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是如何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张之洞是如何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吗?,第1张

张之洞既然能够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他肯定是有一定的才能的,他16岁的时候,就在乡试中荣获第一成为解元郎。而且张之洞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特长,那就是对对联,他对出来的对联,可谓是字字工整,字字珠玑,所以说他以对联而被慈禧太后得知。

张之洞非常的有才能,他不管是在文学造诣上,还是在政治见解上,都非常的优秀。他在公堂之上,可谓是如鱼得水,因为他的家族有许许多多的朝堂官员,所以说他对于朝堂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且他的思想先进,能够一语命中,慈禧太后就因此特别的青睐于这个张之洞,最后张之洞也不负慈禧太后的期望,为大清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

张之洞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人,在他父亲死去之后,恰逢到了他的科举考试,但是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科举考试,为父亲守孝三年。三年之后,张之洞又因为是哥哥监考,所以他必须得避讳,这样他的科举考试就延迟了两三年。后来慈禧太后听人说张之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一个人,他对对联十分的工整,而且十分的有深意,因为张之万和张之洞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所以慈禧太后就叫来张之万前来询问,得知张之洞乃是他的同族兄弟,所以说这又让慈禧太后对他更加的赏识。

真正改变张之洞命运的一次机会,是在他参加殿试的时候,他本来并不是第一批的三甲人士,但是慈禧因为太后对他格外的赏识,于是就让他位列三甲。在参加殿试的时候,关于局势的分析,张之洞字字在理,所以说引得慈禧太后大加赏识。后来慈禧太后出了一个对联,让三甲的状元郎补充下一句,张之洞不假思索,立刻就想出了下联,而且每一句话都夸赞慈禧太后,这一句话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所以说张之洞的命运也就因此而改变。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促进了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总方针。毛泽东高度评价张之洞,认为张之洞在重工业发展中不应被遗忘,这足以说明张之洞的社会地位和贡献。

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通过引进西方机器,使科学技术自力更生来寻求财富的运动。洋务运动使落后的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现代企业,使中国走上了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张之洞主要从两个部分进行洋务运动,一是主业,二是创办新学。

1主要行业

张之洞监造了始于卢沟桥,止于武汉的鹿晗铁路,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京汉铁路。铁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民生。

张之洞把武汉建成重工业基地。鲁汉铁路的成功修建实际上为重工业铺平了道路。18年,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纺织布局、煤矿等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奠定了湖北近代工业体系的基础。

第二,建立新的学校。

张之洞大力创办新式学堂,引进人才,加强了中国的师范教育力量。学生留学、出国是常事,张之洞送了无数留学生。它创办了自强学校、湖北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等。都是现在的大学的前辈,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中国的人才需求和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帅气的张之洞有什么故事?

“相帅”是对晚清名臣张之洞的称呼。张之洞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在教育方面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各个方面,培养了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政治上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治主张;在工业方面,建立了一批企业,如钢厂、炮厂、煤矿和棉纺厂,以促进发展。

张之洞无论是在清朝还是现在都是一个名人,他有一个让人们对他记忆深刻的称号,那就是“项帅”。张之洞为什么叫项帅?张之洞,名叫向涛,后来被任命为总督,总督也称他为英俊,所以两者结合起来,产生了表达式相帅。

不过,项帅这个称号的由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是向涛的号,有的则认为是张之洞的表,记载大相径庭。究其原因,研究者认为张之洞有几个字,一个是孝,一个是向涛。第二个论据是文档作者对字体大小的看法和概念不同,导致了一些偏差。

《张文襄公传家遗墨》年有记载,向涛早年为张之洞所用,故常称、项帅、张项帅,也有人称其为。

但是,无论张之洞的名字是什么,他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香帅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名字,一个成功的象征。

张之洞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张之洞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湖北变成了一个工业生产区,而且开创了一种新型的学校,建成了现在的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他也是一名知识分子。13岁之前,他学习了四书五经等多部儒家经典,也学习了经济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他还自学了一本军事经典,比如《孙子兵法》。大一点的时候,张之洞去参加科举考试。先是以秀才身份参加县考,后又以秀才身份参加省考。之后开始仕途,在翰林院任职。所以,张之洞是一个有学问、有才华的人。

张之洞的文学作品也很丰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_轩语》、《书目答问》、《读宋史》等。张之洞在1875年写了这部作品。此外,还有诗歌作品《_轩语》,以及作品《广雅堂诗集》和《读宋史》。

其中《九曲亭》比较知名。在这本书中,张之洞提出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近代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劝学篇》作者提出,要想学好知识,首先要打好基础,先稳扎稳打地学习中国的经学,再开始学习西学,从中学习有用的知识,然后消化,这样才能学得更好。

这是一部图书编纂书,收录了231册张之洞的著作和手稿,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著作。

张之洞孙女张厚粲简介

张之洞的孙女名叫张厚粲,她的第一个孙女张厚粲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张厚粲,1927年生于河北南皮。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就再也没有见过她的爷爷。她的父亲是张之洞的第十三子张。张曾任天津市市长。

张厚粲是心理学家。她于1948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她选择留校当老师。现在她是心理学专家。她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和学校委员会成员。不仅如此,她还是国务院参事,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

自从张厚粲接触心理学以来,他就深深地扎根于这个领域。他从事心理学已经50多年了。他不仅从事这方面的教学,还研究心理学、人类认知、心理测量学等领域。

张厚粲具有开拓精神。1982年,他成功地将心理学引入中国,在“汉字识别”、“认知风格”等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心理学的创始人。

不仅如此,张厚粲还主编了《劝学篇》教材,首次开设了“心理测量”课程。基于这一理论,他进行了一些编纂工作。张厚粲对心理学的贡献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张厚粲也在努力为教育改革而努力。

张厚粲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学等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心理学人才,他的名字被载入《世界名人录》。

张之洞后人的现状如何?

张之洞有13个儿子,有的后来结婚生子,延续了张家的香火。张之洞是清代洋务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也是晚清名臣。他在教育和重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之洞死于1909年,那么他死后的后代怎么样了?

儿子:张权,后来结婚,有两个女儿,名叫张尊炎和张尊龄。

儿子:张,有一女,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儿子:张厚毅,张厚英,现任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公司工程师。

儿子:张厚梅,在美国发展多年,计算机工程师。

曾孙:他叫张发合,一直在台湾省发展。

张之洞的后代活跃在各行各业,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00多年前,张之洞大力推行新政,发展工业,兴办教育学校,实行新军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修建铁路,加强市政建设,发展商业。张之洞在湖北大力推行新政,但他不仅推动了武汉的建设,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在张之洞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主办方邀请了张之洞的第一个孙女、张之洞创办的烟火厂的第一任负责人许的后代参加。

第一个孙女张厚说,她从未见过她的祖父。是张的女儿。张之洞死时,张还是个9岁的男孩。现在这个9岁男孩的女儿们已经82岁了。张厚一直从事心理学研究,是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担任过国务院参事、国际心理学院副院长等多个职务。

讲述张之洞的传奇故事。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人物,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多被人称道,尤其是在为人处世方面。而且

一:张之洞三无可争辩

在张之洞的遗嘱中,有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2不可与文士争名;第三,不要无谓地争闲。

不要和俗人争利。俗人在乎的无非是利益。这波人为了利益可以斤斤计较,小利都不会放过,更别说大利了。有很多人忘义。

不要与文士争论。读书人视金钱如粪土,最在乎的却是面子和名声。谁要是不给他面子,破坏他的名声,那就娱乐他。

不争论是非,喜欢惹事的人,就算不好好惹他,也会来找你大吵一架。

以上三种人各有弱点。如果我们能避开这三种人,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少很多烦恼,就会快乐,就能安心做更多的事情。

二:年轻人成功。

清朝道光年间,张之洞的故乡南皮县举行县考,众多秀才争相参加。那时候张之洞还是个10岁的小宝宝,张之洞也去考场参加考试。考官看不起这个年纪的张之洞,对他说,小孩子在这里干什么?这让张之洞很不高兴,趾高气扬地说,我是来应试的,不是年龄竞赛。考官出一对刁难张之洞,说能配就考;如果不行,他就回家。没想到,第一副对联出来,张之洞就振振有词。第一联南皮县男孩十岁,第二联北京皇帝万岁。

这让考官很佩服他,让他去考。这次考试,张之洞是秀才。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张之洞这个名字,他曾担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署理)、军机大臣等职务,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然而,比较鲜为人知的是,张之洞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身份:

一、他是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湘军名宿,与曾国藩齐名)唯一的入室弟子,另外他还有两位老师——丁诵先、韩超也不得了,一个后来担任翰林院侍读,另一个则官至贵州巡抚;

二、他的族兄张之万是1847丁未科的状元(同年中进士的还有李鸿章、沈葆桢等人,他们属于同年所以关系很好,相当于现在的同学关系)。

这么一说,坐拥如此之好的政治资源,很多人认为张之洞不想要出人头地都很难。话虽这么说,可张之洞的仕途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先来看看他的科举之路:

1837年,张之洞出生,五岁就进入私塾,因为才思敏捷,所以从小便有“神童”之誉。

1850年,14岁的张之洞参加南皮县试,获得第一名秀才(相当于南皮县高考状元);

1852年,16岁的张之洞参加顺天府乡试,获得第一名举人(又称解元,相当于北京地区高考状元);

1853年,因为身体原因放弃会试;

1856年,父亲去世,在家丁忧,不得不放弃会试;

1859年,因为张之万担任同考官,不得不避嫌放弃会试;

1860年恩科加试,张之万又担任同考官,又只能放弃;

连续四次不得不放弃会试的经历让张之洞非常沮丧,常常感叹造化弄人,甚至还一度找到族兄张之万抱怨:下次能不能不要再担任会试考官了,毕竟自己身为解元,却已经整整九年都没参加过会试了。

好不容易熬到1862年,26岁的张之洞才第一次参加会试,结果却因为各种原因名落孙山,还好次年再次参加会试才终于考中了第141名。殿试结束后,张之洞的答卷本来被考官们列为第二甲,但阅卷时慈禧太后看到张之洞这个名字后感觉好像有点印象,因为张之万是曾经的状元,而张之洞15岁时就曾高中解元,于是当场就将其定为第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探花。

按照正常的思维,会试和殿试是等额考试,一般只是少数人的名次会发生较小的变化,而张之洞能够从第141名昂首挺进前三,完全是拜慈禧太后的恩赐而幸运得来的,所以张之洞对慈禧的这份知遇之恩感激涕零,终身都对慈禧太后极为忠诚。

高中探花开始,张之洞在北京当了十多年颇有政绩的京官以后,直到1881年才出任山西巡抚,从而正式开始了他的封疆大吏生涯,此时他年仅45岁。四年后他因为对法主战被擢升为两广总督,并开始了他的洋务生涯。在随后的若干年里,他不但创办了好几所高等院校(比如说今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还创办了许多近代军工重工业企业(比如说当时的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终成晚期一代名臣。

前面说到,张之洞一生对慈禧太后忠心耿耿,但也有例外的时候。1900年,慈禧太后因为诸多原因(包括义和团运动等)宣布对英、法等十一国列强宣战,导致八国联军侵华,同时命令南方各督抚率兵前来护驾,但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等人却联合起来对外宣称“坐拥东南,死不奉诏”,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东南互保”——不但拒绝执行慈禧太后的救驾命令,还称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不久,清廷和八国联军和谈成功,结果张之洞等人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因为“力保疆土”而受到了慈禧太后的嘉奖。

张之洞是如何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的,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张之洞既然能够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他肯定是有一定的才能的,他16岁的时候,就在乡试中荣获第一成为解元郎。而且张之洞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