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历史部分
zì 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 hào sān huáng zài shàng shì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在上世
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解读〗历史学家大体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中古、近代。
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以前的历史是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
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èng shì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解释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解读〗尧是位很贤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禅让给有贤能的舜做继承人。
当然舜也不负众托。
在他们所处的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上古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zhōu wén wǔ chēng sān wáng
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解释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
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解读〗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合称三代,每一代的时间都很长,夏朝统治四百年,商朝统治六百年,周朝统治八百年。
这一时期的历史仍然掺杂了许多神话和传说。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è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解释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
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解读〗从禹把帝位传给儿子启之后,一个家族统治国家的历史持续了几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位满皇帝,家天下的统治才最后真正结束了。
tāng fá xià· guó hào shāng · liù bǎi zǎi· zhì zhòu wáng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解释商汤王起兵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前后六百年,一直到商纣王。
〖解读〗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从大约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
zhōu wǔ wáng shǐ zhū zhòu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解释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解读〗周朝的历史分为两部分:幽王被杀以前是西周,平王东迁以后是东周。
从各朝各代的兴衰中我们可以看出“仁政必兴、暴政必亡”的道理。
zhōu gòng hé shǐ jì nián lì xuān yōu suì dōng qiān
周共和 始纪年 历宣幽遂东迁
解释我国从周朝共和之年开始有正式纪年。
经历了周宣王和周幽王,周朝首都东迁洛阳。
〖解读〗周朝第十代的历王暴虐无道,终于被赶出皇宫,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后来由历王的儿子宣王继位,到了周幽王后,首都东迁洛阳,称为东周。
zhōu dào shuāi wáng gāng zhuì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óu shuì
周道衰 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
解释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
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解读〗周王室衰落,使各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称王、称霸,战争连年不绝。
使老百姓饱受了战争的苦难。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ó wǔ bà qiáng qī xióng chū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
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解读〗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前后出现五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yíng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g chuán èr shì chǔ hàn zhēng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
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解读〗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治国家。
虽然秦朝统一的时间只有十五年,但其苛政却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
然而其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它不可抹灭的贡献。
gāo zǔ xīng hàn yè jiàn zhì xiào píng wáng mǎng cuàn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解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
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解读〗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个人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于社会发展的法则。
否则即便得力于一时,但终究会以失败而告终。
· guāng wǔ xīng · wéi dōng hàn · sì bǎi nián · zhōng yú xiàn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解释王莽篡权。
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解读〗汉朝经过四百多年的时间,到了末期,由于外戚、宦官互相攻击,王室无能,到汉献帝时就灭亡了。
· wèi shǔ wú· zhēng hàn dǐng · hào sān guó· qì liǎng jìn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解释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
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懿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解读〗《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部小说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了解到古代战争的动人画面。
· sòng qí jì· liáng chén chéng · wéi nán cháo · dū jīn líng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解释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解读〗南北朝时的南朝包括宋齐梁陈。
这里所指的宋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不可混淆在一起,这里的宋的开国皇帝是刘裕,所以也称为刘宋,刘宋统治的时间只有五十九年。
· běi yuán wèi · fēn dōng xī· yǔ wén zhōu · xīng gāo qí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兴高齐
解释北朝则指的是元魏。
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解读〗世界上最伟大的帝王,都是那些开创天下的帝王。
至于那些继承祖业的皇帝,除了少数几个能在文治武功方面有特殊成就,其他多数总是平平凡凡。
· dài zhì suí· yī tǔ yǔ· bù zài chuán · shī tǒng xù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解释杨坚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为隋文帝。
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荒*无道,隋朝很快就灭亡了。
〖解读〗杨坚起兵东征西杀,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中国,建立的隋朝仅两代就灭亡了。
其原因是隋炀帝的荒*无道,使得他众叛亲离。
由此可见人心向背是非常重要的。
· táng gāo zǔ· qǐ yì shī· chú suí luàn · chuàng guó jī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解释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解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从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都是赫赫有名的。
但唐朝的天下其实是李渊的二儿子唐太宗李世民打出来的。
è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liáng miè zhī guó nǎi gǎi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
到唐哀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
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解读〗唐玄宗统治的前期人称 “开元盛世”,但后期却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开始衰落。
对于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落,人们常把罪责归到杨贵妃和安禄山两人身上。
其实唐朝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liáng táng jìn · jí hàn zhōu · chēng wǔ dài · jiē yǒu yóu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解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解读〗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纷乱割据的时期,由唐末的藩镇割据演变而来。
这些朝代名都是以前有过的,所以各冠一个“后” 字来区别。
这是五个很短的朝代,一共只有五十三年。
zhào sòng xīng · shòu zhōu shàn· shí bā chuán · nán běi hùn
赵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解释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
宋朝相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解读〗宋朝的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尽管消除了唐后期藩镇割据,臣官专权,朋党之争的弊端,但它过分削弱地方力量,使州县日益困弱、无力抵抗外侵,成了一个积贫积弱、苟且偷安的朝代。
liáo yǔ jīn · jiē chēng dì· yuán miè jīn· jué sòng shì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绝宋世
解释北方的辽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国家,自称皇帝,最后蒙古人灭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统一了中国。
〖解读〗蒙古人曾联合宋朝的兵力合攻金国,把金国消灭后,铁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他自行称帝建立元朝,直到他的孙子忽必烈时,便起兵把宋灭掉,宋朝就此结束。
yú tú guǎng · chāo qián dài · jiǔ shí nián · guó zuò fèi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国祚废
解释元趄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一个朝代。
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解读〗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在于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它使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地区统一归于中央 管辖之下,更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及各民族间联系。
tài zǔ xīng · guó dà míng · hào hóng wǔ· dū jīn líng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解释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最后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他自己当上了皇帝,号洪武,定都在金陵。
〖解读〗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出身贫苦,幼时曾入皇觉寺为僧。
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但他当上皇帝后曾在肆诛杀功臣,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三次大屠杀,被杀者达数万之多。
dài chéng zǔ· qiān yān jīng · shí liù shì· zhì chóng zhēn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解释到明成祖即位后,把国都由金陵迁到北方的燕京。
明朝共传了十六个皇帝,直到崇祯皇帝为止,明朝就灭亡了。
〖解读〗明成祖迁都燕京对于防御蒙古和经营东北,也就是巩固边防和维护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
quán yān sì· kòu rú lín · lǐ chuǎng chū· shén qì fén
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解释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
〖解读〗明末宦官专权,带来了政治的腐败和贪污成风,这样,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给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入内地骚扰带来了可乘之机
qīng shì zǔ· yīng jǐng mìng · jìng sì fāng · kè dà dìng
清世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解释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解读〗清朝初年虽然存在着高压政策,如为了控制汉族人民的思想,大兴文字狱,但到嘉庆皇帝为止,人民生活也比较安定。
yóu kāng yōng · lì qián jiā· mín ān fù· zhì jì kuā
由康雍 历乾嘉 民安富 治绩夸
解释顺治皇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解读〗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过同外部侵略势力及内部分裂势力的斗争,建立起空前统一和巩固的多民族国家,在内地设立了十八个行省,从而确立起比较巩固而稳定的政权。
· dào xián jiān · biàn luàn qǐ· shǐ yīng fǎ· rǎo dū bǐ
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鄙
解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
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解读〗自鸦片战争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相继侵略中国。
强迫清朝 签定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tóng guāng hòu xuān tǒng ruò chuán jiǔ dì mǎn qīng mò
同光后 宣统弱 传九帝 满清殁
解释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解读〗清朝 到了光绪年间,皇帝只是个空架子,而实权是操纵在慈禧太后手中,这个人称“老佛爷”的女人,十分专横,在她手中,中国的威名被完全丢尽了。
gé mìng xīng fèi dì zhì lì xiàn fǎ jiàn mín guó
革命兴 废帝制 立宪法 建民国
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 的统治,废除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解读〗中国发展了五千年
,经过了各个朝代的治乱兴衰,第一位由人民选出的总统诞生了。
· gǔ jīn shǐ· quán zài zī· zǎi zhì luàn · zhī xīng shuāi
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解释以上所叙述的是从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国的古今历史,我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乱兴衰,领悟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解读〗“读史使人明智”。
如果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当成一个大家庭的家谱,那么当我们回顾前人的经验时,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用的东西。
· shǐ suī fán · dú yǒu cì· shǐ jì yī· hàn shū èr
史虽繁 读有次 史记一 汉书二
解释中国和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
〖解读〗《史记》是我国汉代大思想家司迁所写,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汉武帝时代共几千年的历史。
《汉书》是东汉时期思想家班固所著,它记载的只是西汉这一时代的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
· hòu hàn sān · guó zhì sì· jiān zhèng jīng · cān tōng jiàn
后汉三 国志四 兼证经 参通鉴
解释第三读《后汉书》,第四读《三国志》,读的同时,还要参照经书,参考《资治通鉴》,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
〖解读〗《后汉书》讲述东汉时期的历史;《三国志》写的是东汉灭亡后,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局面,直到被晋统一;《资治通鉴》叙述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以史为鉴戒的的思想,所以叫《资治通鉴》。
李广(西汉名将)→……→李弇(李广的十四世孙)→李昶→李暠(也作李皓)→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也作李天赐)→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渊。
一、高祖父母
李熙,北魏金门镇将,唐朝追谥宣皇帝,庙号献祖。
张氏,追谥宣献皇后。
二、曾祖父母
李天锡,北魏幢主,西魏时追赠司空,唐朝追谥光皇帝,庙号懿祖。
贾氏,追谥光懿皇后。
三、祖父母
李虎,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北周时追封唐国公,谥号襄。唐朝追谥景皇帝,庙号太祖。
梁氏,追谥景烈皇后。
四、父母
李昞,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唐朝追谥元皇帝,庙号世祖。
独孤氏,追谥元贞皇后,独孤信第四女。
扩展资料:
1、李熙:
赢姓李氏,名熙,字孟良。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凉武昭王]李暠之曾孙、西凉后主李歆之孙、李重耳之子,唐太祖李虎的祖父、唐世祖元皇帝李昞的曾祖父、唐高祖李渊的高祖父、唐太宗李世民的太祖父。祖籍赵郡昭庆(今邢台市隆尧县)。
他曾任金门镇将,领豪杰镇守北方六镇中的黑城镇(今呼和浩特武川县),护卫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抵御来自北方草原柔然等国的侵扰。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于武德元年六月初六(618年7月3日)追谥李熙为“宣简公”。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在邢台市隆尧县花费16年时间修建了大唐祖陵,葬李熙、李天赐。
2、李虎
字文彬,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大臣,唐高祖李渊祖父、唐太宗李世民曾祖,妻子为安定梁氏。
少时风流倜傥,志向远大。喜爱读书,精通骑射。广交朋友,乐善好施。最初追随贺拔岳,深受重用,从平元颢,打败万俟鬼奴。
在贺拔岳遇害后,曾欲拥立贺拔岳的兄长继任,后来追随宇文泰平定叛乱,并抵抗东魏,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赐姓大野氏,拜太尉,封陇西郡公。当时荣盛,莫与为比。大统十七年(551年),去世。北周保定年间,追封唐国公,谥号为襄。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宋朝是历史上有名的重文轻武的朝代。宋朝对文官的优待体现在:一、福利好,俸禄高。官员退休后,依然可以过着国家养老生活。二、文官有免死特权。三、恩荫制度。一人当官,亲朋好友都可以飞黄腾达,“冗官”就是恩荫的产物。
后人仅指通过男系传下来的后人,否则根据数学计算中国大概几乎所有人都是皇帝后人了。
现在的刘姓家谱几乎都自称汉朝皇室后代,关系远点的也要自称刘邦兄弟或堂兄弟,不过就不算“皇帝后人”了。
李唐后代有多少不好说,相对比例不会很高,但哪怕5%的李姓是唐朝皇帝后人也是400多万了。
宋朝后代不是很繁盛,大概几十万?而且基本不是太 祖太宗之后的那些皇帝的后人。
明朝皇室繁衍很快,很多人认为满清杀了很多,其实被杀的主要集中在名字识别度高的朱棣后人里,而朱棣一支人丁并不是特别繁盛,明末大约30万宗室,就算经战 乱和屠 杀剩三分之一也是十万,到现在有个百来万?
满清皇室后人记录比较清晰,几万人,关系最近的也不过是道光皇帝的后人。
其他不那么大的朝代,晋朝后人据说被杀的差不多了,陈朝和萧梁听说后人也不少,曹魏后人事情前些年挺有名的。
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宋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十七世赵景雍,表明天水迁长安、又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至赵景雍时移居江南的历程。赵姓规定每30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赵姓家谱多是清代和民国初年纂修的。
起源:
赵(Zhào)姓据说出自嬴姓,得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秦始皇家族为赵氏,宋朝皇室为赵,是国姓,当然放在“百家姓”第一姓。“百家姓”的第一句,“赵”指“权”,“钱”指“金钱”。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赵姓人口数是当今中国第八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九。
起源主要有三:
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九世孙,是周穆王时著名的驾驭马车能手,因功被周穆王赐予赵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其后在战国初年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皇帝赐姓。如北宋太宗时,党项族拓跋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赐木荣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赐河湟羌族隆赞青唐陇拶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受赐姓名赵怀义;辽政权光禄卿马植因有功于宋室,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南宋朝廷赐他姓赵。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1489)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等十七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少数民族改姓赵氏。随着历史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如西汉匈奴人赵安稽,越族人赵光;五代白族人赵善政;元代蒙古族人赵国宝,藏族人赵阿歌昌;南宋瑶族人赵瑞封;清代壮族人赵克广、赵荣正、赵荣章等。辛亥革命后,满族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此外,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一、石姓源流
1、起源
石姓有多个源头。最早的一支出自姬姓,是卫康叔的后代,即康叔六世孙靖伯的孙子石碏。
石碏,叫公孙碏。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他是卫国十一世君庄公的大夫,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深受国人崇敬。卫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州吁,生性暴戾,善于谈兵深受庄公喜爱,任其所为。石碏对此十分不满,就诤言谏庄公说:“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弗纳于邪。夫宠过必骄,骄必生乱,降而不憾,憾而能畛者少矣!”并以“六逆”、“六顺”陈之。所谓六逆,即卑贱的妨害高贵的,年幼的欺凌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人离间故人,权势小的超越权势大的,*邪破坏道义。“六顺”,即国君行事合乎道义,臣子奉命执行,父亲慈爱,儿子孝顺,哥哥友爱,弟弟恭敬。(《左传隐公三年》)。但庄公一点也听不进去,却给卫国留下祸根。
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的关系甚密。二人时常并肩出猎,骚扰百姓。石碏鞭责教训,锁进空房,不许出入。石厚越墙逃出,住进州吁府中,一饭必同竞不回家。
庄公去世后,其长子完继立,即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便告老辞官,不参加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借桓公赴周吊贺之机,在朝歌西门外设饯弑杀桓公,而自立为卫君。
州吁为胁制国人,立威邻国,在石厚的怂恿下,大力搜刮民脂民膏,征青壮年入伍,去攻打郑国,只胜一阵,便高唱凯歌,班师回国。结果是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到处传唱这样的歌谣:“一雄毙,一雄兴,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
州吁因弑兄而立,又穷兵黩武,所以卫国朝野都不拥戴他,十分担忧,便命石厚去向父亲石碏请教定君位之策。石碏看到好端端的国家被糟蹋的不象样子,十分气愤,早想除掉祸贼,重整社稷。于是就将计就计,让石厚和州吁去陈国请求陈桓公,让他引荐去觐见周天子,君位便可稳固。他们听了石碏的话十分高兴,备了玉帛礼物赴陈国去了。
孰不知他们二人正上了石碏的圈套。石碏早已割破手指写下 送到陈国,请求陈国协助卫国除掉二逆。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是多年故交,接到石碏的书信,奏报陈桓公。州吁石厚到陈之后,遂将二人拘留,卫国使臣右宰把州吁诛于濮。众臣认为,石厚是石碏的亲骨肉,又是从犯,要求从轻发落。石蜡大怒道:“我那不孝儿子助纣为虐,坏事做尽,你们要求从轻发落,难道要我徇私情而不顾大义吗?我如何向朝歌父老交代!”于是他派家宰獳羊肩到陈国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
石碏为国为民,不徇私情,大义灭亲,千古流传美名,左丘明在《左传》中赞叹曰:“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这就是“大义灭亲”的由来。
石碏后人以石碏的字为氏,遂为石氏。
卫国自公元前1042年康叔在朝歌建国,到公元前200年君角在野王(今沁阳)败国,历三十世四十三位国君,计842年,其间四次迁都。公元前1042年--前659年都朝歌383年;公元前659年--前657年都漕邑(今滑县东)2年;公元前657年--前629年都楚丘28年;公元前629年--前239年都帝丘390年;公元前239年--前200年都野王39年。在卫懿公之前,卫国一直以朝歌为都城,石碏大义灭亲发生在公元前715年的朝歌大地上,因此,朝歌应是石姓的发祥地。
关于卫国石姓的渊源,在诸多典籍中皆有记载。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皆卫姬姓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石”姓载:“卫大夫石碏之后。”石碏及其子石厚见于《左传·隐公三年、四年》。晋人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解释说:“石碏,靖伯孙”。宋代郑樵《通志·以字为氏》亦云:“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得更清楚:“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这些古代姓氏书籍的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卫国石氏为卫康叔(姬姓)之后,出自卫大夫石碏。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武王姬发克商后,封其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称康叔封。周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原来统治的部分地区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给他,在 公元前1042年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都朝歌(今淇县)建立卫国,他便是卫国开国之君。
卫国位于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端和山东西部部分地区。卫康叔赴任之时,遵循周公旦的《康诰》、《酒诰》和《梓材》的淳淳告诫,以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释放奴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畜牧、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改变同姓通婚,取消了活人殉葬等恶习。卫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大好局面。成为西周最大的候邑之国。成王举拔康叔为周之司冠,并赐给宝贵的祭器,以彰其德。同时也深得卫人敬仰,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707年),邑人在县城阁南街创建康叔祠,春秋祭祀。
康叔生子康伯,康叔死后,继位,成为卫国第二代国君;康伯生子考伯,嗣继康伯之位,为第三代国君;考伯生子嗣伯,继考伯之位,为第四代国君;嗣伯生子疌伯,继嗣伯之位,为第五代国君,疌伯生子靖伯。
靖伯是康叔的六世孙,其父疌伯死后,继位成为卫国六代国君。靖伯有孙名碏。据胡尧《中国姓氏寻根》一书记载,石碏字石,又称石碏,为卫上卿。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国君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的子孙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王父)的字为氏,而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脉。这样,石碏的孙子石骀仲便以他的字“石”为氏,卫国石氏就如此从姬姓中分离出来。
淇县石氏是地道的石碏后裔,现分居淇县城乡十多个村落之中,虽没有正式家乘记载,辈辈传流都是淇县的老户,其先人是石碏。生齿比较集中的有朝歌镇付庄村、阁南村;高村镇泥河村、思德村;北阳镇卧羊湾村、武庄村;桥盟乡的古烟村、新庄等。
除出自卫国姬姓外,郑国、晋国的姬姓也产生了两支石姓 郑国公孙段,字子石,其后裔就以他的字为氏,是为石氏;晋国杨食我,字伯石,又称杨石,其后裔以其字为氏,亦为石氏。宋国的子姓也出了一支石姓,宋国(子姓)公子段,字子石,他的后代也都以石为氏。
少数民族中出自河南的石姓较早的是由鲜卑族乌石兰氏所改石姓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往洛阳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其中有一项就是改鲜卑姓为汉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姓乌石兰氏改为石姓。鲜卑族改姓后皆以洛阳为家,所以洛阳是石姓在河南的又一个重要起源地。这件事在别的书中也有记载,姚薇元的《北朝胡姓考》中提到韩愈曾为唐代一个名叫石洪的人作墓志,墓志中说:君讳洪,字睿川。他的先人姓乌石兰,九代祖是石猛,跟随拓拔氏进入中原,住在河南,于是将姓中的“乌”与“兰”去掉,改为单姓石。《新唐书》中石洪传也记载他的祖先姓乌石兰,后来改为单姓石。
, 另一支出自河南的石姓是宋朝时赐一部分定居中国的犹太人石姓 犹太人从唐朝开始经海路、陆路来中国经商,陆路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一直进入中原,海路从浙江、福建逐步进入内地,其人数越来越多,到宋朝时达到顶峰,并向宋王朝进贡,在他们有一次向宋廷进贡西洋布之后,宋朝皇帝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遗留汴梁。”于是,大批犹太人留在了中国,尤其留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的犹太人最多。犹太人留在中国后,渐渐地不再仅仅从事商业活动,开始参加军队、担任官职、行医,漫漫渗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角落,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的姓都由皇帝所赐,在众多的赐姓中,就有石姓。明弘治二年(1498)河南犹太人的碑记中记载宋朝时的犹太人共有17个姓,其中有石姓。清朝初年统计开封犹太人有7大姓,其中也有石姓。这一支石姓的起源地应是河南的开封。
除源自河南的石姓外,其他一些地域的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许多支石姓 唐朝时,石国人来到中国居住,以石为姓。据《新唐书》记载,隋唐时,在现在的中亚阿姆、锡尔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个政权,九国自康以下的八国都是康姓的支庶,康开始时居住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境内),因此九国均以昭武为氏,史称昭武九姓。石国也叫柘支、柘折、赭时,在今独联体乌滋别克斯坦的塔仕干一带,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昭武九姓自愿归附唐朝,石国中的一些人就以石为姓,石姓家族又增添了一支新的成员,他们归附唐帝国以后,将西域的歌舞也带了进来,对唐朝的歌舞起了很大影响,这从乐工中有许多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就可以看出,在当时著名的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有一个叫石宝山的,就是石国人进入大唐境内后的石国后裔。据《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有五大姓,其中就有石姓,石姓是苗姓汉化后的姓,来源于原居住地嵩山地区的大石(室)、小石(室)两座山;关于彝族中石姓的来源,有一些学者进行了考证。他们认为,“罗”在彝语中的意思是石,彝族人名中有“罗”的现象在彝族现实生活中还很多,有些地方直接将“罗”译成汉语的“石”,如云南玉溪专区峨山县美觉乡咱黑拉村彝族共92户,444人,分石、普、方三姓,其中,以石姓人户最多;羯族的石姓,羯族人原来没有姓,如石勒的祖父叫耶奕于,父亲叫乞翼加,据《晋书》记载,是一个名叫汲桑的人命他以石为姓,以勒为名。对此蒲立本先生曾经指出,“羯”字在古汉语中的发音近似[Kiat],在匈奴语中,Kiat的意思正是“石”,因此石勒的石姓极有可能由此而来; 石姓, 中的石姓人较早见于史书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官员石处温。据说河北泊镇的 石姓是元朝丞相脱脱的后代;女真族的石姓,女真族中有一个姓叫石盏,后来译为汉姓时就取复姓中的石字作汉姓,元代的剧作家石君宝的姓就是由此而来;满族的石姓,有一支由瓜尔佳氏一支改姓而来。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 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满族的“石穆鲁氏”、“石尔佳氏”、“候勒氏”、“扎贺塔氏”、“扎库塔氏”、“石佳氏”改为石姓;台湾原住民中的石姓,邵人是台湾原住民中的一个族群,主要的大姓有七个,其中有石姓,为族中领袖阶层,其来源难考。
此外,历史上有人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如娄姓改为石姓。《北齐书》中记载北齐的一位贤明的皇后——神武明皇后娄氏于太宁二年(562)春天忽然发现自己的衣服飘了起来,娄皇后(当时已经是太后了)很惊奇,就去问巫婆,并听从了巫婆的建议,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冉姓改为石姓。据史料记载冉闵是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人,原为后赵太祖石虎的养孙,改姓石。晋武帝永和五年(349),废石遵,立石鉴,第二年废杀石鉴,自立为帝,又改姓冉。张姓改为石姓。据《后赵录》记载,曾有一个张姓人改名叫石会。
2、播迁
北方石姓是先在河南境内传播开来的,之后播迁于北方各地。自石碏大义灭亲得姓之后,他的家族世代在卫国作高官,卫国后来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先后几次迁都,石姓人随着卫国都城的迁移而播迁。起初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后来又迁往楚丘(今河南滑县),之后又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野王(今河南沁阳)。随着卫国都城的不断变迁,石姓也不断传播开来。到西汉时,西北地区已有了许多石姓人,西汉的万石君石奋,本来家在河南温县,后来跟随刘邦到了西汉首都长安,石奋一家在西汉时有多人居高官之位,家族声势显赫。此外,《姓氏考略》中称石氏“望出武威、渤海”,“望”指郡望,郡望是世居某郡而为当地所仰望的意思,由此可知石姓家族在武威郡与渤海郡是一个显赫家族。武威郡于西汉元授二年(前121)设置,治所也就是现在所称的首府在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废弃,大业三年(607)重新设置武威郡,唐朝武德初年改为凉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仍改为凉州。渤海郡也是汉代设置的,地域约包括今河北省河间县以东至沧县,北至安次县,南至山东无棣县以内的地方,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县境内)。唐朝人林宝在《元和姓纂》中记载,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属山东)、上党、河南(河南洛阳)四处。可见,石姓在唐朝时就已经是一个大姓了,而且分布地区很广。根据《台湾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记载,唐朝初年,有石姓族人从河南固始跟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进入福建开辟漳州,到五代的时候已发展成为闽南望族。根据石氏族谱载,后唐天成四年(929),石琚从安徽寿县迁徙到福建同安,他的后裔不仅散处福建各地,其中一部分人迁入广东。
唐朝时,西域石国人归附唐朝,石国人归附后都以石为姓,当时归附唐朝的西域少数民族很多,为安置他们,唐朝在关内道的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庆州(治今甘肃省庆阳)、银州(治今陕西横山东北)、夏州(治今陕西靖边白城子)境内设置侨州府102个,安置包括昭武九姓(石姓为昭武九姓之一)在内的西域各族。唐开元八年(720)石神奴等率众攻陷六州,第二年被唐军平定,开元十一年(723),唐朝将六州废去,将昭武九姓人迁至河南、江淮一带。开元二十六年(738),唐朝设宥州(治所在今内蒙鄂托克旗南)安置昭武九姓人,贞元二年(786),吐蕃进攻唐朝,唐朝又将昭武九姓人迁往云(今山西省大同)、朔(今山西省朔县)二州,昭武九姓人一直从事农业生产,进入中原后很快融入了唐朝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的石姓也在不断的迁徙中发展壮大起来,宋朝编写的《高僧传》中记载了一个名叫神会的僧人就是石国人的后裔。
宋朝和元朝石姓开始大批南迁,之后在南方各地之间迁徙频繁,据石姓家谱载,浙江分水的石姓始祖名叫石智,从新昌迁居金华。南宋末年,他的后裔为躲避战乱展转迁移至分水二管孙岭下,以后渐渐发展成为浙江大族;江苏如臯石氏的始迁祖叫石柱,字季邦,元朝初年从丹徒迁至如臯;江苏金坛的石姓是北宋文学家石延年的后裔,石延年祖籍幽州(今河北涿县),家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市),后来又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做光禄大理寺丞和太子中允等官,晚年居住在丹阳花园里,他的十四世后裔中有一个叫石斌伍的从花园迁至金坛鲁庄,成为鲁庄石氏始迁祖。江苏无锡的石姓始祖名叫石邦彦,始迁叫祖石琏,明代从江阴迁至无锡井亭,这一支石姓的后裔中有一个叫石源清的在近代到上海开办了源昌机器厂,福源、源昌两帽厂及上海市私立进贤小学校;江苏溧水的石氏始迁祖是石思贤,宋高宗南渡后,为避战乱隐居在建康的丹阳湖,传了四世,石良庆从丹阳湖迁至溧水黄鹤山,又传了八世,石允通徙居奉安乡梅庄里。
石姓进入海南的始祖是石秉贵、石秉选,其原籍在福建莆田县坎头村,宋朝时进入海南,石秉贵落籍在琼山,石秉选入籍文昌。
明朝洪武年间,有个叫石玉全的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他的后裔子孙中有许多去了台湾,之后又远播海外。因明朝开国初期,中原等地因久经战乱,明朝 从山西等地迁移了大量人口来中原垦荒,一大批石姓人因此又进入中原地区。
客家人一般都有宗祠祠堂,客家人的祠堂内有堂联,客家堂联一般直接用黑漆裱刻在祖祠内的红柱上,与其他民族的姓氏堂联相比较,客家堂联有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辞海》对客家的解释是汉族的支系,相传从西晋末年开始,黄河流域的一部分 因为战乱而被迫迁至江南,唐朝末年和南宋末年又有大批人渡过长江南下,在江西、福建以及广东的东部和北部定居,这部分人被称为客家人,以与当地居民相区别,后来逐渐成为这一部分汉族人的专称,客家人长途迁徙,一路上历尽劳苦,来到南方后由于肥沃的土地早已被人耕种,被迫进入荒山野岭寻求生路,南迁的客家人中有不少中原地区的士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教深,因此中原文化一直在客家人中流传下来,由于这种割不断的文化联系,客家人祖根意识较强,对故土有强烈的思念,这往往反映在他们的堂联中,也有人因此将他们的堂联称做寻根联,如兴宁石氏“万石流衍”家祠堂联的上联是“肇基河南迁基江南建基闽南扩基岭南年近三千历史”;下联是“始祖厝公远祖奋公中祖扈公近祖崇公威武万石流衍”,从联中不难看出石姓播迁的基本脉络,从河南到江南,再从江南到福建南部,再由福建南部播迁至岭南。
明清以后,大批石姓人迁居海外。到1920年,在美国的许多州已经有石姓人居住,据ancestry网上关于石、师、施和时姓的页面介绍,到1920年美国关于这四姓人的报纸新闻已达23826条。
心民间疾苦外,将大部分精力在了做学问上,他在家乡建了一座凌波阁,阁中藏书达四万余卷。石韫玉博览群书,治学严谨,他的著述贯通古今,他的诗破除唐宋以来门户,自成一家,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石韫玉的诗文著作有《独学庐诗文集》、《花韵庵诗余》、《读左卮言》和《多识录》等。石韫玉还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他创作的杂剧集《花间九奏》,包括《伏生授经》、《罗敷采桑》、《桃叶渡江》、《桃源渔夫》、《梅妃作赋》、《乐天开阁》、《贾岛祭诗》、《琴操参禅》和《对山救友》九种单折短剧,也深受当时人的喜爱。道光十八年,石韫玉去世,享年82岁。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 (1831~1863)广西贵县人。早年加入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共同谋划准备起义。1851年金田起义后,石达开被封为左军主将,不久又被封为翼王。在太平军从广西向南京进军的途中,担任开路先锋,一路打了不少仗,屡建战功。1853年春天,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改称天京,石达开留在天京处理军政要务。1854年,太平天国派出的西征军在湖南湘潭被曾国藩组织的湘军打败,西征军节节后撤,不久武汉失守,九江告急。在危机关头,石达开奉命率军驰援湖口,并指挥九江等地守军顽强抗击湘军,设计大败湘军水师,一举扭转不利战局。1856年春,石达开奉命率军回援天京,协同燕王秦日纲等部,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围困。同年秋天,太平天国爆发内讧,杨秀清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北王韦昌辉杀杨秀清,洪秀全又率军民诛杀韦昌辉,太平天国实力受到极大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将石达开诏回天京辅政,但洪秀全经天京之变后,对任何人都起了疑心。1857年夏天,石达开因到受洪秀全的猜疑,一怒之下率领10余万太平军,离开安徽、江西,经浙江、福建,进入湖南,打算在四川立足,但与湘军作战失利,被迫撤入广西。之后,他又重振队伍,在四川南部、贵州北部转战,但屡战受挫。1863夏天,石达开被阻于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并遭到清军包围,陷于绝境。石达开希望能以自己的牺牲保全部属,就投入清营,但不久他的部属就在大渡河畔惨遭屠杀,不久,石达开也在成都遇害。
祖居地新貌
1、淇县
淇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南距郑州120公里,淇河、卫河、沧河环绕淇县的南、北、东三面,西部是太行山,东部是沃野千里的平原。总面积591平方公里,辖四乡三镇,176个行政村,总人口253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39℃,零度以上积温5100℃,全年无霜期209~233天,年日照时数23483小时,平均降水量621毫米。
早在三千年前,朝歌这座古城就矗立在淇河之滨。淇县古称沫邑、又称沫乡,因沫水而名。殷纣时易名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卫国国都、先后作都城近500年,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现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域。
淇县交通便达,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在县城东西两侧越境南下,即将开挖的南水北调工程垮域北上,西依太行、东临淇水、三山叠翠、两水环绕、气候温润,景色秀丽。古诗赞曰:“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河南通志》记云:“青岩(今云梦山,古称青岩山)表仙境之胜,浮山夹幽涧之奇”。《诗经·淇澳》中“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就是淇园美景的真实写照。清光绪皇帝曾以淇县碧水青山起兴,撰联赞曰:“淇水烟波半含春色;太行松雪映出青天”。
淇县优越的地理位置,温润幽美的自然环境,引来历代王候竞相争雄,使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王武丁、武己先后于公元前1250年、1143年迁都于沫;帝乙于公元前1115年定都于沫,其子帝辛(纣王)仍都焉,易名朝歌。周灭商后,西周卫国在这里建都达383年之久。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项羽封司马昂为殷王、都朝歌。春秋时设朝歌邑;战国时属魏。秦代归三川郡。汉置朝歌县;三国魏置朝歌郡、晋改朝歌县,北魏时析置临淇县;随代改置卫县;唐初升卫县为州;唐长安三年又复置临淇县;宋熙宁六年降卫县为镇,并入黎阳(今浚县);元佑年间又复置卫县;元代改为淇州,因淇水而名;明洪武元年又降为淇县,清代、民国因之。新中国建立时仍为县治。1954年9月撤淇县并入汤阴县。1962年8月恢复淇县建制至今。
早在七千多年前新石器早期,淇河儿女就在这里制陶耕耘,繁衍生息。他们春种秋收、夏网冬猎、“采采芣苢”、“砍砍伐檀”,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姿多彩、独具风韵的淇河文化,铸就了古都朝歌的历史辉煌。
淇县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异常丰富。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如花窝遗址是我国较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位于淇县城东北15公里的花窝村岗地上;朝歌古城曾发现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和殷商文化时期的文物;城西北12公里的太行山中有朝歌寨,纣王殿(村)相传是纣王屯兵之地;纣王墓和妲己墓位于城东75公里的淇河西岸;荆轲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葬于淇县城南折胫河畔墓冢保存完好;位于淇县城西前嘴村东的前嘴石窟;是东魏作品,现存佛像1030躯,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西北20公里淇河之畔的青岩石窟,系宋代开凿,现存佛像600余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淇县城西15公里的云梦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军校——战国军庠,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创建,先后培养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茅蒙、尉缭、毛遂等名垂青史的纵横家、军事家、外交家和仙道家。现有名胜古迹水帘洞(鬼谷子洞)、洗尘洞(孙膑洞)、庞涓洞、南天门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30余处,使云蒙山成为游览胜地,国家AAAA级风景区;2006年荣获中国最佳旅游景区、河南十佳魅力景区。尤其是云梦高山大草原,更是令人向往。乍一到此,一派大漠风光,骏马秋风,突发异域之感,踯躅徜徉,流连忘返。南天门、八卦城气宇恢弘,引人入胜。千年古刹灵山寺,创建于南朝有梁普通年间,是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抟泥造人的圣地。这里有女娲峰、人祖洞,是华夏儿女谒慈母之圣地。卫国古城系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长3100米,东西宽2100米,的确体现了当时卫国“邦畿千里”的大国风貌。
淇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也曾哺育过许多文治武功、名垂青史的仁人志士。被 称为能文能武很有本事的殷辛王,叱咤风云、勇于改革,巩固了中原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开创中华文人诗先河的箕子,留下了千古绝唱“麦秀歌”;敢于犯颜直谏为国殉难的比干虽死犹生;谦恭自儆,创建华夏第一园的卫武公为后人折服;大义灭亲的石碏,被誉为纯臣;中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的诗篇千古传唱,脍炙人口;中华第一古军校的创始人鬼谷子王禅的宏篇巨著,四海流芳;赤胆刺秦王的义士荆轲,其义行令人尊崇;纲领释门四十年的高僧法上,释门东敞,能扇清风。
淇县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有力。200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之后,2004年又被河南省 确定为扩权县,在税权部分扩大、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审批、证照直接发放四个方面赋予淇县69项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淇县境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梨、柿子、核桃、花椒等优质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软核蜜枣历史上曾为皇帝贡品,被誉为淇县“三珍”,冬凌草、四足蛇、双尾蝎等珍稀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淇县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安阳、濮阳、新乡、焦作、开封、郑州等豫北重要城市的中心。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以及省道大海线、浚南线穿境而过。全县175个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指沥青路面的公路,当地人称油漆道),村村连国道,城乡油路密度名列全省前茅,交通极为便利。改革开放以来,淇县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建设如雨后春笋,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蓬勃发展,通过结构调整,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支柱产业,连续十多年肉蛋人均占有量名列全省之冠。
为重振朝歌雄风,再铸朝歌辉煌,早日实现和谐的小康社会,淇县人民为实施“经济强县”、“畜牧大县”、“旅游名县”三大发展战略,正扬帆淇河,乘风破浪,宵衣旰食,拼搏不息,创新工作,迎接明天的朝阳。
2、洛阳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它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
1、
春,正月十日,蜀郡岷山山崩,阻塞长江水流达三天之久,下游江水枯竭。刘向对此大为厌恶心惊,说:“当年岐山山崩,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江都断流,而后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岐山是周朝兴起的地方。而汉家本起于蜀、汉,如今本朝兴起之处,山崩川竭,孛星又扫过摄提、大角两星,从参星一直到辰星,国家要亡了!”
2、
二月二十日,封淳于长为定陵侯。
3、
三月,皇上行幸雍县,祭祀五色帝。
4、
皇上为了向胡人炫耀中国有很多禽兽,这年秋天,命令右扶风征发百姓入南山,西自褒谷、斜谷,东到弘农,南到汉中,张设捕兽大网,捕捉熊罴禽兽,用槛车装载,运到长杨宫射熊馆,再用网围成一个围栏,把禽兽放进去,命胡人勇士赤手空拳跟猛兽搏斗,擒获就归他所有。皇上亲临观赏。
四年(前9年)
1、
春,正月,皇上行幸甘泉,祭祀天神。
2、
中山王刘兴(刘骜幼弟)、定陶王刘欣(刘骜大弟刘康之子)都来京师入朝。刘兴只带了太傅来,刘欣则把太傅、国相、中尉都带来了。皇上觉得奇怪,问刘欣。刘欣回答说:“依据法令:诸侯王入朝,可以带上国中二千石以上官员,傅、相、中尉都是二千石,所以都带来了。”皇上让刘欣朗诵《诗经》,刘欣不仅能背诵,而且能解析。
另一天,皇上问刘兴:“你只带了太傅来,是根据什么法令呢?”刘兴答不上来。让他背诵《尚书》,刘兴又背不下去。等到御前赐宴,皇上吃完了,他还在吃,最后一个吃饱。吃完起身走下台阶,袜带松了也不知道。
皇上由此觉得刘兴无能,而认为刘欣很有贤德,数次称赞他的人材。当时诸侯王中,唯有这两位和皇上血缘关系最亲。刘欣的祖母傅太后也跟着入朝,私下贿赂赵皇后、赵昭仪和骠骑将军王根。那三人见皇上没有儿子,也都在给自己找后路,为长久之计,也跟着称赞刘欣,劝皇上以刘欣为后嗣。皇上自己也觉得刘欣一表人才,为他加元服,亲自主持加冠成人礼,然后送他回去。这一年,刘欣十七岁。
3、
三月,皇上行幸河东,祭祀后土。
4、
关东坠下两颗陨石。(《汉书 五行志》记载坠落地点为都关。)
5、
王根举荐谷永,征召入朝,任命为大司农。谷永前后上书四十余次,内容大致相同,专攻皇上及后宫之事而已,与王氏一党,皇上也明白他怎么回事,不怎么亲信他。就职大司农一年多,生病,病假三个月期满,皇上不再批准延长请假,即时免职,又过了数月,卒。
绥和元年(前8年)
1、
春,正月,大赦天下。
2、
皇上召宰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入禁中,商议“中山王、定陶王谁宜为嗣?”翟方进、王根、廉褒、朱博都认为:“定陶王刘欣,是皇上弟弟的儿子,《礼》上面说:‘兄弟的儿子,就如同自己的儿子,以他为继承人,就是自己的儿子了。’定陶王应该立为后嗣。”孔光唯独认为:“根据《礼》,立后嗣要看血缘关系亲疏,以《尚书盘庚》所记载殷朝的先例,都是兄终弟及,中山王刘兴,是先帝之子,皇上的亲弟弟,应该立为后嗣。”皇上认为:“中山王不成材,而且根据礼制,兄弟不得相继入祀祖庙。”不听孔光的意见。
二月初九,皇上下诏立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封中山王刘兴的舅舅、谏大夫冯参为宜乡侯,又给中山国增加三万户封地,以安抚刘兴。派执金吾任宏代理大鸿胪(掌管诸侯及藩属国事务),持节前往定陶征召刘欣。刘欣推辞说:“臣材质不足以假充太子之宫,臣愿意就住在定陶国宾馆,每日能早晚请安,侍奉皇上起居。等到皇上有了后嗣,我在回到定陶,镇守藩国。”奏书递上去,皇上批复说:“知道了。”(不批准他的申请。)
二月十四日,孔光因为在立嗣问题上意见不合皇上心意,调任廷尉。何武为御史大夫。
3、
当初,皇上下诏求殷商王室后代,已经分散为十几个姓氏(宋、孔、华、戴、桓、向、乐等等),要想在其中分辨出谁是嫡系,已不可能。匡衡、梅福都认为应该封孔子的世系为商汤之后,皇上听从,封孔吉为殷绍嘉侯。三月,与继承周朝的周承休侯一起进爵为公爵,封地各有一百里。
4、
皇上行幸雍县,祭祀五色帝。
5、
当初,何武做廷尉的时候,曾建言:“世道衰微,习俗弊坏,政事繁多,而宰相之材,又赶不上古人,而独揽三公事务,所以政事废坏,不能治理,应该再恢复三公体制。”皇上听从。夏,四月,赐给曲阳侯王根大司马印绶,设置官属,撤销骠骑将军职务;以御史大夫何武为大司空,封汜乡侯;两人都增加俸禄,和丞相一样。如此三公齐备了。
6、
秋,八月初九,中山孝王刘兴薨。
延伸阅读:
华氏先祖那些事儿
2010-04-11
讲述从商汤微子到华与华,3000年来咱老华家自己的故事。
一、创姓始祖华督——和孔子家族的恩怨
华姓的创姓始祖叫华督,华督是春秋时宋国的太宰(宰相),因封地在华邑(今陕西华阴县境内),以华为姓。华督是第一个姓华的人。
当时宋国国君是宋殇公,他十分好战,在位十年,共打了十一次仗,特别是和郑国战事不断。宋国公子冯在郑国为质,华督和公子冯是哥们,十分不愿意和郑国交兵,危及公子冯的安全。
支持并执行宋殇公政策的,是司马孔父嘉。所以宋殇公和孔父嘉都成了华督的政敌。
也是合当有事,孔父嘉的妻子,美艳非常,一日上街,正被华督撞见,惊为天人,日思夜想,更促动他发动大事。
华督利用国人对战事频繁的不满,煽动国人说这都是司马孔父嘉的错,于是耸动国人攻灭了孔氏。《史记》上说:“十年,华督攻孔父,取其妻。”因为先君宋穆公临死时把宋殇公托付给了孔父嘉,所以孔父嘉算是宋殇公的保护人。华督擅杀司马孔父嘉自然引起了宋殇公的震怒,华督一不做二不休,就把宋殇公也给杀了,然后从郑国接回了公子冯,立为宋庄公。华氏由此世代为宋国大夫。
孔氏一门无法在宋国立足,逃得性命者四散奔逃,其中一人名孔防叔逃到鲁国,孔子就是他的后代。**《孔子》中说他的先世是宋国公卿,就是指这段历史。
二、从宋微子到华督
华督的先祖是谁呢?是微子。微子是宋姓的始祖,所以这姓宋的和姓华的本是一家。
微子是纣王一母所生的亲哥哥,也是著名暴君纣王的三贤臣之一——比干、微子和箕子,但他们都没能阻挡纣王的暴行和灭亡。比干被纣王剖了心。周灭商之后,箕子被封在了朝鲜,微子就率领商朝遗民封在宋国。微子成为宋国第一任国君,传了十几代传到宋戴公,华督就是宋戴公的孙子。
三、无锡华姓的始祖孝子华宝——公元48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我家这一支华姓东晋时南迁到无锡,华姓今天在无锡还是大姓,我们的先祖,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华宝,他身历三朝 :出生于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期的晋朝,生长于南北朝,逝世于齐朝。
华宝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华豪跟随刘裕北伐后秦,去打长安,临走时对华宝说:等爸爸打完仗回来,为你冠婚,就是加冠,梳成人的头,行成人礼,娶妻。
刘裕最初取得了胜利,义熙十三年(417)七月抵长安,八月间大破后秦皇帝姚泓的部队,并擒住姚泓,于九月间斩于建康。刘裕留他11岁的儿子刘义真为大将镇守长安,自己先回来了。第二年的十月,华豪跟随右将军朱龄石出征,在陕西的雍州和大夏的赫连勃勃遭遇,不幸大败而死。赫连勃勃后来攻破长安,晋军全军覆没,死亡二十万人。
噩耗传到无锡,等待戴冠的华宝恸哭不已。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因为父亲说了回来为他冠婚。父亲不回来,他就不冠不婚。华宝终身都梳着小孩的发型,一辈子没有结婚。每当别人问他,你怎么梳个孩子头呐?他就仰天大哭,不发一言。
华宝70岁时,已经南齐朝了。(418年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王朝,479年,萧道成篡宋,建立南齐王朝)华宝的弟弟华宽见哥哥垂老,膝下无人,将自己的次子华悫过继给华宝为子。华宝的故事全国闻名,成了“481年感动中国人物”,南齐高帝于建元三年(481)嘉奖华宝,并赐“孝子”匾额,华姓由此显贵。
唐伯虎点秋香里的太师华察,和二泉印月的瞎子阿炳,都是无锡的华姓。
四、华宝的后代——无锡纳税大户“华半州”
华悫生华映,映生瑞,瑞生祥,祥生庆,庆生福,福生元,元生端,端生永,永生寿,寿生崇,崇生圣,圣生富,富生贵,贵生荣。这华
三字经历史部分
本文2023-10-03 13:32:1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5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