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10个诸城名人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急需10个诸城名人简介!!!,第1张

司马

一、来源有三 1、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同宣王时,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2、晋元帝司马睿,本姓生,改姓司马,其后亦为司马氏。 3、为许氏、郝氏所改。如许穆之、郝惔之即是。他们的后代铀铮�渤扑韭硎稀 司马姓望族居河内(今河南省)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太史堂":汉朝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马迁继续其父司马谈写成《史记》。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郡望:司马氏望出河内郡。楚汉之际置。在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武县一带。 四、历史名人 司马光:汉朝史学家、北宁大臣,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宝元进士,官至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图龙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命设局续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读学士。《通志》赐名《资治通鉴》。为我国著名的编年史著作。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继父任太史令,尽阅史官所藏旧史,又遍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仍发奋著书,历十二年,于征和二年,撰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太史公书》。三国后,通称为《史记》。全书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总括三千余年史事,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

东方

一、寻根溯祖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 2、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他右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四何堂":汉代时东方朔性诙谐,善辞赋。有一次,皇帝在社日(祭祀灶神的日子)把祭肉赐给众大臣。大臣们还没有到,东方朔自己就先割了一块拿回家去了。皇帝命他自责,他拜曰:"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自割,何壮也;割之不多,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我这个人呀,受了皇帝的恩赐,而不等皇帝圣旨割给我,多么不讲礼貌呀!拔剑自己割肉,多么有魄力呀!虽然是自己割的,但并没有多割,多么清廉呀!回家把肉给妻子吃,多么仁爱呀!)皇帝笑曰:"令卿自责,乃更自誉。"(我命你自己责备自己,你竟自己夸奖起自己来了。)随即又赐给他一份肉。东方氏因以号"四何堂"。 郡望:济南郡:西汉时,把齐郡之地分出一部分来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平原一带。 三、历史名人 东方朔:西汉大臣、文学家。汉武帝时,东方朔上书自荐,自称博学多能、才貌出众,可以作大臣。武帝看了很惊奇,便任命他官职,后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他为人幽默机智,又有点玩世不恭,宫中都称他为"狂人",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又敢于直谏,所提意见往往切中时弊。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由于人们很少知道他的身世,所以有人说他是"岁星下凡"。相传他曾对同僚说:"除了大王公以外,天下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他死后,汉武帝知道了这句话,就把大王公召来询问。大王公很惊讶,说:"我也不知道呀!"武帝想了一想,问道:"那么你有什么特长吗?"大王公回答说:"我喜欢观察星象、推算历法。"武帝又问:"这些年星象有什么异常吗?"大王公答:"其他的星都很正常,唯独岁星(木星)有十八年不见,最近才重新出现。" 汉武帝叹息道:"这就是了。东方朔陪伴我十八年,竟然一直不知道他是岁星下凡。" 东方虬:唐代武后时任左史,工诗。武后游洛南龙门时,命随从文官赋诗,东方虬最先作好,武后赐他锦袍。 东方显:唐代学士,为开元中舍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独孤

一、寻根溯祖 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本姓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 二、郡望分布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 高阳郡:北魏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隋代有独孤楷、独孤盛兄弟皆位居要职,唐代有右补阙独孤郁、诗人独孤及,北周有卫国公、大都督独孤信及其子蜀国公独孤罗。 独孤(du gu) 出自刘氏,东汉光武帝的后人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被匈奴俘获,囚在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其六世孙罗辰随北魏孝文帝迁洛阳,以独孤为氏。郡望: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 行道扬名,学士果成佳婿 奇谋大略,女儿迭为贵人 上联说唐代洛阳人独孤郁,字古风,幼年时,父亲独孤及曾问他志向,他答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元和初年,举制科高等,历官右补阙、翰林学土。大臣权德舆很看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宪宗曾说:"想不到德舆有如此佳婿!"下联说南北朝时北周云中人独孤信,善于骑射,在东魏官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奔南朝梁,官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北周初,官大宗伯,封卫国公。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所到之处,都受百姓欢迎。大女儿为北周明帝皇后,四女儿为唐高祖的母亲元贞太后,七女儿为隋文帝皇后。

慕容

慕容得自先祖莫护跋,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以慕容为姓

慕容氏本黄帝后裔,公元前206年秦汉之际因匈奴所逼而退居鲜卑山(大兴安岭山脉,今内蒙古境内), 公元220—226由先祖莫护跋率部入居辽西, 公元238年从魏司马懿伐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建国于辽西棘城(今辽宁兴义县), 经慕容木延, 慕容涉归渐向辽东发展,至公元285年先祖慕容廆继位, 感慕容氏久处荒远之地,与中原隔绝,政治经济文化落后,遂发奋图强,顺应潮流, 锐意改革进取,重农桑、兴儒学,向中原学习先进政治文化,实行了政治、经济、社会组织、文化教育、生活习俗、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改革,完成了由渔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社会的转变, 奠立了慕容氏崛起的基础慕容先祖的汉化改革早于北魏孝文帝一百七十年,建立了突出的历史功绩,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后慕容氏英杰辈出,逐鹿中原, 先后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慕容皝于337年在龙城(辽宁朝阳)称王,建立前燕,公元352年慕容俊于蓟城(北京西南)称帝,后迁都于邺城(河北临漳北),前燕因内部分裂导致国力削弱以至亡国, 其后公元386年廆侄孙慕容永于山西长子称帝建立西燕,384年皝之五子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称帝,尽复前燕疆土并灭西燕,后燕亡于鲜卑拓跋部的北魏, 公元400年皝之少子慕容德于滑台(今河南省滑县)建立南燕,后迁于山东广固(今山东青州益都西北),亡于东晋刘裕

二、郡望堂号 堂号 "辽东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以"辽东"为堂号。 郡望 敦煌郡:汉代时从酒泉郡中分出一部分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以西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前燕有大司马慕容恪(慕容皝之子),后燕有冠军将军慕容垂,燕国有修文学士慕容善,隋朝有大将军慕容三藏,宋代有检校太尉慕容延钊、刑部尚书慕容彦超。 慕容恪及其六世孙慕容绍宗自唐宋以降,配享武成王庙

四,分布,河南温县慕庄村及武陟南贾村共有一万余慕姓族人,家谱世系清晰,是元朝监察御史慕完之孙明初由卫郡(今河南省新乡)迁来的,两个村里保存有元朝大学士虞集及大学士中书参知政事许师敬分别给慕完撰写的墓志铭,清楚表明这一支是隋初大将军慕容三藏之后,三藏乃慕容绍宗之子,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七世孙

拓跋

一、寻根溯祖 1、拓跋复姓为黄帝后裔。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意即黄帝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率王族改为元姓,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 2、西汉时,有李姓者改为拓跋氏。 二、郡望分布 颖川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拓跋丕:后魏乐平王,因功拜东骑大将军。 拓跋可悉陵:后魏中军都督。他十七岁随太武帝狩猎时,遇一猛虎,空手搏杀之献给太武帝。 拓跋平原:后魏齐州刺史,以功拜镇南将军。孝文帝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平原亲自讨斩之。

令狐

姓氏来由:令狐, 令狐源出于魏氏。晋国大将魏颗有一次率军与秦国军队交战,魏颗与秦国勇将杜回遭遇。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只好且战且退。杜口眼看就要追杀上来,却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绳绊倒在地,魏颗赶紧口身将杜口捉住,最后将秦军打败。原来这位老人是魏颗父亲的宠妾祖姬的父亲,当牛魏父去世时,魏颗坚持不让祖姬为父亲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亲这次是特意来报答魏颗的救女之恩的。魏颗立下这次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作为奖赏封给他。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称为令狐氏。 历史名人:令狐楚,唐朝大臣、诗人,宜州华原人。他担任过中书待郎、尚书、仆射等官职,政绩卓著。他还常与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唱和,李商隐也出自他的门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诗并不多

轩辕

一、寻根溯祖 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太霞堂":唐朝时有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年过百岁仍容颜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数丈。著有《太霞》12篇。唐武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法术。轩辕集说:"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尧舜禹汤之所以寿也!"(尧舜禹汤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断绝靡靡之音和女色,对饮食不贪厚味,悲哀和欢乐都同样,不为此而伤感,施德于人,无偏无私。) 郡望 轩辕复姓望族居上党(今山西长治)、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 三、历史名人 轩辕氏:即黄帝。传说黄帝姓公孙,后因生于姬水改姓姬。国内有熊,故亦称有熊氏。与蚩尤战于涿陆之野,斩杀蚩尤。又败炎帝于阪泉,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土为**,故号黄帝。 轩辕弥明:唐代诗人。善诗,言其诗作掷地有声。 上海的复姓中,有“中华第一姓”一一轩辕。相传轩辕氏即因黄帝居住在轩辕谷(今河南新郑县西北),他的其中一个儿子即以地为姓,这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有5000年了,现今已十分罕见。1994年《羊城晚报》曾发表《独此一家姓轩辕》,说的是台湾轩辕氏来大陆寻根,在苏北某地找到了一家姓轩辕的。当时,多家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实际上,上海也有一家姓轩辕的,是兄弟俩,其原籍在安徽蚌埠,分别在1931年和1945年迁移上海。1986年,轩辕家族曾聚会,作过粗略统计,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分布在10多个县,共有轩辕氏几千户,人口约2万人。

西门

一、寻根溯祖 1、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居住在郑国都城的西门,他的后代子孙就以"西门"命姓,称西门氏。 2、战国时,有魏国邺(今河北邻漳县西南邺镇)令西门豹,他的后代子孙有个以其名命姓,称西门氏。后来有的改西门复姓为单姓西氏。 二、郡望分布 西门复姓望族居梁郡、魏郡。 魏 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三、历史名人 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魏文侯时为邺令。他同百姓开渠十二条,引水灌田,解决了灌溉问题,他还令人把巫师投入漳河,革除了"河伯娶妻"的陋俗。

诸葛

一、寻根溯祖 1、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邪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2、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后改为诸葛氏。 3、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有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杀害。西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三顾堂":东汉末时,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卧龙堂":诸葛亮起初隐居南阳,自比管仲、乐毅,他居住的地方叫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 郡望 诸葛复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诸城县、临沂县、胶南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两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元年,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而后出师北伐,六出祁山,与魏相攻战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勉县西南)军中,葬定军山,终年54岁。有《诸葛武侯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初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孙权派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密遣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孙权称帝,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三国时吴国有阳都侯诸葛恪,晋代有尚书右仆射诸葛恢,南朝宋国有国子生诸葛勖,唐代有检校司空诸葛爽,宋代有制笔名家诸葛高。

  上官:

  一、寻根溯祖 1、出自芈姓。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孝友堂":宋代时有上官怡。他的母亲害了赢病(疟疾)。母亲病时,上官怡从早到晚在床前伺候,尝汤药,驱蚊蚋,一个多月不曾睡觉。母亲死后,他极尽哀毁。二哥又相继死去,他奉养寡嫂,抚育孤儿,敬爱兼笃,人们夸他"既孝于亲,又友于兄弟"。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三、历史名人 上官桀:汉朝人,武帝时任太仆。武帝临终时,任上官桀为左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诛族灭。 上官仪:唐初诗人。官至西台侍郎。其诗多应酬、奉和之作;其词绮丽而婉媚,人多效仿,称"上官体"。 上官婉儿:上官仪之孙女。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婉儿辩慧能文,习吏事,武后爱之,拜婕妤(女官名),秉机政。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经常为皇后和公主作诗,韦后夺权失败后,被斩于旗下,时年46岁。 宋代有龙图阁待制上官均、左龙大将军上官正、进士上官疑,明代有画家上官伯达,清代有画家上官周。

  司马

  一、来源有三 1、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同宣王时,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2、晋元帝司马睿,本姓生,改姓司马,其后亦为司马氏。 3、为许氏、郝氏所改。如许穆之、郝惔之即是。他们的后代铀铮�渤扑韭硎稀 司马姓望族居河内(今河南省)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太史堂":汉朝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马迁继续其父司马谈写成《史记》。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郡望:司马氏望出河内郡。楚汉之际置。在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武县一带。 四、历史名人 司马光:汉朝史学家、北宁大臣,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宝元进士,官至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图龙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命设局续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读学士。《通志》赐名《资治通鉴》。为我国著名的编年史著作。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继父任太史令,尽阅史官所藏旧史,又遍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仍发奋著书,历十二年,于征和二年,撰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太史公书》。三国后,通称为《史记》。全书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总括三千余年史事,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

  东方

  一、寻根溯祖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 2、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他右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四何堂":汉代时东方朔性诙谐,善辞赋。有一次,皇帝在社日(祭祀灶神的日子)把祭肉赐给众大臣。大臣们还没有到,东方朔自己就先割了一块拿回家去了。皇帝命他自责,他拜曰:"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自割,何壮也;割之不多,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我这个人呀,受了皇帝的恩赐,而不等皇帝圣旨割给我,多么不讲礼貌呀!拔剑自己割肉,多么有魄力呀!虽然是自己割的,但并没有多割,多么清廉呀!回家把肉给妻子吃,多么仁爱呀!)皇帝笑曰:"令卿自责,乃更自誉。"(我命你自己责备自己,你竟自己夸奖起自己来了。)随即又赐给他一份肉。东方氏因以号"四何堂"。 郡望:济南郡:西汉时,把齐郡之地分出一部分来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平原一带。 三、历史名人 东方朔:西汉大臣、文学家。汉武帝时,东方朔上书自荐,自称博学多能、才貌出众,可以作大臣。武帝看了很惊奇,便任命他官职,后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他为人幽默机智,又有点玩世不恭,宫中都称他为"狂人",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又敢于直谏,所提意见往往切中时弊。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由于人们很少知道他的身世,所以有人说他是"岁星下凡"。相传他曾对同僚说:"除了大王公以外,天下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他死后,汉武帝知道了这句话,就把大王公召来询问。大王公很惊讶,说:"我也不知道呀!"武帝想了一想,问道:"那么你有什么特长吗?"大王公回答说:"我喜欢观察星象、推算历法。"武帝又问:"这些年星象有什么异常吗?"大王公答:"其他的星都很正常,唯独岁星(木星)有十八年不见,最近才重新出现。" 汉武帝叹息道:"这就是了。东方朔陪伴我十八年,竟然一直不知道他是岁星下凡。" 东方虬:唐代武后时任左史,工诗。武后游洛南龙门时,命随从文官赋诗,东方虬最先作好,武后赐他锦袍。 东方显:唐代学士,为开元中舍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独孤

  一、寻根溯祖 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本姓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 二、郡望分布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 高阳郡:北魏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隋代有独孤楷、独孤盛兄弟皆位居要职,唐代有右补阙独孤郁、诗人独孤及,北周有卫国公、大都督独孤信及其子蜀国公独孤罗。 独孤(du gu) 出自刘氏,东汉光武帝的后人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被匈奴俘获,囚在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其六世孙罗辰随北魏孝文帝迁洛阳,以独孤为氏。郡望: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 行道扬名,学士果成佳婿 奇谋大略,女儿迭为贵人 上联说唐代洛阳人独孤郁,字古风,幼年时,父亲独孤及曾问他志向,他答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元和初年,举制科高等,历官右补阙、翰林学土。大臣权德舆很看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宪宗曾说:"想不到德舆有如此佳婿!"下联说南北朝时北周云中人独孤信,善于骑射,在东魏官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奔南朝梁,官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北周初,官大宗伯,封卫国公。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所到之处,都受百姓欢迎。大女儿为北周明帝皇后,四女儿为唐高祖的母亲元贞太后,七女儿为隋文帝皇后。

  慕容

  慕容得自先祖莫护跋,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以慕容为姓

  慕容氏本黄帝后裔,公元前206年秦汉之际因匈奴所逼而退居鲜卑山(大兴安岭山脉,今内蒙古境内), 公元220—226由先祖莫护跋率部入居辽西, 公元238年从魏司马懿伐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建国于辽西棘城(今辽宁兴义县), 经慕容木延, 慕容涉归渐向辽东发展,至公元285年先祖慕容廆继位, 感慕容氏久处荒远之地,与中原隔绝,政治经济文化落后,遂发奋图强,顺应潮流, 锐意改革进取,重农桑、兴儒学,向中原学习先进政治文化,实行了政治、经济、社会组织、文化教育、生活习俗、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改革,完成了由渔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社会的转变, 奠立了慕容氏崛起的基础慕容先祖的汉化改革早于北魏孝文帝一百七十年,建立了突出的历史功绩,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后慕容氏英杰辈出,逐鹿中原, 先后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慕容皝于337年在龙城(辽宁朝阳)称王,建立前燕,公元352年慕容俊于蓟城(北京西南)称帝,后迁都于邺城(河北临漳北),前燕因内部分裂导致国力削弱以至亡国, 其后公元386年廆侄孙慕容永于山西长子称帝建立西燕,384年皝之五子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称帝,尽复前燕疆土并灭西燕,后燕亡于鲜卑拓跋部的北魏, 公元400年皝之少子慕容德于滑台(今河南省滑县)建立南燕,后迁于山东广固(今山东青州益都西北),亡于东晋刘裕

  二、郡望堂号 堂号 "辽东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以"辽东"为堂号。 郡望 敦煌郡:汉代时从酒泉郡中分出一部分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以西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前燕有大司马慕容恪(慕容皝之子),后燕有冠军将军慕容垂,燕国有修文学士慕容善,隋朝有大将军慕容三藏,宋代有检校太尉慕容延钊、刑部尚书慕容彦超。 慕容恪及其六世孙慕容绍宗自唐宋以降,配享武成王庙

  四,分布,河南温县慕庄村及武陟南贾村共有一万余慕姓族人,家谱世系清晰,是元朝监察御史慕完之孙明初由卫郡(今河南省新乡)迁来的,两个村里保存有元朝大学士虞集及大学士中书参知政事许师敬分别给慕完撰写的墓志铭,清楚表明这一支是隋初大将军慕容三藏之后,三藏乃慕容绍宗之子,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七世孙

  拓跋

  一、寻根溯祖 1、拓跋复姓为黄帝后裔。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意即黄帝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率王族改为元姓,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 2、西汉时,有李姓者改为拓跋氏。 二、郡望分布 颖川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拓跋丕:后魏乐平王,因功拜东骑大将军。 拓跋可悉陵:后魏中军都督。他十七岁随太武帝狩猎时,遇一猛虎,空手搏杀之献给太武帝。 拓跋平原:后魏齐州刺史,以功拜镇南将军。孝文帝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平原亲自讨斩之。

  令狐

  姓氏来由:令狐, 令狐源出于魏氏。晋国大将魏颗有一次率军与秦国军队交战,魏颗与秦国勇将杜回遭遇。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只好且战且退。杜口眼看就要追杀上来,却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绳绊倒在地,魏颗赶紧口身将杜口捉住,最后将秦军打败。原来这位老人是魏颗父亲的宠妾祖姬的父亲,当牛魏父去世时,魏颗坚持不让祖姬为父亲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亲这次是特意来报答魏颗的救女之恩的。魏颗立下这次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作为奖赏封给他。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称为令狐氏。 历史名人:令狐楚,唐朝大臣、诗人,宜州华原人。他担任过中书待郎、尚书、仆射等官职,政绩卓著。他还常与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唱和,李商隐也出自他的门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诗并不多

  轩辕

  一、寻根溯祖 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太霞堂":唐朝时有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年过百岁仍容颜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数丈。著有《太霞》12篇。唐武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法术。轩辕集说:"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尧舜禹汤之所以寿也!"(尧舜禹汤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断绝靡靡之音和女色,对饮食不贪厚味,悲哀和欢乐都同样,不为此而伤感,施德于人,无偏无私。) 郡望 轩辕复姓望族居上党(今山西长治)、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 三、历史名人 轩辕氏:即黄帝。传说黄帝姓公孙,后因生于姬水改姓姬。国内有熊,故亦称有熊氏。与蚩尤战于涿陆之野,斩杀蚩尤。又败炎帝于阪泉,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土为**,故号黄帝。 轩辕弥明:唐代诗人。善诗,言其诗作掷地有声。 上海的复姓中,有“中华第一姓”一一轩辕。相传轩辕氏即因黄帝居住在轩辕谷(今河南新郑县西北),他的其中一个儿子即以地为姓,这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有5000年了,现今已十分罕见。1994年《羊城晚报》曾发表《独此一家姓轩辕》,说的是台湾轩辕氏来大陆寻根,在苏北某地找到了一家姓轩辕的。当时,多家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实际上,上海也有一家姓轩辕的,是兄弟俩,其原籍在安徽蚌埠,分别在1931年和1945年迁移上海。1986年,轩辕家族曾聚会,作过粗略统计,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分布在10多个县,共有轩辕氏几千户,人口约2万人。

  西门

  一、寻根溯祖 1、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居住在郑国都城的西门,他的后代子孙就以"西门"命姓,称西门氏。 2、战国时,有魏国邺(今河北邻漳县西南邺镇)令西门豹,他的后代子孙有个以其名命姓,称西门氏。后来有的改西门复姓为单姓西氏。 二、郡望分布 西门复姓望族居梁郡、魏郡。 魏 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三、历史名人 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魏文侯时为邺令。他同百姓开渠十二条,引水灌田,解决了灌溉问题,他还令人把巫师投入漳河,革除了"河伯娶妻"的陋俗。

  诸葛

  一、寻根溯祖 1、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邪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2、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后改为诸葛氏。 3、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有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杀害。西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三顾堂":东汉末时,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卧龙堂":诸葛亮起初隐居南阳,自比管仲、乐毅,他居住的地方叫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 郡望 诸葛复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诸城县、临沂县、胶南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两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元年,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而后出师北伐,六出祁山,与魏相攻战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勉县西南)军中,葬定军山,终年54岁。有《诸葛武侯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初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孙权派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密遣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孙权称帝,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三国时吴国有阳都侯诸葛恪,晋代有尚书右仆射诸葛恢,南朝宋国有国子生诸葛勖,唐代有检校司空诸葛爽,宋代有制笔名家诸葛高。

我不能保证以下内容的准确性:赤壁神山镇钟鸣村李姓的来历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根据传说和家谱记录,大致可以推测一些可能的来源。 据说在明朝末期,姓李的家族因为避难而从中原地区迁居到了湖北的赤壁神山镇钟鸣村。在那里,他们因为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和发展良好的经济情况而定居下来,并且不断繁衍生息。因此,钟鸣村就成为了李姓家族的聚居地,并且根据传统,他们会在每年的清明节和中秋节期间举办祭祖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李姓祖先是从其他省份或者某个国家移民进来的,但是具体的来历已经难以考证了。总之,赤壁神山镇钟鸣村李姓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版本和说法,但是这些说法都蕴含了人们对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敬仰和热爱。

诸葛亮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但许多人对他的后人了解不多。根据历史记载,诸葛亮出生在山东省沂南县。后来,他跟随刘备建立了蜀国,在成都做了官。然而,他的后人都生活在浙江省的一个神秘村庄里 这背后有什么神秘的历史呢?如果你也很好奇,让我们从头看一下其中的秘密。

234年,诸葛亮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只留下襁褓中的长子诸葛瞻。十年后,诸葛瞻与蜀国公主成婚,并成为军队的指挥官。263年,魏国对阴平发动了突然袭击,诸葛瞻率部参战。然而,他被杀了,他的长子诸葛尚死在了绵竹。不过,幸运的是,诸葛瞻还有一个小儿子还在襁褓中的诸葛靖,也被视为诸葛家保留的最后一点香火。蜀汉灭亡后,诸葛京被悄悄带到南方长大,为了安全起见也过了一段隐姓埋名的生活。

诸葛靖长大后,也逐渐了解了自己的家世,他也继承了诸葛家祖先的智慧、谋略和勇气,于是被召入朝廷做官,后来担任关中县令,作为父母官,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支持。多年后,诸葛靖得到升迁,从关中南下到江州地区当刺史,在后世留下了不少名声 也许是由于史料的缺乏,也许是由于史料的记载,关于诸葛家自诸葛亮以来的历史细节很少,但近年来又有了新的发现。

1992年,考古学家访问了浙江省兰溪县西部约20公里处的巴瓜村。他们惊讶地听说所有的村民都是诸葛亮的后裔。几天后,专家们专程来到八卦村,进一步调查村民们所说的是否属实。经过几天的调查,专家们从村里一户老人家那里得到了一本发黄、发霉、不完整的族谱。这家人说,这份家谱就是他们的诸葛家谱,有两三百年的历史。

专家们喜出望外,在得到老人的同意后,将诸葛家谱带回博物馆进行修复和研究。后来,专家研究确定,这确实是诸葛亮的家谱,可惜缺失的部分太多,是最新一代可以看到的诸葛爽和诸葛亮,诸葛亮到了第十代孙,他们在唐代担任我们的,后来在浙江一带做官,而且它在唐代也有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因此,这也体现了这部诸葛家谱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上官:

一、寻根溯祖 1、出自芈姓。春秋时,楚怀王封他的小儿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兰的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上官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孝友堂":宋代时有上官怡。他的母亲害了赢病(疟疾)。母亲病时,上官怡从早到晚在床前伺候,尝汤药,驱蚊蚋,一个多月不曾睡觉。母亲死后,他极尽哀毁。二哥又相继死去,他奉养寡嫂,抚育孤儿,敬爱兼笃,人们夸他"既孝于亲,又友于兄弟"。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三、历史名人 上官桀:汉朝人,武帝时任太仆。武帝临终时,任上官桀为左将军,与霍光同受遗诏辅佐少主,封为安阳侯。后来上官桀密谋欲废昭帝,但事情败露,被诛族灭。 上官仪:唐初诗人。官至西台侍郎。其诗多应酬、奉和之作;其词绮丽而婉媚,人多效仿,称"上官体"。 上官婉儿:上官仪之孙女。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执政被杀,婉儿与母亲被配入宫廷。婉儿辩慧能文,习吏事,武后爱之,拜婕妤(女官名),秉机政。她14岁起就为武则天草拟诏令。中宗李显即位后,她被立为昭容,掌管文学音乐,经常为皇后和公主作诗,韦后夺权失败后,被斩于旗下,时年46岁。 宋代有龙图阁待制上官均、左龙大将军上官正、进士上官疑,明代有画家上官伯达,清代有画家上官周。

司马

一、来源有三 1、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同宣王时,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马,执掌国家军队,佐政辅国,权势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许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许他以官职为姓,其后遂成司马氏。 2、晋元帝司马睿,本姓生,改姓司马,其后亦为司马氏。 3、为许氏、郝氏所改。如许穆之、郝惔之即是。他们的后代铀铮�渤扑韭硎稀 司马姓望族居河内(今河南省)二、迁徙分布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太史堂":汉朝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封太史公,司马迁继续其父司马谈写成《史记》。宋朝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郡望:司马氏望出河内郡。楚汉之际置。在今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武县一带。 四、历史名人 司马光:汉朝史学家、北宁大臣,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宝元进士,官至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图龙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命设局续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读学士。《通志》赐名《资治通鉴》。为我国著名的编年史著作。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初任郎中,元封三年继父任太史令,尽阅史官所藏旧史,又遍解,触怒汉武帝而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仍发奋著书,历十二年,于征和二年,撰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称《太史公书》。三国后,通称为《史记》。全书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总括三千余年史事,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侍。

东方

一、寻根溯祖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 2、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母亲田氏生下他三天后也死了,他右邻居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正值东方天亮,所以起名叫东方朔。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为姓,称东方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四何堂":汉代时东方朔性诙谐,善辞赋。有一次,皇帝在社日(祭祀灶神的日子)把祭肉赐给众大臣。大臣们还没有到,东方朔自己就先割了一块拿回家去了。皇帝命他自责,他拜曰:"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自割,何壮也;割之不多,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我这个人呀,受了皇帝的恩赐,而不等皇帝圣旨割给我,多么不讲礼貌呀!拔剑自己割肉,多么有魄力呀!虽然是自己割的,但并没有多割,多么清廉呀!回家把肉给妻子吃,多么仁爱呀!)皇帝笑曰:"令卿自责,乃更自誉。"(我命你自己责备自己,你竟自己夸奖起自己来了。)随即又赐给他一份肉。东方氏因以号"四何堂"。 郡望:济南郡:西汉时,把齐郡之地分出一部分来置济南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临淄一带地区。 平原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平原一带。 三、历史名人 东方朔:西汉大臣、文学家。汉武帝时,东方朔上书自荐,自称博学多能、才貌出众,可以作大臣。武帝看了很惊奇,便任命他官职,后官至太中大夫给事中。他为人幽默机智,又有点玩世不恭,宫中都称他为"狂人",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又敢于直谏,所提意见往往切中时弊。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由于人们很少知道他的身世,所以有人说他是"岁星下凡"。相传他曾对同僚说:"除了大王公以外,天下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他死后,汉武帝知道了这句话,就把大王公召来询问。大王公很惊讶,说:"我也不知道呀!"武帝想了一想,问道:"那么你有什么特长吗?"大王公回答说:"我喜欢观察星象、推算历法。"武帝又问:"这些年星象有什么异常吗?"大王公答:"其他的星都很正常,唯独岁星(木星)有十八年不见,最近才重新出现。" 汉武帝叹息道:"这就是了。东方朔陪伴我十八年,竟然一直不知道他是岁星下凡。" 东方虬:唐代武后时任左史,工诗。武后游洛南龙门时,命随从文官赋诗,东方虬最先作好,武后赐他锦袍。 东方显:唐代学士,为开元中舍象亭十八学士之一。

独孤

一、寻根溯祖 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本姓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 二、郡望分布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 高阳郡:北魏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隋代有独孤楷、独孤盛兄弟皆位居要职,唐代有右补阙独孤郁、诗人独孤及,北周有卫国公、大都督独孤信及其子蜀国公独孤罗。 独孤(du gu) 出自刘氏,东汉光武帝的后人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被匈奴俘获,囚在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其六世孙罗辰随北魏孝文帝迁洛阳,以独孤为氏。郡望: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 行道扬名,学士果成佳婿 奇谋大略,女儿迭为贵人 上联说唐代洛阳人独孤郁,字古风,幼年时,父亲独孤及曾问他志向,他答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元和初年,举制科高等,历官右补阙、翰林学土。大臣权德舆很看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宪宗曾说:"想不到德舆有如此佳婿!"下联说南北朝时北周云中人独孤信,善于骑射,在东魏官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奔南朝梁,官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北周初,官大宗伯,封卫国公。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所到之处,都受百姓欢迎。大女儿为北周明帝皇后,四女儿为唐高祖的母亲元贞太后,七女儿为隋文帝皇后。

慕容

慕容得自先祖莫护跋,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以慕容为姓

慕容氏本黄帝后裔,公元前206年秦汉之际因匈奴所逼而退居鲜卑山(大兴安岭山脉,今内蒙古境内), 公元220—226由先祖莫护跋率部入居辽西, 公元238年从魏司马懿伐公孙渊有功,拜率义王,建国于辽西棘城(今辽宁兴义县), 经慕容木延, 慕容涉归渐向辽东发展,至公元285年先祖慕容廆继位, 感慕容氏久处荒远之地,与中原隔绝,政治经济文化落后,遂发奋图强,顺应潮流, 锐意改革进取,重农桑、兴儒学,向中原学习先进政治文化,实行了政治、经济、社会组织、文化教育、生活习俗、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改革,完成了由渔猎、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社会的转变, 奠立了慕容氏崛起的基础慕容先祖的汉化改革早于北魏孝文帝一百七十年,建立了突出的历史功绩,为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后慕容氏英杰辈出,逐鹿中原, 先后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慕容皝于337年在龙城(辽宁朝阳)称王,建立前燕,公元352年慕容俊于蓟城(北京西南)称帝,后迁都于邺城(河北临漳北),前燕因内部分裂导致国力削弱以至亡国, 其后公元386年廆侄孙慕容永于山西长子称帝建立西燕,384年皝之五子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称帝,尽复前燕疆土并灭西燕,后燕亡于鲜卑拓跋部的北魏, 公元400年皝之少子慕容德于滑台(今河南省滑县)建立南燕,后迁于山东广固(今山东青州益都西北),亡于东晋刘裕

二、郡望堂号 堂号 "辽东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以"辽东"为堂号。 郡望 敦煌郡:汉代时从酒泉郡中分出一部分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以西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前燕有大司马慕容恪(慕容皝之子),后燕有冠军将军慕容垂,燕国有修文学士慕容善,隋朝有大将军慕容三藏,宋代有检校太尉慕容延钊、刑部尚书慕容彦超。 慕容恪及其六世孙慕容绍宗自唐宋以降,配享武成王庙

四,分布,河南温县慕庄村及武陟南贾村共有一万余慕姓族人,家谱世系清晰,是元朝监察御史慕完之孙明初由卫郡(今河南省新乡)迁来的,两个村里保存有元朝大学士虞集及大学士中书参知政事许师敬分别给慕完撰写的墓志铭,清楚表明这一支是隋初大将军慕容三藏之后,三藏乃慕容绍宗之子,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七世孙

拓跋

一、寻根溯祖 1、拓跋复姓为黄帝后裔。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意即黄帝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率王族改为元姓,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 2、西汉时,有李姓者改为拓跋氏。 二、郡望分布 颖川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雁门郡:战国时赵国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拓跋丕:后魏乐平王,因功拜东骑大将军。 拓跋可悉陵:后魏中军都督。他十七岁随太武帝狩猎时,遇一猛虎,空手搏杀之献给太武帝。 拓跋平原:后魏齐州刺史,以功拜镇南将军。孝文帝时,有妖人刘举,自称天子,平原亲自讨斩之。

令狐

姓氏来由:令狐, 令狐源出于魏氏。晋国大将魏颗有一次率军与秦国军队交战,魏颗与秦国勇将杜回遭遇。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只好且战且退。杜口眼看就要追杀上来,却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绳绊倒在地,魏颗赶紧口身将杜口捉住,最后将秦军打败。原来这位老人是魏颗父亲的宠妾祖姬的父亲,当牛魏父去世时,魏颗坚持不让祖姬为父亲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祖姬的父亲这次是特意来报答魏颗的救女之恩的。魏颗立下这次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今山西临猗县西)作为奖赏封给他。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称为令狐氏。 历史名人:令狐楚,唐朝大臣、诗人,宜州华原人。他担任过中书待郎、尚书、仆射等官职,政绩卓著。他还常与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唱和,李商隐也出自他的门下,但他本人所作的好诗并不多

轩辕

一、寻根溯祖 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太霞堂":唐朝时有轩辕集居罗浮山为道士,年过百岁仍容颜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数丈。著有《太霞》12篇。唐武宗召见他询问长生的法术。轩辕集说:"绝声色,薄滋味,哀乐一致,德施无偏,尧舜禹汤之所以寿也!"(尧舜禹汤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断绝靡靡之音和女色,对饮食不贪厚味,悲哀和欢乐都同样,不为此而伤感,施德于人,无偏无私。) 郡望 轩辕复姓望族居上党(今山西长治)、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 三、历史名人 轩辕氏:即黄帝。传说黄帝姓公孙,后因生于姬水改姓姬。国内有熊,故亦称有熊氏。与蚩尤战于涿陆之野,斩杀蚩尤。又败炎帝于阪泉,诸侯尊为天子,以代神农氏。因有土德之瑞,土为**,故号黄帝。 轩辕弥明:唐代诗人。善诗,言其诗作掷地有声。 上海的复姓中,有“中华第一姓”一一轩辕。相传轩辕氏即因黄帝居住在轩辕谷(今河南新郑县西北),他的其中一个儿子即以地为姓,这是一个古老的家族,有5000年了,现今已十分罕见。1994年《羊城晚报》曾发表《独此一家姓轩辕》,说的是台湾轩辕氏来大陆寻根,在苏北某地找到了一家姓轩辕的。当时,多家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实际上,上海也有一家姓轩辕的,是兄弟俩,其原籍在安徽蚌埠,分别在1931年和1945年迁移上海。1986年,轩辕家族曾聚会,作过粗略统计,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分布在10多个县,共有轩辕氏几千户,人口约2万人。

西门

一、寻根溯祖 1、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居住在郑国都城的西门,他的后代子孙就以"西门"命姓,称西门氏。 2、战国时,有魏国邺(今河北邻漳县西南邺镇)令西门豹,他的后代子孙有个以其名命姓,称西门氏。后来有的改西门复姓为单姓西氏。 二、郡望分布 西门复姓望族居梁郡、魏郡。 魏 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邺县,在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三、历史名人 西门豹:战国时魏国人,魏文侯时为邺令。他同百姓开渠十二条,引水灌田,解决了灌溉问题,他还令人把巫师投入漳河,革除了"河伯娶妻"的陋俗。

诸葛

一、寻根溯祖 1、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的封国灭亡后,原居于琅邪郡诸县之葛氏有一支迁徙至阳都,因阳都已有葛姓,遂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 2、春秋时齐国有熊氏之后有复姓詹葛,后改为诸葛氏。 3、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有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杀害。西汉文帝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代遂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 二、郡望堂号 堂号 "三顾堂":东汉末时,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之中,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卧龙堂":诸葛亮起初隐居南阳,自比管仲、乐毅,他居住的地方叫卧龙岗,人称"卧龙先生"。 郡望 诸葛复姓望族居琅邪郡。秦始皇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诸城县、临沂县、胶南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两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元年,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而后出师北伐,六出祁山,与魏相攻战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勉县西南)军中,葬定军山,终年54岁。有《诸葛武侯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初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孙权派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密遣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孙权称帝,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三国时吴国有阳都侯诸葛恪,晋代有尚书右仆射诸葛恢,南朝宋国有国子生诸葛勖,唐代有检校司空诸葛爽,宋代有制笔名家诸葛高。

参考资料:

:新浪—万家姓—维客

1、牛峤,字松卿(约公元890年前后在世),一字延峰,陇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大顺初前后在世。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进士及第。历官拾遗,补尚书郎,后人又称“牛给事”。以词著名,词格类温庭筠。原有歌诗集三卷,现存词三十三首,(见《花间集》)诗六首。

2、牛富(-1273) 。南宋末抗元将领霍丘(今属安徽)人。为侍卫马军统制,戍守襄阳五年,后改守樊城(襄、樊,今为湖北襄樊市)。1267年,元军采取先破樊城、主力进攻襄阳的计划,大举围攻襄、樊,多次打败南宋援军。

他与范天顺等率领军民抗击元军,并射书襄阳城中,与守将吕文焕相约、互为特角。两城坚守六年,他出力居多。1273年,元军截江而出,断绝襄、樊之间的联络,水陆夹攻樊城。樊城孤立无援,终被攻破。他率百余人巷战,杀死元兵甚多;饮血水解渴。后头触火柱,壮烈牺牲。

3、牛僧孺(779年-848年),字思黯,安定鹑觚人,唐朝宰相,牛李党争中牛党领袖。

牛僧孺是进士出身。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贤良方正对策,与李宗闵等共同抨击时政,为宰相李吉甫排斥而久不任用。穆宗时,累官至户部侍郎、同平章事。

敬宗时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成为牛(僧孺)、李(德裕)之争中牛派首领人物。武宗时,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为相,牛被贬任循州长史。宣宗时召还,不久病卒。

4、牛存节(853-915年),字赞贞,青州博昌县(今山东省寿光)人。本名礼,五代后梁太祖朱温给他改了名并取了字,是五代后梁名将。

唐乾符末年(879年),追随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后投靠后梁太祖朱温,因大破蔡州、郓州流寇深得朱温赏识,此后随朱温南征北战,大破李罕之、破魏博军、克徐州、救邢州、独破郓城、死保泽州等,为后梁立下汗马功劳。

5、牛金星(1595?~1652?),字聚明,河南省宝丰县(今河南宝丰)人,,父名垧,是鲁府纪善,“先世由岁贡仕至县博士与王府官者数人”,故幼有教养,二十余岁中秀才,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为人质朴,性喜读书,通晓天官、风角及孙、吴兵法。

陂北里有田,平日设馆授徒,过着锦衣足食的生活。为李自成制定战略、策略,历任大顺政权左辅和天佑阁大学士。李自成兵败后降清(一说隐遁)。

-牛峤

-牛富

-牛僧孺

-牛存节

-牛金星

急需10个诸城名人简介!!!

司马 一、来源有三 1、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上古时有人重黎,为司掌天地之官,唐尧曾抚育重黎之后。同宣王时,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