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思道如何凭借大智慧,一步步完成归隐大计的?
相信很多朋友在观看雍正王朝的时候,会发现四爷身边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谋士就是邬思道,邬先生其人可以说是掌握了全局,被观众们戏称他是官方的“外挂"那么在当时邬先生成功帮助四爷当上了皇帝,继位以后雍正皇帝其实是动了杀心的,那么邬先生是怎么样逃离京城的?他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一步一步完成归隐的?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详细聊一聊邬先生的大智慧。
其实邬先生这开始并不是真正的闺蜜,只是在当时雍正皇帝继位以后,他立刻明白过来,自己手中掌握了雍正很多秘密,那么肯定是留他不得。在这样的情况下邬先生主动向雍正提出了自己想要转去李卫所辖任官,这就把握住了雍正的心理,因为李卫无疑是雍正最信任的那一位,在那边也是比较放心,能够时刻监视邬先生的动向。而且邬先生与李卫也是十分的亲密,于是雍正便同意了,让邬思道去了李卫手下。
邬思道更是利用李卫和田文镜会面的机会,转投了田文镜。田文镜相比较之下,离京城就更远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对于他信息的了解就没有那么的准确。而这个时候,邬先生更是巧妙地利用自己和田文镜的冲突,再次从田文静那里离开,接着押运粮草的机会又到了年羹尧那里。在年羹尧那里,他不仅为年羹尧出谋划策,更是借着打了胜仗的机会,成功的向雍正皇帝申请正式的归隐,可以说是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归隐之路。
可以说,邬先生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之人,在他帮助雍正皇帝成功继位以后,他便知道自己接下来应该怎样一步步地离开政治纷争的中心。然后,凭借着自己和李卫的好关系,逐渐的远离了京城,最后又依靠帮助年羹尧作战胜利的战果,成功归隐田园。
《雍正王朝》电视剧与小说还是有略不同的,因为小说的很多情节没有在电视剧上面体现出来,比如邬思道这个角色,邬思道为什么会被康熙下狱,而且一关就是十年,年羹尧又是怎么找到邬思道的,邬思道又为什么要辅佐雍正呢?
我们就只从电视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雍正继位的当天晚上,回到雍正府,是打算杀死邬思道的,邬思道就向雍正提出了三不可用还有半隐的想法,打消了雍正杀自己的想法。
邬思道要离开的时候,十三爷为邬思道饯行的时候,说:我们对不起你,邬先生。邬思道说:我是怀着为天下苍生的心愿来辅佐四爷的,而现在心愿完成了,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然后邬思道力劝十三爷要推掉铁帽子王的加封,这样才保一世平安,因为跟普通人交往的话,一起赏乐容易,一起患难很难,但是和天子交往,却是相反的。
十三爷说:我不相信四哥会做出鸟尽弓藏的事情来。邬思道说:你别不信,我刚才说的话,明天就能得到验证,那些雍正府中为雍正办秘密的差事的人都被除掉了(比如高勿庸)。
这一段对话,点出了两个信息,一是,邬思道是了天下苍生来辅佐雍正的,二是,雍正皇帝会做兔死狗烹的事情的。
就像雍正王朝表达的那样,大清王朝是不能落入像大阿哥,太子,八阿哥这样的人手里的,而只能由雍正这种办实事的人来继承,邬思道之所以选择辅佐雍正,就是看中雍正的为人。
另外,毫无疑问的是邬思道也是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他也看出雍正的胜算也是很大的,他本来可以随便找个巡抚或者总督,做一下幕僚,每个月领到不菲的俸禄即可,为什么非得做这样事情呢?那就是志向问题。
正如,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刘备,张良为什么会选择刘邦,刘伯温为什么会选择朱元璋,姚广孝为什么会选择燕王朱棣一样,他们想用毕生所学,成就一番事业,至于功名什么的,对他们来说,都是浮云,另外弘历也是他一手教育出来的。
至于,邬思道是一开始就知道雍正会这样对待他,还是通过十几年的相处,还有通过高福之死而得知的,这个就不好说了,个人比较倾向是后者。
“做事情和下围棋,有一个共通的道理,都要有一个次序。先要走A,然后才会走B和C,如果你直接走了B,那A和C就根本不存在了——郭小鹏”
做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大目标都是由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构成,想当首富,也要先挣他一个亿再说。《雍正王朝》中,雍正继位后,马上返回潜邸,准备对邬思道鸟尽弓藏。邬思道智商过人,成功地用“半隐”躲过一劫。他的目标仅仅只是“半隐”吗?
很明显不是,“半隐”只是邬思道为了脱险的权宜之计,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小目标,他的真正目的,是成为闲云野鹤(全隐)。当然,在波诡云谲的斗争中,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邬思道即使提出“半隐”的概念,也要继续细化。他先投奔随李卫,再跳槽到田文镜幕府,这种选择,在顺序上非常有讲究。
1、先投李卫,试探雍正的态度邬思道所谓的“半隐”,其实也是故意将自己置于雍正的监视之下。这样,雍正才能放心,邬先生才能安全。在雍正的几位嫡系干将中,李卫无疑是最受信任的一位。他原本是一个小叫花子,遇到雍正后,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在雍王府邸干活期间,李卫也曾得到过邬思道的栽培。他可以说是雍正与邬思道之间,最大的“公约数”。邬思道投奔李卫,也就相当于,还是在雍正的眼皮底下。邬思道的一举一动,雍正可谓一清二楚。
正因为李卫是雍正最信任的部下,邬思道首选他的决定,也最容易得到雍正的认可,还能借此试探雍正的态度。这种去向选择,其实也是雍正与邬思道之间,不动声色的讨价还价。如果连投奔李卫都不允许,那邬思道就基本只能等死;如果同意,那才有“得寸进尺”的操作空间。
此外,邬思道与李卫也比较熟,对其有栽培之恩。在李卫那里,邬思道吃穿用度完全不需操心,还能借助往日的旧情,让李卫在“通风报信”时美言几句。
因此,邬思道才会首先去李卫那里,先站稳脚跟,然后才有机会另谋出路。
2、再投田文镜,逐渐远离雍正田文镜虽然也是雍正的嫡系,但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君臣关系、受信任程度等方面,比李卫要差那么一点点。人的关注度,往往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圆,随着半径的增加,关注度会逐渐减低。由于田文镜与雍正的关系相对疏远,所以,雍正对他的关注度也会相应减少。
邬先生只要投奔了田文镜,离雍正就更远了,但离全隐就更近了一步。此外,田文镜是个直性子而且比较急躁,容易被“忽悠”,这都是邬先生全隐的有利条件。这一步必须要走,而且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因此,在山西李卫与田文镜相聚时,邬先生赶紧跳槽。如果说跳槽前,雍正用两只眼盯着邬思道,那跳槽后,雍正对邬思道只是睁只眼闭只眼了。这一次跳槽,对邬思道而言,至关重要,但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小步,更容易让雍正所接受。
简单点说,邬思道先去李卫那里,再到田文镜那里,是遵循着先易后难、步步为营的策略。再来反推一下,如果邬思道一开始就要去田文镜那里,难度系数过高,难以完成目标。因为他一来跟田文镜不熟,彼此也没交情,人家不一定买账;二来相当于是要求雍正让了一大步,雍正未必批准。
即使首选了田文镜,田文镜也同意收留邬先生。但从田文镜幕府,再跳槽去李卫那里,无异于自投罗网,那所谓全隐就成了黄粱一梦。因此,邬思道在远离雍正的过程中,只能先去李卫那里,再去田文镜那里,这是由彼此的关系以及雍正的态度决定的。
秋媚说:雍正时常感叹“为君难”,实际上为臣更难。作为帝王,有生杀与夺之权,可以乾纲独断,可以任性一下。但作为臣子,既要忠君报国,还要考虑自保之道,稍有不慎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邬思道如履薄冰的归隐之路,就是“为臣难”的真实写照。
邬思道是有这个人,正史中有其记载证据,实有其人。邬思道(1687一1736),一名斯道,字玉露,清代绍兴人。邬思道好读书,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也就是绍兴师爷。腿有残疾。
河南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入幕。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载,邬思道为田文镜写密折参隆科多而“宠遇日隆”。后来田、邬二人以事龃龉,邬愤而辞去。“自此文镜奏事,辄不当上意,数被谴责”。田又重金聘回邬思道。
人物生平:
邬思道自幼好读书,科举不得意,当时的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先生入幕,承办一件棘手的案件。盛名之下,果然与众不同,案子上报北京刑部顺利通过,不象以往屡遭批驳。这样渐渐取得田文镜的信任。
一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田文镜答,当然想做吐气督抚了。邬先生就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田文镜就问是什么事,邬先生就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
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田文镜与邬先生相处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深知邬先生有胆有谋,于是慨然答应了。
-邬思道
邬思道如何凭借大智慧,一步步完成归隐大计的?
本文2023-10-03 16:41:2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