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家族名字特点
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父母给他取的名字叫重八,长大后自己改名为兴宗,后来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时下流行的一本通俗历史读物《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开篇为朱元璋列出一份档案,在姓名与别名的栏目里写道:“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①将朱重八列入“别名(外号)”一栏,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把朱重八、朱兴宗单独列为“曾用名”一栏。
那么,朱元璋的父母为什么给他取这样的名字呢?这本通俗历史读物的作者解释说:“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记户口的人一定会眼花)”既然是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应该是两个数字,所以作者说:“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朱八八。”②但是,朱元璋生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农历(当时使用农历,即阴历)九月十八日(阳历10月21日),这一年他父亲朱五四48岁,母亲陈氏43岁,父母俩的年岁相加91岁,如果朱元璋的名字是以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他的名字应该叫九一或一八,怎么说也不会是重八或八八了。
其实,这位作者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宋元以来的封建社会,平民百姓没有职名的,除以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作为称呼外,还有以行辈命名的。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即云:徐诚庵大令为余言:“向见吾邑《蔡氏家谱》有前辈书小字一行,云:‘元制:庶民无职者,不
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然证以明高皇(即明太祖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其为元时令甲无疑矣。见在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或名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以上并徐君说。余考明勋臣开平王常遇春,曾祖四三,祖重五,父六六;东瓯王汤和曾祖五一,祖六一,父七一,亦以数目字为名。又考洪文敏《夷坚志》所载宋时杂事,如云兴国军民熊二;又云刘十二,鄱阳城民也;又云南城田夫周三;又云鄱阳小民隗六;又云符离人从四;又云楚州山阳县渔者尹二;又云解州安邑池西乡民梁小二;又云董小七,临川人;又云徽州婺源民张四;又云黄州市民十六,其仆崔三;又云鄱阳乡民郑小五;又云金华县孝顺镇农民陈二。诸如此类,不可胜举。又载阳武四将军事云:访渔之家,无有知之者,亦不曾询其姓第,识者疑为神云。按言姓第,不言姓名,疑宋时里巷细民,固无名也。③
重八这个名字就是按照行辈的次序而取的。他属于“重”字辈,有四个堂兄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三个胞兄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他年纪最小,就叫重八。既然是按辈份取名的,这个重八,就不能叫八八,重一、重二、重三、重四、重五、重六、重七同样也不能叫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事实上,翻遍明代的史籍,也从不见有称朱元璋兄弟为一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的记载。
这位作者主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他的这本通俗历史读物,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文字俏皮、幽默,确实好看。但是历史虽然是已经发生过的往事,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是可以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任何历史作品,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读物,都应该真实地反映历史的面貌,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否则,戏说历史,真假混淆,就无助于人们认识历史,得到有益的启迪了。因此,历史作品应该写得好看,更要写得真实。真实是历史作品的生命之所在。
1、 孔子的父母年龄相差54岁,他出生时他父亲叔梁纥已经72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颜征在)野合而生孔子”。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又纳一妾,生一子孟皮,可惜有足疾,依当时的礼法不宜承嗣。于是叔梁纥向颜氏求娶,颜氏将小女儿颜征在嫁给叔梁纥。由于叔梁纥迎娶颜征在时已经66岁,早已过了当时礼法认为的男性结婚生育的合适年龄,故称之为“野合”。
2、 赵高是宦官,但并不是阉人。《史记》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这是后来人们认为他是阉人的一条证据,但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指被去势的男人出仕宫内官职,也就是后代所谓的“宦官”的语义。他其实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当时的咸阳令,这也能证明他是个 健康 人。赵高祖上是赵国王室远支宗亲,他本人博学多知、精通法律、武艺高强,书法也写的很棒,可惜有才而无德,最终还是葬送了秦朝。
3、 在唐代做僧人非常炫酷,首先做僧人要持证上岗,得先拿到度牒,这样赋税就可以不用交了。此外僧人的主要工作除了念经,就是给死去的人超度、为活着的人祈福,这些有爱心的工作都是有偿的,佛祖法力无边,僧人收入也很可观。一些有名的寺院还会收到贵族们的布施,没个像样的库房东西可能都放不下。此外,僧人们是有土地的,那些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就曾把几千亩的土地送给了少林寺,僧人们把土地出租给商人,就可以过上“包租僧”的日子。
4、 大宋炊饼一哥武大郎卖的,原本叫做蒸饼,宋仁宗时为避皇帝讳(宋仁宗名赵祯,与“蒸”同音)才改叫炊饼,这种主食没有馅也不加任何油、盐、糖之类,其实就是今天的馒头。而宋代叫做馒头的,其实是今天的包子,宋人吃的“馒头”除了羊肉、鱼肉、蟹肉等,还有笋丝、菠萝果子、汤饭等等不同的馅料。当然了,大宋也并非没有包子,只是“包子”与“馒头”并不完全一样,包子皮可以不用面,馅也可以不用肉菜。
5、 朱元璋考虑到子孙后代可能会重名,于是给24个儿子各自拟定了20个字的后代世系,一字为一世。子孙出生要取双名,双名中的第一个字为朱元璋所取,后一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明中期以后,朱家子孙繁衍太多实在找不到字,于是开始造字。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后,专家们发现基本没有哪个字能很好的解释这些元素,但当翻开朱元璋家谱的时候,嘴都笑歪了,金字旁的生僻字一找一大把,感受一下: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寘镧、朱效钛 、朱弥镉、朱諟钒 ,老朱家的名字竟然为现代科学做出了贡献。
6、 清朝男子的发型并不是现在影视剧中的“阴阳头”,乾隆之前,一直是“金钱鼠尾”的发式,头发全部剃光,只在头顶留一小撮头发,编成能穿过铜钱孔的小辫子。嘉庆之后,开始慢慢演变为“猪尾”式,留的头发多一些。直到晚清才演变为影视剧中常见的“蟒蛇尾”式。想象一下“九龙夺嫡”中的“阿哥军团”,四爷八爷十三爷十四爷,都顶着下面这样的鼠尾发型,你还会迷得死去活来吗
朱元璋儿子有:
1、朱橚:
朱橚,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人,明朝宗室,医学家。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洪武三年封吴王,洪武十一年改封为周王,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洪熙元年薨,谥号“定”。
2、朱棣: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
3、朱棡:
朱棡,明朝宗室亲王,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南京太常寺志》记载为李淑妃所生,明朝第一任晋王,九大塞王之一。洪武三年四月封晋王,洪武十一年就藩太原。
4、朱樉:
朱樉,明朝宗室亲王,安徽省凤阳县人,生于应天府上元县,明太祖朱元璋之次子,母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朝第一任秦王,明代九大塞王之一。
5、朱标:
朱标于龙凤元年九月出生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
据说元朝有个规定,普通人要按照父母年龄之和或者兄弟的排名来取名字。也就是说,名字就是一堆数字。如果是,那还是假的吗?朱元璋家三代人的名字都与数字息息相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一个奇怪的真名,叫朱崇巴。他父亲的名字也很奇怪。他的名字叫朱。他爷爷叫朱楚一。“崇巴”就是“巴巴”的意思,也就是说,朱元璋也叫“朱巴巴”。可见朱家三代都与数字息息相关:祖父是一,父亲五十四,孙子八十八,都是一百以内的自然数。朱家三为什么这样命名?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岳明老师解释说,朱元璋和他的父亲、祖先都出生在元朝。元朝有个规定,普通人不能上学不能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用父母的年龄或者出生年月来命名。念明月老师在做解释的时候,并没有给出这个解释的来源。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找到了出处。清代俞樾在卷五《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中,在无职之人,不准起名,乃以官阶、父母年龄为名。”意思是说元朝禁止普通百姓取官名,只要求他们按官阶或父母年龄来凑数。俞樾还列举了道光年间绍兴地区的命名习俗作为佐证:“近年来,绍兴农村以数字命名的人不少。比如丈夫二十四岁,女人二十二岁,使他们四十六,孩子取名四六;夫二十三岁,女二十二岁,共四十五个,孩子取名四五个。”按照这个逻辑,朱元璋取名“崇巴”,大概是因为他父母生他的时候刚好88岁;朱元璋的父亲叫五四,可能是因为他的父母生他的时候刚好54岁。这样夫妻双方的年龄应该都在二十以上五十以下,属于正常生育年龄。但朱元璋的爷爷朱楚一的名字,就不能这么解释了。他的名字是第一天。他父母生他的时候才一岁,这是不可能的。人类没有那么多生育能力。那么朱楚一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按照当年岳明老师的解释,这个名字应该来源于出生日期,也就是说大概是因为朱初出生在初一。不过,翻阅朱元璋的家谱,朱楚一手下还有一个叫朱的兄弟姐妹。初一生初一,初二生初二。这难道不是巧合吗?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朱楚一的名字来源于排名,不一定是兄弟姐妹中的排名,也可以是同宗兄弟中的排名。也就是说,同种族同世代的男人中,朱楚一可能是第一个出生的。与朱元璋同时代的另一猛将张士诚,也以数字为名,称张。“94”这个数字可能是张士诚父母年龄的总和,也可能是张士诚在同宗兄弟中的排名。要知道,以前有很多家,一家几千人。同龄的男性完全有可能排在第九十四位。据俞樾考证,朱元璋的弟弟常遇春的曾祖父是常43,祖父是常55,父亲是常66,都是编号。朱元璋的另一个弟弟唐河,有一个更有趣的祖宗名字。他的曾祖父是唐五一,祖父是唐,父亲是唐。他们不定期说,节假日都是。爷爷是劳动节,爷爷是儿童节,爸爸是建党日。以数字命名人名的习俗不是元朝的行政命令。朱元璋、张士诚、常遇春、唐河以及他们的父母都出生在元朝,他们都是没有官阶的平民。由于这些平民起名时都用数字,所以说“元朝的普通人如果不能上学做官,就没有名字,只能用父母的年龄或者出生年月来命名”可能是对的。
事实上,有确凿的例子证明,元代确实有一些非官方的人不以数字为名,或者有除数字以外的其他官方名称。我经常查阅《元史》这本书,里面有大量的元朝契约。参与契约的当事人多为平民,如祁门县的李文贵、徽州的谢知富、休宁县的吴兰友、晋江县的蒲阿尤等。这些人是商人或农民,但他们都使用官方名称,而不是数字。如果元朝政府真的禁止百姓用官名,那么这些人最多只能私配姓名,恐怕也不敢在签约时不用数字。回过头来看,我们会发现给数字命名并不是元朝人的专利,而是由来已久的习俗。我手里有一份北宋的收养文书。收养人的名字叫史思三。这个名字和朱楚一、常武武、张一样,也是一个数字号。至于是来自父母的年龄还是兄弟的排行,恐怕得问石四三自己才知道。我手里还有一本《元典章》,是南宋几位名臣编的。民事案件中许多当事人的名字都是有编号的。举个例子,有一份判决书提到,一个人以一个姓的姓来称呼一个姓,这个姓是一个姓,这个姓是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一个姓后来,那个姓的男人死了,他的妻子张改嫁给了一个姓胡的男人,生了两个女儿,胡和胡武氏
后来,张的儿子季祖长大后,又娶了曹,曹又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九。如果把张看作是这个家族的祖先,那么这个祖先的后代除了继祖的官名以外,都是以数字为名的。非常夸张。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以数字命名人是一种习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元朝的人们只是遵从这一习俗,并不是因为官方的强制。
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少有的皇帝,不仅是他治理天下,他的方法、策略少有,他的出身奇特,也是少有的。他是从赤贫,社会最底层成功地登上帝座,建立一个辉煌的皇朝,延续了二百余年这样一个大明皇朝的皇帝。以前也有出身底层的皇帝,刘邦,刘邦是亭长,也是地方的小官吏。朱元璋不同,没有尺寸之地,他出身非常奇特,为什么这样一个赤贫的出身的普通人能够最后登上帝座呢?他的身世有什么暗藏的秘密吗?我们先讲他的出生地之谜。
大家知道,有一个流传非常广的民谣,这个民谣写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第三句就说了朱元璋出生、出身之地,“自从出了朱皇帝”那就是凤阳出了朱皇帝,他的生身之地没有争议。但是有的朋友就问,说我可看到一些材料说朱元璋不是生在凤阳,是生在泗洲盱眙,江苏苏北,这个地方还有朱元璋的祖陵在那里。为什么朱元璋的出生地会有这样的争论呢?我们查了一下最早的记录,按照朱元璋本人最早的说法:我生在濠洲之钟离,就是安徽凤阳,没错啊。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到了清朝以后,就出现了泗洲盱眙的说法。为什么呢?怎么这么容易就混淆了,这两个地方?我们再往前推,查一查《元史》,《元史》上记载泗洲盱眙是属于安丰路,《元史》的《地理志》上写的。安徽的濠洲钟离在元朝的时候属于淮安路,所以在朱元璋的时候这两个地方根本不能混淆。为什么到了中后期就混淆了,后来就混淆了呢?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他提高了他老家的地位,他把他的老家建了成了中都,而且称为凤阳府。这个凤阳府不仅包括钟离,濠洲钟离,而且把泗洲盱眙也纳进来了,所以这一大片都是凤阳,而泗洲盱眙又有朱元璋的祖陵,所以就容易造成混淆。
我们怎么判断呢?我们根据朱元璋自己的回忆判断,朱元璋说他的父亲从泗洲盱眙迁到濠洲钟离之东乡,在五十岁的时候“而朕生焉”。有没有盱眙这一说呢?有,当时他父亲是从泗洲盱眙迁过来的,迁到了濠洲之钟离,就是安徽凤阳,在五十岁的时候生了朱元璋。后人把这两条、这两个地方弄混了,但是我们以朱元璋自己的说法为准,确认他生在安徽凤阳。
在刚才的那首歌谣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为什么一位开国皇帝反倒使他的老家十年倒有九年荒呢?历史真相果真是如此吗?
实际上这和朱元璋当皇帝以后实行的一项政策有关系,大家知道这首歌,这首歌谣什么人唱,一般都是打着凤阳花鼓,流浪的乞丐唱。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他学习汉高祖当年把齐、楚十万户富民迁移到关中,充实关中的地区这个做法,(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就把江南富户15万户迁到凤阳。凤阳这个地方是他老家啊,老家不能贫穷,不能没有有钱有势的人,他就把江南富户十几万户都迁到凤阳周围。凤阳是中都,一定要让它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显得非常繁荣,加强他老家的势力。但是这些人来到凤阳以后并不安心啊,离开江南富庶之地,到了安徽贫穷之地经常想家,又不敢明着回去,怎么回去呢?一路装扮成乞丐要饭逃要回到老家探望,这样就有一句话,“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是不是荒年他们都要回家探望,经常回家探望,这种情况就发生在朱元璋做皇帝以后,所以民谣就留下来这一句“十年倒有九年荒”。
在中国人的传统中,一贯重视修家谱,尤其是要在家谱中写下一些光宗耀祖的名字,以显示家族的显赫。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更是不会例外。但朱元璋的家谱却奇特得出乎人们的意料,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么,朱元璋的家谱究竟有什么不同?他又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的家谱呢?
朱元璋身世之谜二 家谱之谜
朱元璋的家世怎么样呢?他做了皇帝以后也有的臣下揣摩朱元璋的心理,想给他找一个光辉的祖先他们找到了谁呢?找到了宋朝的大官僚、大学者朱熹。这个朱熹做过大官,又是一个大学问家,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如果朱元璋祖上有这么一个人,他也很有光彩啊。朱元璋说,不用,我就是我,我就是朱元璋,我们家非常穷,我要原原本本地把我的出身告诉大家。朱元璋他们家什么情况呢?他的先世住在江苏金陵的句容,从金陵句容迁到泗洲的盱眙,又从泗洲的盱眙迁到了濠洲钟离,就是迁到了凤阳。他的家当时什么情况呢?他曾经让儒臣给他写他家庭情况的回忆的文字,儒臣写了以后(朱元璋)不满意,再写以后(朱元璋)还不满意,两次写他的家史(朱元璋)都不满意,于是(朱元璋)自己亲自执笔回忆他的家史,这个家史记载在《御制皇陵碑》上。《御制皇陵碑》在哪里?在现在的安徽凤阳的皇陵。前不久我们到了安徽凤阳皇陵,看到了皇陵碑——
我们身后的这个碑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御制皇陵碑》,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皇陵。在皇陵碑上,朱元璋想到他过去的生活写道: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彷徨。”
朱元璋的家族名字特点
本文2023-10-03 13:24: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5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