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鲜明的土家族打溜子是怎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1收藏

节奏鲜明的土家族打溜子是怎样的?,第1张

打溜子又称“围鼓”、“打家伙”、“抽溜子”、“打十盘鼓”、“打家业”、“打点子”、“打路牌子”等,是湘西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

湘西打溜子主要分布在土家族聚居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4县68个乡镇。

土家族打溜子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土家族人的婚嫁、寿诞离不开打溜子,年节喜庆要打溜子,特别是土家族的传统舍巴日更是少不了打溜子。

打溜子这一土家族独具风格的打击乐,源远流长。从后世月食时,保留在土家族人敲盆击鼓、驱逐所谓“吞月”之“天狗”的古俗来看,打溜子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

当人们猎获了动物,为庆兴,大家敲起渔猎的工具和锅、碗、盆、罐、瓢、钵等“家伙”,因此,土家族还称打溜子为“打家伙”。

进入铜铁器时代,大约才换成了铜铁“家伙”。锣、钹这些乐器的使用,显然是很晚的。从打的曲牌全无曲谱,只是以模拟自然来体现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可看出其原始古朴性。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210年左右,打溜子由湖南石门和湖北鹤锋、松滋等地传入五峰。艺人们多为非职业性乐手,平时分散在各村庄亦农亦艺,随时由班主召集去参加丰收喜庆、节日活动及民间婚丧习俗等仪式的演奏活动。

打溜子曲牌丰富,艺术风格独特,与当地群众生活习俗紧密相连,新年玩灯、迎亲嫁娶、祝寿送匾、造屋上梁、丧葬等民俗仪式活动必不可少。它既有观赏价值,又具有理论研讨价值。

打溜子表演时,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

一般多由三四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如果是“五人溜子”的话,需增配一只唢呐,将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据记载,打溜子有曲牌近百首,其节奏铿锵多变、律动感强。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打溜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音乐及演奏特征形式多样,手法灵活。充分运用速度、音色、力度、节拍的变化,将各种不同的曲牌有机地连缀成套,加以乐手精湛的演技,使其表现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和情趣。 

同时,打溜子节奏清新明快,节拍变化频繁。乐曲多以一个板式为基础,间以各种节拍变化,乐曲段落的起承和节拍变化常用1/4节拍转换,流畅自如,具有稳定感而又不乏驱动性。

溜子锣,即大锣溜子锣,又称“田锣”、“堂锣”。是土家族、布依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湘西龙山、桑植、永顺、保靖和湖北鄂西和贵州黔西南等地。

溜子锣用响铜制成,外形如盘,锣面平坦无脐,锣壁较厚,锣身不镟光留有锤锻痕迹。

锣面直径03米左右,锣边一侧钻孔系绳。锣棰木棒制成,头大尾小,棰头不包绸布。质厚坚实,发音洪亮,锣槌不用布包头,由一根头大尾小的木头槌敲击锣面。

溜子锣是合奏中的骨干和低音乐器,常用以奏出乐曲的骨干节拍、段落和结尾,经常与钩锣交错配合演奏。

演奏时,左手提锣绳,右手执锣棰敲击锣面中心,发音洪亮,音色圆润。奏法较多,有击锣心、击锣边、轻击、重击、延长音、“迫锣”等奏法。

头钹、二钹的面径较汉族钹宽,比较薄,发音明亮柔和,是合奏中的中音乐器。

演奏时,头钹多奏强拍、次强拍,把握演奏中的节奏;二钹多奏弱拍,切分节奏音型变换多样,加花密集频繁,演奏起来技巧性很强,一般人不易掌握,但他的艺术效果很独特,是打溜子中非常有色彩有个性的一个部分。

双钹音色别致,一高一低,一亮一哑,形成鲜明对比,加上乐手的默契配合和娴熟的演奏技法,可发出短促而沉闷的“卜”音,也可奏出铿锵悦耳的“七”音和富有动感的“可”音。

钹的基本技法有闷击、亮击、侧击3种,但在演奏中其节奏音型变换无穷,非常复杂,技艺要求很高。

双钹还可根据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节奏的紧密松弛以及敲击钹的不同部位而奏出色彩缤纷的美妙音色,使其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模仿力

双钹以模仿飞禽走兽居多,很多曲牌也以动物动态而命名,如“燕平翅”、“凤凰闪翅”、“龙虎斗”、“八哥洗澡”、“鹞子翻身”等,形象生动,情趣感人。

马锣又称“小锣或钩锣”,发音清脆尖亮,是合奏中的高音乐器兼指挥,除独奏、领奏外,常用掩音奏法,即敲击后让声音立即休止,使节奏活泼,富于弹性。另外,马锣也常与头钹齐奏,以加强强拍的节奏。

打溜子演奏时4人站立,头钹对二钹,马锣对溜子锣,围成一圈或半圈演奏。

打溜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描绘细腻,风格古朴。据搜集整理的曲目,已达100多个,这些曲目结构,一般由头子、溜子、尾子三部分组成。从曲牌所描绘的内容和反映的生活来看,这100多个曲牌可分为绘声类、绘形类和绘意类三大类。

绘声类曲牌是以描绘自然界飞禽走兽的声态为乐思的曲牌,名称“绘声曲”。比如,模拟禽兽声态的,有“鸡婆唱蛋”、“蛤蟆闹塘”、“画眉扑笼”、“喜鹊噪梅”、“马过溪桥”、“阳雀叫春”等。

这些曲牌,以清晰的声音,描绘了雀鸟的鸣叫声、拍翅声、击水声、扑笼声,以及“滴滴答答”的马蹄声,使人如临其境。

尤其是以“鸡婆唱蛋”,描绘出鸡婆下蛋后,从窝里跳到窝外,“咯咯咯、咯咯咯、咯咯打”的欢快、兴奋的情景,展示出一幅家禽兴旺的农家乐画图。

绘形类曲牌是以描绘禽兽神态、仪体为乐思,抒发美好吉祥之情感。

表现人们意象中吉祥的计有“梅鹿含花”、“凤点头”、“八哥洗澡”;有气吞山河、显示民族气概的“猛虎下山”;有表现幽默诙谐的“猫捕老鼠”,以及节奏旋律多变的“古树盘根”、“狗扯羊”等,表现了土家族人美好、勇武、诙谐的民族性格。

绘意类曲牌中除上述绘声、绘形外,还有深入细腻的绘意乐曲。

如结婚新娘子进屋打起“庆请儿”、“安庆调”、“鹊桥会”、“双齐头”等;如房屋落成、祝寿,打起“安庆调”、“新仕门”、“新门进”、“仕门进”等;迎接宾客出行,途中打起“龙抬头”、“龙摆尾”、“渡江过河”、“八仙过海”。

这些曲目,以平稳舒缓的曲调,描绘出一种安适如画的意境。像吹打合一的安庆调,以朴素的风格,把吹打两种乐器结合起来,给人以安适吉祥的美感。

曲谱分类有文谱、武谱之分,文谱用于红、白喜事礼仪,武谱除用于喜事之外,还用于玩灯、舞狮、舞龙等。

永顺县基本情况及历史沿革

永顺县位于湖南省的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东邻张家界市境,西接龙山县、保靖县境,北枕桑植县境,南临古丈县境,东南同怀化地区沅陵县境毗连。县城距张家界荷花机场90公里,距贵州铜仁大兴机场165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3810平方公里。

永顺县辖30个乡镇,327个村(居)委会,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聚居着土家、汉、苗、回、白、瑶、维吾尔等 21 个民族,以土家族人口最多。全县总人口 495万人,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31万人。

永顺是一块古老神奇的土地,是土家族重要的发源地,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69项,其中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有土家族毛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土家织锦、梯马神歌。

永顺古称溪州,战国时属楚之黔中地。秦时,属黔中郡。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置酉阳县。酉阳治所在今治(灵溪镇)东南。三国时,初属蜀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属吴。晋和南北朝时,均为酉阳县地。晋属武陵郡。宋属武陵太守。齐梁复属武陵郡。陈属沅陵郡。隋代,置辰州,废酉阳,并迁陵,改为大乡县地,属沅陵郡。唐天授二年(691),析辰州,置溪州,永顺地属溪州大乡县。天宝元年(742),改溪州为灵溪郡,复名溪州,隶黔中道。1949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顺,隶湖南省永顺专区。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永顺为其所辖。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毕兹(或毕基)卡”即“毕兹(或毕基)族”。追溯土家族的历史渊源,有几种认识:一种是以当地土著为主体说,认为土家族是湘鄂渝黔边境的土著先民,融合了古代巴人而形成的。一种是以巴人为主体说,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定居在湘鄂渝黔边地的巴人,融合了其他的一些族类而形成的。一种是以乌蛮为主体说,认为隋唐之际,一支乌蛮进入了这个地区,融合了土著、巴人而形成的。无论哪种主体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土家族同全国其他55个民族一样,是多源一体的。

土家族有土家语言,无文字,境内尚四万余人会讲土家语;青年男子喜穿对襟衣,腰束绣花板带,吊绣花荷包,裤脚较短,穿双鼻孔天官头鞋。中老年男子喜穿满胸左襟衣,缠长腰带,裤脚宽大,包青丝帕青布帕。老年穿双鼻孔鞋,冬天喜穿一双白布袜子或缠一副青蓝布裹腿。妇女喜包青丝头帕或青布帕,爱穿镶有梅花条的满襟衣,有外托肩、无衣领、银钩、矮衣领等数种。喜围有刺绣各种花草的围裙。二八时令,穿白布汗衣,外套青蓝布背褂,称 “喜鹊套白” 。裤多为青蓝布加白裤腰,裤脚蓝底镶青边或青底镶蓝边。鞋口镶花边,鞋面绣花草、蝴蝶、蜜蜂等。劳动妇女不穿袜子,冬天喜缠一双白布裹腿。闺女头上只留一条长辫,已婚妇女头发卷起,梳成髻子,发上插芭蕉扇、玉宝珍、蓬莲等银饰。一般妇女喜戴耳环、玉圈、戒指。胸挂牙签扣花,上面系着银练、银牌、银牙插、银铃、银珠等饰物。老年妇女戴圈圈帽,佩大圈耳环。小孩所戴帽子,按季节调换。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东瓜圈,冬秀戴狗头帽或鱼尾帽。帽子上绣 “长命富贵 ”、“ 易养成人 ”、“ 福禄寿喜 ”等字样。帽子前沿钉有文八仙、武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菩萨,帽顶、帽后有许多银饰品。不论男孩女孩手上都戴有空心银锤或银铃的银手圈。

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是1953年3月潘光旦先生研究中国土家族的重点调查点,该村保存完整的土家语,风习和民族心理素质,为许多专家学者提供了详实实证资料,文化原生态的遗存,为土家族成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提供了实证。多年来被社会各界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永顺也因此被国家民委确立为中国土家族采样县。同时,流传于湘西境内的“八蛮”说证明了永顺是土家族发祥地之一。永顺也是湘鄂渝黔边从酉阳(王村)-老司城-溪州-永顺;从“蛮人”到“土家人”的民族熔炉。沿袭存在了八百年之久的老司城土司故都又证实了永顺是近世湘鄂渝黔边土司的根祖和统治核心地。古老而又灿烂的土家族民间艺术遗产更是中国土家族的“博物馆”和“基因库”。

毛古斯简介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被有关专家誉为“人类戏剧的活化石”。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浑然一体。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有时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毛古斯舞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者屈膝,浑身抖动,全身茅草唰唰作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表演中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获猎庆胜”等内容,可根据表演动作清楚地分辨出来。该舞蹈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服饰的风格,表演者身穿草衣树皮,古朴大方,极具原始风情。表演对话时要求变腔变调,使观者辨认不出表演者的真实身份。最重要的是毛古斯舞作为一种古老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可以为土家族舞蹈来源的研究提供较可靠的线索。

毛古斯舞不仅对研究土家族最初的生活形态、生活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其表演形态中所保留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远古信仰符号和写意性、虚拟性、模仿性等艺术元素,更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丰富的旅游资源

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芙蓉镇。芙蓉镇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酉水之滨,距县城51公里。原为西汉酉阳县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

芙蓉镇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也是融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又是猛洞河风景区的门户、一个寻幽访古的最佳景点。四周是青山绿水,镇区内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木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透析着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让游人至此赞不绝口,留连忘返。胡绩伟先生游览猛洞河和芙蓉镇以后作词赞道:“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峡落溪州。悬崖壁峭绿油油,悠悠荡华舟。烹鲜鱼,戏灵猴,龙洞神仙游,芙蓉古镇吊脚楼,土家情意稠。”为舞活芙蓉镇旅游的龙头,把芙蓉镇成功地推向市场,永顺县委、县政府确定了用1年时间整理古镇,用2年时间建设景区,用3年时间积累市场,用4年时间创品夺牌的战略目标。围绕确定的旅游战略目标,芙蓉镇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古镇2300多年来沉淀和形成的秦汉文化、土家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影视文化进行了梳理整合,对古镇46处古老民居实行了挂牌保护,对清理出的100余处古街、古巷、古树、古墙、古墓等分批分期地进行全面保护、维护和修缮。自去年7月以来,芙蓉镇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景点建设与市场相结合、景区功能与古镇建设相结合、环境创建与古镇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一个集“古街、广场、瀑布、溪流、码头、民居、公园、宗教的山水人文古镇可建设性规划,被政府、专家、市场和居民认可。并确立了芙蓉广场为平台的**文化、王村古街为脊梁的秦汉文化、铜柱公园为主题的土家文化、田园山水为轴线的农耕文化的四大版块旅游文化重头戏。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分三期三年投资12亿元开发建设芙蓉镇决定。古镇公司按照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模式,紧紧围绕 “着力打造三区三线六大主题旅游精品,努力把芙蓉镇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古镇旅游新区”的工作要求,通过一年的努力,芙蓉镇景区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按照景区规划,围绕“景点建设系统、游客服务系统、标志识识别系统、环境保障系统”四大项目建设,已完成了2000多万元的第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初步建成了“三路、三街、三圈” 古镇环游道;建成了6个停车场和一个电瓶车中转站,20辆电瓶车队在5月1日正式营运;景区照明路灯全部安装完毕,夜景亮化工程初步完工;芙蓉路和部分游道的绿化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完成了古街和游道的标识、简易解说系统建设。对景区三路(芙蓉路、溪州路、铜柱路)、三街(王村古街、云盘街、朝佛街)、三径(楚蜀通经、瀑帘幽经、三瀑流金)、五大主题景点(**、秦汉、民族、宗教、田园),确定了名称并树立了标识牌;景区内的三条车辆行车线、行人斑马线全部设立了道路标识。此外,组建了一支40多人的表演队,编排了巫傩绝技、毛古斯、三板鼓、哭嫁、**《芙蓉镇》批斗会剧情节选等12个表演节目,每天在荷花广场的进行了二场民俗风情表演,这些独具土家族民俗特色的表演及解说,大大增加了古镇旅游的吸引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溪州铜柱。溪洲铜柱现存于芙蓉镇民俗风光馆内。公元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使彭士愁多年交战媾和,缔结盟约,划疆而冶,铸5000斤铜柱为证。据史截:“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溪州刺史彭士愁与当时占据湖南的楚王马希范发生溪州之战。彭士愁战败后于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与马希范议和,把战争的经过和议和的条款,镌刻于铜柱之上。铜柱重五千斤,高丈二尺,入土六心,形为八面,中空,内实钜钱,柱端覆盖铜顶,铭誓状于铜柱之上,立于会溪,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重立时,又羼刻了一些土官衔名。清中叶,柱上铜顶被盗,沉于江心,柱内铜钱亦被人以饴粘钱殆尽。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永顺府知府张曾扬建亭保护。民国年间亭被毁。”铜柱的铜质,精纯光润;八面所镌颜、柳体阴文,虽经千载风雨洗刷,霜雪蚀磨,仍清晰如初。溪州铜柱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土家族视铜柱为神物。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猛洞河。猛洞河漂流景区位于猛洞河支流司河,全长47公里,最精彩处位于哈妮宫至牛路河段,长约17公里。该景区两岸多为原始次森林,葱葱郁郁,水流湍急,碧绿清亮,有十里绝壁,十里瀑泉,十里画卷,十里洞天的美誉。其中有急流险滩108处,大小瀑布20处。漂流,穿急流,越险滩,闯狭谷,捕激浪,有惊无险,回味无穷。特别是哈妮宫、三角岩、鸡笼门、遇仙峡(捏土)、阎王滩、落水坑、梦思峡、鲤鱼剖肚、三大炮等景点,无不令人叫绝观止。国家旅游局长刘毅漂后赞道:“全国独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漂后题词:“天下第一漂”。香港著名摄影艺术家陈复礼先生漂后赞扬:“真正的漂流,不是在菲律宾,而在中国湖南猛洞河”,并题词:“寻幽、探胜、刺激、舒(抒)情兼而有之,猛洞河漂流游,行将扬名天下”。2002年2月,“天下第一漂”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这是我国旅游服务行业唯一的著名商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司城。老司城位于县城东20余公里处的麻岔乡司城村。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土司时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十分繁华。百姓流传,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清贡生彭施铎作《竹枝词》赞“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老司城留存遗址很多,现成为游客、专家、学者了解研究土家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的人文景观。主要有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土司祖师殿位于老司城太平南麓,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重建于明代。正殿柱大数围,上架木枋处无斧凿痕迹,相传为鲁班显灵所建。此殿占地580多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长175米,宽13米,高20米,全木材结构,永34根大柱支撑屋顶。柱础用双曡圆鼓式,殿脊殿檐是图案精致的陶砖陶瓦。殿中金柱前,砌有神龛一座,上供“祖师”神象。殿宇斗拱雄伟古朴,梁架结构颇为特殊,是土家族地区颇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氏宗祠位于司城中心,在土司“寝宫”的后面,内供历代土司的牌位,有精美的木雕像,各具神态,槢槢如生,还收藏了历代土司制定的三纲五常法谱。为明代完历十九年(公元1591)第24代土司彭元锦任宣慰使时所建。从祠堂大门直到正街有一条200多米长的官道,要经过四个平台和五段石阶梯三十余个石级,逐步高升显出一种威严的气派。祠堂门口有一对石鼓,估计每只至少重五千斤以上,民间传说是土家族古代英雄哈力噶巴从离此百多里的五官坪一只手提一只提到司城来的。

翼南牌坊位于司城南面紫金山和若云书院的雅草坪,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上刻“子孙永享”四字,系为表彰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又功而立。明嘉靖三十三年(1954),年仅十八岁的二十六代土司彭冀南,率五千土兵奔赴江浙一代抗击倭寇。土兵善使钩刀,队列灵活,骁勇善战,王江径一役歼敌一千九百余人,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

土司古墓群多集中于司城紫金山、雅草坪、帕桶湖三个地方,其中以紫金山最多。据勘察,紫金山一处共有土司王及其贵族坟墓109座。彭福石冲以后的土司、土官及其眷属,都分别埋葬在这里。古墓的规模大小,视其官爵而定。从已挖开的30多座古墓来看,基本形式是用土砖拱成半圆形,墓前有石人石马,四周筑有围墙,进出必经铁门。墓室四壁上刻有精美的花草图案和龙凤图案。棺材系楠木、梓木做成,用土漆漆成乌黑色,并用铁钩悬挂在石室之内。随葬器物也极为丰富,有金花、金譬、发插、耳环、莲蓬等金银饰物,还有各种玉器等。明代一些名土司彭显英、彭冀南等人的坟墓至今尚保存完好。

国家级自然护区——小溪。湖南小溪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地处永顺县东南部,毗邻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猛洞河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4800公顷,其中核心区6133公顷,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大片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区内珍稀植物种类繁多,有珙桐、红豆杉、柏乐树、银鹊树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3种,原始次生林中还存有金钱豹、云豹、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保护动物68种。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被权威专家学者考察论证为中南十三省唯一免遭第四纪冰川侵袭的原始次生林天然资源宝库。

湖南小溪生态旅游景区是以原始次生林、峡谷、峰林地貌景观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区内林海浩渺,树木葱郁,森林覆盖率达到925%,负氧离子浓度高,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林海缝隙中险峡深涧,飞瀑流泉,奇峰拔地,鸟鸣猿啼,间或偶现一两栋土家木楼,鸡鸣犬吠,民风淳朴。小溪生态旅游景区自然人文风光原始古朴,是中南地区理想的休闲度假、软探险旅游胜地。

国家级森林公园——不二门。不二门是湖南省有名胜景,也是省内的佛教胜地之一。位于县城南15公里的猛洞河畔,总面积达30平方公里,是猛洞河风景区的北大门。以石奇、温泉、石刻、观音朝拜为其特色。石灰岩溶蚀而成的不二石门、莲花池、八阵图被视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笔呵成的“山青海岸”四个字合成一个“岸”字的石刻、有迷魂镇之称的八阵图令人惊叹不已。这里一年四季苍翠葱茏,梵声缭绕,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乌龙山剿匪记》、与《相西剿匪记》均在此拍摄。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塔卧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旧址。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旧址位于塔卧镇永顺县东北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肖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在这里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它是中国***领导创建的全国十几个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的长江南岸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1934年10月24日,由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长征先遣队第六军团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在贵州印江木黄会师,红三军即时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团遵照党中央开辟新根据地的战略意图,挥戈东向,开展湘西攻势,11月7日攻克永顺县城,11月6日取得了十万坪大捷,为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继而乘胜占领了桑植、大庸,11月26日在大庸(今张家界市)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边临时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12月10日,省级机关迁至永顺塔卧,相继建立了十几个县(或带地区性)的党委、九个县革委(或苏维埃),近七十个区、三百三十多个乡苏维埃政权,根据地范围包括湖南西北、湖北省西南、四川省东南、贵州省东北部交界地区,其根据地和游击区共达三十余县,纵横千里,根据地人口约200多万人。

根据地建立后,红二、六军团领导根据地各族人民英勇战斗,先后粉碎了国民党80多个团的六路围攻,歼灭敌军万余人,缴获枪支万余条,在战略上牵制了敌军,有力地策应了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和其他革命根据地斗争。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领导下,根据地人民积极配合红二、六军团,为建立和保卫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永顺苏区(永保、郭亮二县苏维埃所辖地区)有8万余人参加和支援红军作战, 11800多人牺牲,10000多人参加了红军,红二、六军团由会师的7000多人增加到20000多人,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方面军,为积蓄革命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基于塔卧厚重的红色历史经典,有关史学家誉其为“江南延安”。

湘菜是我们中国名菜之一,中国名菜八大菜系分别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其中湘菜的特色就是:香,辣,咸。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湘菜中最著名的15道菜。

1、小炒肉

小炒肉是湖南的名菜。小炒肉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爱吃的下饭菜。一般选用五花肉洗净切片,青红辣椒洗净切块,锅里倒入食用油,油热下入五花肉炒出油,加入青红辣椒翻炒均匀,加入食盐,酱油,胡椒粉等调味料炒熟装盘即可。小炒肉的口感:香,辣,咸,非常开胃下饭好吃。

2、浏阳蒸菜宴

浏阳蒸菜宴是湖南的名菜,制作方法简单,保留的菜品的营养不容易流失,口感也非常好吃。浏阳蒸菜宴里有,蒸素菜,蒸鱼,蒸肉,蒸鸡,蒸鸭等各种菜,都可以通过蒸熟来吃。蒸菜是好吃不上火,不需要炒菜,将各种菜加入调味料,放入锅中蒸熟即可。

3、湘西酸肉

湘西酸肉是湖南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名菜。湘西酸肉是将五花肉洗净后,切成大块,加入食盐,胡椒粉腌制5小时后,再加入玉米粉,食盐和猪肉拌均匀,放入坛内,密封腌制15天后,味道就变酸了。吃的时候,拿一块猪肉出来,切片后,和辣椒,蒜苗大火炒熟就可以吃了。湘西酸肉口感:酸,辣,咸,香,非常下饭,开胃好吃。

4、发丝牛百叶

发丝牛百叶是湖南十大经典名菜之一,也是湖南传统名菜。是将新鲜的牛百叶用清水洗净,切成细丝,锅中倒入食用油,油热下入牛百叶大火爆炒,加入辣椒,醋,食盐等调味料,大火快炒装盘即可。发丝牛百叶的牛百叶细如头发丝,吃起来口感:咸,香,辣,酸非常好吃。

5、湘西外婆菜

湘西外婆菜是湖南特色名菜之一。湘西外婆菜原料是选用马齿苋、萝卜丁、大叶青菜、湘西土菜、肉沫制作而成。将马齿苋,萝卜丁,大叶青菜,湘西土菜洗净晒干后,腌制而成,再加以猪肉末,辣椒一起大火炒熟后食用。湘西外婆菜的口感:香,辣,咸,酸,脆,甜,非常下饭好吃。是湖南人最爱吃的下饭菜之一。

6、麻辣子鸡

麻辣子鸡也是湖南特色的名菜之一。麻辣子鸡的外观红红火火,口感:香辣可口,子鸡的肉质香嫩可口,非常下饭好吃。麻辣子鸡是选用未生蛋的小子鸡和辣椒,花椒等制作而成的。

7、永州血鸭

永州血鸭是湖南的特色湘菜之一,是湖南省永州市当地的名菜。永州血鸭是用当地盛产的子鸭和辣椒制作而成的,是永州当地人非常爱吃的一道名菜。无论过节过年,或是各种宴席,这道菜也是必不可少的。永州血鸭的口感:香,辣,咸,鸭肉香嫩可口,非常入味下饭好吃。

8、剁椒鱼头

剁椒鱼头是湖南十大经典名菜之一,剁椒鱼头的鱼头是选用花鲢鱼的鱼头,因为花鲢鱼头非常大,最适合用来做剁椒鱼头。剁椒鱼头的剁椒是选用湖南本地人制作的剁辣椒做成的。剁椒鱼头是一道蒸菜。

9、毛氏红烧肉

毛氏红烧肉是湖南十大经典名菜之一。毛氏红烧肉的外观颜色红润好看,吃起来的口感:香咸微甜可口,红烧肉入口即化,非常软烂好吃。毛氏红烧肉是湖南当地人最吃的荤菜。

10、小炒黄牛肉

川菜多以水煮菜为主,而湘菜多以小炒为多,因此湘菜讲究一个“锅气”,只要一道小炒菜炒出锅气,味道立马提升一个档次,像前面说的农家小炒肉,现在准备介绍的小炒黄牛肉都属于这类菜,小炒黄牛肉是湘菜中比较经典的家常菜,味道香辣可口,开胃解馋,干香下饭。

11、腊鲢鱼

腊鲢鱼是湖南近几年很流行的菜肴,当地很多饭店以这道菜为招牌,好吃又不贵,特别下饭下酒,因此受大众喜爱而很火爆,腊鲢鱼肉质紧致,咸香浓郁,先把鱼浸泡回软,然后下锅煎好,再加姜、蒜、辣椒、辣妹子干烧制作而成,吃起来咸鲜下饭,风味独特。

12、湖南酱板鸭

记得第一次吃酱板鸭时就是一个字,非常辣,但是又控制不住想吃,这就是酱板鸭的魅力。酱板鸭的特点是香、辣、甘、麻、咸、酥、绵适中,吃起来香辣可口,低脂不腻,回味感强。

酱板鸭好吃,可是制作却不简单,先要把鸭子处理干净,再用重物把鸭子压平,然后放入盆中用姜、葱、干辣椒、玫瑰露酒等腌制起来,腌制好了再放入烤箱烤到表皮酥黄,然后又要放入卤水中把鸭子卤熟,然后晾晒起来,再把卤鸭子汤汁取一些收浓,刷在鸭子表面,吃的时候把酱板鸭蒸热就可以吃了。

13、宁乡口味蛇

除了广东,再也找不出比湖南长沙人更爱吃蛇的地方,宁乡口味蛇是从湖南宁乡县大成桥乡发源传到长沙的,其实宁乡最初也是不吃蛇的,后来因为有一家店把蛇做的小有名气,人们纷纷想尝尝,湖南人爱吃辣,而口味蛇又是以辣为特点,因此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口味蛇突出的就是“口味”,就是刺激味蕾,宁乡口味做法也不复杂,选用菜花蛇,让专业人士处理好蛇,然后用菜籽油、猪油加蒜、姜、蛇肉大火爆炒,下去豆瓣酱、辣椒、少许香料翻炒一下,加入适量的水,用盐、鸡精、味精、胡椒粉、蚝油、酱油等调味,放入高压锅压15分钟左右,压好以后再回锅收浓汤汁即可。

14、腊味合蒸

腊味一般指冬季制作的腊鸡、腊鱼、腊肉等,每年到了年底时,湖南很多地区就会做腊货,他们不是做一点,而是半头猪甚至整头猪做,一般能吃到第二年的下半年。

腊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传统名菜,先把腊肉、腊鱼、腊鸡过水,再去掉腊鸡的骨头,都切成薄片,摆入碗中,淋上腊鸡煮的汤,放上剁椒、姜、蒜、豆豉等上锅蒸熟,然后倒扣盘中,撒上葱花即可。

15、组庵鱼翅

组庵不是地名,而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清末湖南督军谭延闿(字:组庵)家宴名菜,后来流传民间,成为饮誉三湘的传统名菜。

组庵鱼翅也叫红煨鱼翅,是用鸡肉、猪肉同鱼翅一起蒸煮出来的,其菜品颜色淡黄、鲜咸味美、软糯柔滑、醇香适口,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高,被誉为菜中珍品。

以上就是关于湘菜中15道著名菜的介绍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尝一尝。

1,湘西椪柑

湘西椪柑,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湘西是中国最适于发展柑橘种植的地区,种橘历史至少有两千多年。湘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非常适宜柑橘生长,是中国果品协会认定的“中国椪柑之乡”。

2,龙山百合

龙山百合,湖南省龙山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龙山百合,可食用或药用,其形态卷曲、颜白如玉、味微苦、营养价值高。2018年3月,龙山百合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3,姜糖

姜糖是凤凰传统的独家特产,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这个起源无从在史志书上查找,根据乃是制糖艺人们一代代身传口谕至今。

4,罐罐菌

罐罐菌是一种可食用的真菌类生物,主要产值于凤凰北部的腊尔山台地。罐罐菌又名属养巴菌和猫儿,菌真菌类。主要产于凤凰北部的腊尔山台地,性喜温凉湿润,农历八月为生长旺季。

5,湘西酸萝卜

湘西酸萝卜是湖南湘西地区的特色小吃,辰溪一带的最有名。当地村民都有腌制酸萝卜的习惯,他们采用传统土家制作工艺以及独特的油辣子佐料,使成品颜色鲜,质地脆,酸辣香甜。

-湘西椪柑

-龙山百合

-凤凰姜糖

-罐罐菌

-湘西酸萝卜

湘西这块土地写满着沧桑,生长着顽强,展现着绝不屈服的南蛮力量,世代承继,古寨山民黝黑精瘦的臂膀里,迸发千钧排山、雷霆万壑的倔强、豪爽,那遒劲缠绕的瓣瓣脖筋,犹如眼前群峰绵峦风雨犁耕出的深深脊梁。

  湘西先古即有人类活动,土家族、苗族、瑶族同胞世代繁衍,战国时属楚黔中郡,几百里大山,几千年烟云,氤氲着神秘古朴的风俗文化。边民的头帕缠绕着盘古、巫傩、蛊惑,土布麻裙编织着勤劳、顽强、剽悍,他们唱着山歌,跳着原始的社巴、茅古斯舞。从蚩尤战败黄帝,避居湘黔蛮荒,领集三苗,开山结盟,到龙山县里耶镇秦代设营,从五代后梁彭氏永顺县设土司,到唐时凤凰县黄丝桥安营垒寨,从明朝筑百里苗疆南长城,酋首拥兵自统,到乾隆中期湘黔苗民起义,湘西这块土地写满着沧桑,生长着顽强,展现着绝不屈服的南蛮力量,世代承继,古寨山民黝黑精瘦的臂膀里,迸发千钧排山、雷霆万壑的倔强、豪爽,那遒劲缠绕的瓣瓣脖筋,犹如眼前群峰绵峦风雨犁耕出的深深脊梁。

节奏鲜明的土家族打溜子是怎样的?

打溜子又称“围鼓”、“打家伙”、“抽溜子”、“打十盘鼓”、“打家业”、“打点子”、“打路牌子”等,是湘西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