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家稻场】喻氏宗谱德宗支六修宗谱序
喻家稻场喻氏宗谱德宗支六修宗谱序
国史,县志,家谱,是一个名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家谱,它详尽记载了家族的起源、迁徙、繁荣和发展的家族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古人曰:“谱牒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没有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今国家昌盛,日渐强大,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也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家谱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没有优良的家风,就没有优良的国风,就没有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我族距离上次修谱,有七十余年,续修宗谱已迫在眉睫,但族人大多因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今有幸得知我族家锋(字四海)叔利用退休时间,不辞辛劳,独自一人,跨越多省,走村串户,多方联络,上与中华喻氏重庆总部取得联系,对接上猛公支系图,让我始祖德宗公以上四十多代得以明确;下走访河南安徽等地找到众多因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而在前几次修谱时未编修进家谱的德宗祖后裔,让我支喻姓族人更加庞大,实现上次1947年修谱时我族多位有识之士想达而未能达成之心愿。凭此所见,家锋叔功德无量。我受家锋叔之邀,为我族本次六修宗谱稻场湾作序,其实这次修谱我未尽半份职责,何德何能为我湾作序?惭愧之余,积极研究家谱,并与家锋叔和六房湾堰兵叔以及我湾老人先辈,请教我湾喻家稻场族人的迁徙和来龙去脉,并找到从喻家稻场迁居出去的先祖后裔宗亲,研究他们与我湾的渊源,得出些个人见解,分享予族人。因本人水平有限,在撰写过程当中如有错误及疏忽,望族人海涵。此序也望能给后世提供参考,还原我族祖先传世过程及迁徙脉络。
我族喻氏乃西汉苍梧太守喻猛(字骄孙)之后,传至我支系始祖德宗公已传四十六世,具体世系图可参阅中华喻氏总谱,这里简略介绍直系图:喻猛--四子喻锦--次子发麟--次子季用--次子喻霖--次子喻佑--次子绍天秩--长子喻合--师州--长子尧咨--奕世--喻庆--喻载--次子兆民--喻绪--子耕--大伦--次子宗义--世信--三子显才--四子喻琮--长子喻哲--长子仁易--思文--中和--闳昌--长子喻骥--长子子颜--长子重华--迪冲--喻潜--居安--绍云--喻彻--喻顺--喻凫--正邦--慧观--二子希武--骄孙--次子滕暹--国兴--正朗--遗槐--徳宗 德宗是遗槐长子,据江南老谱记载,遗槐有三子,长子德宗,次子易言,三子易讳,德宗祖迁居湖北黄陂东土寨湾,也就是我们支系始祖,易言祖迁居湖北黄陂东北喻家冲,为喻家冲始祖,易讳生二子分别迁河南和武昌,后人无有记载,现在经近六百余年时光流逝,已无从考证了。在此重点探讨一下猛公四十一世娇生公至四十六世我支始祖德宗公之间的迁徙过程。
骄生公(也有记载骄孙,因与猛公字混淆,在此作骄生),北宋进士,住江西吉水县,隐居不仕,根据江南老谱和大悟老谱记载,骄生公迁居西陵,中华喻氏总部族史研究委员会由此得出结论,骄生公定居宜昌,其可能误把西陵当作宜昌。据我考,《汉书·地理志》记载,西陵县是汉高祖始置江夏郡的十四县之一。《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曰:“黄陂县,本汉西陵县地”。县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区西南。从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的两汉地图来看,古西陵县县域涉及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孝感市安陆市。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及黄冈市的黄州区、团风县、麻城市、红安县等。又据《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和《宋书·州郡志》记载,两汉时,今黄陂区境的东南和北部属西陵县,西南部属安陆县;而宜昌西陵,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属宜都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西陵为夷陵县,也就是说在晋代太康元年以后,宜昌西陵就已经改为夷陵,故在骄生公所在的北宋年间,西陵城指的就是黄陂大悟一带,所以江南老谱记载的骄生公迁居西陵应与宜昌无关。另据逻辑分析,黄州黄陂一带均为丘陵,其西称西陵,古称黄陂县为西陵城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且黄陂一带比宜昌西陵峡居住条件要好得多,那里交通只能靠水路,当时百业待兴,而不是因战争灾荒往偏僻的地方逃难。所以迁居黄陂黄州这边的可能性更大更合逻辑。
我支喻氏宗谱老谱开篇记载“祖德宗公洪武初年自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墩筷子巷迁居楚北黄陂之东乡高邑里土门会祝家坳,今名土寨湾”,依前考,骄生公北宋年间迁居西陵(黄陂、大悟一带),其六世孙德宗又从江西瓦屑墩筷子巷迁居黄陂,不合逻辑。我分析,骄生公生活在北宋年间,迁居到西陵(黄陂。大悟一带),开枝散叶,宋末又遇战乱,蒙古大军扫荡北方,一举南下,骄生公子孙一部分又从西陵(黄陂、大悟一带)逃难返回到江西的可能性极大,这也与瓦屑墩是难民集中营的史料相吻合。
骄生次子滕暹,滕暹次子国兴,国兴次子正朗,正朗长子遗桂,遗桂子德茂,江南老谱记载,德茂定居西陵,德茂有六子,九孙,其孙分别迁往汉川,安陆,云梦,黄陂姚集,孝邑,广阳,大悟等,均在当地开枝散叶,正朗次子就是之前提到的遗槐,遗槐长子为我支始祖德宗。
德宗这一支,迁居土寨湾之后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因子孙繁盛,土寨塆的土地有限,后世逐渐搬迁,形成土寨湾,喻家稻场,六房湾,庙家田,丁王湾五个相邻村组成的庞大村落群。我湾喻家稻场位于北纬30°57´2304″,东经114°29´2688″,属武汉市黄陂区万寿寺村管辖,于土寨湾东北方向15公里处。村落整体南北长,东西窄,解放前房屋大多呈坐西朝东之势,东面有门前大塘。听老人云,塘水从未干过,清澈见底,一方塘水养育族湾十几代人。解放后,房屋渐呈坐北朝南之势。喻家稻场人杰地灵,地缘广阔,正北背靠王驾山,西北背靠柴山,南面地势平坦,王驾山与柴山二山蜿蜒而下,气势聚集于我湾正中,风水极佳。黄陂风水巨著《西陵龙章》记载:“万寿寺边一条龙,兔走鸟飞不见踪,前有文星并武库,后有权星列寺从,小山连迭台侯品,太阳高采状元峰。”如此风水宝地的确是我族先人的一处福地,从明朝七世祖迁居稻场湾至今400余年,稻场湾开枝散叶最为显著,人丁繁衍,兴旺发达。湾最鼎盛时期人口有200余户,湾人文才武略,勤俭持家,上有参军为国,浴血沙场,下有寒耕热耘,春种秋收,喻家稻场四字,方圆百里,远近闻名。听老人云,乱世时期,土匪强盗,听到我湾威名,都不敢来犯。据我统计,我始祖虽在土寨湾,但我稻场湾繁衍出的人口以及由我稻场湾迁居出去后续繁衍到全国各地的人口,占我德宗支总比例一半有余,由此可见,我湾的确是风水宝地,促进我支族人发旺,生生不息。遗憾的是,1974年,国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从黄陂北木兰湖水库引水,修渠道往东南灌溉,正好途经我湾,在我湾正北方由西向东修了一条渠道,切断了王驾山与柴山连接我湾的龙脉,气场破坏,至后世稻场湾日渐衰落,族人纷纷搬迁,现人口不足百户,很难恢复往日繁华。
我支字派演变及发展:老字派"朝添思伯,守一国臣,自文之式,会典必元",始祖德宗为第一世,“朝”字辈为第二世,“添”字辈为第三世,“添”与“思”之间还有一代,祖先未按字派起名,为第四世,“思”为第五世,“伯”为第六世,“伯”与“守”之间还有一代,祖先未按字派起名,为第七世,“守”为第八世,后面均按字派起名,此字派至十二世“式”字辈止,于康熙二十三年续,从十三世改成“光明正大,洪定保家,崇礼重义,富贵荣华” 又于民国三十七年即公元一九四八年续新派"宝行庭训,培植心田,克昌其后,恢耀先贤”至四十四世,再于一九九三年,由十八世定琼(端甫)公续新派:“忠诚敦让,积善永康,怀才万载,治国安邦,世道精良,启迪芳香,千祥景庆,发达远扬”到七十六世止。
喻家稻场族人构成分为三大房,俗称北分,中分,南分,自德宗公起,截至公元2019年5月止,喻家稻场已传至二十四世“义”字辈。关于喻家稻场的来历,湾下老人口口相传:我湾北边有一稻场,占地巨大,土寨湾的先祖农忙时会到这个稻场打谷,晚上必须有人值守,久而久之,便渐渐在稻场附近建起了房屋,这样土寨湾一部分先祖纷纷搬迁至此,开枝散叶,形成村落。另据1947年谱《喻家稻场里居记》记载,此地原有王孔二姓,王姓占多数,称王家稻场,我十世祖自恂公及十四世祖开道公迁居于此后,子孙繁衍,蒸蒸日上,王孔二姓逐渐没落,喻家稻场之名便慢慢传开。十世祖自恂公,有二子之瑞和之琬,之琬未传,之瑞有二子学伦和学典,学伦为中分先祖,学典为南分先祖,即自恂公是中分和南分的共同先祖,十四世开道公为北分先祖,综上所述,喻家稻场形成过程以及是哪位先祖搬迁至此似乎都很明确,且合乎逻辑,但据我考,其实不然,此过程及年代还有待商榷。
我族谱有很多支谱,搬迁年代及搬迁始祖都记载详细,例如,官家河始祖,谱记载:十二世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从喻家稻场迁居长岭岗下官家河;再如喻油坊始祖,谱记载: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由湖北黄陂县土门会喻家稻场迁籍河南罗邑周堂畈喻家油坊。唯独我喻家稻场始祖没有明确年代及始祖名字记载,在此盲目推断自恂公和开道公是不严谨的。另外,学智公和太有公不属于自恂公的后代,更不属于同一支,由此得出自恂开道二公只是住于喻家稻场,并非第一批迁居于此。既然如此,最早从土寨湾搬迁到喻家稻场的是谁呢?只能从我们自己的族谱中寻找蛛丝马迹了。先说年代,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十二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都还在喻家稻场,说明喻家稻场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另据家锋(字四海)叔走访河南光山马畈喻冲得知,他们支谱自认我德宗十世自举公为他们先祖,且从喻家稻场搬迁过去的年代也研究确定为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这一下把喻家稻场历史又往前推了四十年,此年代为先祖从喻家稻场搬迁出去的最早年代,这个时期我湾之人员构成也初步明朗:十二世学智和十六世太有为十世自能公后代,自能与自举为亲兄弟,自举在这一年迁去光山马畈,自能的后代也搬去官家河和喻油坊,北分先祖十四世开道公和迁去光山罗管店的十二世学舜公为十世自竒公后代,自竒和中南分先祖自恂为亲兄弟,这样,自能,自举,自竒,自恂以及他们的堂叔伯宗亲为组成稻场湾的主要先祖。经过分析,大致可以确定自能自举的曾祖七世祖柬公和自竒自恂的曾祖七世祖朿公为最先搬迁到今喻家稻场所在区域的祖先,根据自举公搬迁至河南的年代(公元1660年)往前推3代(75年),大致可确定为明万历十三年前后(公元1584年),这也与始祖德宗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迁土寨湾传七世(175年)正好是1543年前后相吻合(相差41年因古人搬迁时一般为青壮年)。至此,我湾喻家稻场先祖及年代均能大致明确,即七世祖柬公和朿公,年代为明朝万历年间。
喻家稻场至今400余年,先祖们在生产落后,条件恶虐的情况下,世代相传,繁衍生息,可谓历经艰辛。从七世到二十四世,虽无达官显贵,但也不乏众多有识之士,栋梁之才,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我们的清晰来历。今恰逢太平盛世,国运昌隆,族人衣食无忧,交通便捷,网络信息发达,自我祖德宗开始六百余年,从未有如此天赐良机,让我们这次第六次修谱拥有前五次都未曾有过的得天独厚之优势;可惜本族宗亲全国分散,字派繁多,有的分支谱牒遗失,甚至迁居出去后未修族谱,始祖姓名生卒均无可考,墓碑无字,后人反复搬迁,曾经的村子喻姓族人全无,只留下喻姓之湾名,找其后人如大海捞针,故此次清谱过程艰苦繁琐,劳心劳力,在此要特别感谢本次修谱发起者家锋(字四海),他凭一己之力,东奔西走,校对核查,捐资筹款,印谱刊发,此次贡献与功德,后世不能忘记。
本序仅对喻家稻场的历史及先祖迁徙脉络作出探讨,也为后人续修宗谱留下承上启下的宝贵线索,因本人才薄智浅,力所不及,撰写过程中有疏漏之处,望族人海涵。并对本次修谱的所有参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附上400余年从喻家稻场迁出的分支,年代为大概估算,如有遗漏望族人海涵。 七世祖柬公和朿公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从土寨湾迁到喻家稻场十世自举公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牢山堡,马雷桥易凉亭,后人迁至马畈喻冲十二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公元1702年)从喻家稻场迁居长岭岗下官家河十二世学舜公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从稻场湾迁居至光山罗官店,后发展至火焼畈、铜钱洼(其后代十五世天凤公由罗官店喻新街迁回湖北何家湾;天绪公迁往江苏广徳。天隆公迁往梅家湾;天顺公由喻新街迁往火烧畈,十六世文敏公迁铜钱洼,十六世朝阳公由罗管店铜钱洼迁往信阳柳林庄,十七世永慎公由罗官店迂周家湾,十八世定体公、定琮公由罗官店迂黄家寨;定保公、定扬公迁往江苏广德;定亮公由罗管店迁往彭家湾,等等)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从喻家稻场迁居罗山周党畈喻家油坊十六世太洪公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从喻家稻场迁甘家集十六世太选公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从喻家稻场迁孝感汪杨店(今孝感杨店)十四世明隆明茂明发三公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从喻家稻场迁汉镇(今汉口)以后是否转迁迄今杳无音信十五世世清公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从喻家稻场迁罗山县西乡九里店(今高店喻湾)十六世文周公嘉庆十年(公元1806年)从喻家稻场迁信阳彭家湾喻湾十六世太兴公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罗陈百步村十四世开仕公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从喻家稻场迁陕西山阳县竹林关(今丹凤县竹林关镇)十六世文秀公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罗官店复迁易店喻老湾十五世世亨世文二公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从喻家稻场迁塔尔岗十五世世爵公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3年)从喻家稻场迁白菜园(今光山白雀园镇)十六世太斌公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从喻家稻场迁罗山潘兴店。
德宗二十一世孙崇聪(字聪)二零一九年八月于武汉
李氏家谱字派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
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
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
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
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
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关于李姓的源流,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源出嬴姓。
古李字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皋陶(一作咎繇,嬴姓,一说:姬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
至商纣王时,世袭为理官的理徵因直谏触怒纣王被杀,其子利贞随母亲契和氏逃难,后到豫东鹿邑定居。因沿途食李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生存,为了报答“木子”保命之恩和躲避纣王的追捕,并且理、李同音,自利贞开始改理为李,从此中国有了李姓 。得姓始祖为李利贞,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
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以上内容参考 李氏
德川家宗家家谱
清和天皇——贞纯亲王——源经基——满仲——赖信——赖义——义家——义国——新田义重——得川义季——世良田赖氏——教氏——家时——满义——政义——亲季——有亲——松平亲氏——泰亲——信光=一色宗义之女——亲忠=铃木重胜之女——长亲=松平近宗之女——信忠=大河内满成之女——清康=青木贞景之女——广忠=水野忠政之女传通院——德川家康
初代征夷大将军安国院东照大权现德川家康
生卒:1542-1616,1603-1605在位
正室夫人:筑山殿源氏(今川义元之妹)1579赐死
继室:旭姬(丰臣秀吉之妹)
次代台德院秀忠
血统:德川家康=户冢忠春之女宝台院西乡——秀忠
1579-1632,1605-1623在位
正室:崇源院阿江与藤原达子(浅井长政与织田阿市之女)
三代大猷院家光
血统:德川秀忠=正室阿江与——家光
1604-1651,1623-1651在位
正室:本理院藤原孝子(关白鹰司信房之女)
四代严有院家纲
血统:德川家光=青木利长之女宝树院阿乐——家纲
1641-1680,1651-1680在位
正室:高严院浅宫显子(伏见宫贞清亲王之女)
五代常宪院纲吉
血统:德川家光=本庄宗利之女桂昌院阿玉——纲吉
1646-1709,1680-1709在位
正室:净光院藤原信子(关白鹰司房辅之女)
六代文昭院家宣
血统:德川家光=冈部重家之女顺性院阿夏——甲府藩主纲重=长昌院阿保良田中氏——家宣
1662-1712,1709-1712在位
正室:天英院藤原熙子(关白近卫基熙之女)
七代有章院家继
血统:德川家宣=胜田著邑之女月光院阿喜世——家继
1709-1716,1712-1716在位
正室:净琳院八十宫吉子(灵元天皇之女)
八代有德院吉宗
血统:德川家康=正木赖忠之女养珠院阿万——纪伊藩主赖宣=中川氏——光贞=净圆院阿由利巨势氏——吉宗
1684-1751,1716-1751在位
正室:宽德院真宫理子(伏见宫贞致亲王之女)
九代淳信院家重
血统:德川吉宗=大久保忠直之女深德院阿须磨——家重
1711-1761,1745-1760在位
正室:证明院比宫培子(伏见宫邦永亲王之女)
十代浚明院家治
血统:德川家重=梅溪通条之女至心院阿幸——家治
1737-1786,1760-1786在位
正室:心观院五十宫伦子(闲院宫直仁亲王之女)
十一代文恭院家齐
血统:德川吉宗=谷口正次之女深心院阿梅——一桥德川宗尹=细田氏——治济=岩本氏——家齐
1773-1841,1786-1837在位
正室:广大院藤原寔子(右大臣近卫经熙养女,萨摩藩岛津重豪之女)
十二代慎德院家庆
血统:德川家齐=押田胜敏之女香琳院阿乐
1793-1853,1837-1853在位
正室:乐宫乔子(有栖川宫织仁亲王之女)
十三代温恭院家定
血统:德川家庆=迹部正贤之女本寿院阿美津——家定
1824-1858,1853-1858在位
正室:天亲院藤原任子(关白鹰司政熙之女)
继室:澄心院藤原秀子(关白一条忠良之女)
再继室:天璋院源敬子(萨摩藩岛津齐彬之养女,岛津忠刚之女)
十四代昭德院家茂
血统:德川家齐=梶胜俊之女妙操院阿登势——纪伊德川齐顺=实成院阿美佐松平氏——家茂
1846-1866,1858-1866在位
正室:和宫亲子(仁孝天皇之女)
十五代庆喜
血统:德川家康=正木赖忠之女养珠院阿万——水户德川赖房=谷氏——高松藩主松平赖重=土井氏——松平赖侯=樋口氏——赖丰=汤浅氏——水户德川宗尧=德川吉孚之女美代姬——宗翰=榊原氏——治保=一条道香之女八代姬——治纪=外山氏——齐昭=有栖川宫织仁亲王之女登美宫吉子——庆喜
1837-1913,1866-1867在位,大将军取消,改称公爵
正室:贞肃院藤原美贺子(左大臣一条忠香之养女,今出川公久之女)
十六代家达
血统:德川吉宗=谷口正次之女深心院阿梅——一桥德川宗尹=细田氏——治济=丸山氏——田安德川齐匡=篠崎氏——庆赖=高井氏——家达
1863-1940,1868-1940出任德川家宗家当主,1929-1940日本红十字会会长,1903-1933贵族院议长
正室:藤原泰子(左大臣近卫忠房之女)
十七代家正
血统:德川家达=泰子夫人——家正1884-1963,1940-1963在位,悉尼总领事,加拿大公使,土耳其大使,1946-1947贵族院议长
正室:源正子(岛津忠义公爵之女)
嫡子十八代继承人家英,早卒
十八代恒孝
血统:见德川庆喜血统。水户德川治保=前田氏——高须藩主松平义和=平松氏——松平义建=古森氏——陆奥会津藩主松平容保(新选组的支持者)=会津松平容敬之女——松平恒雄(驻美国英国大使,参议院议长)=锅岛直大侯爵之女信子——松平一郎(东京银行行长)=徳川家正公爵之女丰子——恒孝
1940-今,1963-今在位,日本邮船社长
正室:寺岛幸子(萨摩藩士寺岛宗从伯爵之女,母亲为细川护熙首相的亲姑姑)
嫡子德川家广
织田家家谱
平重盛——织田亲实——亲基——亲行——行广——末广——基实——广村——真昌——常昌——常胜——教广——常任——胜久——久长——敏定——信定——信秀
织田信秀
生没年:1510-1551
父:织田信定
弾正忠
1527-1538 胜幡城主
1538-1539 那古野城主
1539- 古渡城主
正室:土田御前(父:土田下総守政久)
1534-1582 信长
?-1558 信胜(信行)
1543-1614 信包
?-1555 喜六郎秀孝
庶出:
?-1574 信広
?-1556 守山城主 安房守信时
1545-1570 野夫城主 信治
?-1570 小江木城主 彦七郎信兴
?-1574 半左卫门秀成
1547-1621 长益(有楽斎)
?-1582 又五郎长利
女子(神保氏张夫人)
犬山殿(犬山城主 织田信清夫人)
女子(小岛城主 斎藤秀龙室夫人)
女子(大桥重长夫人)
1547-1583 阿市(浅井长政与柴田胜家夫人)
?-1582 阿犬(尾张大野城主 佐治八郎为兴夫人)
女子(苗木城主 苗木勘太郎夫人)
小幡殿(小幡城主 织田信成夫人)
乃夫殿(津田元秀夫人)
女子(津田出云守夫人)
信徳院殿(小林城主 牧长清夫人)
女子(饭尾尚清夫人)
沓挂城主 中根信照
1552-1573 栄轮院殿(小田井城主 织田又六郎信直夫人)
织田信长
生没年:1534-1582
父:织田信秀
幼名:吉法师
1578 正二位
1917 赠正一位
正室:浓姫、帰蝶1535-?(父:斎藤道三)
侧室:原田直子(兄:原田直政)
1554-1647 信正
侧室:吉乃-1566(父:生驹家宗)
1557-1582 信忠
1558-1630 信雄
1559-1636 徳姫 冈崎殿(冈崎信康夫人)
侧室:坂氏
1558-1583 信孝
侧室:某
1571- 信秀
侧室:兴云院殿 阿锅-1612(父:高畑源十郎)
1573-1615 信吉
1576-1602 信高
?-1643 康清院殿 振(小川城主 水野忠胤和佐治一成夫人)
侧室:土方雄久之女
1574-1624 信贞
?-1609 信好
?-1600 长次
1558-1641 相応院殿 冬姫(蒲生氏郷夫人)
1567-1616 秀子 上野御方(筒井定次夫人)
1574-1623 玉泉院殿 永(加贺金沢藩二代藩主 前田利长夫人)
1574-1653 报恩院殿(丹羽长重夫人)
侧室:慈徳院殿(信忠乳母)
?-1603 三之丸殿(豊臣秀吉侧室和関白 二条昭実北政所)
1567-? 阿鹤(中川秀政夫人)
女子(万里小路充房夫人)
?-1608 月明院殿(従三位権中纳言 徳大寺実久夫人)
?-1571 养女龙胜寺殿(武田胜頼夫人、生父:美浓苗木城主 远山友忠)
养女某(大纳言 二条昭実侧室)
养女某(滝川一益夫人)
养女某(畠山昭高夫人)
养女某(筒井顺庆夫人)
不详所出:
1568-1585 羽柴秀胜
?-1582 犬山城主 源三郎胜长
织田信忠
生没年:1557-1582
父:织田信长
幼名:奇妙丸
初名:信重
1577 正三位
1577 左近卫中将
婚约者:松姫(父:武田信玄)
正室:塩川长満之女
1580-1605 秀信
1581-1625 秀则
女子
织田秀信
生没年:1580-1605
父:织田信忠
幼名:三法师
1596 従三位
1596 中纳言
正室:豊臣秀胜之女
织田信孝
生没年:1558-1583
父:织田信长
幼名:三七
--------------------------------------------------------------------------------
2 织田家家谱 ——转贴
1568-1582 神戸信孝
岐阜城主
正室:神戸具盛之女
羽柴秀胜
生没年:1568-1585
父:织田信长
义父:羽柴秀吉
幼名:次
丹波亀山城主
権中纳言
正三位
妻:毛利辉元之养女
织田信雄
生没年:1558-1630
父:织田信长
义父:北畠具教
幼名:茶筅丸
初名:具豊、信意、信胜
1571-1582 北畠具豊
1585 正二位
1585 内大臣
大和松山藩初代藩主
正室:千代御前 雪姫(父:伊势国司 北畠具教)
1583-1610 秀雄
-1574 但马守 高雄
1586-? 阿小姫
女子(义父:豊臣秀吉)
?-1641 女子(加贺守 佐佐一义室)
继室:木造具政之女
1584-1626 信良
侧室:某
1590-1674 高长
长雄
女子(丹后守 土方雄氏夫人)
女子(生驹直胜夫人)
女子(佐佐木政胜夫人)
侧室:津田氏
?-1666 伊予守 信为
?-1651 侍従正五位上 良雄
织田信良
生没年:1584-1626
父:织田信雄
上野小幡藩初代藩主
1623 従四位上
1623 左少将
正室:大纳言 久我通兴之孙女
1625-1650 信昌
侧室:某
猿千代
女子(骏河府中藩主 徳川忠长夫人)
女子(能登守 稲叶信通夫人)
织田信昌
生没年:1625-1650
父:织田信良
幼名:百介
1626-1650 上野小幡藩二代藩主
1648 従四位下
1648 兵部大辅
正室:某
1643-1714 养子信久
女子(高家 织田长迢夫人)
织田信久
生没年:1643-1714
父:大和松山藩二代藩主 织田高长(信长之子信雄之子)
义父:织田信昌
幼名:左门
1650-1714 上野小幡藩三代藩主
1657 従四位下
1692 越前守
正室:能登守 稲叶信通之女
1661-1685 信盛
1663-1693 信知
侧室:某
1661-1731 信就
信允
女子(筑后守 木村纯尹夫人)
织田信就
生没年:1661-1731
父:织田信久
幼名:八、伊织、帯刀
1714-1731 上野小幡藩四代藩主
1714 従四位下
1722 侍従
正室:某
1703-1733 信房
信常
信乗
1713-1762 信右
长顕
女子(津田正春夫人)
1723-1764 信富
长季
织田信右
生没年:1713-1762
父:织田信就
1731-1759 上野小幡藩五代藩主
1736 従四位下
1736 兵部大辅
正室:常陆府中藩三代藩主 松平頼明之女
侧室:某
1741-1757 従五位下越前守 信贲
女子(九鬼隆贞夫人)
信尹
1723-1764 养子信富
织田信富
生没年:1723-1764
父:上野小幡藩四代藩主 织田信就
义父:织田信右
1758 従五位下
1758 和泉守
1759-1764 上野小幡藩六代藩主
正室:某
1745-1783 养子信邦
养女某(上野小幡藩七代藩主 织田信邦夫人、生父:织田信乗)
织田信邦
生没年:1745-1783
父:高家 织田信栄(信长——信雄——高长——长政——信清——信荣)
义父: 织田信富
幼名:五百八
1764-1767 上野小幡藩七代藩主
1764 従五位下
1764 美浓守
1767 因明和事件取消当主之位
正室:织田信乗之女、织田信富养女
信易
1751-1818 养子信浮
织田信浮
生没年:1751-1818
父:高家 织田信栄
义父:织田信邦
1767- 出羽高畠藩初代藩主
1772 従五位下
1775 左近将监
正室:土佐守 一柳末栄之女
女子(淡路守 田沼意明夫人)
继室:长门守 相马恕胤之女
继室:能登守 小笠原长恭之女
信美
侧室:某
民松
长义
长郷
织田信美
生没年:
父:织田信浮
幼名:百太郎
1818-1831 出羽高畠藩二代藩主
1831- 出羽天童藩初代藩主
正室:某
信学
织田信学
生没年:1819—?
父:织田信美
-1868 出羽天童藩三代藩主
1868 奥羽镇抚史先导
正室:系子
信敏
寿恵丸
织田信敏
生没年:1853—1870
父:织田信学
1868 出羽天童藩四代藩主
养子信恒
织田信恒
生没年:
父:相马诚胤(源氏佐竹义重——岩城贞隆——佐竹义隆——义処——相马叙胤——徳胤——恕胤——祥胤——益胤——充胤——诚胤)
义父:织田信敏
农林政务次官
日本放送协会理事
子:信正
织田信正
神奈川五十铃动力机械课长
只找到这2个 今川不好找啊
暾欲谷-克直普尔-岳弼-亚思弼-岳磷贴穆尔-合刺普华-(始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 (十世)-------------(十一世)------------(十二世)
偰文质:
长子:偰玉立----------偰列图
次子:偰直坚----长子:偰必思---曾举江西乡贡,入籍江西。
次子:偰洪安
三子:偰哲笃----长子:偰逊------------长子: 偰长寿----------偰逊于元代至正十三因受其父偰哲笃的政治牵连而移居高丽(又名偰伯辽逊,偰焘 )次子:偰延寿,(即今韩国庆州分支)
三子:偰福寿
四子:偰庆寿
五子:偰眉寿
(偰文质)次子:偰理台----------长子:偰伯贞---------明初,受战乱 影响,举家定居安徽和州,今之和县历阳镇-(即安徽分支)
次子:偰伯亭 -------------------------------------------------------迁至天津武清县(今属河北)河西
三子:偰帖该------------尚不知其后代及下落
四子:偰德其------------尚不知其后代及下落
五子:偰斯--------------偰镛-----------------------------------------------------------长子:偰土权(又名偰土忠,于永乐年赴云南任官而定居,即姚安始迁祖)
次子:偰土器--长子:偰宏---江苏省溧阳市沙涨村
次子:偰周
三子:偰土衡-----------长子:偰庆
次子:偰云
三子:偰彰
四子:偰遂
五子:偰达
六子:偰敏
七子:偰谦
八子:偰让
六子:偰弼---------------尚不知其后代及下落
七子:偰赉---------------尚不知其后代及下落
(偰文质)四子:偰朝吾--------偰崇安
五子:偰烈箎-------偰永安----------公元1359年农民起义军陈友谅攻陷南昌时偰烈箎殉难,偰永安明朝时曾任陕西巡抚,故南昌应有偰家后人。
六子:偰禅海雅-----偰月卢(待考证)
越伦质--偰善著----------长子: 偰正宗----------------------------------福建建阳分支
次子: 偰阿尔思
姚安偰氏分布:白石地
杨家村
高视槽
芭蕉冲
右所冲
山脚村
山后村
甸心村
官 村
马海场
三江口
花邑村
武都卫
李家凹
赤额坪
蔡家凹
朝阳屯
梯子山
姚安县城
安徽和县偰氏分布:
和县历阳镇:
刘垄偰大村
刘垄偰 湾
何明汪桥
城北月塘
十 里
和县乌江镇:
张 集
和县县城
低[低、氐、邸、砥、厎,读音作dǐ(ㄉㄧˇ),亦可读作zhǐ(ㄓˇ),不可读作dī(ㄉㄧ)]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神农氏十五世孙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记载道:“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与姜姓同奉伯夷、四岳为祖神而异姓,表明了四岳苗裔的分化。氐族人与羌人一样,是炎帝的苗裔。
传说,少典氏为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国君,于黄帝纪年前557年(丁亥,公元前3274年)诞生在厉山的少典国,称为少典,娶妻有娇氏之女安登,生炎帝、黄帝,衍传炎、黄世胄满人间。
神农氏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厉氏后来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为:柱生庆甲;庆甲生甲和临;临传承;承传魁;魁传明;明传直;直传厘;厘传居(哀);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戏、克三支。克传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露、赤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有封、钜、封父、富父;伯陵生蜂和逄,逄生殳、延和鼓,鼓生灵恝,灵恝生氐。
这样,氐氏族人的源流世系便为:少典→神农(轨)→临魁→姜柱→承→明→宜→来→里→节茎→克→戏→器→伯陵→逄→鼓→灵恝→氐(互)。
氐之后裔一直以“盍稚”为自称,而“氐”、“互”则是其他民族对氐氏族人的称呼。魏、晋两朝以后,渐为自称,此为正宗氐氏。
氐氏后裔繁衍为庞大的氐族,分衍有逄氏、蠭氏、逢氏、殳氏、延氏、氐氏、元氏、乞氏、夸氏、勾氏、勾龙氏、吕氏、申氏、许氏、由余氏、余氏、羌戎氏、杨氏、蒲氏、齐氏、符氏……等等诸氏。
氐族人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各种政权,例如:东汉末期乞氏后裔杨氏建立的前仇池国(公元296~371年)、后仇池国(公元385~443年)、武都国(公元447~477年)、武兴国(公元478~553年)及阴平国(公元477~580年);东晋朝时期关中扶风元氏后裔齐氏所建立的流民齐氏政权(公元294~299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蒲氏后裔符氏建立的前秦国(公元351~944年)、吕氏建立的后凉国(公元396~403年);乞氏后裔杨氏建立的隋朝(公元581~618年)等。
到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政权期间,氐族人发展强盛至颠峰状态,总人口接近百万。随着历史的演进,氐族人最终逐渐被融合于黄帝世系之中,成为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中的砥氏、氐氏、邸氏、低氏、狄氏、翟氏等,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时期少康帝给幼曲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低氏的祖先,是上古圣君夏禹王的后裔。
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邸”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邸国”(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南坊镇邸古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世代在邸国相袭繁衍了将近两千年。
到春秋时期,邸国被莒国所并灭,怀着亡国之痛的邸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且在鲁国作了官。他以故国的国名“邸”字“去邑当氐”,令后裔以“氐”为姓氏,称氐氏,后有加“亻”偏旁称作低氏者,亦有取“邸”的通假字“砥”称砥氏者,砥氏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三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西周武王分封的邸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顾东高《大事年表》记载,“邸国,妘姓,子爵,在今山东临沂县北十五里”(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南坊镇邸古城)。
史籍《春秋·左传注》中记载:“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六月,邾人入邸。”邸国后来在春秋时期被并入鲁国。
到战国时期,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地被并入楚国,称邸县。史籍《姓苑》中也记载,邸为县名,邸氏当以县名为氏。
在春秋、战国时期,“砥”、“邸”二字同义通假,因此亦称砥氏,也有简笔为氐氏者,改笔为低氏者等,读音作dǐ(ㄉㄧˇ)。
第四个渊源:源于西域大月氏,出自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邸氏出自西汉时期西域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其后裔入居中原,取祖上原名首音的谐音汉字“邸”为姓氏,汉化称邸氏,后有去“邑”简笔为氐氏者,也有改“亻”称低氏者,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五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研磨工具砥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砥砺,是古代对磨刀石的称谓,俗称砥石。在典籍《书·禹贡》中记载:“荆州砺砥砮丹。砥细于砺。”在史籍《山海经》中也记载:“崦嵫之山,其中多砥砺。”
有专职制作和贩卖砥砺的工匠、商贾,其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或物品为姓氏者,称砥氏。在春秋、战国时期,“砥”、“邸”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去“石”改“邑”为邸氏者,亦有改“亻”偏旁称低氏者,还有简笔为氐氏者,但读音皆作zhǐ(ㄓˇ)。
另外,自古以来就有对专职磨刀、剪的工匠称作砥工、砥匠、游砥师傅等,该称谓一直延续到今天,亦或有引为姓氏者。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六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属于以神话传说为氏。
砥柱,亦称厎柱、砥柱山,是矗立在汹涌奔腾的河水之中巍然不动的山状岩体,例如 尼洋河上的砥柱山,黄河中的砥柱山等。在典籍《书·禹贡》中记载:“厎柱析城。厎柱,山名,在河水中。”
在黄河的河南三门峡段中央,就有一座著名的“砥柱山”,文人墨客称之为“峡东砥柱”,政治家称之为“中流砥柱”,黄河上的艄公则千百年来称它为“朝我来”。这座“中流砥柱”矗立在那里已经有数万年,神话相传它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而在黄河两岸百姓们的心目中,它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船驶往黄河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船只就要被风浪推得撞向岩石。老艄公对其他船工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之后就纵身跳进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中。船工们还未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的黄河中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只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旋浪将船只推向下游,离开了险地。当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时,只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高大的石岛,昂头挺立在浪涛滚滚的黄河激流中。从此以后,它就一直矗立在那里为过往的船只指引航向,艄公们都含着热泪把这座“中流砥柱”称为“朝我来!”它成了峡谷中的永久性航标,所有的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只要朝砥柱直冲过去,在眼看船头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只推向旁边的航道,并避开航道中的明岛暗礁,顺利驶出三门峡峡谷。
人们自古以来,就用“中流砥柱”来形容那些勇敢无畏、坚强不屈、或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屹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在典籍《晏子春秋·谏下》中就有:“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不朽的精神。
在黄河上的艄公中,自古就有以“砥柱山”为姓氏者,称砥氏、厎氏,后有去“石”简笔为氐氏者,亦有改“亻”称低氏者,读音作dǐ(ㄉㄧˇ)。
得姓始祖:邸就郤。
汉时大月氏国王侯。月氏,也作月支,祖居甘肃敦煌和青海祁连之间,后迁新疆伊犁河流域,西汉时期为匈奴所灭,遂远迁于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都密等五部翎侯。贵霜翎侯治护澡城,建立了强大一时的贵霜政权,所居区域大致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一带。邸就郤的后裔后入居中原内地,以王父名为氏,称邸氏,并尊邸就郤为其得姓始祖。
注:
本书总体上倾向于低、氐、邸、砥诸姓氏源出氐族人之说。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战国末期魏国所设,其境约在今山西省、陕西省一带。汉朝时期所说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肃省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是西汉武帝拓边后于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所设置的。北魏时期设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临汾地区。唐朝时期设置的河西郡,其时辖地在今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一带地区。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 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2堂号:
河西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管氏一支字辈:“千言正昌崇,旬祖华忠仁,堂复澄世辂,谷尚阳绍铉,溆廷大疑声,贻懋毓祯中”。
管氏一支字辈:“上大道献中光士正登龙太(泰)”。
管氏一支字辈:“福殿兆秀德”。
管氏一支字辈:“凤成庆长春”。
管氏一支字辈:“泽启明廷恩延清佩永德成先肇文荣瑞升平英胜枝乐朝江”。
管氏一支字辈:泽启明廷,恩延清佩,永锡承先,肇文英瑞。
山东诸城管氏字辈:泽启明廷,恩延清培,永锡承贤,升平英瑞。
山东肥城管氏字辈:正尚克后荣,宪文绪中秉,振邦士平吉,和合传法兴。
山东郯城管氏字辈:銮仪章明昌,登俊凤彩祥,朝中儒相焕,君锡运锦方。
山东高密管氏字辈:“庆金遵义穆祥世”。
山东泰安管氏字辈:“庆士孝伟常”。
山东莒县管氏字辈:“荣恩仁锡……”
山东即墨管氏字辈:“学文培敬书益崇吉”。
山东五莲管氏字辈:“象荣恩仁锡”。
山东临沂管氏字辈:“如木勋堂钦清桂照境均”。
山东郯城管氏字辈:“銮仪章明昌登俊(基)凤彩(海)祥(阳)朝中儒相焕君锡运锦方”。
山东诸城、胶南管氏字辈:“泽启明廷恩延清培永锡承贤升平英瑞”。
湖南永州管氏字辈:登仕正文学,朝廷有良相,先祖积余庆,后世永荣昌。
湖南永州管氏字辈:“登仕正文学朝廷有良相先祖积余庆后世永荣昌”。
湖南祁东管氏字辈:“学有声志仕品红”。
湖南桂东管氏字辈:“家崇生富贵”。
湖南管氏一支字辈:“祖德昌于楚鸿恩锡自明”。
甘肃兰州管氏字辈:生悦韵功万,大正相齐位。
管仲如图:
扩展资料:
源流:
源于官位:
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管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管钥,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设置的一种官吏,专职掌管王宫禁城、都城国门的大门钥匙,在各诸侯国,该职责由司城负责。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管钥,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谓钥也。”
在管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管钥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管氏、钥氏。
源于匈奴族:
出自秦、汉朝时期匈奴民族的冒顿潮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冒顿潮尔,是匈奴民族的一种传统、古老的乐器。“冒顿”,在古匈奴语中是“木头”的意思,而“潮尔”是一种木管三孔吹管乐器的名称,西汉时期汉语译为“胡笳”。在典籍《尔雅·释乐篇》中记述:“大管名”笄音正是潮尔。
在冒顿潮尔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汉译“胡笳”、“胡管”为姓氏者,后省称胡氏、管氏,世代相传至今。
-管氏
方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二,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三位。方姓的起源有两种。一是炎帝的后代,炎帝的第九世孙方雷,因为帮助黄帝讨伐蛮尤有功,被封于方山,后代就以方为姓。方姓的另外一个起源是出自姬姓。周宣王时期,大臣方叔领兵平定南蛮,被封于方,因为方叔姓姬,名寰,字方叔,后代就以他的字作为姓氏,也姓方。 发展和演变:方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泉州人翁乾度有六个儿子,分别姓洪,江,翁,方,龚,汪,这就是『六桂堂』之由来。方姓人早期主要在发源地河南发展,后来逐渐向四周扩展。唐代,河南方姓开始有人进入福建,广东,并在清朝初期移居台湾。方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河南,泉州,固始,九江,莆田,漳州,青州,河东等。
方姓 源流编辑本段回目录
方(Fā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神农氏裔孙雷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及《世本》等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姓,称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2、出自姬姓,为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为神农氏第8代孙帝榆罔子雷之后,以地名为氏。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名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省方氏(疑与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后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方姓。如现今的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姬方雷。炎帝神农氏第九代孙。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省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他们尊姬方雷为方姓的得姓始祖。
方姓 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方氏始祖—方雷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方氏血脉谱》早在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中记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溯源堂组织,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方姓 迁徙编辑本段回目录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 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
方姓
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晚唐另一支迁莆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后裔“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一些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宋明时期, 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多人,两宋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
桐城(今为桐城和枞阳)方氏为第一大姓,主要有三大支, 曰“桂林方”,“鲁谷共方”即“猎户方” 和“会宫方”。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为我国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著之家族。桐城方氏把方氏诗礼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 直到当代。
1、人口数据
历史上,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是典型的南方大姓,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其中安徽、 浙江、 江西、江苏、河南最多,次为福建、两湖、两广、云南、 四川、台湾、海南、上海、北京、天津、陕西、 东北、山东等等。人口最多的县市为广东惠来县,人口达17万多(17%),其它人口较多的聚居县市为福建云霄县,莆田县,浙江淳安县,桐庐县,安徽桐城市,枞阳县,歙县,湖南平江市,广东普宁市等等。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人口10多万,始迁租方智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暴君诛杀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株连流放的族人也高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 如六,何,才,张,施, 旋, 余,汪等等。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 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
2、名人数据
方姓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方氏之显于周,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 到了明清二朝,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二十五位;著名医学家占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147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
方姓 郡望堂号编辑本段回目录
1、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2、堂号
方姓堂号有:“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 “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 “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正学堂”、“朔源堂”。
方姓 字辈编辑本段回目录
江苏溧阳潘氏字辈: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
浙江新昌潘氏字辈:炳其宣慈,承先继泽。
某支潘氏字辈:旧序:添万汝和鸾,循女志思心,廷仕金□承,之起永长大。派行:忠厚传家人,存心启裔昌,经营多秀实,绩治载元黄,博学诗书富,宗儒月桂香,乾坤敦孝蔚,仲伯笃恭芳,燕翼贻谋远,周基德泽良,季孙分衍派,世代与天长。
荥阳堂潘氏字辈:力昭诒训,芳远泽深,美彦振起,宣述儒林,际逢景连,为国家琛。
湖南宁乡潘氏字辈:德力昭先训,培植在心诚,美彦筩振起,宣述定儒林。
江西潘氏排辈:庭芳应朝向,仕国文启昌,仁明依勇绣,道德正荣光。
广西平南国安乡潘氏字辈:运善敬永诵,泽文润国红,维华田业永,兴发有余年,道真传万世,勤俭富千秋。
江西上饶清水乡常阜村潘氏排辈:时之大成,肇修人纪,德必希贤,行惟求是,自天笃生,思皇多士,卜世其昌,永昭国史。
四川绵阳盐亭海门村潘氏排辈:家朝万事兴,文章政国厅,宗之成永手,国泰祖先登。
赣鄂湘三省潘美潘骞公裔下子孙老谱联派诗:淳道崇元运,文明际世隆,熙朝恒清泰,善裔裕亨丰。雍正壬子年派系诗:盛德承先业,鸿犹启后雄,本支相继祖,福禄定攸同。
广东四会江谷潘氏字辈:玉宗文仕,维世廷宏。定成元绪,允启歧光。英才昌济,学智名馨。明德纯雅,宪锡勲华。
山东济南荥阳堂潘氏辈序:永文玉荣尚,传家齐道昌,善述能继志,以谋世运长。
方姓 武林流派编辑
【喻家稻场】喻氏宗谱德宗支六修宗谱序
本文2023-10-03 16:41: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6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