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服怎么看品阶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明朝官服怎么看品阶,第1张

1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驸马七梁不用雉尾。一品七梁,玉带玉佩具。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玉绶环2。二品六梁,革带,绶环犀,余同一品。三品五梁,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金绶环2。四品四梁,金带,佩药玉(即玻璃),余同三品。五品三梁,银带钑(音sà飒)花(即银质饰有凸纹金花),佩药玉,黄、绿、赤、紫织成盘雕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镀金绶环2。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二梁,银带,佩药玉,黄、绿、赤织成练雀三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绶环2。御史服獬豸(神羊)。八、九品一梁,乌角(牛角)带,佩药玉,黄、绿织成鸂鶒二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铜绶环2。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将朝服上衣改成赤罗青缘,长过腰止七寸,不掩没下裳。中单改成白纱青缘,下裳赤罗青缘,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三襞积(褶裥),革带前缀蔽膝,后佩绶,系而掩之。大带表里用素色。万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贺,不准穿朱履。冬十一月百官可戴暖耳。

  2文武官祭服

  凡皇帝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祭穿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一至九品,皂领缘青罗衣,皂领缘白纱中单,皂缘赤罗裳,赤罗蔽膝,三品以上方心曲领。冠带佩绶同朝服,四品以下去佩绶。嘉靖八年定锦衣卫堂上官在视牲、朝日夕月,耕耤、祭历代帝王时可穿大红蟒四爪龙衣,飞鱼(龙头鱼尾有翼)服,戴乌纱帽。祭太庙社稷时,他们穿大红便服。

  3文武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银花,四品素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洪武二十六年定,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及在外武官每日公座服公服。其制为盘领右衽袍,衣料用纻丝(缎织物)或纱、罗、绢。袖宽三尺。一至四品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团花),径5寸。二品小独科花(小团花),径3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散排的写生形摘枝花),径2寸。四、五品小杂花纹,径1寸5分。六、七品小杂花,径1寸。八品以下无纹。幞头有漆、纱两种,展角氏1尺2寸;先规定杂职官幞头不用展角,只垂2带;后准用展角。腰带;一品玉带,二品犀角,三、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为乌角(牛角)。带鞓青色,垂〓尾于下。黑靴。公、侯、驸马、伯服色花样同一品。百官入朝碰到雨雪,许服雨衣。

  4文武官常服

  

  凡常朝视事穿常服。明初常服与公服都是乌纱帽、团领衫、束带。洪武六年规定一、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金,帽珠除玉外随所用。六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银,帽珠玛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龙(蟒),许用金绣。洪武二十三年定制,文官衣自领至裔(yì音义),去地1寸,袖长过手,回复至肘。公、侯、驸马,与文官同。武官去地5寸,袖长过手7寸。洪武二十四年定制,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xián音闲)、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武官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以上所述的常服,就是著名的品服,也是传统戏曲所采用的官服形式。这些不同的鸟纹兽纹,都设计成方形框架之内,布置于团领衫的前胸和后背,下围装金饰玉的腰带,极其壮观。

  明《大学衍义补遗》卷九十八说:“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像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像其猛鸷也。”接着讲明朝的常服,可由各级官员按其等级根据规定款式自制,不像宋代是由政府统一制作定时分赐。常服上可兼下,下不得僭上。一般文官都能遵循制度服用,武官往往违反制度穿公侯伯及一品之服,自熊罴至海马(即五品至九品)的服装,不但穿的人极少,而制造的人也几乎断绝了。

  

经查阅《百度文库》“中国历代服装经典款式(男装篇)”文章,查找到了“明代官吏服”

各级官员服饰不相同,不能乱穿。这个文章里在介绍明代官吏服装时,只出示了此一幅,紫颜色。其它未与描述,余下的就是平民服饰。

官职品级不同,衣服颜色也各异。这种制度就是“品色衣”制度。“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时,只是在局部做了一些小的调整。就唐代而言,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衣,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服者,官卑职微。

那些穿红着紫的达官贵人可以经常出入朝廷。

第一代太祖朱元璋

第二代惠帝朱允炆,乃朱元璋长孙

第三代太宗(成祖)朱棣,乃朱元璋四子(庶出),朱允炆之叔

第四代仁宗朱高炽,乃朱棣长子

第五代宣宗朱瞻基,乃朱高炽长子

第六代英宗朱祁镇,乃朱瞻基长子

第七代代宗朱祁钰,乃朱瞻基次子(庶出),朱祁镇之弟(后英宗复位,代宗被废)

第八代宪宗朱见深,乃朱祁镇长子(庶出),朱祁钰从子

第九代孝宗朱祐樘,乃朱见深三子(庶出)

第十代武宗朱厚照,乃朱祐樘长子(武宗无嗣,乃由旁支皇室选择朱厚熜入继大统)

第十一代世宗朱厚熜,乃朱见深四子兴献王朱祐杬(庶出)之嫡长子,朱祐樘从子,朱厚照从弟

第十二代穆宗朱载垕,乃朱厚熜三子(庶出)

第十三代神宗朱翊钧,乃朱载垕三子(庶出)

第十四代光宗朱常洛,乃朱翊钧长子

第十五代熹宗朱由校,乃朱常洛长子(庶出)(熹宗死后无嗣,乃诏令五弟信王朱由检入继大统)

第十六代毅宗(思宗)朱由检,乃朱常洛五子(庶出)(毅宗死后,明朝覆灭,宗室乃于南方割据)

第十七代安宗(质宗)朱由崧,乃朱翊钧三子福恭王朱常洵(庶出)嫡子,朱由校从弟,朱由检从兄(安宗被清军所俘,群臣乃先后拥立鲁王朱以海,韩王朱本铉监国,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

第十八代绍宗朱聿键,乃朱元璋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庶出)八世孙,唐端王朱硕熿之长孙,朱由检族叔(绍宗死后,福建群臣拥立朱聿鐭,然而一月就被清军灭亡,乃拥立桂王朱由榔)

第十九代昭宗朱由榔,乃朱翊钧七子桂端王朱常瀛(庶出)四子(昭宗死后,明朝再无皇帝,1684年康熙攻占台湾后,最后一个监国投海自尽,明朝遂彻底灭亡)

据明万历年间著名通俗小说《金瓶梅》,描述当时妇女所穿服装,上穿对襟衫、袄,下着挑线裙子,各式高底鞋儿,冷天再在衫外穿比甲,或裙内套膝裤,额裹眉勒,头梳假髻,插戴钗钿簪梳和珠子箍儿(用金玉珠石作花鸟,长列鬓旁叫钗,小的叫掠子),手戴钏镯、戒指,耳戴耳环、耳坠,胸前挂金玉佩饰“坠领”,裙腰佩七事(用玉作的名“禁步”),是上乘时髦装束,与宋代女式时装一脉相承。对襟衫、袄与挑线裙、高底鞋配套的时装,用料、色彩、工艺都十分讲究,可以举《金瓶梅》中所描写的几个例子为证,例如:①“上穿香色潞绸(山西潞安州、今长治出产)雁衔芦花样对襟袄儿,白绫竖领,妆花眉子,溜金蜂赶萄纽扣儿(明代女衫领部用金属揿扣一二个,余用带结),下著一尺宽海马潮云(纹)羊皮金沿边(用以薄羊皮为衬的金箔切成金皮条钉绣成边饰)挑线裙子(用丝线将裙褶挑联使裙褶定型的裙子),大红缎子(面)白绫高底鞋(在鞋底后跟部加垫一长圆形高底,北京定陵曾出土尖翘凤头高底鞋,鞋长12厘米,高底长7厘米,宽5厘米,高45厘米),妆花膝裤,青宝石坠子,珠子箍。”

②“家常挽着一窝丝杭州攒,金累丝钗,翠梅花钿儿,珠子箍儿,金笼坠子。上穿白绫对襟袄儿,下著红裙子。”

③“上穿沉香色水纬罗对襟衫儿,玉色绉纱眉子,下著白碾光绢挑线裙子,……头上银丝〓髻,金厢玉蟾宫折桂分心翠梅钿儿。”

④“上穿柳绿杭绢对襟袄儿,浅蓝色水绸裙子,金红凤头高底鞋儿。”

⑤“上穿鸦青缎子袄儿,鹅黄绸裙子,桃红素罗羊皮金滚口高底鞋儿。”

⑥“上穿着银红纱白绢里对襟衫子,豆绿沿边金红心比甲,白杭绢画拖裙子,粉红花罗高底鞋儿。”

上引六例,第一例是暖含灰调上衣与金彩下装,大红白底鞋子相配,色彩华贵而不入俗。第二例是白色上衣配红裙,用金绿色掏袖形成局部对比,形成活泼明快的调子。第三例上衣为暖含灰色与光亮的白裙形成温柔雅洁的色彩。第四例柳绿上衣与浅蓝裙子,是素雅的同类色,以金红凤头高底鞋作小面积对比,使色彩素而不寒。第五例鸦青缎袄与鹅黄绸裙,桃红镶金边高底鞋形成相互对比,是极其大胆的配色,由于鸦青色性格稳重,故整体协调,华美大方。第六例对襟衫的银红、比甲的金红心与鞋的粉红是同类色,比甲的豆绿沿边起对比作用,对襟衫的白绢里和白绢画拖裙则提高了整体的色彩明度,这是一种以红色为基调的对比配色,爽朗而有青春感。这些色彩配套中金色搭配极为慎重,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直裰(又称直掇、直身)、襕衫、道袍,这种款式的衣服衣身宽松、衣袖宽大,膝下拼一横幅为襕,故又称襕衫,四周镶大宽边,前系二带,为古代家居常服。隋唐时,朝野人士都穿,明代称作直裰,儒生都穿这种服装,凡举人、贡生、监生穿蓝色四周镶黑色宽边的直裰,故亦称蓝袍(后举人、贡生改穿黑袍,生员仍穿蓝袍)。元、明僧衣道袍与此款式相同。明初,太宗定庶民穿青布直身,也是此款。民谣有:“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布袋。”这是因为此类宽松式的服装,表现文儒悠雅之风或士人燕居野趣风度是很合适的,而作为平民则不能适应劳动的功能需要,民谣把它看作可怪,就不足为奇了。

明代官服是当时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装,就制度而论它承袭唐宋官服制度的传统,指导思想比较保守。但制作更趋精美,整体配套也更趋和谐统一。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鉴于局势尚未安定,学士陶安请制定冕服,朱元璋指示礼服不可过繁,祭天地、宗庙只需戴通天冠,穿纱袍。一品至五品官服紫,六、七品服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礼部官员提出,古代服色按五德的学说,夏尚黑、殷尚白、周赤、秦黑、汉赤、唐黄。明取法周汉唐宋,以火德王天下,色应尚赤,朱元璋认可,并规定正旦、冬至、圣节(皇帝生日)、祭社稷、先农、册拜等大典要穿衮服。

明朝的官服由冕冠和冕服组成,其冕服延续了唐宋官服的特色,以袍衫为主。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官,不论高品还是低品,但凡遇到重要的节日,都要戴冕冠(在明朝被称为梁冠),穿红色的罗布衣裳。不过在平日上朝的时候,穿的就不是一色儿的红色衣服了,而是另有规定。

而不同官职的官服也不一样,大致可以从袍衫的颜色、冕冠上梁的数量和官服的补子图案等方面进行区分。在官服颜色方面,只有品阶在一到四品以内的官员可以穿着红色官服,五品到七品穿青色,七品以下穿绿色。也就是说,如果一位官员穿的是红色官服,那么他的身份就只有三种:权臣、皇帝宠臣和皇帝心腹,这样的官不管是不是一品,都必须小心翼翼对待。

在冕冠方面,明朝官员的冕冠以梁的数量区分,从一品到九品,品级越高,冕冠上的梁数量就越多,一品为七梁,二品为六梁,三品为五梁,四品为四梁,五品为三梁,六品七品为二梁,八品九品为一梁。除了官员以外,公爵需要冠八梁,侯爵、伯爵冠七梁。平日里在影视剧中常见的乌纱帽其实是官员们的常服配饰,即在官府机构内上班所戴,每日早朝戴的还是梁冠。

文武官员的服饰除了胸前的补子图案不一样外,其他都没有什么分别,文官官服的补子图案从一品到九品依次为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鸳鸯、黄鹂和鹌鹑,这都是一般的文官的补子,特殊官职则不一样,比如说御史补子就是獬廌,而无品级小官的补子则是练鹊。而武官的补子从一品到九品分别是麒麟、狮子、豹、虎、熊罴、獬豸、彪、犀牛和海马。

蒋重珍 (1188--1249)常州府无锡县,字良贵。宋宁宗十六年(1223)癸未科状元,是无锡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

可能是在明朝修的家谱吧。

1靴

明代皇帝常服穿皮靴,冬穿镶绣口毡靴,教坊及御前供奉者、儒士生员许穿靴,较尉力士值勤时许穿靴,若出外则不许穿。庶民、商贾、技艺、步军及余丁等都不许穿靴。只能穿皮扎〓(即用皮统扎缚于小腿上,下面再穿鞋履)。北方地冷,冬天许穿生牛皮制的直缝靴。宫中可穿薄底黑皮靴(直缝靴是用两块皮缝成靴筒前后有直缝的靴,不像六缝靴那么美观)。但南方也在冬天穿毡靴,江苏扬州明墓有实物出土。

2舄

是按古礼在举行祭礼所穿的鞋底装有木底的复底靴,颜色皇帝有白、黑、赤三种,赤舄为上。皇后有赤、青、元三种,以元色为上。赤是盛阳之色,表阳阴之义,元是正阴之色,表幽阴之义。故皇帝在最隆重的祭礼穿赤舄,皇后则穿元舄。

3高跟鞋

为明朝时新的女鞋,于鞋底后部装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长圆底跟,以丝绸裱裹。北京定陵出土的尖足凤头高跟鞋,制作十分讲究。

4福字履

用绒锦、棉布面料制作,履头正面绣金福字,字旁以云形围边,履帮侧面镶卷叶纹缎子履口,衬宁绸为心,下配八层布托毛底正绱,加烫白干粉,流行至清代。

5雨鞋

明初雨天所穿,百官在雨天穿钉靴上朝,声音极为嘈杂。后明太祖令作软底皮鞋套在靴外。

6镶边云头履

在乡先辈有学问者所穿。

7蒲鞋

南方劳动者所穿。

8尖头弓鞋

为明代妇女所穿,江苏扬州明墓曾有出土,山东邹城四府厂村明墓出土凤头石鞋也是这种形式。

明朝官服怎么看品阶

1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