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国的关于谭姓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谭国的关于谭姓,第1张

谭国故城的考古发现与结论

谭国故城,古史记载繁多。《春秋庄公十一年》杜预注:“谭在济南平陵县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两公里处。《齐乘》:“东平陵在济南东七十五里。春秋谭国,齐桓灭之。古城在西南,龙山镇相对。”今城子崖隔武源河与龙山镇相对。《水经注济水》:“关芦水来源马耳山,北经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源水汇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源泉。北经谭城东,俗谓之有布城也。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武源水从发源至入巨合水,流经不过十余里,而滨河古遗址平陵,巨合皆在其北,南则仅有城子崖,可见是谭城非城子崖莫属。

城子崖是一处高出平地三至五米的长方形台地,其外观状如城垣。故村民呼之曰“城子崖”。城子崖位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东略北,西倚今小青河支流巨野河,南距胶济铁路平陵城站05公里,东北距汉代齐国国都平陵古城2公里,北距商代谭国的早期都城05公里,旧济青公路东西穿过遗址。系武源河畔一隆起的台地。

古谭城(城子崖)是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首次发现。1930年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首次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整个遗址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30米,墙基宽12113米,总面积22,3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一般为4米左右。1989年至1991年又再次进行发掘,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下层薄沙之上有一层黄土,黄土上层为一米左右的文化层,即为周代谭国故城遗存,史称灰陶文化。出土的豆鬲等灰陶器物,是典型的谭国文化代表。下层文化堆积,厚3米左右,为首次发现的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时器时代遗存,她代表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先进生产力水平。初称为黑陶文化,距今约4000年左右。在遗址周围还发现了龙山、岳石、谭国三个历史时期长方形版筑夯土城墙叠压的遗迹,即龙山文化城(新器时代)、岳石文化城(夏代),谭文化城(周时期)。

最下层是龙山文化城址。修筑城垣采用了堆筑方法,也就是边堆土边夯实的方法,也采用了版筑法。一般在外侧取土,取土沟就成为城壕,城壕内壁和城垣外壁成一整体,加高了城垣外壁的高度。城子崖龙山城是一种台城,即城内地平面高于城外,只有南北两门,城门门道不在城垣缺口处而在缺口外方,筑了缓坡形门道,南门门道西沿发现墙和房址,可能是门卫房。这是全国首次认识这种史前台城,对后来确定龙山时代的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间层是岳石文化城是在龙山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大多是贴龙山城垣内侧修筑,后又贴先筑的岳石文化城垣内侧修筑,城内面积约17万平方米。城垣都有基槽,全采用原始版筑,使用成把的小棍夯筑,夯土层面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小夯窝。

最上层是周代城,即《城子崖》一书中所说的灰陶文化时期,确切地说基本上是春秋城,不是商周城。尽管此城的修筑是在岳石文化城废弃以后很久,但城垣仍在岳石文化城垣的基础上修筑。春秋城的地面高于现今遗址地面,地面城垣已基本不存,地下墙基也很不完整。

考古发掘证明,龙山文化人来此居住时就开始建城,但并无龙山文化城以前的龙山文化堆积。而且龙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积法筑成的,夯筑技术比较原始,而岳石文化城是版筑的,两者城垣的夯土结构迥然有别。因此,证明上世纪30年代发现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龙山文化城。龙山文化城是这次的新发现,同时对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确认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

这就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即,城子崖没有商代文化遗迹,下层是龙山文化层、中层是夏文化层、上层是周代文化层。因此,是不是城子崖的诸侯“历唐虞以迨夏、商、周,世袭子爵”,还是这三个文化层是由不同的诸侯受封,他们之间有没有关联,关联是怎样的?根据考古结论:最先在城子崖居住,即龙山文化层,是“东夷部族”,夏文化层的是“夏部落”,但这两个文化层的居民都在夏代末或商代初期已全部离开了城子崖。商代和西周前期约700余年城子崖一片废墟。直至西周后期,约公元前976-前922年间,周穆王封懿公于谭,才重新开启了城子崖的辉煌,所以这才是周代文化层。这应该是谭氏的直系祖先。下面就这三个部族的情况作简要的说明。

1、东夷部族。‘东夷’是东南沿海的古老部族,少昊是其中的一支。传说少昊为史前五帝之首,是黄帝的儿子,姓已名挚,号金天氏,古代东夷族首领。因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少昊自穷桑登帝位,徙都在曲阜,以金德望天下,故称金天氏。图腾为鸟,赢姓,都于曲阜。《史记·五帝本纪》:“少昊青阳氏降居江水。”《尸子·仁意》:“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青阳氏即黄帝之子玄嚣,江水即古渎之一的沂水;穷桑在鲁北泗水之阳,是黄帝氏族的发祥地,是当时泰山周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夏部落。指的是大禹的部落;公元前2070-前1600间,大禹的儿子帝启废除推举禅让制度,杀原定继承人伯益,自立为王嗣位,从此确定了家天下;伯益“赢”姓后裔被逼自“城子崖”故地西迁,至皇覃氏故地“覃卩”城,而“城子崖”故地从此住满了夏启的“姒”姓后裔。

3、周穆王封懿公于谭。懿公系周文王同母弟弘农西虢侯虢仲之裔。六世西虢侯,其三弟名懿者,官拜车骑将军,因讨平东方诸侯之乱有巨勋,周穆王曰:“卿之兄居宏农列侯爵,今封卿于谭列子爵矣,再立殊勋乃复侯爵”,于是周穆王封懿公于谭(谭宗浚处族谱明确记载为‘周穆王十五年封于谭’,谭宗浚,南海人(现在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神山管理区沙龙村。清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陆润庠榜进士第二人。)

4《刺桑谭氏》记载:大宋绍兴四年九代孙喆公序:谭国国君是商汤之后,也就是子姓。这个记载符合历史学家编写的《济南通史》论述。

参考资料:

济南通史(一)远古时代的济南

(二)商朝前期商人东进与大辛庄聚落的建立及发展  (三)商朝后期谭国易姓与大辛庄聚落的衰落  (四)商朝在济南的殖民点及其殖民统治  (五)帝辛征夷方与征夷方路线考五、西周时代的济南  (一)齐鲁建国及济南一带的诸侯国  (二)周道的修通与《大东》诗篇  (三)齐的西进和周的东征六、春秋时代的济南  (一)齐灭祝与“公会齐侯于泺”  (二)齐桓公伐谭及其对济南地区的经略

谭氏族源辨析

上章所提的“谭子”,作为西周王朝的侯爵中五等中的四等--子爵。在成周时封七十一国之中并无“谭国”,所以“谭为不得姓之国”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治郡县亦无“谭”。但《左传·庄公十年》明确所载,在公元前684年,齐师伐谭,谭国不能力敌,谭子奔莒国君奔莒国避难。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置弘农郡,其辖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丹水、析、商、上雒等十一县。

“谭氏望出弘农”有两层意思:①古谱记载“奔莒即郡称弘农”指的是“谭氏来自弘农故地”,故谭氏总堂称《弘农堂》,而并非自西汉始才有此郡望。②在弘农郡故地屡世仕宦,也称“望出弘农”。而《齐郡堂》是留居青州的谭氏后裔所立的总堂名。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对先祖的源流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模糊。所以,对于谭氏的源流的说法众说纷纭。

谭氏系出“赢、姒、姬、子、己、妫”的说法都有,到底出自何姓?

(1)出自“赢”姓

一说:夏封高阳氏之裔,伯益次子“若木”为徐侯,周武王封其裔36世“姬孝公”于“谭”,51世“祁义”始姓谭,71世“玉成”迁弘农。

二说:夏封高阳氏之裔,伯益长子“大廉”承伯益爵位为箕山诸侯,其裔附周伐商,周武王封其裔53世“襄”于“谭”,54世“雍”始姓谭,73世“宣”奔莒,76世“祁”周匡王四年(前609年)迁弘农,97世玉成迁南粤。此二说都自认为是位于今城子崖古谭国“前684年奔莒谭子”之前的谭氏源流世系,事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如冠以“谭”是不能成立的世系。我们从下面的文献就可以看出:

《竹书纪年》有记载:“夏后相三年,征风夷”。“皇覃氏”城(城子崖龙山文化层)已被夏启族人占领,变成了大禹后裔“姒姓”的领地。“伯益”并未继承“大禹”的位置,一说被禹子“帝启”所杀(见《容成氏》“启于是乎攻益自取”);一说 “避子启于箕山之阴”(见《孟子万章上》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不论怎么说,证明在“大禹”后裔到来之时“皇覃氏”暨伯益之后裔已迁徙。

在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器物,《父已卤》、《父已爵》、《覃父已》、《亚中覃父乙》、《共覃父已》、《共覃父乙》、《父丁爵》、《父艾丁》等青铜器,标明了器物生产者和所有者的族氏。铭文族徽显示,“覃”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识,有“覃”这个徽识的器物表明均系“皇覃氏”之器。在四川都江郾流域的彭州,竹瓦街,出土大批窖藏青铜器,其中《覃父癸》、《牧正父已》这两行铭文,与当时的“皇覃氏”青铜器铭文完全一致。

注:以上所举《父已卤》等,有可能是“商代”后期之文物,依此分析有可能“覃”的标志未必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识”;现代考古见有“妇好子曰覃”。

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古学家对城子崖的最后考古发掘证明“城子崖”没有“商周”文化层,暨“夏”代末至“西周”初,“城子崖”有700余年断代。“出自赢姓说”记载“谭”建国的时间都与考古发掘所见不符。其唯一可依据的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对“郯”与“谭”的混淆记载:《史记·齐太公世家》“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

注事实上“郯”以鸟为图腾,也有可能是商族;并非赢姓独有。“郯”有可能是商族后代,“帝喾击磬,凤皇舒翼而舞”(《帝王世纪》)。

(2)出自“姒”姓

此说最根本的依据是:第一,“夏后相三年,征风夷”,此时大禹后代,大将“汝艾”占领了位于城子崖的“皇覃氏”故城。之后未见史书记载大禹后代从此地迁出。故推测后来的“谭国”就是“汝艾”的后代所建。第二:“姒”姓说的始作俑者是万姓通谱载,明朝苏平仲“谭氏家谱序”。以明朝的文人所著的家谱序来作为论据,未免太草率。今江西保存有宋朝绍兴四年谭喆《谭氏族谱序》、宋咸淳三年《谭氏源流记》。

注姒”姓说在《济南同史》论述为夏代至商中期居谭国之地的夏族姒姓,为商武丁所灭。

(3)出自“子”姓

此说主要依据“平陵为殷商帝乙之都”的传说,认为“谭子”与商帝乙“子姓”为同姓。此说实为误解。谭子的“子”为爵位。商帝乙“子姓”的“子”则为姓氏。是把“子爵”与“子姓”混淆的缘故。在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对“城子崖”的初步考古结论,误把属于岳石文化时代的“黑陶文化城址”当成了“龙山文化城”,因此“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也出现了相应的错误认定。混淆了“城子崖”没有“商周”(夏末至周初)文化城的事实。在城子崖北五里河叉处,发现商周文化遗迹,但并无城址。当为商遗族采盐之地。

注出自“子”姓主要依据:《济南通史》,《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民国档案。及《刺桑谭氏》记载:大宋绍兴四年九代孙喆公序。皆注谭国国君是商汤之后,子姓。

(4)出自“己”姓

“己”姓出自“莒”,因谭子奔莒,故有己姓说。“莒国”己姓子爵,开国君主为兹舆期。旧都介根,春秋初迁于莒。

(5)出自“妫”姓

因公元前684年之后,“谭国”逐渐成了齐国的附庸。故有“谭,齐所出”之说。公元前386年齐国大臣田和被周王室列为诸侯“妫”姓,彻底取代了姜姓政权,但仍以“齐”为国号,都临淄。故有谭氏“妫”姓说。有人认为:“谭”人夺了“田齐”的权,后“谭”得以复国。但此不见有史籍记载,我斗胆认为这是臆造。

(6)出自“姬”姓

出自高辛氏帝喾“姬”姓说,江西刺桑谭氏宗支、江西浯溪谭氏宗支,湖南《弘农堂》宗支,广东梧村宗支等四大宗支的谭氏老谱序都有记载。谭氏系出自高辛氏帝喾,其后裔古公亶父幼子季历传虢仲,武王克商封虢仲于宏农②,为西虢侯。传至六世西虢侯时,其三弟名“懿”官拜车骑将军③,随周穆王东征有功,周穆王封“懿”于“谭”为谭国,子爵。关于谭国始建于周穆王时期,衍昌公宗支古序有较详尽的记载,《弘农堂》宗支古序也有记载(见宁乡五修谱谱),梧村宗支也有记载(见梧村谱)。这些古谱记载的“谭国”建立时间与20世纪末考古学家对城子崖考古发掘得到“谭国”建国的时间出奇的吻合!

所以说周穆王封懿于谭,子爵;前684年谭子奔莒,以国为姓,以爵为名。

武宣,地灵人杰,名人荟萃,自古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人物,他们宛如璀璨之群星,在这块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上空闪耀着。

谢洪 宋朝,武宣县东乡镇波斗村人,与兄弟谢泽同科进士,任知贺州,被誉为“广西二贤”、谢家“双凤”。

谢泽 宋朝,武宣县东乡镇波斗村人,与兄弟谢洪同科进士,任知昭州,被誉为“广西二贤”、谢家“双凤”。

粟大用 宋朝,武仙县北乡人(今象州县妙皇乡),宋祥符中以神童入见真宗皇帝,赐仕郎并袍笏升参加政事,调守南雄,以太守致仕,政绩卓著。

廖盛泰明朝,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蒲田县二十四都赖溪村,迁居武宣县,为明太祖统一山河作出贡献,并被封为“清益将军”。廖盛泰古墓位于三里镇五星村。

廖午养 明朝,廖盛泰之孙,万历十五年封“威武将军”。

陈仁 清朝,武宣县三里镇台村人,与兄弟陈旭同登雍正癸丑进士,后人称之为陈家“双龙”,任内阁武英殿待御,为乾隆拟写诏书,制文之类。

陈旭 清朝,武宣县三里镇台村人,与兄弟陈仁同登雍正癸丑进士,后人称之为陈家“双龙”,任工部屯田司主事。

张梦骥 清朝,武宣县三里镇灵湖村人,嘉庆丁丑进士,授贵州绥阳知县,升古州同知,护理贵东兵备道,历充戊寅各科乡试同考官。

梁士聪 清朝,武宣县黄茆镇大浪村人,乾隆戊戌武科进士。任京提塘,历升甘肃赤金营都司,护理安西协。

萧朝贵 1820-1852年,壮族,武宣县东乡罗渌垌人。太平天国西王。

刘季三 1821-1860年,清朝,武宣县东乡镇下莲塘村人,道光己酉武举,清朝总兵“武功将军”。

刁经明 清朝,武宣县东乡镇金榜村人,清朝总兵“振威将军”。

陈亚贵 清朝,壮族,武宣县东乡下平岭村人,天地会重要首领之一。

曾水源 约1826-1855年,武宣县东乡人,太平天国天官正丞相。

覃贵福 约1839-1905年,壮族,武宣县东乡镇那沙村人,太平天国十年(1860)庚申科天试武进士第一人。

刘达庆 武宣县东乡镇马台村人,孙中山命为中央直辖三师师长,后升中央第七军军长。

周维宗 1863-1946年,武宣县二塘镇猛上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举人,致力于教育业,创办仙城小学,他会同全县士绅将仙城书院改为武宣县高等小学,附简易师范班。

刘炳宇 1869-1923年,武宣县东乡镇下莲塘村人,清光绪中叶考取武举,浔州府为管带。民国将领。

黄肇熙 1869-1942年,武宣县二塘镇樟村人,任广西自治军第四军司令官,授陆军少将。县内士绅积极办学者之一,分别在樟村创办惠儒小学和惠儒中学。

陈天泰 1891-1925年,武宣县东乡镇江村人,广州护法政府第六军任连长、支队长,再升为第六军前敌总指挥。

刘玉山 ?-1950年,武宣县东乡镇马台村人,中山建国军第七军军长,授中将衔。

胡周瑶 ?-1938年,武宣县籍抗日烈士,国民革命军174师104团少尉。

翁尧年 武宣县东乡镇马台村人,第一个中共武宣支部负责人,武宣县***革命***之一。

潘业俊 ?-1931年,武宣县东乡镇石崖村人,中共容县县委书记。

刘铁民 1891-1947年,武宣县东乡镇李树岗村人,东乡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农民自卫军队长。

刘月高 1893-1928年,武宣县东乡镇永安村人,东乡区农民协会主席。

韦敬礼1906-1988年,壮族,武宣县通挽镇伏柳村人,武宣县革命主要***之一,武宣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

覃秉寿 1908-1952年,壮族,武宣县通挽镇安村人。中国***。1937年1月,覃秉寿任中共武宣支部书记。4月5日,改武宣支部为中共武宣县工作委员会,覃秉寿任县工委书记。

韦天强 1910-1948年,壮族,武宣县东乡镇上平岭村人。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之一,先后任中共柳城县党支部书记、中共修仁县支部书记、中共贺县特支书记。

黄元波 1912-1984年,壮族,武宣县桐岭镇汉村人。中国著名生物学专家。历任陕西西北农学院教授、江苏南通学院和河南省农学院教授。

江明彬1916-1947年,武宣县桐岭镇桐街人,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贵县(今贵港市)和武宣县地下党的组织者和***之一,先后担任中共贵县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武宣县特别支部书记。

韦华琰 ?-1947年,壮族,武宣县通挽镇汶村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

张学余 ?-1983年,武宣县三里镇灵湖村人,采矿技术员,先进工作者。

廖烈?-1988年,武宣县桐岭镇禄禅村人,爱国人士,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廖冰兄 原名廖东生,1915年出生,武宣县桐岭镇湾龙村人,世界著名漫画家。

武剑青 原名武志云,1931年10月出生,武宣县三里镇人。著名作家。

黄格胜 壮族,1950年9月出生,武宣县桐岭镇人,著名国画家,广西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广西民族书画院院长。

陈保善 壮族,1959年出生,武宣县通挽镇禄欢村人,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子生物学教授,世界六位著名真菌病毒学专家中的第五号人物。

武宣的特色景观有哪些

柳江和红水河在这里汇合。滔滔黔江横贯于县境中部,流往东南直奔珠江。这就是武宣。磅礴的大江,奇特的山峦,造就了许多壮阔的旅游景点,孕育了无数美丽的诗篇。

打开武宣几部旧县志,一阵阵翰墨书香、古风神韵扑面而来,其中,最令人欣喜的莫过于县志里的诗篇了,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很精彩的代表作,而在每一部县志的诗作专栏里,都收刊了柳宗元的两首七绝。这里录下一首——《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

遥知玄豹在深处,下笑羁绊泥涂间。

仙人山在武宣县城西河畔边,山上有一岩洞,因洞中有一仙人石而得名。柳宗元这首诗就是镌刻于岩洞旁的石壁上。据清嘉庆年间的武宣县志记载:“仙人山位于县西十里,唐贾鹏居此,修炼仙去,今有仙人石遗迹,石上有如人状。”也就是在同一部县志里,记载了柳宗元诗作的轶事。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他的朋友贾鹏隐居于仙人山上。柳宗元由浩初和尚陪同,专程从柳州乘船而下,到山上看望贾鹏,下山时兴趣勃勃地写了上面这首诗。其实,认真翻阅《唐诗全集》,发现柳宗元为贾鹏而吟的诗竟有五首之多,可见他与贾山人友情之深厚。在武宣县城南十五公里209国道旁的旺田村背面,有个大岩洞,

亦称仙岩。岩壁上有多处石刻,斑斑驳驳,字体已无法辨认,庆幸的是,清嘉庆年间的县志有详细记载。县志云:“武赖(注:今桐岭镇)下里旺田村背,昔为仙岩古寺。明建文惠帝四年,成祖近,帝入夜逃出,祝发为僧,尝驻贵县,云游到此,遗诗三首刻石。”接着是三首非常奇特的七律诗。建文惠帝即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朱允文,成祖即明第三任皇帝朱棣。这里抄录三首诗中的第二首:风尘一日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环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照翠华临。

而遗诗第一首中的“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和第三首中的“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乌早晚朝”的诗句,与第二首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朱允文这位下野皇帝流离失所,削发披袈的悲怆处境。广西河池师专沈国华教授曾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武宣建文惠帝遗迹辨析》,以丰富的史料,清晰的思路论证了遗诗的真实性。在我看来,无论真实与否,在岩壁上刻下那么几首韵律俱雅的三首律诗,本身就是一件难得的文物古迹。从武宣县城东去的公路约10多公里处,公路北面有一座大村庄,名叫莫村。村前是一片平展的良田,村后是两座向东连绵起伏的丘陵,其势奔腾磅礴,状如双龙出洞,当地称之为双龙山。村的东南面,越过广阔的田野便是高耸的双髻山。此山的山顶形如盘在仕女头上的一对髻子。每天这里山雾缭绕,忽隐忽现,形成“双髻青岚”的一道美丽景色,把武宣和桂平自然地分开两边。系武宣古八景之一。当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桂平金田村爆发后,就是由武宣人肖朝贵为前导,率领起义军翻过这座高山进入武宣地界的。肖朝贵的家住在百崖槽口的武兰村,其家境贫寒,靠伐木烧炭为生。他结识了杨秀清周围一帮烧炭兄弟,加入洪秀全、冯云山组织的拜上帝会,在武宣、象州一带动员了3600多人加入太平军。他们破釜沉舟,自毁庐舍,奔赴桂平金田村集结。他们唱道:“葡萄架上藤结藤,朝贵串联来到村。百姓听了流热泪,烧掉房屋双髻奔。十五十六月光明,兄弟姐妹心连心。放下箕箩找枪炮,跟随朝贵当天军。”

1851年1月11日,金田村爆发了惊动全国、震撼世界的农民起义,太平军在击退了近万名清军的围攻之后,翻越双髻山西进武宣东乡。并在这里设立了大本营。莫村人兴高采烈,有力出力,有粮出粮,热烈欢迎太平军。此时,洪秀全称王决心已定,不到一个月时间,就修筑了一座简易的临时王府和坚固的围墙。同时到处散布童谣:“三八廿一,禾乃玉食,人坐一土,作尔民极。”前三句隐含洪秀全三个字,加上后一句意为洪秀全为民做主。3月中旬,太平军在东乡一带大败清军。3月23日,洪秀全在万众的欢呼声中,在莫村“登极”称为天王。不久,洪秀全就率领太平军冲出广西,突破湖南,沿着长江攻破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当时太平军撤离莫村时,莫村的梁家卖掉田地,全族一百多口人举家跟随太平军出征。在肖朝贵的带领下,跟随太平军远征的武宣人达数千人。他们前赴后继,到南京后所剩无几,但一个个都锤炼成了精兵强将。武宣东乡那沙人覃贵福机智神勇,力冠三军。太平天国第一次开科取士时,应武试者上万人。当时难于以武艺定高下,天王便下旨:有能举起应天门外石狮者为第一名。覃桂福奉旨,走到几百斤重的石狮前挟而举之,遂为太平军第一名武状元。太平天国破灭后,覃贵福归顺清朝,加副将衔,嗣充广西提督苏元春随员,剿匪有功,卒年66岁,墓葬于武宣东乡伏龙村,现墓区完好。其夫人欧氏墓葬亦在伏龙村。史载:“欧氏南京人,住武宣东乡伏龙村,九十四岁尚能操作自如。”我想,武宣县如果推出太平天国遗址系列旅游区,这位武状元夫妇的墓葬作为其中的一个景点应该是可以的。太平军撤离后,整个莫村被清军焚毁。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莫村虽然人丁兴旺,生活富裕,但当年的临时天国王府仅留下一些残墙断壁。奇怪的是,临时王府的周围建满了砖瓦房,其围墙内居然无人敢动,只是种了一些蔬菜,有的地方甚至是丢荒,长满了杂草。从黑乌乌的坚固的断墙上,可以想象,当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修建了那么坚固的建筑物,群众的力量是多么的排山倒海,不可阻挡。而围墙内至今无人搞建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天国的怀念,甚至是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然而临时王府至今为什么没有恢复呢?恢复了不是个很好旅游景点吗?县博物馆的李主任告诉我,县财政拿不出钱。我想,也许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领导层腐化内讧,民心丧尽,致使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一朝覆亡。于是,临时王府也就不那么珍贵了,所以人们也没有迫切去重建。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在这里是多么真实的写照。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运动,使武宣涌现了一大批农民领袖,无形中也给武宣造就了一批清朝高级将领。在太平天国临时王府往东走七、八公里处,一座修筑颇为讲究的坟墓展现在游客眼前,这就是清朝咸丰十一年皇帝赐葬的清朝一品振威将军刘季三的坟墓。1988年其后人做了较大的修葺,墓前有一副对联:功震前朝谥刚毅;名垂后世号振威。

1992年自治区文化厅下文将刘季三的墓葬列为文物项目,责令当地予以保护。刘季三字梅士,武宣东乡莲塘人,武举出身,跟随清军从武宣到浙江,一路追剿太平军,成为统领水陆联军的一品将军,后在浙江富阳战役中战死。据旧县志记载:“清廷嘉其忠烈,赐祭葬,予谥刚毅,祀昭忠。”同一时期武宣还有一位清朝一品将军,名叫刁经明,他年老退休,84岁时在武宣东乡病逝,至今县博物馆还存放着他们的官服和顶戴花翎。对于莫村太平天国称王遗址和清朝将领墓场两个景点的鲜明对比,引起了游客的深思,我亦不禁由衷赞叹,吟诗日:

青髻一对俯双龙,拜将封王贯长虹。

残墙烙上天国恨,新冢刻下大将功。

一场悲剧千场梦,百年霜雪万年松。

拂去尘封翻新页,举杯豪敬众宾朋。

汽车从莫村往东行驶20多公里就可到达百崖大峡谷,主谷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向最宽处约35公里,主峡谷两侧还有数以百计大小不等的侧谷,俗称百崖槽。这里年平均气温为195℃,冬天最冷为85℃,夏天最热也不过是265℃。一年四季,野风清纯,溪水甘甜,是个避暑疗养的好地方。处于原始状态的自然环境,这里的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其中有银杉、杉椤、紫荆木、漆柄木等数十种国家保护树种;有金银花、胶股蓝、半夏、天冬、麦冬等50多种中草药;鳄蜥、娃娃鱼、山瑞、蛤蚧、蟒蛇、猕猴等十多种国家保护动物亦活动在溪流林海之中。在峡谷的上空,云雾、雨虹、日出、晚霞,组成了变化万千的气象奇观。清晨,浓雾笼罩,虚无缥缈;放眼东眺,曙光初露,霞光万道,雾游云涌,一派富丽堂皇景象;转眼间红日当空,层云环绕,薄雾拂衣;傍晚,晚霞清晖,五彩缤纷每当大雨过后,浓雾弥谷,溪流滂沱,几道霓虹横跨峡谷,好一幅“水光敛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古典风景画卷。峡谷内的溪流叫作百崖溪,溪长十多公里,最大的落差600多米。跌宕的峰峦,丰沛的雨量,形成了十多个飞崖直下的瀑布群,发出一阵阵粗犷的轰鸣,冲出了一池池深潭,最著名的有天王瀑、西王瀑,相应的有天王池、西王池。奔腾的溪流像一条神秘的玉带把瀑布群和众多潭池紧紧相连。溪流过处,有时轰然若惊雷,时而悠然若琴箫,犹如美妙的交响乐在险峻的群峰和荫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回荡,令人心旷神怡。武宣旅游局在介绍百崖大峡谷的宣传画上,恰如其分地印上了太平天国农民领袖冯云山当年在百崖槽写下的描绘瀑布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篇: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看了这份宣传资料,觉得诗句似曾相识。后来翻翻唐诗,果然同唐朝皇帝(宣宗)李忱与香严闲禅师的《瀑布联句》仅仅相差七、八个字。冯云山喜欢唐诗,素娴诗文,当年他从桂平紫荆山越过百崖槽到武宣进行革命活动,后来在百崖槽附近的东乡莫村全力支持洪秀全称王,他自己也被封为南王,瀑布诗反映崇高的精神境界,无疑是当年太平天国将领们的豪迈气魄和激越情怀的真实写照。游览了百崖大峡谷,也兴趣勃勃地写下一首诗《游百崖谷》:

潭池飞瀑喜称王,自有群峰报四方。

十里涧溪波浩浩,百崖槽壁莽苍苍。

雾外彩霞腾仙气,谷中奇卉吐异香。

但使冯翁今尚在,悠悠新景赛诗行。

从百崖槽回到县城,好客的武宣人总会自豪地把你带到县城观赏文庙。这是兴建在武宣旧城南门高坡上的一座宫殿式歇山式古建筑群,始建明朝宣德六年(1471年),是从旧县城(今旧县村)搬迁过来的,是广西至今保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孔庙,其建筑群建筑极为规范,涵盖有照壁、东西厢房、礼门、义门、状元门、棂星门、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等等。大成殿顶脊上的双龙护宝、双鳌昂头,生气勃勃,活灵活现。这里是武宣兴学立教的最早场所,也是当地纪念祭祀孔圣人的祠庙,故惯称孔庙。登上城中的马鞍山向南望去,只见孔庙建筑群飞檐翘角,红墙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为这个小县城增添了几分难得的古韵。孔庙的正前方,滚滚黔江从西北汹涌而来。正好在这里,被五座高山肩并肩地把江水拦腰挡住,然后再转个弯往东南奔腾而去,这就是武宣著名的“五马拦江”的风景点。而在“五马拦江”的旁边,有一座更高的山头,锐峰耸秀,笑傲群山,像一枝大笔直指蓝天。据说当年人们为文庙选址时,让庙门对着黔江旁的这座文笔山,意在祈愿武宣世世代代涌现大批文人才俊,报效国家。最近,我又一次兴致勃勃地观赏了孔庙,并在当地文物馆留言簿上留下一首七律:

八桂古来寺宇稀,仙城文庙足称奇。

红楼顶上腾龙鳌,大殿堂中尊圣师。

风雨沧桑五百载,文人学士三万旗。

后人拜祀需奋力,不枉棂星向文笔。

古老的孔庙,作为古代的教学场所,为武宣树立了尊师重教的好传统,亦为武宣传递了引以自豪的历史文脉,在武宣诗词园地中,有一大批吟诵孔庙的诗篇,清朝雍正年间武宣籍进士、瀚林编修陈仁在一首《文笔峰》的七律中,非常巧妙地歌颂了家乡的孔庙:亭亭卓立五云巅,独柱东南半壁天。

秋蘸银河分晓露,春拨碧蔚写云笺。

笔花散彩成霞气,瀚墨流香到日边。

千古如橡谁解用,岿然常在圣人前。

广西武宣县属于哪个市?

武宣县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

武宣县是来宾副中心城市,武宣县城是广西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名单中的25个重点县城(县级市)之一,广西区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中的12个重点县城(县级市)之一。

柳州武宣县有什么有名的建筑物

一、广西来宾武宣县有名的建筑物主要有:文庙、黄肇熙庄园、郭松年庄园、东乡莲塘村刘炳宇庄园、通挽花马村覃兰田庄园、桐岭盘古村廖仲山庄园、三里李氏老宅;

二、建筑物简介

文庙:广西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孔庙,是祭孔尊儒的庙宇,始建于明宣德六年,距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现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庄严肃穆、雕龙画凤、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古代建筑风格。文庙座北朝南,砖木结构,朱红粉墙,布局讲究。中轴线由棂星门、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组成,还有礼门、义路、戟门、左右厢房、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东西两庑、东西斋和武皇殿等附设建筑。文庙附近有武宣古代私立学校——“仙城书院”,位于县教师进修学校内,建于清乾隆34年(1769年),刻有“仙城书院”石碑,今残碑犹存。

西街码头:位于武宣县城西街。码头傍黔江而建,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长300余米,以青石砌成,蜿蜒如虬,颇有气势,是广西古代码头的典范之一。码头一带风景优美,有石苟头、鹰嘴岩等景观。此处平坦、开阔,可观江景、听涛声,看舟船往来,实为雅玩思古之好去处。

(武宣文庙)

二塘镇樟村黄肇熙庄园,规模居广西第一。庄园在二塘镇樟村,距离武宣县城13公里,占地面积160亩,建筑面积399万平方米,共有房屋190间,呈四方集群状,为中国传统的岭南院落式建筑。黄肇熙庄园左右严格对称,布局完整,功能齐全,面积宏大,气势庄严肃穆:设有前庭后院,前庭两侧为花厅、客厅,后院有假山、竹林、果园;主房前有一张半园形的池塘,庄园四周有环庄小溪,宽米余,水深过人,四季长流。主房由前、中、后三进及左右厢房组成,均为两层建筑,住房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对外隔绝,自成天地;每进之间设有天井间隔,天井四侧设柱廊相互连通;东西两侧为厨房、杂物房等辅助用房,也用天井间隔,过廊相连;院落四角设岗楼(炮楼),楼高四层,可眺望数里;北面同走马楼相连,南面与写字楼沟通。整座庄园环境优雅,景色迷人。

(黄肇熙庄园)

桐岭雅岗村郭松年庄园、东乡莲塘村刘炳宇庄园、通挽花马村覃兰田庄园、桐岭盘古村廖仲山庄园、三里李氏老宅等,也各具特色,极有观光及历史人文价值。

(刘炳宇庄园)

武宣县景点

百崖大峡谷、八仙天池、武宣文庙、大藤峡、五马拦江等。

1、百崖大峡谷:武宣“百崖大峡谷”又称“百崖槽”,是1988年9月1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22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之一。香港大公报曾载文称之为“世界罕见的峡谷风光”。

2、八仙天池:是全国三个天池之一,1988年经自治人民政府批准,列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开发保护区。距武宣镇6公里的大山峡村八仙山。

3、武宣文庙:是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占地5000多平方米,是广西最大、保存较好的文庙之一。

4、大藤峡:武宣黔江到桂平碧滩一带,全长90多公里,素有“小三峡”之称;大藤峡:系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下游的一段峡谷,是广西最大、最长、最著名的河道峡谷,具有山雄、峰秀、水急、滩险、景美的景观特色。

5、五马拦江:位于武宣县城南郊,黔江南岸有5座弧列的山峦,活似5匹骏马,将黔江截拦,强令黔江水绕东流,气壮山河,江山辉映,景色迷人。在5匹骏马之间,耸立一座竹笋状的文笔峰,面对江中200余米长的椭圆形沙洲,俗称:“古碛滩”,是武宣县老八景之一—《古碛钟声》。昔日江水击洲,声如钟鸣。

秋天小众旅游好地方,广西规模最大武宣文庙,金葵节你见过吗?

这几天明显感觉天气凉了,也许是秋天真的来了,尤其是最近碰到国庆黄金周,秋天的旅游成了一个问题,很多景点都是人山人海,尤其是大众景点,今天小旅给大家分享一个很适合秋天游玩的小众旅游景点,不仅景美,还有很深厚的文化气息,广西规模最大的孔庙-武宣文庙,顺便欣赏一下广西的金葵节,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原创声明:本文由旅游之后编辑小旅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亲爱的爱旅游的小伙伴,很高兴今天给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闻,虽然你们不能跟小旅一起体验旅行过程中激动和快乐,但是小旅会用最真实、最真情的感受,写出更好的文章,让你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乐趣;在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方去旅行,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小旅愿陪你走完这一场!

武宣文庙很有特点,这是一个刚刚修复的文庙。而且是按照以旧修旧的原则,还原历史的真面目。武宣文庙占地面积4760平方米,是广西现存文庙最大的文庙,主要景观有:棂星门、状元桥、大成门、乐舞台、大成殿、孔子塑像、崇圣祠、尊经阁、明伦堂等。

大成殿:高15米,宽20米,深24米,架梁穿斗联合结构,重檐歇山两层楼阁。四个石质柱础承垫4根木质金柱支撑大成殿的重心,12根木质檐柱承托四面出檐。**琉璃瓦面,青绿印花滴檐,岔脊飞翘,脊上花饰泥塑,正脊饰以双龙抢宝立体塑雕。殿廊四周有清代早期壁画,特别珍贵。

由桂柳高速向南,过柳州北后,在新兴收费站下高速,沿209国道继续走,路况很好,只是车比较多;距武宣县城还有五六公里时,路两边插了不少彩旗,也看到了不少葵花节的宣传牌;此时没到五点,还是先去一个点吧,于是向左拐,大概三四公里后就到了土荫塘村的油葵种植基地;虽然天色已晚,但游人还是不少。我们停好车,迫不及待进入花田,从外面看时,好象这片地并不是很大,但进入后,感觉完全不一样,前后左右全是葵花;也许是没有了太阳,葵花都低着头,很难照相,但置身在其中,觉得还是很棒。

那年的秋天感觉很是温和,少了些许以往这个时段的干燥感。最美的季节,心中荡起波澜,突然怀念起那些热衷于拍照臭美的日子,不知不觉好时光就这么溜走了,不想留下过多的遗憾,于是相约好友前往武宣观葵。向日葵的花语是信念、光辉、高傲、忠诚、爱慕,向日葵的寓意是沉默的爱,向日葵代表着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据资料显示武宣葵田八千亩,现场看起来并没有想象中壮观,但也足以让众业余摄影爱好者们班门弄斧、搔首弄姿一番。阳光中的花朵是那么的娇艳,丽日下的身躯是那么的挺拔。纯净的蓝天、艳丽的骄阳、金黄的花瓣组成了最美的图画。画面单纯而简洁,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我们进去时,发现已经停着许多车了,原来别人是来得早,怪不得路上没见多少车。走几分钟,下个坡就是大片的葵花地,花多,人也多,田间到处是摆着各式姿势照相的人们;新修的村道两边,也都是卖着各式东西的村民。此时太阳光线也渐渐强了,满地的葵花也都抬起了头。我们沿着村道边走边看边拍照,不时还下到田里,但想得到一个没有人的取景并不是容易的事。

其中有武宣万良村万亩向日葵基地,到武宣市中心广场,问一下当地人,从武宣市中心到向日葵基地大概是20分钟,不要用门票,一大片的向日葵,大家可以随便拍照。同样,周边没有小吃店,大家要带足粮食。还有广西武宣县下莲塘村千亩葵花盛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赏花。当日,天气晴朗,不少市民顶着烈日欣赏金黄的葵花,纷纷拿去手机相机拍照留念。该地的葵花景观展现出秀美壮阔的美丽田园画卷,也因此入选2014年“中国美丽田园”榜单。

这光明之花不仅有忠诚,还有勇敢。我钦佩向日葵,钦佩它的爱是那么的直白,直白得人尽皆知;钦佩它的爱是那么的勇敢,勇敢得没有一丝畏惧。爱情是庄严的圣地,不需要任何无谓的道理作借口,不需要任何羞惭的表情作掩饰,亦不需要任何患得患失的思考,既然选择了,就别再犹豫,既然决定了把自己的心交出。

覃,tán

深广:覃思。

延长,延及:覃恩。

覃,Qín,姓氏,覃氏人口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创业,有了很大发展,分布到五湖四海。

参考资料

覃[引用时间2018-3-7]

  覃姓来源:1据《万姓统谱》及《古今姓氏书辩证》云:覃氏本为谭氏,避难改姓,去言改为覃。今岭南多此姓。2为南方少数民族姓氏。《姓氏五书》云:蜀中覃姓皆音寻,关陇覃姓则如本音,作谭。南方“覃”氏多念qin。

此姓各地读音不一,宋《百家姓》没有收入之内。2007年统计公布列为第94姓,2008年统计公布列为第129姓,共有130多万人,袁一达统计公布列为第175姓。

  谭姓氏的来源(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谱》、《元和姓纂》及《谭氏家谱序》所载,春秋时代有谭国,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公元前684年为齐桓公所灭。谭子逃亡至莒国(在今山东省莒县)子孙以原国名“谭”为氏。(2)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者。谭氏有避仇去言旁改姓覃氏者。

韦姓家谱</FONT>

¤¤¤¤¤¤¤¤¤¤¤¤¤¤¤¤¤¤¤¤¤¤¤

韦氏的主要来源主要有:

1、出自韩姓。相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2、出自彭姓。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涿韦,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3、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疏勒国亦有韦氏。

□□□韦姓分布

韦姓的发源地虽在河南境内,但自称韦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苏境内。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这就是说,早在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总之,历史上的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郡望:

京兆郡:汉初元年设置京兆尹,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相当于今之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堂号:

扶阳堂:西汉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是为此号。

京兆: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故韦姓有以“京兆”为其堂号郡望。

□□□韦姓家谱

江苏:江都韦氏族谱八卷、丹徒京口韦氏族谱四卷、丹徒韦氏族谱六卷、宜兴韦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东阳东春韦氏家乘三十二卷、松阳韦氏宗谱卷、太湖县韦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

湖南:姜华韦氏宗谱三卷

广东:韦氏族谱一卷、韦氏族谱二房卷、中山香山翠微韦氏宗谱十二卷、中山香山翠微韦氏族宗谱十三卷

广西:宁明思陵土州韦氏家谱、容县水源里覃韦氏族谱二卷、容县自良韦氏族谱不分卷、延陵韦氏家乘十八卷

□□□历史名人

韦昌辉:壮族,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运动***之一。被洪秀全封为北王,1851年金田起义时任后又护军师,领右军主将,十二月被封为北王,六千岁。因对杨秀清素怀不满,1856年督师江西时,得洪秀全密诏,带3000人回天京,利用洪、杨矛盾残杀杨的部队及家属,引起公愤,被洪秀全处决。

韦迢:京兆人,岭南接度使行军司马。

韦庄:长安杜陵人,五代前蜀诗人、词人,曾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其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

韦忠:平阳人,十六国时期赵名人。

韦昭:云阳人,三国时吴之著名学者。

韦孟:彭城人,第一个出现于史籍上的有影响的人物。西汉诗人,他精通鲁诗,其子孙传至韦贤,5世都是邹鲁的大儒。当时有韦学之说。今存有《在鲁诗》。

韦以德:清广西桂平人,韦昌辉之侄。参加太平军,后封国宗,提督军务。1854年参加太平军克武昌,即奉命和石凤魁、黄再兴驻守。旋返天京。武昌陷后奉命西援田家镇,1854年战死于半壁山。

韦云清:清末广西南宁人,壮族。光绪三十一年入清军当兵。第二年参加同盟会。曾参加镇南关起义和河口起义,进攻两广都督时被俘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韦绍光:广州北郊三元里人,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英雄。1841年五月二十八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国军队流窜到三元里一带,韦绍光组织群众奋起反击,被推举为首领。后又联络一百零三乡人民,诱敌至牛拦冈,伏兵四起,大败英军,杀敌200余人。

韦朝元:南笼府当丈寨人,清代南笼起义领袖。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诗人,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有《韦苏州集》。

典故趣事: 韦玄成装疯救兄 韦诞题词须发白

★★★韦姓分布

韦姓人分布很广,远及海外诸国,总计约有90万人。分布较多的省份有陕西(西安、长安、蒲城、澄城、咸阳、宝鸡、延安、榆林、清涧、汉中、安康、商洛)、广西壮族自治区(仅中级职称以上者就多达200余人)、广东(广州、龙川、珠海)、江苏(镇江、常州、苏州、南京、扬州、上元)、浙江(杭州、绍兴、余姚、吴兴)、安徽(合肥、芜湖、霍丘)、河南(洛阳、郑州、开封、原阳、杞县、滑县)、山东(济南、曲阜、淄博、邹县)等省(县、市因无资料,难详述)。

次之是河北(石家庄、邯郸、肃宁、保定)、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甘肃、内蒙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香港、台湾等省和地区。世界诸国的韦姓人,以东南亚诸国较多。

武宣,自古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人物

  宋有被誉为“广西二贤”、谢家“双凤”的谢洪谢泽两兄弟同科进士;清朝陈家“双龙”陈仁陈旭两兄弟均为同科进士。在战火纷繁的年代,枭雄突起,一世戎马生涯,明有“清益将军”廖盛泰、“威武将军”廖午养;清有总兵刘季三(武功将军)、总兵刁经明(振威将军),太平天国西王肖朝贵、天朝元勋正丞相曾水源、天朝武状元覃贵福;民国“三熊将”刘玉山、刘达庆、刘炳宇三位中将军长。在大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年代人民英雄的名字:翁尧年、刘月高、潘业俊、刘铁民、韦敬礼、江明彬、韦天强、韦华琰廖冰兄,世界著名漫画家;武剑青,著名作家;黄元波,中国著名生物学专家;黄格胜,著名国画家;陈保善[2]

一、广西来宾武宣县有名的建筑物主要有:文庙、黄肇熙庄园、郭松年庄园、东乡莲塘村刘炳宇庄园、通挽花马村覃兰田庄园、桐岭盘古村廖仲山庄园、三里李氏老宅;

二、建筑物简介

文庙:广西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孔庙,是祭孔尊儒的庙宇,始建于明宣德六年,距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现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庄严肃穆、雕龙画凤、古色古香、富丽堂皇,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古代建筑风格。文庙座北朝南,砖木结构,朱红粉墙,布局讲究。中轴线由棂星门、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组成,还有礼门、义路、戟门、左右厢房、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东西两庑、东西斋和武皇殿等附设建筑。文庙附近有武宣古代私立学校——“仙城书院”,位于县教师进修学校内,建于清乾隆34年(1769年),刻有“仙城书院”石碑,今残碑犹存。

西街码头:位于武宣县城西街。码头傍黔江而建,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长300余米,以青石砌成,蜿蜒如虬,颇有气势,是广西古代码头的典范之一。码头一带风景优美,有石苟头、鹰嘴岩等景观。此处平坦、开阔,可观江景、听涛声,看舟船往来,实为雅玩思古之好去处。

(武宣文庙)

二塘镇樟村黄肇熙庄园,规模居广西第一。庄园在二塘镇樟村,距离武宣县城13公里,占地面积160亩,建筑面积399万平方米,共有房屋190间,呈四方集群状,为中国传统的岭南院落式建筑。黄肇熙庄园左右严格对称,布局完整,功能齐全,面积宏大,气势庄严肃穆:设有前庭后院,前庭两侧为花厅、客厅,后院有假山、竹林、果园;主房前有一张半园形的池塘,庄园四周有环庄小溪,宽米余,水深过人,四季长流。主房由前、中、后三进及左右厢房组成,均为两层建筑,住房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对外隔绝,自成天地;每进之间设有天井间隔,天井四侧设柱廊相互连通;东西两侧为厨房、杂物房等辅助用房,也用天井间隔,过廊相连;院落四角设岗楼(炮楼),楼高四层,可眺望数里;北面同走马楼相连,南面与写字楼沟通。整座庄园环境优雅,景色迷人。

(黄肇熙庄园)

桐岭雅岗村郭松年庄园、东乡莲塘村刘炳宇庄园、通挽花马村覃兰田庄园、桐岭盘古村廖仲山庄园、三里李氏老宅等,也各具特色,极有观光及历史人文价值。

(刘炳宇庄园)

谭国的关于谭姓

谭国故城的考古发现与结论谭国故城,古史记载繁多。《春秋庄公十一年》杜预注:“谭在济南平陵县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两公里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