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在哪里?黄帝的父亲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黄帝故里在哪里?黄帝的父亲是谁?,第1张

  http://wwwzj60com/web/NewsInfoaspFirstKind=MT_00002_100011924&KindID=MT_00002_100011927&ID=MT_B0001_100017566

  全球华人的梦想孤身一老的努力 寻根

  来源:东方今报 作者:姜柯安 赵建中 时间:2005-11-22

  黄帝故里在哪里?即使到现在,还会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陕西黄陵、山东曲阜等。但越来越多的华人,渐渐认可了黄帝故里就在新郑的说法。而引起这种改变的,正是因为一个人的努力——74岁的赵国鼎。

  20多年来,他上北京、下山东、到陕西,查阅历史资料,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黄帝出生、建都在新郑的说法,并取得广泛认同。

  11月20日上午,精神矍铄的赵国鼎老人,在参加黄帝故里的规划方案专家评审会的间隙,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对黄帝故里考证的来龙去脉。

  起因 寻根寻来一场尴尬

  赵国鼎1931年生在新郑市具茨山主峰旁边的自然山下。他小时候在自然山寺小学读书的时候,经常听老师和村里的老人说起,中华始祖黄帝就生在具茨山附近,那里是他战斗建都和发明指南车的地方。古老的传说,让赵国鼎从小就相信:黄帝就是在新郑出生,建国定都。

  但真正让他去考证黄帝故里就在新郑的原因,还要从海南老乡来新郑寻根,结果寻来一场尴尬说起。

  1983年,当时在新郑市城关经济联合社工作的赵国鼎到海南考察。三亚市相关部门的一位黄秘书是河南老乡。他告诉赵国鼎,在三亚市有个河南村,5000多名村民都姓黄。村里老人说,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南宋时期从汴京(开封)南迁的。村里人都很想回河南寻根,但不知道去哪里合适。

  一听这,赵国鼎来劲了:“去新郑啊,我们那里有黄帝故里,轩辕祠,全世界华人的根都在我们那儿呢。”一个月后,在黄秘书的带领下,几十个海南客人真的找到了赵国鼎,要去祭祀黄帝陵墓。

  但当赵国鼎领着他们去轩辕祠时,连赵国鼎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轩辕祠现在变成了兽医院的一个仓库,庙房、山顶都扒光了,清代立的碑也找不着了。

  海南的客人感到很扫兴。他们告诉赵国鼎,不管黄帝在新郑的传说是真是假,如果放在海南,他们会修葺所有的遗迹,建设很大的祠堂,来祭祀黄帝。毕竟,这是中华始祖。

  赵国鼎感觉面子上很过不去。一来,好像自己说了瞎话;二来,黄帝故里到底在不在新郑,他也开始有些怀疑了。

  决定 一步改变他的一生

  生性耿直的赵国鼎开始迈出了他求证的第一步。

  他先找到新郑文管所、县志办、文化馆,但得到的答复让他有些泄气:以前这里有一块清代立的轩辕故里碑,但世事变迁,这块碑现在也找不着了。

  更让赵国鼎气馁的是《史记》的汉代注释。《史记》中记载:“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而其注释更详细地指出“生于寿丘”,且在鲁东门外(今山东曲阜县东北约六里)。更深入地找寻下去,黄帝故里还有甘肃天水说,河北逐鹿说。

  黄帝故里到底在哪里?赵国鼎决定刨根问底。

  找寻 三下山东实地求证

  《史记》注释言之凿凿,黄帝生在山东寿丘,赵国鼎要去实地看一下当地有没有实证。1984年春天,他第一次来到曲阜,但没有看到任何有关黄帝故里的遗迹,也没有听到任何有关传说。他只在少昊陵,看到一块复制《史记》注释内容的碑。

  当时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已经小有名气,许多海外华人祭祖都去那里。黄帝陵的根据是个神话传说:“黄帝乘龙升天,帽子埋在陕西,靴袜葬在荆山(今灵宝境内)。”

  接着,赵国鼎又去了陕西黄陵。在那里,陕西人承认,他们这里是黄帝的衣冠冢,连陵墓碑上也是按《史记》注释的说法:黄帝生于山东寿丘。

  这一年,赵国鼎在工作之余,光山东就跑了3次。让他感觉迷惑的是,寿丘虽然有《史记》注释佐证,但根据好像并不存在。因为在新郑,不仅关于黄帝的传说众多,就是黄帝遗迹,也有好几个。他决定要从历史记载中,查找黄帝故里的真正所在。

  转机 古籍之中求得结果

  赵国鼎想到了北京,那里专家很多,古籍完备,也许可以找出个所以然来。1985年,赵国鼎十多次往返新郑与北京,来到北京,他就一头扎进黄帝故里的考证中。他先来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这里的研究员周争恰好也是新郑人。他给了赵国鼎一套《水经注》,上面有一句十分关键的话“新郑城内有黄帝遗祠”。

  在中华书局,赵国鼎又碰巧找到了另一个新郑人,档案管理员高流水。这次,高流水给了赵国鼎更多的支持:提供了《山海经》、《国语》、《左传》等大量古籍。赵国鼎慢慢找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在《国语》中有这样的记载:“黄帝炎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国,今郑也”。赵国鼎兴奋了,“郑”说的就是现在的郑州地区,新郑自然包括在里面。

  在西晋皇甫谧著的《帝王世纪》中有这样一句话“黄帝生于轩辕之丘,轩辕都曰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郦道元的《水经注》也引用了这句话。

  一切都逐渐明朗,赵国鼎又来到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这里的专家说,从新郑发现的仰韶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来看,可以证明这一带确实有我们祖先的存在。历史研究所的一位专家更是告诉赵国鼎,以当时的地理条件,新郑更符合黄帝故里特征,因为山东在当时属于东夷,而不是有熊国。

  疑问 《史记》是否记载有误

  考证的结果令赵国鼎十分满意,但《史记》的注释是怎么回事?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姓陈的教授,给赵国鼎解开了这个谜团。根据他的考证结果,这个《史记》注释是汉代人孔安国所为。孔安国是孔子的17代世孙,在当时的社会,大家都对孔子十分崇拜,孔安国就在《史记》的注释里加上了寿丘的具体地点。

  后来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也验证了这个注释是后人所加。同时,文物考古部门也证实,在已知道的11处黄帝遗址中,新郑有6处。

  欣慰 成果终被逐渐认可

  1990年,赵国鼎的第一本论述黄帝故里的专著《中华文明始祖黄帝》出版。1991年,第二本专著《黄炎二帝考略》出版。

  为了让更多的专家认可新郑就是黄帝故里的所在,新郑市有关方面和赵国鼎利用各种机会,召开专家论证会。1990年7月,在郑州召开的一次论证会上,专家基本上认同了“黄帝生于轩辕,建都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的说法。

  1992年,在北京召开的“华夏文化与中原文明”国际文化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各地的100多名华人专家,也基本上认同了这一观点。

  1992年,新郑开始举办“炎黄文化艺术节”,到今年已经举办了11届。

  与此同时,新郑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黄帝故里进行开发与建设。1991年,修葺一新的轩辕故里对外开放,随后的几年,新郑黄帝故里的其他各个遗址都经过修缮,向游人开放。

  愿望 妥善保护祖先痕迹

  2005年10月,新郑市政府对外宣布,要用100万元重金,在全球范围内征集黄帝故里的规划方案。已经74岁高龄的赵国鼎老人,成为专家评审组的一员。

  2005年11月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17届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大会上,赵国鼎应邀参加,因为对黄帝故里的考证成果被广泛认可,他被授予了荣誉奖。赵国鼎在大会上发言,再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黄帝出生、建都在新郑;从黄帝建国立都到现在,历史已经越过了5002年。

  对于刚刚揭晓的黄帝故里规划方案,作为专家评委的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管如何进行规划,不能漏掉对黄帝遗址的保护,更不能有所破坏。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痕迹,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

  http://wwwggdjcomcn/wsdx/fyrw/200512/2715html

  人文始祖黄帝

  作者:-- 网上党校文章来源:--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05-12-23

  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为有熊氏。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前期,社会变革十分激烈,因此史书中留下了一些关于他南征北战的生动记载。

  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后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并取得胜利。此后又讨伐蚩尤部落,统一了中原华夏地区。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遂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

  http://freedns2008cn/bbs/ccb/topic_viewcgiforum=2&article_id=0202051002145840&publishtime_id=0202051011153140&t=0&class=2&page=30

  少典——轩辕-

  xuebai

  发表时间 2005-10-11 15:31

  栏目版主

  积 分:34140

  货 币:15348

  总数第:1777 贴

  来 自:吉林 少典——轩辕-

  摘自 万胜网络 xuebai 2005-10-11 15:31

  http://freedns2008cn/bbs/ccb/indexcgi

  少典——轩辕- -

  少典——轩辕

  (黄帝)—少昊——乔极——喾——弃——不窟——鞠—— 公刘——庆节——

  朴——差弗——毁喻——公非——高圉——亚圉—— 祖类

  是卫国公族,清人陈厚耀《春秋世族谱》和顾栋高《春秋大事表》等书,根据左传杜注等资料,都对卫国石氏传承关系有所介绍,据此可以列出卫国石氏的大致世系:

  ┌—○—石骀仲—石祈子

  │

  卫康叔(姬封)—康伯—考伯—嗣伯—疌伯—靖伯—○—┴石碏—石厚——○—┐

  │

  ┌——————————————————————————————————┘

  └—石稷—石买—┬—石恶—()石曼姑——石魋

  │

  └—○—石圃

  

  在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中,这个世系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

  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说:"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碏生石厚。碏孙骀仲,生祁子及庶子五人。骀仲孙曰成子稷。稷生共子买,买生悼子恶。恶生曼姑,曼姑生魋。又有石圃、石乞。"

  邓的说法有二点值得注意:(1)肯定石骀仲为石碏之孙;(2)石稷为石骀仲之孙,据此石稷则为石碏五世孙。

  宋人石介在《石氏墓表》一文中对卫国石氏早期世系又有另一种不同的表述:"石氏之先出于卫康叔之后。按《本纪》云:卫,静伯生公叔,公叔生显伯,显伯孙挚生何为石氏。"(《徂徕石先生文集》)

  据此可列出以下世系:

  卫静伯——公叔——显伯——○——挚——石何

  石介所引《本纪》不详何书。所涉人名均不见史传,姓氏资料和石氏宗谱亦未见提到。静伯疑即靖伯。录此姑存一说。

  在一些石氏宗谱中,也涉及卫国石氏的世系。我所见到的民国丁丑修《南明石氏宗谱》(以下简称南明谱)中,有《石氏受姓源流世系》,列出从卫靖伯到石奋共18代的世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买

  ┌厚 ┌恶 ┌楚 ├署

  靖伯—还清—材—元燮(卫武公)—石碏—┴积—骀仲—┼惠—┴制—┴蜀(即作蜀,孔子弟子)

  └圃

  ┌章

  蜀┬桢生 ┌敬 ├美 ┌建

  └祺生—┬韬—┼忠—┼耀 ┌英 ┌无党 ┌毅 ├甲

  └淑 └信 ├辉—┼俊—┴无偏—┬兴序—┴奋—┼乙

  └光 └彦 └兴庠 └庆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上面的第11世以后的人名不见史籍记载,无从查考,但第5世至第10世的人名大多见于《左传》等史籍。根据《左传》杜注等资料,这个世系是大有问题的。

  (一)先说石碏。石碏为卫靖伯之后,许多资料是一致的。但石碏是靖伯的第几代子孙,有不同的说法。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云:"石碏,靖伯孙。"这一说法为今天的姓氏学者所采用。 而这里说石碏为卫武公之子,靖伯的五世孙,与传统说法不同。

  (二)石碏有子石厚,这在《左传》中有记载,但另一子石积不见史籍。骀仲是石碏之孙,这与宋邓名世的说法一致。但《礼记》郑注说石骀仲是石碏之族,陈厚耀《春秋世族谱》说石骀仲是石厚从弟,均与此不同。

  (三)这里记石骀仲有三子:石恶、石惠、石圃,这肯定是不对的。《礼记》:"石骀仲卒,无适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石祈子兆 "据此,石骀仲有六个庶子,其中一个叫石祈子,继石骀仲为卫大夫,见于《左传》,但《南明谱》却说是三个儿子,而且无石祈子。《左传·襄二十八年》:"石恶出奔晋,卫人立其从子圃,以守石氏之祀,礼也。"可见石圃为石恶从子,而不是石恶之弟。此外据杜注:石恶为石买子,而不是石骀仲之子。石惠史籍无记载。

  (四)记石楚、石制为石惠之子,石骀仲之孙,这也是有问题的。一般认为,石楚、石制为郑公孙段(字子石)之后,并非属于卫国石氏之族。另据左传杜注,石买为石稷子,石恶之父,而不是石恶之孙。

  总之,南明谱关于卫国石氏世系的记载,核之史籍,多有出入,不太可信。那么其它石氏宗谱又如何呢?

  前年,《人民日报》曾报道南京发现一部记载历史长达2700年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谱》,这部家谱是著名书法篆刻家石学鸿老人保存下来的,从公元750年石姓始祖石碏开始记载,石碏以后历代子孙均有名录,历时2700多年。我没有见过这套宗谱,不知道在这套宗谱中,石碏以下的世系是如何记载的。

  2004年9月8日,广东兴宁的石卓欣告诉我他手里有一部2000年修的《广西玉林市兴业县沙塘石氏族谱》,其中有《轩辕黄帝至卫武公、石碏公世系表》和《石氏历代先祖名人简介》二篇资料,并把这二篇资料用电脑传送给我。

  在《轩辕黄帝至卫武公、石碏公世系表》中,列有从康叔至石碏的世系如下:

  康叔(武王弟,建卫国)—牟伯(又名康伯)—孝伯—嗣伯—总伯—仁(又名靖伯)—贞伯—顾侯—┬武公

  └石碏(武公弟)

  这里说石碏为卫武公之弟,卫靖伯四世孙,也与传统说法不同。另外有些人名不见于《史记·卫康叔世家》,不知何本。

  在《石氏历代先祖名人简介》中,有石碏(1世)、石骀仲(2世)、石稷(4世)、石恶(6世)、石作蜀(6世)、石圃(7世)和石奋(17世)及其四子,并标明世序。

  这虽然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系表,但其列出的世序应该是有所根据的。从沙塘谱中得知,石学鸿先生曾在1997年5月赠给广西容县石荫塘《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一册,广西《沙塘石氏族谱》的编修者应该也看到过这本摘录本。故猜测这本《沙塘石氏族谱》中的先祖资料很可能是从《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摘录下来的,而在《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中应该有从石碏到石奋更完整的世系表。

  

  既然《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中完整的世系表不可得,因此我根据《沙塘石氏族谱》中的有关资料,拟定一个从石碏到石奋的粗略的世系表:

  1 2 4 6 7 17 18

  石碏—(?)石骀仲—○—石稷—○—┬石恶(其后裔居赵邯郸)——石奋—┬石建

  ├石作蜀(?) ├石仁

  └○(?)———石圃 ├石衍

  └石庆

  这个世系表显然是十分粗略的,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来。

  (一)以石碏为第一世,石骀仲为第二世。这有二种可能:(1)石骀仲为石碏之子。(2)石骀仲为石碏从子。如果第一种,那很可能是错误的。而第二种与陈厚耀《春秋世族谱》说法是一致的,而且与《礼记》郑注以石骀仲为"石碏之族"的说法相合。

  (二)以石稷为第四世、石恶为第六世,这与《左传》杜注:"成子石稷,石碏四世孙"、"(石买,)石稷子"、"买之子石恶"的说法都是一致的。

  (三)以石圃为石恶的侄子,也与《左传》记载相符。

  (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史记·石奋传》记石奋的四个儿子为石建、石甲、石乙、石庆,其中石甲、石乙应该不是真名,而这里列出的石奋四子,除石建、石庆外,还列出另外二个儿子叫石仁、石衍,应该是真名了,可以补史记之缺。

  由上述来看,沙塘谱记载的卫国石氏世次与《左传》及杜注等资料基本上是一致的,并可推测《武威石氏蚺城宗谱》的有关记载可信度应该比较高。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这本《武威石氏蚺城宗谱》。也希望石氏宗亲能够提供这方面的资料,一起研究。

  20049

  附卫国君侯世系年表(据淇县石同勋《卫国国君世系政要纪年初考》一文附表)

  康叔:武王同母弟,名封。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建立卫国。卫国始祖。

  康伯:康叔之子,二世君。

  考伯:康伯之子,三世君。

  嗣伯:考伯之子,四世君。

  疌伯:嗣伯之子,五世君。

  靖伯:疌伯之子,六世君。

  贞伯:靖伯之子,七世君。

  顷侯:贞伯之子,(公元前867——前855)八世君。

  厘侯:顷侯之子,(公元前855——前813)九世君。

  武公:厘侯之子,名和(公元前813——前758)十世君。

  庄公:武公之子,名扬(公元前758——前735)十一世君。

  桓公:庄公之子,名完(公元前735——前719)十二世君。

  州吁:庄公之子,(公元前719——前717)十二世十三位君。

  宣公:桓公之弟,名晋(公元前717——前699)十二世十四位君。

  惠公:宣公之子,名朔(公元前699——前695)十三世十五位君。

  (公元前687——前668)

  黔牟:宣公之子,(公元前695——前687)十三世十六位君。

  懿公:惠公之子,名赤(公元前668——前659)十四世十七君。

  以上都朝歌。

  戴公:昭伯之子名申, (公元前659——前658)十四世十八位君。

  以上都漕邑。

  文公:昭伯之子,名毁 (公元前658——前633)十四世十九位君。

  成公:文公之子,名郑(公元前633——前630)十五世二十位君。

  (公元前628——前598)

  公子瑕(公元前630——前628)十五世二十一位君。

  以上都楚丘。

  穆公:成公之子,遬名(公元前598——前587)十六世二十二位君。

  定公:穆公之子,名臧(前587——前575)十七世二十三位君。

  献公:定公之子,名衎(公元前575——前557)十八世二十四位君。

  (公元前547——前542)

  殇公:定公之弟黑肩之子,名剽(公元前557——前545)十八世二十五位君。

  襄公:献公之子,名恶(公元前542——前533)十九世二十六位君。

  灵公:襄公之子,名完(公元前533——前491)二十世二十七位君。

  出公:灵公之孙,蒯聩之子、名辄(公元前491——前479)二十二世二十八位君。

  (公元前479——前466)

  庄公:灵公之子,出公之父,名蒯聩(公元前479——前476)二十一世二十九位君。

  公子班师: (公元前476——前475)二十二世三十位君。

  公子起: (公元前475——前474)二十二世三十一位君 。

  悼公:出公之弟,名黔(公元前466——前461)二十二世三十二位君。

  敬公:悼公之子,名弗(公元前461——前442)二十三世三十三位君。

  昭公:敬公之子,名纠(公元前442——前436)二十四世三十四位君。

  怀公:亹名(公元前436——前425)二十四世三十五位君。

  慎公:敬公之孙,名颓(公元前425——前383)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

  声公:慎公之子,名训(公元前383——前372)二十六世三十七位君。

  成侯:声公之子,名遬(公元前372——前327)二十七 世三十八位君。

  平侯:成侯之子(公元前327——前319)二十八世三十九位君。

  嗣君:平侯之子(公元前319——前277)二十九世四十位君。

  怀君:嗣君之子(公元前277——前246)三十世四十一位君。

  以上都帝丘

  元君:嗣君之弟(公元前246——前221)二十九世四十二位君。

  君角:元君之子(公元前221——前200)三十世四十三位君。

  以上都野王。

  - 作者: 飘庙认生 2005年02月25日, 星期五 03:19 加入博采

  --------------------------------------------------------------------------------------------------

  http://zhangsheducomcn/zszp/zssq/yandi/shaodianhtm

  http://wwwbaiducom/sct=0&ie=gb2312&bs=%BB%C6%B5%DB%B5%C4%B8%B8%C7%D7%CA%C7%CB%AD&sr=&z=&cl=3&f=8&wd=%C9%D9%B5%E4

  http://wwwzzwbcomcn/lvyou/2005-10/11/content_288260htm

        读过各种各样的关于炎帝与黄帝的故事,大多数人都按照国语中的记载,认为少典氏娶了有蟜氏的女儿生了两个儿子一个老大叫炎帝,老二交黄帝。司马迁在史记里都没敢这么说。他开篇先讲黄帝,于是黄帝的祖辈只字未讲,联盟首领神农氏也是只字概括。最近,我找来了一些世族传世家谱做了对比,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是我对炎帝和黄帝有了重新的认识,于是就花了一天的时间整理,

        炎帝石年父亲少典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部落联盟首领还是燧人氏,据说少典作为有熊国(部落)首领140年(我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最有可能的是绳结加口述把之前的几个少典氏〈有熊国首领的称号〉和炎帝的父亲少典混在一起了)少典作为首领136年的时候,石年继承了伏羲氏(燧人氏的火徳也来源于伏羲氏)的火徳,成为联盟首领,使华夏民族进入农耕时代。他于是被人尊成为神农氏。他的继任者分为两支,一支继任炎帝部落首领,一支继任神农氏作为部落联盟首领。

    神农氏以及他的继位者共八代,历时524年,少典氏也传了十一代,到了第十二代少典氏伯荼的时候,炎帝后裔榆罔作为神农氏已经徳衰,各个部落都想脱离联盟,于是诸侯相互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神农氏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征讨诸侯。于是有熊氏部落的少典氏伯荼整训武备,并扬言谁脱离联盟就讨伐谁,于是诸侯都来向伯荼朝贡。诸侯中最能征善战的就是蚩尤的部落,没人敢去征讨他。等到炎帝部落有足够兵力征讨诸侯的时候,诸侯都归顺了伯荼。伯荼励精图治,分别训练了五支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军队,随后与炎帝部落在阪泉进行了多次大战,最终吞并了炎帝部落。

        炎帝部落瓦解以后,蚩尤继承了神农氏的联盟首领职务,尊称为蚩尤大帝,与伯荼进行了长达九年的战争,双方久攻不下,在逐鹿对峙,伯荼通过各种方法使依附蚩尤的部落倒戈相向,最终在逐鹿城外杀死了蚩尤(曾经看过关于寻找蚩尤墓的纪录片,蚩尤墓已经找到了,据他的守墓人的后裔讲述蚩尤身中五六十箭,与众部下骑马至某地因失血过多而崩,被众部下就地掩埋,并由一位部下隐居于此地世代守墓)。

        蚩尤死后伯荼被诸侯尊为天子,继承了神农氏的权利,成为天下共主。随即率兵进入九黎地区,在泰山之巅,会盟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封禅仪式,告祭天地。突然,天上显现大蚓大蝼,人们说他彰显的是土德,颜色尚黄,便尊称他为黄帝。

        黄帝在位一百年。那一年,地裂,帝陟。他是怎么死的,已经没人知道了。他的尸首也被人弄丢了。而后得七年时间里,竟然没有人即帝位。七年以后继位的不是儿子,而是孙子。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政变,内讧还是战乱,这些已不得而知。根据历史上的经验来说,那些有为的帝王往往晚节不保或是不得善终,春秋五霸哪有一个善终或是保住晚节的、秦始皇死而地分、汉武帝唐太宗晚节不保、宋太祖烛影斧声不得善终,或许是过去杀戮太多,这些孽债最终还是要还的吧。

        以下是从传世的一些氏族家谱中找到的一些资料,司马迁左丘明都没有机会看到,很多都是先前靠口述一代一代传下来并被整理保存的东西,分享给大家。

少典(第一代少典氏),有熊国第一代首领,姓公孙。娶有蟜氏之女安登,生两子。长子石年(炎帝),次子勖其。石年长育于姜水之上,遂以姜为姓。初都城于陈(今开封陈州),复君于曲阜(今山曲阜),在位140年而崩,葬于长沙乡茶。生子二十五人,生勖其于轩辕之丘,继少典之嗣,故以公孙为姓。又娶任姒为妃,有娠生叔子、季安。

勗其(第二代少典氏),少典次子,嗣父少典之位,任有熊国首领,世为诸侯,故以公孙为姓。娶妃扶胥氏,生子二,长子臣駓、次子箕文,夙沙君臣,夙沙欲入都于陈,箕直谏被杀。

臣駓(第三代少典氏),勖其长子,娶妃蜀山氏,生子芒昧。

芒昧(第四代少典氏),臣駓之子,娶妃逿伊氏,生子夷粟。

夷粟(第五代少典氏),芒昧之子,娶妃女仪氏,生子柏坚。

柏坚(第六代少典氏),夷粟之子,娶妃赤水氏,生子讳节。

节(第七代少典氏),柏坚之子,娶妃钜间氏,生子赫明。

赫胡(第八代少典氏),讳节之子,娶妃廔利氏,生子封胥。

封胥(第九代少典氏),赫明之子,娶妃女娥氏,生子依卢。

依卢(第十代少典氏),封胥之子,娶妃九方氏,生两子,,长子启昆、次子桓。

启昆(十一代少典氏),依卢长子,娶有蟜氏之女附宝为妃,德性幽闲,有熊君启昆出游,必与偕行。尝南至衡山拜炎帝之陵,复访古圣之迹,闻太昊陵在嶓冢,同附宝往谒,是文中祁野。见中天一道金色电光,旋于绕北斗枢星之旁,感而有孕,怀二十四月,紫气充房,而生伯荼于有熊国之南古轩辕之丘,遂号曰轩辕。轩辕十二岁,启昆崩,即嗣位。

黄帝,原姓公孙,有熊国少典氏启昆之子,名伯荼,字玄律。称帝后以姬水为姓,改公孙为姬姓,生于轩辕丘号轩辕氏,国于有熊又称有熊氏。有熊国十二代首领,后取代神农氏榆罔成为天下之主。继伏羲之后,为华夏文明之始祖,居五帝之首。神农氏榆罔四十五年癸丑(前2506)二月初二日,生于有熊国之南古轩辕之丘。十二岁君崩,即嗣少典位,始建黄帝元年甲子(前2495年),在位一百年,逝于黄帝百年癸卯(前2396年)三月初三日,享年一百一十一岁,葬桥山(今陕西黄陵)。

炎帝,第一代神农氏。有熊国首领少典长子,名石年,姜姓,号烈山氏,又号厉山氏。生于癸卯年四月廿六日,代伏羲承火德,以德王天下,因号火帝。后被举为天下之主,故曰炎帝,继号神农氏,是为地皇,以姜水为姓,改公孙为姜姓,时年二十岁。在位百四十五年,寿百六十八岁,葬湖南酃城西。娶莾水氏之女曰听谈为妃,生子十三人,长子帝临魁、次子堇龙,居于伊水,三子权父、四子不浩,居于陈仓,后裔有回禄为蚩尤大将、五子端共,居于筑水,六子厉农,能殖百谷。生女三,长女、次女瑶姬、少女女娃,名精卫,学道于赤松。复纳尊卢氏之女为妾,生子三人,长子邛金,居耆田、次子帝柱、三子起我、四子奉养。

临魁,第二代神农氏。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承,第三代神农氏。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明,第四代神农氏。在位49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宜,第五代神农氏。在位45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来(厘),第六代神农氏。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裹(克),第七代神农氏。在位42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榆罔,第八代神农氏。名克,在位55年;因德

首先,黄帝既非神话中人物,也非历史传说中人物,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诚然,在中国,确有以神话充作历史的现象,如开天辟地、神通广大,死后身体又变为日月星辰,江河草木的“盘占氏”,以及用黄泥巴造人类的“女娲氏”,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这么一回事。

自轩辕黄帝起,少暤、颛顼、帝喾、帝挚、唐尧、虞舜、大禹……这都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真实历史人物。黄帝。其次,中华民族尊轩辕黄帝为祖而自称其子孙后代,并不是哪一个个人提出的,也不是今天才提出的,而是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上形成的,是从中华民族文明历史一开始,就以创建国家的始祖崇拜、祭祀而沿习下来的。

自轩辕黄帝创建国家的最初制度后,历代帝王的祭祖活动就成为国家的最重要大典,称之为“禘”,不称王不为帝者,都没有举行此种重要大典的资格,即所谓“不王不禘”。尊祖、祭祖,是为了缅怀祖先的功德,激励后人奋发有为。若以我们的现代用语表述,就是以祭祖的特殊形式进行传统历史教育。

所以,自古以来,在国家举行的祭祖大典中,并不是只要是自己的祖宗先人就都进行祭祀,而是以他们之中谁对建国、治国、对人民所做的贡献大小,来决定是否列入祭典而行祭祀的。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世代尊轩辕黄帝为祖先,是以他为有国家之始,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

文明是与野蛮相对应而言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无论世界上哪一个地区和哪一个民族,都曾经经历过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尔后才先后过渡到文明时代。文明时代的主要特点,就是允许人们,并且充分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去更多地创造和占有社会财富。但却绝不许可用损害他人的手段去获得。既不允许偷,更不允许抢,而是倡导人们讲礼仪、守道德……这一切,便是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正因为如此,区别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主要标志,就是国家制度的建立。我们说中华民族有着近5000年之久的文明历史,就是以轩辕黄帝始建国家最初形制为始的。我们的国家,自轩辕黄帝肇造之后,在漫长的历史中,有统一,有分裂,各兄弟民族之间,有时和睦相处,有时也互相翻脸,直至开兵见仗。这样的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中华各民族,若追溯其历史渊源,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为血肉相连的关系。其实中华各兄弟民族是在我国的特定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轩辕黄帝始建的国家制度,他所开创的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并不属中华民族中汉、满、蒙、回、藏等任何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我们中华各民族所共有的共同历史,中华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继轩辕黄帝之后,都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尊历史上的轩辕黄帝为文明始祖,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就是国家的认同,历史的认同,文化的认同!

不能说是哪个姓。现在是哪些姓氏了。

据我所知的。

有根据“以国为氏”演变成 吴现在是大姓。追根溯源就麻烦了。

有现在的 轩辕 。不过相当少了。

有现在的 轩 。 在睢县有个什么以这个姓氏的村落。毕竟很那睢县是轩辕姓氏的起源的地方,应该有可信度。

地方有志,家族有谱,人物有祖。慢慢查吧。。。

周武王的后裔现在在哪,姓什么

全国和世界各地都有,姓姬。 追问: 那姓周的是不是 周武王 的后裔呢 回答: 周朝的国姓是 姬姓 ,不是周姓。

哪些姓氏家族是周文王后裔

姬姓是最直接的后裔,还有其他的姓就多了,

黄帝的后代姓什么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新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编审刘文学研究认为,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因居姬水,而改姓姬。因此,黄帝的真实姓名为“姬轩辕”。后来,姬轩辕通过战炎帝、败蚩尤统一天下,代神农氏为“天子”,而称“黄帝”。为什么称为“黄帝”?刘文学介绍,《纲鉴会纂》、《御批通鉴辑览》等都说:“神农氏衰,少典娶有蟜氏,名曰附宝,祈于野,见大电绕北斗而有妊,二十二月生帝于轩辕之丘,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这是说黄帝是因为“土德”而称为黄帝。什么是“土德”?“土德”就是农耕。黄帝教民播五谷,艺五种,解决农业上的吃饭问题,而“土”在中原一带,又呈**,因此称为黄帝。另外,当代许多史学家如国学大师钱穆、何光岳、张光远等进行了考证,认为黄帝是因居住于新郑市熊山下的黄水而称黄帝。 《史记》开篇首先介绍黄帝的身份,尽管这个身份介绍只有短短三句话,14个字,却在历代存有很大争议。《史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第一句,“黄帝者,少典之子”,关于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少典”是人名, 说黄帝啊,他的父亲叫做“少典”,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另一种解释是说, “少典”是古氏族名,也就是说,黄帝是少典氏族的后代。 现在大家一般认同第二种说法,认为“少典”是古氏族名。 以封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再例如: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周代天子是黄帝的后裔,周文王按现代的姓名叫“姬昌”。 凌氏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姓纂》说:“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凌人”,以官为氏,称凌氏。故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周武王的子孙后代是在那个朝代改为姓解得?

解良。据《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族谱牒记载,解氏出于姬姓,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黄帝长于姬水(今陕西省岐山县岐水)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省郑州),因而姓姬。黄帝子二十五人,其一子名玄嚣,为正妃嫘祖所生。玄嚣迁居寿丘(今山东省曲阜),生虫乔极,虫乔极生帝喾。帝喾正妃姜女原,生子弃,被称为后稷,创立了周部落。后稷生不,不生鞠,鞠生公刘,公刘迁居豳(今陕西省栒邑)。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隃,毁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类,公叔祖类生古公父,迁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古公父生太伯、仲雍、季历三子。其中,季历生子姬昌,称文王。文王子姬发于公元前1066年消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被称为武王。武王传成王姬诵。成王封胞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省曲沃)称唐侯,子燮夫迁都于晋邑(今山西省太原),改国号为晋。另一子良被封于解邑(今山西省临晋县西南解城)称解良,成为解氏家族的得姓始祖。

周朝后代都在哪里, 都姓什么?

各地

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发。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名讳(姬与基同音),开始改为周姓。后来一部分人恢复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为什么姬发姬昌等,他们的后代有的不姓姬,这是为什么?要不然八百年周朝,姬姓应该是最多的姓。

因为老婆多,子孙多,多的经常打架,后来用自己的封地名作为姓氏,也有子孙为躲避战乱改姓……

续简伯后代都姓什么

应该姓简

一、姓氏源流

简(Jiǎn 简)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諡号为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后諡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諡号为姓,称简姓。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后所改。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

3、出自检姓所改。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得姓始祖:续简伯。关于简姓的来源,可以从三本文献上去考证。据《范阳简氏家谱》记载,简姓的始祖是晋大夫狐鞫居,狐鞫居食邑于续,諡号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以其諡号为氏。另外马仰溪所考证《简姓世学》上也有清楚的记载,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而晋与周皆源出姬姓,那么,简氏可以说是黄帝的后裔。郡出范阳或涿郡。此外,《姓苑》指出,东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改姓简,其后以简为姓,亦称简氏。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故简氏后人奉续简伯为简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简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二位。简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期,鲁国的简叔,他的后代就有以他的名字为姓的。东汉时,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为简姓。简氏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续简伯的后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阳和涿郡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当可发现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阳”,就是“涿郡”。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传自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跟当时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国。简氏的始祖既然出身于晋国的公族,追本究源,他们当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黄帝的苗裔了。据《姓纂》指出:“左传晋大夫狐鞠居,食采续邑,因号续简伯,汉有简卿”;《范阳简氏家谱》指出:“晋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諡曰简伯。子孙因以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大夫续简伯之后,晋与周为姬姓,盖后稷之子孙,而黄帝之苗裔也。其后或在范阳,或在涿郡。”不过,简氏也跟大多数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仅只有春秋时代晋国公族的一支。另外,依照《姓范》的考证,在这个家族的众多子孙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过去从检氏改姓而来的。《姓范》是这样说的:“有检氏避讳改为简氏者。”检氏,读音与简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径,据清代学者张澍的说法,是“当以检察得姓”,也就是他们的祖先由于曾经担任过“检察”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姓了检。至于这个姓的改姓为简,则是汉朝时候的事。当时,有一位叫作检明的人,为了避讳而改姓了音同字异的简氏,并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袭下去,使得简氏家族的声势为之壮大不少。关于2000多年以来简氏的播迁情形,也已经被考证。《简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晋统一天下后,简氏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宋时南渡,避乱于福建宁化,后游南剑州,建宁府。乾道二年(1166年)迁上杭。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先为洪源开基祖)。九世德润,于六至六六年(1280年)入赘南靖张家。是为张窖开基祖;子三、二世贵祯,自南靖移居广东,子孙分播潮阳、番禺等县。”据《简氏姓族考》曰:“三国时,简雍为中郎。时天下大乱,家人从之,有在邵阳,有在远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县。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其宗有宦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若黎涌系一山,则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粤者,后晋割北方十六州贿契丹,而涿在其中,简姓宗族因而至岭外者渐众,分居粤东诸尝

我是姓周人 我会是周武王的后裔吗(我族人集中地是广东的) 

周姓可能可周武王的子孙,其它姬姓,比如毛姓可能是周文王家族的姓氏,不是周武王的后代,周姓可能是的。

燧人氏后人姓什么

可以说中国炎黄子孙大多都是伏羲后人,这里举几个例子。

一:宿姓

1、出自风姓,是上古伏羲氏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其中远古伏羲氏的后人被封于宿(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并建立宿国。其公族后代遂以国名为姓,称宿姓。

2、后魏时,有叫刘子义的,因对后魏有功,被赐为宿氏。

3、北魏时,有宿六斤氏改姓宿。

二:东方姓

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又一说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据说 伏羲姓风

不过“上古八大姓氏”为:姜、姬、姚、嬴、姒、妘、妊、妫,没有“风”姓

《说文》中描述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

当然了 黄帝姓不姓姬不好说 但黄帝是轩辕氏、伏羲是伏羲氏这应该是没错的

姓为女字旁,上古八大姓,大都也含有女字旁

因此据说“姓”的诞生和母系氏族社会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氏的诞生据说和父系有关

早期的人物 如伏羲等 可能根本就没有姓氏

伏羲据说是公元前7600年前的人

我们考古主要是靠发现古籍、史书之类的东西来推测情况

但是商朝时候用的都是古老的甲骨文而已

那么假设伏羲有姓氏,那时候没有文字 甚至于写字的材料都没有,后人是怎么知道姓风呢?

一些古代典籍 对我们而言是古代资料,而相对于伏羲等人物而言却是几千年后的内容

因此这些古籍有的时候提到某某先祖姓啥,其实也没多大意义:

伏羲时期没文字、没记载 古籍的作者咋知道比他更早几千年的氏族的事情?

此外,三皇治世五帝定伦

伏羲时期人类每个氏族成员不是很多,而且人伦未定,结合混乱,故而氏族内恐怕近亲繁多

既然都是近亲,制定出一个划分血脉区别的姓氏做什么?

这也进一步证明 关於姓氏起源于黄帝等时期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所以个人认为 伏羲可能根本没姓氏 他的近亲后裔应该也没姓氏

直到数千年后,后裔才有姓氏

而此时后裔姓的不是某个姓氏而是“百家姓”,这个后裔也不是某小部分人,而是华夏人

PS:上古八大姓的疑问

①姓的起源 以及上古八大姓含女字 都指向母系氏族社会

但是“姜、姬、姚、嬴、姒、妘、妊、妫”据称都是从黄帝~大禹时期出现的

这就奇怪了 为何应该在母系氏族诞生的姓氏 却等到父系氏族黄帝等人物出现后才出现?

②据称 黄帝是因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今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

奇怪的是 黄帝先是因为居住地改姓 接着换个居住地改氏

早期人类的名字 起名不是那么麻烦,共工的老爸也叫共工,连名字都懒得起直接继承老爸的

那么黄帝为啥接二连三的改姓名呢?

由“三皇治世五帝定伦”

可知五帝时期 人们才初步订制了人伦道德(否则例如伏羲、女娲兄妹结婚也可以)

而姓氏的作用 最基本的是血脉传承的标记

如果人伦未定 结婚没有基本的原则 那么血脉传承也就乱了

所以姓氏的诞生 是五帝时期诞生的 也就是父系氏族时期诞生的可能性比较大

故而“远古八大姓”这八个具有女字旁的姓氏 是否真的是最早的八个姓就有疑问了

希望能够帮到楼主

黄帝故里在哪里?黄帝的父亲是谁?

  http://wwwzj60com/web/NewsInfoaspFirstKind=MT_00002_100011924&KindID=MT_00002_100011927&ID=MT_B0001_100017566  全球华人的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