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的族谱现在何处?
11894全国赵氏宗藩庆系录□□卷 宋内府钞本 北图(存二十二卷) 11895全国油麻村赵氏宗谱六卷 (清)赵龙生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孝思堂木刻本 河北大学 注:散居江苏宜兴、丹徒及浙江湖州等地。 11896全国赵氏族谱四卷 清宣统二年(1910)赵尔巽四川刻本 六册 南京大学 11897北京密云天水郡赵氏族谱三卷 石刻本 北京密云县档 11898河北满城玉川赵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赵述诚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一册 美国 11899河北迁安泺阳赵氏东门统谱六卷 (民国)赵云路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唐山泰石印局石印本 吉林大学 美国 11900河北丰润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民国)赵庶蕃 赵春林增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唐山同泰刷印局石印本 七册 华东师大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浭阳赵氏家谱髻龄祖后》。 11901山西洪洞赵氏族谱二十卷 (清)赵晨等辑 清雍正四年(1726)边贻斋刊本 四册 美国 11902山西洪洞赵氏族谱四卷 (民国)赵景宸汇编 民国三十一年(1942)济南茂文斋印刷局铅印本 四册 北图 11903山西阳林赵氏宗谱 清嘉庆十年(1805)钞本 一册 台湾 11904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清)赵永连纂 复印清康熙间刊本 辽宁本溪市城厂镇九龙口村 11905辽宁本溪赵氏分清谱册一卷 (民国)赵永顺纂 民国初年铜刻本 辽宁本溪市城厂镇厂西街 11906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民国)赵芳贵纂 复印本 辽宁本溪市清河城满族乡小市五七衔 11907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赵振铎纂 辽宁本溪市清河城乡清河村 11908辽宁辽阳赵氏家谱 (清)赵宏恩辑 清乾隆二年(1737)赵氏刻本 一册 北图 11909上海忠诚赵氏支谱二卷附一卷 (民国)赵锡宝编 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彩文协记印刷公司美术 工艺制版社铅印本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美国 11910江苏宿迁县赵氏家谱四卷 (民国)赵培心 赵光启总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半部堂重修本 江苏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缺卷4) 11911江苏兴化赵氏念初族谱不分卷 (清)赵恭生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11912江苏南通崇川赵氏祚德堂得谱不分卷 (清)鵵国祯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六册 江苏南通市图 1191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邵颛纂 明钞本 北图 11914江苏镇江润州赵氏宗谱不分坷 Р明崇祯十七年(1644)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廽 1191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六卷 (清)赵紫瑜续修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刻本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1916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增删校正重修家史八卷 (清)赵中道 赵克全续修 清雍正八年(1730)刻本 十册 吉林大学 11917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二卷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刊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注:又名《古润洪溪赵氏族谱》。 11918江苏镇江古润洪溪赵氏族谱十卷 (清)王文沼 赵明礼撰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本 科图(缺卷6) 11919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不分卷 (清)赵元勋等序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刊本 十四册 美国 11920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卷 (清)赵廷芝续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刊本 日本(存卷7-10) 美国(存四册) 11921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斗星分宗谱十卷 (清)赵书田续修 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十册 吉林大学 11922江苏镇江梅巷赵氏宗谱八卷 (清)赵彦等修 清道光九年(1829)享叙堂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题《乾隆癸丑续修洪溪分派赵氏宗谱》 1192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六卷 (清)赵方栋等修 清道光十年(1830)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1924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八卷 (清)赵澧 赵棫等修 清咸丰元年(1851)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1192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第八大分大二公支下屏 翰分宗谱十四卷 (清)赵存高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存卷7-14) 注:一名《古润洪溪赵氏重修族谱》。 11926江苏镇江洪溪赵氏庆三公支下分谱三卷 (清)赵念祖修 赵增复续辑 清同治十二年(1873)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11927江苏镇江梅巷赵氏重修宗谱十二卷 (清)赵时芬修 清光绪七年(1881)活字本 十四册 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11928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斗星分宗谱十二卷 (清)赵雨三主修 清光绪八年(1882)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1929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六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11930江苏镇江古润洪溪赵氏族谱十六卷 (清)赵明备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1931江苏镇江大港赵氏第四大分仁三公裔下煜 载分续修宗谱四卷 (民国)赵赓元纂 民国元年(1911)活字本 十一册 历史所 11932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文翕分谱十卷 (民国)赵蓉曾纂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1193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赵文麟修 民国四年(1915)木刻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11934江苏镇江梅巷赵氏重修宗谱十七卷 (民国)赵桐 赵衡辑 民国六年(1917)享叙堂刊本 五十册 美国 1193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迁居住驾庄重修族谱十卷 (民国)赵治中主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11936江苏丹徒赵氏支谱二卷首一卷 (清)赵楫等修 清道光三十年(1850)活字本 二册 美国 11937江苏丹徒赵氏支谱二卷 (清)赵邦翰重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上海图 11938江苏扬中赵氏家谱 民国间木刻本 六册 江苏扬中县 11939江苏丹阳赵氏宗谱 (明)赵廷桂编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衍庆堂活字本 二册 中央民院 11940江苏丹阳云阳赵氏重修宗谱六卷 (清)赵学曾童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排印本 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11941江苏丹阳云阳鸥溪赵氏家乘三十二卷 (民国)赵倘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谷诒堂铅印本 三十五册 历史所 11942江苏句容华阳赵氏宗谱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十三册 江苏句容县夫王乡赵巷 11943江苏常州观庄赵氏分支小谱四卷 (清)赵味辛等修 清同治二年(1863)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1944江苏常州观庄赵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赵烈文辑 清光绪二年(1876)木活字本 辽宁图 江苏常熟市图 日本 美国 11945江苏常州观庄赵氏支谱二十一卷 民国十七年(1928)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苏州市图 11946江苏常州寺庄赵氏宗谱十二卷 (清)赵昉等纂 清光绪十年(1884)敦睦堂刻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11947江苏常州寺庄赵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六年(1917)敦睦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11948江苏常州赵氏近支人丁册 (民国)赵毓森编订 民国五年(1916)石印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1949江苏常州赵氏族谱 清稿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1950江苏武进焦溪河口赵氏族谱四卷 (清)赵端恩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睦堂刊本 四册 美国 11951江苏武进西盍赵氏族谱十二卷 (清)赵洪良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永思堂重刻本 十二册 上海图 美国 11952江苏武进蒋林赵氏宗谱十卷 (民国)赵书文主修 民国十四年(1925)绵远堂活字本 九册 历史所 11953江窦武造韩叵赵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赵多荣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永思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11954江苏武进青山门赵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赵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崇礼堂刻本 福建图 日本 美国 11955江苏无锡赵氏宗谱十六卷 (清)赵启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活字本 十六册 吉林大学 11956江苏无锡赵氏黄桥支甘露世谱四卷附赵氏 捐敷徵信录 (清)赵士奎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 五册 历史所 11957江苏无锡锡山赵氏宗谱十四卷 (清)赵寅恭 赵协卿纂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11958江苏江阴赵氏宗谱八卷 (清)赵洪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宝玉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1959江苏江阴暨阳章卿赵氏宗谱三十卷 (清)赵晋封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哈尔滨师大 日本 美国 11960江苏江阴暨阳南门赵氏宗谱不分卷 (清)赵炜等序 1 清光绪二十年(1894)永思堂活字本 八十册 美国 11961江苏常熟衔上赵氏十修宗谱□□卷 清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存卷2、5) 11962江苏昆山赵氏家乘十六卷 (民国)赵诒琛等辑 民国八年(1919)刻本 科图 历史所 历博 人民大学 中央 民院 天津图 河北大学 山西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上海图 华东师 大 南京博 江苏泰州图 江苏苏州图 江苏苏州博 苏州大学 江苏常熟市 图 江苏昆山县图 浙江嘉兴市图 湖 北图 西南师院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11963江苏昆山浦阳赵氏家乘十卷 (民国)赵诒琛等跋 民国三年(1914)刊本 四册 美国 11964江苏昆山新阳赵氏清芬录三卷 (清)赵诒琛编 民国六年(1917)义庄重刻本 一册 北图 中央民院 11965江窦昆山赵氏清芬录再续题辞 (民国)赵诒琛编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一册 北图 11966江苏太仓璜泾赵氏宗谱不分卷 (明)赵璧纂 (清)赵封补修 清钞本 科图 11967江苏赵氏支谱十二卷 (清)赵书 赵祖培修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本 十四册 科图 11968浙江杭州武林赵氏家乘一卷 (清)赵德煃修 稿本 一册 上海图 11969浙江杭州赵洪氏宗谱附祖先坟墓碑记图考 不分卷 (民国)赵洪绳武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一册 美国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民族大融合中,各个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
追溯最早家谱的产生为口述家谱,资料显示:“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家谱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发展也是根据历史朝代的政治体制来进行兴衰交替的演变。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家谱的起源吧。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的局面影响,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后,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
周代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族”本来只是 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但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享有特权,其死后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 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便渗进了主从尊卑的阶级斗争里,其功能也是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
“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 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 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
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 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也泛滥起来,这也是利益驱动所致。
五代以后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起来,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
具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踪溯源、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宗族的作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家谱的作用已经上升到规范族人行为准则的一种约束力,其姓氏文化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为现在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民间史料。
总之,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已经成为历史学家探究真实历史的考证资料,它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改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到士族再到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家谱的作用:是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11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12华侨史资料。我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研究家谱的现实意义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赵氏的族谱现在何处?
本文2023-10-03 12:40: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