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一尺又何妨”出自古代哪个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让他一尺又何妨”出自古代哪个名人?,第1张

“让他一尺又何妨”出自清朝张英,故事名字为“六尺巷”,而这个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自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故事背景是在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后来因为占地问题而发生这段故事。

扩展资料:

六尺巷建筑布局如下: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和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等。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参考资料:

-六尺巷

1916年,张英生于辽宁省盖平县。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盖平县中学读书的张英不愿留在东北当亡国奴。于是在第二年离开家乡,考入设在北平的东北学院(这所学院是张学良创办的,希望收留来自东北的流亡知识青年)。当时张英所就读的高中6班可谓全校开展救亡活动的核心,很多同学后来都加入了中国***。

通过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张英逐渐对国民党政权失望,西安事变后,他参加了中共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张英、丁铁石等十多名学生千里迢迢前往山西。沿途他们遇到了南逃的国军,亲眼见到了溃军畏敌如虎,却对百姓敲诈勒索,大家无不为之气愤和痛心,更加坚定了投奔***和八路军来救亡中国的信念。之后经过数次往返,1937年9月,张英在山西临汾刘村镇参加了八路军的学兵大队,从此揭开了其军人生涯的序幕。

1938年1月28日,八路军炮兵团在临汾成立。这是我军的第一个正规炮兵团,急需知识青年加入。很快,张英如愿被分配到了炮兵团,经过大练兵后,开赴前线与日寇作战。

1938年8月,八路军炮兵团配合115师,在山西汾阳至离石的公路附近,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取得了炮兵团成立后的第一场胜利。不过张英回忆这场作战:“虽说当时是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可是我们毕竟还是新成立的兵种。不说别的,弹药奇缺,那时候一门炮只有几发炮弹,每一发炮弹都是很珍贵的。”

为了弥补炮弹的不足,炮兵团官兵们就发挥聪明才智来造“**弹”。张英后来也回忆:“当时的炮弹奇缺,为了节省火药,我们自己就想了个办法――在弹药里掺上了辣椒粉。一发炮弹打过去,漫天的辣椒粉呛得敌人喘不过气,我们的步兵乘机冲上去打击敌人。在后来的战斗中,我们还创下了用一发‘辣椒炮弹’俘虏30多个敌军的战绩。”

为粉碎抗战期间国民党发动的反共高潮,八路军炮兵团回师陕甘宁边区。在行军途中,张英被任命为炮兵教导营的教导员。1944年底,延安炮兵学校成立,分设3个大队,张英担任第2大队的政委。 抗战胜利后,张英随炮兵学校前往东北,收集日军遗弃的火炮和器材,建设人民炮兵部队。在辽宁抚顺的煤矿洞里,他们发现了日寇隐匿的军火,包括五六十万发旧炮弹。张英带领炮校官兵和工人,经过50多天的艰苦努力,将炮弹安全地运往牡丹江,后来这一大批炮弹对东北解放战争起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炮校正式迁移至牡丹江市,改名为牡丹江炮兵学校,张英调任牡丹江卫戍司令部政委。1946年5月15日,匪首王小丁发动暴乱,张英参与指挥了平叛作战。当月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决定从炮校抽调大批干部和学员,组建和扩建人民炮兵,张英被任命为炮兵第2团政委。张英即刻移交了地方武装工作,会同炮2团团长张志毅,前往宁安县炮2团驻地,从此踏上了新的战斗征途。

经过半年的军政大练兵,张志毅与张英率领炮2团参加了“三下江南”(指松花江)。 1947年2月21日,炮2团奉命“二下江南”,配合第6纵队歼灭城子街镇之敌。炮2团冒着鹅毛大雪,连夜行军,次日赶到城子街镇外围,将几十门野榴炮在阵地上架好。9时50分,随着前线指挥所发出的信号,数十门大炮齐声怒吼,城子街镇倾刻被淹没在火海之中。接着,我军步兵在强大炮火的支援下,很快突破守敌阵地,全歼敌新1军新30师第89团。挟城子街战胜之余威,我军又解放了九台和农安县城,但张英在战斗中腿部负伤,所以只能坐在担架上指挥作战。

随后,炮2团又接到总部命令:配合6纵,进攻德惠县城。在张志毅召集全团干部完成战斗部署后,张英也坐着担架进行了战斗动员,要求全团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战,为正义而战,“要打出我们的军威来”。他还专门提到,要注意不断总结战斗经验,提高指挥水平和作战能力。然而,德惠之战因我军攻坚的经验不足,血战数日,出现了敌我僵持状态。鉴于敌人援军已经逼近,总部遂电令6纵解围撤退。

“三下江南”作战结束后,张英参加了人民炮兵历史上著名的韩家店会议,特别总结了炮兵部队的战斗经验。会议快要结束时,朱瑞司令员发现张英腿部负伤,便让他乘美式吉普车前往哈尔滨就医。医生诊断后,认为张英的左腿肌肉已坏死,只有截肢才能保住生命。张英担心一旦截掉左腿,必然会影响行军作战。于是,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在哈尔滨找到一位老中医治疗伤腿。万幸这位老中医医术高超,张英的左腿奇迹般保住了。 1947年4月,张英接到炮兵政治部的命令,担任炮4团政委。炮4团是1946年在延吉地区组建的,同样以延安炮兵学校的干部为骨干,辖3个炮兵营、1个直属高射炮连和1个警通连,装备主要是缴获收集的日式火炮。在1947年的夏季攻势中,东北民主联军决定攻取四平城。张英奉总部命令,率领炮4团3营渡江赴战(团长朱光留在宁安县,主持其余部队的练兵工作)。

在四平攻坚战中,东北民主联军共投入了3个纵队,配合总部直属的5个炮兵营。6月14日,对四平城的总攻正式发起了,在炮兵火力支援下,各纵队先后突破了敌军阵地,插入敌军城防纵深,展开了逐街逐屋的巷战。这场四平攻坚战可谓空前激烈,炮4团3营也遭受了较大伤亡,7连连长孟繁友等不幸牺牲。我军经过连续半个月的苦战,最终将敌人压缩在城东北角,但敌人仍然依托楼房顽抗,用火力封锁了各路口要道。此时,国民党军的增援部队逼近了,上级便命令前线部队立即撤退。

张英率领炮4团3营将孟繁友等的遗体安葬好之后,立即顺着四平至梅河口的公路前进,回到黑龙江海龙县整训待命。期间,全营官兵大力发扬军事民主,认真地总结了战斗的教训:第一,此役选定的炮兵阵地比较暴露,结果招致了敌人炮火反击,直接造成孟繁友等官兵牺牲;第二,在我军向敌阵地纵深推进时,没有肃清前方的敌火力点,导致步兵推进缓慢;第三,步兵选择的突破口过多,不能集中绝对优势的炮火,也没能彻底摧毁守敌的要害部位。

1948年3月,我军再次发动了四平攻坚战,炮1团、炮2团和炮4团奉命配合。3月12日总攻开始,我炮兵各连都采取抵近射击方式,以准确的炮火摧毁了敌前沿工事,掩护步兵突破了敌军防线。接着,我炮兵火力向敌纵深延伸,必要时以单炮随步兵前进,提供及时支援。

攻坚过程中,炮4团1营1连连长王斌率部跟随第7师入城巷战,步兵指到哪里,炮兵就准确地打到哪里,摧毁了敌人许多碉堡工事,多次使步兵逢险化夷。第7师指战员纷纷为炮兵欢呼叫好,称赞炮兵是“战争之神”,并表示有“战神”掩护,步兵定能“如虎添翼”,无往不胜。接着,炮4团3营占领四平北面的高地,配合1纵迅速突破了守敌防线,向四平城区中心发展。就这样,在我军步炮协同的强大攻势下,守敌迅速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不到一天的时间就使军事战略要地四平落入我手。这场势如摧枯拉朽的城市攻坚战,充分证明我军炮兵的战斗能力有巨大提高,已经成为一支能有力协同步兵作战的力量。

1948年8月15日,东北野战军成立了炮兵纵队,苏进任司令员,邱创成任政治委员,下辖5个炮兵团、2个高射炮团和战车团,张英仍任炮4团政委,随部投入辽沈战役。 四平攻坚战胜利结束后,炮4团的2营、3营奉命到吉林以南的烟筒山整训,1营则由李应嘉营长率领,随6纵开往长春前线作战。

我军解放四平之后,长春国民党守军的陆路交通完全断绝,只能依靠空运进行补给。炮4团1营投入长春围城战后,以野炮和加农炮封锁机场,迫使敌人只能伞降空投。为了进一步切断敌人的空中运输,总部决定调炮4团全部投入长春围城战。当时,炮4团已拥有相当数量的高射火器,包括1个高射炮连和1个高射机枪连。

1948年6月,朱光和张英率领团主力昼夜兼程赶往长春,来到围城指挥所,得到的战斗任务是:第一,控制长春飞机场,遏制敌人的空投活动;第二,干扰和破坏敌军指挥机关;第三,彻底压制敌重武器发射阵地;第四,支援步兵作战;此外,还要负责机动支援。

朱光和张英领受了任务后,率领营连干部现场勘察,明确划分了作战地段,并与步兵指挥员进行了协同工作准备:1营的野炮 1连、3连在城东,加农炮2连和高射机枪连在城南,支援独立第6师作战;2营的榴炮4连、5连、6连在城东南,支援独立第7师和独立第10师作战;3营的榴炮7连、8连、9连在城西,配属第12纵队行动。

当时最重要的任务是破坏敌人的伞降空投,团党委为此动员全团的指战员献计献策,同时命令高射炮连和高射机枪连昼夜观察,“人不离炮位”,确保及时准确地捕捉到目标,做到“令发炮响”,不准敌机飞临上空。接到命令后,野炮1连和榴炮9连召开了“诸葛亮会”,提出“利用弹道弧度的最高点,配合定时引信空炸,重点打击企图精确空投的低空敌机”的作战方案。实战证明,这个战法收到了预期效果,后来在全团普遍推广开来。

就这样,每当敌机飞临长春上空,地面上顿时枪炮齐鸣,我军对空射击部队织成了一张密集的火网,高射炮炸点的火花始终不离敌机左右,威胁极大。敌机吓得再也不敢低飞,便改为在高空空投,但这样一来,空投的准确度很低,给长春守敌的补给收集作业造成了很大困难。有时候,敌机为了躲避高射炮威胁,干脆躲在云层上方乱扔一气,甚至没有飞到长春上空就抛下物资,仓皇离去。白色的降落伞,**的麻袋包,经常一包一包地落到我军阵地上,打开检查,全是大米、白面、服装、弹药等。就这样,在我军强大的制空火力威慑下,敌人的空投补给愈来愈困难,守军衣食无着,自然军心涣散。

我军攻克锦州之后,长春守敌更陷入了绝境。在四面楚歌的形势下,长春守军第60军起义,随后新7军投诚。10月21日,长春守军主将郑洞国走出指挥部,放下武器。当天下午2点,张英进入长春市区,来到原关东军司令部大楼,见到在长春受降的我军代表解方。解方热情地与张英握手,说:“在解放长春的战斗中,你们炮兵4团起了关键作用,贡献很大!”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第四野战军组建了特种兵司令部,辖炮1师、炮2师、战车师和高炮师。1948年12月28日,四野在沈阳正式组建了炮1师指挥所,师长彭景文,政委刘澄瀛,张英任副政委。炮1师指挥所下辖第25、第26、第27炮兵团,即原来的炮1团、炮2团和炮4团。

炮1师很快率炮25团和炮26团出征,进关参加天津战斗,只有张英率炮27团暂留沈阳,负责接收国民党军的重榴弹炮――东北野战军在辽西会战中缴获了廖耀湘的东北“剿总”重炮第7团,该团在东北战场上很少参战,大炮都还比较新,炮弹数量也很充足,因此特种兵司令员肖华希望张英尽快让炮27团换装,争取参加天津攻坚战,让这批大口径火炮在前线发挥威力。 有意思的是,肖华当面交给了张英一封信,是四野副政委李富春写的,指示后勤部长叶季壮:“见信后,立即交给张英同志三千两黄金,以备在东北地区购买拉大炮的马匹。”

原来,国民党军重炮第7团装备的是日本大正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都是用骡马牵引机动的。该团原本有近3000匹大洋马,但后来因饲养不良,到1948年初还剩下三分之二。我军接收了这个炮兵团后,很快遇到了马匹不足的问题。现在四野拨出这么多黄金,就是鉴于平津战役紧急,必须尽快让这个重炮团发挥战斗力。张英自知责任重大,亲率警卫班和2辆吉普车,把这批黄金安全地运回部队。接着,他毫不停歇地组织人员购买马匹,抓紧全团的换装和训练工作,很快就形成战斗力。随后,他率领全新的炮27团从沈阳出发,进关参加解放天津的战斗。

炮27团到达前线时,天津攻坚战已经打响,遂立即投入了战斗,并以炮3营作为远战炮兵,压制敌炮。当时四野参加天津攻坚战的还有炮2师(包括装备日式150毫米榴弹炮的炮28团和装备美式155毫米榴弹炮的炮29团),共有几十门150毫米以上口径的重炮,这恐怕是天津国民党守军万万想不到的――天津守将陈长捷还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火力来计算,认为解放军没有强大的炮兵,无法对付坚固工事。

在天津战役期间,炮1师的3个团都充分发挥了炮火威力,狠、准、稳地打击了顽抗的守敌,配合步兵攻克了无数的堡垒。黄登保指挥的炮25团以1营、3营支援第38军作战,在城西轰开了60米宽的缺口,接着就伴随步兵向纵深发展,最后占领敌警备司令部,俘虏陈长捷;炮25团2营则配合第46军作战,在天津城南方向达成突破;赵庆丰指挥的炮26团尤其英勇,配合第45军在城东进攻民权门,重点打开了突破口,战后受到四野首长的通报表扬。

北平和平解放后,我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整个古城都沸腾起来。在威武的入城部队行列中,有炮1师炮27团的大口径重榴弹炮,有炮2师的摩托化牵引重榴弹炮,还有加农炮、高射炮、坦克装甲车辆等。由诸兵种组成的大军由北平南苑开进城内,昂首挺胸地在前门箭楼前接受检阅,站在街道两旁欢呼的则是成千上万的北平市民。这一幕永久地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中。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后,炮1师奉中央军委命令,由王珩副师长率领炮25团四野先遣兵团南下,由彭景文师长和张英率领师部、炮26团和炮27团,并临时配属炮29团和炮28团的3个连、一个高射炮团,前往太原前线,支援华北部队作战。

1949年2月23日,彭景文和张英率部出发,徒步行军500余里,3月2日抵达石家庄市。由于他们途径的都是老根据地,沿途受到了群众热烈欢迎:每当逢村过镇,当地的老百姓都围堵在路口,将鸡蛋、红枣塞进战士们的挎包里,将红糖水、茶水端到战士们的面前,一张张的笑脸,都表达着劳动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当老乡们看到炮1师的壮盛阵容,尤其是那种8匹马拉的大口径重炮时,无不大开眼界,激动兴奋地高呼:“解放军万岁!”

炮1师在石家庄停留3天,然后搭火车抵达太原前线。华北第18兵团政治部主任胡耀邦在火车站一边紧紧地同彭景文、张英紧紧握手,一边激动地说:“可把你们盼来了!……我们兵团的炮兵太少,弹药也很少。敌人仗着炮兵的优势,使我们吃了不小的苦头。你们炮兵1师来太原参加作战,这下子可就好了。”

32万解放军云集太原城下,前线统帅部组织各兵团代表到炮1师参观,让代表们最感兴趣的就是炮29团的机械化美式“十五榴”和炮27团的骡马化日式“十五榴”。他们目睹了这些威武的大口径重炮,无不欢欣鼓舞,回部队宣传后,全军士气大振,斗志异常高昂。

1949年4月20日,我军开始向太原外围发动攻势。炮1师由前线统帅部直接指挥,重点对付敌人的炮兵和观察所。久经战斗锻炼的炮1师这次又发扬了“快、准、猛”的战斗作风,以雷霆万钧的强大炮火先发制人,摧毁了双塔寺和黄家坟的敌炮阵地,敌军炮兵毫无还手之力。炮27团的苗华炮5连更是充分发挥了大口径重炮的威力,一发发炮弹都准确地命中目标,摧毁了敌人2门150毫米榴弹炮。在四野炮兵的强大炮火面前,步兵目睹炮兵的神勇,纷纷兴奋地高呼:“炮1师的大炮打得准!打得狠!好开心啊!”

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次日,即 4月24日凌晨5时30分,我军发起了对太原城的总攻。随着3颗红色信号弹升空,3个炮群共数百门大炮同时向太原的防御阵地开火。炮声如滚滚巨雷掠过,烈焰拔地冲天而起,浓烟笼罩全城。我军重炮发射出一排排炮弹,在城墙上开花爆炸,弹片和碎砖乱石四处飞溅,仅半小时炮击,便在太原的东、南、北三面打开突破口。我军步兵伴随着冲锋号,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城内推进。守军彻底崩溃,纷纷放下武器投降,有一个国军士兵投降时还抱着1枚未爆炸的150毫米榴弹,浑身颤抖地带着哭腔说:“你们的炮弹太厉害了!”

太原解放后,炮1师又奉命南下渡过长江,参加解放中南。当中南地区获得解放后,炮1师又回到北大荒屯垦,1950年10月张英政委随炮1师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狠狠打击了“联合国军”的气焰 。 1964年,张英被授予少将军衔。在建国后的和平年代里,他先后担任炮兵学院政治委员、吉林省军区政治委员等职。综合来说,张英是人民军队中的一员儒将,具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其晚年所著战争回忆录史料丰富、文采灿然,也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材料。

人物生平

顺治二年(1645年),高士奇生于浙江余姚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祖上于北宋 “ 靖康之变” 时,自汴京(河南开封)南迁而至浙江慈溪。顺治十八年(1661年)入籍钱塘(浙江杭州),补杭州府学生员。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随父高古生北上游学京师。因父不久亡故,所以他以卖文以贴补生活。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康熙八年(1669年)进入太学,得以初次见到康熙帝,康熙帝非常喜欢他的理学文章,亲自赐他会试资格,半个月之内高士奇二试都是第一,记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从此踏上仕途之路。

康熙十年(1671年)进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为

康熙帝所器重。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东巡,高士奇随驾。

康熙十四年(1675年),高士奇被授为为詹事府录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高士奇被授为为中书舍人,入值内廷,康熙帝赐御书“忠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设置南书房来掌管票拟谕旨,以加强皇权。高士奇奉旨入南书房,康熙帝亲赐“忠孝之家”印玺一方。赐居大内“苑西”。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高士奇中博学鸿词科。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很快又授为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迁移为右庶子。官任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 ,山河一统。高士奇被授为执事日讲官起居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赴曲阜孔庙祭孔,高士奇被迁移为右春坊右庶子,又转为左春坊左庶子。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并且随驾南巡。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高士奇被授为统制总裁,政治典训副总裁。这几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总劳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备具酒食坐待,偶话直庐事,则以清勤相勉。当进讲《周易》时,高士奇深夜回到家中后,把第二天所讲的内容探索了然,才敢入寝,而其夫人总相陪伴,不管寒暑都是这样。这时期,康熙外巡,高士奇总相伴,先后巡访松亭、塞北、盛京、乌拉、浙江等地。高士奇写下了这样的诗:“塞北松亭载笔频,江南山左扈时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内顾无忧赖尔身。”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与康熙的“载笔频”,同时也对他夫人的歉意,“内顾无忧赖尔身”。但高士奇毕竟以康熙为重,当南巡江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夜读到三更,高士奇说:“皇上过劳,应该爱惜身体啊。”康熙回答说:“朕自五岁开始读书;坚持夜读直到今日,仍旧乐此不疲!”足见君臣之亲。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再次南巡,拜谒明孝陵。高士奇随驾南巡。赐号“竹窗”,康熙帝御书“竹窗”二字赐予他。十月,高士奇辞官归田,定居平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高士奇在籍赋闲。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高士奇第一次在籍赋闲。康熙于四月十六日赐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为前大病,后赖此药复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七月,赐高士奇御扇一把,上有御制诗一首:“故人已久别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呤诗每念白云篇。”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廷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高士奇奉召二度进京,官复原职,仍入住大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丹二次南犯。高士奇在职修书。

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随驾征噶尔丹。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以养母乞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寻擢礼部侍郎,以母老未赴。可是,康熙对亲政后自认的并非两榜出身的老师高士奇,却总是那么情意绵绵,念念不忘,充满着真挚的关爱呵护,是史所罕见的。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高士奇第二次在籍赋闲。赐御制诗

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康熙赐高士奇“忠孝节义”的御篇一幅。同年, 康熙第四次南巡。 高士奇在杭州西溪高庄接驾。康熙御书“竹窗”相赐。

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赐高士奇联一对,上御书:“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擢升高士奇为礼部侍郎,高士奇以母老为由未上京赴任。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召赴淮安接驾,随康熙巡视江南。南巡后,高士奇又随驾入京。第三次居寓于大内直庐。二月后回平,六月三十日在籍病故。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康熙谕祭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士奇一道。遣浙江等处承先布政使加三级郎廷极为代天御祭的钦差。康熙亲制悼词,并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赐谥号文恪。

主要成就 高士奇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考证,勤著述。他的著作,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就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三体唐诗补注》等八部;收录在《四库存目》的就有《天禄识余》、《塞北小钞》等五部。其他还有《读书笔记》、《苑西集》、《经进文稿》等十数种著作。高士奇的这些著作,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诗文集,二是为康熙活动的记述,三是学术著作,可谓品种丰富,琳琅满目。其中学术著作又分为两类,一为治春秋左传之作,二为治唐诗之作。《四库提要》对高士奇的学术著作评价较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曾出过《左传纪事本末》点校本,可见它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当代史家的认可。

高士奇还是一流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清初的收藏大家,有“三家村”之说。所谓三家村,就是字号中都有一个“村”字的三位收藏家,梁清标字棠村,安岐号麓村,高士奇号江村。梁棠村和安麓村以藏品宏富精绝著称,高江村尤以鉴赏水平高超而闻名,凡经其法眼鉴赏过的作品,声价顿增十倍。这样的本领,无不令人称奇。

高士奇的学问确实比较广博;虽然不能称之为大家,但确实够得上杂家的称号。康熙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求知欲特别旺盛的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且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广泛,天文、地理、经学、诗文、历史、数学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每样也的确都下过一定功夫。

人物评价 总评

回顾高士奇的一生,不难发现,他是从考入太学才踏进仕途,凭的是

自身的才学。他平生所受的皇恩钦赐,其荣耀实在令人羡慕。

高士奇的一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深得康熙的知遇。常言道: “ 忠孝不能两全。 ” 可高士奇受到了康熙御赐的印玺 “ 忠孝之家 ”(此印在平湖市博物馆)。常言道: “ 伴君如伴虎 ” 。可高士奇即使在籍赋闲,还不失日理万机的康熙的思念。称其为 “ 故人 ” ,揣摩其 “ 气相 ” 。

高士奇的一生也是最为不幸的。因为,古人有言人生三大悲哀: “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 对于高士奇来说,这人生的三大悲哀,他全领受了。

历代评价

《清史稿》:南书房以诗文书画供御,地分清切,参与密勿。乾学、士奇先后入直,鸿绪亦以文学进。乃凭藉权势,互结党援,纳贿营私,致屡遭弹劾,圣祖曲予保全。乾学、鸿绪犹得以书局自随,竟编纂之业,士奇亦以恩礼终,不其幸欤!

康熙帝: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

《平湖县志·高士奇传》:策图书编纂最富;善神王小楷;工诗,尤长应制体;论者与桐城张相国英并称;精赏鉴;凡法书、名绘、彝鼎、琬琰,经拂拭者,声价十倍。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文恪以单门白士,徒步游长安街,遭辰]时,平陟通显,仁皇帝(康熙)数十年之矜全培护,断非他人梦寐所敢几,奈词章而外,他事无闻。其结欢内侍,纳赂疆臣,无非为身家富贵之计,依恃宽大,巧言自文,不以墨败,幸也。视世之五谏(五种进谏方式)从讽,片语回天者,辟(屏除、驱除之意)诸草木,区以别矣。

个人作品

高士奇生平著作甚富,有《春秋地名考略》

、《左传纪事本末》、《春秋讲义》、《毛诗讲义》、《江村消夏录》、《金鳌退食笔记》等等。他的画大多留于故宫,他的书法体现为“西湖十景”的碑题。为此,高士奇的名字民国初就入册《辞源》、《辞海》,同时入册以后发行的《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书法家辞典》、《中国收藏家辞典》。就是在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在评论《石头记》的一节里,他运用了前人对《石头记》人物的影射,说薛宝钗影射高澹人(士奇),林黛玉影射朱彝尊。说到此,实在凑巧。高士奇曾邀朱彝尊来平举行诗会,是平湖东湖的一大盛会,给诗坛留下了佳话。可见,高士奇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名士。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列传五十八》

《清史列传》

《清代七百名人传》

《清平湖县志》

《渤海高氏家谱》

轶事典故 君臣关系

康熙离不开高士奇,如果仅仅理解为高士奇

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别人无法替代,那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其中肯定还有其他原由。

有一年,康熙南巡来到杭州灵隐寺,寺院住持见皇帝兴致不错,便率领僧众跪在康熙面前,恳请他给灵隐寺题写一块匾额。康熙向来喜欢舞文弄墨,对僧众的这种“强烈要求”,自然不会拒绝。可他那天真是太兴奋了,手一挥,就将繁体“灵”字上部的“雨”字写得过大,中间并排的三个“口”和下部的“巫”,简直无从下笔。高士奇见状,马上明白康熙遇到了难处,于是赶忙在手掌上写好“云林”二字,然后假装上去磨墨,悄然摊开手掌,故意露给康熙看。康熙也就将错就错,写下了“云林”二字。灵隐寺另有“云林寺”这一别名,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次,康熙登临泰山,与大学士明珠和高士奇一起站在一座偏殿的中央,康熙一时来了兴致,就笑着问身边这两个亲信大臣:“今儿咱们像什么?”明珠回答说:“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在康熙面前,高声回奏说:“ 高明配天 !”明珠听了,既惊且惭,额头上汗都吓出来了。

家庭生活

高士奇生平事母至孝,居乡谦和,约束家人从不马虎。对后代子孙提出告诫: “ 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法度废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 ” 故高氏子孙在平湖已传十二世,均恪守祖训,安贫乐道,奉公守法,无一贪卑之徒,无一犯法之男。

御史弹相

在高士奇的权势发展到最为显赫之时,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冬天,左都御史郭L终于向他亮出了正义之剑,上疏将他弹劾回家。

郭L手上掌握了高士奇与原任左都御史王洪绪等人结成死党,内外呼应,招摇撞骗,大肆收受贿赂的大量犯罪事实。他于是精心准备了一篇弹劾文书,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证了高士奇的杀头之罪。郭L所写的,不仅条条都有真凭实据,而且他揭发的主要问题,如高士奇的欺君灭法,背公行私,谄附大臣,揽事招权,都是古代皇帝对大臣最为猜忌的,康熙又岂能两样?郭L抓住这几个要害问题进行检举揭发,可以说完全摸准了皇帝的普遍心理,打中了高士奇的要害。疏文一上,既容不得高士奇一伙半点狡辩,也堵死了康熙继续保他的所有门路,无奈之下,康熙只能令高士奇“休致回籍”。

藏书之家

高士奇藏书楼为“ 朗润堂 ”、“ 岩耕草堂 ”、“ 江村草堂 ”等,

分别收藏书画、古籍、彝鼎,也喜搜罗地方文献和诗文集。刻印图书很多,如隋杜公瞻《编珠》2卷,宋周弼《唐三体诗》6卷、宋高鹏飞《林湖遗稿》1卷、清张英《渊鉴类函》450卷,目录4卷、查为仁《绝妙好词笺》7卷等10多种千余卷。收藏印记有“士奇”、“红雨轩”、““生香乐意斋”、郎润堂”、“萧香斋”、“澹人”、“蔬香园”、“香斋”、“高氏岩耕草堂藏书之印”、“竹窗”、“高氏江村草堂珍藏书画之印”等多枚。著述宏富,主要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纪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录》、《扈从西巡日录》、《宛西集》、《归田集》、《城北集》等。 家族成员

父亲:高古生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大清相国》中的高士奇自从在南书房里行走,他最擅长的就是察言观色和四处逢迎,自然也为此煞费苦心。

      卷一

     一(下)

   《随园诗话》原文:

       鄂西林 相公《辛丑元日》云:“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咏怀》云:“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皆作 郎中 时诗也。玩其词,若不料此后之出将入相者。及其为七省 经略 ,《在金 中丞 席上》云:“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登 甲秀楼 》绝句云:“炊烟 卓午 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 济火 ,斜阳满树武乡祠。”居然以 武侯 自命,皆与未得志时气象迥异。

       鄂尔泰(1677—1745年),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康熙朝举人,任内务府员外郎,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雍正三年,迁广西巡抚,四年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在云南实行设置州县、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雍正帝驾崩,与张廷玉等同受遗命辅政,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历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乾隆十年,以病解职,卒,享年六十六岁。乾隆帝亲致祭,谥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乾隆二十年,因其侄鄂昌与门生胡中藻案,灵位被撤出贤良祠。著有《西林遗稿》。

      郎中,属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侍郎是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经略,本指筹划治理或要略。在古代也是一个官职名称。语出《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杜预注:“经营天下,略有四海,故曰经略。”南北朝时曾设经略之职,唐初边州置经略使,宋置经略安抚使,掌一路民兵之事,皆简称“经略”。明清两朝,凡遇有重要军务时即特设经略,统理一省或数省军务,职位高于总督,事毕即罢。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鄂尔泰于雍正十年(1732年)因清朝在西北两路用兵,出任三边经略,赴陕甘前线督师,数月后回京复命。民国初尚有沿置者。

       七省经略,洪承畴,字亨九,南安即今福建省南安县人。崇祯末年任蓟辽总督,与清军战于松山,兵败降清,随多尔衮入关打败李自成,又帮多铎攻打江南,充当清军开路先锋。此时,洪承畴任七省经略,驻在南京。——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中丞 ,官名。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御史中丞。因中丞居殿中而得名。掌管兰台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因负责察举非案,所以又称御史中执法。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唐、宋两代虽然设置御史大夫,也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代行其职。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察院的副职都御史即相当于前代的御史中丞。在清朝,中丞是对巡抚的尊称。巡抚(从二品)是仅次于总督的封疆大吏,同时还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职,这个职务相当于古代的“御史中丞”,所以被尊称为“中丞”。

       甲秀楼,在贵州省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而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明朝,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甲秀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卓午,指正午。唐 李白《戏赠杜甫》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济火,彝族传奇人物。相传,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时,水西彝族酋长济火(彝名"妥阿哲")曾于黔西北和滇东北部分地区亲迎蜀军,在今贵州西北积粮通道,协助平孟获有功,受封为“罗甸王”。

        武侯,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本人翻译:

       鄂尔泰在《辛丑元日》诗里写道:“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在《咏怀》诗里说:“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这都是其担任内务府员外郎职务时所作。赏玩其词,好像并没有想到自己日后能够出将入相。等到他担任七省经略(实际为“三边经略”)时,《在金中丞席上》一诗中写道:“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才?”在《登甲秀楼》绝句中又写:“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此刻的鄂尔泰居然以诸葛亮自比,与当年未得志时的诗作风格完全不一样了。

《随园诗话》原文:

         张桐城相公则自翰林至作首相,诗皆一格。最清妙者:“柳阴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扈跸》云:“谁怜七十龙钟叟,骑马踏冰星满天”《和皇上〈风筝〉》云:“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寄托遥深。

          张英(1637年-1708年),字敦覆、梦敦,号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大学士。张廷玉是其次子。张英为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直南书房,史载:“每从帝行,一时制诰,多出其手。”曾充任《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圣祖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衰病求罢,诏许致仕。书房自书对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晚年隐居安徽桐城龙眠山。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南巡,张英迎驾于江苏淮安,帝赐御书榜额,随至江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再度南巡,张英迎驾于江苏淮安清江浦,仍随至江宁。卒谥文端,雍正时赠太傅。著有《聪训斋语》、《恒产琐言》、《文端集》等。张英家族人才辈出,家族六代共出进士十三人,其中入翰林者十二人。张英长子张廷瓒,康熙十八年(1679年)进士,入翰林,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次子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入翰林,官至保和殿大学士,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最初典章皆出其手,与鄂尔泰等同为军机大臣,且恩遇最隆。张英、张廷玉父子二代为相,“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门第荣耀,世不多见”,是中国历史的美谈。

        翰林,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首相,谓宰相中居首位者。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是时众中惟首相王珪因奏延安郡王当为皇太子,馀人无语。”《宋史·曾公亮传》:“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清孔尚任《桃花扇·设朝》:“不料今日做了堂堂首相,好快活也。”

        扈跸,音hù bì,是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的意思。扈,指随从;护卫。后多指随侍帝王。百官从驾,谓之扈从。——《封氏闻见记》。跸,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陆游《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诗:“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本人翻译:

        张英则是自翰林起一直到担任首辅宰相,其诗作却是一种风格。最清妙者:“柳阴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扈跸》云:“谁怜七十龙钟叟,骑马踏冰星满天”《和皇上〈风筝〉》云:“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其含义寄托深远啊。

       附:为啥说“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寄托遥深。

       “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是张英和诗,原作为皇帝诗《风筝》。此句的字面意思:“风筝在大风天气里飞得越高越显得华彩,全倚仗着风筝线这根宝绳啊。”而暗含的意思则是颂圣。将自己比如风筝,因为飞得高而“增华色”,而在“四野风多”的环境里能够飞得高,则是因为依仗着“宝绳”。张英在此诗句中,暗中表示自己的荣耀,系于一“绳”,蕴含臣服和感恩的意思。所以,袁枚说其“寄托遥深”。

Ⅰ 蔺相如谦虚的故事

“蔺相如用谦逊宽容这把钥匙,打开了廉颇的心扉”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意版愿,体谅他人的处境权,理解他人,做到与人为善.①②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选项观点③错误,要宽容他人,但宽容是要讲原则的,在道德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故选D.

Ⅱ 古代谦虚礼让的故事成语3个

故事 | 铁杵磨针A芝兰之室

成语故事 | 铁杵磨针。李白走过去,问道:“老婆婆,你在做什么啊?”“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回答到。李白说:“可是铁杵那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李白又说:“可是您的年纪那么大”,老婆婆说:“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

铁杵成针的故事孤山子阅览室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仔细观察,成了中国一位大诗人。

绘本故事功夫不负有心人(1),别错过,记得要wyk1014

绘本故事功夫不负有心人(1),别错过,记得要收藏。1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出自哪里3李白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他出于好奇,就问她为什么在磨铁杵?让孩子明白:对于孩子目前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掌握自己的未来,我们要用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来振奋自己,刻苦钻研,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持之以恒,长期以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达成所愿。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康岭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作文素材,坚持本心,取得成功一人饮酒醉d

评论 | 给力0不给力0 2014-09-27 23:09 夜醉美″迷醉心扉 | 来自:作业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顺德一中高中部2013届高三(6)班 阮锦碧 有人从《华严经》曾多次被提及的“初心”一词凝练了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由此可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然,并不是每个 职员都受不住诱惑,忘记初心,绝大部分的他们依然不忘初心,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事,最终为官清廉,受人民拥护。谨记,唯不忘初心,方得初心。

唐宋诗词趣话(173)老刘tdrhg

唐宋诗词趣话(173)李白与铁杵磨针的故事。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一位老婆婆,在一块大石头上磨着一根铁杵。老婆婆告诉他要做一根针,李白说:“这么粗的一根铁杵,什么时候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李白听了老婆婆的话深受感动,受到很大启发,决心发奋读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流的伟大诗人。

历史上有哪些历史人物因为一句话而受到启发而尤里蒙提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爱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家。他来到山下小溪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瞎磨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么?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

(已修改)成语故事 | 铁杵成针icanner

成语故事 | 铁杵成针成语故事 | 铁杵成针 2016-11-21 蛙趣儿童视频。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李白吃惊的说:“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铁棍,也难以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您怎么还偏偏找了根鸭蛋粗的铁棍,就算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磨一辈子也未必能把这根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啊!”一年之后,李白再次下山,找到那位老婆婆,在感谢对自己指点的同时,也看到那根铁棍真的细了很多。

跟着学365成语故事24:铁杵磨针赚他一大把

跟着学365成语故事24:铁杵磨针。

磨杵成针沵沵

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李白问:''你磨铁杵作干什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干部应该承受压力和打磨西部小城2

干部应该承受压力和打磨。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最终成为大诗人。

读书故事李白铁杵磨针江山携手

读书故事李白铁杵磨针。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③,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④。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你在干什么呀?”老婆婆看了他一眼,说:“磨针。”李白听了很惊奇,脱口而出地说:“这么粗粗的铁棒做针,要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婆婆十分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说完仍低下头磨她的铁棒。《蜀中名胜记》记,李白年少时曾此读书,“铁杵针”一典即出于此(见《四川通志》)。

铁杵磨成针 点化的不仅是李白谁不让见

铁杵磨成针 点化的不仅是李白。小学时,老师给我们讲李白关于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最近又发现玄天上帝也有铁杵磨成针的经历,现在我把两个典故列出,请大家参阅。李白遇磨铁杵婆婆(资料图 图源网络)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成语中的心理学之七·“一树百获”和“磨杵成风声书馆

成语中的心理学之七·“一树百获”和“磨杵成针”因此说人的培养是一树百获毫不过分。明代曹学佺《蜀中广纪·上川南道·彭山杲》引《杲志》云:“杲东北二十五里有磨针溪,在象耳山下,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适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何为?曰:‘欲磨作针耳。’白感其言,遂还卒业。”杵,是捣物的棒槌,要把铁杵磨成针谈何容易,李白因此收到启发教育,发愤读书,终有所成。这种成才的锻炼,也就如铁杵磨针的功夫。

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杵磨成针自强不息500

本文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老婆婆反问:“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铁杵磨成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6月知行合一6oa

本文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婆婆反问:“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铁杵磨成针——功夫不负有心人——2106年5月知行合一6oa

中文名:铁杵磨针。本文出自《方舆胜览》,说的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顺,弃学途中偶遇一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对自己的触动很大,终于发奋读书,最终学有大成。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弟子规:第九单元xgj123456

白话解说长辈叫人,要立刻代替长辈叫唤;隔天一早天快亮的时候,张良就依约前来,老人已经在那里了,老人说:“我们约定好了,你却比我晚到,不能把道传给你。”如此跑了三次,第三回张良先赶到了,且毫无倦怠之意,老人很高兴,拿书给他说:“读此书可为帝王师,如果要再求教于我,就到山东省谷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张良读这本书后,能随机应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人称这本书为“黄石公书”。司马光教子。

铁杵磨成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你未必知道木头1018

李白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说:“这怎么可能呢?”老婆婆就语重心长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很惭愧,回去好好学习,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大诗人。老太太说“铁杵磨绣针,功久自然成”。没准过些年就会出现李天飞同学铁杵磨针的故事,然后李天飞同学把铁杵卖了换羊肉串了。但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许多内容:

铁杵磨针的主角到底是谁?真的是李白吗?快乐老年435

铁杵磨针的主角到底是谁?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真武大帝问她:“你磨针做什么”老太太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真武大帝很惭愧,回山继续修道。铁杵磨针,其实就是一个道教故事!

《铁杵磨针》

《铁杵磨针》成语考悟。成语《铁杵磨针》典出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译文:“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离开了。路上他遇到一位老妇人在磨一根铁棒,李白就问那个老妇人要做甚么老妇人说:要做针,李白觉得她很愚蠢,老妇人说:功夫到家了,自然就会成功。结论:“铁杵磨针”是唐代社会武姓太婆业余消遣活动的一种!

Ⅲ 有关谦让的名人故事

谦让的名人故事

1、苏格拉底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不但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且广招门生奖掖后进,运用著名的启发谈话启迪青年智慧。每当人们赞叹他的学识渊博,智慧超群的时候,他总谦逊地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

2、唐伯虎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3、贝罗尼

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用心画画儿,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儿,便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恰巧又碰到昨天那三位妇女,她们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讨论些什么。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了他,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

4、张英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5、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

Ⅳ 谦虚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洗耳恭听,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礼贤下士,戒骄戒躁,自知之明,不矜不伐,

平易近人,抛砖引玉,闻过则喜,谨言慎行,

好问则裕,深藏若虚,谦恭下士,辞尊居卑,

不露圭角

Ⅳ 关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成语故事。注意:是成语故事。

骄傲

兔子长了四条腿,一蹦一跳,跑得可快啦。 乌龟也长了四条腿,爬呀,爬呀,爬得真慢。 有一天,兔子碰见乌龟,笑眯眯地说:“乌龟,乌龟,咱们来赛跑,好吗?”乌龟知道 兔子在开他玩笑,瞪着一双小眼睛,不理也不踩。兔子知道乌龟不敢跟他赛跑,乐得摆着耳 朵直蹦跳,还编了一支山歌笑话他: 乌龟,乌龟,爬爬, 一早出们采花; 乌龟,乌龟,走走, 傍晚还在们口。 乌龟生气了,说:“兔子,兔子,你别神气活现的,咱们就来赛跑。” “什么,什么?乌龟,你说什么?” “咱们这就来赛跑。” 兔子一听,差点笑破了肚子:“乌龟,你真敢跟我赛跑?那好,咱们从这儿跑起,看谁 先跑到那边山脚下的一棵大树。预备!一,二,三,---” 兔子撒开腿就跑,跑得真快,一会儿就跑得很远了。他回头一看,乌龟才爬了一小段路 呢,心想:乌龟敢跟兔子赛跑,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呀,在这儿睡上一大觉,让他爬到这 儿,不,让他爬到前面去吧,我三蹦二跳的就追上他了。“啦啦啦,啦啦啦,胜利准是我的 嘛!”兔子把身子往地上一歪,合上眼皮,真的睡着了。 再说乌龟,爬得也真慢,可是他一个劲儿地爬,爬呀,爬呀,爬,等他爬到兔子身边, 已经累坏了。兔子还再睡觉,乌龟也想休息一会儿,可他知道兔子跑得比他快,只有坚持爬 下去才有可能赢。于是,他不停地往前爬、爬、爬。离大树越来越近了,只差几十步了,十 几步了,几步了………终于到了。 兔子呢?他还在睡觉呢!兔子醒来后往后一看,唉,乌龟怎么不见了?再往前一看,哎 呀,不得了了!乌龟已经爬到大树底下了。兔子一看可急了,急忙赶上去可已经晚了,乌龟 已经赢了。乌龟胜利了。 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为什么这次比赛乌龟反而赢了呢?

Ⅵ 我想问一个成语故事。。。说是以前有两户人家互相争门前的道路。。。。。。然

“让他一尺又何妨”出自古代哪个名人?

“让他一尺又何妨”出自清朝张英,故事名字为“六尺巷”,而这个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自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故事背景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