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县姜寨村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长垣县姜寨村历史,第1张

一、长垣县常村镇历史沿革

常村镇位于长垣县西部。

新荷铁路、长(垣)马(村)、常(村)韦(庄)公路过境。1958年设常村公社,1983年改乡。

1997年,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53万,辖马东、马西、马南、马北、大前、大后、刘唐庄、侯唐庄、韩庄、油房寨、岳刘庄、唐家庄、柳桥、小郭、新建、吕庄、小郭、前大郭、玉皇庙、太子屯、徐屯、张屯、东刘庄、宋庄、朱寨、云寨、李寨、王寨、常东、韦庄、小屯、杨寨、前孙东、后孙东、牛河、司河、高村、营里、郝寨、辛兴、宁庄、石桥、罗庄、小堤西、常西、大堤西、殷大届47个行政村。

二、长垣有什么靠谱的历史事件吗

长垣县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大岗、宜丘、苏坟等 龙山文化遗址,可以证明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

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期,卫国于长垣之地同时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匡城遗址在今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旧名为匡主。著名的匡人围孔,就发生在此地。 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根据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等城。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而首垣则为防垣之首,长垣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前陈墙村还称为墙里村,至今还有以墙命名的村庄。围魏救赵就发生于此,史称桂陵之战。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邑为长垣县。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与长罗候国。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东汉至长垣候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置长罗候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长罗候国废。三国时属魏,隶兖州陈留国。

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占据河南,置兖州于滑台,辖长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东魏、北齐时隶不变。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冶皆在今陈墙村。 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州不变,以至于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详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苗寨乡柳冢一带。 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冢一带。 明属大名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治所在地。 清属直隶省大名府。民国18年改隶属河北省,长垣属之。

三、河南长垣县菜园村李姓来源于哪里

既然你已经知道来自山西洪洞,为何还问源于哪里?

从明到清,确实有大量来自山西的百姓迁往河南,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东明县新建立村庄154个;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村342个。山西洪洞大槐树便是移民的集散地。明朝从外地迁来建村的达666个,占自然村总数的726%,是历史上东明建村最多的年代。清朝时期建村143个,占自然村总数的156%。

后东明县武邱区划归长垣县,菜园村亦在此列。

河南密县平陌乡牛岭村的《李氏家谱》说,其始祖兄弟三人定居后“依菜园、花牛、大锅三物分为三家”,并以此为村名。或与菜园村为一家?

另,山西洪洞县的字辈排班为:万群士兆绍,延邦国永振,国字仍然能对得上

又另,网上有位网友留言,其家为乾隆二十五年由山西洪洞县离城25里地的小李庄迁往山东,字辈亦是“万群士兆绍,延邦国永振”。

四、姜寨的生活状况怎么样

皖西名镇--姜寨镇位于临泉县西南,为上国古吕地,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

姜寨旧名“强寨”。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讨贼至此,遇到顽强抵抗,故名“强寨”。

据考西周开国功臣姜尚 (字子牙,又称太公望) 其先祖伯夷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际封于新蔡(今河南新蔡)为古侯国,姜寨为古吕属地,吕侯之后姜子牙生于此,故名姜寨。《汝宁府志》载:“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为吕侯后,故有姜寨,今属颍州 ”。

姜寨集北有古冢一处,相传为姜子牙先祖墓,曾出土铜境、铜剑,见风即碎。姜寨南头涎河北岸有高台,传说是姜子牙的钓鱼台。

姜寨集筑围建寨时,因是姜尚故里,故取名姜寨。

五、长垣县到目前为之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属新乡市,东隔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相望,西邻滑县,南与封丘、兰考毗连,北与滑县、濮阳县接壤,因“县有防垣”而得名。新(乡)菏(泽)铁路横亘东西,省道308线、213线穿越全境,济(源)东(明)、大(庆)广(州)两条高速公路在这里“十”字交汇。

长垣县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大岗、宜丘、苏坟等 龙山文化遗址,可以证明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

长垣,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期,卫国于长垣之地同时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匡城遗址在今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旧名为匡主。著名的匡人围孔,就发生在此地。

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根据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等城。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而首垣则为防垣之首,长垣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前陈墙村还称为墙里村,至今还有以墙命名的村庄。围魏救赵就发生于此,史称桂陵之战。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邑为长垣县。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与长罗候国。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东汉至长垣候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置长罗候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长罗候国废。三国时属魏,隶兖州陈留国。

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占据河南,置兖州于滑台,辖长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东魏、北齐时隶不变。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冶皆在今陈墙村。 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州不变,以至于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详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苗寨乡柳冢一带。 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冢一带。 明属大名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治所在地。 清属直隶省大名府。民国18年改隶属河北省,长垣属之。 抗日战争时期, 、日伪、搞日民主 并存。1941年, 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将长垣县河东部分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 管辖;1943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抗日民主 管辖。同时,划长(垣)、滑、濮(阳)、东(明)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抗日民主 ,1945年撤销,归长垣县人民 ,县 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1947年解放长垣城。1947年春,县人民 进驻县城。

1949年长垣县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新乡专区;1955年2月,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4月,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又属新乡专区;1961年12月,安阳专区恢复,长垣又复归安阳;1983年,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3月划归新乡市至今。

六、长垣县的历史文化

长垣县仲子墓,据《仲子三墓志》记载,一说长垣子路墓葬其骨骼,一说为衣冠墓。

该墓在宋代子路被追封为河内公后,称河内公墓,入元明两朝也一直称为河内公墓,清之后,俗称“子路坟”。位于长垣城东北岳庄村东北100米处。

1930年代黄河泛滥,子路祠墓均被冲垮,如今仅剩遗址,坟头都没了。但仅《仲子三墓》流传下来的赞颂长垣河内公墓的明朝诗歌就有一百余首。

学堂岗圣庙,位于长垣县城北5公里的蒲东区学堂岗村东,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始建于汉,唐、宋渐盛,元遭兵火无存,明天顺三年( 1459 )重建,经明、清两代十数次增修,逐渐成为豫北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其主体建筑有: 棂星门、大成殿、古坛亭、“ 春风、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现存杏坛亭、杏坛亭、杏坛碑亭和明、清碑刻六通。

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长垣县食博园,博物馆于2012年6月28日开工建设,2012年12月底建成,总投资5000万元,馆内共展出文物240余件,总面积5400平方米,占文博中心南半部的第一、二、三层楼。 。

七、二姜村的历史

村名由来

“未闻垂钓盐河上,却道姜庄青史长”,这是江都诗人对二姜乡历史的见解。二姜乡的姜氏虽来源于渭水,但终因年代久远,难以详考。《中国姓氏大全》一书载:“姜氏分布极广。周初有姜尚,宋有姜夔。古代炎帝神农氏生天姜水,以水为姓:周始祖后稷之母名姜原。”《简明历史辞典》中记载:“姜尚姓姜名望,又称了牙。其祖原居东方,与禹一起治治水有功封于吕,以吕为氏,因周文王曾封姜尚专管军事的太师,故称‘师尚父’”。姜尚早年很穷,曾在今河南琪县宰牛卖肉,怀才不遇。

后听说文五求贤,遂到渭水钓鱼,果为文赏识,深得重用。因佐武王灭纣有功,封于齐,人称为“姜太公”。二姜姜氏自称是“渭水堂”,其门联为:“渭滨世泽,天水家声”。从这里可以看出姜太公是他们的远祖,他们是太公的一支后裔。据同在姜氏称,他们是在元末明初张士诚统治时,从苏州迁到江都的。

据传说在明代初年,有姜姓兄弟三人都居于此,后来老三参加朱洪武的队伍,随军南征,其子孙就落户在云南安顺市。二姜乡 曾收到安顺市政协一封信,是姜氏后代到二姜来认宗的。古时姜家老大住在庄子东头,老二住在西头。久之,人们就习惯将东头叫大姜庄,西头叫小姜庄,又称大小姜庄。这庄子很大,有几百户人家,庄子中间有一条官巷,以巷为界分为两县。从明代到清朝,大姜庄属泰县(今泰州市),小姜庄属江都。抗战开始,为了便于领导抗日救亡工作,大姜庄才合并到江都,改名二姜乡,直到今日。

二姜乡已与周家楼村、郭村、原塘头镇合并为郭村镇,镇 坐落于328过道边上的周家楼村。届时二姜乡改名为二姜村

烟花落尽,只留下淡黄的记忆,浸润着你的温柔。

几度烟雨浓,几度梦魂牵。

之前想室友出去耍,想了好久,想看点不一样的东西,于是欣然起行。

殊不知,道阻且跻,从学校门口步行三公里至附近唯一的公交站牌,等了半小时。

乃乘901至洛阳倒盏民俗文化村,换一种说法,从洛阳龙门景区向东南,有一条新建的玄奘大道,沿着大道过了伊河,就来到了万安山下的倒盏村。

倒盏村的由来 

倒盏村,位于今伊滨区诸葛镇东,曾产美酒。

相传,乾隆皇帝巡游至此举杯痛饮时,一仰脖喝得杯底儿朝天,将美酒一饮而尽,百姓为纪念此事,便改村名为“倒盏村”,意为“倒了杯盏”,后写作“道湛”。道湛人多为“九老”后裔,小小道湛曾走出过武威将军、山海关提督。在如今的道湛村,酿酒术没流传下来,养猪业却搞得红红火火,不少村民靠它发家致富。

进入大门,一个“家” 字映入眼帘,给我一种无比亲切之感。  

路途的走廊

为什么不拍下面呢?因为都是人人人啊 !

第一个看到的是名叫“铁公鸡”的饭馆。

坐落在半山下,里面的屋子很有特色。{老板娘也很漂亮

}

屋子给人以年代感,却又突出现代美感。门里门外挂着一些照片。

一组佛像雕刻雕琢在旁边的黄土坡壁上,目前已有十二组佛龛,佛像为泥刻浮雕,当人们进入景区行到坡底便会一眼望见,画风迥异,极富地方特色。

与五公里外龙门石窟相比其风格随意,笔触粗狂,表情神态入乡随俗,似街坊邻居般的亲切,与周边村里一屋一窑或院井佛龛中供奉神像的风格一致,有着深厚的本土烟火味。

洛阳周边自古佛事兴盛,数十年前仍是村村有寺庙,家家供神佛。

《洛阳伽蓝记》中记述北魏时仅城内知名寺院七十余所,同期开工的龙门石窟,建造时间绵延数百年,至唐大周时达到鼎盛,数公里内现仍可见的水泉石窟、禹宿古堆等技艺精湛的佛像雕刻。可见历史上佛教在洛阳规模宏大,影响四海。

历史上长期佛教文化的铺垫与熏陶,信仰早已融入到当地百姓信众血液中,以各种方式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形成吃苦耐劳、乐施好善的纯朴民风。

与龙门石刻的皇家威仪、法相尊严相比,民间对佛的形象早已浸透烟火味,佛就是街坊邻居,是严父慈母,是孝子贤妻。

倒盏村的佛是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是被袅袅炊烟熏染出来,是黄土地上耕种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是对神明、祖宗的敬畏,是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意愿展现。

佛雕中唯一的泥塑浮雕七级浮屠塔引起久远的回忆,带着柿子红的回忆。

上庄村有座寨子,老年人仍叫它董老官儿寨,传说东汉刚正不阿、不畏强权,被光武帝刘秀誉为“强项令”的董宣就居于此寨。

小时候站在寨东头眺望,半坡一座浮屠石塔在晨曦的阳光下显得庄重神秘,伴着鸡鸣村民早起上工,牵牛扛犁从塔前缓缓走过。

散落在沟坎坡边的柿子树挂着红红的果子,孩子们把末熟透的柿子埋在塔边的小溪中“懒柿子”。

倒盏村的十二个佛龛大小各异,排列错落有致,也许阅读不出菩萨、罗汉的尊号法名,但仔细端详未完工的泥塑佛像,不精细的面容却似曾相识,相信每尊佛像的雕饰不会是信手由来,应该是有模板的,我想,那就是深植于人们心中的信仰和善念,就是身边的你、我、他。

“修行、悟道、成佛”,由人而佛,人本善而存善,于是佛就是诸葛街上垫路扫地的人;是道湛村热情指路的大妈们;是李村街讲述咸宁寨、东堂、仁里胡同悠远历史的修车匠;是怀念解民苦民难奶奶庙前一汪清泉的大婶;是炎热夏天一位端出水的南宋庄大妹子。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一心向善,佛便居于心中,心中有佛,满眼皆佛。     

600多年前,倒盏村一带基本还是荒芜之地。当时,一批人马迁徙而来,在此处的南坡沟内开荒耕地,挖窑居住,使这里有了人烟。这些人从何而来?

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雕塑研究会会长王彦永老人家,我们找到了答案。

王彦永是道湛人,他参与了道湛的第一大姓——王氏家谱的编写。据他介绍,明洪武年初,一位王氏祖母带了九个儿子从山西辗转千里,渡黄河而来,即“九老下河南”。 “九老”到洛阳后,居龙门西山一道沟内,人丁逐渐兴旺,这条沟就有了名字“王沟”。

王沟北面有一座寺庙即皇觉寺。皇觉寺里有个小和尚很调皮捣蛋,他不止一次跑到附近的王家祖碑上小便,王家人怒不可遏:怎可对王家祖上如此大不敬!多次制止无果,就找到寺庙理论,一来二去纠纷升级,终于导致了流血冲突,一场群殴之后,小和尚毙命。

出了人命,官府为了平息事态,要对王家进行抄家。王沟人闻风,“九老”携各自家眷亲友连夜外逃。

王沟人分别迁到了不同的地方,而今的道湛村,就是“九老”中的“老二”——王敬率家眷所迁之处。当时王敬有四个儿子,就是道湛村最初的“四王”。直到今天,道湛村虽已经融合了外姓,人口接近4000人,但还是以王姓为主。

王彦永说,当年“九老”的分布为:长居陈李寨,次居道湛,三留槐树街,四居王屯,五居徐屯,六居下湾,七居前王,八居上高村,九居诸葛。至今数百年过去,现王氏族人已不下数万。

王氏家谱里记录着道湛村的历史,但流血冲突事件在王氏家谱中只用“因时势所迫”一言以蔽之。或许只有走在桥上才能感受得到一点答案。

倒盏民俗文化村为了缅怀这段波折的历史,纪念背井离乡的九老,更为了倒盏子孙后代能繁荣兴旺,特建造了这个廊桥又名——九龙桥。

你在桥上看风景,桥下的风景也在看你。

真正体现民俗特色的,即便与此吧。

里面还有一个知青点,有旧时煤油灯,箱子,床被……

村子的尽头是寨墙,三座城门,“安乐寨”这三个大字挂在正中间,城楼上有亭廊,挂着大红灯笼,很气派。

寨墙边上有一座假山,名为“司马涧”,讲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很多游客在这里驻足,再次回忆起小时候听到的那个熟悉的故事。

从旁边的小路可以上到寨墙上面,一边是这座古村落的“美食一条街”,而在另一边,你可以看到这座村子的全貌。

俯瞰整个村子,不知是绿植点缀了这座古村,还是青砖绿瓦点缀了那一片翠绿,幽静却不缺少生机。

好像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我到了乌镇,亦或是凤凰古城。

总的来说,倒盏村还在建设中,不断地开拓。

看着很是城堡对不对?

可它只是石头堆积的模型。

原路返回门口,有幸看到了著名画家王军杰个人画展在楼上陈列,一起来欣赏。

看完后,伴随着霞光,坐公交回到学校。

在车上,不由得深思:现实中看到的倒盏村与在宣传等看到的有很大不同。既然是民俗古村落,为什么看到的完全是现代气息?

虽然某一刻带着某种美感,但它会长存在你的心中吗?现在很多地方都是旅游带动经济,商业气息是不是太浓重了?

它的原本特色真的展现出来了吗?原本的民俗文化我们真正的保留下来,传承着那最朴实古老的传统了吗?一味地开发就是传承吗?

照这样下去,这里的子孙后代还称得上是古村落里的居民吗?我想,他们一定会很现代的。

这是真正的民俗古村落吗?对不起,我只看到了一排排的商店。

辽宁盖州初氏宗谱,(清)初弘赞、初俭等编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盖州市徐屯镇初堡村初克权处。

辽宁丹东初氏支谱,著者待考,民国初年木刻活字印本。

辽宁建平初氏宗谱,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喀喇沁乡窝铺村初文玉处。

辽宁喀左初氏宗谱,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小营子沟乡初中三处。

辽宁双塔初氏宗谱,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双塔区他拉皋镇初玉柱提供。

辽宁铁岭初氏宗谱,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辽宁省铁岭市腰堡乡初凤祥处。

辽宁大连初氏家谱,(现代)初文超整理,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三道沟村初春玲处。

辽宁凤城初氏宗谱,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凤城市赛马镇南庙村。

辽宁庄河初氏宗谱,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县栗子房(初屯)初鹏处。

辽宁丹东初氏支谱,(现代)初庆民、初智强修,2006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丹东市九连城初庆民处。

辽宁北票初氏宗谱,(现代)初国卿修 2005年排印本。现藏北票市娄家店乡初显武处。

辽宁普兰店初氏宗谱,著者待考,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城子坦镇初屯初宝琦处。

山东莱阳初氏谱书,(清)初尚龄编纂于清嘉庆丙子年(公元1816年),清道光庚寅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东莱阳初氏祖谱,(清)初尚龄等编,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

山东莱阳初氏谱书,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黑龙江省庆安县石尹村(永利村)大堂屯初瑞处。

山东蓬莱初氏家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蓬莱市大柳行镇浦里张家村初天学处。

山东博兴初氏宗谱,(现代)初绍圣续修,2003年初计算机排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孟桥初绍圣处。

山东牟平初氏谱书,(现代)初铭忍编修,2006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烟台市牟平区水道村初铭忍处。

山东莱阳初氏重修谱书,(清)初尚龄等编,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山东蓬莱初氏祖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修,2002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蓬莱市初旺庄初铭倜处。

黑龙江通河初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黑龙江省通河市初逢义处。

黑龙江黑河、大连初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黑龙江黑河市、大连庄河黑岛镇初旭明处。

吉林怀德初氏族志,(现代)初俊丰编撰,2002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怀德县大岭二道村、辽源市西安县连城村初俊书处。

台湾初姓祖谱,(现代)初金发编修,1977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北海公园)、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从莱阳宝河乡陶格庄村迁到台湾。

河北南皮初氏宗谱,(民国)初增瑞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首修,2004年续修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沧州市南皮县倪官屯初月涛处。

长垣县姜寨村历史

一、长垣县常村镇历史沿革 常村镇位于长垣县西部。 新荷铁路、长(垣)马(村)、常(村)韦(庄)公路过境。1958年设常村公社,19...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