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下20字为后世子孙排族谱,最终都用完了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朱元璋留下20字为后世子孙排族谱,最终都用完了吗?,第1张

朱元璋留下20字为后世子孙排族谱最终是用了一半,明朝就亡国了

朱元璋是一个草根皇帝,本来只是一个和尚,但是在元末的环境中因缘巧合参加起义军,并且最后成了起义军的一个领导者,在刘伯温等名将的帮助下成功坐上皇位,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纯草根出身的皇帝,因为在当上皇帝前,朱元璋往前追三辈、五辈也不是什么达官贵人,朱元璋称帝后还留20字为后世子孙排族谱,但是最后只用了一半,明朝就亡国了,究其原因我觉的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不顾朱元璋的嘱托,首当其冲就是朱允炆,违反祖训上台就削藩,想要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没错误,但是这太急了,后来就是明成祖朱棣起兵反抗,把朱允炆给打跑了,自己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而朱允炆跑去哪儿了,现在还是一个没解决的难题,然后就是明朝很多皇帝都是不理朝政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明朝的“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天天沉迷于木匠的工作,导致了当时太监干政,虽然后来崇祯帝继位发奋图强,但是还是没法挽救日渐颓废的明朝。

第二个原因就是明朝皇帝寿命很短,更迭快造成明朝根基并不稳,明朝皇帝很多都是二十多岁,三十多岁就去世了,造成明朝改革频繁,社会动荡,就比如前任皇帝的改革还没弄完,新皇帝即位,旧改革直接被取消了,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给明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虽然留20字来为后世子孙排族谱,但是这些字并没有用完明朝就已经灭亡了,最后只用到了“慈”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给自己儿子用了这个字,排朱元璋留的字里的第十一个,也只能说用了堪堪过半

朱橚[sù](1361年-142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洪武三年(1370年)封吴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为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因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而获罪,被太祖下令迁往云南,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底获准回到开封。此后三十余年间,组织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作品,对我国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资料来源:

我们在中学都学习过化学,这是必修课,谁也躲不过。

就像学语文得背汉语拼音,学英语得背26个字母一样,学化学也必须就得背元素周期表。

我们看《大明风华》,给大家贡献了许多欢乐的朱家五子当然都是有名有姓,不过这名字里有的字实在有点偏门,没点学问的还真不一定能叫出来;可是那些没在电视剧中出场的朱重八的后代儿孙们,那名字就更是生僻,奇葩,很难认识了。

然而这些如此奇葩的名字,却为中国化学的普及做出了里程碑一样的贡献。

这事儿的始作俑者就是那位天天吓得老朱棣做噩梦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这是一位中国好父亲,好祖父;自小孤苦的朱元璋早早的就为子孙后代筹划好了一切,大到政府运转,军费来源,小到子孙生计,柴米油盐,都在生前制定了规范,认为后辈只要照着干就天下太平了;在自己的子孙后代的取名问题上,他也给子孙后代定下了一整套取名的规矩。

首先是制定辈分表,这个不稀奇,很多大家族都有,比如孔家,孟家等等。像比较知名的孔祥熙就是孔家的“祥”字辈。

不过老朱家的特点就在于他们家的版本比较多,朱元璋20多个儿子一家一个版本不带重样的,每份20个字,一看辈分表对照名字就知道是那一支的;老朱棣这一支也有自己的20个字,不过没用完,到第十个字“由”字辈的时候崇祯朱由检吊死煤山(景山),明朝就灭亡了。

这十个字就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胖乎乎的太子爷是“高”字辈,叫朱高炽,皇太孙则是“瞻”字辈,叫朱瞻基。大明后边的皇帝,名字中间那个字都是按这十个字排队下来的。

第二条就麻烦了,辈分按着辈分表排很好办,这一辈儿的中间都是那个字。后边的单名却得按照金木水火土排!而且还要按照五行相生相克;比如胖乎乎的太子爷叫朱高炽吧,是火字边。那么太孙就得带土,所以叫朱瞻基,而女主孙**的儿子则叫朱祁镇,是金字边。

为什么呢?因为按照五行生克火生土,土生金啊!老朱家起名字就是这么个规矩。开始还可以,比较正常,就像朱家五子,好歹还都不是太偏门的名字。

问题是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他的后代子孙太能生了!

明朝的政策是将皇太子作为精英培养,从小就出阁读书,学习孔孟之道及一些政治, 历史 知识,为将来接班做好准备;为了皇太子到岁数能否出阁读书这个事情,明朝 历史 上还发生过好几次重大的事件,文官集团和皇权之间狠狠的碰撞了几次,闹的鸡飞狗跳,板子横飞。

而其他皇族则一律当成猪来培养。好吃好喝,荣华富贵,不学无术,啥事不干基本就是明朝的皇族政策了。目的是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使其他皇子不至于对太子造成威胁;这也是崇祯一家子全军覆灭之后,继任的明朝宗室中没有太优秀的人才能出来支撑江山的直接原因。

于是广大有钱有闲,吃饱了没事干,过着猪一样快乐生活的皇族们就只好奋不顾身的投入到了听歌看舞,荒*无道,欺男霸女,加油生娃的这些伟大工作之中去了;那位王爷要是敢在自己的封地贤德明睿,声名远播,受到广大老百姓的衷心爱戴,那恭喜了,很快这位王爷就能去凤阳高高的围墙里面与自己的祖先进行一辈子的精神交流了。

这种养猪政策的后果就是朱氏皇族成几何倍数增长,闲的没事儿就生呗!

朱重八的子孙如他所愿般蓬勃增长起来了,如雨后春笋,一茬一茬,生生不息;不但给明朝中后期的朝廷财政增添了巨大的压力,最终连给自己生下来的孩子起名字都成了难题了;拜朱元璋神奇的起名规则所赐,各位皇亲广请高人学者,翻遍史书古籍,到处搜罗生僻字,异体字,通假字等等,还是满足不了需要。

实在不行了,只能开始想办法去造字了。

霹雳一声震天响,我们所熟悉的元素周期表的各大元素所用的汉字就此横空出世了!为皇室起名而造的字举几个例子吧,比如有镭,钠,钴,烷,烯等等。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元素周期表王爷们都有谁吧:朱慎镭,朱在钠,朱成铌,朱成钯,朱恩铈,朱帅锌,朱效钛,朱孟烷等,剩下的王爷们还有好多,在此不再列举了。

那么这些王爷名字里的字又是怎么成为了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了呢?这就是著名科学家徐寿先生的功劳了。

过了大明是大清,转眼就到了清朝末年了。

公元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在1896年的时候被中国的化学先驱徐寿引进了中国。

徐寿是江苏无锡人,一生翻译了13部科学著作,中国最早的化学著作都是徐寿翻译引进的;当时的翻译都是有外国人口述,徐寿记录之后翻译,再整理成书,很不容易。徐寿在翻译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很是头疼了一阵子,为了达到形声兼备又要好读好记,能够顺利的在中国传播。徐寿天天翻看各种古籍,寻找翻译灵感。

什么《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康熙字典》之类的天天翻,愁的已经白了的白头发更白了。

结果一个偶然的机会,徐寿翻到了明朝的皇族家谱,立马眼前一亮,这简直是太合适的了;金字边,火字边,旁边再来一个音译的汉字,简直就是天生为元素周期表的翻译预备的啊;比如说Na,就完全可以用到瑞金王朱在钠的名字来命名为钠!

只能说这世界太过于有趣了,朱元璋天才发明了后代子孙的命名方法与朱氏皇族强悍的生育能力相结合,发明创造了一系列奇葩罕见的汉字,却像冥冥中注定的一样适用于元素周期表。

感谢朱元璋及其后代子孙们吧,正是因为他们,我们今天所背诵的元素周期表才能够那样的形音具备,减少了很大的难度啊!

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主题曲当中有一句叫做“担当身前事,何惧身后名。”朱元璋出生于一个乞丐,最终却从天下群雄当中脱颖而出,最后平定天下,坐上龙椅,开创了“远迈汉唐”的洪武之治,岁老而终,可谓不负此生了。

朱元璋创立的明朝也像朱元璋一样有个性,在经历了将近300年的春秋之后,公元1661年南明灭亡,明朝寿终正寝,但是在清朝“反清复明”的斗争却仿佛一直伴随了清朝一辈子,从清朝建国开始到清朝亡国为止,没有哪一天在大清朝没有老百姓在准备“反清复明”活动的。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的后代不得不在明朝灭亡之后四散逃亡,甚至改名换姓。

不同于清朝灭亡后许多“皇室”站出来公布自己的身份,明朝皇室在清朝建立之后很低调,在清朝灭亡之后也很低调,他们从来不把这份皇室荣耀当作一回事,只是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流传着自己祖先曾经的故事。如果不是有一本代代相传的家谱,也许我们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的后代几乎的绝迹了。

直到安徽省田后蓬村的村民无意间翻看自己的族谱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居然是朱元璋的后代!他们是一个明朝王爷的后代,1644年,李自成攻入京城。这位王爷也许是提前预知了明朝的 灭亡,也许是早有准备。他带领自己的族人躲进了安徽的深山当中,躲在一个山洞里许多年,平日里只敢出来找点儿吃的。

这一躲就是许多年,李自成的“大顺”灭亡之后就是清朝的建立,清朝同样也对这些前明后裔感到非常不安,想尽办法抓住他们处死。因为各地的反清复明往往会借着几个前明后裔的名分的人来起事,每一个前明的皇族都是他们必须全力防备的人物。朱家王爷只好待在山里,隐居山林,哪也不去。

更加神奇的是,明末京城大乱,这位王爷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居然把京城皇宫里的龙椅也弄了过来——也许是看不惯龙椅被那帮无耻之徒的践踏吧,总而言之龙椅跟着王爷来到了山里成了村民们的一件“传家宝”。不过村民们也根本不知道这把黑漆漆又破旧的椅子居然是以前皇帝才能坐的“专座”,他们只是把这个东西当作对祖先的纪念,好好地保存起来。

田后蓬村只有38口人家,却几乎都是姓朱的。等到看到家谱的人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其他村民的时候,大家还是小小地震惊了一把,没想到自己居然也是曾经的“皇族”。于是这才将这个消息公之于众,经过专家的仔细研究,发现他们的家谱记载属实,那把龙椅也是货真价实的金丝木龙椅,价值连城,这才坐实了他们的身份。

不过他们也并没有因此而产生什么想要申请特权,想要穿上明朝的龙袍在大庭广众之下招摇的想法,明朝已经成为了历史,他们现在是共和国的人民,只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和聪明的头脑创造幸福的生活。毕竟,祖宗的荣耀是祖宗创造的,这一代人的荣耀还需要这一代人自己来创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总理朱镕基是湖南长沙人,他们这支朱家世居长沙安沙乡棠坡,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朱楩这一支。

朱楩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改派朱楩南镇新收服的云南。后因在云南与沐英家不和,又多次非法胡为,擅收地方官印信,暴虐杀人,屡教不改,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朱楩被明仁宗从云南北迁至武冈(今湖南武冈县)。从此,岷藩一支,自甘肃经云南,最后定藩于今湖南武冈。公元1450年, 朱楩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当年,朱元璋有24房子孙。考虑到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朱元璋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凡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一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在朱元璋为24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 ,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如建文帝朱允炆,即是朱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

朱元璋为第十八房朱楩后裔以制订的20个字派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岷藩王室的传递世系是:

一世:岷庄王朱楩。

二世:岷岷恭王朱徽糅

三世:岷顺王朱音瀼

四世:岷简王朱膺钚

五世:岷靖王朱彦汰

六世:岷康王朱誉荣

七世:岷宪王朱定燿

八世:岷王朱禋洪(朱定燿曾孙)

九世:岷王朱企崟(朱禋洪从叔)

公元1643年,流贼攻陷武冈,第9世岷王朱企崟被杀,明朝岷藩王族灭亡。

虽然在朱明一朝时,岷藩家族一支宗室成员,大都比较平常,没有产生特别优秀杰出的人物。不过,到了今天,这个家族的后人却产生了一位举世瞩目的杰出政治家,那就是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

据记载,朱镕基家族就是出自第8代岷僖靖王世子朱干跬的一个名叫朱小鲁的儿子。这支家族后来从湖南武冈又向东北迁到湖南省城长沙安沙乡的棠坡,成为棠坡多福堂朱氏。

朱小鲁生子朱其美,朱其美生子朱雍松,朱雍松生子朱崇相,朱崇相生子朱理泰,朱理泰生子朱原善,朱原善生子谘桂,朱谘桂生子朱访绪,就是朱镕基的祖父。

朱镕基的祖父叫朱访绪,号荷生,为光绪廿年举人,后任河南补用道。朱荷生生了6个儿子,三儿子叫朱宽浚,号介侯,是朱天池的父亲,晚清曾任过江陵等县的县令,辛亥革命后归隐田园不仕。最小的儿子叫朱宽澍,号希圣,即朱镕基的父亲。

朱镕基是朱宽澍的遗腹子 1928年,他出生后,伯父朱宽浚为其取字为“长庚”,含有长命和有文名的双重寄托,同时又按族谱为其取名“镕基”。

由此可见,朱镕基总理是当年明朝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19代孙,而且,朱镕基名字中的“镕”字,还是朱元璋在600年亲自为他取的。

朱棣一脉还有后人。朱棣一脉还有后人,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朱棣的后代

明太祖朱元璋,自1368年建立大明朝起,到1644年灭亡,明朝共享国276年。

朱元璋的子孙后代,有276年的时间,进行繁衍生息。有人曾大胆推测,在明朝灭亡前,朱元璋的实际后裔人数,最多可达百万之巨。

即使是保守估计,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明代皇家玉牒上记载的宗室人数是8万多人。明代徐光启根据当时明朝宗室已有的繁衍速度,总结出了规律,即30年左右增加一倍。以此推测,到1634年,明朝宗室人数大概在16万余人。

到了1644年,即使最保守的估计,前十年仅增加了4万余人,朱元璋此时后裔的人数也已经多达20余万了。

朱元璋有这么多的后裔,从概率上来说,不管怎么搜捕,屠杀,也是很难被斩尽杀绝的。更不要说,还有非常多的因为没钱贿赂明朝户部官员,根本就上不了玉牒宗谱的朱元璋后裔了。虽然这一部分,被饿死了不少。

因此,朱元璋的后裔,虽然历经了李自成、张献忠和满清的数次大清洗,还是有人顽强地将血脉传承了下来。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考虑到子孙繁衍,为了防止名字重复,专门制定了取名、名字的规定。他给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三字姓名,姓都是朱;中间的那个字,就从世系表规定的20个字中取;而最后一个字,则按照“火土金水木”的顺序来定偏旁。

比如,燕王朱棣一脉,燕王朱棣的儿子就分别取名朱高炽、朱高煦(繁体字是火字旁)、朱高燧、朱高燨等。

朱元璋后裔,除了一部分确信被杀,大部分都失踪,没有了记录。这一部分失踪的朱氏后人,应该是隐姓埋名,隐居山林、田园了。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史书上有记载,传承下来的朱元璋后人。

国姓爷郑成功占领台湾之后,一部分朱氏宗室投奔了台湾。台湾失陷后,宁靖王朱术桂不愿做亡国奴,自尽殉国。朱术桂无子,经过清朝廷允许,过继了益王朱怡镐之子朱俨珍为嗣子。史书记载,朱俨珍被遣回大陆,并在1693年被清廷安置在了河南开封杞县。朱俨珍的后裔也就定居于此。

宁靖王朱术桂有了嗣子,而益王朱怡镐,应该还是有其他儿子在世的,只是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

另外,宁王的一部分后裔,在明朝灭亡后,避居江西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清末之时,他们还修订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并被妥善的保管至今。

清朝入关之后,对明宗室实行了血性的屠杀政策,直到康熙七年,即1668年,圣祖玄烨才下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

阴谋、阳谋用太多,就会没人信了,朱元璋的后裔根本没几个应声的,还是安心过自己的日子。因此,康熙查访了很久,也没找到一个朱元璋的后人。

一直到了雍正二年,即1724年,世宗胤禛才正式在汉八旗旗人中,查访出了一名叫做朱之琏的明朝宗室后裔。朱之琏的祖父在明朝灭亡时,投降了清朝。

传到朱之琏时,已经做了三代旗人,而清朝大局已定,雍正为了收买人心,削弱反清复明的势力,加封朱之琏为世袭一等延恩侯,并正式加入了汉白旗旗籍,负责奉祀明孝陵。

这位一等延恩侯朱之琏的爵位,共传成了十二代。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在清朝灭亡后,还继续领着溥仪的俸禄,直到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之后,延恩侯朱煜勋也不知所踪。

朱元璋留下20字为后世子孙排族谱,最终都用完了吗?

朱元璋留下20字为后世子孙排族谱最终是用了一半,明朝就亡国了。朱元璋是一个草根皇帝,本来只是一个和尚,但是在元末的环境中因缘巧合参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