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梁平县的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重庆市梁平县的历史,第1张

西周、春秋,县地属庸国。战国时属巴国、巴郡。秦、西汉,属巴郡月忍县(治今云阳)。西汉居摄三年(公元8年),县地属巴郡临江县(治今忠县)。东汉初,属益州巴郡。兴平元年194),刘璋三分巴郡,县地属固陵郡(治鱼复今奉节)。建安六年(201),改固陵郡为巴东郡,县地属巴东郡直至晋代。

西魏元钦二年(553),置梁山县,以境内高粱山为名,治黄土坎。

隋开皇三年(583),全国撤郡改州,以州统县,梁山县隶南州(治今万州区)。大业三年(607),废州设郡,以郡统县,梁山县隶巴东郡(治民复县今奉节)。

唐武德元年(618),改巴东郡复置信州,梁山县隶信州。武德二年,析信州的3个县置南浦州,梁山县隶南浦州。武德八年,隶夔州。武德九年,隶浦州。贞观八年(634),浦州改名万州,天宝元年(742)改名南浦郡,乾元元年(758)复名万州,梁山县均隶之,直至宋初。

宋开宝三年(970),以万州石氏屯田务置梁山军,亦名高粱郡,同于下州,隶夔州路,领梁山县(中下县),军治今梁山镇,县治自黄土坎亦徙此。元右元年(1086),还隶万州,寻复故。

元至元二十年(1283),升梁山军为梁山州,领梁山县,隶夔州路。

明洪武四年(1371),新宁县(今开江)划入梁山县,洪武六年十二月,裁梁山州,仍置梁山县,隶下川东道夔州府。洪武十年五月,改隶忠州,后还隶夔州府。洪武十四年,新宁县划出。

清康熙七年(1668),裁新宁县入梁山县。雍正七年(1729),新宁县划出复置。雍正十二年,改隶忠州直隶州。

民国2年2月,以道统县,梁山县隶川东道。民国5年,全川军阀混战,形成防区制,梁山县成为川军一、二军、国民政府军二十、二十一军的防区。民国18年,直隶四川省政府。民国24年3月1日,川政统一,全省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梁山县隶第十行政督察区,列为一等县。民国29年,列为二等县。

解放初,梁山县隶川东人民行政公署大竹专区。1952年12月3日,因县名与山东省梁山县同名,遂以境内有平坝而更名为梁平县。1953年3月10日,撤销大竹专区,梁平县划归万县专区(地区)管辖至1997年6月,1997年6月由重庆直辖至今。

来知德

来知德(1525~1604),明代理学家、易学家,著名诗人。字矣鲜,别号瞿塘,明夔州府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区)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屡上公车不第,便“杜门谢客,穷研经史”,隐居求志,著述为乐。其晚年,朝廷特授翰林院待诏,不赴,敕建“聘君仁里”石坊。著有《周易集注》《来瞿唐先生日录》,分别收入《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起,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周易》。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完成《易经集注》一书。万历三十年,被特授翰林院侍读。死后建来子嗣,皇帝御赐“崛起真儒”匾额,以褒其贤。后世尊其为“一代大儒”、“崛起真儒”,建来公祠以祀。其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别开生面,卓然成家,《易》学成就更是独树一帜,时称“绝学”,“孔子以来未曾有”,对后世影响至深,研究者遍及海内外。

中文名:来知德

别名:来子,来夫子,来瞿唐先生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明代夔州府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区)

出生日期:1525

逝世日期:1604

职业:理学家、易学家,著名诗人

信仰:儒家

主要成就:皇帝御赐“崛起真儒”

代表作品:《周易集注》,《来瞿唐先生日录》,《易经集注》

性别:男

简介

来知德(1525一1604),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区)人,字矣鲜,号瞿塘。嘉靖三十一年(1551)举于乡,万历三十年(1602)经总督王象乾、巡抚郭子章推荐,特授翰林侍诏,以老疾辞,诏以所授官致仕,有司月给米三石终其身,终年八十岁。

其名、事在《明史》中有记载,是继孔子后,用象数结合义理注释《易经》取得巨大成就的惟独一人,故称夫子。

其著作颇丰,著有《釜山虬溪诗稿》、游记有《华山》、《峨眉》等;理学有《周易集注》、《大学古本章句》等;自省有《谨言功夫条目》等;训诫子孙的有《家训》等,尤以《周易集注》用功尤厚。

来知德与当代著名周易大师觉航居士(罗世发)的先祖交情深厚,据罗氏家谱记载及民间说法佐证,来夫子曾在万县演易台的山中闭关研易数十年,终年极少下山,其生活皆由觉航居士先祖罗朝元供养,二人一起学易研易、相互切磋。

成就

周易集注

来知德,易学著作今存《易经集注》(本名《周易集注》)十六卷。

《易经集注》侧重取《系辞》“错综其数”以论象。自序曰“像者,乃事理之仿佛近似可以想像者也,非真有实理也”,“有象则大小远近精粗、千蹊万径之理咸寓乎其中,方可弥纶天地,无象则所言者,止一理而己,何以弥纶故象犹镜也,有镜则万物毕照。若舍其镜,是无镜而索照矣。不知象,《易》不可注也”,“注既成,乃僭于伏羲、文王圆图之前,新画一图,以见圣人作易之原。又画八卦变六十四卦图,又画八卦所属相错图,又画八卦六爻变自相错图,又画八卦次序自相综图,又画八卦所属自相综图,又画八卦所属自相综文王序卦正综图,又画八卦四正四隅相综文王序卦杂综图。又发明八卦正位及上下经篇义并各字义,又发明六十四卦启蒙,又考定《系辞》上下传,又补定《说卦》传以广八卦之象,又改正集注分卷,又发明孔子十翼。其注先训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后加一圈方训释本卦本爻真意”。此亦足见其著书之宗旨。

"四圣"是按世上万物之象来定的八卦,《易经》本以物象出现,来夫子重点研究事物的本质,以象数为宗,强调理、气、象数相统一,专取《系辞》中错综其数以论易象。以象数阐释义理,以义理印证象数,纵横推阐,按图索骥,为学《易》者,洞开了门户;为《易》林找回了孔子《易》原璧,使失去了一千多年的象数,又回到了"四圣"原处,故震惊《易》林,《周易集注》被称为绝学。

“八卦图”

来氏所谓僭于前之图为《梁山来知德圆图》(见下图),谓“此圣人作《易》之原也。理气象数阴阳老少往来进退常变吉凶,皆尚乎其中”、“盖伏羲之图,《易》之对待;文王之图,《易》之流行,德之图,不立文字,以天地间理气象数,不过如此,此则兼对待流行主宰之理而图之也,故图于伏羲、文王之前”。实则此图乃胡一桂《文王十二月卦气图》和韩邦奇“维天之命”、“圣人之心”二图的进一步演化图。与韩邦奇二图比较,只不过是把中间圆圈变小而己。此等无“鱼眼”之图皆来源于十二月卦圆图。所列《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即本朱熹之说将《先天图》内方图“拿出放外”只余圆图者,所列《伏羲八卦方位之图》及《文王八卦方位之图》即是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之图,所列《孔子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图》则是《周易本义》小横图之演变图。所列《来知德八卦变六十四卦图》则是本《京氏易传》八宫世系所出卦变图,而《来知德八卦所属自相错图》又是本《八卦变六十四卦》所得八宫世系之卦,谓之“自然相错”之图,所列《来知德六爻变自相错图》为八纯卦初爻变至上爻变所得卦图,谓“因乾坤相错,故六爻变亦相错”、“因兑艮相错,故六爻变亦相错”、“因离坎相错,故六爻变亦相错”、“因震巽相错,故六爻变亦相错”。所列《来知德八卦次序自相综图》即为取“相综”之义将《周易本义》大横图六十四卦重新组合之图,如上体本乾下体本乾一至坤八之序所得八卦,与下体本乾上体本乾一至坤八之序所得八卦,配为“相综”,“四正之卦”出四图,“四隅之卦”出四图。此图“相综”者五十四对,“相错”者二对(《大过》错《颐》、《中孚》错《小过》。所谓“八卦次序自相综”之图名并不严密)。所列《来知德八卦所属自相综图》则又是八纯卦一个爻变至五个爻变所得五卦配“相综”之图,有所谓“文王序卦杂综”四图。

《来知德八卦四正综四正临尾二卦图》则是以八纯卦十六卦“相综”之图,有所谓“文王序卦杂综”二图。来氏所列诸多“错综”图,实不出孔颐达所说“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变。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变者,反复唯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坎离、大过颐、中孚小过之类是也”(见《周易正义·序卦》)范围。来氏所谓之“综”,即是《屯》与《蒙》类之“覆”,来氏所谓之“错”,即是《乾》与《坤》类之“变以对之”。准此,来氏演变而出《伏羲文王错综图》等诸图。此外,还有《来知德八卦正位图》及其“易学六十四卦启蒙”中准朱熹《易学启蒙》“考变占”篇三十二图演变而来之六十四卦“六爻变”之卦变图。

至清康熙甲寅(1674年)高雪君“重刻瞿唐来夫子易注”时,于来知德诸图之后增“来图补遗”,列《太极图》、《伏羲卦》、《伏羲八卦方位》、《阳直图消息盈虚》、《阴直图消息盈虚》、《天上月轮图》、《文王八卦方位》、《一年气象》、《大混沌》、《天地形象》、《帝王图大混沌》、《历代文章大混沌》、《以周家论小混沌》、《一日混沌》、《历代人才大混沌》、《天下混沌三教》等图。(皆为就十二月卦圆图衍出之图)。曰:“《易注》成梓后,始访得先生日录诸稿中有太极诸图,明白精透,晰理如列眉。不知当日先生自叙中何以不及此今为编入,一以见作者精研之深,一以见述者大成之集。裨益后进,不厌其多。”(见今巴蜀书社一九八八年影印之《易经来注图解》)高雪君所增补诸图,以来知德“注既成,乃僭于伏羲文王圆图之前,新画一图”之说考之,皆似后人据《梁山来知德圆图》衍出之图。以其中之《伏羲卦》图(见下图)即可明了此图原本自十二用卦圆图衍出。

从《梁山来知德圆图》之由来,有人谓似本章潢《图书编》所列之“古太极图”(有“眼”之“黑白鱼”互绕之图)演变而来,其实则不然。章潢所谓之“古太极图”即为赵_谦列于《六书本义》卷首之《天地自然河图》,亦即如高雪君于《易经来注图解》卷末“周易采图”所列《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见下图),将是图中间挖空之后并不得《梁山来知德圆图》(`黑白相绕方向相反)。高雪君所列之图乃本杨甲《伏羲八卦图》演变而来,就其所列《先天画卦图》(见下图)正推之即得《心易发微伏羲太极之图,反推之则得杨甲《伏羲八卦图》。以其所画弧线曲度分毫不差分析之,则高雪君似已明白此图乃本杨甲《伏羲八卦图》推来。否则以赵_嫌所列原图之弧线曲度,绝对不能得到高雪君所列之图形(此图三环半径之间成比例关系)。

来知德自谓“《易》自孔子没,而亡至今日矣”、“四圣之易,不在四圣,而在我矣”、“德因四圣人之《易》千载长夜,乃将纂修性理大全去取于其间,更附以数年所悟之象数,以成明时一代之书”、“一部易经,不在四圣,而在我矣”,可见其自诩亦过高。又其自谓依十二月卦圆图衍得之图为“此则兼对待流行主宰之理而图之也,故图干伏羲、文王之前”,亦是有些不甚自量。

来氏所谓“其注先训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则有涉于反对卦变说。所述卦变以“卦综”释卦名及《彖》辞凡二十九例。与俞琰《周易集说》比较,除俞氏所释十九例之外,来氏又多出《讼》反《需》、《同人》反《大有》、《大有》反《同入》、《贲》反《噬嗑》、《解》反《蹇》、《益》反《损》、《困》反《井》、《丰》反《旅》、《涣》反《节》、《履》反《小畜》七例。其实来氏之卦变说乃本俞谈而来,只不过以反对卦为“综卦”而已。其后清儒江永将来知德之卦变厘定为二十二卦,删其不易晓处有七。至焦循于《易图略》“论卦变”,则谓“凡传称外内刚柔往来上下,皆指旁通,以为卦变,非也,以为反对,亦非也”、“说《易》者,沾沾于卦变反对者,何也以《象》传有往来上下进退之文也。荀、虞以来,大抵皆据以为说,传文不可强通,故不能画一耳”,把一切以反对之义释《彖》传卦变者都否定了。江永于《河洛精蕴》曰:“屯、蒙倒转似翻车,不止上下,安得谓之综其易卦变为卦综,自是来氏之谬”。来知德自谓“综字之义,即织布帛之综,或上或下,颠之倒之者也”,又谓“综者,高低织综之名”,然织布帛亦止高低,仅有上下之动,来氏以卦综释《彖》辞,却不是上下进退之动,仅是上下卦“翻车”而己,难怪江永要称其谬了。来氏自谓其卦综说为自得,而俞琰义又谓其反对卦变说,是“自秦汉之后唐宋以来,诸儒议论,绝无一语及此”,此皆自诩太甚。其实,以反对卦变说释《彖》辞者,已先见于朱震《汉上易传》。

当时蜀中之人,一般以来知德“圆图”和诸多“错综”图,为出于来氏之发明。究其本,则前人已有类似之图和相关议论。特别是其以“卦综”说释《彖》辞之举,亦不是来氏开其端,来氏只不过以“反对”为“卦综’’而已。此即是说,来氏《周易集注》所论“象数”之精华部分,客观上看大都不是其本人之发明。然而,来知德居于穷乡僻壤阅二十九年方成此书,亦当有其自晤而得之成分。易道广大,可谓“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也正因其易学著作中以象数为本,多衍出易图、多言及卦变,我们方将其书列为易图学要著,从中可见明代中后期易图学的发展和演变情况。

明来知德易学图式。其图白者为阳仪,黑者为阴仪。黑白二路,表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说明气机生生不息、循环不绝之理。“非中间一圈,乃太极之本体。”中空以圆,用来象征太极,共阴阳渊由自微而显,则显而著,均与自然消息而合。来氏作《美圆歌》:“我有一丸,黑白相合,虽是两分,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其源出于古太极图。清杭辛斋《易楔》:“此本瞿塘氏之图,亦从古太极图研索而出者也。”图中以居中的黑白二条线代表原古太极图中的两点。来氏认为:“此图为圣人作易之原。理气象数,阴阳老少,往来进退,常变吉凶,皆寓于其中”。体现伏羲六十四卦阴阳消长之理,反映伏羲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及一年气象、一日气象、天地形象、帝王文章、人材等混沌状态.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伏羲八卦方位的图式。其图中空,以圆象征太极,白线居于黑中,黑线居于白中,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黑中分太阴、少阴,白中分太阳、少阳,说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精义。来氏认为:“伏羲只在一奇一偶上,生出六十四卦,又生出后圣许多爻象。如一阳上加一阳为太阳,阳自然老之象;加一阴为少阴,阴自然少之象;一阴上加一阳为少阳,阳自然少之象;加一阴为太阴,阴自然老之象。太阳上加一阳为乾,加一阴为兑;少阴上加一阳为离,加一阴为震;少阳上加一阳为巽,加一阴为坎;太阴上加一阳为艮,加一阴为坤。皆阴阳自然生八之卦。”(《易经来注图解》)说明伏羲八卦体现太极自然之妙。

来氏图解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文王八卦方位的图式。以白路为坎卦,黑路为离卦,说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理。认为诸儒依据邵雍解释文王八位,通说穿凿,解之反晦。“殊不知文王之卦,孔子已解明矣。‘帝出乎震’一节是也。”“盖文王以伏羲之卦,恐人难晓,难以致用,故就一年春夏秋冬方位、卦所属木火土金水相生之序,一阳复,自复而临,而泰,而大壮,而_,阳以渐而长,至乾为纯阳;黑路,为一阴_,自_而_,而否,而观,而剥,阴以渐而长,至坤为纯阴。说明其太极图完全体现伏羲六十四卦而列之。”(《易经来注图解》)说明文王八卦体现四时、五行之理,而与其太极图合。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一年、一日之象的图式。一年气象图将二十四节气配以太极图,说明一年之气象。来氏认为“万古之人事,一年之气象也。春作夏长秋收冬藏,一年不过如此。自盘古至尧舜,风俗人事,以渐而长,盖春作夏长也。自尧舜以后,风俗人事,以渐而消,盖秋收冬藏也。”一日气象图将十二辰配以太极图,说明一日之气象。来氏认为:“万古之始终者,一日之气象也,一日有昼有夜有明有暗,万古天地,即如昼夜。”

来知德太极图从昼夜交替与四季更迭模式,让我们了解了宇宙阴阳消长与阴阳循环的规律。

明来知德以其太极图解释河图的图式。《易经来注图解》认为:“河图虽曰一六在下,二七在上,其实皆阳上而阴下;虽曰三八在左,四九在右,其实皆阴左而阳右;虽曰以五生数统五成数,其实皆生数在内,而成数在外;虽阴阳皆自内达外,其实阳奇一、三、七、九,阴偶二、四、六、八,皆自微而渐盛。不可分裂将其几点置某处。阴阳左右虽旋转而无定在。阴阳合于中心,而上本天地之中气,故不可拘执河图虚中五十无位之说。”河图阴阳数排列符合太极之理。

风范

万历三十(1602)年,朝廷赦封他为"翰林院待诏"(朝廷搞文书工作的官),他已78岁,以父亲来朝足疾,母亲丁氏目病,坚辞其职。嘉靖三十一年(1552),来知德以儒学生员中理经科乡试第五名,按规矩,可由邻里乡人出资建举人牌坊。他却为邻里着想,不图虚名,对御史请辞。御史准辞,即书赠"清节可风",并送给他30两银子作路费,亦被谢绝。

来知德辞职,朝廷御赐其"崛起真儒"、"一代大儒"。在他80岁时,皇帝还命地方官府常过问其生活情况,将其奉为国家级的有名学者,享受朝廷优厚的殊遇。万历三十二(1604)年,来知德终老山林,万历丁未(1607)年,朝廷下旨在今梁平县城西农机二厂处来子墓前大道上,修建一座上刻"聘君仁里"四个钦命大字的石牌坊,以示对来知德的怀念。

历史对来知德评价极高,称其是"始知千载真儒,直接孔氏之绝学,虽朱程复生,亦必屈服"。人们专建"来公祠"以纪念来知德,因战争所毁,数次修建。

年谱

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一岁在梁山

“十月初五日亥时生于(梁山)沙河铺釜山下”。(3)

是年,张居正生。

嘉靖六年(1527年)丁亥三岁在梁山

是年,张佳胤、王世贞生,祝允明卒。

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四岁在梁山

是年,王守仁卒。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八岁在梁山

“先生八岁,成诵。”

“先生八岁,知读书。”

嘉靖十二年(1533年)癸巳九岁在梁山“九岁即能为长短句。”

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十岁在梁山

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十一岁在梁山疾未愈。

是年,申时行生。

嘉靖十五年(1536年)丙申十二岁在梁山疾未愈。

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十三岁在梁山疾未愈。

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十四岁在梁山疾未愈。“尝梦独立巫峰上,遂别号十二峰道人。”

嘉靖十八年(1539年)己亥十五岁在梁山疾未愈。

是年,徐渭补邑诸生。

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十六岁在梁山“游泮。督学毛批是卷‘心思精透,口声不凡,当不止于科目。’是年疾愈。”

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十七岁在梁山“初治《诗》。是年,改《礼记》。”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十八岁在梁山“督学周考居第二。”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癸卯十九岁在梁山“赴乡试,有疾未入场,归。十月,冠,娶倪氏。”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二十岁,在梁山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乙巳二十一岁在梁山是年,于慎行生。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二十二岁在梁山“疾,未入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二十三岁在梁山“长子时敏生。”

是年,张居正、杨继盛、王世贞成进士。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戊申二十四岁在梁山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二十五岁在梁山“疾,未入场。”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二十六岁在梁山石礅寺

“督学陈考居第一。陈公曰:‘此段才川中少有,须当读书。’遂客石礅寺读书。”

是年,潘季训成进士。

嘉靖三十年(1551年)辛亥二十七岁在梁山石礅寺“读书石墩寺。”

“先生未第前,少宁居,尝读书石墩寺,每诗酒遨游三峡之间。”(8)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二十八岁在梁山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癸丑二十九岁在梁山、京师“不第”。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甲寅三十岁在梁山虎城寺

“读书虎城寺。”

是年,王德完(希泉)生。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三十一岁在京师“入京会试。”

是年,董其昌生、王维桢卒。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三十二岁在京师,经三峡返梁山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丁巳三十三岁在梁山“家居。”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三十四岁在京师

“戊午,遵父命,往京师。”(13)

“入京师会试。父嘱曰:‘如不第,不必回,可住京师,尔有琴僻、酒僻,戒之。’”

是年,陈继儒生。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三十五岁在京师

“不第。客京师。”

是年,黄辉、叶向高生,杨慎、文徵明卒。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庚申三十六岁在京师“客京师。”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三十七岁在京师“客京师。”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三十八岁在京师,旋返梁山“壬戌,先生复梦立巫峰,叹曰:‘巫峰乃川水汇归,峰多秀拔,文章之征,非富贵之征也。’果又不第。”(14)

是年,高攀龙、徐光启生。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癸亥三十九岁在梁山“家居,读书。题《了心歌》。”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四十岁在梁山

“家居。读书。有司催上公车,先生乃书联于堂曰:‘彩服堂前幸喜双亲今八秩,红尘路上不将一日换三公。’”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四十一岁在梁山

“家居。读书三年,乃叹曰:‘此出口入耳,非学也!’置祭田数亩,与族人轮流应祭。长孙许生。”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丙寅四十二岁在梁山“画太极图于室中,味程子终日端坐,李延平澄心默坐。”

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四十三岁在梁山

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四十四岁游九江、南京、泰山、北京,还梁山

是年,于慎行成进士。

隆庆三年(1569年)己巳四十五岁在梁山

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四十六岁在梁山“庐墓。

是年,李攀龙卒。

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四十七岁在梁山“庐墓。丁母忧。”

隆庆六年(1572年)壬申四十八岁在梁山“庐墓。”

万历元年(1573年)癸酉四十九岁在梁山

“庐墓。次子时升并所养族子时良俱入学。”

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五十岁在梁山

是年,曹学_生。

万历三年(1575年)乙亥五十一岁在梁山

是年,左光斗生。

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五十二岁在梁山釜山

“居釜山。作《客问》、《釜山稿》。所养族子来_入学。”

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五十三岁在梁山、万县求溪

万历六年(1578年)戊寅五十四岁在万县求溪

万历七年(1579年)己卯五十五岁在万县求溪

万历八年(1580年)庚辰五十六岁在万县求溪

“庚辰岁,余客求溪,注《易》”。

万历九年(1581年)辛巳五十七岁游华山、华阴,返万县求溪

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五十八岁游峨眉山,返万县求溪

是年,张居正卒。

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五十九岁在万县求溪

“客求溪。刺史傅公叙《日录》,谓先生六经、百家书无不读,乐道安贫,抱膝长吟,所著诗中更无一愁字;又谓先生所著内外诸书,读之汗出,直接孔氏绝学,虽朱、程复生,亦必屈服,岂意孔子之学至今日方大明哉!”

是年,叶向高成进士。

万历十二年(1584年)甲申六十岁在梁山釜山,游白帝城

“居釜山。友人张成夫访先生,临别索言,曰:‘为学如烧窑,切不可助长。火候功夫到,烟自生清亮。仲尼到而今,千载道已丧。只因名利关,终日作膨胀。因此自沉溺,堕落深万丈。仰视鲁仲尼,仲尼在天上。不须求花谱,鸳鸯旧花样。只于心上觅,何处是荡荡。’游白帝城,作《重游白帝稿》。长孙许入学,曾孙象观生。”

是年,周顺昌生。

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六十一岁在万县求溪

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六十二岁在万县求溪

是年,王德完、袁宗道成进士。

万历十五年(1587年)丁亥六十三岁在万县求溪

“客求溪。”

“丁亥春,(隆)见山游岱宗,余即欲走吊,以病足不能。除夕前二日,扶筇往之,见余笔迹犹如故也,不觉伤悼。”

是年,徐霞客生,海瑞卒。

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六十四岁在梁山釜山

是年,张佳胤卒。

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六十五岁在梁山釜山

是年,黄辉、董其昌、陶望龄、焦_、高攀龙成进士。

万历十八年(1590年)庚寅六十六岁在万县求溪

是年,王世贞卒。

万历十九年(1591年)辛卯六十七岁在万县求溪

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六十八岁在万县求溪

是年,袁宏道成进士。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癸巳六十九岁在梁山釜山家居。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七十岁在梁山釜山家居

是年,作《报郭梦菊》书。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七十一岁在梁山釜山家居

是年,曹学_成进士。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丙申七十二岁在梁山釜山

“家居。伯兄知行卒,公哭之恸。坟墓、衣冠皆公所备。”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七十三岁在梁山釜山家居

八月二十五日,作《六十四卦启蒙说》是年,僧破山海明生。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七十四岁在梁山釜山家居

春三月二日,自序《周易集注》: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己亥七十五岁在梁山釜山家居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七十六岁在梁山釜山家居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七十七岁在梁山釜山家居

是年,郭子章序刻本《周易集注》问世。万历三十年(1602年)壬寅七十八岁在梁山釜山家居

郭子章、王象乾《荐来知德疏》:

陈列馆

2006年11月10日,来知德陈列馆在重庆市梁平县红旗中学内落成,陈列馆占地100米多平方米,共4间屋子,收藏了来之德的生平简介、主要学术成就和5部著作、13块裱有诗歌、赠言的牌匾。据陈列馆管理人介绍,当初修复陈列馆就花了近20万,里面珍藏的作品更是无价之宝。

来夫子坟

来夫子坟是来知德生前为自己看的一块风水宝地。在梁平。破四旧时,被农民挖掘,挖出来时来夫子的肌肤如真人一般,见风后颜色即变。再次证明来知德确实是易学大师,但不及孔子精深。传秦始皇东游挖孔子的坟,得一碑,上书“某年某月某时,有个自称秦始皇的小子要前来挖我的坟”,秦始皇见之大惊,从此一病不起。孔子教弟子“六艺”,但不传易经,易经只传自己的儿子、孙子。孔子是全世

李氏家谱好象比较乱你最好到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这里仔细地看一下,应该可以找到你的答案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姓分布地域遍布神州,史籍载李氏郡望存13个之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李慕生五子:辅、特、骧、庠、流。李辅,为骁骑大将军;二子李特,字元休,宣威将军、长乐乡侯,因其子李雄即帝位,而被迫谥景帝,庙号始祖;三子李骧为骁骑将军,以其子李寿即帝位,而被追谥为献帝;四子李庠,字元序,为威寇将军、杨泉亭侯;五子李流,字元通,为秦文王。

李特三子:始、荡、雄。李始为武威将军;李荡为骁骑将军;李雄,字仲隽,为位前将军,即帝位,国号蜀,在位36年,谥日武帝,庙号太宗。李荡有五子:班、(王含)、稚、(王午)、都。李班,字世文,袭帝位一年,而李雄之子李期杀之于殡宫;李(王含),为中领军,李稚为将军,皆死于氐人;李(王午)弃涪城奔晋都,为中宗所杀。

李雄有四子:越、期、霸、保。李越为建宁王、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李期,字世运,杀李班而自立,在位三年,骧子李寿废之为邛都县公,谥曰幽;李霸、李保皆不病而死。

李骧子李寿,字武考,废李期而自立,在位五年,谥昭文皇帝,庙号中宗。

李寿有三子:势、广、福。李势,字子仁,嗣父位,五年而国亡,晋封之为归义侯、广大将军、汉王,后因求为太弟而坐罪,贬临邛侯,自杀。

李寿弟李攸,为安北将军。

李流子李世,为位将军。

京兆,即首都,唐时为长安。陇西李氏后徙京兆者,是岷州刺史李嵩。李嵩生洮州刺史思恭;李思恭生钦;李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李晟字良器,德宗时为相,任太尉、司徒、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生有十二子:愿,为河中节度使;聪,为光禄寺主簿;(纟总),为太子中允;(孙心),为左神武大将军;(冯心),为右威卫大将军;恕,为光禄卿;宪,为岭南节度使;(朔心),为陈许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懿,为渭南尉;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生左神武将军琢;(其心),为右羽林将军;(殷心),为岚州刺史。

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

陇西和赵郡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赫无比。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大唐帝国在290年之间,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39房;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之后裔。赵郡李氏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17位宰相,文治武功,没人能比。据明代学者朱彝尊所说,赵郡李氏之族最大,甚至超过张、王、刘、赵等诸姓之上。

秦国的司徒李昙,其幼子李玑传下了赵郡房,其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赵郡房与陇西房同出一源,又各有所

李氏字辈谱100例(一)

1、湖北: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 光天化月照, 鸿先喜泰尧, 才发兴隆茂, 林应登文朝, 忠厚传家远, 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 仁义礼智信, 天地元黄宇, 宙兰馨竹秀;

6、 有、芳、毓;

7、李煜同族: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 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 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 国、勋、业、秀、广;

13、福建: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 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 簪缨甲第庆缠绵 ,南宫归获超今古, 兆楚人文极万千;

18、 华国才猷真裕俊, 经邦读列可光前, 云初祖尔原同气, 源远流长百世传;

19、 常绍前光修德大 家声远振诗书长;

20、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 存心宽忍百世其长, 兴宗耀祖富贵永强, 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 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 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 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 文运振明新 ,学道恢仙泽, 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0、显、 万、 鸿、 清、 荣;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

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3、文、朝、述、先、伟;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5、人文未起,升朝辅正;

46、光良久远善 ,任孝一正方, 元启天开宗, 易长文明辉, 先绪克定大, 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8、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49、贵宗云朝春光庆 天道显昭崇典则 玉成才美期登用 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

51、万代朝天子, 大圣尊周孔, 嘉言启世儒,弼教歌熙绩;

52、万代朝天子,金阶玉殿行,少年如有志,永远立功名;

53、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54、宏、世、开、庆、胜、玉、春;

55、西、腾、登、尚、忠;

56、仕文武国中尚元,金玉兴隆永帧祥,才汉豪杰显育秀,富贵英华大吉昌;

57、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58、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59、启、登、朝、正、大、光、明、宗、祖、德、承、世;

60、纯玉振金生,九学光显文,殿传明世焕,万芳清春;

61、令再仲常,仁定文德,昭仕承宗,源紫百千,祖代昌荣,安居永远,忠孝才良,万世光显,高曾衍庆,祠裔维蕃;

62、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63、上仲孟季、文治玄邦、世必有子、国应宗昌、远法近守、永正贤良、道崇德盛、厚笃伦常、恢弘先志、启迪辉光;

64、正、亮、先、仁、德;

65、山依益世雨,继学仰锦品。国公天水茂,元德振家声。大本先忠孝,从延发正音。诗书登甲第,礼仪习光兴;

66、英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67、德、传、延、长、孝;

68、宝、玉、凤、振;

69、丰寿永德文,芳宝玉凤振;

70、元、枝、勋、在、锡;

71、新、宗、世、芳;

72、宏、承、贵、显、学、守、尊、光;

73、春之有永洪朝景-----------宗继守学兰克广世传;

74、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75、克、作、合、祥、金;

76、大、义、必、尚、尧、仁、中、和、恒、孝、本;

77、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78、浴、师、宪、培、法、承、钦、敬、持、循、广;

79、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80、世光孟行(仁)廷延宣,明最仲念信(文)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均(善)嗣尚彦思孔子,应居春景道贤良,运启光昌宗本大;

81、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82、珠火朝君文,友笃宽松云,文大创景馈,树柏尚元荣------正德由来远,忠臣作儒生;

83、全、万、凤、庆、国,建、富、继;

84、世、守、海、孝、存、灵、圣;

85、玉、春、守、俊;

86、洪、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87、生、有、日、月、星、辰、瑞;

88、朝、纲、世、登、永、吉、大、昌;

89、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90、振、凤、玉、树、国、永;

91、流、芳、清、白、世;

92、月、成、兴、相、道;

93、克茂见兆增,树来延纪宗,永成世文明,续传焕之卿;

94、国文向其春,心正是子(瑞)荣,宗之必永胜,光大为家庭;

95、先、泽、远、志;

96、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97、显令维泽毓,昌世远延年,绪德思恩广,绍忠庆吉贤;

98、玉福学廷荣,芝兰百世昌,忠厚传家远,诗书礼义长;

99、一、之、承、国、庆;

100、正学先光大, 逢开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时

参考资料: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梁平旅游景点:

1、双桂堂:

双桂堂又名“福国寺”、“万竹山”,由破山海明禅师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创建,因有两株桂花树而得名,座落在三峡腹地—重庆市梁平金带镇境内,是全国重点寺庙、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西南佛教禅宗祖庭”之美誉。

占地160余亩,有关圣殿、弥勒殿、大雄殿、文殊殿、破山塔、大悲殿、藏经楼,位置从前到后,地势由低到高,平行排列在中线上,均匀而对称;客堂僧寮分布两旁,天井海坝点缀其间,主次分明,虚实相生,自成体系;回廊曲巷,长亭短榭,廊巷紧连,巧妙地连接成一个结构恢宏的宫殿式建筑群。 

2、双桂湖:

双桂湖景区位于双桂旅游区内,距双桂堂5千米,距城区3千米,与渝万高速及县城至双桂堂的旅游公路跨界而过。双桂湖总面积7365亩,其中水面面积1800亩,水位高程1183-1863公顷,长于东西而狭于南北。 

3、东山国家森林公园:

东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市梁平城区东南,共有自然、人文景观74处,森林面积3780公顷;是森林型、湖泊型兼具的自然风景区,古称高梁山,属大巴山脉的一部分,因在梁平大坝的东边而得名。

2001年经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建立的东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观有:高梁耸翠、菩萨顶寺庙遗址、碉楼、乌龟石、城南雾色、双包寨、花园寨、安宁寨、南华寨、罗斗寨、蟠龙洞(梁山八景之一)、白莲洞、老龙洞、崖泉瀑布(梁山八景之一)、宝珠山、百步梯(古驿道)、放翁峡、银杏古树、斗大黄荆、双桂湖、蟠龙湖、芬芳谷、伊甸园等。

4、百里竹海:

百里竹海为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梁平西北竹山镇和七贤镇境内,是集竹林、山水、人文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两山夹一槽的成片竹林天然长成,绵延百里,故名“百里竹海”。1995年经四川省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百里竹海有35万亩的成片竹林、竹类品种37个,为中国最大高山竹海,海拔海拔在600—1180米之间。被誉为“竹类博物馆”。景区内有明月湖、百竹园、观音洞、天星塘、竹丰天池、小峨眉山、猫儿寨革命老区、狐狸嘴等50余个景点。 

5、文峰塔:

文峰塔,是中国第一高笔峰石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重庆市梁平县城西的平原大坝上;初名“文风塔”,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距今180余年。清光绪年间,文峰塔进行过一次大的维修,工程历时十年之久,竣工后更名为“文峰塔”。

塔高3568米,其高度为全国第二,仅次于福建泉州石塔。此塔是八角十二层空心通体石塔。石塔所选青沙石质地坚硬,每块石横截面为31×40厘米的方形,其长度170厘米(亦即塔身的厚度),每层塔壁石料用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而成。

重庆市梁平县的历史

西周、春秋,县地属庸国。战国时属巴国、巴郡。秦、西汉,属巴郡月忍县(治今云阳)。西汉居摄三年(公元8年),县地属巴郡临江县(治今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