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人是什么民族?瓦剌是现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瓦剌人是什么民族?瓦剌是现在哪里?,第1张

明朝初年,“瓦剌”这个词成为了明朝皇帝的心头大患,多次联合草原的各个部族侵扰大明边境。为了能够稳固住北方的边防,明成祖朱棣前后五次亲征漠北,从永乐七年一直打到了永乐二十二年。战争进行了十几年,漠北草原诸部(故元势力)虽然也遭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但以瓦剌部为首的草原诸部,并未就此臣服,反而还在不断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在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时期,以瓦剌为首的草原诸部依旧在侵扰大明边境。

特别是在明英宗时期,瓦剌太师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史称“土木堡之变”,让大明朝蒙受了奇耻大辱。

那么问题来了,让明朝皇帝头疼的“瓦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部落呢如今它又是哪个民族呢

瓦剌的先祖:斡亦剌惕

瓦剌,在元朝时期称为“斡亦剌”,明朝称为“瓦剌”,清朝时则称为“卫拉特”或“额鲁特”。

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派兵征服了“林木中百姓(”也称为“森林部落”),此后不久,卫拉特(瓦剌)的先祖“斡亦剌惕人”便从原来居住的“失黑失惕”开始向西北迁徙,进入到了名为“秃马惕”的地方,并常年在八河流域一带活动。

由于森林部落人数众多,因此成吉思汗便将居住在八河流域的诸多森林部落采取了分封制,也就是将其分成很多个不同名称的小部落,让专门的人来管理。但它们都统称为“秃绵(万)斡亦剌惕”。

而由于斡亦剌惕部的“忽都合别乞”在斡亦剌惕部之前就归顺了成吉思汗,因此在斡亦剌惕部归顺之后,忽都合别乞便被成吉思汗敕封为斡亦剌惕部的首领,并开始在其中推行千户制度,而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斡亦剌惕人的整体意识开始形成。

因为我们知道,原来的斡亦剌惕人都是生活在森林之中,其生活方式都是森林化的,而现在,他们已然从原来的森林部落经济,逐渐过渡到了草原游牧经济,因此这也使得斡亦剌惕人的文化生活方式,更加接近于蒙元时期的蒙古人。

蒙元时期的斡亦剌惕

早期的斡亦剌惕人都生活在森林中,其生活方式,以及部落联姻,也大都局限在森林各部落之中。而到了蒙元时期,斡亦剌惕人走出森林后,便逐渐开始与周边各族联姻,比如汉族、乞儿吉思等等。

此外,从中原地区迁去的大量农民和工匠们开始涌入到斡亦剌惕人居住的地区,并开始在这里实行劳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的斡亦剌惕人也开始迁移到中原和其他地区。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斡亦剌惕人跟蒙元皇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首先来说,蒙古汗国和大元帝国都对斡亦剌惕的贵族加官进爵,大大提升了他们的政治地位,从而也极大改变了斡亦剌惕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其次,蒙元皇室还积极与斡亦剌惕人进行世代联姻,让斡亦剌惕贵族成为蒙元统治阶层的成员,一方面提升了斡亦剌惕人的政治地位,一方面则加强了蒙元皇室对斡亦剌惕人的控制。其实说白了,不管是封赏还是联姻,都不过是蒙元统治者为了维系帝国稳定而做出的政治决策而已。

历史证明,蒙元统治者所作出的这些努力是值得的,因为随着斡亦剌惕人的政治地位、身份认同感的提高,他们也都越来越深切感受到自己就是蒙古汗国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种组成是内部自成体系的,而并非所谓的外部归顺。

而到了这个时候,斡亦剌惕中的贵族和部众就大致分为了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在元朝廷任职的官员或士兵;一部分则因参加阿里不哥和海都等宗王之乱,散居在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流。一部分则是在公元1253年跟随旭烈兀远赴波斯之地发展。

当然,除了这三部分之外,其余留居在本土的斡亦剌惕人,便纷纷开始从叶尼塞河上游向南部草原地带迁徙发展,他们并不都是迁徙到一个地方,有的迁徙到扎布汗河流域,有的则翻越阿尔泰山,向哈喇额尔齐斯河一带迁徙。

到了这个时候,斡亦剌惕人不管是文化,还是军事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他们迁徙散居得太过严重,因此最后的发展方向也都不一样。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成吉思汗时期正宗的斡亦剌惕人,大部分已经融入到了异族之中,或被突厥化,或被同化,至于其他的少部分后裔,则已经销声匿迹,直到明朝初年。

明朝时期的“瓦剌”

到了元末明初时期,瓦剌部发展兴盛,部族人数激增到四万户以上,势力也逐渐增强。

元朝灭亡后,残元势力开始向塞北撤退,而这个时候,大漠东西蒙古逐渐就分成了三个部分,即:东蒙古、瓦剌和兀良哈。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当时的瓦剌部并非是统一起来的,而是分别归属于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三人。公元1414年,明成祖朱棣率军北征,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随后瓦剌投降,这三位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则分别被明朝敕封为顺宁王、贤义王和安乐王。

马哈木的儿子脱欢上台后,便一举统一了瓦剌,到了其子也先时期,瓦剌达到全盛时期,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文化上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发展。

也先去世之后,东西部蒙古发生分离,瓦剌迫于东蒙古(中央蒙古)的压力,则不得不向西迁徙。这时的瓦剌部,已经出现了分离的情况,其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清朝时期的“瓦剌”

明末清初时期,瓦剌各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变迁,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清朝初年的时候,瓦剌分为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和土尔扈特四部,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壮大起来,一度发展成为了准噶尔汗国、和硕特汗国等。

其中准噶尔部统辖之地为天山北路,而在之后的统治者策妄阿拉布坦时期,准噶尔部人口数量剧增,经济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和硕特部,则在固始汗的率领之下向青海迁徙,随后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了和硕特汗廷。所以,青海至今都成了卫拉特蒙古的聚居地之一。

至于杜尔伯特、土尔扈特等其他部落,则迁徙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

到了清朝中叶的时候,国内的卫拉特蒙古人的地理分布大致形成了现在居住于西北地区的格局。而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卫拉特蒙古人在国内的迁徙活动到此就告一段落了。虽然在后来也有局部的迁徙活动,但对这对于此地理格局的分布,并无多大影响。

从而也成为了如今卫拉特蒙古人的分布区域,即:青海、新疆、内蒙古阿拉善、甘肃肃北等。而在此过程中,卫拉特蒙古人不断被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所改变,最终被“汉化”、“满化”、“藏化”等等。

那么,“瓦剌”如今演变成了哪个民族呢你可能永远想不到!

如今的“瓦剌”

“瓦剌”作为一个古老的部族,其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演变成了不同的民族群体,如果从成吉思汗时期的“林木中百姓”算起,那么所涉及到民族群体就太多了,我们也无法一一考证。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瓦剌部族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其中以和硕特汗国的贡献尤为突出,比如现在流行于西北地区的“达坂”名称就是出自瓦剌语。

除此之外,像今天的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其主体就是瓦剌人。还有瓦剌四大部落之一的杜尔伯特部的一支则迁入到了大兴安岭地区,并在此建立杜尔伯特旗,现在黑龙江还有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当然,这只是国内的分布,在国外依旧有“瓦剌人”的存在。比如外蒙古乌布苏省的主体人群就是瓦剌人(或杜拉特人),其中杜尔伯特人为主。

不仅如此,还有阿尔泰共和国、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等,都与瓦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综上所述,瓦剌人在经过几百上千年的迁徙演变,已经融入到了各国民族之中,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大融合民族”。

  “萨尔图”,蒙古语意为有月亮的地方。萨尔图区1980年4月正式建区,全区总面积548平方公里,人口34万人,流动人口15万。随着大庆石油工业和市政建设的不断发展,萨尔图区已逐步成为大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通讯中心。目前,区辖中省直单位48个,市直二级单位22个,中小学校67所。全区共有9个街道办事处,16个公安派出所。

  萨尔图区交通发达。区内的大庆火车站、长途客运总站、公共汽车总站为出入大庆市的旅客和市内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301国道横贯区内,公园桥、铁人桥、东干线立交桥,双向8车道的世纪大道及数十条城乡公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快捷便利的交通,为萨尔图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

  萨尔图区是大庆市的旅游窗口。风光旖旎的儿童公园,园内各具特色的游乐项目、波光粼粼的湖光水色,让人流连忘返。宽广、整洁的时代广场,占地面积146公顷,内有雕塑喷泉,鲜花烂漫,草木茵茵,成群的鸽子起落盘桓,夜晚则是灯的海洋,成为民居假日、饭后休闲的好去处。大庆艺术宫是书法、绘画、歌舞等各类艺术人才成长的摇篮;大庆博物馆展示了大庆发展变迁的历史,也让人领略到别具特色的石油文化;登临260米高的大庆市广播电视塔,放眼远眺,油城中心城区的特色风光,尽收眼底。

  萨尔图区是大庆市的主要商业区。经过多年努力,建成了东有中央商城、新村商贸、东风菜市场,南有万宝货物集散中心,西有百货大楼、秋林公司、金田商场、电脑商城、庆爱小商品批发城,北有草原、友谊装饰材料市场的中区市场群,形成了覆盖全区、辐射周边地区的商业发展新格局。会战大街、冠群街、经六街等繁华商业大街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富祥酒楼、金帆国宴楼、明月美食广场、九龙潭美食城、狮子楼等各大饭店,九号院宾馆、大庆宾馆、百大宾馆、京和宾馆等,环境优雅,服务周到,是就餐、下榻、洽谈商务的理想选择。

  萨尔图区工业发展空间广阔。辖区内有原油年产量1500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1/9,占大庆原油产量1/4的大庆油田采油一厂和采油三厂、采油十厂等大型石油骨干企业和潜油电泵公司、总机械厂等油田专用设备生产企业;有大庆粤海晓雪啤酒有限公司、大庆塑料彩印公司、美食乐食品有限公司等近百家地方工业企业,奠定了萨尔图区雄厚的工业基础。为广纳八方客商,在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黄金地段辟建了面积为22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规划出电子产业区、机械加工产业区、化工产业区、商业服务区和行政办公区。工业园区享受国家级开发区的所有优惠政策,诚招国内外客商来此投资兴业,谋求发展。

  萨尔图区农业发展前景无限。辖区内的春雷农业开发公司有土地总面积15万亩,其中草原苇塘面积90857亩,耕地面积25125亩,林地16000亩,水面22000亩。公司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建成3个养殖场及占地900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环绿”牌粘玉米已获得国际有机食品认证;完成了450亩蔬菜示范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37栋43型高效节能温室生产的各类蔬菜已经投放市场。其他农牧业项目进展迅速。现已建成占地800亩有银杉、连翅等60多个品种的苗木培育基地和占地400亩有大雁、绒山羊、梅花鹿等禽兽的养殖基地。萨尔图区将以建设城市型农业和卫星城镇为目标,努力把春雷地区建设成为我市东城区菜、肉、奶生产基地和城市型农业示范区。

  地理面貌

  萨尔图区位于大庆市北部,东经125°1′,北纬46°35′。“萨尔图”,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有月亮的地方”。萨尔图区总面积是548平方公里。全境南北长,东西狭窄。东以龙凤区为邻,南与红岗区相连,西和让胡路区接壤,北同林甸县搭界。萨尔图区1980年4月正式建区,现有人口314万人,流动人口215万。随着大庆石油工业和市政建设的不断发展,萨尔图区已逐步成为大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通讯中心。目前,区辖中省直单位48个,市直二级单位22个,中小学校67所。全区共有9个街道办事处,62个社区居委会。

  行政区划

  萨尔图区辖9个街道:萨尔图街道、铁人街道、友谊街道、富强街道、拥军街道、会战街道、火炬街道、东风街道、东安街道。共有51个社区。

  萨尔图街道 辖5个社区(红旗社区、卫民社区、勤奋社区、三环社区、胜利社区)。

  铁人街道 辖6个社区(铁人社区、奔腾社区、奔二社区、奔三社区、登峰社区、西宾社区)。

  友谊街道 辖3个社区(风华社区、百源社区、爱民社区)。

  富强街道 辖4个社区(中强社区、富强社区、丁香园社区、中林社区)。

  拥军街道 辖6个社区(五环社区、拥军社区、绿洲社区、八一社区、春雷社区、丰收社区)。

  会战街道 辖6个社区(站前社区、兴贸社区、东兴社区、多彩社区、会战社区、团结社区)。

  火炬街道 辖4个社区(火炬社区、慧园社区、颖园社区、萨北社区)。

  东风街道 辖8个社区(新星社区、同舟社区、光大社区、义耕社区、庆东社区、东旭园社区、北辰社区、宜民社区)。

  东安街道 辖9个社区(安民社区、翠庭社区、东安社区、安康社区、庆龙社区、府明社区、万宝社区、万隆社区、万兴社区)。

  交通通讯

  萨尔图区交通便捷发达。大庆火车站、长途客运总站、公共汽车总站为进出大庆市的旅客和市内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滨洲铁路,301国道横贯区内,公园桥、铁人桥、东干线立交桥,纵横东西,横跨南北;双向8车道的世纪大道及数十条城乡公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位于黑鱼湖附近的萨尔图机场正在建设中,预计2008年投入使用。萨尔图区通讯设施全部实现程控化、数字化,通讯传输实现了宽通道,政府网、校园网、企业网连接城区各个角落,形成了有线、无线、全方位、立体化的现代通讯网络。

  工业生产

  萨尔图区工业生产发展空间广阔。辖区内有大庆油田采油一厂、采油三厂和采油十厂等大型石油骨干企业和潜油电泵公司、总机械厂等油田专用设备生产企业;有大庆粤海晓雪啤酒有限公司、晟凯毛纺有限公司、美食乐食品有限公司等近百家地方工业企业,奠定了萨尔图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在经济发展中,萨尔图区高举工业立区大旗,为广纳八方客商,发展石油替代产业,建设了面积为22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规划出电子区、机械加工产业区、化工产业区、商业服务区和行政办公区。建成了5万平方米的兴荣工业广场,采光、排气、取暖等功能完备,属国家一类厂房,具有承载大中型项目生产能力,享受国家级开发区的所有优惠政策,诚招国内外客商来此投资兴业。

  商业发展

  萨尔图区经过大力发展商业经济,已建成了东有中央商城、新百大、东风菜市场,南有万宝货物集散中心,西有百货大楼、秋林公司、金田商场、电脑商城、庆爱商品批发城,北有草原、友谊装饰材料市场的中区市场群,形成了覆盖全区、辐射周边地区的商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各类市场、商业街已达近300万平方米,年交易额100多亿元。

  市 政 建 设

  萨尔图区注重生态园林建设,加大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几年来,拆除违章建筑和临时建筑1083处,16000多户60多万平方米。配合市政府实施了铁西平房区动迁改造,解决了长期危害油田生产安全、违法犯罪案件居高不下、影响城市形象的历史难题。在城市建设上,改建拓宽了会战大街、中桥路、中三路、新中八路等道路140公里,建设办公、商服、住宅、油田生产等各类楼房3860栋面积近2000万平方米。在城市管理上,实施了以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内容的“四化”工程,大力开展园林绿化植树、复草还林,建设绿地,绿化居民小区。

  历史沿革

  萨尔图区这块地方,从古代起就是我国北方民族历代部族的领属地。据考古发现证明:距今六千年前的昂昂溪文化类型广布于松嫩平原,属新石器前期,而萨尔图区正位于松嫩平原中部,可见六千年前,此地就有人类活动。下据民国时期《黑龙江志稿.安达县》及解放前后档案材料分述如下:

  唐虞及三代(夏、商、周)属肃慎、秽貊之地。肃慎,古族名,亦称息慎、稷慎,为满族的祖先。商、周时,居住在不咸山(长白山)北,“东滨大海”,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从事狩猎。周武王、周成王时,曾以苦(左加木旁)矢、石砮朝贡,臣服于周。秦汉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民族,都和肃慎族有渊源关系。秽貊,为东北地区三大民族(肃慎、夫馀、东胡)之一的夫馀族的祖先。

  秦、西汉时期,属秽貊之地。

  东汉、三国时期,属北夫馀。两晋时期,属夫馀。夫馀为秽貊的后裔,也叫扶馀、凫臾。《三国志》载:“夫馀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黑龙江),方可二千里。”玄菟郡,为汉武帝所置,置所在沈阳东郊上柏官屯;挹娄为肃慎的后裔,当时是夫馀的东邻,鲜卑,东胡族的一支,位于今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一带,为夫馀西邻;高句丽,朝鲜古国名,为夫馀南邻。

  后魏北齐时期,属勿吉北境。北魏太和年间,勿吉灭了夫馀。勿吉,古族名,来源于肃慎,为肃慎后裔,战国以后称挹娄,北魏时称勿吉,隋唐时称林福,五代时称女真。清代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即今日所称的满族。

  隋唐时期,属靺鞨黑水部。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原有众多部落,逐渐发展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白山、黑水等七部。其中黑水部位于最北方。从北朝至隋时,靺鞨多次朝贡。唐开元十年(722年)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入朝,唐玄宗任命他为勃利(伯力)州刺史。

  辽代,届东京道长春州。辽为契丹族(鲜卑族的一支)所建,是与北宋、西夏同时并存的王朝。疆域东北到日本海与黑龙江口,西北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中部,南以天津市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宋接界。

  金代属上京路肇州。金为女真族完额部所建,建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南白城),先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等地。疆域东北到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西北到蒙古人民共和国;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与西夏接界;南以秦岭、淮河与南宋接界。

  元代,属斡赤斤分地。一说属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封地。

  明代,属奴儿干都司朵颜卫。

  清代,属内蒙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固山贝子游牧地。

  清军进入中原以后,把东三省定为“国家肇兴之地”实行封禁政策,不许开发草原,要保持原有的游牧狩猎生活。所以杜尔伯特旗境内,只在康熙年间于嫩江沿岸建立三个驿站,站丁开垦了小块农田。其余部分均系未开垦的处女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8月28日),东清铁路破土动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7月14日),东清铁路全线竣工,正式通车,营业。自此东清铁路沿线地区被沙俄帝国称为“中东铁路附属地”。

  由于沙皇俄国沿东清(中东)铁路线霸占大片土地作为“附属地”,各车站均设俄人行政机构,派兵驻守,进行殖民统治,形成了“国中之国”。黑龙江将军达桂鉴于境内俄人势力越来越大的情形,为“防予侵占”,向朝廷建议采取移民“实边政治”,请求放荒开垦。清政府准奏,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命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到杜尔伯特旗出放荒务。首先出放安达至林甸一段毛荒(包括萨尔图在内)208,418垧。接放荒章程规定,令人开垦。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设安达厅。萨尔图改为安达厅第二区管辖。

  民国二年(1913)一月二十三日,安达厅改为安达县,属黑龙江省公署,萨尔图改为安达县西乡管辖。

  民国三年(1914)八月,黑龙江省下设三道,安达县属龙江道(道尹公署驻齐齐哈尔)。”萨尔图仍归安达县所属。

  民国六年(1917),萨尔图火车站和所属街道归东省特别区管辖。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将东清铁路改为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或东省铁路;将东清铁路局沿线改为东省特别区,并于一九二三年三月一日设立了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

  伪满康德元年(1934)十一月一日,萨尔图站及街道隶属北满特别区管辖。

  康德三年(1936)一月,撤销北满特别区。北满铁路沿线各车站归所在市、县管辖。萨尔图为安达县第七区。区公所设在今萨尔图大街西侧轻工局家属楼(当时区公所、警察分驻所、协和会都在一个大院内)处。

  康德四年(1937),原七区改为兴仁村,村公所设在原区公所处,属安达县第二区管辖。

  一九四六月三月,萨尔图解放,改为安达县第三区。区政府设在萨尔图原伪满兴仁村村公所处。

  一九五六年三月,安达县第三区划分为两乡一镇:三发乡(乡址在今萨尔图区二小学对面原三区政府处)、三新乡(在让胡路四新)、萨尔图镇(镇址于今五金商店处)。

  一九五八年一月,安达县乡镇合并,将三新乡并入三发乡。同年九月上旬将萨尔图镇、三发乡与红色草原牧场合并为红色草原人民公社。社址设在萨尔图今牧工商联合公司前院。

  一九六O年四月二十九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安达县,建立安达市。同年十二月七日,黑龙江省人委决定撤销红色草原人民公社,成立安达市萨尔图区。区政府设在萨尔图铁路南 (习惯叫铁西)约半公里处原红色草原人民公社社址。一为六一年移到今萨尔图大街西侧、萨尔图三道街南侧楼房(二层楼),即今区政府所在地。

  一九六五年一月,取消萨尔图区的建置,成立安达特区(对外仍沿用安达市名称)。特区政府位于原大庆一中(现大庆市第二十三中学)对门,中隔会战路。

  一九六六年“文革”后,特区政府被“造反派”砸烂。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在萨尔图筹建红旗镇,位于原特区地址。

  一九六九年三月,正式成立红旗镇。镇革命委员会设在今天桥北建设银行处,归大庆革命委员会领导。 一九七三年八月,筹建萨尔图区领导小组。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领导小组,迁回天桥南原安达市萨尔图区政府大楼。 一九七八年四月,正式成立大庆萨尔图区。 一九八0年四月,成立大庆市萨尔图区人民政府。

  大事年表

  本大事记年表按照时经事纬的写法,略记我区从一九O三年到一九八五年所发生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人文及自然等方面的大事、要事,以此来纵观本区历史发展概貌。

  一九O三年

  七月十四日,横贯本区的中东铁路全线竣工,正式通车。中东铁路,亦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旧指由哈尔滨东至绥芬河、西至满州里、南至大连的铁路为中东铁路。原为帝俄所筑(1897一1903)。日俄战争后,长春以南段为日本占领,称南满铁路,十月革命后,长春以北段由中苏合办。九一八事变后全为日本所占。这里指的是绥芬河到满州里的路线。这条路线全长为1,483公里。

  同年,萨尔图被帝俄划为中东铁路局车站周围特别用地,属铁路局附属地。俄国人开始进入我区,从事畜牧业和乳制品业。

  一九0五年

  清政府实行“实边政治”,命齐齐哈尔副都统程德全将军到杜尔伯特旗出放荒务,首先出放安达至林甸一带毛荒(包括萨尔图)208,418响,令人开垦。土地权回归祖国。当时萨尔图属杜尔伯特旗。

  一九0六年

  二月,设安达厅,萨尔图改为安达厅二区管辖。

  一九三二年

  建成萨尔图第一所私塾(私立学校),位于缴家店(原毛子坟)。只有一间房,在炕上读书,一个姓张的老师教二、三十人。

  一九三四年

  日本人进入我区,萨尔图火车站及街道划归北满洲帝国特别区管辖。

  建立萨尔图第一所小学校——萨尔图国民小学校,即今萨区第二小学的前身。校址在今创新商店东侧。

  萨尔图成立第一个私人卫生所——槐三诊疗所,开办者为费荣廷,西医外科。

  一九三八年

  十月某日下冰雹,平地一巴掌厚,约三寸左右。对谷子、高粱、大豆等农作物造成严重 损失。

  一九四0年

  秋,伪军王伯从日伪军中拉出了“一支队伍,在我区王家围子至富家围子一带,与日军打了一仗,从下午三、四点钟一直打到半夜。打死一个日本军官,连夜离境,去向不明。

  一九四二年

  八月十五日,本区遭到冰雹的袭击,下雹时间为一天一夜,庄稼被毁坏,禽、兽被打死、冻死无数。

  九月本区又遭受历史上罕见的黑风侵袭。当时,黑风怒吼,房屋倒塌,给人民生命财产 造成很大损失。

  一九四五年

  八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

  一九四六年

  三月,萨尔图区解放,划为安达县第三区。

  十一月十三日,萨尔图火车站遭到一百多名土匪偷袭,被车站守卫人员击退。

  一九四六年

  安达县党组织在本区建立了第一个联合党支部,共有党员15名。

  五月,在萨尔图西大庙枪毙8名土匪。

  十一月,本区进行土地改革。

  同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农林部萨尔图种畜场成立。

  一九四八年

  四月,本区组织了30人的支援解放战争前线的担架队。

  四月末,土地改革运动结束。

  年底,本区基本上肃清了土匪和暗藏的国民党特务。

  一九四九年

  三月,开始建立农村合作化互助组。

  夏季,本区发生虫灾,粮食减产四成以上。

  七月,成立第一个中西药合作社,只有两名中医看病,无西医。

  同年,安达县工会在本区设立第一个工会办事处。

  一九五O年

  冬,30人参加赴朝作战,其中有5人光荣牺牲。抗美援朝,全区人民捐献人民币2,900元。

  一九五一年

  十月二十一月,区机关和各村政府,开展了“三五反运动”,历时一年结束。

  同年,区委开展了整党活动,有117名党员参加。

  一九五二年

  本区开展了镇压反革命活动,镇压了罪大恶极的伪村长张洪斌。

  本区成立了第一个卫生所——安达县第三区卫生所。

  一九五三年

  十月,召开了安达县第三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一九五四年

  五月,区机关进行了精减机构。

  一九五六年

  三月,本区划为两乡一镇(三发乡、三新乡、萨尔图镇)。

  三月末,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四月份先刮两次大风,接着60天无雨。七月份,连续降雨。旱涝成灾,给农业造成很大损失。

  六月,成立黑龙江省安达县萨尔图气候服务站,大庆地区开始了气象工作。

  同年,还开展了肃反运动

  一九五七年

  九月,整风运动开始,到一九五八年十二月结束。

  一九五八年

  成立安达县红色草原人民公社卫生院。这是萨尔图区第一所卫生院

  一九五九年

  萨尔图区成立第一所中学—一安达县第四中学。

  十月,石油会战小组决定在我区境内打萨43、49、66、68等调整探井。

  一九六0年

  一月十三日,省委书记李范五等同志来我地视察。

  同月,石油会战小组决定在我区境内增加萨12、 64、 9 2探井。

  三月十一日,我区境内第一口探井——萨66井正式自喷出油。”

  三月十六日,大庆会战领导小组决定将会战中心移到萨尔图,北进喇嘛甸,开辟生产试验区。拿下二百口生产试验井,争取全年给国家拿出六、七十万吨,力争一百万吨的石油大会战。

  三月二十二日,王进喜带领一一O五钻井队(标杆钻井队),当时叫一二六二队,来大庆参加会战。

  四月十四日,王进喜领导一二O五钻井队开始打萨55井,四月二十二日钻完。这是大庆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后叫铁人一口井,现已成为我市的名胜之一。

  五月,探明我区境内有43个小油层,油层有效厚度达3 0~4 0米,埋藏在1200米左右的地下。

  同月,探定我区境内有480平方公里的含油面积,并从中部划定30平方公里开辟生产试验区。

  同月,全省赛畜大会在本地举行。

  六月,生产试验井开始投产。

  十月,松辽石油会战领导小组迁到我区,驻在现二号院内。

  十二月成立安达市萨尔图区文教科。

  一九六一年

  一月,成立安达市萨尔图区妇女联合会。

  三月,本区先后5次刮大风,给农业造成很大损失。

  四月,出现干旱,连续60天无雨。

  七月,连续降雨,造成农田大面积涝灾。。

  一九六二年

  五月八日,我区境内的大庆油田中区一号注水站发生一起重大火灾。大火烧了两个多小时,造成经济损失160余万元。

  五月十日十八点五十五分.我区遭暴风骤雨的袭击。采油一厂家属房全部被风吹掉;井下作业处攻关大队房盖塌下,三人受伤;采油指挥部60亩麦地遭受冰雹灾害。

  同年,石油会战指挥部成立了运输中站,始发站设在我区境内大庆一中旧址,填补了我市公路客运空白。

  一大六三年

  七月某日,大雨成灾,一次降雨量达150毫米。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损失。

  十二月,我区岳广德参加了北京召开的全国财贸战线劳动模范、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座谈会,在中南海受到刘少奇主席的接见。

  一九六四车

  五月,萨区四清运动开始。

  同月,为给油田让路,萨区进行了第—决移民。

  七月,萨尔图**院落成,开始放映。

  一九六五年

  一月三十日,成立安达特区,取消萨尔图区的建置。

  一九六六年

  三月,萨区进行第二次移民。

  五月,周恩来总理来大庆并视察了丰收卫生所。

  六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各机关受到冲击。

  一九六八年

  三月至六月,本地干旱严重,造成粮食减产。

  十一月,在萨尔图筹建红旗镇。

  一九六九年

  三月九日,成立红旗镇革委会。

  十二月,本区下大雪,冻死奶牛数百头。

  一九七一年

  九月二十四日,本区发生地震,震级为4.1级.

  一九七三年

  一月,红旗镇党委开展了整风运动。

  十二月,取消红旗镇,成立萨尔图区筹建领导小组。

  一九七六年

  九月,全区人民开展沉痛悼念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活动。

  十月六日,全区人民举行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一九七七年

  四月,全区开展揭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罪行活动。

  一九七八年。

  四月,正式成立大庆萨尔图区。

  区委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全区有465人得到平反昭雪。

  一九七九年

  十一月,全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练兵活动。

  十二月,开展了扫盲活动,全区有1169人参加。

  同年,本区接管了市养老院、火葬场。

  一九八0年

  二月,成立大庆市萨尔图区人民政府。

  同年,本区接管了大庆市福利厂。

  一九八一年

  八月十五日,在我区境内建成大庆市儿童公园。

  同年,萨尔图区成立了科技科。

  一九八二年

  一月十三日,区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小学教育的决议》。

  三月十日,区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动员全区人民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 动的决议》

  七月,人口普查,全区共有人口 172,747人。

  同年,萨区政府被评为黑龙江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一九八三年

  三月,为了支援灾区,全区居民积极开展了捐献活动。

  六月,全区人民开展学习《邓小平文选》活动。

  七月,开展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活动。

  十二月,按市委要求,在全区党员、群众中开展清除精神污染活动。

  一九八四年

  一月,萨尔图区撤消了农林科,成立大庆市萨尔图区农工商公司。

  三月,中共大庆市萨尔图区委改选,迷出区委书记:王玉田,副书记:阎宝良、尤铁壁。区委常委由王玉田、阎宝良、尤铁壁、张德全、评福民、马瑞岩六人组成

  四月,召开了大庆市萨尔图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出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于长海,副主任:张启华、邢国章、陈抢元;区长:阎宝良,副区长:张德全、黄亚公、岳广德;区人民法院院长:李凤桐;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德润。

  四月,召开了政协萨尔团区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出政协主席:戴景岳,副主席:李惠昌、钟显清、唐成志、邹大纪、陈俊,常委23人。

  九月,召开了全区团员第三次代表大会。选出团委书记:肖凤鸣,常委7人,委员19人。

  一九八五年

  一月,工交系统进行体制改革,成立萨尔图区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后改为萨尔图区地方企业公司。

  六月,萨尔图区机关正式开始整党,这是大庆市的第二批整党。

据历史文献和境内发现的遗址、文物资料证实,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安达就有人类活动,并以渔猎为业。

商至周代,这里属黑龙江地区三大族系之一的[氵岁]貊族活动地方。至周穆王时(公元前950年前后),为[氵岁]貊族系的北支—北夷索离人的活动区域。

秦、汉至晋代,属[氵岁]貊族的后裔夫余族人建立的夫余国。

战国后期,索离首领之子东明南渡[氵虎]水(今松花江),建立夫余国。于汉武帝时(公元前100年前后),进入松嫩平原。

东晋安帝时(410年),夫余国被鲜卑族所亡,其部分遗人北渡那河(今松花江),在松嫩平原一带建立豆莫娄(亦称大莫卢、达莫娄、大莫娄)部。

南北朝至隋代,属豆莫娄。南北朝时,豆莫娄人继承古夫余文明,又逐渐改变了历来游猎的单一生活方式,开始了亦牧亦耕或狩猎与畜牧相兼的新生活。至隋朝,豆莫娄地域缩小,东部被勿吉所融合,西部受强大的室韦所控。

唐代,安达地方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归河北道室韦都督府管辖,活动在这里的民族仍然是达莫娄部。

辽代,属东京道秦州管辖。

金代,属上京泰州、肇州管辖。

元代,属辽阳行省开元路管辖。土地属元太祖孛儿赤斤铁木真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领有封地。

明代,属奴儿干都指挥司朵颜卫管辖。土地仍属哈布图·哈萨尔后裔的领有地。

清代,现辖境大部属内蒙古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土地属哈布图·哈萨尔十八代世孙色棱之封地;南部属内蒙哲里木盟郭尔罗期后旗;东部属黑龙江将军衙门管辖的区域。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在蒙属杜尔伯特旗和黑龙江将军属地交界处设置安达厅。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2月,安达厅改为安达县。

伪满洲国期间沿称安达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安达县。

1960年5月2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1次会议决定撤销安达县,设立安达市(地级)。

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4次会议决定恢复安达县建制。

1984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安达县,设立安达市(县级)。

杜尔伯特,蒙古语即“四”,此外主要有四种所指,作为氏族的杜尔伯特氏;作为民族部落的杜尔伯特,是蒙古族的一个部落,即杜尔伯特部;作为行政区域的杜尔伯特,清代有杜尔伯特旗,后来有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黑龙江省大庆市下辖的一个民族自治县,同时也是黑龙江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伪满洲国对东蒙古旗的统治措施主要是重新划分盟旗制度;

1931 年“9·18” 事变 后,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并 扶植成 立 了满洲 国 傀儡 政 权。内蒙古东部地 区 的原哲 里木 盟、 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及呼伦贝尔、 西布特哈地区并人伪满洲国。

19 34 年 3 月  , 伪满洲国实行帝制  , 并进行了 中央机构 改 革  , 国务总理改称国务总理大 臣  ,  各部总长改称为大 臣  , 主管蒙古人事务 的兴安总署 也改称蒙政 部。同年12月  , 伪满洲 国实行地方行政制度改革  , 将原来的奉 、吉  、 黑  、热四省划分为10个省, 把四个 兴 安分省升格为兴安东、西 、南、 北 四省  。 这样  , 伪满洲国共辖 14个省  。同时对各省所 属旗、县、市也进 行了大幅度的调 整、热河省翁牛特左旗划归兴安西省 ; 将热河省喀尔喀左翼旗和唐古特喀尔喀旗并人库伦旗 , 划归兴安南省 ; 热河省 土默特左右二旗划归新设的锦州省 ; 通辽县由奉天省划归兴安南省 ; 将原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划归吉林省, 郭尔罗斯后旗划归新设 的滨江省 , 杜尔伯特旗和不属于盟的伊克明安旗 归新 设 的龙江省 。 此 四旗 一般被称 为“ 省 外 四 旗“。

日本统治内蒙古东部地区期间,首先取消了盟一级建置。伪满洲国建立后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取消东蒙古地区盟一级建置, 但是随着兴安南分省、兴安西分省及热河省的建立,原哲里木盟、 昭乌达盟、 卓索图盟的名称及建置便无形中被取消。新成立的省也不等于原来的盟。兴安南分省虽然在原哲里木盟的基础上建立的, 但郭尔罗斯前、后旗及杜尔伯特旗没有包括在该省范围之内; 兴安分西省是在原昭乌达盟的基础上建立的, 但包括在其范围之内的只限于 西拉木伦河以北的六个旗, 其余七个旗归了热河省。 此外, 原来的盟无权管理设在本盟境内的县市, 而新 成立的几个兴安省都有权管辖境内的县市。

个人的大胆揣测:‘措火牛录西哈拉’是蒙古族一部落名称,但无从求证。。。

辽宁蒙古族风采

前 言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辽宁省内的蒙古族人口仅次于内蒙古自治区,现有67万人口。

明末清初,蒙古喀喇沁部、土默特部、蒙郭勒津部和科尔沁部的一部分,自蒙古草原逐步南下,最后定居于辽宁。清王朝定鼎北京后,一些八旗蒙古兵丁、巴尔虎蒙古兵丁和他们的眷属因防务派往辽宁。上述蒙古各部、八旗蒙古、巴尔虎蒙古的后裔构成了辽宁蒙古族的主要部分。辽宁蒙古族主要分布于朝阳市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县、建平县、凌源县、北票县,阜新市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

清代,辽宁境内蒙古族的阶级等级分明。统治阶级是蒙古封建王公贵族,被统治阶级分为平民阶层、属下阶层和奴隶(家奴)阶层。满族统治者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统治蒙古族人民。对蒙古族地区的汉族,设置厅、县机构进行统治。属卓索图盟的喀喇沁左、中、右旗,土默特左、右翼旗,属哲里本盟的科尔沁左翼前、后旗,以及清皇家的“苏鲁克”牧场(即养息牧“三陵”牧场),均在辽宁境内。

蒙古族是一个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文化艺术方面,创造了大量民歌、民谣和民间传说;音乐舞蹈优美动人,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色彩,同时,培育和造就了尹湛纳希、恩格特古斯、罗卜桑却丹等一代名人,由于信仰喇嘛教,寺庙林立,因而与建立寺庙相关的雕塑、绘画、石刻等艺术有过辉煌的成果。在医药事业方面,辽宁的蒙医蒙药独具特点,饮誉中外。在传统体育活动中,赛马、摔跤、射箭等项目代代相传,尤其那达慕大会不仅是对丰年的祝贺,更是蒙古族人民健身娱乐的大展示和相互交往的盛会。在风俗习惯方面,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个别风俗习惯,但仍保持着传统的民族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在政治上完全获得了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经济、文化有了长足发展。政治上,由于中国***的民族团结、平等政策的贯彻落实,辽宁蒙古族地区建立了两个自治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23个蒙古族乡、镇和联合乡镇。同时,享有对国家大事的参政议政权利。在经济上,辽宁蒙古族一改旧社会的落后状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方面步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有的地方接近小康水平。在文化上,辽宁蒙古族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整理和挖掘了大量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完成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的辽宁蒙古族部分,并有新的文化艺术创作。蒙古族地区的广播、电视、**、蒙古剧、蒙文书报出版等事业也有了一定发展。民族教育方面,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中等专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成人教育形成了体系,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辽宁蒙古族的精神生活不断充实,民族素质不断提高。

民族来源

辽宁省蒙古族来源于多个蒙古部落。明代前期,有兀良哈部(即朵颜、泰宁、福余三卫蒙古人)。明末清初,喀喇沁部蒙古人、土默特都(含蒙郭勒津部)蒙古人、科尔沁部蒙古人先后游牧、驻牧辽宁境内。清前期,一些察哈尔部蒙古人、巴尔虎部蒙古人,八旗蒙古人进入并定居。这些蒙古人的后裔,主要分布、聚居在辽宁省朝阳市、阜新市及昌图、康平、法库等县。

(一)、族称来源

蒙古族在尚未形成、统一使用“蒙古”一名之前,其先人与中国古代北方东胡、鲜卑、契丹、室韦等就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蒙古”为民族自称,隋唐时期的蒙兀(蒙瓦)室韦是蒙古族的先世。蒙兀室韦只是蒙古语族诸部中一个部的名称,为“室韦”二十余部之一。“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音译。蒙兀室韦游牧于望建河(额尔古纳河)南岸,后逐渐西迁至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上游的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i2世纪末、i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领的蒙古部落统一了漠南、漠北的草原诸部。一个具有语言、地域、文化共同性以及、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新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即蒙古民族形成了。“蒙古”一名,由一个部落名称演变为民族名称。

(二)部族来源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宋嘉定五年(1212年)前后,蒙古汗国势力逐渐扩展到辽西一带。此后及整个元代的150余年间,蒙古人从大漠南北向南迁徙,以军屯、民屯、建立行政管理机构等形式,定居或活动在辽宁各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亡,蒙古封建统治者势力退回草原,史称北元。居住或活动于辽宁地区的蒙古人便以遗留民、内附民、三卫民等形式继续生活下来。明末清初,喀喇沁蒙古部、土默特蒙古部、蒙郭勒津蒙古部自蒙古草原南下,游牧、驻牧,最后定居于辽宁。清王朝在蒙古族地区推行盟、旗制。卓索图盟五旗,(即喀喇沁左、中、右三旗和土默特左、右翼二旗)以及哲里木盟的科尔沁左翼前旗、后旗,清皇家的“苏鲁克”牧场(即养息牧牧场),均在辽宁省境内。辽宁省境内的蒙古族主要是喀喇沁、土默特、蒙郭勒津、科尔沁、察哈尔和巴尔虎等蒙古部人的后裔。

1、兀良哈部 兀良哈蒙古人,元代写作“乌梁海部”。元末明初自贝加尔湖地区向大兴安岭以东到嫩江流域移牧。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在嫩江流域、洮儿河南北以及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一带的兀良哈蒙古人生活的地方,设置了朵颜、泰宁、福余三卫。

明永乐末年,三卫蒙古人不断南移。正统年间,已进到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成化年间,兀良哈三卫的分布已是“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日朵颜;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日泰宁,自黄泥洼愈沈阳、铁岭至开原,日福余"(《明史·兀良哈三卫传》)。

兀良哈三卫蒙古南迁以后,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东部蒙古封建主科尔沁部首领魁猛可(又写作奎蒙克·塔斯哈拉)率部从斡难河故地,东迁到嫩江流域。因与留居于呼伦贝尔的科尔沁以自别,号“嫩(脑温)科尔沁"。另一东部蒙古封建主(内喀尔喀五部祖先)库登汗虎喇哈赤(又写作和尔朔齐·哈萨尔)率10万众从宣府塞外东迁到辽河流域。其后,嫩江科尔沁部也向南扩张。此东迁二部占据之地正是兀良哈三卫蒙古故地。

16世纪末(约明万历年间),兀良哈之福余卫为嫩江科尔沁魁猛可所兼并。兀良哈之泰宁卫为内喀尔喀五部之始祖库登汗虎喇哈赤所兼并。兀良哈之朵颜卫则被其西邻喀喇沁部所兼并。

2、喀喇沁部喀喇沁,蒙古旧部。《蒙古秘史》、《史集》、《元史》等书,对蒙古汗国、元王朝时喀喇沁的历史均有记载。

15世纪中叶的明代,驻牧于河套西部地区的喀喇沁部,兵力最强。在其首领孛来的统领下,曾西攻瓦刺,东挟兀良哈三卫。

达延汗(约1474—1517年)统一全蒙古时期,孛来领主曾经统属的哈刺慎(喀喇沁)鄂托克之地,成为达延汗右翼3万户之一永谢布万户的组成部分。《蒙古源流》一书记载。达延汗死后,其孙“巴雅思哈刺(勒)占据永谢布之七鄂托克喀喇沁而居”,且以喀喇沁为部名。后来,永谢布人逐渐为喀喇沁人所融合,以致永谢布之名在历史上不复存在。是时,喀喇沁部的游牧地在张家口以北一带。

16世纪中叶,察哈尔部受阿拉坦汗胁迫,“惧为所并",东迁于辽东边外游牧,巴雅思哈勒统辖的喀喇沁部遂占据其原驻牧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7年)以后,喀喇沁部的游牧地,巳在宣府(河北宣化)、张家口东北,至独石口外、开平(内蒙多伦西北)一带,且成为兀良哈三卫之朵颜卫的西邻。此后,朵颜卫逐渐为喀喇沁部所融合,兀良哈蒙古人成了喀喇沁部的重要成员。

喀喇沁部占据朵颜卫蒙古人的地面,将朵颜卫蒙古人融合于喀喇沁部的历史过程,便是《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喀喇沁部总传》、《蒙古游牧记》所记载的喀喇沁部;元臣扎尔楚泰者,生子济拉玛(者勒蔑),姓乌梁罕(兀良哈)氏,佐太祖(成吉思汗)定天下有功。七传至和通(花当、观童),有众6000户,游牧额沁河,号所部日喀喇沁。这是新的喀喇沁部——喀喇沁蒙古人与兀良哈蒙古人的融合体。喀喇沁部的首领青把都(巴雅思哈勒之子)死后,其六子六孙丧失了控制朵颜的权势。最后,兀良哈蒙古人苏布地(又写作速不的、苏不的、速不得)成了喀喇沁部的首领。

苏布地统辖的喀喇沁部,在明末受察哈尔林丹汗“伤残骨肉”、“被其欺凌”,天聪二年(1628年)与后金议和结盟。天聪三年(1629年)归服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喀喇沁部被分为左右两翼旗,以苏布地子固鲁思奇布(和通五世孙)掌喀喇沁右翼旗,以色梭(和通之四世孙)掌喀喇沁左翼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封格嚼尔为扎萨克,掌新置喀喇沁中旗。

清代,喀喇沁部的驻牧地范围,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载;“喀喇沁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界土默特及敖汉,西界察哈尔正兰旗牧场,南界盛京边墙,北界翁牛特”。凌源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建昌县、建平县南部、锦州市所属西部与朝阳市接界的各个县的部分地区,都曾经是喀喇沁部蒙古人驻牧的地方。他们的后裔便构成了辽宁省蒙古族的重要成员。

3、土默特部 土默特,蒙古旧部。明代,土默特部成了达延汗右翼3万户之一(明代史籍写作“满官嗔万户一),游牧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地方。达延汗逝世后,土默特万户驻牧的地方,为其诸孙占据。其一孙阿拉坦汗(明史写作俺答)占据了12土默特,即后来的归化城(呼和浩特)土默特,其另一孙拉布克台吉占据了土默特之乌古新,即后来的东土默特前身。

明嘉靖年间,东土默特蒙古人已经游牧在长城边外,明隆庆时的佚名作者在其《译语》一书中,记叙他在嘉靖甲辰年(1544年)随明元戌袭虏(明代对蒙古人的诬词)所见,写到:“日呵刺慎(喀喇沁)、日莽观慎(满官嗔,即土默特),兵各二三万,常在宣府边外驻牧,云是分(份)地也”。说明东土默特与喀喇沁部共驻牧于宣府边外了。

察哈尔林丹汗时期,土默特部、喀喇沁部均为林丹汗控制。林丹汗尽夺明廷给各部的“尝额”(补助金),且控制各部对明廷的边贸。于是,土默特(东土默特二旗的前身)部封建主噶尔图(元太祖十八世孙)、莽古尔岱(元臣兀良哈人济拉玛十一世孙),为了“以避察哈尔(林丹汗)侵,由归化城移居土默特’’(《蒙古游牧记》之土默特右翼条)。土默特,正是原兀良哈三卫之自锦、义,历广宁(北镇)至辽河日泰宁挣卫蒙古人所驻牧的地方。 .

清代,移居“土默特”地方的土默特部,其驻牧范围和概况,据《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土默特部,在喜峰口外,至京师千里。东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有十里。东界阳什穆(养息牧,在辽宁省彰武县)牧场,西界喀喇沁,南界盛京边墙(柳条边),北界喀尔喀左翼及敖汉。土默特分左右翼,异姓同牧。主左翼者为元臣济拉玛(者勒蔑)裔。自济拉玛十三世传,至善巴,与喀喇沁为近族。主右翼者为元太祖裔。自元太祖十九世传,至鄂木布楚琥尔,生子固穆,与归化城土默特为近族”。上述土默特左右翼的出现,是土默特封建主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各率众来归” 皇太极后形成的。这个驻牧地,包括了辽宁省内朝阳县、北票县和阜新市市区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全境。在这个范围内的土默特部蒙古人的后裔,构成了朝阳县、北票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

4、蒙郭勒津部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的先人,主体是“蒙郭勒津”部蒙古人。蒙郭勒津,《元朝秘史》(《蒙古秘史》)写作“忙豁勒真”,明代称“满冠正” 、“满官嗔” 、“猛古振” 、“莽观镇”等。清代又有“蒙古尔济”、“蒙古贞”等译名。

明代的“满官嗔”(蒙郭勒津的异译),常与土默特通用,或作为土默特的代称。满官嗔与土默特部共牧或说是土默特部的一部分,因满官嗔的首领火筛(《蒙古源流》作科赛·塔布囊,或浩赛塔布囊)名声大、威望高,所以明代人只知满官嗔不知土默特,一个时期便以满官嗔之名称整个土默特部。

达延汗时,火筛所统属的蒙郭勒津被分封给其第四子阿尔苏博罗特(我折黄台吉)。阿拉坦汗(俺答汗)时,该部成为土默特之属部。阿拉坦汗之辛爱黄台吉率土默特之一部分在明嘉靖年问驻牧在宣府边外,蒙郭勒津与之共牧。这种局面一直到辛爱黄台吉之孙鄂木布楚琥尔时期(《蒙古游牧记》称是噶尔图时)。

察哈尔林丹汗时,设主帐于广宁以北之地。明崇祯元年、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林丹汗西攻驻牧宣府边外的喀喇沁部和与之共牧的含蒙郭勒津的土默特部。翌年(1629年),喀喇沁部和与之共牧的土默特归附后金。蒙郭勒津跟随当时土默特部首领鄂木尔楚琥尔,于公元17世纪20年代,向东迁移到今朝阳、阜新地区定居。居于朝阳地区者,乃是鄂木布楚琥尔所率领的土默特部落之一部,居于阜新地区者,乃是跟随土默特部来的蒙郭勒津部,称土默特。

16世纪末,兀良哈人元臣济拉玛后裔莽古岱(又作莽古尔代)从喀喇沁徙居东土默特,成为东土默特的主人。当蒙郭勒津人迁到东土默特后,便投靠了兀良哈部。天聪三年(1629年)莽古尔岱之孙善巴率众归清。天聪九年(1635年)封札萨克,编为土默特左翼旗。土默特左翼旗管辖蒙郭勒津部所在地,即阜新地区(不含彰武县)。

5、科尔沁部 科尔沁部的始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四世孙魁猛可·塔斯哈拉,于明嘉靖中期自故地斡难河东迁到嫩江流域,占据了兀良哈三卫原福余卫蒙古人分布之地。留居于呼伦贝尔的科尔沁号“阿鲁”(北)科尔沁,东迁嫩江的科尔沁,号“脑温”(嫩)科尔沁。

至16世纪末,嫩江科尔沁部向南扩展兼并了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其地约在今辽宁彰武东部及康平、昌图一带。后金天命年间,科尔沁部的南端巳占据了辽河中游一带。清崇德、顺治年间,科尔沁部先后编为十旗。科尔沁左翼前、中、后三旗;右翼前、中、后三旗,郭尔罗斯前、后旗,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其中科尔沁左翼后旗蒙古人的后裔,为辽宁省昌图、康平二县的蒙古族人。科尔沁左翼前旗蒙古人的后裔,为辽宁省法库县北部、彰武县东北部蒙古人的主体部分。

6、察哈尔部 察哈尔部,元室后裔。明嘉靖中,徙牧辽东边外。蒙古语“察哈尔"为“白”之意。察哈尔林丹汗时,势力大增,其统治中心的主帐,设在广宁以北一带,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兵败死于赴青海途中。其子孔果尔额哲率部归降后金,被封为亲王,安置于义州(义县)边外。

顺治初年,清王朝在辽宁省彰武县境内,建一处苏鲁克(养息牧)牧场。顺治四年(1647年),从察哈尔八旗征调了蒙古16个家族.32户,共236人移牧“苏鲁克” 。他们的后裔是彰武县蒙古族人的一部分。

7、八旗蒙古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政府调派北京部分八旗蒙古兵及其家属,同满汉八旗兵丁及其家属一起到盛京(沈阳)地区驻防,分拨到新宾、风城、岫岩等县。八旗蒙古人的后裔在岫岩县的大姓有鄂、包、秦、卜、马等。八旗蒙古人的后裔在凤城县的有鄂、陈、康、苏、戴、卜、白、常、巴、谢、韩、何、吴、石、艾、张、王、李、马等姓。八旗蒙古人的后裔在新宾县的有关、宋、张、自、王、石等姓。此外,大连市金州区亦有八旗蒙古人的后裔白姓。

8、巴尔虎部 巴尔虎部,属蒙古游牧八旗。清代在张家口外游牧。巴尔虎部,元代称“巴尔忽惕部”,他们最早居住在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东岸的巴尔古津河流域。明末清初,部分巴尔虎蒙古人已南迁到内外蒙古交界处,属于外蒙喀尔喀各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击溃了喀尔喀三部,巴尔虎蒙古也随喀尔喀蒙古南下附清,被清廷安置在张家口外驻牧。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对巴尔虎人重新编旗。当年九月,盛京地区拨来巴尔虎人5000余口,其中壮丁1273名,编为10佐领。驻盛京3佐领,开原、辽阳、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等7城各l佐领。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寇姓、石姓、白姓等蒙古人,凤城满族自治县马姓(马卡氏)、谢姓(谢京氏)、陶(陶国浑氏)、何(何西勒氏)、吴、敖(皆吴西勒氏)、穆(穆奇德氏)、包(包尔机根氏,即博尔济吉特氏)、梅(梅林其德氏)、沙(沙土鲁氏)等姓氏的蒙古人,瓦房店驼山乡康、寇、赫、韩、卜五姓,大连市金州区七顶山乡车姓,庄河市寇、白姓,铁岭市开原县金沟子乡巴尔虎营子的蒙古人。他们都是清代巴尔虎蒙古人的后裔。辽阳、熊岳仍有一些巴尔虎蒙古人的后裔。

9、喀尔喀部 喀尔喀部,曾驻牧在辽河流域的五鄂托克喀尔喀,又称内喀尔喀五部。此喀尔喀五部的始祖是虎刺哈赤(又作和尔朔齐·哈萨尔·阿尔楚博罗特)。虎刺哈赤死后,其五予将喀尔喀分割统辖,形成了扎鲁特、巴林、翁青刺特、巴岳特、乌齐埒特等内喀尔喀五部。

喀尔喀五部中的巴岳特、扎鲁特和翁吉刺特曾在明代辽东都司所辖的沈阳、铁岭和开原边外一带驻牧,与辽宁省北部界内的一些地方有过关系,这三部蒙古人后裔的一些人还在辽宁境内生活。

10、元代蒙古族后裔 庄河县蓉花山乡《都氏族谱》记载:“都氏皇元宗室一。据明代所修《宁海州志》和山东牟平发现的元代碑文记载,都姓是元初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的后裔。元明之际居于山东牟平县姜格庄镇北头村。从清初开始,部分都姓为谋生迁到大连地区庄河、金州区、瓦房店、普兰店,至1985年共计有都氏蒙古族5000人。

11、撒哈拉氏蒙古人后裔 撒哈拉氏,汉文为许姓。原籍由蒙古新疆省天山北路撒哈拉地方发源。撒哈拉氏家谱记载:其始祖撒哈拉氏部民兄弟四人,明末清初,随太祖、太宗征克四夷,殁于王事者三人……顺治五年定鼎以后,分旗注册,仅存之始祖慧公,纳入盛京内务府正黄旗吗尔达佐领代管,遂驻防辽阳。顺治八年,退居农业,在辽阳东南鸡鸣寺开荒刨垦红领地……

辽宁省的辽阳市、鞍山市、大连市、锦州市、沈阳市、阜新市、抚顺市、本溪市、海城、锦西、盖县等地方都有许姓蒙古人。

12、一些汉族人融合到蒙古族中 其一,清代华北地区(关内)的汉族农民因天灾人祸,到蒙古地区谋生,垦荒农耕。据《朝阳县志》载:他们到蒙古地区后,“依蒙旗、习蒙语、行蒙俗、入蒙籍、娶蒙妇”,久而久之便融合到蒙古族中。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就有这样一些蒙古族的后裔。《蒙古风俗鉴》载,“汉人从事农业后加入蒙古族的”,在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等地都不少。

清代,皇室公主下嫁蒙古王公,陪嫁的汉族奴仆、匠人及为蒙古王公守陵的汉族人,随着岁月的推移,仆依主也融于蒙古族中。法库县四家子乡蒙古族李姓,昌图县东嘎乡、四家子乡的金、王、李、赵、贾、孟、何、高八大姓,俗称“八姓蒙古”。就是清雍正年间随端柔公主下嫁,从河北滦县迁来。他们的先人是蒙古王公的奴仆、匠人,其后裔渐渐成了蒙古族的成员。

1有关松原的历史

松原地区最早的文化当属肃慎文化和扶余文化。肃慎是东北最古老的文化,和后世的挹娄、勿吉、靺鞨

瓦剌人是什么民族?瓦剌是现在哪里?

明朝初年,“瓦剌”这个词成为了明朝皇帝的心头大患,多次联合草原的各个部族侵扰大明边境。为了能够稳固住北方的边防,明成祖朱棣前后五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