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河南 北平皋村 “原氏” 家谱,多谢各位。
原氏家族番字,《文、林、振、宗、盛。治、国、秉、良、能。立、家、泽、永、作。隆、凤、伟、成、祥、宏、兴、继、祖、业。裕、修、嘉、景、广。德、兆、茂、忠、贵。锦、绣、延、续、长。
大连这边番文字的最大年龄是87岁。你们可根据这个年龄统一番子。姓这个原都是一家,有认识姓咱们原的通知一下。我的@@是627001203谢谢!有时间到大连来,这个番字是找风水先生给找的。希望原姓发扬光大。
留言人:原宽 Email:nalan7855@163com 时间:2006-9-24 22:06:24
主题:终于找到组织了
我祖籍山东掖县原家村``父亲是观字辈地``
留言人:原韬 Email:sdasyt@gmailcom 时间:2006-9-16 11:31:11
主题:谁有原氏宗谱发出来看看呀!
原氏宗谱发出来,考证一下,好好发扬原氏光大,为我们原氏流芳后世,建立完整的原氏宗谱,相信原氏宗亲也是非常壮大的,各位原氏后辈,加油呀!
留言人:原野 Email:yuanye1@msncom 时间:2006-9-7 16:29:36
主题:我在美国(Yelena Yuan Beermann)
我祖籍是河南新乡洪门原堤的,现定居在美国,天下原氏是一家!
留言人:原龙 Email: 时间:2006-9-5 0:16:27
主题:各位同宗兄弟大家好
各位同宗兄弟大家好,我来自重庆,祖籍河南温县北平皋村,那里全村大多数人都姓原,有千把人。村里建有祠堂和族谱,但我无缘得见。听我父辈讲,北平皋的原姓是明朝年间从山西洪桐县槐荫树下迁至河南的。我父辈兄弟3人是解放大西南时来到四川的,现已在重庆、成都、泸州三地生根繁衍。关于原姓的起源还有一说,据说“原”姓源于“元”姓,系鲜卑人入主中原建立“北魏”后,孝文帝改革要求贵族姓汉姓着汉服,遂改姓“元”,后演变为“原”。原姓并非汉姓,老姓应为“拓跋”氏,系鲜卑皇族。
留言人:原博 Email: 时间:2006-8-22 7:26:47
主题:族谱。。。对哦怎么把这个给忘了??
哈哈有哪位元老级人物能把原氏族谱发出来啊????
疑??我自己是那一辈的啊??哈哈 不懂哦~~~~
回家问爸爸,得赶紧问 要不然过几天要去上大学了 哈哈~~~~~
留言人:原博 Email: 时间:2006-8-22 6:53:22
主题:山西运城原家堡
哈哈终于知道原姓的由来了
还是一个好古老的姓哦~~~~
哈哈 高兴~~~
留言人:原震 Email:yuanzh@hotmailcom 时间:2006-8-19 2:08:58
主题:向各位本家问好!我老家是山东莱州(掖县),家人都在青岛
我父亲说我们的祖先是住在蜀国(四川),洪武二年(AD1369) 因自然灾害,原中原华迁居鲁国,原华定居莱州。原林,你在青岛啊,能不能联系一下,yuanzh@hotmailcom
留言人:原土闰 Email: 时间:2006-8-19 0:34:01
主题:颂祖
源自西周,以国为姓博爱温县沁河两岸 大江南北 世界各地 列祖列宗 德配天地 祖宗恩泽润及子孙
留言人:原土闰 Email: 时间:2006-8-19 0:14:44
主题:河南省博爱原土闰
追根溯源 光宗耀祖
留言人:原土闰 Email: 时间:2006-8-19 0:01:18
主题:河南省博爱县原庄村
多年寻找终于清楚
留言人:原建军 Email: 时间:2006-8-1 18:43:38
主题:原氏起源
原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夏代,“少康迁原(国)”。周武王灭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 (爵)。史称原伯贯, 受封于原国。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没有"氏"的。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姬为姓,以原为氏。诸侯国之间不断战争,兼并到天下只有100多个诸侯的时候,原国还存在。由于原国很小,打败一次就举国迁徙一次。迁徙三次之后,原氏后人从此流散各地。
原国朝代夏代~>商朝~>西周~>东周~>春秋。山西长治有一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为原起寺,大概在潞城。《沁水县志》称:原国故址在今沁水县西北里许。原国初始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古称轵邑)。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重耳于公元前635年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这时,侦察人员报告说:“原人准备投降了。”军吏也建议不要撤兵。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之宝,百姓靠它来保护。如果得到原国而失掉信义,用什么来保护百姓?这样做是因小而失大。”于是,退兵三十里,原国人听到晋文公的话,于是就投降了。因为讲诚信,不战而屈人之兵,亡人之国,这本已是一件值得惊诧的事情。然而,重耳讲诚信的收获,并不止于此次战役。随着他诚信美名的传播,国内百姓信服,诸侯纷纷依附,晋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此时,原国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温县的邢丘处(今北平皋村),落户于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汉初改名平皋)。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原字可能还有其他不同的写法。在英语国家,原字可能被写成YUAN。不管写法如何,一笔写不出两个原字,都是原。周有原庄公,以邑为氏。春秋时,陈有原仲,晋有原轸,鲁有孔子弟子原宪。唐有原复。原庄公,世为王室卿大夫。原仲, <<公羊传>>说,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原仲者何?陈大夫也。前680年没。原轸,因封地在原,所以名原轸。实际姓先。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流亡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春秋时代五霸之一。原轸为春秋时期晋国上卿。晋文公的得力干将。原国择晋以后,他被封地到昔日的原国。生年不详,卒于晋襄公元年(前627年)。《水经注》中说“辽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辽县即今山西省左权县。可见当时的黄崖山是先轸的出生地。原宪,字子思,鲁国人, 孔子的弟子。有一副对联写到: 泗水圣徒,虽贫非病冀州贤吏,有政皆兴上联说原宪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原宪是孔子学生中,所谓“七十二贤”里很有名的人物。他曾替孔子管过总务方面的事情,用现代观念随便来比,可能在孔子当司寇的时候,他担任过总务长一类的职务,孔子死了以后,他退隐于山泽布衣之间,走半隐侠的路线,等于在过去的社会中,领袖清流。所以司马迁著《史记》,在《游侠列传》中,曾提到他和季次。下联说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周朝原氏 原庄公 --- 原伯贯 --- 原襄公 --- ? --- 原伯绞
宗法制度按照周的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其他众子或者封为诸侯或者封为卿大夫。诸侯君位也由嫡长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封国的权力。诸侯的其他众子分封为卿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世袭官职,并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有分出「侧室」或「贰宗」。在各级贵族中,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或「宗主」,以贵族族长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权,成为各级政权的首长。西周封建诸侯,爵位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同的等级就有不同的封地和军力。天子的直辖地区叫做王畿,封地比诸侯们大得多,军队也比诸侯多得多,又拥有高级官吏的任命权,所以可以监视诸侯。以军力来说,天子有六军,公和侯各有三军,伯有二军,子和男各有一军。以土地来说,公和侯有各百里,伯有七十里,子和男有五十里。
留言人:原建军 Email: 时间:2006-8-1 18:40:12
主题:原氏起源
原氏起源于姬姓。后来先轸,赵盾的一个弟弟也都改姓过原。河西的秃发氏改姓为源。
周武王灭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爵)。史称原伯贯, 受封于原国。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初始是卿大夫。西周初期,平民百姓是没有"氏"的。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姬为姓,以原为氏。诸侯国之间不断战争,兼并到天下只有100多个诸侯的时候,原国还存在。由于原国很小,打败一次就举国迁徙一次。迁徙三次之后,原氏后人从此流散各地。
山西长治有一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为原起寺,大概在潞城。《沁水县志》称:原国故址在今沁水县西北里许。原国初始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古称轵邑)。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重耳于公元前635年冬,率兵围攻原国,预定三天攻下,但届期未克,晋文公即下令退兵。这时,侦察人员报告说:“原人准备投降了。”军吏也建议不要撤兵。晋文公说:“信义是国家之宝,百姓靠它来保护。如果得到原国而失掉信义,用什么来保护百姓?这样做是因小而失大。”于是,退兵三十里,原国人听到晋文公的话,于是就投降了。因为讲诚信,不战而屈人之兵,亡人之国,这本已是一件值得惊诧的事情。然而,重耳讲诚信的收获,并不止于此次战役。随着他诚信美名的传播,国内百姓信服,诸侯纷纷依附,晋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此时,原国人大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温县的邢丘处(今北平皋村),落户于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汉初改名平皋)。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原字可能还有其他不同的写法。在英语国家,原字可能被写成YUAN。不管写法如何,一笔写不出两个原字,都是原。周有原庄公,以邑为氏。春秋时,陈有原仲,晋有原轸,鲁有孔子弟子原宪。唐有原复。原庄公,世为王室卿大夫。原仲, <<公羊传>>说,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原仲者何?陈大夫也。前680年没。原轸,因封地在原,所以名原轸。实际姓先。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流亡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春秋时代五霸之一。原轸为春秋时期晋国上卿。晋文公的得力干将。原国择晋以后,他被封地到昔日的原国。生年不详,卒于晋襄公元年(前627年)。《水经注》中说“辽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辽县即今山西省左权县。可见当时的黄崖山是先轸的出生地。原宪,字子思,鲁国人, 孔子的弟子。有一副对联写到: 泗水圣徒,虽贫非病冀州贤吏,有政皆兴上联说原宪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原宪是孔子学生中,所谓“七十二贤”里很有名的人物。他曾替孔子管过总务方面的事情,用现代观念随便来比,可能在孔子当司寇的时候,他担任过总务长一类的职务,孔子死了以后,他退隐于山泽布衣之间,走半隐侠的路线,等于在过去的社会中,领袖清流。所以司马迁著《史记》,在《游侠列传》中,曾提到他和季次。下联说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留言人:原建军 Email: 时间:2006-7-30 23:12:59
主题:原性的来历
原姓的来历--终于弄清楚了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夏代,"少康迁原(国)"。周武王灭商朝,西周立。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 (伯爵)。史称原伯贯, 受封于原国(古称轵邑,今为河南济源市)。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先是卿大夫。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原为氏,以姬为姓。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国人跟愚公一样坚韧不屈,说:"晋(山西)人想霸占我们,咱不干"。晋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约定三天为期。过了三天还没打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退。军官们请求等一下,说:"原国就要投降了"。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终于离开了。没走多远,原国人听到消息,文公守信,主动撤军,哪儿找这么好的守信用的国君啊。原人感动得赶紧下城,把晋文公接进城里。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国人跟愚公一样坚韧不屈,说:"晋(山西)人想霸占我们,咱不干"。晋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约定三天为期。过了三天还没打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退。军官们请求等一下,说:"原国就要投降了"。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终于离开了。没走多远,原国人听到消息,文公守信,主动撤军,哪儿找这么好的守信用的国君啊。原人感动得赶紧下城,把晋文公接进城里。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原字可能还有其它不同的写法。在英语国家,原字可能被写成YUAN。不管写法如何,一笔写不出两个原字,都是原。周有原庄公,以邑为氏。春秋时,陈有原仲,晋有原轸,鲁有孔子弟子原宪。唐有原复。原庄公,世为王室卿大夫。原仲, <<公羊传>>说,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原仲者何?陈大夫也。前680年没。原轸,因封地在原,所以名原轸。实际姓先。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流亡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春秋时代五霸之一。原轸为春秋时期晋国上卿。晋文公的得力干将。原国择晋以后,他被封地到昔日的原国。生年不详,卒于晋襄公元年(前627年)。《水经注》中说"辽河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辽河县即今山西省左权县。可见当时的黄崖山也是原国后裔的聚居地。另,《沁水县志》称:原国故址在今沁水县西北里许。原宪,字子思,鲁国人, 孔子的弟子。有一副对联写到: 泗水圣徒,虽贫非病冀州贤吏,有政皆兴上联说原宪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原宪是孔子学生中,所谓"七十二贤"里很有名的人物。他曾替孔子管过总务方面的事情,用现代观念随便来比,可能在孔子当司寇的时候,他担任过总务长一类的职务,孔子死了以后,他退隐于山泽布衣之间,走半隐侠的路线,等于在过去的社会中,领袖清流。所以司马迁着《史记》,在《游侠列传》中,曾提到他和季次。下联说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周朝原氏原荘公 --- 原伯贯 --- 原襄公 --- ? --- 原伯绞周朝原氏 原荘公 --- 原伯贯 --- 原襄公 --- ? --- 原伯绞宗法制度按照周的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其它众子或者封为诸侯或者封为卿大夫。诸侯君位也由嫡长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封国的权力。诸侯的其它众子分封为卿大夫,也由嫡长子继承,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世袭官职,并掌有统治封邑的权力。卿大夫也还有分出「侧室」或「贰宗」。在各级贵族中,这些世袭的嫡长子,称为「宗子」或「宗主」,以贵族族长身份,代表本族,掌握政权,成为各级政权的首长。西周封建诸侯,爵位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五等,不同的等级就有不同的封地和军力。天子的直辖地区叫做王畿,封地比诸侯们大得多,军队也比诸侯多得多,又拥有高级官吏的任命权,所以可以监视诸侯。以军力来说,天子有六军,公和侯各有三军,伯有二军,子和男各有一军。以土地来说,公和侯有各百里,伯有七十里,子和男有五十里。
留言人:原效凯 Email: 时间:2006-7-15 14:59:52
主题:家住山西龙门
老家在山西龙门(现名河津市)北方平村,现河津龙门村、固镇村、北方平村有大量原姓后人,约2000人。听说老人说有一支迁到陕西,临行带走了家谱,因此从何处来就成谜了。
留言人:原汉 Email: 时间:2006-6-27 16:24:50
主题:祖籍山东威海
听我父亲说,胶东原氏是由云南而来,祖先为兄弟两个,原中原华。
按族谱宜所永宗来排列,我是永字辈的。
家谱管理系统的原理是信息录入。
因为家谱管理系统原理是应用结构化的存储思想完成家谱信息化的转变,将修谱方式变成信息录入方式,根据世代关系、长幼次序自动排版,解决了传统修谱过程繁杂、效率低下的现状。所以家谱管理系统的原理是信息录入。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
家谱的封面
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主体形式,叫世系图,长这个样子
世系图分为宝塔式图谱、树系图谱、线性图谱和牒记式图谱(无图,曾以是以文字叙述先人事迹)
树系图谱
线性图谱
再来说说,为什么要写家谱呢?
目的是记载自己家族的光辉史,以及记载家族的历史和发展。
一般是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家中德高望重的人提出,我们是不是该写家谱了。大家一致决定好,然后如果祠堂的钱够,那就直接从祠堂拿钱,开始写家谱。如果祠堂没钱,那就大家捐钱。如果是家族第一本家谱,那就由德高望重的人决定辈分什么的。
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谱了,可能是由于迁移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可以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回到原来的祖籍,请家谱;另一种就是重修家谱。
家谱的内容都有什么?
一、写清楚姓氏源流。
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来源、迁移等。中国上下五千年,渊源古老,如果没有家谱,后人就很难搞清楚。每套《家谱》都认清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二、写清楚堂号。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者是史祖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也有很多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比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自创的,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很多重修家谱的情况,只能用自创堂号。
三、家训和家族的历史。
很多家谱中,都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传到后世了,比如我们熟悉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
家训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四、有功绩和品行之人的传纪。
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五、家族中人的诗文著作。
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在这部分进行续补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六、祖先、老照片、风水图等。
这里的祖先、老照片好理解,其中风水图主要只祠堂图、墓土。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所以在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甚至详记地理方位。有的族谱中还要把故居和村庄图放上。
最后补充一点,女孩可以上家谱吗?
古时认为,女孩是嫁给别人的就是别人家的人了,不过也有例外,就是终身不嫁的女性,就有机会上家谱,当然女孩子是没有权力拥有家谱的。不过现代修家谱也有例外,因为有可能小辈都是女孩子了,所以也有女孩保存家谱、传家谱和修家谱的情况出现。
我印象里记得我们家族的家谱
第一本 前面几页是编撰人对家族的期望 一般写一些 什么愿赵氏(鄙人姓赵)腾飞什么玩意的 想不起来了 其实就是尊重编撰人 不让他们白忙活(也给工资我爷爷也参加了 编撰 我还去了几次呢) 然后后面就是我们家族的族规 然后后面就是 我们家族怎么来到现在居住的地方的 为什么来 。然后我们是第几代编撰的一类话 还有编撰家谱谁捐款了 等等然后就是目录了 。当然 第一本是写不完的 以此类推
然后后面就是目录 然后就是我们老祖宗的一个表一张纸 一个枝干表 谁是谁的儿子 谁是第几代 那个祖宗和那个祖宗是什么关系 全是枝干表
然后就开始再往后排下一代人的姓名 再下一代 再下一代 家住哪里辈分等等写的清清楚楚 。。。一直写到现在的(我是第19代 我们家谱共26本 我的名字在第17本)
然后 最后几本写的是我们家族的名人 我记得看到有个是中了 举人的还是状元啥玩意 的人把他写过的文章和诗(说实话 写的不怎么样)都写在族谱上了 反正是只要是名人全写 最后的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还有3本吧 写的什么不记得了 ,,,这都是 一年前看过的了。。我那时候刚刚复员 回家没事帮着抄去了,,)
薛仁贵(614年-683年),名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是唐太宗、唐高宗时期著名的将军,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河津人的骄傲,道教传其为白虎星君下凡。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戏剧《薛仁贵征东》就是根据其故事所编,千年留传。至今,在河津修村一带白虎岗上还留有薛仁贵寒窑等遗迹。薛仁贵的故事在中国北方地区可谓家喻户晓。
▲河津修村薛仁贵寒窑 |敏&锐
然而,薛仁贵的后裔最后定居何地,多年来一直是个迷。河津的薛姓不少,与薛仁贵是何关系?
近日,薛氏后人薛振堂对此进行了考证,确认河津市僧楼镇忠信村、北方平村、赵家庄乡南里村的薛姓均为薛仁贵后代。

▲南里村南门洞正面照,上书“古龙门镇”四个大字


▲北门洞正面牌匾特写
自古以来,忠信村薛姓是大姓,同祖同宗。清光绪版《河津县志》载元代《重修修村平阳王庙祀碑文》记述:“南午芹、平原与南里薛为河东南支仁贵公正宗后裔”,“南午芹无二薛,五、九、十甲户属同宗分支”。
古时候南午芹(忠信村)薛姓族大业兴,八百余户,皇封坟地四十余亩,祖茔在吕梁山傍通峪出口处的辛封梁,原有香亭三间,碑楼一座,碑文记述南午芹薛姓与陕西韩城薛姓一宗分两脉,嫡系薛仁贵之后。碑楼楹联曰:“北依金山山高脉厚,南邻汾水水远流长。”横批是“平辽王之后”。

据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薛氏家族人物志》记载,“薛氏是在蜀亡后,齐降魏,迁居河东汾阴(今万荣县西)的,故号“蜀薛”,其孙三。子孙繁衍,分为三支:恢。北祖;雕,南祖;兴,西祖。河津南午芹薛姓属南支薛仁贵后裔,古时河津黄村有薛家庙,此庙由南午芹、南里、平原与北方平薛姓募捐所建。现今在南里村有“平辽王故里”碑楼一座,即《重修修村平辽王庙》碑,此碑来源于黄村薛家庙,立碑时间民国廿八年,碑文明确记载:“南午芹、平原与南里薛为河东南支仁贵公正宗后裔。”
怎样制作家谱如下
古语云“盛世修谱”;。现在社会经济水平发达。很多家族都开始修缮家谱。家谱是同宗血缘的历史典籍,家谱记载了家族的起源和发展,迁徙历史和家族文化的传承,对后世子孙具有教化的作用。
1、家谱修缮
要修建家谱,首先要寻根,找到家族的历史和起源,一般来源于老谱或是家族中长辈的讲述。总结家族的历史文化传承。
2、家谱的经费
家谱的制作是需要费用的,费用一般由家族募捐构成,同时成立家谱制作小组,负责家谱修缮工作,以及家谱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撰写等工作。
3、制作家族谱系图
将近代老谱记载的人员按照备份全部记录下来,一辈一辈的串联起来,在把现在的家族成员按照分支和谱系都整理起来,形成家族谱系图。
4、家谱普查
就是将家族成员做全面细致的调查,包括姓名、出生、死亡、学历、嫁娶、子女等等相关的信息记录下来,方便入谱。
5、家谱资料整理
把收集好的资料整理好,根据普查的资料撰写每个族人的信息。确定老谱资料的取舍,在把其他需要录入家谱的内容撰写好。
6、撰写谱序
谱序一定要有的,它反映了本次修谱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以及价值观。谱序的撰写者可以是主编,也可是族中有威望,有学识的人来撰写。
7、排版印刷
这里主要由设计公司来完成排版和印刷。一般来说,如果自己会使用排版软件或者word文档,那就自己排版,因为让设计公司来排版需要一定的成本。在印刷上主要确定纸张和材质即可。
8、颁谱仪式
在家谱印刷制作好后,就可以颁发给族人,可以是每家一本,也可以是每个支系一本,根据实际情况来颁发。并做好相应的领谱记录,方便后期需要修谱的时候查谱。
陈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这一支发迹于魏晋时期。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这一支发迹于南朝时期。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这一支作为南迁侨民发迹于南朝,晚于庐江何氏约两百年。
「何」源出
一;出自「姬」姓。为「韩」氏音化而成,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分封其第叔虞于韩。其孙韩王安,原居韩邑(一说在山西河津县)为秦国所灭。子孙分散于江淮之间。江淮方言,音「韩」变「何」,逐为「何」氏。二;据《五代史》,吐谷浑族有「何」氏。又据《唐书》所载,「何」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何」氏。三;汉代有「何」苗,本为「朱」氏,冒姓「何」氏,见于《汉书.五行志》所载,其后子息皆为望族。四;又据《兰州府志》所载,元代有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余明代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朱明王朝赐姓何氏。
迁徙分布
西汉时有蜀郡何氏,东汉时有扶风何氏、南阳何氏,魏晋时有陈郡何氏,说明四川、安徽、陕西、河南均有何姓分布。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何仙姑:生卒年不详。相传为唐朝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人。名琼。为八仙之一,以手执荷花为特征。
何进:(?~189)东汉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字遂高。因异母女弟为灵帝后,故得权,拜为大将军,讨黄巾贼,以发贼党奸,封慎侯。何太后临朝,进为太傅,后因谋诛宦官,反为所害。
皮氏家谱
皮氏家谱历史来源
「皮」源出
;
出自姬姓。以王子字为氏。据《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所载,
鲁献公次子仲山浦,
曾辅佐周宣王中兴,
受封于樊邑,
其后有樊氏。樊侯之后有樊仲皮,
食采于皮氏邑(在今山西河津县一带),
其支孙以王父(祖父)之字皮为氏。
家族名人
皮日休(834~883):
字袭美,一字逸少,襄阳人,为唐代诗人。性傲诞,尝隐居鹿门山,以文章自负,尤善箴铭。咸通年间中进士,官太常博士,后为黄巢所害,着有《皮子文薮》。
地望分布
甘肃天水郡,江苏下邳郡。
求 河南 北平皋村 “原氏” 家谱,多谢各位。
本文2023-10-03 14:30: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5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