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奏折的特点与史料价值是什么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清代奏折的特点与史料价值是什么呢?,第1张

要说清代的奏折特点,最关键的就是密折制度。而密折制度的特点和价值就在于:低成本,高效率,保密性,可控性。我们一起来看看清代密折的历史。

自顺治皇帝起,清朝开始大量搬弄明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还是注意吸取。当然,有利于皇权巩固的,有利于皇室的,他们都爱不释手,就说这厂卫制度吧。皇帝们开始思考它的得失,认为厂卫是个好东西,但是厂卫有它的劣势,就是耗费人力物力太大,为什么呢?

打个比方说,你要监督某个督抚级别的官员,起码要几个人才能搞定,这得开工资把,要吃要睡,还得车马费,搬家费,奖励金等等算起来可不是一笔小数字。

皇帝觉得咱大清国还没有建立多少年,财政也不富裕,这么整,好是好,每个官员不敢瞎干活,但是成本也太大,受不了。

于是,康熙皇帝开始试行一种密折制度。就是给予自己的那些亲信一些权力,可以秘密陈奏官事民事,这个关键在一个字“密”,他要求这些官员自己亲自写,要保密。当然,康熙使用密奏范围和对象很有限,主要是他的亲信比如魏东亭曹寅等。这些人拥有这样的权力,对于康熙皇帝了解吏治民情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到了雍正时代,他更加完善了密折制度。主要表现在上密折人数范围的扩大、传递方式以及皇帝朱批制度等方面。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雍正皇帝发扬光大了密折制度,不再限于那几个亲信拥有密奏之权了。皇帝甚至还通过密折制定政策和推行新政(朱批谕旨),即在密折上朱批后进行。你要问,这保密怎么办呢,如此一来,大家都知晓有个密折制度了,要是互相一通风,那不是全乱套了啊?

皇帝心里是有数的,不会乱套,因为拥有密折之权,即表示皇帝对自己的信任,是一种殊荣或荣宠,既然是带“密”字号的,自然也规定了相应的惩戒措施,你要是泄露透露了相关内容,就是掉脑袋的买卖,所以,没有那个人敢轻易泄密。雍正时代,大到督抚,小到县令侍卫,各条战线上的人,都可能被雍正赋予密折专奏之权,所以,你的行为举止,都有可能随时被人监视。

史载,雍正扩大密折专奏队伍,仅《朱批谕旨》一书中收到的撰写人,有223人,实际奏折人数在1000人以上。这些拥有密折专奏权的人,不再像明朝一样要设定专人监督,都是朝廷的大官小员,也不会给他们另外发工资,所以,大大减轻了财政开支,这一招,比明朝要高明了许多。

因为密折专奏之人范围多了,内容也就很丰富了,雍正只需要准备一个大柜子,就可以安安心心,不需要到处巡幸就可以知道天下很多事,包括吏治民情等,这样,又节省了很多费用。想当初,康熙皇帝下江南,搞得魏东亭倾家荡产,要是早学雍正,是不是不会发生魏东亭被债务逼死的景象?

特点:

1、奏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保守机密

奏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保守机密。它可以密封直接送到御前,中间不经诸多官员转手。奏折有一套严格的保密制度。具折者必须严守机密,凡密折内容,不能泄露任何人,虽亲属子弟也不例外。雍正时还规定,泄露或探听密折者,以泄漏军机律治罪。

2、奏折直接送皇帝批阅,军机处辅助办理奏折事务

臣工的奏折直接送皇帝批阅。但皇帝日理万机,必须有辅助办理奏折的机构和官员,军机处便是办理奏折的主要机关。

现存于世的清代奏折的历史价值: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最原始、最真实、最具有历史凭证价值的第一手珍贵史料。

清代的奏折是皇帝和臣工在办理政务中自然形成的,因而它反映的史事是最客观的。它不像清实录、圣训、会典等官方文献以及《清史稿》等著作,是经过作者以一定的立场、观点加工而编纂的。

扩展资料:

奏折按其用途可分为奏事折、履历引见折、请安折、贺折和贡折五种。举例来说,奏事折是臣工报告政务请皇帝裁定的折子。

奏折写好后,要加封套,写明具折人官衔、姓名及年月日及件数。注明是否附有加片或清单。请安折,是臣工向皇帝请安问好的折子。格式比较简单,内容书写“恭请皇上圣安”,“皇太后万万安”等。折后写明具奏时间。

人民网-清代奏折:弥足珍贵的古文书

奏折内容其实不算固定,但严格来讲现在很多我们认为的奏折并不算奏折

奏折也叫折子,原本明朝初年就形成一种所谓的密折制度,用到康熙时期新增成奏折,也叫折子。因为奏折属于密奏文书,是不需要经过层层上级单位的关卡,直接呈给皇帝的,所以奏折不是随便可以用的,一般是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才能使用奏折的渠道。除了奏折以外,还有奏疏、章表,也是古代官吏写给君主的文书,一般皇帝会用朱砂红笔进行批复,然后发回上奏的人。其中的章、表是分开用的,如谢恩之类的一般用章,用来陈述事实的则是表,而奏疏的内容就包括很多的种类了,如普通的言事、对策、请安等。明朝时期就分题、奏、表、讲章、书状、文册、揭贴、制对、露布、译。问题中奏折的前身就是明朝的密揭,密揭形式上又像是密疏,汉代就有。

(:道光朝的钱粮内容奏折抄录本)

明代对于文书的区分非常的细致,所以按这个标准算很多的文书都不能算是奏折,只能算奏章、奏表,但因为题材方式都非常的相似,只是内容上的差别,所以很容易的就混淆成了一种。清朝有很多的奏折都有存档并流传下来,从康熙朝的奏折看,内容主要是各地的粮价、雨水、收成、民间舆论、贪腐问题、战事问题,可见这种叫奏折的密疏是跟皇帝的关注点息息相关的。

(:康熙朝奏折)

奏折的装帧样式——经折装

我们现在的书籍有各种各样的装帧方式,如圆形书脊精装、方形书脊精装、空心精装等,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书籍装帧样式多样化一样,古代的书籍文书也有很多的装帧样式,古代常用的装帧样式有竹简为例卷轴装(也叫卷子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以及奏折使用的经折装。经折装也叫梵夹装、折子装,所以有时影视剧中皇帝的台词也会把奏折说为折子。和影视剧中常见的奏折样式一样,奏折是将文书长卷按一定的宽度左右折叠起来,加上书衣。这种装帧方式也不仅是奏折使用,古代很多佛经道藏也用这种装订方式。而不使用经折装帧样式直接用黄纸或其他纸写的其实就不能算是奏折了,因为奏折的折本来就是来自经折装这种制式,极少特殊情况下如果内容还是奏事的可能也会被归为“奏折”。

(:刘墉奏折)

而关于奏折使用什么材质就并没有什么硬性规定了,清代奏折中一般用榜纸、本纸、毛边纸等竹纸,而天天用宣纸给皇帝写奏折的是很容易被打土豪的。存世的奏折中大部分的尺寸是长22厘米宽10厘米,至于奏折的书衣是不是一定要用**纸板其实也没有相关的规定,理论上任何颜色都能用,但你没事给皇帝上个白色估计皇帝也不高兴了,你没事上个黑色估计皇帝晚上看了奏折得杀你的头了,你要用个红色,皇帝眼睛估计就废了,我们现在很多的护眼纸或是护眼的软件APP底色不都用**么,因为人眼各种波长的光感知灵敏度是不同的,其实现在的纸张很多是因为荧光剂导致损伤视力,古代的竹纸没有漂白也没有荧光剂,一般纸的原色就是偏黄的。还有一种就是皇宫备档了,一般奏折到皇宫后都会有专人进行复制,而宫里的东西用**就更普遍了,样式还是成批次统一制定的。

结语

虽然清朝才出现奏折这一称呼,明朝把文书分的极其细致,到了清朝文书的形制又比较混淆了,清朝奏折到现在存世的奏折很多的,尤其清末时期大量的清朝文书被当废纸卖出,流落民间的不知道还有多少,总之在一些拍卖网上还能看到此类文物的身影,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奏折的内容都是机密大事,雍正开始大范围使用奏折后,大臣们还固定的按时上请安折,有的送个西瓜还要上个奏折,也不怪皇帝看奏折看到吐血,然而这类文书类文物对我们研究清史是非常宝贵的原始资料,清末时期8000多麻袋15万斤的资料,被4000大洋就卖了,更可悲的是很大一部分还流落到日本,算不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劫,但绝对算是一个污点。

1、家谱是姓氏文化的载体

族谱兴起于魏晋时期,到了唐代主要有私修的单姓族谱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谱,宋代之后,修谱之风盛行,到明清时甚至到了“既无无谱之族,亦无无谱之人”的程度,而家谱的内容则包括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族规、家训规范,祠堂、祖茔、公田,家族源流和迁徙史等。

2、族谱是家族历史的传承

族谱是记载宗族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特定的形式记载了宗族的历史,可以和历史档案中的奏折、题本、信函、日记等并列为一类史料。

不但记载了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

还记载了与家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本家族相关的地方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年节来历等,具有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是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3、家谱是宗族血脉的凭证

家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

家庭渊源与世袭图表是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记载最详细、最精确的部分。

因此,家谱历来是人们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4、后代重拾文化记忆的精神寄托

家谱是孝道文化的体现,在当今社会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寄托着对祖先提倡的优良道德品行的向往,也是优良家风的承续。

家谱是家的根、人的根,作为“家史”的家谱不仅可以补充正史和野史之阙,还可以引发大家“寻根问祖”的热情。

5、家谱是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

大多数家谱还记载着家训、家规,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时代风尚,特别是对教育、文化的高度重视,记录着对家族世代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在阅读这些资料时,历史上的一个个人物便鲜活了起来。

他们的事迹有的令人泣泪哽咽,有的令后人扼腕感叹,是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

族规、家训中也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大臣给皇帝的走在,一般都是口头授意,书吏纸笔拟稿,大臣审阅、批改后,书吏重新楷书大字抄录。用专用纸、折成规定的大小、有封套。机密奏章还要使用“密函”密封呈递。

没有见过奏折的正式文本。

但是,“冒死进言”、“臣以为”、“望陛下”、“微臣”、“诚惶诚恐”、“臣愚昧”、“敬请圣裁” 等等字眼儿想是有的。

三国演义里的“出师表”:“臣亮言。。。。”

大概的格式应该是:

职衔姓名--事由--办法1、2、3--恭请皇帝的认同。

上谕

看一个雍正的上谕,皇帝发言格式不太重要,甚至口语化

上谕:朕荷上天眷佑,受圣祖仁皇帝付托之重,君临天下。自御极以来,夙夜孜孜,勤求治理,虽不敢比于古之圣君哲后,然爱养百姓之心,无一时不切于寤寐,无一事不竭其周详。抚育诚求,如保赤子,不惜劳一身以安天下之民,不惜殚一心以慰黎庶之愿,各期登之衽席,而无一夫不得其所。宵旰忧勤,不遑寝食,意谓天下之人,庶几知朕之心,念朕之劳,谅朕之苦,各安生业,共敦实行,人心渐底于善良,风俗胥归于醇厚,朕虽至劳至苦,而此心可大慰矣。岂意有逆贼曾静,遣其徒张熙投书于总督岳钟琪,劝其谋反,将朕躬肆为诬谤之词,而于我朝极尽悖逆之语。廷臣见者,皆疾首痛心,有不共戴天之恨,似此影响全无之事,朕梦寐中亦无此幻境,实如犬吠狼嗥,何足与辩?既而思之,逆贼所言,朕若有几微愧歉于中,则当回护隐忍,暗中寝息其事,今以全无影无声之谈,加之于朕,朕之心可以对上天,可以对皇考,可以共白于天下之亿万臣民。而逆贼之敢于肆行诬谤者,必更有大奸大恶之徒,捏造流言,摇众心而惑众听,若不就其所言,明目张胆宣示播告,则魑魅魍魉,不公然狂肆于光天化日之下乎?如逆书加朕以谋父之名,朕幼蒙皇考慈爱教育,四十余年以来,朕养志承欢,至诚至敬,屡蒙皇考恩谕。诸昆弟中,独谓朕诚孝,此朕之兄弟及大小臣工所共知者。朕在藩邸时,仰托皇考福庇,安富尊荣,循理守分,不交结一人,不与闻一事,于问安视膳之外,一无沽名妄冀之心。此亦朕之兄弟及大小臣工所共知者

奏折格式

格式是,

开头:臣(某某)启:

正文:(叙事)

结尾:叩请圣裁

官职+姓名

时间

李鸿章在美国大选时上的奏折

臣李鸿章今有一本起奏:

臣近闻西夷米国,国君甑选,荒唐之极,笑煞万邦,恰如我天朝廷议:夫君者,天子也,天命归也,彼既竟假草民之手,必无正统之续,此一奇也;其当朝者任由一庶人质训国事,渔樵对答,实闹剧耳,狎客相舞,互暴私隐,取悦庶民,成何体统,此二奇也;外患未除,内创犹存之计,不思安稳之国策,却墨守四年轮替之成规,更迭朝廷重臣,殊为不智,此三奇也;更勿论商贾献金、财阀捐募,其劳民伤财不一而足。

今我朝亦有不肖辈,竟妄论应师此法,谬之甚矣。彼西夷米国,立国非长,其民愚钝,其酋乖张,如此蛮夷,何德以效?想我天朝,巍巍数千年,不行此法,未见其患,官清吏廉,国泰民康。我朝自太|||祖开国,施仁政于蛮夷四方,频谴能匠出使宣威,终至蛮荒匪酋亦云:泱泱大清,吾友也。先帝尝曰:鞠躬为民,至死不渝。亲以身践,万世流芳。

且夫,国事者,岂黎庶可知也,未历宦场,不明世事,亦非嫡属,即贸然以国相托,几近儿戏。况禅让古法,不合今时,尧舜之说,宵小所乘,西夷名曰民|||主,实未开化,臣乞陛下,悯恤万邦,早谴天使,将我朝圣制,向其宣扬,其途虽遥,其事弥坚,臣虽不才,愿勉力前往。臣复乞陛下,早定嗣承,上合天心,下安社稷,述著文字,明证典章,诚惶诚恐,微臣草上。

清代奏折的特点与史料价值是什么呢?

要说清代的奏折特点,最关键的就是密折制度。而密折制度的特点和价值就在于:低成本,高效率,保密性,可控性。我们一起来看看清代密折的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