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姓的来源
纵姓起源于东周周平王长子姬精分封纵地,其后人以地为姓纵地可能在山东,因为我们安徽萧县纵姓人都这么认为,堂号起先是"东莞堂"(此东莞为山东地名),前几年修订家谱更为"宗周堂"历史名人宋代研究易经的名家纵历(繁体),因此辈分取名为一对联:系衍精封,肇瑞榜华绵世德;家传周易,……"后面有知道的请补上。
纵氏源流
考周平王之子名精封於纵(在今河南省,今无纵地之名)、因地为姓、是为纵氏受姓之始、至汉有纵公、官至将军、乃迁东莞(在今山东省,今无东莞之名),至宋有纵康义、著周义会通三十三卷、举博学鸿词、官於萧因家焉(见姓氏通志)、我纵氏即以 大公公为来萧之始祖。
纵氏家族遗泽录
凤山辟径
凤凰山在萧城北面,西与泉山相接。两山交界处陡山口有圣泉焉。圣泉为萧县旅游胜地。此处有圣泉寺,寺依山势,广廊殿门,颇为壮观,有二子读书洞,郑公墓等景点,此处又为山南山被交通捷径,但山峦陡峭,往来不便,我八世祖峻崖公为方便行人,捐资巨万在陡山口凿石辟径。据传,峻崖公置制钱于工地,过往行人抬筐,即抓一把制钱作为报酬。路径终于开通,行人德之。立碑纪念。碑为三角形“文革“前仍在,可惜现已不存。
圣泉有泉水潺潺,清凉味甘。大旱之年仍涓涓细流,虽一勺之泽,常年不涸。我十五世祖之达公在圣泉亭石柱上撰书联语:“此中流量泽,万载垂青风,“表达了之达公对为官清正廉明的企求与希望。
凿城立门
萧县孔廊始建于明万历46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又是当时萧县的最高学府。称圣廊、文廊、学宫、俗称皇学。但逼近城墙,形势不敞,为改善皇学景观,我 祖锡衮公出资购买民宅,开辟云路,凿城立门,名曰清云门,改善了孔廊周围的环境,有豁然开朗之势。次年秋闱君彬、任君懋华一同折桂,进清云门而进祭祀孔子。邑人感之,锡衮公还捐资修茸孔廊,至今为人陈道。
汴水建桥
萧县古城在今城西北,即圣泉寺西北,城在汴水之南,过汴河全靠渡船,极为不便。我十一世祖之达公为方便交通,捐资建二十四孔桥长桥,行人感德。萧县八景之一的“汴河晓渡”即言此二十四孔桥也。1577年黄河决口,桥与县城均沉入地下。五十年代初,治理岱湖水患,开挖河道时,曾挖及桥栏杆,当时广为流传,令人赞叹不已。
兴建向东禅院
向东禅院是人们祭祀的廊宇,旧址在今萧城中学。向东禅院是我 祖邦汶公捐资所建,邦汶公还捐资建造秋季庵,1938年萧城沦陷,为日寇所焚。一直在今银行家属院内,邦汶公兄弟三人,邦汶公居长,其次邦佐、邦诚。这两处遗址1937年尚留有碑记,今已无存。纵氏家族修建廊庵、桥梁所在多有(如帽山廊、障山二郎廊、岱河老桥、岱湖东大堤、岱霞公捐资建纵井、陡山口桥等)难以一一指辨。
堂号
宗周堂(取其与周同宗之义)
东莞堂(取其由东莞迁萧之义)
传易堂(取其纵氏始祖,传播易经有功绩)
纵氏祠联
系衍精封肇瑞榜华绵世德 (现在已作宗排)司浔公撰
家传周易贻谋奕叶嗣书香。
孝友承先一堂吉庆, (后日亦可作宗排)二十世孙精义敬撰
诗礼启后千载荣昌。
统系西周封纵历秦汉魏晋 (此联与司浔公祠联有重字不可作宗排)
祖居东莞迁萧传宋元明清 二十世孙精鸿敬撰
门衍东莞地, 家传周易书。
纵氏家族世序表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班次 代次 十八 系 二十四 榜 三十 传 三十六 叶 四十一 友 四十七 庆 五十三 载 十九 衍 二十五 华 三十一 周 三十七 嗣 四十二 承 四十八 诗 五十四 荣 二十 精 二十六 绵 三十二 易 三十五 奕 四十三 先 四十九 礼 五十五 昌 二十一 封 二十七 世 三十三 贻 三十八 书 四十四 一 五十 启 五十六 二十二 肇 二十八 德 三十四 谋 三十九 香 四十五 堂 五十一 后 五十七 二十三 瑞 二十九 家 三十五 奕 四十 孝 四十六 吉 五十二 千 五十八
纵氏著述
康义公 《周易会通正义》三十三卷 (宋史艺文志202页)
铉 公 《滓溟齐花竹石四谱》 (郡志)
慎蒙公 《苜蓿诗草》
春帆公 《焦窗诗选》 (徐州诗征)
怡瀚公 《三有轩诗集》 (徐州诗征)
司灼公 《竹溪诗草》
羽生公 《藏拙齐诗草》<新编白话西厢记>
恩浓公 《漪园诗草》 (徐州诗征)
白踪公 《白踪诗存》<关睢集> (上海经纬书局出版)
纵氏烈士英明录
纵衍朋 杜楼镇纵张庄 纵精海 马井镇 纵封伍 闫集镇刘店 纵肇军 官桥镇 纵瑞香 马井镇道口 纵衍卓 朔里镇纵楼 纵精汉 朔里 纵封全 马井镇 纵肇宣 官桥镇 纵东方 青龙集 纵精荣 杜楼镇业庄 纵精建 杨楼镇刘套 纵封连 三座楼 纵肇光 大屯镇 纵精义 官桥镇 纵封义 帽山纵林 纵封联 曹村 纵肇凤 官桥镇 纵精同 大屯镇 纵封元 官桥镇 纵封雨 永固西北纵庄 纵肇祥 曹村镇 纵凤精 王寨镇李楼 纵封合 官桥镇 纵封团 永固西北纵庄 纵肇明 曹村镇 纵精吉 马井镇 纵封堂 大屯镇南海 纵一民 纵瓦房 纵肇君 蔡里镇纵山头
--------------------------------------------------------------------------------
龙潭文公墓碑记
纵氏世居古萧,族茔葬於邑西北朱珊村。成化庚子迁先大夫茔於里仁乡明山之阳,以避水患。茔基四亩五分,时值白金一十七两四钱。已而正德庚辰,名堂为水所剥,铉辄董公垒石,横宽三十五步,高下悉因地宜,周围缭以石垣,内植柏杨之类约千余株,行道者靡不叹羡良久而去,有因知子孙之繁盛者难以数计。我辈闻之,而环观其势,心虽少慰,犹恐岁久不无倾颓摧折之患,已故慎择僧人,为置高原百亩,供僧衣钵,东西兴北抵山,南届刘氏地,铉之尽心如此,尚无以报前人於万一,落成之后,用勒诸石,以垂不朽。卑吾子孙鉴而弗替,当以我之所以尽心於前人者而尽心於我矣,否则宁无愧乎!
大明嘉靖元年岁次壬午孟夏谷旦
男铉立石
--------------------------------------------------------------------------------
重置龙潭茔祭田碑记
萧邑之西,去城五里许,有黑龙潭焉。带水襟山,颇称佳胜。逵 十一世分派 祖成章公译文,前明正统七年由科贡任济阳主薄,成化时自朱珊村葬於此。缘代远年没,林木无存,石垣屺坏,先大夫泥封公欲修未果,逵
--------------------------------------------------------------------------------
纵氏移建家祠碑记
--------------------------------------------------------------------------------
纵氏重建宗祠碑记
--------------------------------------------------------------------------------
捐置岱山族茔祭田碑记
--------------------------------------------------------------------------------
重修黑龙潭地藏庵碑记
--------------------------------------------------------------------------------
舒太君墓碑
余高祖 维祺公娶于陈,生曾祖 恒敏公三曾伯祖 恒宽公 赘于舒,生长曾伯祖 恒明公 次曾伯祖 恒德公 四曾伯祖 恒信公 俱外出多年,久无信音,恐后失叙,因志之以俟来归者得以考证焉,
嘉庆五年元孙云程提
--------------------------------------------------------------------------------
纵慎术纪事垂后辈
--------------------------------------------------------------------------------
观纵氏家谱书后
中山先生云:“中华人民多重家族,而不注重国族。”其实华人注重家族者仅在少数,而大多数则一团散沙而已。散沙者何也?即热度降落之所致也。夫天下万物之存在,恒视乎热度之高低。热度高,则散沙亦能结晶;热度低,则金石亦能破碎。万物然,民族亦无不然。吾萧纵氏,南宋以上,东周以下,名人不多。概见千余年间,其族姓中必少热心纂述者。考之路史,始知有分封。稽之墓碑,始知有世系。非其族间诸前辈学识博瞻,性情笃挚,曷足以推索宗佑,繁衍门第,若是即令碣断碑残,不无“郭公”“夏五”而征信阙疑,必心安理得,毫无遗憾而后止,其热度真达於极点矣。所以上自宋末,下及情季,照耀史册、炳麟志乘者固多,而身列国雍乡校,名登贤书胶庠者亦指不胜屈。及至民国,更人才蔚起,后俊云腾,几位吾萧之冠。旷观山东山西城南城北,住居虽星罗棋布,而统系则璧合珠联,皆赖君家早修家乘,有以维系之也。民国廿四年,贵家乘又起意重修,举君家归愚先生赞襄其事。仆兴归愚里相近、年相若、业相同、归愚又知敝姓兴贵族重姻叠眷、嘱仆题跋其后,以作累代之渊源。仆捧览玉牒,披阅再四,知贵谱中规则详明条例完善,一有发起,即多赞成。回忆敝谱失修已五十载,绝无提议其事者。及时修纂犹觉考稽为难,若在因循,必有漏录失传之憾。对於君家能无汗颜!所谓一团散沙,敝姓实无可讳言者也。聊赘无词,以志景慕。
明国二十四年已月中浣谷旦
岁进士愚兄张怡轩拜撰
冯氏家谱 这个比较准 相信我
冯氏三修族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冯德錡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湖南省湘潭市图书馆。
冯氏四修族谱六卷,(民国)冯新交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宁乡。
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不详吴氏冯墅分宗听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越材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西洪洞晋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一卷,(清)段成鸾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段殿甲手抄本。现收藏在山西省洪洞县档案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爱恒主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宝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惠芳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冯向荣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清)冯伯奇等修,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冀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清)冯祖恩辑,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胡次乾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清)冯秉良等编,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清)冯锦堂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冯奕瑞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清)冯浩等纂,清朝时期手写本四册。现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清)冯锡曾修辑,清乾隆年间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冯文金等纂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继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冯氏宗谱四卷,(清)冯焕等重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王显冯氏宗谱六卷,(清)冯宾皱、冯尧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兰溪冯氏宗谱一卷,(民国)冯金昌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民国)冯一枝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二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十二卷,(清)冯景铭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手抄本六册。现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冯村。
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八卷,(民国)冯百川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手抄本。现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冯村。
安徽绩溪绩邑冯氏族谱十卷,(民国)冯景坡续修,清光绪至民国时期钞写本一册。现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山东栖霞冯氏本分世谱一卷,(清)冯惠堂、冯绍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铅印本。现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山东栖霞冯氏西族谱书一卷,(民国)冯义民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手抄本。现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活字本一册。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六修族谱三十七卷,首两卷、末一卷,(民国)冯秩词、冯敦澍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乡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清)冯运开修,冯家典纂,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广州冯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一册。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冯氏宗谱十卷,(明)冯楷纂修,明朝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冯氏宗谱,(清)冯嗣英纂修,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封鄂冯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
后昌冯氏宗谱十四卷,(清)冯仁均、冯义址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冯氏宗谱,(民国)冯焕文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族谱,(民国)冯曦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代州冯氏族谱四卷,(民国)冯羲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如皋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震纂修,清同治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翼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家谱,(清)冯国鑫纂修,清朝末期抄本一册。记事至宣统止。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重修支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手抄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冯功名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天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民国)冯振邦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三元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缺第五卷、第十卷、第十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二十二卷,(清)冯清峻等修,清光绪八年继立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冯作安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四山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族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甲子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有虫蛀。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长沙冯氏家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四山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有虫蛀。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虞永丰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四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山田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百永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丹徒冯氏宗谱,(清)冯士煜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年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武进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岳阳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公元1936年)年始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宜兴祝堂冯氏家乘八卷,(民国)冯舜耕纂修,民国三十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宜兴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第十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南通冯氏族谱续编十卷,首一卷,(清)冯尚志等纂修,清咸丰十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昆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昆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传法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四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今仅存第一~十七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海宁赭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高其锦,俞谦法纂修,清宣统元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海宁赭山冯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海宁重修花溪上熏冯氏近谱十一卷,首一卷,冯翼云纂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两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武进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岳阳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始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宜兴祝堂冯氏家乘八卷,(民国)冯舜耕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宜兴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第十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南通冯氏族谱续编十卷,首一卷,(清)冯尚志等纂修,清咸丰十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昆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昆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传法等纂修,清光绪二年四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今仅存第一~十七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海宁赭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高其锦、俞谦法纂修,清宣统元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阴县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清)冯西人纂修,清咸丰九年文炳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阴县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清)冯朝雨等纂修,清咸丰十年文炳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中湘油麻岭冯氏三修支谱十八卷,(清)冯绍霖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凌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潭油麻岭冯氏四修族谱,(清)冯芳绥等修,清同治六年凌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五卷、第八卷、第十七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潭中湘油麻岭冯氏六修族谱二十七卷,(民国)冯镇嵩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凌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十卷、第十二~二十七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潭湖南中湘石潭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时期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四卷、第七卷、第十三卷、第十八卷、第三十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潭中湘裕家湾冯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时期瑞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富川荆源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八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五~六卷、第十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富川荆源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七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富川荆源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三元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鄞县后仓浣锦冯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冯义圭等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鄞县后仓冯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清)冯圣任纂修,清光绪元年孔安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嘉庆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二十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义乌孝冯氏宗谱,(民国)冯谦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慈溪冯氏家谱一卷,冯瑚编,手抄本一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字辈排行
山西大同冯氏字辈:“盛时天恕仕绪云恩毕振”。
河北定州冯氏字辈:“百千万亿云仍盛富贵荣福禄增知仁圣义和德中”。
荆楚冯氏字辈:潜江龙湾清公支系字辈:润字截止,以润字改用圣字。沔阳胜公支系:天字截止,以天字改用圣字。汉川史公支系:先字截止,以先字改用圣字。汉川高庙支系:训字截止,以训字改用圣字。监利冯家门支系:泽字截止,泽字改用圣字。湖南华容支系:百字截止,以百字改用圣字。岳阳、监利朱河支系:希字截止,以希字改用圣字。石首支系:昌字延伸四代后启用录新派圣字,如石首辛酉年续谱派已用,即诒字改用圣字。潜江总口支系:已用派不明,与潜江龙湾锦字派品列延伸五代后启用圣字。孝感支派福字截止,以福改用圣字,该支系贤良二字已用,因大局已定,只限该支系:成字截止,以福改用圣字,其他支系按原字派不变。钟祥冯家岭卓公支系:成字截止,以成字改用圣字。各支原字辈:
潜江龙湾冯氏清公派字辈:“锡泽相光培铭源本辉增锦清桂耀先鉴润极烂垣钧滋权烈型铁治枢焕玉铤洁茂炳坦世藻束渭田”。
沔阳冯氏胜公派字辈:“泽树学士大启振立纲常幼则知从友必先信伦纪长敦家声大振前烈克彰后福定永祥钟瑞锦名显精华文章耀国道德传家”。
汉川冯氏史公派字辈:“臣宜作纯子尚致顺幼则知从友必先信伦纪长敦家声大振前烈克彰后福定永祥钟瑞锦名显精华文章耀国道德传家。”
汉川冯氏高庙派字辈:“智伯水秀初天希以盛也万家十年远金佑爵德实仰承先训敦品贤良大体从正家道克昌”。
监利冯门派字辈:“文彰新图选诗礼振家声世业隆长泽维遵忠孝名”。
湖南冯氏华容派字辈:“本裔荣耀支孙辉煌百年传芳”。
冯氏钟祥派字辈:“士光本毓明道正德成家开国大启景运昌昭世泽”。
冯氏一支字辈:“孝友家昌达文章业显荣贤人常继起本立树芳名”。
四川南充冯氏字辈:“文高师书昌仪维树德用国正天心顺大清明治安”。
资料有待补充。
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疑惑过这个千古以来的哲学难题?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也是清朝顺治皇帝久久解不开的的心中大惑。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
到底“我是谁”?
在我们出生到懂事时,大人就会反复告诉我们——“记住啦,你姓你是人”,例如小编小时候大人就总爱问“你叫什么名字啊?”“今年几岁啦?”“你来自哪里啊?”
而一般的回答都是“我姓,叫,来自”是的,当你姓了某个姓氏时,其实就已经知道了你的家族血缘关系了,通过这个姓氏还可以追溯根源。
那么,想要了解“我是谁”,何不先了解自己的先祖、那些逝去的亲人?
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其实,这就是家谱。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纵“姓的来源
本文2023-10-03 14:52: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