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是先秦儒家讨论的热点问题,性无善无恶是谁的观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讨论的热点问题,性无善无恶是谁的观点,第1张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

  王阳明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好多人认为心学是空谈,实在是被歪曲的太厉害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好比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就是实践。表面上看这个实践好像是在对客观的父母进行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的本心进行作用,万物皆在本心。这个孝顺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没有教我们要我们孝顺他,这是纯粹发乎没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因此消失。

  讲究名正言顺是中国的特色,思想家们都想争儒家正统的地位。朱熹为了宣扬他的思想,减少反对他的阻力,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篡改《大学》,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解释。其实他的思想跟儒家的思想有很大的背离了。

  同样聪明的王阳明的心学完全是靠批判朱子之学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刚开始他至少在表面上他也不敢和朱熹的思想分道扬镳,因为当时的程朱理学是主流,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这些东西,为了减少阻力,他写了几本书,《大学古本》,说心学才是儒家的嫡传。《朱子晚年定论》,说朱熹晚年已经逐渐象心学靠拢了,又把儒家按照自己的心学理论进行解释。举一个例子,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罗钦顺就对此进行了质疑,王阳明很委屈,表明了心迹说道

  孟子辟杨、墨,至於「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为贤。墨子「兼爱」,行仁而过耳;杨子「为我」,行义而过耳。此其为说,亦岂灭理乱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至比於禽兽夷狄,所谓「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也。今世学术之弊,其谓之学仁而过者乎?谓之学义而过者乎?抑谓之学不仁不义而过者乎?吾不知其於洪水猛兽何如也!孟子云:「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杨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时,天下之尊信杨墨,当不下於今日之崇尚朱说,而孟子独以一人呶呶於其间,噫,可哀矣!韩氏云:「佛老之害,甚於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未坏之先,而韩愈乃欲全之於已坏之后,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呜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众方嘻嘻之中,而独出涕嗟,若举世恬然以趋,而独疾首蹙额以为忧,此其非病狂丧心,殆必诚有大苦者隐於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其为《朱子晚年定论》,盖亦不得已而然。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虽不必尽出於晚年,固多出於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曲调停,以明此学为重。平生於朱子之说,如神明蓍龟,一旦与之背驰,心诚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为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盖不忍牴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与之牴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执事所谓决与朱子异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於己,乃益於己也。言之而非,虽同於己,适损於己也。益於己者,己必喜之;损於己者,己必恶之。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於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过也必文。某虽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孟子告诉我们修身养性要从养心、养气、养性三方面方面下功夫。

养心: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寡欲。孟子深知,欲望太多的人,会迷失本心,最终沦为欲望的奴隶。但在减少欲望这个问题上,孟子并没有继承老子的学说,提倡“禁欲”。在这点上,孟子的关于养心的观点是更为客观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人是个感情丰富的动物,那做到完全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也只能是减少欲望。

追求美好的事物本无过错,但无限放大欲望,让欲望左右生活,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让自己陷入物欲的泥潭。孟子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就是告诉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要时时打扫心灵的灰尘,才是保障自己活得轻松自在的前提。

养气:孟子认为要完善自身,就要“善养浩然之气”,这里的气并不是医学生理范畴的“精气”、“血气”或“元气”,而是指的一种人文精神范畴的正气、骨气。但孟子也说了,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就是说养气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我们学习立业、修身养德,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关键在于气的培养。孟子说人“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主张的是性善论,这说明我们身上的气是与身俱来的,如果你只是听之任之不去管他,那将导致精神的一片荒芜,但万事都有规律,如果你一厢情愿急急如律令,那也会为那个“芒芒然归”的宋人。

养性: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孟子告诉我们要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所谓涵养本性,也就是孟子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理不好,都需要养成反躬自省的习性。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不断完善自身也是大有益处的,无论问题出不出在你,只要你不停地在自身上找问题,那一定会找到问题,找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当你一个一个地解决自身的问题,那么你也会一天比一天变得有修养。当你不断充实自己的心灵,你精神的空间会越来越大,你生命的维度也会越来越宽。

孟子的思想主张: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扩展资料: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

——孟子

BD

试题分析:“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的意思是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羞耻之心对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至关重要,对于公民切实履行社会道德义务,树立道德责任感,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培养羞耻之心就要按照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一个知羞的人,在生活中也一定是一个严于律己、文明优雅的人。因而BD是符合题意的。A说法错误,知耻是一个人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条件,它能催人奋进;羞耻之心对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至关重要。C说法也是错误的,自尊心和羞耻心是互为表里的。因为有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地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只要掌握好不知耻是可耻的基础知识并与题支相衔接就可做好本题。

孟子的儿子是孟仲子。

孟子家谱:

3世祖(曾祖父)庐墓

2世祖(祖父)敏

1世祖(父亲)孟孙激

1世孙(儿子) 孟仲子,北宋郑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2世孙(孙子) 孟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3世孙(曾孙)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答案C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这句话告诉做人要有耻辱感,没有耻辱感就没有自尊。不知耻是可耻的①做人不可有耻辱感,观点显然不正确,③知耻就会失去自尊,这是混淆自尊的含义,所以答案是C

考点:做一个自尊的人。

朱元璋赐的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是10个。后来又有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目前见到做多就是庆繁祥令德。

到了民国又有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御赐孔姓派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四句20字定辈序。

扩展资料:

孟曾颜“通天谱”是一家,所谓一家,指的是孔孟曾颜四家有相同的家谱。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

参考资料:

-曾氏族谱

-孔氏家族族谱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讨论的热点问题,性无善无恶是谁的观点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  王阳明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