注》为证。郦道元是北朝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水经注》是经他实地考察,“寻图访迹”,在对《水经》作了周详的考证韵基础上写成的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地理学名著,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初期,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说:“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又东南迳司马子长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树碑立桓。太史公《自序》曰:迁生龙门。是其坟墟所在也。”

  怎么理解这段话呢“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说的是黄河出龙门又向南流去,右边靠近韩城的陶渠水。“又东南迳司马子长墓北”,这讲的是司马迁墓庙的位置。“东南”,即黄河之东南,即河津地界。“迳司马子长墓北”,说的是黄河迳直从司马子长墓的北面流过。这说明司马迁的墓庙在苍头村以西,石咀以南。黄河出龙门,流经清涧湾,直扑石咀。受阻,滑向西南流去。

  “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树碑立桓。”这是郦道元当时看到的墓庙的情况,并说明这是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汉阳太守殷济到河津司马迁墓看了他的墓碑,为其功德所感动,才为他重修的。

  “太史公自

含有“语”的成语,急需………五个以上

不言不语 言:讲,说。不说话,闷声不响 谗言佞语 中伤他人和奉承讨好的话语 低声细语 形容小声说话 风言风语 指没有根据或恶意中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