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姓分布
吕氏现在约有三百五十万人,在全国的分布如下:
(一)河南省 吕氏源于河南,古代夏虞之际,禹封伯夷为吕侯建吕国于南阳西,太始祖吕尚生于河南汲县姜塬(今卫辉市太公泉),于周初被封于齐(山东)二十代七百四十年为君。今留居河南的吕氏有三十多万人。
(01)偃师寇店支
(02)新安县支
(03)嵩县宋岭支
(04)登封吕岗支
(05)孟津翟泉支
(06)偃师牙庄支
(07)泌阳县支
(08)孟津东吕庙支
(09)洛阳西吕庙支
(10)孟津吕家村支
(11)孟津孟庄支
(12)罗山县支。
(二)广东省
(1)广州市及附近南海、佛山、高要等市、县,有吕氏数万人,解放前就有“八大家”,广州有宗祠。
(2)广东潮州、潮阳市、澄海市,吕氏数万人。大部分是蒙通、贲简、大防系列。
(3)湛江市郊大平镇始迁祖象星公,乃蒙正公之后裔。
(4)茂名鳌头镇、高州分界。始迁祖吕荣、吕迁兄弟,成化八年由福建上杭曹田江下村迁广东韶州府翁源县牛岗坝,再迁高州茂尔分界苫草堡南山村。
(5)化州中垌,始袒斌敬公于明成化年间由福建上槁县迁陆川再迂化州中垌之黄垌根,二世文政公,生四子:万一、万二、万三、万清,后裔近千人。
(三)广西僮族自治区 吕氏以陆川、平南、玉林、宾阳、博白、北流及迁到广东廉江、吴川等县的宗亲为一大支,人数逾10万人,
(1)宾阳吕氏5千人中,有3千人的祖先是南宋光宗初年从山东青州府琅邪山耀鸭塘迁来的。始祖树荣公住中华镇下乔村。宥辉公再迁大桥镇罗江吕村,现有七百余人,从宥辉至今已21代。
(2)陆川县现有吕氏人口四万七千多人,几百年间迁出的人数与留居的相等。因为多子的几乎都分出去占籍,自谋出路。
(3)平南县,有吕氏一万余人,与陆川同为蒙亨、夷简系列,同为七十六世太德公之后,属 郎怀礼之后,比陆川吕早到广西数十年,玉林樟木吕氏数千人也是四郎之后,八十三世以期生五子,长子为阎公,号厚道,与陆川迁善公同为八十四世,现在与陆川吕氏联谊甚亲密。
(4)博白县吕氏四千多人,由陆川迁来的。而从博白迁合浦、灵山、钦州、防城的有七千人之多。
(5)北流县,吕氏五千多人,仅山坪村就有四千多,均从陆川迁来。
(四)安徽省 一支,宋初六十一世祖吕龟祥和寿州,便从洛刚迁居寿州(今安徽风台),了孙遂为寿州人,蒙亨公夷简公,公著公皆出寿州。其后嗣希杰,於哲宗二年为金陵宁国府(属安徽)旌德县知事,后人以希杰为金陵始祖。另一支(据安徽寿州吕氏家谱)为吕不韦之后嗣。
(五)山东省 为太公立围之地。吕氏不少于三十万人。连系上有族谱的为吕蒙亨一一夷简一一公著一一希哲——复问——本祥系。蒙亨公之十一世孙伯达公于洪武四年由莒州沂水迁霁邱山偏屺口(今山东省梁山县吕屺口镇)为始祖裔孙多居梁山县境、少数分迁嘉祥县、郓城县、汶上县、济宁市、肖县和河南台前等地。从始祖至仿已传至二十五世,达一万五千多人。
(六)福建省 两大宗支,一是泉州南安县占公竟茂(十八世)之后。另一支是闽西始祖大德公,1178年(宋孝宗泞熙五年)生丁安徽旌德县,足蒙亨——夷简——公绰——希杰一
一求一这个系列。 。
(七)台湾省 有三万吕氏,台北、新竹桃园县等儿处吕氏宗亲会,回大陆控亲祭祖。
(八)香港特别行政区 有两万吕氏,粤桂闽出去的都有,也组成宗亲会。
(九)新加坡 吕氏宗亲会,有2500人参加,出会刊,与陆川有联系。
(十)泰国曼谷 有吕氏四万人,有客家报,华侨报。首相川吕沛即吕基文,祖籍福建南安。
(十一)马来西亚 有吕氏宗亲会于槟城,吕氏四千人。
(十二)港、台、新、马、泰 吕氏联谊会有过聚会,只联欢会餐,出会刊。
(十三)江西省 全省不少于十万人。九江附近一个镇就有五千人,瑞金修了《吕氏族谱》有数千人,赣南兴国一带吕氏甚众,兴国县尚公九十八代嗣孙宗法公汇编了《吕氏族谱》裔水《行钧公推、拾二子联修四大房(珍元、梦奇、德熊、时思)分支图表》。
(十四)湖南省 吕氏也不少于l O万人,爵乐家吕骥就赴湖南人,汀南多一些。从福建迁米的也不少,支系不。
(十五)湖北省 吕氏约二、三十万人,钟祥县绝大部分姓吕,支系不祥。
(十六)江苏、浙江 也有数十万吕氏,分散居住,很难联系。店代吕延之为浙东节度使,有子孙在金华定居吕祖谦是南宋定居金华的。在扬州,见到吕氏姑姐,云是镇江人,世系不明,南京附近江宁、上元、大德之长子迁回来,子孙不少。
(十七)山西省 河东郡乃我吕氏发祥之地,永泳、芮城,吕洞宾故乡老吕多,吕梁地区分散居住,估计山西有三、四十万自不伐公入晋至唐宪宗吕镇迁洛阳,刚好一千年,故全国各地吕氏门联都写“河东家声”。
(十八)辽宁省 海河县是全国政协副主任、上将吕正操故里。吕东也是海河人,大连附近有吕村。
(十九)四川省 有吕氏数万人,仪巴东县就有五千人集居。其他地方联系不上。
(二十)云南、贵州 吕氏分散居住,有大防公后裔迁云南。大德公三子情礼后人也有迁云南的。
(二十一)陕、甘、宁 吕氏不少。西谅国王吕光之后也会有,是另一支吕氏。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家村西侧。现在开辟成为大槐树公园。传说某日官府要求全县人民到大槐树下集合。来了以后被告知奉朝廷旨意移民他乡。顿时男女老少哭作一团。但是衙役严密看守,不许离开,而且即刻点名注册,用绳子捆住手臂穿成一串启程。沿途有官兵看守。移民只能在大小便的时候请求松绑‘解手’。这也就是现在‘解手’一词的来历。官府为了防止移民逃跑,用刀子把每个人小脚趾头的指甲上劈成两瓣。据说,如果你现在小脚趾甲是两瓣(骈甲),肯定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当然,这个以小脚趾甲是否两瓣断定祖籍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刀伤是不能遗传的。不过,明朝大移民却是历史事实。由于元代统治者杀人过多,明朝初叶又经历建文帝和燕王朱栎的战争,全国人口剧减。只有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相对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为了巩固明朝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的五十余年间,明朝政府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移民。而洪洞县是晋南当时最大和人口最稠密的县,因此也是提供移民最多的地方。明朝政府的确在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办理移民,因此大槐树成了移民集聚的地方。
明初从洪洞县出去的移民主要迁到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徙到陕西、甘肃和宁夏地区。据统计,从山西前出去的移民的后代今天数目超过两亿多人。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很多家族都是山西洪洞后代也不为过。传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这些丘八所到之处肆意抢掠,但是到洪洞县大槐树之后,纷纷下马罗拜,而且将抢夺来的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原因在于这些兵相互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至今,华北等地仍然流传这样一首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公园里面设有查询姓氏来历的服务, 可以方便地查找大约四百五十个姓氏的起源和演变。
我于是要求查一下‘吕’这个姓的起源。结果是:吕, 炎帝后裔,共工氏从孙伯夷的后代。 伯夷是禹的‘心吕之臣’,后被舜赐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落。这个吕氏部落是姜姓的分支,属于羌人一支。这支吕姓氏族从甘肃后来到陕西、山西和山东。顺便说依据,吕姓和齐姓都是齐国创始人吕尚(姜子牙)的后裔。
吕姓还有一支是从姬姓分出来的。较少提到的还有另外一支是赐姓。
现在吕姓分布在山西和山东较多。山东的地方戏又称‘吕剧’。往大了说,吕姓这一族出了很多知名人士。除了帮助周武王开创周朝的吕尚之外,著名的有战国时期的吕不韦、三国时期的吕布和吕蒙、清代的吕留良等。不过,山西古大槐树虽然解决了我关于吕姓氏族来源的问题,还是没有弄清楚我的真实祖籍。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回到我父亲出生的那个小村子。我父亲来自山东文登县。村里应该仍然保有吕氏家谱。我只是在三岁的时候因为爷爷病重回过那个村子。从此,我与家乡无缘了,与父亲家里的亲戚也失去联系。如果现在回去,难免会出现村里人‘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
顺便给太太查了一下。太太姓张。张是大姓。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张姓比吕姓要知名多了,现在是除了李和王之后的第三大姓氏。张姓的始祖是黄帝的孙子,名字叫‘挥’。传说他发明了弓箭和渔网,所以‘张’字是一个人手持一张弓。张姓氏族起源于古冀州。张姓一族杰出人物辈出,肯定比我们老吕家多多了(人口基数大)。
查了姓氏起源才发现,原来从老祖宗那里张姓就是黄帝的孙子,而我们吕姓祖先是辅佐之臣。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我们家里,太太是主脑,而我心甘情愿地为她服务。敢情到现在还是吕姓伺候姓张的。寻根寻出这个结果,我就死心塌地,绝对不在家里争领导权了。
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家村西侧。
现在开辟成为大槐树公园。
传说某日官府要求全县人民到大槐树下 。
来了以后被告知奉朝廷旨意移民他乡。
顿时男女老少哭作一团。
但是衙役严密看守,不许离开,而且即刻点名注册,用绳子捆住手臂穿成一串启程。
沿途有官兵看守。
移民只能在大小便的时候请求松绑‘解手’。
这也就是现在‘解手’一词的来历。
官府为了防止移民逃跑,用刀子把每个人小脚趾头的指甲上劈成两瓣。
据说,如果你现在小脚趾甲是两瓣(骈甲),肯定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
当然,这个以小脚趾甲是否两瓣断定祖籍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刀伤是不能遗传的。
不过,明朝大移民却是历史事实。
由于元代统治者杀人过多,明朝初叶又经历建文帝和燕王朱栎的战争,全国人口剧减。
只有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相对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为了巩固明朝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的五十余年间,明朝 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移民。
而洪洞县是晋南当时最大和人口最稠密的县,因此也是提供移民最多的地方。
明朝 的确在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办理移民,因此大槐树成了移民集聚的地方。
明初从洪洞县出去的移民主要迁到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徙到陕西、甘肃和宁夏地区。
据统计,从山西前出去的移民的后代今天数目超过两亿多人。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很多家族都是山西洪洞后代也不为过。
传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
这些丘八所到之处肆意抢掠,但是到洪洞县大槐树之后,纷纷下马罗拜,而且将抢夺来的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原因在于这些兵相互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
至今,华北等地仍然流传这样一首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公园里面设有查询姓氏来历的服务, 可以方便地查找大约四百五十个姓氏的起源和演变。
我于是要求查一下‘吕’这个姓的起源。
结果是:吕, 炎帝后裔,共工氏从孙伯夷的后代。
伯夷是禹的‘心吕之臣’,后被舜赐姓姜,赐氏为吕,并封他为吕侯,形成吕氏部落。
这个吕氏部落是姜姓的分支,属于羌人一支。
这支吕姓氏族从甘肃后来到陕西、山西和山东。
顺便说依据,吕姓和齐姓都是齐国创始人吕尚(姜子牙)的后裔。
吕姓还有一支是从姬姓分出来的。
较少提到的还有另外一支是赐姓。
现在吕姓分布在山西和山东较多。
山东的地方戏又称‘吕剧’。
往大了说,吕姓这一族出了很多知名人士。
除了帮助周武王开创周朝的吕尚之外,著名的有战国时期的吕不韦、三国时期的吕布和吕蒙、清代的吕留良等。
不过,山西古大槐树虽然解决了我关于吕姓氏族来源的问题,还是没有弄清楚我的真实祖籍。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回到我父亲出生的那个小村子。
我父亲来自山东文登县。
村里应该仍然保有吕氏家谱。
我只是在三岁的时候因为爷爷病重回过那个村子。
从此,我与家乡无缘了,与父亲家里的亲戚也失去联系。
如果现在回去,难免会出现村里人‘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
顺便给太太查了一下。
太太姓张。
张是大姓。
俗话说:张王李赵遍地刘。
张姓比吕姓要知名多了,现在是除了李和王之后的第三大姓氏。
张姓的始祖是黄帝的孙子,名字叫‘挥’。
传说他发明了弓箭和渔网,所以‘张’字是一个人手持一张弓。
张姓氏族起源于古冀州。
张姓一族杰出人物辈出,肯定比我们老吕家多多了(人口基数大)。
查了姓氏起源才发现,原来从老祖宗那里张姓就是黄帝的孙子,而我们吕姓祖先是辅佐之臣。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在我们家里,太太是主脑,而我心甘情愿地为她服务。
敢情到现在还是吕姓伺候姓张的。
寻根寻出这个结果,我就死心塌地,绝对不在家里争领导权了。
大约从宋元杂剧开始,热情的民间文学写手们赋予了包拯同志宝剑、金牌、钢铡等多种杀伤性武器,并且赋予了他可以先斩后奏的特权,而且他还可以出入阴阳两界断案,不用办护照。老百姓看完戏这个美呀,这个解恨呀,可回去该挨打还得挨打,该交罚款还得交罚款。 具体地说,大力提升包拯同志历史和精神品位的是元杂剧。如果说宋元话本中包公还只是一位精干的裁判官,那么在元杂剧中,包公就被塑造成了铁面无私,专跟高官豪强较劲的超级斗士。在元代,有关包公的戏大量出现,现存的一百几十种元杂剧中,光包公戏就有十多种。比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关汉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郑廷玉的“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李行道的“包待制智赚灰阑记”、武汉臣的“包待制智赚生金阁”及“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等。有的戏主角虽不是包公,可他的形象在戏中也很高大。 值得注意的,1967年在古墓中出土了明代成化年间刊出的九种说唱包公案故事,如《仁宗认母传》、《断国舅公案传》等,说明到了明代已有连台讲唱的大书,其中斩皇亲系列突出了包拯铁面无私的大无畏精神。 明代万历二十二年刊出的《百家公案》也叫《包公演义》,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包公案小说。描写的重点在“判断百家公案事迹”,为了凑足一百个案例,不可能有一个中心事件来贯穿全书,因此,书中每一回都是个独立故事,其中秦香莲的故事首次在书中出现。这些故事题材取自前代法家公案集、文言笔记、元曲等书籍,然后全都附会在包公身上,达到提高了包拯同志崇高形象的目的。 明末清初的话本小说《龙图公案》,以《百家公案》为基础,删去了其中的诗词评语,仍然是各自独立的故事。清嘉庆年间出版的《万花楼》,将史传英雄演义与公案故事相结合,以反权奸为主题,开创了包公案小说的新形式。但对后世戏曲小说影响最深远的还是石玉昆说唱的《三侠五义》。这本书是无名氏据石玉昆的说唱“听而录之”的,因为是以高大全的包大人为偶像人物,所以又叫《龙图公案》或《包公案》。在这本书中的包拯已演变成了成熟政治家,既要扶正祛邪,平反冤狱;又要反对朝野豪强搅乱朝纲;还要将离经叛道的侠客们纳入封建秩序轨道,为朝廷去效力,简直把公检法纪检监察,甚至牧师的活全包了。因此破案只是小说的框架和引子,重点已转向侠客们无时不在的惩恶行动,而侠客们既到处张扬自己的个性,又强调遵守朝廷的法纪,成了供大家瞻仰的高大全。 到了清末民初,不光武侠小说很兴盛,戏曲中也有十几种剧目移植于《三侠五义》,如《五鼠闹东京》、《断后》等等都是。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在清代嘉庆年间还出现了大家熟悉的《铡美案》,经过民间文学的加工,包公的形象越来越高大,故事越来越离谱儿,连人间至高无上的皇帝,阴间无所不能的阎罗都惧他三分。 说起来包拯在开封府尹的任上不过三年,他真的有过打龙袍、铡驸马,斩包勉的反潮流事迹吗?这其实是老百姓和民间戏剧家“添油加醋”的结果。 先说斩包勉。我们前面说过,包拯根本不是由大嫂带大的,也根本没有管大嫂叫嫂娘这档子事儿。包拯小时候父母硬朗着那,再说正史里也根本没有包拯斩亲侄子的记载。所以说,斩包勉连同上面说过的包拯被当做弃婴扔掉的故事,纯属民间文人挑动别人家庭矛盾,制造不和谐因素所为。 至于铡驸马,我们在前一讲也说过,宋代的公主中没有一个下嫁当朝驸马的,陈世美是晚好几百年的清初人,所以,包拯就是把铡刀抡的虎虎生风,也铡不下老陈的脑袋。据史料记载,唐宋两朝“驸马都尉从五品,皆尚主者为之”。看来,古代的“驸马”也没有多大实权,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过是一种“宫廷摆设”罢了。犯不上让老包同志打开杀戒。 另外,京剧《铡美案》中还有一个力挺包拯的老相爷王延龄,按照包拯在北宋活动年代,丞相中并无王延龄其人。只有一个叫王旦的人,可能是王延龄的原形。王旦在真宗朝为相时间最长,老成持重,待人接物也较平和,但王旦和包拯并无师生之谊。包拯为开封府尹是宋仁宗时的事,那时王旦已经去世,多年,可见包公上演的“铡美案”完全是一出关公战秦琼式的闹剧。 只有京剧《狸猫换太子》、《打龙袍》好像还能在正史中找到点痕迹。它说的是:宋仁宗皇帝的生母李宸妃生完小皇子后,被刘皇后用剥了皮的狸猫换走了。皇上因此怪罪下来,在好心宫女和太监的帮助下李宸妃逃出皇宫,后来流落到了陈州。仁宗继位后,包拯到陈州放粮救济灾民,李宸妃在义子的帮助下拦轿告状。明朝秋毫的包拯,立刻就审清了案由,并从陈州捎回了李宸妃,终于使仁宗母子相认,实现了皇家大团圆。仁宗想到老娘在民间流落多年,受了很大的罪,虽然不能让包拯对自己血丝呼喇地论铡刀,怎么也得象征性地打自己几下,树立树立自己的孝子形象呀!包拯多聪明,龙头和龙体当然不能打,那就打打龙袍吧,这就是京剧《打龙袍》的来历。 宫女们心说,其实每天晒衣服时,甭管龙袍、凤袍都得打一打,因为这样省得招尘土,生虫子。不过这可是个力气活,就她们那小嫩胳膊、小细腿的怎么打,也打不干净。这回包大人既然要承包打龙袍的活儿,当当小时工,咱也不能拦着呀。要不是赶上事儿,谁敢用包相爷这样的小时工呀!那得多高的薪酬呀!这回包相爷自愿打龙袍,省的大家受累,宫女们能不高兴吗? 我这虽然是开玩笑,可上面说的那些,也全是民间小说家、戏剧家在逗你玩儿。这也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 据宋史记载,真宗皇后刘氏确是一位很有政治才干的人物。可刘后垂帘听政,历史上却非议很多,可事实上她临朝实行的善政很多。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调整政府机构和消减公务员,大大减少了行政支出,并且在兴办学校和科举考试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改革。史称:“初,仁宗即位尚少,(章献)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这恐怕跟刘氏出身贫苦,了解民间疾苦有关。 《涑水记闻》中说“刘后本蜀人,善播鼗。蜀人龚美携之入京。”这句话准确介绍了刘后的出身籍贯,等于是为她填写了一张履历表。 具体地说,刘后原籍益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成都,名字叫刘娥。如历史所记载的那样,刘娥却有一个绝技,就是打拨浪鼓。她打小就没了爹,由外祖父做主嫁给了穷银匠龚美。拨浪鼓原本是小贩用来招引顾客的东西,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用来哄孩子。可这玩意儿到了人家刘娥手里,却打得非常有节奏感,也很动听,实现了经济、政治效益的最大化逗乐了皇帝当皇后。 话说,龚美因为在成都日子过得不如意,于是就想到东京汴梁来做“京漂”。一开始龚美还以为带着刘娥是个累赘,没想到一路上人家打拨浪鼓的绝技却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打拨浪鼓卖唱的名声不大好听,可刘娥发扬“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精神,有力地回击了来自社会的流言蜚语,胜利地挺进了京城。 到了京城,龚美的生活过得依然很艰苦,只好让刘娥继续在街上卖艺打拨浪鼓。没想到,刘娥在京城文艺圈儿一炮打响,原来围观者见她长得面若桃花,歌喉婉转,拨浪鼓又打得非常动听,所以都很捧场,一时积攒了不少粉丝。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娥在京城杂耍界的人气越来越旺,连宫里的襄王赵恒都听说了此人此事。一天他带着几个随从,特意来观赏刘娥的演出。刘娥一见当朝王子光临,便使出浑身解数展示绝技,她还不时地挑眉飞眼,暗中传情。当时只有14岁的赵恒,抵抗精神污染的能力很差,一见这民间野狐缠,魂儿立刻就被人家勾走了。回宫后赵恒立刻派人跟龚美谈判,很快谈妥了刘美女的转让价格,将她引进宫里来。 宋太宗听说儿子赵恒小小年纪便沉溺女色,而且还弄了个二婚头,感到非常愤怒,立刻下令把刘娥遣送四川原籍劳动教养。赵恒没法,只好当面答应把刘娥送回老家,暗地里却将她安排到了幕僚张蓍的家中。张蓍立即让老婆以娘娘的规格伺候好刘娥,自己却大张旗鼓地搬到了襄王府值班。张蓍这样做完全是为了避嫌,他明白刘娥躲到自己家,完全是在搞政治储蓄。自己要是经受不了引诱,动用了这个人体资源,就离倒霉不远了。因为,一待时机成熟了,自己就得连本带利还给赵官家,千万不能私立美人“小金库”。 后来赵恒果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宋真宗。他的第一个老婆就是前边咱们说过的潘美的第八个女儿,还没等赵恒当上皇帝就死了;第二个老婆郭氏虽然熬地当上了皇后,可不久也死了;就这样刘娥这个潜力股,终于变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涨停板。 经过这么多年的磨折,虽然天遂人愿,可刘娥也到了生育困难的中年,所以她做梦都想有个皇子,以便确保自己在后宫的地位,并最终成为皇后。后来她发现侍候自己的宫人李顺容有了身孕,于是就打起了李代桃僵的主意,所以李顺容生子之后,刘娥马上就派人把他抱了过去,收为己子。李顺容见儿子还没睁开眼就被人抱走了,虽然心如刀绞,但她却不敢流露丝毫的不满,否则不但自己性命难保,还会给儿子带来灾难。但也有人说,这是李顺容在进行的特殊人力投资,因为她明白把儿子送给刘后代养,就等于搭上了时速500公里的命运“高铁”很快就能当上皇帝。 后来宋真宗死了,仁宗赵祯即位了,那时他只有13岁。由于宋真宗临死前曾有:“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的遗诏,所以刘娥得以垂帘听政多年。仁宗即位,李顺容也在这一年病死了,不过刘皇后并没有迫害李宸妃,更没干“狸猫换太子”的怪事,因为没这个必要,抱来儿子代养,完全是真宗默许的。 不过,已垂帘执政多年的刘太后,确实想按一般宫人规格,对李妃来个丧事从简。这时,宰相吕夷简找到太监罗崇勋说,你要倒霉了你信吗,你要倒霉了你信吗?不知道当今皇上是李宸妃的亲生儿子吗?如果你们对她丧事从简,等他儿子亲政后肯定收拾你们。罗崇勋忙问,那怎么办?老吕说,得用皇后的服饰给她下葬呀,千万别在这事儿上省钱,老话不是说,省着省着,窟窿等着吗!你们不按我说的办,有你跳冰窟窿的那天。罗崇勋一听很害怕,马上转告了刘太后,吕夷简还是不放心,又直接找到了刘后说:“您对李宸妃绝对不能搞丧事从简,难道您日后不想保全刘氏宗族吗?”刘后一听也惊出了一身冷汗,立马下旨厚葬李宸妃。 明道二年,刘太后死了,宋仁宗亲自执政。他的叔叔,曾经的“八千岁”赵元俨,别有用心地告诉了赵祯一个20年前的出生秘密:你的生母是李宸妃,她被迫害致死并草草埋葬。宋仁宗一听,非常气愤,立即下令开棺检查。可开棺后,却发现母亲被殓以水银,穿的也是皇后冠服,于是就感叹道:“人言岂可信哉!”。事情既然如此,他也就没有实施报复,并厚待了刘太后族人。 说起来,宋代垂帘听政的并不止这位刘皇后。其实,两宋曾有九位后妃因形势需要主持过大政。比如英宗朝的仁宗曹皇后;徽宗朝的神宗向皇后;恭宗朝理宗谢皇后;端宗朝的度宗杨淑妃等等。其中苦大仇深的刘娥刘皇后听政最长,有11年之久,最短的吴皇后则只有4天。 后妃参与政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由此导致外戚干政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然而只有宋代没有造成后妃篡位,外戚篡权的大动乱。相反,宋代后妃们主政,往往有效发挥了稳定政局、延续政权统治的作用,而且她们还具有居功不傲,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少见。说起来,根本原因就在于,宋代开国之初就确立的“皇帝士与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在这个基本国策框架内,朝臣对后妃与政的“进”与“退”掌握着相当程度的主动权。当需要稳定政局、辅佐幼帝时,士大夫就会积极支持后妃参政;一旦幼主长大,具有了执政能力,朝臣又会坚决要求后妃归还权利。这样的制度制约机制,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高,实在是高! 刚才咱们说到,赵宋皇室之所以避免了一场血腥的宫廷仇杀,既有朝臣吕夷简、范仲淹善意调解的结果,又跟刘后受制度约束,不敢肆意妄为有关。这一宫廷事件的解决跟包拯没有任何关系,因为那时他还在家乡做七品芝麻官那,就是想制约后妃专权,管皇上家闲事儿,也靠不了前儿。 话说回包拯。他在开封府的时间其实很短。就是他积极办案,别人也全力配合,也办不完诸如打龙袍、杀赵王、铡驸马,斩包勉等通天大案。查《宋史。包拯传》只有一起审理割牛舌的案例,还是包拯任安徽天长县知县时干的。就是这样一个小小案例,《宋史》还记在了俩人名下,就是发劳务费也得对半分,包拯想独吞都不可能。 皇上家的闲事关不了,破案的事儿不内行,但包拯在打击权贵,减轻农民负担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包拯任监察御史时,转运使王逵向皇帝告状,说陈州地方官任中师盘剥农民多收钱粮。人们都知道任中师廉洁,王逵是个贪官,这是否是恶人先告状呢?于是朝廷就派人去调查,许多人都畏惧王逵的权势不敢去,包拯为了弄清真相,为民除害,毅然来到陈州。经过调查掌握了证据,回到东京向皇帝报告;对农民任意搜刮,引起民怨沸腾的正是那个王逵。在包拯的要求下王逵被撤职,并将多收的钱粮还给了农民。元杂剧“包待制陈州粜米”及后来的戏剧《陈州放粮》都是根据这件事儿,加以渲染虚构而成的。 元杂剧其实很有现实性,它和描写现实的元曲,如张养浩的《山坡羊》一样,巧妙地用历史题材,表现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社会现实。这时因为,元代不同于别的皇朝,它的全部统治就是游牧民族的军事占领。蒙古酋长以军人为地方官,根本不懂得啥叫吏治,因此要说元代吏治腐败,倒是抬举人家了。因为酋长们根本不懂什么行政管理什么吏治,也根本没有读过MBA或EMBA工商管理,有的连汉语都不懂,只得把刑事案子交给汉族小吏,让他们直奔主题。自己的工作就是准备好钱袋子装钱。在铁木尔大德七年,一次就查出了一万八千四百多贪官污吏,四万五千八百多锭赃钞,五千一百多个冤狱,有势力的赃官还不包括在内。元杂剧对他们罪恶的暴露,很多是通过包公戏来曲折反映的,包公传奇的出现并不断被神化,新故事不断地被演绎出来,说明宋以后的吏治,真的是黄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也说明舆情力量的强大改变不了现实,我就在戏剧中表达自己的好恶与爱憎。 包公戏之所以越演越热闹还因为包拯不像其他清官,如范仲淹、苏轼那样多灾多难。他总是稳坐高位,危难之时总能逢凶化吉,很适合中国人好人有好报的心理。老百姓想得也对呀,你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我们怎么拿您当保护神呢?在是非不分的封建社会里,作为民间正直之神的包公,会给人们带来希望,有助于人们在苦难的生活中坚持下去。包公成了他们受欺负时无奈的心里安慰,有时再吼两嗓子有关的戏文就更痛快了。其实包拯活着的时候,大概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清官的形象代言人。 说起来,老百姓对“清官包公”的塑造,对于整个封建官僚体系来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贪腐者的贪婪和卑鄙,按说为官者应该极力打压才对。可相反官府却采取了相反的态度,宋代以后,各朝各代为他修庙、修故居、修家谱,从官方的角度为包公重塑金身。想想,这一点也不奇怪,完全是统治的需要,其形成过程与基督教的形成过程非常相似起初被官方所打压,后来又极力被推崇。 其实在正史里,包公也并不都是正面形象。据史书记载:奸臣张尧佐因侄女张贵妃被仁宗所宠爱,所以张贵妃就向仁宗大力推荐自己的堂伯父张尧佐做宣徽使,包拯起初跟张择行、唐介等人“共论之,语甚切”, 《曲洧旧闻》里甚至说,仁宗的人事提议刚一出口,立即遭到包拯的反对。当时老包情绪激动,“反复数百言”,唾沫星儿都溅到了仁宗脸上! 回到后宫,贵妃马上前来慰问谢罪。仁宗一面用袖子擦脸,一面抱怨:“包拯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岂不知包拯为御史乎?”可后来看到皇上固执地力挺张尧佐,包拯又釜底抽薪,来了个360度大转弯,跟老张达成了政治妥协,害的唐介被撤职流放,自己却连连高升。这倒很像小说《万花楼》中,包拯审判的那个徇情枉法的案例。小说中包拯有一个不能善始善终的同窗好友,行为方式倒是跟当时的包拯很相像。所以封建政治生态中的包公,不可能事事干的磊落,也不可能是个高大全,因为人们谁都明白戏里的包公,在现实中其实是没法活下去。如果事事铁面无私,专跟皇亲国戚、高官显贵作对,上上下下得罪个够,连自己都保护不好,还能保护谁呢?可能包拯也理解,仁宗再廉洁自律,给老岳父的堂哥安排个官做,也算是人之常情。皇家的官不给皇上的亲戚做,给谁做呀?肥水不流外人田吗?老百姓都懂,老包能不懂?
东街村姓氏较多,有魏、吕、李、朱、康、张等10余姓。其中以魏姓居多,约占全村人口的70%以上。据魏氏家谱记载:其先祖于明代永乐年间从河北枣强县迁至莱芜棋山以西的王庄居住。后于嘉靖年间复迁至吐丝口定居。东街村人崇尚文明,民风淳朴,亲如一家。
1952年,东街村建立初级社,1956年加入高级社,社长都是朱司财、魏春业.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到实行联产承包制,都称为“东街大队”.该村律围前属口子区,1951年改为二区;1955年隶属港里区;1958年改属口镇乡:同年10月成立口镇公社属口镇公社。之后隶属关系未变。均属口镇。
东街村人一向重视教育。民国前,东街村就有私塾教育。到民国初年,东街村创建了第一所初级小学。自恢复高考以来升人高等院校的学生达百人之多,1978年恢复高考考取的l本科生有魏佑福和魏兴国,第一个研究生是魏丕来。
东街村的民间艺术颇负盛沼,最有名的是狮子舞和龙灯。1950年,在莱芜县民间艺术汇演中,表演者魏佑居、魏佑伦、魏丕兴等,不凡的身手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荣获表演奖第一名,受到当时莱芜县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嘉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又重新绽放。当年的表演者大都健在,每逢春节和元宵节村委都聘请几位老人现场指导,培养接班人,使这一传统艺术得以完好继承下来。
东街村历来就出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较有名气的是制作猪胰皂的吕万钧和打造银器首饰的魏昌培。
吕万钧经营的猪胰皂属于祖传。其配方独特,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具有护肤养颜之功效。用老吕的猪胰皂洗手脸,皮肤显得格外细腻白嫩。它去污能力强,连皮肤纹理间的污垢也能洗得一千二净。这种猪胰皂即使用到最后也依然润滑如故,倍受司机和电焊工的青睐,产品常常供不应求。老人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吕呈茂,吕呈林子承父业,继续经营,由于质量过硬,生意更加红火,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在三、四千元以上。
魏昌培打造银器首饰亦属子承父业,其父魏佑太早年因生活所迫,经亲戚介绍到太和县学习银器打造技术,学成后在东街开设“宝善行”,魏昌培自幼耳濡目染,15岁正式从父学艺,18岁即出徒,其父病殁后一人独撑门面。他的手艺更为精湛,打造的银器首饰做工精巧别致,货真价实。产品有银簪,银镯、耳坠、戒指、耳环等。上面大多饰以雕花图案,华贵典雅。产品远近闻名,成为抢手货,在东部山区最为叫好,苗山、见马、勺山、铜山一带农民往往上门求购,门庭若市。
除此以外,东街村打火烧,炸油条,蒸馒头,造糕点,电气焊,白铁加工等方面的专业户更是多如繁星。他们为东街村经济繁荣撑起了一方天空。
东街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0年,日寇的铁蹄踏进了口镇,并安设据点实行法西斯统治,口镇人民同仇敌忾,与日寇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东街村抗日烈士魏佑焕、魏佑宣就是其中的代表。1937年魏佑焕和他的战友在下水河伏击日寇的战斗中,因敌我悬殊,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魏佑宣以会长的身份为掩护,长期从事地下斗争,给我军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情报,配合部队狠狠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一次在给八路军写情报时不幸被敌人发现,身份暴露,旋遭日寇逮捕。虽敌人威逼利诱仍严守组织秘密威武不屈。敌人恼羞成怒,遂将其残忍杀害于汇河。他们的英雄行为气壮山河,万古流芳。
抗日战争时,东街村医生李宝文在八路军驻莱办事处主任亓象岑动员下,与亓林甫,郭子郁等人发起成立莱芜县抗日救国会。并任所组织的妇女救护队指导员。日军侵占莱城后医院迁往口镇。1940年日伪军在口镇安设据点后,李宝文以行医为掩护,秘密给八路军输送药品和医疗器械,救护伤员。1942年5月的一天,他听说八路军侦察员景玉连在郭家镇与刘伯戈顽军遭遇负伤后,立即在夜间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封锁线前去抢救,经其精心治疗,伤员很快痊愈,重返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东街村共有13位烈士。其中,5人分别在莱芜战役或孟良崮战役中为国捐躯。
东街村1030多亩土地分布在口镇的东、南、北三面。在这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东街村人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无穷的物质财富。全村土地就土壤特性来看,东坡和南坡明显优于北坡地,其土质松软,易于耕种,且较肥沃,尤其抗涝+地下水源极为丰富,往往挖两3米深就能见水。故粮食亩产在千斤以上。为充分利用这一地利条件,东街村委大力进行结构调整鼓励村民种姜种蒜,目前,姜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规模。北坡地截然不同,属粘性土壤,既不抗旱,更不抗涝,且较贫瘠。地下水源严重匮乏。为改变缺水的现状,东街村在1985年从下水河至邱家岭铺设了一条地下管道,引雪野水渠的水进行浇灌,东面引大治水库和橡皮坝的水,灌溉农田,但仕兀旱之时,水库供水不及时,村民只能望天兴叹。目前东街村委正着手筹集资金,在电池材料厂以南建拦河坝一处,保证北坡地的用水,为实施结构调整打下基础。
东街村地处吐丝口镇之中,自古以来这里就商贸云集,耳濡目柒经商的人也就多起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些有文化有眼光的年轻人率先投入到商品经济的大潮之中。如20世纪80年代初从修理自行车发展到批发零售自行车的宁青春,卖钟表、眼镜的魏河吉,卖兽药的魏英培,修理电机兼卖电器的吕成勇,经营建筑材料兼装饰的魏延培、刘世勇、魏丕庚,专营配镜的魏永吉等,都成了经商的佼佼者。他们的固定资产均在30万元以上,成为东街村的致富带头人。
1979年,东街村创办了板纸厂,所产板纸主要用于制作包装箱等。产品远销淄博,河北,广东等地,年创利税30多万元,安置闲散劳力100多人。纸板厂的建成投产既壮大r集体经济,也使村民腰包迅速鼓起来。
80年代中期,东街村的建筑业迅速发展,较著名的有魏佑绪、吕文运、魏华培、魏丕勇组织的四支建筑队,他们大活小活都能干,小到给老百姓修葺房屋,大到给公家盖楼房,一年四季有活干,安置带动了大量剩余劳力,尤其是家庭妇女。有的一家小两口都干建筑,一年下来,收入不菲。
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加快了东街村小城镇建设的步伐。1985年根据镇政府的统一规划,新辟了一条长500多米,宽25米的东西沥青路,被命名为“镇中路”。和过去狭窄弯曲的老街相比有天壤之别。“镇中路”的建成,使村民再也不会感叹行路难了。十几年来路边已是高楼林立,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一条初具规模的商业街。东街村委一班人在继续重视“镇中路”建设的同时,又以口镇的经济开发为契机,把发展的生长点放在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本村以及外地的经商户到此建房经商。H前已有十几座商住楼拔地而起,成为东街村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此经商者有从事餐饮业的,有从事装修的,有经营建筑材料的,有卖家俱的……还有的经商户正在筹备建房。最近,支部村委一班人,多方筹集资金,在北环路以及东照路以西以南新上变压器2台,为下一步建成民营经济区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这里将是东街今后经济发展最繁荣的地方。
2001年12月,东街村委进行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东街村在新一届村委的领导下,承前启后,正在向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奋进!
吕姓分布
本文2023-10-03 15:11: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5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