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历史到底有没有被清朝篡改,是如何更改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明朝的历史到底有没有被清朝篡改,是如何更改的?,第1张

谈及张敏,我们第一印象是香港女星,其实在明朝历史上,还有一个叫张敏的知名大太监,以“违背万贵妃意,私下保护尚未出生、以及年幼的明孝宗(朱祐樘)”而闻名于世。简单地说,张敏是一个好太监。

然而根据《明史》记载,好人却有坏报,张敏保护的朱祐樘被万贵妃获悉之后,“敏惧,吞金死”,张敏自杀而亡。

300年来,学术界对此一直深信不疑,毕竟明史精益求精的编修百余年。需要注意的是,张敏之死,直接反映出万贵妃一手遮天的狠毒,以及明宪宗的昏庸,所以史书记载是“敏惧”。那么,张敏果真是忠臣流泪又流血吗?福建发现的张敏家谱,颠覆了这一段历史,以至学者感慨,明史又一记载被推翻!

通过《明史》记载可知,明朝皇帝多奇葩,比如明宪宗朱见深,就娶了一个大他17岁的保姆为妃,这个女人就是万贵妃。然而,万贵妃在后宫却一手遮天,为了不让其他嫔妃顺利怀孕,强行逼怀有龙嗣的妃子堕胎,甚至准备毒杀刚出生的明孝宗朱祐樘。

《明史》: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

当然,明史对万贵妃的记载,扯淡的地方太多,单就这两句话而言:一,明宪宗前后生育了20个子女,又何来“伤堕无数,他妃勿敢进”,明孝宗又何来感慨“老将至矣,无子”?二,后来夭折的太子朱祐极还在世时,张敏如何敢惊愕的说皇帝无子,怎能溺杀朱祐樘呢?

更为重要的是,在《明实录》等明朝正史中却没有这些记载,《明史》这些记载从何而来?

根据《明史》记载,张敏没有溺死明孝宗,而是将他藏了起来,犹如演义小说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一般,连明孝宗生母纪妃都不知情(三侠五义中的狸猫换太子,原型或出自此处)。

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至五六岁,未敢剪胎发。时吴后废居西内,近安乐堂,密知其事,往来哺养,帝不知也。

最终,张敏找了一个时间,将朱祐樘的存在告诉了明宪宗,朱祐樘由此被接进宫内。万贵妃知道这件事之后,后果很严重:一是朱祐樘生母纪妃突然暴毙,“或曰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暗指万贵妃害死,二是张敏“敏惧,吞金死”。

如果这一记载真实,那么万贵妃显然一手遮天,随手就谋害了未来太子的母亲,明宪宗显然昏聩不堪,连儿子救命恩人都保不住。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在福建同安县,学者发现一本《张氏族谱》,上面记载内容却令人不解,与《明史》记载大相径庭。

关于张敏死亡时间,《张氏族谱》记载的很明确,就是死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而非成化十一年,距离纪淑妃之死有10年。《同安县志》与《金门县志》中,也记载张敏死于成化乙巳年(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敏疾,帝遣太医诊视”。

更为重要的是,明史记载张敏官职是门监或御马监,但《张氏族谱》却记载张敏官运亨通,在成化十一年朱祐樘身份公开之后,张敏就被改称为“司礼监太监”,这是明朝太监之尊者,地位非常高,比如有“皇帝敕谕司礼监太监张敏公”的记载。

显然,张敏之所以胜任司礼监太监,是因为保护太子有功。可见,明宪宗并不昏庸,任由万贵妃逼杀张敏,而万贵妃也没有《明史》中记载的一手遮天,可以肆意妄为。

通过张敏命运,可以看到清朝的确篡改了明朝历史,或许目的就是制造明朝后宫丑闻,进而说明明宪宗的昏聩无能。然而民间收藏的资料,却在500多年之后揭开了真相。

对于备受好评的《明史》,《剑桥中国史》的一句评价极有意思,“作为一种资料,这部官修史书最严重的不利在于,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它的明代原始资料尽管有所遗失,许多仍然存在”,显然这是说清朝尽管毁掉了无数原始资料,让人无法反驳《明史》,但许多资料依然存在,却又揭穿了《明史》的谎言。

对明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我国历史上的明朝有一位叫做张敏的大太监,他因为保护明孝宗而闻名。尽管这违背了万贵妃的之意,但是为了保全皇帝的血脉,他做到可义无反顾。不过从明史来看的话,张敏的下场是比较凄惨的,因为最后被万贵妃知道了事情,担心会被报复,所以选择了自杀。在几百年里没人会怀疑此事的真实性,毕竟《明史》可是被修订了上百年。

其内容的真实性应该可靠,而他的死,也反映了明朝的后宫丑闻,将明宪宗的腐朽麻木,以及万贵妃的歹毒凶狠表现出来。万贵妃本是一个保姆,他比朱见深要年长十七岁,而为了能够得到宠幸,她可谓是机关算尽。对那些妃子们四处打压,一旦怀孕就想办法让其堕胎。

就连明孝宗都差点被毒死。不过明史中关于这段记载却漏洞百出,此前明孝宗已经有了二十多个孩子,但书上却称他感慨老年无子。实际上当时的太子还活着,他下令将明孝宗处死后,张敏却神不知鬼不觉的将其藏匿起来,直到六岁时才将消息上报给皇帝。之后明孝宗生母蹊跷离世,紧接着张敏也死去。

其实在明朝其他正史中,并没有这些记载。直到专家在福建发现了《张氏族谱》,才知道史实竟然是被篡改了。至于张敏的死亡日期,族谱明确表示是在1485年,并不是明史记载的1475年。学者抓住这一线索后,随后又调查了《金门县志》等记载,结果都显示张敏是在1485年才离世。

在病重时皇帝还特意派遣太医过去医治,同时他的官职也有问题。明史中他只是一个门监,不过族谱中他却是司礼监太监,职位非常高,被人尊敬。从这就可以看出,清廷确实改了不少史实,说白了还是想要制造丑闻,衬托皇帝的无能以及后宫的乱象,大家怎么看

明朝兰妃的孩子是明孝宗。成化十一年,太监张敏将孩子已经六岁的消息透漏给宪宗后,宪宗大喜过望,封此子为太子,将其母纪氏封为淑妃。但不久,纪氏便自缢而亡,张敏也吞金自尽。有人认为这一切都是万贵妃所作,并且也只有万贵妃才能做到。

周太后为了皇家的未来,将太子朱祐樘,接入自己的仁寿宫,保护起来,避免了万贵妃的毒手伸向无辜的孩子。这才使得太子能够平安成长。

成化二十三年春,万贵妃病逝,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宪宗也因万贵妃的病逝,悲痛欲绝,在当年八月便逝世,太子朱祐樘顺利即位,史称明孝宗。

明宪宗是明朝一位非常有名的皇帝,倒不是因为他昏庸或者圣贤,而是因为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万贵妃。

 万贵妃原本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女,但是却自幼侍候明宪宗长大。等到明宪宗继位为帝之后,不顾众人阻止,封万贵妃为妃。万贵妃比明宪宗大将近二十岁,明宪宗正当壮年的时候,应当是万贵妃黄花半残之时,但是明宪宗却对她痴迷无比。

 相差近二十岁的爱恋,而且是女人比男人大二十岁,这在现实中是很神奇的事情。仗着明宪宗的宠爱,万贵妃在后宫中横行霸道,这一段帝妃恋闻名后世,让许多人为之称奇。

 万贵妃沉迷权利,同时也十分霸道,占有欲超群。尽管明宪宗是皇帝,三宫六院都是常有的事情。然而万贵妃在之时,后宫的女人都夹起尾巴做人。有她在之时,宠妃一词就是为她设立的。别说后宫其他女人,就是皇后都不放在眼里。为了能保证自己在后宫中的独特性,保证自己的权利,她肆意残害后宫中有孕的妃嫔。就算她自己生不出孩子,也不许其他人生。明宪宗之所以能有子嗣继位,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全赖他人帮扶。而在这些人之中,就有张敏。

 张敏是明宪宗时期的太监,职武是门监,同安人氏。在纪氏生下明孝宗之后,帮助纪氏隐瞒,并且保护明孝宗生命安全。

 纪氏原本是土官女子,后来别充入掖庭为女官,分配去守内藏。纪氏应该长的很漂亮,要不是十分漂亮,皇帝也不会偶然路过就看中她,然后临幸了她。

 当时万贵妃把持后宫,宫中女子都受到严格的控制。纪氏这样一个意外,没想到最后居然还怀孕了。万贵妃得知之后,命宫女将纪氏的胎儿打掉。宫女十分同情,于是就骗万贵妃说,纪氏病的很严重,命都保不住了,胎儿就更不用说了。于是纪氏就被安排到安乐堂居住,然后万贵妃就忘记了这个人。

 怀胎十月,纪氏生下了一个皇子,宫女害怕万贵妃事后知晓,就张敏把这个胎儿淹死。张敏抱着孩子,惊异的问道:“皇上还没有孩子,为什么要将他淹死呢?”于是就默默的将这个孩子藏起来,然后用蜜糖蜂蜜之类的哺育他。

 张敏就这样一直保护他到五六岁的时候,万贵妃都不知道此事。当时的废后吴氏居住的地方,临近安乐堂,知道了此事,于是也一直暗暗抚育他。

 明宪宗至悼恭太子去世之后,一直未曾有子嗣,朝中上下十分担忧。有一天明宪宗让张敏给他梳头,看着镜中的自己,不由感叹道:“到了这个年纪,我巨然无子。”

 张敏听后,当即跪下说:“奴婢死罪,陛下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了。”于是将明宪宗的存在告知给皇帝,皇帝大喜,当即命人却接明孝宗。

 等到接皇子的使者到时,纪氏哭道:“儿去,我命不久矣,你见到身穿黄袍,脸上有胡须的人,就是你的父亲。”于是明孝宗身穿红衣,坐小撵到了明宪宗跟前。

 明宪宗将他抱到膝上,看了好久说道:“是我的孩子,长的像我。”不仅给明孝宗正名,同时也将纪氏封为淑妃,移宫居住,并且多次召见。

 万贵妃对此十分愤怒哀怨,怒道:“这些卑微的人竟然敢骗我。”没过多久,淑妃就去世了。有人说是被贵妃毒死的,也有人说是淑妃自己自杀而亡。

 淑妃去世的消息传到张敏耳中,这让他十分害怕。惊惧之下,竟然选择了吞金而亡。虽然张敏权势不大,地位不高,不是后宫大太监,但是他却是明孝宗得以存活的关键人物,在历史上还是有着很大影响的。  

一、张姓来源

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四、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五、主要张姓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张姓六十三宰相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在《龙门飞甲》等影视作品中,明宪宗朱见深对于比他年龄要大十七岁的万贵妃盛宠不衰,万贵妃在宫中飞扬跋扈,残害明宪宗怀孕的妃子,给看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在历史上,万贵妃又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按理说所记载的事情是正史,应该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在《明史》中,有一篇《万贵妃传》,其中就记载了万贵妃万贞儿的生平事迹。

在《明史》中,万贵妃比明宪宗朱见深要大十九岁,当朱见深十六岁当皇帝的时候,万贞儿已经三十六岁了。

万贞儿在朱见深的后宫中,受到了皇帝的专宠,她因为自己的孩子早夭,出于嫉妒,经常会残害后宫中怀孕的妃子和皇嗣,明孝宗朱佑樘的生母纪淑妃,也是被万贞儿所害,朱佑樘生下来的时候,头顶没有头发,这都是因为万贞儿给怀孕的纪淑妃下毒所导致的。

朱佑樘生下来之后,大太监张敏为了保护朱佑樘不被万贵妃迫害,便把朱佑樘藏在了宫里偷偷抚养,后来在万贵妃的逼迫之下,张敏也自杀身亡。

万贵妃真的是这样的人吗?在《明实录》中,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记载。

《明史》是由清朝人编纂的,而《明宪宗实录》则是由明宪宗的儿子明孝宗一朝编写的,从编写的时间来看,《明实录》因为距离发生事情的年代比较近,真实性也要更高一些,而《明史》由于是清朝编写的,因为相隔年代久远,所存在与历史不相符之处,也是在所难免了。

在《明实录》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万贵妃。对于万贵妃的指责,在《明实录》中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专宠。这个指责无可厚非,朱见深当上皇帝之后,就把万贞儿封为妃子,甚至还为了万贞儿废掉了吴皇后,在万贞儿生下皇子之后还把她立为皇贵妃。万贵妃因暴疾去世,半年之后,朱见深也郁郁而终。可见朱见深对于万贞儿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专宠也在情理之中。

张氏族谱

1行一世张挥:子二:张昧和张般

2行二世张昧,子二:张台骀公、张允格公

3行三世张允格,子一:张伊源公

4行四世张伊源,子四:张突美、张简竹、张侯公、张谟公

5行五世张突美,子三:张德公、张实公、张咸公

6行六世张咸公,子一:张绍公

7行七世张绍公,子一:张伯明公

8行八世张伯明,子三:张有伦公、张有球公、张有从公

9行九世张有伦,子一:张方公

10行十世张方公,子一:张考公

11行十一世张考公,子一:张厥旦公

12行十二世张厥旦,子一:张存公

13行十三世张存公,子一:张珍公

14行十四世张珍公,子一:张古公

15行十五世张古公,子三:张刘公、张外公、张来公

16行十六世张刘公,子一:张寿公

17行十七世张寿公,子一:张戊公

18行十六世张来公,子一:张厚公-上接15行-

19行十七世张厚公,子一:张成公

20行十八世张成公,子一:张伟公

21行十九世张伟公,子二:张占公、张玷公

22行二十世张玷公,子一:张遐公

23行二十一世张遐公,子一:张裔公

24行二十二世张裔公,子一:张就公

25行二十三世张就公,子一:张岐公

26行二十四世张岐公,子二:张茂公、张盛公

27行二十五世张茂公,子一:张基公

28行二十六世张基公,子一:张蕃公

29行二十七世张蕃公,子一:张适公

30行二十八世张适公,子一:张戈鲁公

31行二十九世张戈鲁公,子一:张寰人公

32行三十世张寰人公,子一:张庄公

33行三十一世张庄公,子一:张万特公

34行三十二世张万特,公子一:张奇公

35行三十三世张奇公,子一:张伯衍公

36行三十四世张伯衍,公子一:张读宏公

37行三十五世张读宏,公子二:张琛公、张嵩公

38行三十六世张琛公,子一:张隆公

39行三十七世张隆公,子一:张申公

40行三十八世张申公,无传

41行二十五世张盛公,子一:张协之公-上接26行-

42行二十六世张协子公,子一:张檠缨公

43行二十七世张檠缨公,子一:张敌公

44行二十八世张敌公,子三:张远公、张过公、张近公

45行二十九世张近公,子一:张牛公

46行三十世张牛公,子一:张妙今

47行三十一世张妙公,子一:张续公

48行三十二世张续公,子一:张松公

49行五世张谟公,子二:张纪公、张义公-上接4行-

50行六世张义公,子一:张芳公

52行七世张芳公,子一:张祖公

53行八世张祖公,子一:张依公

54行九世张依公,子一;张的公

55行十世张的公,无后

56行五世张简竹公,子二:张正公;张果-上接4行-

57行六世张果公,子一:张青公

58行七世张青公,子一:张元公

59行八世张元公,子二:张育公、张乐公

60行九世张乐公,子一:张世兴公

61行十世张世兴,子一:张彭祖公

62行十一世张彭祖公,子一:张乾公

63行十二世张乾公,无后

64行五世张侯公,子三:张立方公、张敬和公、张若公-上接4行-

65行六世张若公,子二:张道公、张圣公

66行七世张道公,子一:张平公

67行七世张圣公,子二:张中华公、张远大公

68行八世张中华,子一、张雄公

68行八世张远大,子一、张英公

69行九世张雄公、张英公,无传

70行六世张敬和公,子二:张升公、张泰公

71行七世张升公,子三:张先公、张贵公、张义公

72行八世张先公,子一:张坚公,张坚公被称为玉皇大帝

73行八世张义公,子一;张单公,张单公为灶神

74行六世张立方公,子二:张乾公、张坤公

75行七世张乾公,子二:张政公、张齐公

76行八世张齐公,子一:张广公

77行九世张广公,子一:张有公

78行十世张有公,子一:张颜公

79行十一世张颜公,无传

80行七世张坤公,子一:张敦吾公

81行八世张敦吾公,子一;张效公

82行九世张效公,子一:张重熙公

83行十世张重熙公,子一:张吴光公

84行十一世张吴光公,子一:张天杰公

85行十二世张天杰公,子一:张钦若公

86行十三世张钦若公,子二:张桃公、张榆公

87行十四世张桃公,子一;张师公

88行十五世张师公,子一:张宣公

89行十六世张宣公,子二:张隐公、张骘公

90行十七世张骘公,子二:张采公、张宓公

91行十八世张宓公,子一:张孝公

92行十九世张孝公,子二:张丞公、张永公

93行二十世张丞公,子一:张爨公

94行二十一世张爨公,子一:张琮公

95行二十二世张琮公,子二:张琴公、张奕公

96行二十三世张琴公,子一:张赞公

97行二十四世张赞公,无后

98行二十世张永公,子一:张伯彦公-上接92行

99行二十一世张伯彦公,子一:张道绍公

100行二十二世张道绍公,子二:张恒公、张昊公

101行二十三世张昊公,子一:张表公

102行十四世张榆公,子二:张临公、张卧公-上接86行

103行十五世张临公,子一:张宜公

104行十六世张宜公,子一:张阳公

105行十七世张阳公,子一:张安公

106行十八世张安公,子一:张考公

107行十九世张考公,子一:张承公

108行二十世张承公,子二:张喾公、张璺公

109行二十一世张喾公,子三:张珑公、张琦公、张珍公

110行二十二世张珑公,子一:张纲公

111行二十三世张纲公,子一:张奇之公

112行二十四世张奇之公,子一:张流椒公

113行二十五世张流椒公,子一:张庆公

114行二十六世张庆公,子一:张仲文公

115行二十七世张仲文公,子一:张逸公

116行二十八世张逸公,子一:张敩公

117行二十二世张琦公,子二:张契公、张希公-上接109行

118行二十三世张希公,子一:张燧公

119行二十四世张燧公,子二:张迈公、张遵公

120行二十五世张遵公,子一;张丝公

121行二十六世张丝公

122行二十五世张迈公,子二:张经公、张纶公-上接119行

123行二十六世张经公,子一:张穆公

124行二十七世张穆公,无传

125行二十六世张纶公,子一:张文公

126行二十七世张文公,子一:张伯先公

127行二十八世张伯先公,子一:张龙翔公

128行二十九世张龙翔公,子二:张广公、张旦公

129行三十世张旦公,子一:张玫公

130行三十一世张玫公,子一:张和

131行三十二世张和公,子一:张庚公、张雍公

132行三十三世张雍公,子一:张显公

133行三十四世张显公,子一:张休公

134行三十五世张休公,子一:张逊公

135行三十六世张逊公,子一:张郢公

136行三十七世张郢公,子一:张取公

137行三十八世张取公,子一:张顺公

138行三十九世张顺公,子一:张圉公

139行四十世张圉公,子一:张肃公

140行四十一世张肃公,子一:张永公

141行四十二世张永公,子一:张流公

142行四十三世张流公,无传

143行三十世张广公,子一:张汝胄公-上接128行

144行三十一世张汝胄公,子:张时英公

145行三十二世张时英公,子一:张琏公

146行三十三世张琏公,子一:张器之公

147行三十四世张器之公,子一:张迪宗公

148行三十五世张迪宗公,子一:张琳玉公

149行三十六世张琳玉公,子一:张绮公

150行三十七世张绮公,子一:张熙公

151行三十八世张熙公,子一:张同人公

152行三十九世张同人公,子一:张良父公

153行四十世张良父公,子一:张致静公

154行四十一世张致静公,子一:张景福介

156行四十二世张景福公,子一:张襄公

157行四十三世张襄公,子一:张明公

158行四十四世张明公,子一:张分辅公

159行四十五世张分辅公,子一:张仁贵公

160行四十六世张仁贵公,无传

161行二十二世张珍公,子一:张馀公-上接109行

162行二十三世张馀公,子一:张躜公

163行二十四世张躜公,子一;张秦公

164行二十五世张秦公,子一:张还公

165行二十六世张还公,子一:张纯公

166行二十七世张纯公,子一:张质公

167行二十八世张质公,子二;张厢公、张康公

168行二十九世张康公,子一:张启公

169行三十世张启公,子一:张立公

170行三十一世张立公,子一:张瑰公

171行三十二世张瑰公,子一:张秣公

172行三十三世张秣公,子一:张庖公

173行三十四世张庖公,子一:张颢公

174行三十五世张颢公,子一:张洙公

175行三十六世张洙公,子一:张逸公

176行三十七世张逸公,子一:张都公

177行三十八世张都公,子一:张助公

178行三十九世张助公,子一:张须公

179行四十世张须公,子一:张圆公

180行四十一世张圆公,子一:张肃公

181行四十二世张肃公,子一:张昶公

182行四十三世张昶公,子一:张浚公

183行四十四世张浚公,子一:张惠公

184行四十五世张惠公,子一:张谊公

185行四十六世张谊公,子一:张稳公

186行四十七世张稳公,子一:张元公

187行四十八世张元公,子二:张奎公、张正公

188行四十九世张正公,子一:张炳公

189行五十世张炳公,子二:张振公、张辰公

190行五十一世张振公,子一:张顺必

191行五十二世张顺必

192行五十一世张辰公,子一:张本公-上接189行

193行五十二世张本公,子三:张灼公、张燥公、张焰公

194行五十三世张灼公,子一:张兖公

195行五十四世张充公,子一:张灵公

196行五十五世张灵公,子一:宏公

197行五十六世张宏公,子一:张道公、张绅公

198行五十七世张道公,子一:张仲公

199行五十八世张仲公,子二:张逸公、张众公

200行五十九世张众公,子一:张叔谦公

201行六十世张叔谦公,子一:张卓公

202行六十一世张卓公,子一:张宪公

203行六十二世张宪公,子一:张淩公

204行六十三世张淩公,子三:张汝郊公、张汝乐卩公、张汝郃公

205行六十四世张汝乐公,子一:张伋公

206行六十四世张汝郊公,子一:张微公

207行六十五世张徵公,子一:张房公

208行六十六世张房公,子一:张策公

209行六十七世张策公,子一:张义公

210行六十八世张义公,子二:张寿公、张焘公

211行六十九世张寿公,子一:张晋公

212行六十九世张焘公,子一:张普公

213行七十世张普公,子一:张凝公

214行七十一世张凝公,子一:张伯公

215行七十二世张伯公,子一:张孝公

216行五十九世张逸公,子一:张伯谦公-上接199行

217行六十世张伯谦公,子一;张信明公

218行六十一世张信明公,子二:张贵公、张实公

219行六十二世张实公,子一:张禹臣公

220行六十三世张禹臣公,子一:张元驭公

221行六十四世张元驭公,子一:张熙公

222行六十五世张熙公,子一:张叔玄公

223行六十六世张叔玄公,子一:张奉义公

224行六十七世张奉义公,子一:张高陵公

225行六十八世张高陵公,子一:张宣武公

226行六十九世张宣武公,子一:张侯

227行七十世张侯公,子一:张老

228行七十一世张老公,子一:张君臣

229行七十二世张君臣公,子一:张趯公

230行七十三世张趯公三子:张骼公:张髓公:张体公

张守礼世系云

谱2365行第74世;七十四世张骼公二子接229行:张进明公:张权:

◎2366行第75世:七十五世张进明公一子:张孟谈公

张2367行第76世:七十六世张孟谈公三子:张柳朔公:张正朔公:张望朔公

氏2368行第77世:七十七世张柳朔公一子:张开地公

全2369行第78世:七十八世张开地公子二:张平:张黡

谱2370行第79世;七十九世张平公子二;张良;张胜

◎2371行第80世;一世张良子二;张不疑;张辟疆

张2372行第81世;二世张不疑公子二;张典公;张高公

氏2373行第82世;三世张典公四子;张默;张黔;张然;张鹿

全2374行第83世;四世张默子一;张金公

谱2375行第84世;五世张金公子一;张乘公;名千秋;号万雅

◎2376行第85世;六世张乘公;名千秋号万雅公子三; 张嵩公; 张京公; 张文敬公

张2377行第86世;七世张嵩公子五;张壮公;张缵公;张彭公;张睦公;张述公

氏2378行第87世;八世张壮公子一。张胤

全2379行第88世;九世张胤公子接2512行一; 张皓公

全2512行第88世;九世张胤公接2379行子一; 张皓公

谱2513行第89世;十世张皓公生子二; 张宇公; 张纲公

◎2514行第90世;十一世张宇子;张逊

张2515行第91世;十二世张逊子;张孟成

氏2516行第92世;十三世张孟成子;张平

全2517行第93世;十四世张平子;张英;张华

谱2518行第94世:十五世张华子;张祎;张韪

◎2519行第95世:十六世张祎子;张舆

张2520行第96世:十七世张舆子;张次惠

氏2521行第97世:十八世张次惠子;张穆之;张安之;张玄之

全2522行第98世;十九世张安之子;张宏胄;张宏策;张宏兴

谱2523行第99世;二十世张宏策子;张纟丕;张缅;张绾;张绚;张缵

◎2524行第100世;二十一世张缅子;张芬;张传;张佚

张2525行第101世:二十二世张传子;张守礼

氏2526行第102世:二十三世张守礼子;张君政

全2527行第103世:二十四世张君政子;张子胄;张子虔;张子卿;张子冲;张子誉;张子猷

谱2528行第104世:二十五世张子胄接2394行子;张弘智;张弘藏;张弘毅;张弘愈

◎2529行第105世;二十六世张弘愈子;张九章;张九宾;张九臯;张九龄

张2530行第106世;二十七世张九龄接2504行子;张拯 ;张挺

张守礼世系第106世;二十七世张九龄第113世;三十四世张宏深[渥]

全2703行第106世;二十七世张九龄子接2504行;张拯 ;张挺

谱2704行第107世;二十八世张拯子;张国器;张藏器 ;张英器

◎2705行第108世:二十九世张藏器子;张敦庆 [族谱之第181章世系表]

张2706行第109世:三十 世张敦庆子;五子张景新;次子张景重字隶英[名又作;张棣英];长子[状元]张隶实[名又作;张棣实];三子张隶华[名又作;张棣华];四子张隶文[名又作;张棣文];六子张景僖;七子张景礼

氏2707行1第110世:三十一世张景重子;张焴;张爟

全2707行2第111世:三十二世张焴子;张廷杰

谱2708行第112世;三十三世张廷杰子;张涉[字宏涧];张沦[字宏泽];张沼[字宏渊];

张廷杰

查《永丰沙溪张氏族谱大本堂》载:张廷杰公,官至太子太保,唐代宗五年丁未正月初一日午时[767]生,亨年七十有三,唐文宗十三年己未殁葬沙台虎形甲山庚兼卯酉向[839],娶欧阳氏,葬与夫全茔,继娶陈氏,唐代宗六年戌申五月初八日生[768],殁未详,葬仙坑中牛形亥巳兼壬丙,五子:宏涧、宏深、宏泽、宏渊、宏海,凡五宏之子孙各祥择地其蕃盛衍传,或居粤闽,或居豫章,或居抚州乐邑,即居吉郡吉水,泰和,永丰,皆张氏之人烟绸密也,崇之裔皆由沙溪宅场丘水村分徒不一其地,故水村大本祠为族昭穆此由序。

《永丰沙溪张氏族谱大本堂》世系整理图一

32世-----------------------------------张敦庆

---------------------------------------┏╋━━━━┳━━━━┳━━━━━━┓

33世-----------------------------------张景仲----张景新----张景贵---张景礼

---------------------------------------┏┻━━━┓

34世-----------------------------------张焴---张爟

-----------------------------------------┃

35世-----------------------------------张廷杰

---------------------------┏━━━━━━╋━━━━┳━━━━┳━━━━━━┓

36 世 ----------------------张宏涧----张宏泽----张宏渊------张宏海--张宏深

35 世 ------张廷杰

----┏━━━━╋━━━━┳━━━━┳━━━━━━━━━━━━━━━━━━┓

36 世张宏涧--张宏泽----张宏深------张宏海-------------------------张宏渊

---------------------┏━┻━━━━━━━━━━┓

37 世-----------------张锭-张夫---张仲-----张秀

-----------------------------------┃-----┏┻━━━━━━┓

38 世 ---------------------------张达------张元吉-----张途

-----------------------┏━━━━━┻┓┏━━━┻━┓--┃

39 世 ------------------张彦-----张敬---张友仁-张友信-张仁远

张洪[张宏海];张渥[字宏深] [族谱之第246章世系表]

◎2709行第113世;三十四世张宏深[渥]子接2708行;张瑶;张绣 接2742行

全2742行第114世;三十五世张绣接2709行子;张元吉;张元善

谱2743行第115世:三十六世张元吉公,子:张享兆:张友信接2767行:张友仁 接2749行

◎2744行第116世:三十七世张享兆公,子:张春祥,张利祥

张2745行第117世:三十八世张利祥公子:张才杰,张才宪

氏2746行第118世:三十九世张才杰公子:张子举

全2747行第118世:三十九世张才宪公子:张十六

谱2748行第119世;四十世张十六公子:张国保

◎2749行第116世:三十七世张友仁接2743行公,子:张讷

张2750行第117世:三十八世张讷公子:张文辉,张文耀

氏2751行第118世:三十九世张文耀公子:张舜升

全2752行第119世;四十世张舜升公子:张子善接2760行:张子容接2757行:张子和

谱2753行第120世;四十一世张子和公子:张庆

◎2754行第121世:四十二世张庆公子:张青文

张2755行第122世;四十三世张青文公子:张以能

氏2756行第123世;四十四世张以能公子:张志海

全2757行第120世;四十一世张子容接2752行公子:张敏

谱2758行第121世:四十二世张敏公子:张青太

◎2759行第122世;四十三世张青太公子:张以顺

张2760行第120世;四十一世张子善接2752行公子:张禅接2764行:张康

氏2761行第121世:四十二世张康公子:张赓琏

全2762行第122世;四十三世张赓琏公子:张以明

谱2763行第123世;四十四世张以明公子:张志达

◎2764行第121世:四十二世张禅接2760行公子:张青琏

张2765行第122世;四十三世张青琏公子:张以敬

氏2766行第123世;四十四世张以敬公子:张志达 暂无下接行

全2767行第116世:三十七世张友信接2743行公,子:张国民,张维绩

谱2768行第117世:三十八世张维绩公子:张文翁,张南翁:张见翁

◎2769行第117世:三十八世张国民公子:张文达,张文嵩

张2770行第118世:三十九世张文嵩公子:张日华

氏2771行第118世:三十九世张日华公子:张珙

全2772行第119世;四十世张珙公子:张师颜

谱2773行第120世;四十一世张师颜公子:张邦文

◎2774行第121世:四十二世张邦文公子:张万有

张2775行第122世;四十三世张万有公子:张伋

氏2776行第123世;四十四世张伋公子:张严寿

全2777行第124世;四十五世张严寿公子:张孔阳

谱2778行第125世:四十六世张孔阳公子:张天凤

◎2779行第126世:四十七世张天凤公子:张明甫

张2780行第127世:四十八世张明甫公子:张淑开

氏2781行第128世:四十九世张淑开公子:张均祥

全2782行第129世;五十世张均祥公子:张成运

谱2783行第130世;五十一世张成运公子:张宗信

◎2784行第131世:五十二世张宗信公子:张克荣

张2785行第132世;五十三世张克荣公子:张淳化:张沙溪 暂无下接行

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入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宣告灭亡。可是李自成也没能高兴太久,他此后是被清军击败,于1645年死于通城。而1645被认为是最特殊诡异的一年,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我们国家整体逐渐走衰,和西方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1645年发生了好几件大事,包括英国开始走向崛起,为资本主义的道路埋下了苗头。那更多相关的说明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1、历史上最诡异的一年

在1645年里,世界发生了五件无比奇怪的事件,其中四件发生在中国,这四件事情的出现也让我国从最强盛国家逐步走向衰弱。

明朝末期,李自成南征北战,击败了众多的明朝军队,占据了西安并建立了大顺政权但是李自成的军队没有经过专业的军队培训缺乏军纪,在城内烧杀抢夺,渐渐的失去了民心,加上李自成面对这是有着严明纪律的清军,十三天的激战,李自成退出西安。1645年,在登山探险的路途中,李自成被当成是贼寇被当地村民用锄头砍死。

同年还发生了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在抵抗失败后,清军攻打进城对城内的百姓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连续十天,清军都没把刀给放下,曾经的扬州城瞬间变成了堆尸贮藏、积尸入乱麻的一幅景象,虽然有少数群众未进城而幸免于难的群众,其他的几乎都被屠杀,光收殓的尸体就有80万。

还有嘉定三屠事件,清军在攻破嘉定后对城中的居民百姓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屠杀行动,清军颁布剃发令,可嘉定的群众不愿意,便联合起义反清,后来被下令屠城,被悬梁、投井、投河、截肢等等,还有的被砍了手足还能动的,骨肉狼藉。许多妇女被长钉安在门板上进行长期的侮辱行为,全城三万多人遇害。

1645年的南京是南明朝的首都,它在清军还未到达之前就宣布了投降。就算如此,在偌大的南京城内,竟然没有一个士兵,整个城的人民都纷纷逃亡,没有士兵的南明朝也无法和清军抗衡,这一系列的弃城而逃行为,到如今都被视为是一种耻辱。

除了国内的这几件事,国外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克伦威尔率军与查理一世展开决斗,1645年,国会军和王军在纳西比展开决斗,克伦威尔成功的夺得了掌握国会的军事力量,使得英国形式走向了有利的局面,没过多久,查理一世被判处叛国罪并执行了死刑,英国从此改变了世界格局,走向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2、李自成之死

1645年4月30日,大顺皇帝李自成率残部逃入湖北省咸宁境内,当日李自成书写了一封密谕要求其它大顺部队将领立即甩脱清军多铎和阿济格部队向湖北通城县一带集结,信中说通城一带属于粮食富饶之地,南明还未有驻军,可见李自成当时确实在九宫山所在的湖北通城县一带活动。

李自成逃入湖北通城县一带后,发现该地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山中多瘴气,虫蛇横生,他的部队多是西北和北方人,水土不服,士兵叫苦连天,我们通过现在的卫星地图可见通城县、通山县一带至今交通都没有什么发展,周边有很多地名都被命名为某某尖、某某岭、某某山。

这时李自成的部队前面大山阻隔,寸步难行,生存环境恶劣,后有阿济格的大清军队追击,士兵看不到希望,很多士兵就溃散了,只有李自成的一些家族亲属如其侄子李过,养子张鼐,高一功等一帮亲信及部分铁杆士兵还跟着他,1645年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午饭后刚好雨过天晴,一道绚丽的彩虹挂在不远的牛迹岭上,李自成听说山那边有座关帝庙,他十分崇拜关羽想去庙里看看,给关羽上香,他让侄子李过在周边做好警戒,自己带着20多名士兵去了山上的关帝庙,上香完毕后由于连日逃命,穿山越岭,身心疲惫,现在好不容易看到有个遮风避雨的干燥场所,因此李自成想在此地小睡一会再下山,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他带的那20多个士兵看到这情景也顺势就地小睡休息,因为实在是太累了。

九宫山关帝庙有外乡人出入的消息很多就让九宫山的山民发现了,山民以为李自成这些人是贼人,很快就有许多山民携带锄头镰刀出现在李自成他们面前,双方也没有什么解释就打了起来,山地战李自成他们那是这些整天在山里窜来窜去的山民灵活,很快李自成他们就处于了下风,眼看不敌,李自成赶紧往山下跑,刚跑到山腰下的田地里,慌不择路的李自成一脚就陷进去了,山民程九伯一个箭步冲上去就和李自成搏斗起来,这时程九伯的外甥及时赶到,用锄头在身后猛击李自成头部,李自成当场毙命,其它李自成带来的士兵一看主帅已死纷纷逃命或去报告李过。

3、有关明史的疑惑

《明史》在二十四史中,排在最后一部,其中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明朝的历史进行记载的。从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起明王朝的统治以来,一直到公元1644年,明朝的最后一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为止,在整个明朝统治的276年间,所发生过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大小事件,都被记录在册。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中原建立统治后,在第二年就开始了对《明史》的修订,而且,一直到1739年才正式进呈给皇帝,仔细算来,这期间,一共是花费了94年,用了94年,清朝才将《明史》重新修订好。可见这个工程之大。不过,虽然《明史》算得上是我们国家从古至今花费时间最久才修订好的史书,但是,它还是被很多人吐槽,尤其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家就逐渐从《明史》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在福建省同安县,就有一部族谱印证了这一系列的猜测。在当地的《张氏族谱》中,有对张敏的记载。张敏是明朝朱见深在位时期的一名宫廷太监,所以,《张氏族谱》在记载张敏的时候,也对当时的相关事情进行了记载。

在《明史》中,也提到过张敏,敏惧,亦吞金死。敏,同安人。这是在《明史》中对张敏的一段描述。书中说到,当时,朱见深将大了自己17岁的万贞儿娶了,宠爱加身,但是,最后却因为万贵妃恃宠而骄,导致了很多妃子的孩子丧命,最后还意图将朱见深谋害,幸而张敏救了朱见深,最后才被迫吞金子自杀。这是在《明史》中对这件事情的描述。

然而,在《张氏族谱》中可不是这么讲的。在《张氏族谱》中记载,张敏是在1485年的时候病逝的,并不是被逼迫而吞金死亡。所以,在这一点上,《明史》里面就改了很多。另外,在万贵妃这个人物的说法上,也有很大的出入。

在修订的《明史》中,将万贵妃描述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女人,看起来心肠歹至极,但是,在明朝时期修订的《明宪宗实录》等书中,都没有说这些事情,更不用说是谋害皇嗣了。由此看来,很多东西是不可信的。

所以,虽说,像《明史》这一类的书籍是正统的 史书,但是也不一定就完全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在对待很多事情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保持理性的。

明朝的历史到底有没有被清朝篡改,是如何更改的?

谈及张敏,我们第一印象是香港女星,其实在明朝历史上,还有一个叫张敏的知名大太监,以“违背万贵妃意,私下保护尚未出生、以及年幼的明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