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氏族谱的表格呈现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聂氏族谱的表格呈现,第1张

聂氏族/宗/家谱  省名谱名  堂号纂修者  出版时间  湖南 沣县聂氏族谱 宋云清纂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 沅江聂氏族谱(四修) 聂正贻、聂正澐、聂大并等纂 清光绪四年(公元1877年) 临湘南庄聂氏族谱(九续) 谢守琨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 衡山聂氏家谱 聂其昌、聂其煌等编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 安化益阳聂氏族谱(五修) 河东堂聂其有等主修 清光绪19年(1893) 中湘姜畲聂氏族谱(续修) 秩宗堂  聂进之等纂修 清光绪23年(1897) 中湘姜畲聂氏族谱(三修) 秩宗堂清   三礼堂民国 萱洲聂氏族谱(五修) 礼图堂  聂荣疆总修聂文祖纂修 清光绪33年(1907) 萱洲聂氏族谱(六修) 礼图堂  聂荣斌总修聂泽俊纂修 民国25年(1936) 衡山聂氏族谱(续修)聂其杰等纂修 民国5年(1916) 聂氏族谱(四修) 三省堂聂名礼等主修 清咸丰10年(1860) 荆林衡山聂氏族谱  迪光堂清光绪九年(1883)山东 聂氏族谱聂维宝等修 1999年 肥城洼里聂氏族谱 聂兆林 河南 扶沟聂氏族谱 聂学礼等编 1989年 安徽 聂氏族谱(六安霍山合修) 三听堂聂宗馨等修 民国9年(1920) 潜山聂氏族谱(六修) 问政堂聂骥君修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 浙江 衢州聂氏宗谱(重修) 聂绍标等修 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 长寿聂氏族谱 聂合忠、聂献廷修 聂氏族谱 聂华国等纂修 民国38年(1949) 江西 清江湖庄聂氏族谱(四修) 肇修堂聂典顺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清江城西香田聂氏族谱(重修) 三礼堂聂志剑纂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 宜黄聂氏宗谱 聂心良、聂心焕等纂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 金溪崇阳聂氏族谱孝思堂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  万载东歧聂氏族谱(重修)  河东堂1995年广东 南海聂氏家谱 河东郡聂绰彝编 清道光十年(1830年) 新会河东郡鹿颈岗聂氏家谱 河东郡聂禄初校订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 怀集聂族族谱河东堂聂奇祥 聂自豪等纂  2003年台湾 湖庄聂氏族谱(四修) 聂典顺编纂 民国75年(1986) 湖北 武汉聂氏宗谱 咸安聂氏宗谱民国1995年江苏 丰县聂氏族谱(续修) 望东堂东台聂氏家谱 辽宁 铁岭市张家楼聂氏家谱 四川长寿县宴家乡 聂合忠清光绪二十六年(1990)汉源宜东聂氏族谱  

文 | 李金良

这次回老家,去黄河入海口观览湿地风光是计划好的行程之一,只因翻看家谱,无意中看到上面记载的一句话,让我改变了主意。家谱记载:“大清乙卯年,河堤溃口,房毁田淹,无居断食,族人流徙。”

我问堂哥,这“河堤”就是村前的“黄河大堤”吗,堂哥说:是。

这让我惊悸。这一个“是”字,更是激荡起了我心中的波澜。于是,我走上了村前的黄河大堤。

眼前的黄河之水,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狂涛巨澜,也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波涛汹涌,甚至连一个漩涡暗流也不曾看见。只是细波轻涌,沉稳舒缓,浩浩然静寂东流。随河水东望,潮平岸阔,海水之中一道黄龙,在辽阔湛蓝的大海里恣意畅游。目光随着黄龙畅游,目之所及,水天一线,却不见黄龙之尽头。尽管踮脚仰头眺望,满眼所能看到的,仍是那条黄龙的雄浑身姿。只是在一条航船越出海平面的一瞬间,隐约看到黄龙远端一条绿线,那里是大海的深处。

这是黄河吗?这是那条从远古走来,哺育了华夏文明、中华文化的黄河吗?这是那条浊浪滔天、狂放不羁,书写过数千年人间灾难的黄河吗?这是那条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不屈、大难兴邦的黄河吗?

我站在大堤上,不禁这样大声的问。

脚下的大堤告诉我,这是黄河。

眼前的黄龙告诉我,这是黄河。

对于黄河,我并不陌生,甚至还可以说很熟悉。在我居住的济南这座城市,黄河水由西往东日夜流淌。架设在黄河上的高架桥,让我一年当中不知有多少次来往于黄河两岸,不知道有多少次看到过黄河的身影。多年前,我也曾经溯源上行,游览黄河景观。在花园口,我站在黄河大堤上,看过即将丰收的万亩田畴;在三门峡,我手扶大坝栏杆,看过水平如镜的高峡平湖;在碛口,我站在古镇渡口边,看过黄河风浪中沉浮的渡船;在宜川,我站在岩石上,看过暴怒咆哮的壶口瀑布;在河套,我脚浸在黄河水中,看过塞上江南的鱼米之乡;在青海,我看过黄河婉转的九十九道弯。这次回老家,再看看黄河入海口,也算是完成了一桩关于游览黄河里程的心愿。只是在看到家谱上“大清乙卯年,河堤溃口,房毁田淹,无居断食,族人流徙”这样的记载时,我问堂哥后才知道,老家距黄河入海口并不远, 历史 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听堂哥讲述老家的那些 历史 烟云,那些陈年往事,我不禁诘问自己;我曾经溯览黄河,可我真正的了解黄河吗?这里是我祖辈的故土,可我了解家乡的这块土地吗?带着这样的诘问,我翻开了 历史 。

历史 有些遥远,但却清晰。公元前十一年,也就是西汉末年,黄河汴渠决坏。王莽三年,黄河大决于魏郡,惊涛狂澜,滚滚浊浪,所到之处,一片汪洋,千里沃野,皆为黄汤。这次持续六十多年的黄河泛滥,使黄河下游多地成为不毛之地,百姓哀鸣,饿殍遍野。

帝国需要赋税,皇帝需要安民,百姓需要安生。于是,公元六十九年春,汉明帝下诏,治理黄河,“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之患。”

这段 历史 ,出自《后汉书王景传》。书中所指的“千乘海口”,就是现今家乡这块土地。

复溃之患解除了,千里赤地恢复了生机。由此,“景由是知名”。

王景是治黄英雄。但我更愿相信,那黄河两岸修筑堤坝的“卒数十万”才是英雄。虽然,在典籍中找不到他们姓甚名谁,张三李四,但透过 历史 烟云,我能看到,在凄风苦雨中,她们妇幼相携,肩扛手提,筐盛车载;在风霜严寒中,他们父子相助,夯土筑坝,巩固河堤;在电闪雷鸣中,他们人链相接,密勘细查,严防死守。正是他们的坚强隐忍、奋力抗争,这才使黄河水患在无数次风雨狂暴面前,在无数次险情叠加面前,安然流入大海。

先祖是在洪武年间随大批山西移民来到这里的,这是家谱上的记载。这距公元前十一年的那次黄河决口,已经过去了一千四百多年。落脚之初,这里荒无人烟,举目远望,满是沟汊淤泥、黄蒿芦苇、黄沙土丘。先祖们不知道,这一切蛮荒都是西汉初年那次黄河溃坝的杰作。先祖们在这里掘沟排水,开荒恳田,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园,这里渐渐有了鸡鸣,有了村落;先祖们引帆下网,荡桨拏钩,这里渐渐有了航运,有了集镇。尤其是先祖们筑坝拓场,引水晒盐,几多艰辛,数代努力,使自齐国始祖姜太公煮海熬波肇始的盐业经济,在几度荒废、几度恢复下,又达到了空前的繁盛。百多年后,这里已是威震淮扬,名冠京城的著名盐业产区,其繁华景象,就如清朝人刘学渤在其著作《北海赋》中所描述的那样:“漉沙构白,澄波出素,灿若飞霞,峙如积璐,商市万金,税足国赋。”富裕程度,足见一斑。

令先祖不曾想到的是,咸丰五年,黄河的再一次决口改道,使这一切繁华,一切富足,连同村庄城镇、卤池盐场,一起随洪水湮灭,荡然无存。这就是家谱上的记载;“大清乙卯年,河堤溃口,房毁田淹,无居断食,族人流徙。”

这,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宿命。

当先祖们离开大槐树,离开黄河岸边的家园时,他们虽然对前途命运茫然无措,但他们绝不会想到,在他们安身立命的远方,待家业安稳数代人以后,黄河会以这样的凶残方式暴虐他们。

对家族的这一段 历史 ,后人知道的并不多,我也是在家谱上

读到咸丰五年黄河决口的记载后,查阅相关资料才知悉的。或许是那次决口,洪水太凶猛,家谱特意记录下这一笔;或许是那次决口造成的灾难太深重,以至于对清光绪十五年和清光绪二十年的两次黄河水灾不以为然,家谱上记录的都是轻描淡写。

先祖们再一次回到蛮荒时代。房屋冲倒了,再加高基础重新翻盖;沟渠淤塞了,再清除污泥重新开掘;田地被黄沙覆没了,再深翻耕犁埋于地下;饿了,在沟渠河汊围逮小鱼小虾充饥;渴了,就喝泥沟里浑黄含沙的黄河水。在洪水退去的第二年,冲毁的村庄就恢复了生机,这里又成为先祖安身立命的祥和家园。

数十年以后,当这块饱经磨难的土地休 养生 息之时,灾难再一次降临,这一次不是天灾。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这块土地,民族生存再一次如黄河决堤,遭遇生死危机。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在这昂扬的战歌里,肖华走来了,黄骅走来了,许世友走来了,杨国夫走来了,家乡的先辈们纷纷加入八路军的队伍。在天灾面前,先祖们表现得坚韧不拔,在国难面前,先辈们更是表现得英勇不屈。战场上杀鬼子,男儿们奋勇当先舍生忘死;后方支前救护,妇幼老弱竭尽全力。户户有刀枪,村村是战场,先辈们竭力拼死保卫自己的家乡,无数人牺牲疆场,在这块被黄河水浸泡过的土地上,也同样浸泡着无数家乡父老的殷殷鲜血。 抗战八年,这里走出了一支又一支喝黄河水长大的子弟兵队伍,他们征战的脚步踏遍了祖国大地,在现今共和国的武装序列里,依然有流淌着家乡血脉的虎狼之师。

我在想,是什么意志支撑着先祖们这样坚韧不拔?是什么精神鼓舞着先祖们这样英勇顽强?许久,许久,我没有答案。

我默默地走下大堤。尽管脸色有些凝重,但脚步已轻快了许多。站在大堤下面停车场上的堂哥,远远地望着我,满脸疑惑,他不知道,为什么我坚持不要他陪伴而一个人走上大堤观览黄河;他不知道,为什么我上大堤时步履那么沉重;他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大堤上看看黄河入海还会眼含热泪。

回到不远处的村里,在他家宽敞明亮的堂屋里,堂哥炒了几个菜。一如老家人待客的传统,除了凉拌热炒,这餐桌上还有醉枣,红烧鱼,枣杠子酒。但诧异的是,老家人待客,多年一贯的红烧梭鱼,这次餐桌上的鱼盘里却是红烧鲤鱼。

堂哥说:这醉枣以后还有得吃,这枣杠子酒以后还有得喝,只是这野生梭鱼,以后很难再吃得到了。

我问,为什么难再吃到了?

堂哥说,野河岔子河湾子都整治成水渠鱼塘了,放养的都是家鱼,再不都是放养的大闸蟹,这野生梭鱼不多了。

梭鱼,醉枣,枣杠子酒,这都是老家的特产,用梭鱼、醉枣、枣杠子酒招待客人,这也是老家的待客习俗。自我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回老家,吃到的第一顿饭,就是奶奶给做的红烧梭鱼就高桩馒头。之后走亲戚,不论是本家兄弟,还是亲姑亲舅,家家都是梭鱼上桌,或清蒸清炖,或红烧酱焖。走时,给带上的都是醉枣。我知道,这是老家的习俗。那时我就想,老家怎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只是没有机会问个究竟。

现在有机会了,我问堂哥。

没想到,这个问题堂哥是从先祖移民说起的:移民之初,先祖从洪洞带来的唯一物产就是一颗枣树。没想到的是,这棵枣树在这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竟生长的特别旺盛,结出的小枣竟比洪洞原产地结出的枣子还甜,晒干后掰开竟有缕缕糖丝,对着阳光一照,犹如金丝,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金丝小枣”。旱瓜涝枣,水灾之年,庄稼颗粒无收,小枣却挂满树头,这些小枣就能救命。于是人们便在这里广种枣树,用以救灾救荒。年景好时有饭吃,收下的小枣用来酿酒,再用这酒泡制醉枣。过年过节,没啥稀罕东西,就用这醉枣待客,几百年下来,就成了习俗。梭鱼也是这样,先祖移民之初,这里遍地河岔涝洼,一到发大水,梭鱼便从海水深处溯河而上,这大大小小的河沟水洼里便是成群的梭鱼。水灾越大,梭鱼越多,说白了,这些梭鱼还是水灾的产物。鱼多吃不了,便都腌制后挂起来风干。过年过节,这腌制梭鱼也就成了待客的大菜。

堂哥说到这里,我一下子明白了今天餐桌上没上梭鱼而上鲤鱼的根本缘由。

堂哥不胜酒力,一杯枣杠子酒下肚就已脸红耳赤,话也多了起来:这些年枣树也少了,没有了黄河水患,庄稼年年丰收,粮食吃不了,谁还拿小枣充饥。原来种枣树的那些盐碱地,有的改种冬枣树了,有的挖成了鱼塘,放养黄河鲤鱼。看,咱吃得这就是黄河鲤鱼。说着,堂哥用筷子指了指鱼盘里的这条鱼。

我仔细一看,还真是桔红色的鱼尾,只是这黄河鲤鱼的标志—“金鳞赤尾”中的“金鳞”,在下锅红烧之前已被刮掉了。

可惜了,这条黄河鲤鱼,要是放在济南,在济南厨师的手中,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济南名菜,我不禁啧啧。

堂哥似乎是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说:没啥稀罕的,走的时候给你带几条活的,回去你也做个糖醋黄河鲤鱼。

还有。堂哥接着说:有些人还准备把那些种枣树的盐碱地改造成水稻田,种海水水稻。过去盐碱地啥都不长,现在海水都能种庄稼,袁隆平真厉害,想想都是奇迹。

说来说去,还是黄河水患得到了根治。

吃完饭,堂哥余兴未尽,他一挥手,说:走,大哥带你到街上转转,这么些年你没回来过,咱老家变化老大了。

走出家门,拐出街巷,村中柏油大道横平竖直,犹如棋盘。一色的石头高基础、红砖红瓦房,沿大道边整齐排列。沿街两侧开着一溜溜商店,有的商店飘出阵阵推销广告声响。奇怪的是,大街上并没有看到有人,只有一个穿着橘红色工装的环卫老人,骑着三轮卫生车,和堂哥打了个招呼,擦身而过。村里的人呢?

堂哥说,这年头都忙,小孩子们都在学校里念书,青壮年们都去了城里打工了,老头老太太们也都不闲着,窝在家里织鱼网织地毯。街上除了打扫卫生的哪还有人闲逛。

可不,我和堂哥从村北头一路走到村南,除了那个环卫老人,没看到第二个人

走出村子,路左边全是麦田,麦苗青绿茁壮;田垄上稀疏的枣树,枝干虬曲苍劲。路右边全是鱼塘,排列方正整齐。走在家乡这空旷祥和的大地上,上午还被压抑的心情,此时不禁感到无尽的舒展开朗。

再往前走,已看到高高的黄河大堤。我停下脚步,眼睛从西往东巡视,看着看着,竟觉着它是那条巍峨的长城,横亘在崇山峻岭中。又觉着它是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在家乡的土地上。

我突然在想,是大堤保护了黄河,保护了村庄,保护了土地,保护了家乡人民?还是家乡的人民保护了黄河,保护了村庄,保护了土地?

作者简介:李金良,济南知名作家。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NO1 劈柴美食街

坐落在青岛中山路上的劈柴美食街,又叫劈柴院,是距离青岛火车站最近的一条美食街,劈柴美食街的街道两边密密麻麻都是小店,烤鱼丸滋滋作响;老北京爆肚热辣够味;各个酒楼都摆着各式各样的海鲜,螃蟹,超大的扇贝,大小不一的鱿鱼,想要什么都能烤;还有在青岛很出名的豆腐脑、沧口锅贴。这里没有昂贵的海鲜,却有很多价格相对实惠海鲜大排档和特色小吃,海胆、海星和烤鱿鱼是这里常见的街边小食。

劈柴院最初建于1902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在劈柴院修江宁路,建了几个大院,这就是最早的劈柴院,后来发展成为青岛最早的娱乐中心和美食街。在这个100多米长的老街上,参差不齐的老房子,让你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NO2 云霄路美食街

云霄路全长960米,南侧是五四广场,在这里白天是人的世界,晚上是光的海洋。

在这里无论白天夜晚,美食街周围总是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尤其到了中午及黄昏的用餐时间,连绵数里的街区,车流如潮,人头攒动,店内街畔,飘香流彩,气氛诱人。为了应对客流高峰,食铺酒肆大都在门外沿街增设座椅。到了夜间,整个街道流光溢彩,热闹非凡,夜间大排档场面更是非常壮观。

云霄路美食街除了经典海鲜菜肴和近几年风靡青岛的“海鲜蒸锅”--将各种海鲜放在大锅中,用蒸汽闷熟,最大程度保留海鲜里的水份和原味,云霄路上还聚集着各种西餐厅,可以满足不同口味的旅行者。

NO3 麦岛海鲜街

麦岛海鲜街是青岛一条地地道道的美食街,因为靠近渔村、鲜货充足,这里汇聚了大约60家以经营海鲜菜为主的餐饮企业。麦岛海鲜街全长约700米,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人海人潮的盛况,但说到吃海鲜,麦岛路依然榜上有名。

除了海鲜,你在青岛还能吃什么这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除了海鲜,青岛的美食还是挺多的。

王姐烧烤、锅贴、鸡汤馄饨、排骨米饭、鲅鱼水饺、海菜凉粉、青岛大包、牛肉面、炸串都是不错的选择。

青岛最美的10个渔村

1青山渔村

青山渔村(现行政村名为青山社区)位于崂山最东南端,地处崂山风景区核心景区太清游览区内,三面环海,依山而建,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优越,当地居民自古以来以出海捕鱼和种茶为生。有蓝天、碧海、青山相映成辉,青山、梯田、茶园、村落、渔港、海湾、海洋、海岛相互映衬、高低错落,共同形成了一道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优美渔村风景,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海、天画卷。并有着崂山“渔村民俗风情博物馆”的美誉。

◆乘车:106路/110路/109路/312路/371路/383路/627路/635路/615路/618路/616路/926路/620路至仰口站下车

◆特色菜:海捕大梭蟹、海参、扇贝、活八带、炸崂山参、崂山松蘑炖野山鸡、崂山绿茶茶叶蛋

◆旅游景点:太清宫景区、狐仙洞景区、海水浴场、八水河、明霞洞、泉心河、流清河

2顾家岛

顾家岛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75公里处,唐岛湾南岸,薛—鱼路经村穿越而过,依山傍海,风光秀丽,主要从事渔业生产。据《顾氏家谱》记载,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战事频发,顾姓先人为逃避战难,携子由现胶南市灵山卫北门外村来到这里居住,逐渐繁衍成村,因地处半岛,故名为顾家岛村。

◆乘车:黄岛808路/开发区3路到顾家岛站下车

◆特色菜:蛎虾、虾虎、扇贝、胶州湾特色小海鲜。这里属冷水海,海鲜在低温环境下生长缓慢,因而肉质更为紧实鲜美。偏因着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各类海鲜在市面上价格都相当实惠。

◆旅游景点:80多年历史的海草房、陈姑庙,海草房里面冬暖夏凉,一住就是好几代人,夏天再毒的太阳都晒不透,冬天一点也不透风。另外也可以到陈姑庙感受胶州本地的民俗文化。

3崂山沙子口

沙子口街道位于青岛市区东部,全境在崂山巨峰西南部,为进出崂山之南大门。沙子口域内有崂山风景区的巨峰景区、流清河景区、登瀛景区和沙子口海滨风光。沙子口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其中有驰名中外的崂山水富含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而被称为“长寿水”,海内外华侨华人誉为“祖家水”,“青岛啤酒”、“崂山啤酒”和“崂山矿泉水”享誉海内外。

◆乘车:104路/113路/301路/304路/630路/612路/610路/611路/旅游1号线至沙子口站下车

◆特色菜:海参、鲍鱼、对虾、螃蟹、扇贝、各种鱼类

◆旅游景点:巨峰景区、流清河景区、登瀛景区、沙子口海滨风光

4崂山雕龙嘴

这是一个古朴宁静的小渔村,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当地村民种茶捕鱼、养殖海参,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平时里往来崂山的游客大多不会注意这里,因为即使途经你也很难发现它,它的美不是高调、醒目的,雕龙嘴的美需要仔细品味,慢慢感受。

◆乘车:106路/618路至刁龙嘴站下车

◆特色菜:韭菜拌银鱼、海水蜊子炖海水豆腐、铁锅杂鱼、地瓜面山菜包子

除了吃之外,这里还能参与采摘茶叶和蔬菜,乘坐渔船出海观岛垂钓,享受自给自足收获的乐趣。

◆旅游景点:棋盘石、华严寺、白云洞

5黄岛鱼鸣嘴

鱼鸣嘴是位于薛家岛的一个海湾。由前海海滨南眺,隔海相望是薛家岛。该岛其实是半岛,与陆地逶迤绵延相连,属黄岛区辖。该岛呈狭长月牙形拱卫着青岛,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青岛的“海上门户”。该岛狭长十几公里,它的最南端,陆地终端的海岬,是一个叫鱼鸣嘴的渔村。此名因陆地尖尖地插入黄海深处,状似鱼嘴,故得名。

◆乘车:黄岛808路/开发区3路至鱼鸣嘴站下车

◆特色菜:油焖海捕虾、渔鸣嘴真鲷

◆旅游景点:金沙滩、 石雀滩、银沙滩、月牙湾、连三岛

6仰口小渔村

小渔村是个山外渔村,当然此山是青岛的山,就是海外名山——崂山莫属了,在崂山的外靠海的一面生活着好几个村落的渔民,他们的生活虽然简单朴素,但是在这沾有仙气的地方住久了,人都自有些灵气了,地杰人灵嘛!

◆乘车:106路/110路/109路/312路/371路/383路/627路/635路/615路/618路/616路/926路/620路至仰口站下车

◆特色菜:烂炖铁锅鱼、辣炒曼琳鱼、花蛤蜊豆腐脑、槐花鱿鱼、新鲜海菜油饼、茶叶水饺

◆旅游景点:太清、华严寺、瑶池、明霞洞

7竹岔岛

竹岔岛又名鸡鸣岛,稽查岛。位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85公里的黄海中,北距陆地最近处29公里。该村由竹岔岛、脱岛、大石岛、小石岛四岛组成。四岛距离相近,远眺浑然一体。历来竹岔岛上有村民居住,砣岛、大、小石岛从无居民,总面积038平方公里。

◆自驾:走胶州湾海底隧道,出隧道后到金沙滩附近南屯码头,在码头包船到竹岔岛。

◆特色菜:皮皮虾、笔管、蛎虾、螃蟹、自种韭菜

◆旅游景点火山口地貌溶岩流、神龟孵卵、二郎担山、鸳鸯洞

8城阳红岛

红岛休闲渔村位于红岛街道西大洋社区西南端近海地带,是一处集旅游观光、耕海牧渔、渔家民俗、休闲度假、健身娱乐等为主题的滨海旅游区,素有“碧海蓝天一片绿,鸟语花香旅游地”之美誉。

◆乘车:高新快路/902路/765空路/902支路/925路至红岛站下车

◆特色菜:特色海鲜火锅、蛤蜊肉海菜饼、红岛蛤蜊鸡、海鲜糊糊、小鱼虾烧肉

◆旅游景点:南门岩石、石花窟、汉武石船、娘娘庙、黄澜听涛

9王哥庄会场村

会场村位于王哥庄街道办事处。会场村是一个依山傍海,景色宜人,别墅成群的渔村。这里盛产几十种海产品,有丰富的贝类资源供梭子蟹食用,因为这里无河流入海,没有任何污染,使得会场湾成为山东半岛南部最主要的梭子蟹的繁殖、栖息地,所以想吃蟹子的小伙伴到这来是没错啦!

◆乘车:383路/110路/106路/109路/312路/371路/926路/620路

◆特色菜:螃蟹宴、竹节虾

◆旅游景点:海滨浴场、二龙山、晓望叠库、赶海园

10田横岛

田横岛是青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位于即墨市洼里乡东部海面35公里的横门湾内,距青岛60海里,面积为14平方公里,东西狭长。岛上现有渔民200余户。岛上南北两坡风格迥异,南岸岬湾相间,礁岩林立、惊涛拍岸,是垂钓的绝好去处。北岸湾深、港静,是游泳、帆船、摩托艇等海上运动项目的极佳场地。岛上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互为映衬,充满自然、古朴的神韵。

◆特色菜:蛤蜊、土鸡蛋、马蹄蟹

因为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别看水浒传施大爷写的热闹,宋江起义充其量就是以水泊梁山为中心的小范围占山为王。虽然中间攻打过祝家庄、曾头市等村镇,攻打过高唐州、东昌东平二府,甚至攻打过大名府(姑且相信是真的)但是梁山实际能力绝对没有可能在梁山以外建立根据地,真的主动出击,离开梁山泊向官兵进攻,就是无后方作战,必死无疑。这比方腊跨州连县的形成政权相比差远了,所以朝廷对宋江可以招安,对方腊就必须剿灭了。

作为帮会的老大做事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宋江做到了一个黑帮领袖能做到的全部。

古往今来,任何黑社会组织要存在和维持下去,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梁山组织也不例外。梁山好汉们所追求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的生活方式,没有庞大的资金来源更是万万不可的。而梁山组织本身又不是盈利性的机构,好汉们及下面的喽罗们也几乎都不事生产。那么钱从哪儿来呢?只有黑社会组织最古老的办法了,那就是劫掠。从王伦时代开始,其主要的财源就是靠劫掠客商。初期组织规模比较小,只要抢劫过路客商就可以了。到晁盖时代后期再到宋江时代,好汉们增多,光靠劫客商也无法维持了,所以就开始攻击村镇发展到攻州掠府了,比如三打祝家庄、打曾头市,到攻打东平府、东昌府。当规模大到攻打州县这个程度,政府也就不能不管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了。梁山最终的宿命其实是任何一个黑社会组织的最终结局,当规模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被政府镇压。

梁山毕竟是一洼之水,虽然朝廷对梁山的几次征剿虽然都没成功,但是宋江能看明白朝廷是没有真的下血本。否则朝廷真的调一支身经百战的边防军来分分钟就灭了梁山泊,最不济就是朝廷豁上戒严梁山周边地区一年,不准一粒粮食进入,梁山好汉饿也饿死了。

所以,对于宋江来说最明智的就是趁着打赢几次反围剿胜利,朝廷又有来自辽国和方腊等起义军的压力,抓紧谈个好条件招安。

当然了,人的认知决定命运。招安的执行中,宋大哥在招安之前的一系列工作进行的还是不错的,无论是打赢了反围剿战斗、走通宿太尉的关节到泡上李师师打通天地线,见到徽宗完成招安,都进行的有条不紊。但是宋江毕竟是郓城小吏出身,江湖上那一套玩的确实厉害,但是一旦进入体制内,眼界格局小的毛病就显露出来了。首先高估了宋徽宗。梁山招安走的是宿太尉、李师师的路线,相当于直接打通了天地线。问题是这位大宋核心是个花花公子,除了吃喝玩乐、写字画画之外别的啥也不管,朝廷实际掌控在蔡京、高俅这帮人手里,这两人都与梁山有大仇,招安后哪有梁山的好果子吃?

宋江的想法比较幼稚。几次反围剿擒获的朝廷将领比如童贯、高俅、还有几个节度使什么的都放了。这在江湖上属于不杀之恩,以后应该知恩图报的,宋江盘算的估计就是现在卖个人情,将来招安了大家同朝为官你要罩着我。这就幼稚了,要知道在朝廷里,这属于颜面扫地的大事,这些大佬们回到朝中唯一在乎的就是怎么消除这件事带来的影响,最好是将梁山主要人物肉体消灭。所以才有后来招安后,梁山处处被人当枪使,直到与另一只起义军同归于尽。

所以,总的来说,招安至少是基本正确的路线,只有这样好汉们才能完成由黑到白的穿越。奈何官场历练太浅,没想到官场比江湖复杂得多,也险恶得多。梁山在宋江手上达到过辉煌的顶点,也终于在宋江的手上画上了句号。

        新庄村,我梦中依恋的故园,是可以寄托我乡愁的地方,故园生活,一直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她位于富平县城南荆山塬一角,是三原、富平两县交界的台塬地方。荆山塬,这一条黄土梁东西横亘九十余里,从黄帝铸鼎的传说里走来,汲中华破晓之灵气,赋予这片土地神秘的传奇色彩,错落有致的帝王陵寝与守陵大冢更印证了“金丝吊葫芦”风水宝地之说。这些都为村庄历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隐秘而神往。

        新庄,紧挨黄帝铸鼎传说而命名的铸鼎村,其华庄组和三原县永合村因唐献陵高祖李渊墓分界,其道理组近年发掘唐高祖曾孙李道坚墓,墓道山水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及史学意义。便因了荆山塬深厚人文历史的濡养,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条件,她焕发着黄土地独有的风姿。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中脱颖而出,并吸引了各地人士走访观摩,“甜美新庄,幸福新庄”成了村庄的新名片,村庄的点滴变化也牵挂着在外游子的心,多少次在深情凝望,她擎起大地母亲温暖坚实的臂弯,紧紧拖拽着他乡游子飘零的心。

        相比“新庄村”称号而言,我更习惯于“新庄堡子”的叫法,虽然多了分俗气,却有着无可比拟的亲切感与踏实感。这里是父辈们躬耕的故园,有我挚爱的亲人,我在这里出生、成长,人生中二十年的光阴在这里留下痕迹,最温馨的童年时光也在这里一一回味。如果不是宿命的安排与性格的执拗,我也许会像大多数同龄人一般在这里成家立业,守土为生。因一纸通知书,我从这里踏上南下求学的漫漫长路。从小我就向往外面的世界,农民的女儿靠知识改变命运是走出去的最佳途径,一直笃定着未来有一天能走出小村庄,去往更广阔的天地,长大时才发现走不出的永远是故乡,千里之外,最忆也是故乡!

        想起那时故乡的模样,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陈旧的记忆愈发清晰明快。倏然间仿佛看到了那个扎着羊角小辫、哼唱童谣的小女孩从田野阡陌里走来,手里捧着亲手采摘的一束蒲公英和狗尾草,或是挎着竹篮采油勺勺菜、马齿苋等乡野美味,因为她喜欢蒲公英花絮飞舞的样子,喜欢用狗尾草编织的各种小动物,喜欢和家人在田间亲近自然,回想起爷爷和她挖野菜时大小铲子上下挥动的样子,像极了《呼兰河传》中“我和爷爷的园子”里的细节描写。这样的童年生活,简单而又难忘,有些记忆相隔很久,一旦注入情感的因子,却有了铭记的理由。这些,都与村庄有关。我那渐行渐远的村庄,不断的在记忆中寻觅她曾经的模样,来连缀起光阴的碎片。

        荆山塬上的其他村子都有一定的历史典故或地理分布,或是有铸鼎传说的铸鼎村,或是因狼群出没划分的东渠西渠,或是诸如坡里、河里、洼里等独具特色的地形命名。新庄村的称呼就显得有点矜奇立异,所谓新字,听曾祖父讲过,新庄村大多为迁移而来,新组建的村落,至于准确与否,也无从考证,没有村志查询,亦鲜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曾试图从家谱中找寻,无奈早已丢失,只能从曾祖父零星的回忆中找到一丝线索。因为新,村落整体规划建设上便呈现出整齐统一的形态分布,巷道房屋俨然,东西南北主路一一对称,四个方位相互贯通,农用田分布在村庄外围,包绕着村落,纵横交错中也切合了“中和、大同”这一中国北方传统古代建筑哲学思维。屋舍、田园、炊烟这些故乡风物,交织起了乡村的图景,便想起了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闲适安然。

        故园明月,总在千万个夜空把余晖洒向南国,故园白云,总在有风的日子缥缈而来。故乡的故事,总在我的笔尖迸发出灵动的字符,在心海里漾起丝丝涟漪。因为眷恋,所以挚爱。走过村巷,穿越时光,岁月的帷幕在这里徐徐舒展开。清晨,一米阳光穿过林翳,薄雾淼淼,村庄在日出的东升西落挪移着光阴的脚步。站在塬畔眺望北方,远处的北山在云层里若隐若现,那时的乡村,伴随着鸡鸣狗吠声开始一天的劳作。

        每当到了早春二月,一年伊始,经历了春节的热闹,万物复苏,自然界也随着盎然的春意蠢蠢欲动起来,早春的麦苗还刚刚探出脑袋吮吸着大地的乳汁,这会还不是农忙季节,乡邻们便外出务工,打点零工贴补生活。五六月份,风吹原野,热腾腾的麦浪随着盛夏翻滚,麦黄便是故乡最绚丽的色彩,犹记儿时麦收时节,在机械化还未普及的年代,炎炎夏日,家人们挥舞着镰刀割麦子,任凭那被抖成八瓣的汗水划过衣襟,那时的我被安顿在地头的大桐树下乘凉,顺带照看捆绑成束的麦子,看着蚁群完成一场盛大的宴会,多年后,这个场景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五六岁的记忆如此地清楚,也许是源于故乡情怀吧。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关中道上农作物一般一年两料,秋天金黄的玉米便隆重登场了,沉甸甸的玉米棒仿佛一个个金话筒,传递着高原收获的声音,那些年生产条件落后,农人们总是把玉米棒叶子交织捆绑,以便长时间存放。冬天,麦苗熟睡的季节,若是来一场纷飞的雪,便是自然最大的馈赠,恣意地享受着“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瑞雪福照。农闲了,这时候便全家围坐一起侍弄秋天囤积的玉米棒,剥成颗粒换取收入,等待新春的来临。一年四季就这样在光阴里转换角色,丰盈着生活,不变的是对生活的探索及新时代的渴望,农村生活静谧祥和而又充满希望。

        乡邻们都是从艰苦的岁月里走来,经历了食不饱腹的苦难生活,所以造就了我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乡风。穷则变变则通,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好起来。土地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土地。我的家人更是用辛勤的双手和敢于创新的气魄改变着贫穷的面貌。水是生命之源,在旱塬地区对庄稼收成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村没有水井,隔壁村有井,到处都缺水,自然将外村人排在了后面,眼睁睁看着庄稼枯死。第二年,爷爷便正式开始了打井计划,而且是一南一北两个井同时动工。

        机器不分昼夜地转着,轰隆隆的声音掷地有声,村子好多人都去帮忙干活,都盼着井出水,这两口井承载了全村西北队的希望。机器一天天地深入地下,抽上来的依然是绵绵黄沙,一天不见水,心就一直悬着,这可是全家家当和到处借钱贷款凑齐的打井费。虽说之前考察了最优的地理位置,但在黄土台塬区出水难度还是相当大。在地下继续开凿了十几米时,终于流出了汩汩清泉,正式下管后,便承担起井的使命,养育一方人家。下管是一大件喜事,那天,家里摆了酒席,共同庆祝着有盼头的日子。至今,十几年过去了,那两口井依然迸发着顽强的活力,守候着一茬又一茬的农作物,在土地流转的今天,也哺育着园林苗木的生长。在有井的日子里,我家里种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为了方便,又购置了农业机械,全家人都投入在了土地上。

        多年过去,一个孩子眼中的村庄就这样在时代洪流中生生不息,悄然改变着。村庄换了新颜,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通达四方,村庄规划也逐渐统一化,向社会展示着新农村的模样。源于惠民政策飞入千家万户,精准扶贫落实到位,村庄实行土地流转,集体化因地制宜发展园林经济,乡邻们不必被繁重的农活所负累,去园林上班成了新的生活方式。

        物质上的丰裕势必会引起精神文化上的提高,也应了时代对于生活改善、生态宜居、环境优雅、乡风文明的新乡村的美好需求。村子新建了农家书屋、文化墙、休闲广场等设施,一面面生动的文化墙,绘有二十四孝及其他中国传统美德的图案,孝悌礼仪也在村庄一一传承。夏日傍晚,人们由过去在田间场畔乘凉变成了广场娱乐,那些平日围着锅台转的农妇们扭动着腰身,跳起了广场舞,老年舞蹈队里,奶奶们平均年龄近70岁,还登台演出外地旅游,这些在以前都是不敢想象的,无不洋溢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孩童们玩着健身器材,而在我的童年,是没有见过这些设施的。村委会是由新庄小学旧址新建而成,遗憾我的启蒙学堂湮没在了辉煌的历史中,我的曾祖父曾在这里耕耘春秋,这位深谙文史哲的老校长从抗战硝烟里手执教鞭育桃李,从这里走出的农家学子不乏大学教授、党政先锋、部队精英及行业翘楚。小学没了,欣慰重建着一方文化的圣地——农家书屋,我上刊的多本杂志及文集捐赠给了书屋,也算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对故乡文化的希冀。

        乡土文化是我的根脉,乡愁永远萦绕在时光里,故乡是眼角的一颗泪花,顺着脸庞轻轻滑落在书笺,父辈们用沾满泥泞的双脚丈量着田垄的距离,我用饱蘸乡愁的思绪写下乡村的赞歌,回眸凝望,故乡永远在那里注视着我,怀念你,我灵魂偎依的故园!

聂氏族谱的表格呈现

聂氏族/宗/家谱  省名谱名  堂号纂修者  出版时间  湖南 沣县聂氏族谱 宋云清纂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 沅江聂氏族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