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族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1收藏

唐朝皇族的家谱,第1张

1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

唐高祖李渊(565-635年6月25日),长安人,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很快统一了全国。1965年6月25日,李渊去世。

谥号吴泰,庙号高祖,李渊死后葬于仙灵。唐高宗元年(674)八月,改国号为帝尧神。天宝十三年二月,帝尧盛达被尊为小光皇帝。

2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君主的典范。

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国号贞观。名字的意思是“济世保民”,他出生在陇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书法家和诗人。

生于黄凯十八年(599),早年随父李渊入长安,618年建立唐朝。他率兵天下,为统一唐朝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将军。66年,宣武门即位,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功过大于过,所以业障不降”,这是后来明君的典范。寺名太宗,大文臣武圣大光孝皇帝葬于昭陵。

3李贽,唐高宗:一个懦弱的皇帝,在他的帝王生涯中无所事事。

唐朝第三任皇帝(649年至683年在位),李治,唐高宗(628年至683年),性格“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其母为皇太后长孙,是自己的第三子。关武年(631)被封为晋王。后来,唐太宗的长子李承干皇太子和次子王太相继被废,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设在长安太极殿,以贞观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唐朝的疆域是高宗时代最大的,东有朝鲜半岛,西有咸海(里海),北有贝加尔湖,南有越南恒山,持续了32年。在位三十四年,李治于洪道元年(683年)病死。五十五岁时,葬于甘陵,寺名高宗,谥号皇帝。

家庭成员 父亲

爱新觉罗·胤G(yìn zhēn)(满语:in jen)(1678年-1735年),满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1722年-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hūwaliyasun tob),庙号清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宪皇帝,temgetulehe hūwangdi)。蒙古人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葬清西陵之泰陵。

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并将青藏、外蒙古地区纳入版图,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做到了“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驾崩,终年58岁。

母亲

齐妃李氏(1676年-1737年),知府李文烨之女。雍正帝的妃嫔之一。康熙十五年出生雍正帝为雍亲王时,李氏为侧福晋。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日未时,生皇二女和硕怀恪公主。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日子时,生皇子弘S。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酉时,生皇次子爱新觉罗·弘昀。康熙四十三年二月十三日子时,生皇三子弘时。雍正元年正月十四日,被诏封为齐妃。同年二月二十二日,行齐妃册封礼。乾隆四年四月十二日,齐太妃病重。四月十三日,齐太妃移到北海五龙亭。乾隆四年四月二十四日,齐太妃病逝,终年63岁。乾隆四年四月二十八日,齐妃金棺奉移到一田村殡宫暂安。十二月二十四日,齐妃金棺奉移泰陵妃园寝。乾隆五年二月,入葬泰陵妃园寝。

兄弟姐妹

皇长子爱新觉罗·弘晖,雍正帝嫡长子(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六-康熙四十三年六月初六),母孝敬宪皇后。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乾隆帝追封大哥为和硕亲王,谥号端。

皇子爱新觉罗·弘S(1697年7月19日-1699年3月30日),清朝雍正帝的儿子(实际上的第二子,但因早殇而未序齿),皇次子弘昀、皇三子弘时的同母哥哥。母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晋。康熙三十六年六月初二生,康熙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殇,年3岁。

皇次子爱新觉罗·弘昀(1700年9月19日-1710年12月10日),清朝雍正帝第二子,母齐妃李氏,时为侧福晋。康熙三十九年八月初七日生,康熙四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殇,年11岁。

皇四子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乾隆)(1711年-1799年),胤G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弘历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据说康熙六十年的一天,康熙帝在雍亲王府就是后来的雍和宫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当时弘历十岁,一下子就为其祖父康熙帝所喜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雍正元年,雍正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锦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雍正十一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凌晨,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改次年为乾隆元年。

皇五子爱新觉罗·弘昼(1712年-1770年),雍正帝第五子,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廿七出生,雍正十一年封和亲王,母纯悫皇贵妃耿氏,子永璧等。弘昼为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爷,喜好办丧事,吃祭品,但亦有历史学家指他其实是为免卷入弘时和弘历对皇位的争夺而以“荒唐”为名韬光养晦。乾隆三十五年薨,谥恭,是为和恭亲王。

福宜(康熙五十九年五月二十五-康熙六十年正月),母敦肃皇贵妃(实际上的雍正帝第七子,但因早殇而未序齿)。

福惠(康熙六十年十月初九-雍正六年九月初九),母敦肃皇贵妃 (实际上的雍正帝第八子,但因早殇而未序齿)。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一月,乾隆帝追封弟弟为和硕亲王,谥号怀 。

福沛(雍正元年五月初十-雍正元年五月初十)母敦肃皇贵妃(实际上的雍正帝第九子,但因早殇而未序齿)。

皇六子爱新觉罗·弘啵是雍正帝的第六子,母谦妃刘氏。实际排行为第十子,是乾隆最小的弟弟。他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十一日亥时,母亲是谦妃刘氏。弘嗍强滴趸实鄣牡谑七子果亲王允礼的继子。允礼的第一个儿子在六个月的时候夭折,没有子嗣。乾隆三年(1738年)三月,和硕庄亲王允禄奏请把弘喙继给允礼,乾隆准奏,并命其承袭果亲王。后弘嗷褡锝滴多罗贝勒,死前又恢复为多罗郡王,谥为恭,故称为多罗果恭郡王。他幼时常住在圆明园,又被称作“圆明园阿哥”。

皇长女(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母懋嫔宋氏。康熙三十三年三月生,未逾月夭折。

皇次女和硕怀恪公主(1695年-1717年),雍正帝第二女,是雍正唯一活至成年的女儿。母为齐妃李氏,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初六生于藩邸。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封郡君,七月晋郡主,九月下嫁星德。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三月逝世,年二十三。雍正元年追封为和硕怀恪公主。

额驸星德,一作性德,又作兴德,纳喇也作那拉。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命往达里刚爱操练蒙古兵。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召还。乾隆元年(1736年)去世。

皇三女(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母懋嫔宋氏,时为藩邸格格,未逾月殇。

皇四女(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康熙五十六年五月),母敦肃皇贵妃,时为藩邸侧妃。

文献记载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 列传七》 关于弘时的记载:

弘时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清朝玉牒中关于弘时的记载:

(雍正)第三子弘时,一。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母齐妃李氏,知府李文烨之女。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卒,年二十四岁。嫡妻栋鄂氏,尚书席尔达之女。妾钟氏,钟达之女。妾田氏。

《清皇室四谱》关于弘时的记载:

皇三子弘时,……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即位,追复宗籍。

《 爱新觉罗宗谱 》关于 弘时 独子永|的记载:

(弘时)第一子永绅,康熙六十年辛丑七月二十日午时生,母妾钟氏,钟达之女。雍正二年甲辰正月初六日申时卒,年四岁。

削籍详情

节选自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第五章第一节

雍正帝与三阿哥弘时的关系,反映出在公开实施秘密建储初期,清帝家庭因皇权传承问题,仍旧引发出父子间的激烈冲突。它与康熙晚期储位之争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是我们考察康雍之际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嬗变时,不可忽略处。

近年的文学影视作品中,雍正帝杀子的情节往往被加以渲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这种说法其来有自。

曾任清史馆协修的唐邦治先生,首先提出雍正杀子说。他于1923年出版的《清皇室四谱》一书中指出,“皇三子弘时,……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即位,追复宗籍。”

孟森先生在《海宁陈家》一文中,根据《清皇室四谱》的记载也说:“弘时长大,且已有子,忽于雍正五年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夫‘年少放纵,行事不谨’,语颇浑沦,何至处死,并削宗籍?”“世遂颇疑中有他故。”孟森先生推论弘时的死因,与“世宗大戮其弟”有关:“世宗处兄弟之酷,诸子皆不谓然。弘时不谨而有所流露,高宗谨而待时始发也。”

金承艺先生也根据《清皇室四谱》的记载认为,弘时在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初六日获罪除宗,并于当天死去。“他的死不是被诛戮,就是被世宗赐令自尽了。”金承艺先生还联系到雍正五年(1727年)九月初六日,雍正帝在一位总兵因弟涉嫌某案而自请处分折上,批有“朕尚有阿其那、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等语,指出雍正帝将亲子骨肉与冤家胤T等相联结,等于将弘时被赐死、除宗的原因,“做了一次约略的说明。”

事实上,弘时并没有被雍正帝处死,但确实受到极为严厉的惩治。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甫登皇位的乾隆帝颁谕:“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乾隆帝的上述话语,使人认为弘时被削除宗藉,是因行为放纵所致,但其具体缘故,却又语焉不详。值得注意的是,《清高宗实录》有意不载其后庄亲王允禄等人关于恢复弘时宗籍的奏折,而它则是澄清弘时之死疑点的有力史证。

允禄等人的有关奏折如下:

“总理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等谨奏,为钦奉上谕事。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月奉上谕,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钦此。

“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T之子。今允T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臣等查三阿哥从前原因阿其那获罪株连,与本身获罪撤去黄带者不同,今已故多年,蒙皇上笃念兄弟之谊,欲仍收入谱牒,于情理允宜。应钦遵谕旨,将三阿哥仍载入玉牒。俟命下之日,交与宗人府办理可也。谨奏请旨。依议。”

允禄等人的奏折表明:

第一,弘时是因允T之事牵连获罪。

第二,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以前,雍正帝已将弘时逐出紫禁城皇宫,勒令他去做允T之子,宣告父子之情已绝。

第三,弘时受到上述严惩后,并未按照雍正帝的希望改变立场,因而与皇父的关系愈加恶化。于是雍正帝对弘时的惩治进一步升级,四年(1726年)正月将允T撤去黄带,从玉牒除名,二月,对弘时做了同样处理。

第四,弘时被撤去黄带后,由其皇叔允约束养瞻。这比允T亲子弘旺在其父获罪后“发往热河充军”,继而又被长期拘禁的境况,尚强出许多。弘时为雍正帝所杀之说,不能成立。

雍正帝并未杀子,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

记载弘时情况相对最为详尽的史料,目前所见只有清朝玉牒。其中有关弘时的记载如下:

“(雍正)第三子弘时,一子。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母齐妃李氏,知府李文辉之女。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卒,年二十四岁。嫡妻栋鄂氏,尚书席尔达之女。妾钟氏,钟达之女。妾田氏”。

玉牒提供了弘时去世的准确日期,《清皇室四谱》即是以此为依据。所不同者,玉牒只是说弘时在该日去世,而《清皇室四谱》则说在该日,即雍正五年(1717年)八月初六日“削宗籍死”。根据上引允禄等人奏折,弘时早在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十八日已被削除宗籍,由允约束养瞻,至五年(1727年)八月去世,前后相隔1年零6个月。足见《清皇室四谱》有误。何况雍正四年(1726年)八九两月,允T、允K已先后故去,雍正帝清除反对派之举已基本完结。这种情况下,他更不会在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独独对弘时不依不饶,下令将他处死。《清皇室四谱》所言弘时“削宗籍死”,是只根据前引《清高宗实录》所载乾隆帝谕旨中“皇考特加严惩”一语,做出的错误判断。

按常理而言,弘时应是雍正帝择嗣时的首要人选。因为他既在诸子中排行最先,又已成人,且有子嗣,其生母李氏在雍邸时已是侧福晋,其名份仅次于嫡福晋乌拉纳喇氏(孝敬宪皇后)。雍正帝为何不喜欢弘时呢?

弘时20岁以前,先后经历了康熙帝的两废太子,诸皇子为谋取储位拉党结派,明争暗斗,皇十四子允_率师西征,收复藏地,康熙帝猝死,胤G获取皇位等一系列大事。乾隆帝称弘时“放纵”、“不谨”,表明他具有率直、任性的性格特征。尽管尚无史料予以证实,但根据雍正帝其后勒令他去做允T之子这一情况,似可判断早在雍正帝继位前,弘时对于允T等人,即有一定好感,他对康熙朝晚期储位之争的看法,具有与其父胤G截然不同的倾向性。因此,雍正元年雍正帝秘密建储时,当然要将这位怀有异志之子,排除在外。 然而,雍正帝秘密建储后,这对父子的关系逐步恶化,双方矛盾的性质,也随之改变。

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的秘密建储虽然做得十分缜密,但仅3个月后,便由他本人泄露了天机。是年十一月十三日是康熙帝周年忌辰,雍正帝并不亲至景陵致祭,而是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这是一个意味深长之举:在位皇帝特遣未来的皇帝向升天的皇帝致祭,奏告王朝百年大计已定,储位已有所属,并祈求先帝在天之灵的佑护。 对于雍正帝这一举措最为敏感,且又因之最为沮丧者,莫过于弘时。一年后,他的疑虑再一次被证实。

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帝“再期忌辰”,弘历第二次“祭景陵”。至此,弘时对储位的幻想已完全破灭,在怨恨与嫉妒心理的作用下,他进一步倒向雍正帝的反对派允T一方,对其父所做一切持不以为然的态度。雍正帝的继位,使允T等人所拥戴的皇十四子允_帝梦成空,他们做为新帝的反对派,受到皇权的制约和打击。从实质上看,雍正帝与弘时的矛盾,具有维护或削弱皇权的性质,随着弘时与其父关系的恶化,他已逐步站到皇权的对立面,为皇权所不容。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帝继位后与弘时之间矛盾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从中也反映出秘密建储之举以及雍正帝对允T等人的打击逐步升级,对于他与弘时关系所产生的影响。雍正帝继位初始,对弘时尚怀有父子之情,为其择师一事,颇费心思。这说明他对弘时尚抱有一定希望,认为后者或许能够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有所长进,改弦更张,使父子关系得到改善。 福建漳浦人蔡世远被雍正帝选做弘历与弘昼的师傅之一。史载,王懋f上任后,与蔡世远“同侍内廷,卯入酉出,敬谨奔走”。

看来,雍正帝继位后,即阖家迁入紫禁城皇宫,弘时虽已完婚生子,但亦同住宫内,并未分府另居。雍正帝所称弘时“断不可留于宫庭”,即指此而言。 清宫每年岁末,例由皇帝向大臣颁赐福字。元年十二月,雍正帝“命书房中有未得福字者,令亲诣养心殿”。张廷玉对他的态度深表赞赏。这件事中,弘时的率直性格与王懋f的谨小慎微作风,都表露无遗。弘时的“奉差”则表明,此时雍正帝与弘时的关系尚未破裂。

1爱新觉罗(皇族姓氏)

爱新觉罗这个姓氏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它是清朝的皇室姓氏,这个姓氏在清朝姓氏等级排名中的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如今这个形式大多改成了“金”“范”“赵”等姓氏。

2钮钴禄氏(权势最大的官员姓氏)

这个姓氏在清朝是一个大姓氏,其中基本上都是比较有权势的官员,它在后世出名的原因是因为大贪官和珅就是这个姓氏。如今这个姓氏基本上都改成了“郎”姓。

3那拉氏(王族姓氏)

那拉氏这个姓氏是慈禧太后的姓氏,因此这个姓氏在清朝的姓氏中属于比较贵族的姓氏了,这个姓氏的人在清朝也有着相当不错的地位。后来这个姓氏基本上改成了“那”和“南”这两个姓。

4佟佳氏(地为显赫的恭候姓氏)

这个姓氏在清朝姓氏等级排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姓,康熙皇帝的母亲就是这个姓氏,在清朝它也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大姓氏,如今已经都改成“佟”姓。

5瓜尔佳氏

这个姓氏在清朝时是一个相当知名的姓氏,这个姓氏的人在清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这个姓氏大多改为了“关”、“石”、“郭”等姓。

6齐佳氏(地位居中的贵族姓氏)

这个姓氏在清朝的人并不是很多,不过因为这个姓氏的人大多是地位比较不错的家族,在清朝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所以很多的人都要畏惧三分这个姓氏的人。如今这个姓氏大多改成了“齐”姓为主。

7马佳氏(学士居多的姓氏)

这个姓氏在清朝姓氏等级排名中是一个出过很多知名人士的姓氏,这个姓氏的大部分都是选择经商,而且都是做得相当不错的,后来这个姓氏大多改成“马”姓居多。

8富察氏(皇后居多的姓氏)

这个姓氏在清朝姓氏等级排名也是属于一个比较贵族的姓氏,在历史上这个姓氏出现了不少的皇后皇妃,对于清朝整体的姓氏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今多改为“傅”姓居多。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所说的“贵姓”,那不是因为姓某个姓氏的人多,而是因为占统治阶级的绝大部分人姓某个姓氏。

爱新觉罗,这是清朝皇室的姓氏,意思是金子般的高贵,也是八大姓中最显赫的。清朝灭亡以后,大都改为“金”姓,也有一些改成了罗、肇、关、鄂、赵等姓。

清朝的主要权利都分布在这8大姓人的手中。比如佟佳氏的代表人物有隆科多、佟国纲、佟国维等人。清朝灭亡后,佟佳氏改姓为佟,目前明星佟大为也是佟佳氏的后人。瓜尔佳氏在清朝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鳌拜、荣禄、文祥等。如今的瓜尔佳氏的后人有关之琳、周海媚、关宝慧等。   

那拉氏在清朝时期的名人可谓不计其数,出了很多位皇后,比如皇太极的皇后孟古哲哲、努尔哈赤的妃子、多尔衮的生母(孝烈武皇后)、孝敬宪皇后等等,大臣有纳兰明珠、纳兰性德。慈禧太后也是那拉氏,如今的那英、那维勋、吴京等都是那拉氏的后人。

参考资料链接:--满洲八大姓

《爱新觉罗宗谱》研究

《爱新觉罗宗谱》共8册,即:星源吉庆、甲册、乙册、丙册、丁册、戊册、己册、庚册。《星源集庆》册为直系皇室册,甲、乙、丙、丁册为宗室册,戊、己、庚册为觉罗册。《爱新觉罗宗谱》原称《玉牒》。清初沿袭明制于顺治九年(1652年)设宗人府,掌皇族属籍,并纂修皇族谱系《玉牒》。清代《玉牒》始修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嗣后每越十年续修一次,至1921年共修28次。清制定显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以下子孙为宗室(黄带子),兴祖(努尔哈赤之曾祖福满)、景祖(努尔哈赤之祖父觉昌安)之子孙为觉罗(红带子)。宗室记入黄册,觉罗记入红册,共为《玉牒》。爱新觉罗氏之宗谱,1909年以后停修三次,最后一次修续的《爱新觉罗氏宗谱》是在1938年出版的,由《爱新觉罗氏宗谱》修谱处根据沈阳故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保存的《玉牒》,将直档所记者统行编列横表之内,并改称《玉牒》为《爱新觉罗宗谱》。 新宾境内的爱新觉罗氏祖努尔哈赤的三祖父索长阿后裔均为觉罗,记入己册。索长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三兄,“宁公台”六贝勒之一,居住在“六祖城”之一河咯噶善城。该城址初步认定为新宾永陵镇草苍北沟内的罗家堡子古城址。索长阿共生5子,长子履泰,次子务泰,三子绰奇阿注库,四子龙敦,五子飞龙敦。务泰生6子,长子隆苏,次子威准,三子望喜,四子务巴泰,五子僧额,六子洞峨洛。洞峨洛生5子,长子枯迈,次子龙锡,三子禄赫,四子图兰,五子图禄。龙锡生2子,长子阿哈,次子阿塔。 新宾支爱新觉罗氏始祖为阿塔。阿塔生于明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满洲镶蓝旗人。由副理事官历任,康熙七年升山西巡抚,康熙八年降为四品官,康熙二十五年九月授永陵副尉,康熙三十年六月授永陵总尉。康熙五十六年卒,年85岁。生子13,长子德特赫,次子凤库,三子福海,四子缓山,五子留格,六子察馨,七子察库兰,八子特克新,九子尹登,十子察库丹,十一子哲尔恳,十二子巴图,十三子赛必图。阿塔由巡抚降为四品,康熙二十五年授永陵副尉,乃携家带子由京城赴永陵任上,途经新宾上夹河腰站村时,见此地山青水秀,即将家小安置于该村,他另携十二子巴图赴永陵上任。阿塔自京城来关外赴任时,共携来7个儿子,即留格、察馨、尹登、察库丹、哲尔恳、巴图、赛必图。除十二子巴图安置于永陵居住,余6子皆安顿在腰站村。五子留格居住在腰站村街里,六子察馨住前街,九子尹登住胜利村(距腰站2里)北山根底,十子察库丹住西头后街,十一子哲尔恳住村东头,十三子赛必图居后台子。这六支形成了今天腰站村满族爱新觉罗氏的六大支派。 阿塔举家迁回新宾后,即形成了新宾满族爱新觉罗氏宗爱新觉罗氏今天主要居住在上夹河、下营子、永陵、嘉新宾镇等乡镇。 《爱新觉罗宗谱》现藏新宾图书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共7册,缺第一册《星源吉庆》。近年来,肇恒奇、肇毓勇、肇祥祯等肇氏子孙均在续修宗谱。他们曾数次研究出版本支宗谱,肇毓勇已编出初稿,但终因无专人投入,以及经济拮据等原因,而未能实现。<BR> 爱新觉罗氏是满族老姓,有悠久历史。这个姓氏源于金代的“交鲁”姓,在金代为小姓。经元、明、清的三四百年间的繁衍,发展为满族重要姓氏。尤觉罗脉系是个庞大的氏族“哈拉”(hala),支脉繁多,分布也很广,分化出众多的子氏族“穆昆哈拉”(mukunhala)。 爱新觉罗氏最初使用的姓氏,据文献记载为佟。明朝人和李氏朝鲜人都留下了许多有关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珍贵史料。如茅瑞征说:“奴儿哈赤佟姓,故建州枝部也。”傅国说:“万历戊午夏四月,故龙虎将军建酋佟奴儿哈赤初发难,袭我抚顺关,陷之。”张鼐说:“奴之祖曰佟教场,建州卫左都督佥事也,生佟他失。有二子,日奴儿哈齐,速儿哈齐。”曾经见过努尔哈赤的朝鲜主簿申忠一在万历二十四年从佛阿拉回国后,记努尔哈赤祖父名为“佟交清哈”,还说努尔啥赤自称佟姓。努尔哈赤在其致朝鲜国王的回帖中,也自称为“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儿哈赤。”在努尔哈赤家族早已改为爱新觉罗氏以后的十八世纪末,朝鲜史家李肯翊还坚持努尔哈赤佟姓之说。因此,可以肯定爱新觉罗氏早期本以“佟”为姓。 努尔啥赤之“佟”姓如何而来?这要从他19岁结婚时说起,他的结发妻子(元妃)是佟佳氏。佟佳氏之父为辽东巨富塔木巴彦,汉译为“佟巴彦”,努尔哈赤入赘佟家,遂随妻姓佟。此外,他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提高声誉,也需要强调猛哥帖木儿家族的血统。猛哥帖木儿家族既以佟(童)为姓,那么与努尔哈赤既用“佟”姓又用“觉罗”,这是什么原因呢?“觉罗氏”就是金代的“交鲁氏”。努尔哈赤又以觉罗为姓,根据之一是他表彰功臣时多次赐姓觉罗。其继承人皇太极亦如此。另据乾隆上谕亦有“若我爱新觉罗姓之祭神”之语。据《金史》载, “夹谷曰仝”,仝者,同也,即夹谷汉姓曰仝,同同,同、童、佟三者音同,因此,有的史书译全为童或佟。郑天挺先生说:“朝鲜李朝《太祖实录》书与《龙飞御天歌》时代相若,所据皆当时记录,而一称童猛哥帖木儿,一称夹温猛哥帖木儿,盖一用汉姓,一用对音。 ”这说得很清楚明了。努尔哈赤一会自称“佟”姓,一会又自称“觉罗”,原来是同一个姓氏。“觉罗”系以居住地而得姓,汉译角落,引申为故里老家之意。后来由于日久年深,氏族繁衍和迁徒,于是形成了人口众多的觉罗氏族。 <BR> 在努尔哈赤后期,“觉罗”的涵义又发生了变化,即由代表爱新觉罗整个家族而转为特指这个家族的旁系,即疏族——塔克世堂兄弟的后裔。于是,“觉罗”就从姓氏变成了身份地位的代称。姓爱新觉罗的人,就分成了皇家嫡系(直系黄带子〕即宗室和旁系即觉罗(红带子)。自努尔哈赤始,其宗室用爱新觉罗这个姓达300余年。满族使用姓氏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则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若姓”,因此,在官方文献中极少见到“爱新觉罗”这个字样。 爱新觉罗氏的后裔为什么有取姓为“金”、“肇”等汉姓的呢?有说,“爱新觉罗”汉译为肇姓, “爱新”汉译为肇,因此猛哥帖本儿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肇者,起始者也。又说,“爱新”汉译也为“金”,“爱新觉罗”即“金姓”,清朝皇室贵族和金代统治者出于同一部族。上二说法都是因为没有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而产生的。其实,早在清朝初年顺治追封肇祖原皇帝之前,早已使用“爱新觉罗”姓氏,这点皇太极加以否认:“然大明帝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后”。可努尔哈赤为巩固以其为首的女真贵族的统治,强化其家族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地位,在觉罗前面加“爱新”,“以示其异”,从而构成了一个新的姓氏“爱新觉罗”。其余的觉罗氏则于前俱加土“民”字,构成了“民党罗”,其族属众则以地名为氏,以与爱新觉罗氏相区别,于是,爱新觉罗氏即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成了“国姓”。这样, “爱新觉罗”就不应认同为“肇”姓、“金”姓、“金之遗族”等意思,而应是“金子般尊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觉罗族”的意思。这也是神女吞朱果诞育努尔哈赤家族这一神话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努尔哈赤反复强调自己的始祖为上天所生(君权神授)的基本依据。 <BR> 爱新觉罗氏家族按血统亲疏分为宗室与觉罗,“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系黄带,六祖(其余的)子孙俱称觉罗,系红带,以别之。”另有获罪而未除氏者,系紫带子。爱新觉罗家族在有清一代享有特权,因此,无人愿舍弃其姓氏。直至清亡后,族人则皆冠以汉字单姓,只宗室支,仍姓爱新觉罗,但“宗室与人私生子,则不入属籍,赐姓口觉罗禅,犹言非正支也。” <BR> 爱新觉罗姓氏400余年的演变,首先表现在-名字的汉化上,如福临、玄晔、乾隆等名,即已汉化。据史载:乾隆“命取‘永绵奕载’四字为近支宗室命名行派。……道光丁亥,钦定续拟‘溥毓恒启’四字。咸丰丁巳,又钦定续‘焘闿增祺’四字,均见谕旨。”取名已经汉化,但“爱新觉罗”这个姓依然不变。 辛亥革命以后,爱新觉罗氏族成员,除极其个别的,多冠以汉字单姓。起冠汉字姓规律为:一、以满语意思冠以汉字。爱新,汉译为“金子”,即以“金”字为姓,如清末肃亲王善耆之女金璧辉、清高宗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之七世孙金启孮。另如金寄水等。二、以名为氏。清末以后,以父祖名字得姓者,有汤、英、祝、荣、永、万、成等。如新宾支迁于黑龙江哈尔滨的几个分支,“溥”字辈的汤武涉之子孙,即以“汤”字为姓至今。汤武涉生有五子,为“毓”字辈,长子汤毓琮,次子汤毓琰,三子汤毓琢,四子汤毓瑁,五子汤毓睁。他们的子女则为汤伟刚、汤洋、汤巍(女)、汤伟红(女)、汤伟玉(女)、汤隽东、汤隽王嬴。汤伟刚之子,即汤武涉之曾孙,为汤灵岳。溥哲后改名为洪哲,其子孙即以“洪”为姓。沈阳的肇凤来(毓字辈)之侄肇恒增,据其父辈名之首字而改肇姓“凤”。恒增同辈亦有用“恒”为姓的。三、以“肇”(或赵)为姓。居于新宾的爱新觉罗氏除上述冠以“汤、洪”等姓氏者外,绝大多数冠以肇姓,乃缘因肇祖猛哥帖木儿。但索长阿一支之后裔则没有冠以“赵”姓。其他地方爱新觉罗氏有冠“赵”姓者,如努尔哈赤第十三子赖穆布之后裔在20世纪40年代改姓肇(或赵)为金,辽宁省北镇县赖公堡一带赖穆布的后裔也以金、赵为姓。美术学家爱新觉罗·溥仙,又名赵师兴。四、将爱新觉罗简化为“罗”,并以之为姓。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即是。五、原姓不变。极少数爱新党罗氏之人仍然使用原姓,如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溥杰、爱新觉罗·毓(上品下山)等。一些地方的爱新觉罗氏,也有冠以其他姓氏的,但都不忘其爱新觉罗的旧姓。如居于北京等地的爱新觉罗氏冠以金、罗等姓,居于辽阳的冠以海姓,居于沈阳的冠以肇、德、洪、凤、恒、铁、毓、涛等姓,新宾这支除冠以肇姓外,还有冠以依、罗姓的。<BR> 爱新觉罗氏字辈问题。《爱新觉罗宗谱》自清肇祖原皇帝猛哥帖木儿以下24代世系,自18世以后改汉字姓“肇”。可在《宗谱》中既没出现“爱新觉罗”这一姓氏,又没出现汉字“肇”姓,这是满洲个氏族修谱的共同特点,即姓、名不连写。爱新觉罗氏字辈是有史可查、有据可证的。近几年来,一些书刊杂志上刊登的爱新觉罗氏的字辈多是不正确的,原因都是以《玉牒摘要》《肇白山世代要则》序中的《肇白山百字派》来作为爱新觉罗氏字辈的。 此字辈中只有“胤弘永增祺”是爱新觉罗氏字辈,其余的根本不是爱新觉罗民字辈。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阁(错字,应该为“闿”)其余的根本不是爱新觉罗字辈。<BR> 正确的爱新觉罗氏字辈应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这14个字辈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玉牒》上所定的字辈序和字辈数。爱新觉罗氏宗谱从1909年以后停修三次。最后续修的《爱新觉罗氏宗谱》是在1938年出版的,是由爱新觉罗氏宗族修谱处根据沈阳故官光绪三十二年保存的《玉牒》,将直档所记者统行编列横表之内而成,并改《玉牒》为《爱新觉罗宗谱》。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即“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至此,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觉、塔、努、皇、福、玄(这是肇氏宗族自认的字辈首六字)、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BR> 《爱新觉罗宗谱·己册》世系中所记为兴祖直皇帝福满第三子索长阿的后裔。索长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三兄,为清前宁公台六贝勒之一,住河咯噶善城,此城位于永陵镇后沟罗家堡子后的台地上,距赫图阿拉城9公里,为清前六祖城之一。索长阿有5子,为努尔哈赤的伯、叔。此5子在努尔哈赤起兵“复仇”的过程中,参与了阻止和加害努尔哈赤的活动。史料对绰奇塔和龙敦二人的活动记述,尤为详细。 <BR>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被明军李成梁部下杀害与古勒城后,年轻的努尔哈赤为报父祖之仇,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征讨仇人尼堪外兰,这在爱新觉罗宗族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宗族中五祖子孙在龙敦的煽动下,听信明朝边臣的传言和威胁,“皆归尼堪外兰”,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努尔哈赤刚刚兴起的势力。在五祖子孙中,索长阿的第四子龙敦成为宗族中反对努尔哈赤的核心人物。以龙敦力代表的族人千方百计地阻挠瓦解努力哈赤的势力,史料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颇多。明“万历十二年初!王祖之子龙敦…¨唆萨木占口:‘尔妹见在我家,汝可与我谋杀噶哈善(努尔哈赤妹夫)’”。萨木占听其言,带领族人遮杀于路。太祖闻之,聚众往寻其尸,兄弟中皆与龙敦同谋,竟无往者。太祖带数人往寻之,族叔尼玛兰城主棱敦止之曰: “族人若不怨汝,焉肯杀汝妹夫,汝且勿往,恐受其害”。当努尔哈赤率部欲攻取兆佳城时,龙敦亦暗中遣人将此密告兆佳城主李岱,致使努尔哈赤劳师往返,一事无成。龙敦又频繁地策划刺杀努尔哈赤,五祖子孙“同誓于庙,欲谋杀太祖”,使努尔哈赤寝卧不安,每“睡到半夜,闻门外有步履声,即起佩刀执弓,将子女藏于僻处,令后故意如厕,太祖紧随,以后之体蔽己身,潜伏于烟突侧。”竟致利用妻子的身体掩护自己,以防族人的刺杀。甚至当他抓到族人派来的刺客,仍惧怕其势力,不敢杀掉,以免族人以此为口实,兴兵问罪,而以窃牛名释之。此时努尔哈赤是何等的艰难。 <BR> 刺杀努尔哈赤不成,索长阿的第三子绰奇塔又与六祖宝实之子康佳和觉善三人同谋,“纠合哈达国万汗兵,以浑河部兆佳城主李岱为向导,劫掠努尔哈赤所属的瑚济寨而去”。<BR> 索长阿的子孙在努尔哈赤创业时,全力地阻止遏制其势力的崛起,在分化宗族势力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当努尔哈赤建立政权挥师西逆时,其宗族,包括索长阿的子孙们又在其率领下奋力冲杀,为建立清王朝树立了汗马功劳,其后人被赐“红带子”。 <BR> 满族肇氏,经《宗谱》与史料相互印证,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的兄长德世库的后裔,原为觉罗,后被革退,系紫带子,沿用祖姓觉尔察氏,其家中存有《福陵觉尔察氏谱书》。《福陵觉尔察氏谱书》在谱序及奏折中都有其先世居呼兰哈达山下觉尔察地方的记载,并“因以为氏”。该氏的先世与努尔哈赤所居毗邻,称努尔哈赤为兄。当觉尔察氏的先世在努尔哈赤起兵后因故受到努尔哈赤的处罚,“抽了红带子,降为陈满洲”时,德世库的后代!尚以觉尔察为姓氏。此足证,努尔哈赤宗族此时尚没有以爱新觉罗为姓氏。 <BR> 对改用汉字“肇”为姓的满族人,《兴京县志》载:“肇氏即爱新觉罗氏”。此记有错。在有清一代,同为六祖之一的德世库和索长阿二人之后裔,前者为觉尔察氏,后者为爱新觉罗氏,非皆为爱新觉罗氏。 <BR> 综上,清朝发祥地新宾的《爱新觉罗宗谱》,虽远不如爱新觉罗氏宗室《玉牒》完整全面,但它全面书录了索长阿的后裔世系,并佐证了《满洲实录》和《太祖武皇帝实录》中,爱新觉罗氏宗族内部的纷争,揭示了清前努尔哈赤创业的艰难和蹉跎生涯。《爱新觉罗宗谱》和《福陵觉尔察氏谱书》两部民间谱书,无疑是研究清前努尔哈赤家族发展的两部重要文献,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满族社会发展史的民间资料。

简单的说:

觉、塔、努、皇、福、玄(这是肇氏宗族自认的字辈首六字)、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http://postbaiducom/fkz=100311767

欢迎光临清史爱好者吧

随着近几年清宫剧的热播,大家对清朝皇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我要在这里说一下,清朝的时候汉人老百姓的日子是真的难过,所以有时候有些东西还是应该记一下的。

爱新觉罗,历史上清朝皇室姓氏。“爱新”是满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

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

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现如今,姓爱新觉罗的人已经高达30~40万。当今清皇室后裔有的对皇族后裔的身份避而不谈,例如大书法家启功,也有的人对皇族后裔的身份为荣,例如女画家爱新觉罗·毓崌。

爱新觉罗家族在统治中原二百多年后,由于清朝的垮台而淡出了历史舞台,由于政治原因很多后人都改了姓氏。溥仪特赦以后,恢复了姓氏,目前不完全统计大概在十万人左右。爱新觉罗恒绍是现在的家族族长,掌管着族谱,也是满族联谊会的会长。

他们每年都有家族的联谊会,共同研究和交流满族文化,把清朝的皇家生活介绍出来,为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2013年,有一次大的祭拜活动,其余时间都是小型的多方式的祭拜。

1:嫔妃等级

皇后 X 1 (可分宫女10人)正一品:皇贵妃 X 1 (可分宫女 8人)正二品:贵妃 X 2 (可分宫女 8人)正三品:妃 X 4 (可分宫女 6人)。

正四品:嫔 X 6 (可分宫女 6人)正五品:贵人 X 不限 (可分宫女 4人)正六品:常在 X 不限 (可分宫女 3人)正七品:答应 X 不限 (可分宫女 2人)。

2:长公主等级

正一品:御尊兴/监/辅/定国皇长公主,从一品: 御皇固伦长公主,正二品:固伦长公主从二品:和硕长公主正三品:和孝长公主从三品:和宁长公主正四品。

和贞长公主从四品:多罗长公主正五品:长平长公主从五品:长乐长公主正六品:雅兴长公主从六品:安宁长公主正七品:端康长公主从七品:思落长公主正八品:xx长公主。

3:公主等级

正一品:御尊兴/监/辅/定国皇公主:从一品: 御皇固伦公主正二品:固伦公主从二品:和硕公主正三品:和孝公主从三品:和宁公主正四品:和贞公主从四品:多罗公主正五品:长平公主从五品:长乐公主正六品:雅兴公主从六品:安宁公主正七品:端康公主从七品:思落公主正八品:xx公主。

4:皇子等级

正一品:监国储君:从一品:帝尊皇太子正二品:镇国尊皇子从二品:御国尊皇子正三品:监国尊皇子从三品:兴国尊皇子正四品:辅国尊皇子从四品:监政尊皇子正五品:参政御皇子从五品:皇辅国皇子正六品:皇固伦皇子从六品:皇仁嘉皇子正七品:皇和孝皇子从七品:嘉逸皇子正八品:安嘉皇子从八品:xx皇子。

5:皇太后等级

正一品:母后皇太后:从一品:圣母皇太后正二品:护国皇太后从二品:御尊皇太后正三品:贵皇太后从三品:御皇太后正四品:尊皇太后从四品:皇太后正五品:贵太后从五品。

御太后正六品:尊太后从六品:xx太后皇太妃等级正一品:母逸皇太妃从一品:圣母皇太妃正二品:护国皇太妃从二品:御尊皇太妃正三品:贵皇太妃从三品:御皇太妃正四品:尊皇太妃从四品:贵太妃正五品:御太妃从五品:尊太妃。

6:郡主等级

正一品:尊皇长郡主:从一品:尊皇郡主正二品:皇固伦郡主从二品:尊郡主正三品:监国郡主从三品:御国郡主正四品:兴国郡主从四品:固伦郡主正五品:和硕郡主从五品:宁和郡主正六品:多罗郡主从六品:思贤郡主正七品:永乐郡主从七品:明霞郡主正八品:xx郡主。

7:亲王等级

正一品:监国尊圣亲王:从一品: 镇国尊亲王正二品:御国尊亲王从二品:御国奉亲王正三品:兴国御亲王从三品:辅国皇亲王正四品:皇固伦恭亲王从四品:固伦廉亲王正五品:和硕亲王从五品:xx亲王。

8:王妃等级

王妃等级(封号随丈夫):正一品:封号+正王妃从一品:封号+王妃正二品:侧王妃从二品:庶王妃正三品:昭仪从三品:淑媛正四品:奉仪从四品:侍妾宫人等级。

9:宫女等级

正一品:总管姑姑:从一品:御前姑姑正二品:殿前姑姑从二品:内侍姑姑正三品:姑姑从三品:总管尚宫正四品:御前尚宫从四品:殿前尚宫正五品:内侍尚宫从五品:尚宫正六品:御前尚仪从六品:殿前尚仪正七品:内侍尚仪从七品:尚仪正八品:长侍女从八品:侍女正九品:长宫女从九品:宫女庶九品:粗使宫女。

——大清等级

唐朝皇族的家谱

1唐高祖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565-635年6月25日),长安人,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