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到底为什么要续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中国人,到底为什么要续家谱?,第1张

因为中国人很注重传承,而家谱它记载着整个家族从建立开始,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初衷和过程。毕竟一个国家有历史,一个家族也有自己家族的历史,而且家谱一般都记载着每一代人的姓名和一些事迹,所以说传下来是比较有意义的,也可以追溯到自己是从何而来的根本。

所以很多大家族里一般都有家谱,家谱是这个家族的根之所系。有很多家族里面对家谱是非常看重的,并且还为自己的祖宗修建祠堂,并且每到节日就会去祭拜他们。其实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习俗,毕竟生而为人都是有先有祖先才有自己,所以要心怀感恩,不忘初心。家谱可以寻祖归根,树有根,水有源,小孩经常都会问的一句话,就是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而家谱就可以诠释这一切。

但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家谱也是一个让人比较陌生的东西,因为很多人家里的家谱都只会传给长子,而且并不会将他经常拿出来翻看。甚至是有些人虽然家不在家中,却会断了家族的记载,这就是现在人忘性很大的一个原因,而且现代社会人生活节奏加快,并不会特别在意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老古董”思想的东西。

但其实家谱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家谱来梳理庞大家族的血脉走向,什么关系是人的第1种关系,也是家族中最看重的关系。而且有家族的家族中一般都是有家训的,而家训一般都是能够激励人,并且是有强有力束缚性的。这样也能更好的教育下一代,而且有信仰的人一般内心都会比较独立且自信,所以这对教育后代也有非常大的帮助。相比之下家谱也是一本非常好的正面教材,他可以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学习优秀的祖先事迹也可以作为激励孩子以后成长做人的方式。

根据传统习俗,家谱一般应该放在老人那里,以表示对祖先的敬奉。如果儿子生了儿子,老人可能会考虑让儿子将家谱请到自己家供奉。

但实际上,家谱放在谁那里并不固定,主要取决于家族的内部安排和习俗。一些家族可能有专门的家族长老负责保管家谱,而其他家族则可能会选择将家谱放在家族成员的家中轮流保管。

总之,家谱的存放方式因家族的具体情况和传统习俗而异。

家谱是靠语言传播、沟通,将史料传下来的。

在我国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谱也是靠口传的,口传家谱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家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强烈的家族观念,还流传和遗存着口传家谱的文化习俗,例如彝族、哈尼族、佤族、普米族、拉祜族、白族、纳西族、苗族等。口传家谱大多数连名家谱,上一辈名字的后一二个音节是下一辈名字的前一二个音节,既能区分辈分,又便于口传,易于记忆。

家谱的意义。

家谱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育,它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着根本区别。

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很有限,范围也不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效补充。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社会科学等都有很大帮助。

客家传统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客家语言

中国在语言方面主要分为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及印欧语系其中汉藏语系中包含了我国主要的语言:汉语至于客家话是属于哪一个语系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属于汉语十一支系(方言)之一因为它具有汉语的语言特点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但是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原始阿尔泰民族的[通古斯语"但是无论它属于哪一个语系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来源于最远古的中原的语言因为时至今日在客家话中仍能找到很多古音

客家饮食习惯:客家民系很讲究古风有很多传统习俗年初一吃羹汤正月二十[天穿日"做米果糖食二月十五日花朝吃擂茶惊蛰炒豆子清明染青精饭立夏酿豆腐吃米粉肉端午节粽子鸭蛋六月六烧酒狗肉新谷登场荐新七月七乞巧吃瓜果中元节杀鸭祭祖先八月中秋花月饼剥芋头重阳薯包米果十月初一糯米油糍腊月初八腊八粥二十四送灶神过小年除夕油炸糍粑--过年过节如果没有这些就没有节日气氛这些习俗还寓教于乐灌注了很多知识和期望:年初一吃羹汤有葱蒜芹这些青菜葱表示聪明灵通蒜则表示精打细算花销得体芹是要求一年勤劳年年勤劳惊蛰炒豆子是提出灭虫 炒豆如炒虫中秋剥芋头喻剥鬼皮带有宗教色彩

古代遗留下来的风俗有的渐渐不合时宜须予改进比如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而客家的喜庆宴席周到趋于繁琐殷勤接待趋于疲劳[轰炸"一餐饭有的长达数小时先茶点继面点后冷盘最后热菜茶点面点与正席之间百无聊赖客套话反复讲过初次见面的人都成了熟客

出嫁当天不吃饭:在井冈山客籍民间居民中流传着这么一个风俗习惯:姑娘出嫁的当天随身带好在家煮熟的鸡蛋猪肉之类的食品到婆家后躲在新房里不出门当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饭无论家人怎么诚心相请哪怕是把饭菜送进新房也不会吃上一回而是吃着自己带来的食物以示节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肴敬孝给公公婆婆食换得公公婆婆的爱戴换来长年全家和睦过日子这一风俗习惯直至今天新娘出嫁到婆家还是一直坚持吃完自己带来的食品为止

过年前后井冈山土客籍居民有一系列活动:

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居民家送灶神过小年十二月三十日居民家等灶神送等灶神均要打米果烧香烛烧纸钱燃爆竹等

十二月三十日为过年一年四季在外做工学习工作的人都要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除夕年饭又称[团圆饭"是全家人最丰盛的一顿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互相敬酒互相祝福近些年来饭后一家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文艺晚会显得亲情十分浓厚

三十日那天民间居民还要到菜园里摘些青菜回家把它插在大门旁边有的还放到厅内的香桌上以示来年纳财

还有正月初一那天居民全部吃斋每逢大年初一早餐民间居民非但不吃大鱼大肉在餐桌上连一丁点飞禽走兽的肉星都看不见全都是斋菜就连大年初一早洗脸漱回的水都不倒掉要用桶盛起来初一燃放的鞭炮满地大红大吉当天不能扫地也以示大吉大利聚财进宝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省永定县是极富东方色彩的山村民居建筑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傲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客家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其中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憾人心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楼内冬暖夏凉土楼格局的恢宏不仅展现了客家人的智慧还反映了客家人淳朴的民风

独特的客家文化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们在辛勤耕耘创立新的家园的过程中不断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畲黎瑶等族)融合不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而且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文化的最鲜明特色在于:

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如果你有机会翻开客家人的族谱或者观赏客家民居的门联会发现各家各户都有着中原的郡望如陈姓出于颍川李姓出于陇西王姓出于太原或琅邪谢姓出于陈郡或陈留何姓出于庐江黄姓出于江夏杨姓出于弘农等等这类家谱的记载有的虽经不起推敲但却说明客家人从心底深处以来自中原而感到自豪在迁移和开发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靠着[崇正"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困苦建成了自己的新家园以台湾客家新移民为例他们一方面依赖与弘扬客家原乡文化如[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顽强地沿用方言乡音,并按原乡的家族和宗族形式重新组织家族和宗族民居建筑也仿效原乡的形式另一方面恪守中华文化共有的礼乐教化弘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优良传统当荷兰法国日本侵犯台湾时他们坚持民族大义高举爱国保种的旗帜与入侵者展开拼死抗争涌现了刘永福邱逢甲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客家人增了光为中华民族添了彩!现在许多创业有成的客籍华侨在总结自己何以成功时也觉得是得益于客家崇正精神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接受和发扬客家崇正精神他们一次次携儿带孙回到大陆原乡祖籍地乃至中原发祥地寻根认祖并发起一次次公祭客籍母亲河的活动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人特别看重读书人有[茅寮出状元"之谚在客家人看来要想改变境遇惟一办法就是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只有通过读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跻身于官宦行列才能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所以家境再困难即使是讨饭也要供子弟读书作为客家人的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这样写道:[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州客籍人--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学费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200多块钱直到后来我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为了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客家人往往集中全家族全宗族的力量来培养子弟读书到过客家地区的人一定会发现在其家族祠堂前立有许多石旗杆那便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明证那些石旗杆是族中子弟中举人中进士的标志有多少石旗杆就说明族中有多少人获得了举人进士之类的功名

守望相助崇尚节俭客家人讲究一个[义"字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他们认为要想在新的客居地立足必须面对重重困难团结互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们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要求客居他乡的同族人或同宗人精诚团结而且信奉[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值得十人当"[帮来帮去石头变豆豉"由于客家人崇尚团结直到今天在客家人的婚丧红白帖中还保留了用[帮"字的古风客家人很能吃苦[一条扁担走天下"是其坚韧顽强精神的真实写照客家人还有崇尚节俭的美德有这样一条谚语:[山精山角落新衫底下着"说的是客家人把旧衣服套在新衣服上穿以旧衣保护新衣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节俭

农历六月六风俗有晒秋节、天贶节、晒谱节、洗澡节、晒红节、禾苗节等。

1、晒秋节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天贶节

北宋真宗时,诏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谓此日乃神人降天书之日,并于岱庙修天贶殿。六月六为天贶节,寺院藏经阁在这一天要进行翻检暴晒,后来沿用到民间。百姓们认为六月六晒衣服、晒书籍、给家畜洗澡,能使衣服晒后不蛀,书籍晒后不霉,家畜洗后不生虱子。

3、晒谱节

农历六月初六,农村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习俗,同时是中国传统的“晒谱节”,我国民间流传着“六月六,晒家谱”的习俗。当天,有家谱人家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晒谱祭祖活动,一是为了团结宗亲,二是教育后人勿忘先祖,更深地了解自己的姓氏文化。

4、洗澡节

每年农历六月六这一天是水族的洗澡节,只有独山县温泉乡的居民有条件过。水族同胞从五六十里地外赶到温泉乡的温泉洗澡,多则上万,少则数千,热闹非凡。

5、晒红节

西向客家人仍保留着过“六月六”的习俗,并称之为“晒红节”。每年当天,凡嫁出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团聚;各家各户拿出衣物、棉被、书籍曝晒。人们开展祭祀活动,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6、禾苗节

桂东是种中稻地区,农历六月,正上禾苗生长的旺季。所以,桂东的先人把“六月六”这一天当作“禾苗节”,世代相传,利用舞稻草龙、抓“虫王”、祭“田神”等形式来祈求五谷丰登。

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霞浦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若遇副谱丢失,有事要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旧时一些宗族修谱,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谱告成后,还要造灵厝、做功德,请和尚法师观灯;观灯时造3座大灵厝(纸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设一些黑龛,供无子孙后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福建省连城一带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图”(即写在布上的族谱)。行仪时,本族男丁都要到场,先是“新丁上图”(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谱),上图之家要给执笔者一个红包,并烧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头猪羊置于下厅的支架上;继而是鸣锣击鼓放鞭炮;最后会餐,座位严格按辈份排列。族人围坐喝酒谈心,气氛很好。连城人把正月“拜代图”的宗族聚会称为“闹花灯”。

家谱不是谁都能随便接走的。根据习俗,在宗族中家谱只能传给嫡长子,如果别的兄弟也想要的话,只能是复印件,还要经过嫡长子的同意,嫡长子的是原件。在宗族中,修家谱要大家共同参与 修好的家谱原件由嫡长子保存,嫡长子在家族中的的地位最高。

你好!你找的是不是这篇文章?

《中国人,为什么必须有家谱?》

清明,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先人和祖宗的节日,我们在这一天进行庄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追思、怀念、感恩和不忘本。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先人和祖宗是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却正在淡漠甚至忘记。中国人血脉传承那个最重要的载体正在消亡,这便是家谱。

家谱被中国人丢了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家谱到底有什么用?那种价值,是根本性的。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

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查阅中国历史,但凡国势强盛、社会安定的朝代,从皇家贵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谱或族谱为一件大事。现今国运昌盛,经济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正是修撰家谱的恰当时机。

在这个清明佳节,愿中国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能拥有一本自己的家谱,使自己的根得以延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中国人,到底为什么要续家谱?

因为中国人很注重传承,而家谱它记载着整个家族从建立开始,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初衷和过程。毕竟一个国家有历史,一个家族也有自己家族的历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