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吕氏家谱
我们家也是从山东过来的,现居吉林。族谱文革期间被毁,我爷爷只跟我说过一次,印象中有:登州府、吕家村、上吕、中吕、下吕之说,我们这一支是中吕,上中下原本是一支,有吕氏祠堂,后由于某种原因分开了。
前段时间爷爷得了脑梗,现在是口不能言,没法问,唉……
吕氏现在约有三百五十万人,在全国的分布如下:
(一)河南省 吕氏源于河南,古代夏虞之际,禹封伯夷为吕侯建吕国于南阳西,太始祖吕尚生于河南汲县姜塬(今卫辉市太公泉),于周初被封于齐(山东)二十代七百四十年为君。今留居河南的吕氏有三十多万人。
(01)偃师寇店支
(02)新安县支
(03)嵩县宋岭支
(04)登封吕岗支
(05)孟津翟泉支
(06)偃师牙庄支
(07)泌阳县支
(08)孟津东吕庙支
(09)洛阳西吕庙支
(10)孟津吕家村支
(11)孟津孟庄支
(12)罗山县支。
(二)广东省
(1)广州市及附近南海、佛山、高要等市、县,有吕氏数万人,解放前就有“八大家”,广州有宗祠。
(2)广东潮州、潮阳市、澄海市,吕氏数万人。大部分是蒙通、贲简、大防系列。
(3)湛江市郊大平镇始迁祖象星公,乃蒙正公之后裔。
(4)茂名鳌头镇、高州分界。始迁祖吕荣、吕迁兄弟,成化八年由福建上杭曹田江下村迁广东韶州府翁源县牛岗坝,再迁高州茂尔分界苫草堡南山村。
(5)化州中垌,始袒斌敬公于明成化年间由福建上槁县迁陆川再迂化州中垌之黄垌根,二世文政公,生四子:万一、万二、万三、万清,后裔近千人。
(三)广西僮族自治区 吕氏以陆川、平南、玉林、宾阳、博白、北流及迁到广东廉江、吴川等县的宗亲为一大支,人数逾10万人,
(1)宾阳吕氏5千人中,有3千人的祖先是南宋光宗初年从山东青州府琅邪山耀鸭塘迁来的。始祖树荣公住中华镇下乔村。宥辉公再迁大桥镇罗江吕村,现有七百余人,从宥辉至今已21代。
(2)陆川县现有吕氏人口四万七千多人,几百年间迁出的人数与留居的相等。因为多子的几乎都分出去占籍,自谋出路。
(3)平南县,有吕氏一万余人,与陆川同为蒙亨、夷简系列,同为七十六世太德公之后,属 郎怀礼之后,比陆川吕早到广西数十年,玉林樟木吕氏数千人也是四郎之后,八十三世以期生五子,长子为阎公,号厚道,与陆川迁善公同为八十四世,现在与陆川吕氏联谊甚亲密。
(4)博白县吕氏四千多人,由陆川迁来的。而从博白迁合浦、灵山、钦州、防城的有七千人之多。
(5)北流县,吕氏五千多人,仅山坪村就有四千多,均从陆川迁来。
(四)安徽省 一支,宋初六十一世祖吕龟祥和寿州,便从洛刚迁居寿州(今安徽风台),了孙遂为寿州人,蒙亨公夷简公,公著公皆出寿州。其后嗣希杰,於哲宗二年为金陵宁国府(属安徽)旌德县知事,后人以希杰为金陵始祖。另一支(据安徽寿州吕氏家谱)为吕不韦之后嗣。
(五)山东省 为太公立围之地。吕氏不少于三十万人。连系上有族谱的为吕蒙亨一一夷简一一公著一一希哲——复问——本祥系。蒙亨公之十一世孙伯达公于洪武四年由莒州沂水迁霁邱山偏屺口(今山东省梁山县吕屺口镇)为始祖裔孙多居梁山县境、少数分迁嘉祥县、郓城县、汶上县、济宁市、肖县和河南台前等地。从始祖至仿已传至二十五世,达一万五千多人。
(六)福建省 两大宗支,一是泉州南安县占公竟茂(十八世)之后。另一支是闽西始祖大德公,1178年(宋孝宗泞熙五年)生丁安徽旌德县,足蒙亨——夷简——公绰——希杰一
一求一这个系列。 。
(七)台湾省 有三万吕氏,台北、新竹桃园县等儿处吕氏宗亲会,回大陆控亲祭祖。
(八)香港特别行政区 有两万吕氏,粤桂闽出去的都有,也组成宗亲会。
(九)新加坡 吕氏宗亲会,有2500人参加,出会刊,与陆川有联系。
(十)泰国曼谷 有吕氏四万人,有客家报,华侨报。首相川吕沛即吕基文,祖籍福建南安。
(十一)马来西亚 有吕氏宗亲会于槟城,吕氏四千人。
(十二)港、台、新、马、泰 吕氏联谊会有过聚会,只联欢会餐,出会刊。
(十三)江西省 全省不少于十万人。九江附近一个镇就有五千人,瑞金修了《吕氏族谱》有数千人,赣南兴国一带吕氏甚众,兴国县尚公九十八代嗣孙宗法公汇编了《吕氏族谱》裔水《行钧公推、拾二子联修四大房(珍元、梦奇、德熊、时思)分支图表》。
(十四)湖南省 吕氏也不少于l O万人,爵乐家吕骥就赴湖南人,汀南多一些。从福建迁米的也不少,支系不。
(十五)湖北省 吕氏约二、三十万人,钟祥县绝大部分姓吕,支系不祥。
(十六)江苏、浙江 也有数十万吕氏,分散居住,很难联系。店代吕延之为浙东节度使,有子孙在金华定居吕祖谦是南宋定居金华的。在扬州,见到吕氏姑姐,云是镇江人,世系不明,南京附近江宁、上元、大德之长子迁回来,子孙不少。
(十七)山西省 河东郡乃我吕氏发祥之地,永泳、芮城,吕洞宾故乡老吕多,吕梁地区分散居住,估计山西有三、四十万自不伐公入晋至唐宪宗吕镇迁洛阳,刚好一千年,故全国各地吕氏门联都写“河东家声”。
(十八)辽宁省 海河县是全国政协副主任、上将吕正操故里。吕东也是海河人,大连附近有吕村。
(十九)四川省 有吕氏数万人,仪巴东县就有五千人集居。其他地方联系不上。
(二十)云南、贵州 吕氏分散居住,有大防公后裔迁云南。大德公三子情礼后人也有迁云南的。
(二十一)陕、甘、宁 吕氏不少。西谅国王吕光之后也会有,是另一支吕氏。
前言
序言一 崔慕岳
序言二 崔灿
序言三 徐金星
凡例
洛阳
一 邵氏家谱
二 潘氏家谱
三 乔氏家谱
四 刘氏家谱
五 乔氏族谱
六 白居易家谱
七 卢氏家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洛阳徐家营崔氏族谱
十 韩文公家谱(天治门后裔)
十一 郭氏家谱
十二 金氏家谱
十三 周氏宗谱
十四 黄氏家谱
十五 张氏家谱
十六 谢氏宗谱
十七 西王村孙氏家谱
十八 洛阳蒙古族李氏家谱
十九 许氏家谱
孟津
一 乔氏家谱
二 孟津王氏家谱
三 乔氏族谱
四 朱氏世谱
五 卢氏家谱
六 孟津李氏家谱
七 薛氏族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杜氏宗谱
十 创修吴氏宗谱
十一 梁氏家谱
十二 李氏家谱
十三 萧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家谱
十五 丘氏家乘
十六 李氏家谱
十七 追远堂李氏家谱
十八 河阳薛氏族谱
十九 李氏宗谱(五门)
二十 小浪底贾氏宗谱
二十一 赵氏宗谱
二十二 赵氏家谱
二十三 屈氏家谱
二十四 许氏家谱
二十五 卫氏家谱
二十六 卢氏族谱
二十七 卢氏宗谱
二十八 王氏宗谱(豫西太原王氏家乘)
二十九 畅氏家谱
三十 孟津任氏族谱(四门)
三十一 孟津衡水韩氏宗谱
三十二 孙氏家谱
三十三 赖氏家谱
三十四 吴氏家谱
三十五 和氏家谱
三十六 栾氏宗谱
三十七 陈氏家谱
三十八 崔氏宗谱
三十九 高氏旺公世系妯娌村宗谱
四十 杨氏宗谱
四十一 刘氏世系谱
四十二 孟津孙氏宗谱
四十三 郭氏家谱
四十四 张氏宗谱
四十五 孟津杨氏宗谱
四十六 李氏宗谱
四十七 韩氏宗谱
四十八 杨氏宗谱
四十九 何氏族谱
五十 李氏族谱
五十一 周氏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宗谱
五十三 孟津县花园村孙氏家谱
五十四 周氏宗谱
五十五 梁氏长华支谱
五十六 赵氏宗谱
五十七 孟津横水崔氏家谱
五十八 孟氏家谱
五十九 郭氏家谱
六十 尚氏家谱
六十一 李氏家谱
六十二 谢氏宗谱
六十三 安氏族谱
六十四 王氏家谱
六十五 吕家村吕氏家谱
六十六 陈氏家谱
六十七 孔氏家谱
六十八 孟津任氏族谱五门
六十九 邱氏家谱
七十 林沟村郭氏家谱
七十一 李氏族谱
七十二 袁氏族谱
七十三 卢氏宗谱
洛宁
一 张氏家乘
二 张氏家谱(世德堂)
三 郑氏家谱
四 韦氏家谱
五 赵氏世系总谱
六 邢氏族谱
七 雷氏家谱
八 杜氏家谱
九 韦氏世谱
十 杨氏家谱
十一 王氏家谱(三槐世第)
十二 王公家谱
十三 谢氏宗谱
十四 宋氏世谱
十五 夏氏家谱
十六 田氏家谱
十七 焦族家谱
十八 杨氏族谱
十九 马氏世系族谱
二十 张氏家谱
二十一 亢氏乾门世系家谱
二十二 上庄王姓家谱
二十三 郭氏宗谱
二十四 韦氏家谱
二十五 段氏家谱
二十六 薛氏家谱(河东世第)
二十七 白氏历代家谱
二十八 卫氏家谱
二十九 王范镇陇西氏家谱
三十 魏氏宗谱
三十一 陈吴张氏族谱
三十二 杜氏家谱
三十三 张氏宗谱
三十四 张氏族谱
三十五 洛宁谭氏族谱
三十六 牛氏家谱
三十七 杨氏家谱
三十八 韦氏家谱
三十九 李氏家谱
四十 贾氏族谱
四十一 张姓家谱
四十二 张氏家谱(清河氏)
四十三 司马氏族谱
四十四 孙氏族谱
四十五 王氏家谱
四十六 李氏家谱
四十七 韦氏家谱(三门支谱)
四十八 完颜家乘
四十九 赵氏家谱
五十 曹氏家谱
五十一 白氏家族历代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家谱
五十三 城村张氏族谱
五十四 西林张氏世系考
五十五 韦氏家谱
宜阳
一 魏氏家谱
二 洛阳(宜阳)裴氏家谱
三 王氏族谱
四 宜阳吕氏宗谱
五 薛氏长门家谱
六 李氏家谱
七 刘氏一脉家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仝氏宗谱
十 周氏家族志
十一 凡村张氏家谱
十二 张氏族谱(宜阳县三乡东柏坡支下河西分支)
十三 崔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宗谱
新安
一 雷氏宗谱
二 裴氏族谱
三 新安吕氏宗谱
四 新安古氏七修族谱
五 田氏家谱
六 孟子后裔新安支谱
七 姬氏宗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王氏族谱(四世五门景祖之后)
十 高氏宗谱
十一 韩氏宗谱
十二 庞氏新安支派家谱
十三 聂氏族谱
十四 高氏宗谱
十五 郑氏宗谱
十六 高氏宗谱
十七 新安孟氏卓公支谱
伊川
一 程子宗谱
二 河南程氏正宗世系
三 刘氏族谱
四 伊川县古城村吴氏家谱
五 周氏宗谱
六 范氏家谱(伊川忠宣房系)
偃师
一 锁氏家谱
二 兰氏家谱
三 黄氏家传
四 曹氏族谱
五 梅氏家谱
六 萧氏家谱
七 曲氏家谱
嵩县
一 嵩县王氏宗谱
二 嵩县宋氏族谱
三 河南嵩县宋岭程氏支谱
四 卞氏宗谱
五 韩文公家谱
栾川
一 李氏宗史
汝阳
一 汝阳县吕氏宗亲志
固始
一 固始裴氏宗谱
巩县
一 李氏族志
跋
。(一)黄县吕氏1、大馒头石吕氏。明代向山东移民始于1380年八月,而且是移于鲁中,鲁南。史料并无向胶东移民的纪录。根据黄县大馒头石始迁祖吕德明约明洪武元年(1368)自云南大理大槐树庄,迁至黄县丰义馒头石看,他要么是元末红巾军毛贵征山东失败后,流散山东各地的红巾军的将士。要么是明代的军户,要么是为明军服务随明军来黄县的匠户,明朝最初的兵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跟随朱元璋起兵征战的淮南子弟,二是方国珍等割剧势力归降之兵;三是有罪臣民被判罪充军江南人。这些人成为军人后,世代为军,编入各个卫所,其家属也随军人居住,每个军人都拥有一份土地,根据当地军事活动的多少,轮番战守或耕种,称做军户。明期的户籍制度与中共的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两元化类似,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三元化。从农村到城市,所有的人户都处于政府的严密控制之中,不得擅自变动,不得随意迁居或外出,出门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2、黄县还有吕许明洪武年间,从山西南兰(大)柳树鸭子湾迁至黄县城东南居住。到第七世吕宁、吕斯义、吕奉先兄弟三人移至黄县城西北地居住,定名“吕格庄”。黄县这两本吕谱是二百多年后撰修的,因年代久远,迁入的时间难免出现误传。3、吕德明迁巨野后裔。1392年二月,明政权二丁抽一,三丁抽二陆续徒山东登、莱诸府贫民无产业者5635户约47万人入东昌、兖州等处编籍耕种。1407年(明朝永乐五年),吕德明的儿子吕聪奉上命移居巨野县杨官屯。历经几百年繁衍,杨官屯吕氏成为鲁西大族,其后析出多支,迁播到江苏沛县,荷泽市牡丹区、郓城县和嘉祥县等地。(二)莱州是今多宗吕氏的父邦母土,是它养育了东莱吕氏的先人。(附招远市庙后吕家)1军寨址吕氏。东莱吕氏迁走后,留居军寨址的吕氏析出几支逐歩迁出军寨址村,军寨址村空留五代周户部侍郎吕梦奇公墓和“蒙正故里”古碑,并无有吕氏居住。军寨址后裔吕袓彦1369年(洪武二年),因和掖县城中王姓缔结姻缘,在城里置买房产迁居莱州城东北角,为居城始祖。清末的工部尚书、外务部尚书吕海寰是其后裔。据地方志记载,吕袓彦有后裔清代从莱州城迁回军寨址居住。2,莱州金城镇乌盆吕氏人口最多,是当今莱州吕氏大族,后析出金城、神堂两脉。村碑记载是明宣德年间从四川迁入的。据莱州地方史资料统计,莱州及附近的几个县市66个明代四川移民村中,莱州占49个。成因是明政权为抗倭及防备辽东战事,在莱州设置莱州卫、鳌山卫、灵山卫,并有雄崖所、浮山前所、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随着明中期卫所制松驰到废除,原卫所的四川官兵及其家属逐留居莱州立村。3、招远市庙后吕家也是从四川迁入的,始迁祖是四川绥定府太平县黄钟堡人,于1369年(明洪武二年)开走,路上历时一年才迁入招远,显然是跟随明军边打边走所致,也应该是军户。庙后吕家后裔散居栖霞方山,招远各地,为招远吕氏大族。庙后吕家家谱“金陵四川省绥定府太平莆田县黄钟堡”迁出地引人注意。笔者检索四川地名变化,绥定府太平县黄钟堡是今四川省万源市黄钟镇。太平原是四川的县,现降格为镇。金陵是南京,莆田县自古属福建,是明、清兴化府治所。笔者揣测,清代修谱者因相传之误,把几个祖源地混在一块了。这支吕氏可能是金陵吕从庆迁闽再转迁四川的后裔。也可能是晋江吕氏迁四川的后代。名人吕铎、字金声,由扙贡身阶,先后历任明潭州州同(今长沙)、彰德府知事(今安阳)。4、莱州流民。隋改光州为莱州,领九县;宋、元皆沿。明升莱州为府,辖平(度)、胶二州及掖、潍、昌(邑)、高 (密)、即(墨)五县。莱州(指今莱州市)地处莱胶平原与胶东丘陵接壤,和平年代民众居莱胶平原耕种,动荡年代则举家迁住胶东丘陵讨生活。由于莱州是州府治所,又地处平原与丘陵的特殊地理位置,这里成为流民的驿站,因此,不能排除今部分莱州市吕氏人云亦云,说祖上明代由四川、云南迁来的。元末战乱颇繁,民流离失所远走他乡,明立国初,在各地设抚民机构,招抚因灾荒或避兵的流民。对归籍者,给耕牛、种子、口粮,免流民复业税,不归者由流入地政府给闲田入籍。地方政权为生产恢复,田赋增加,府县升格除千方百计招抚本地流民回藉耕种外,还会不择手段的向上级隐瞒居民乡藉,把本地居民录入流民册以享受“钞备农具,三年不纳税”政策。遇上级普查到人丁与黄册不符时,地方政府会把多出的人丁说成收置不久的流民。他们暪报户口相习成风,里欺县,县欺府。人口普查官员往往从中勒索,凭由地方官吏作弊。在黄册制定的第二年,户部就向朱元璋报告:“ 天下郡县所进赋役黄册,丁粮之数,类多错误。”这说明各地都存在变乱黄册的现象。有些莱州土著吕氏后代以黄册所标载代代相传,到清代修谱时认误为真而说成明代由四川迁入的。(三)文登吕姓人口众多,居胶东县级市之冠。文登吕姓大都居住在吕家集周围。1、撰修于1735年(清乾隆元年)的《吕家集族谱》说:吕氏自河南新安徙北直三河(今河北三河市),至元末复流寓文登。始祖吕万,元末徙文登。吕万以下世系失考,其后裔吕霜明代迁居吕家集。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吕氏宗谱》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
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吕冯村位于北沟镇东北部,东与曲家沟为邻,北与上口高家接界,西和王李连边,和三个村相距均一华里左右。南边翻过一道山耩即是上魏家。明朝建文7年,吕姓从小云南迁来此地定居,以姓氏命名吕家村;明朝建文10年,冯姓从本镇草店迁来,以姓氏命名冯家村;清朝康熙年间,另一支吕姓从黄县王屋吕家迁来建村,以姓氏命名东吕家,原吕家更名为西吕家。1947年冯家、东吕、西吕合并为一个村,取名为吕冯。该村现有130户,371人,560多亩耕地。
据村中老人讲,过去吕冯村有三个关帝庙,冯家在村东盖了一个,有一间房大小;西吕在村西也盖了一个有一间房大小的关帝庙。最大的是东吕在村中盖的关帝庙。庙门朝东,两排房连在一起,前厅用来烧香,后厅塑有关公和关平、周仓的塑像。三个关帝庙在文革时期都被拆除。
村中过去还有个东吕家祠堂,祠堂正房有三大间,里边挂有家谱,摆有供桌,桌上有四个大蜡台。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到初三,正月十三到十六这几天,祠堂里点上蜡烛,吕姓人每天早午晚三遍到祠堂上香,异常隆重。祠堂大院里有个西厢房,里边放有祭祖和吕姓人抄办丧事的用具。吕家祠堂房屋仍在,成了村里的仓库。
东吕关帝庙和祠堂是吕人国捐资盖的。吕人国小时候给人看牛,家里很穷,十几岁闯关东,给一个美国人看孩子,一看就是十几年,因忠诚勤快,深得美国人的信任和青睐。美国人回国后,停了几年,其儿子要到中国做生意,美国人告诉儿子:“你到中国做生意,必须找吕人国帮忙,他是一个很值得信赖的人。”儿子到中国后,费尽周折,找到吕人国,在东北成立英美烟草公司,任命吕人国为董事长,东三省的烟草生意由吕人国全权打理。吕人国不负所托,把生意打理得红红火火。
吕人国发财后,不忘家乡,为村里建了关帝庙、吕家祠堂和学校。学校坐落在村东,有5间正房,3间厢房。现在,学校的房屋成了村里林业队的仓库。据说,吕人国还捐资建了吕冯村南耩上茶棚庙的前殿。
吕冯村还有弟兄两个非常有名,哥哥吕长善,又名吕村夫,十五岁参加革命,曾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少将军衔,后任中央总政群工部部长。弟弟吕长涛,师级干部,转业后任成都铁道部副部长。
吕冯村附近有南王绪遗址、蓬莱海防遗址、蓬莱沿海烽火台群、蓬莱阁旅游区、长岛旅游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蓬莱海参、蓬莱赤甲红、蓬莱地生子、蓬莱加吉鱼、蓬莱葡萄等特产。
山东吕氏家谱
本文2023-10-03 12:14: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4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