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寿礼正确手势
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这是古代宾主相见常用的礼节。这一传统礼节流传至今,尤其是过年过节人们相见时,大都以这种方式向人敬礼,互道祝贺。
标准的作揖礼是,作揖时,手掌在外,因为男左女右,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女人的则在右。作揖时,抱拳晃动三下,类似磕三个头。
扩展资料:
古代作揖的方式有很多。尽管现代人对待传统礼仪没有必要像古代人那样严谨,但原则性的东西不能弄错。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包于其上是“吉拜”,表示尊重,用于见面、告别等场合;相反的手势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
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古代汉族揖礼与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男为阳,尚左手,女为阴,尚右手;行吉礼时,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时,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
拜师手势—叉手礼
宋人《事林广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
注释:但凡是交叉手礼的方式,用左手紧把着右手的拇指,左手小指指向右手手腕,右手四个手指头伸直,左手大拇指向上。如果用右手掩盖胸的位置,不可以太靠近胸,要让在胸下两三寸,才是叉手的方法。
叉手礼是我国古代平常生活活中打招呼的礼仪,出现于唐末,流行于五代、辽、宋、金、元时期的。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
扩展资料
拜师步骤
一是“正衣冠”。《礼记》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白话解释:礼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既是他内在修养的流露,也是尊敬他人的表现。
二是“拜先师”。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
学生先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拜老师,三叩首。接着学生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
三是“洗净手”。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
四是“开笔礼”。这是开学礼中最后一道程序,包括朱砂开智、击鼓明智、描红开笔等。
“朱砂开智”就是先生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着孩子从此开启智慧,目明心亮,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参考资料:
第一,站立姿势,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第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第三,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第四,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第五,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第六,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头离蒲团由伏而起,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第七,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
拜菩萨时手势的正确姿势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首先双手合十,手心对心,表示虔诚和敬意。接着,将双手抬至额头高度,表示对菩萨的敬仰和尊重。手指自然弯曲,不要太过用力。双手抬高至鼻尖高度,表示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最后,将双手下放至胸前,手指稍微张开,表示将佛法放在心中。这个过程应该平稳流畅,同时心存虔诚。总的来说,拜菩萨的手势正确姿势是:合十、抬至额头高度、抬高至鼻尖高度、下放至胸前。
拜寿礼正确手势
本文2023-10-03 14:29: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5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