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化县石壁称为“客家祖地”,为什么?
福建省西部边陲的宁化,是一个神奇、神秘、神圣的地方。建县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古称黄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今名。全境2368平方公里,35万客家人。
宁化,是三江(闽江、赣江、汀江)之源。这里是客家民系孕育的中心,是客家摇篮,是世界客家人的总祖地。有神圣的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有祀奉客家祖神牌位最多的玉屏堂,是客家人的圣地灵源。
一座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屹立于宁化石壁盆地中央,它就是世界客家人的圣地灵源————客家人的总家庙石壁客家公祠。
公祠祀奉着“客家始祖神位”和160客家姓氏始祖神位牌有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陈列馆、藏谱室,有碑林、姓氏碑廊。它告诉你这里是许多客家文化的诞生地,这里涵蕴着、释放着“客家魂“,这里是客家摇篮、客家总祖地。如今之石壁是寻根觅祖国统一的终点站,是探寻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的溯源地,是缜终追远倾表孝心的祖堂,是领略客家历史、教育后辈、弘扬客家精神的课堂。
石壁客家公祠文博阁的族谱馆内,陈列着众多的客家谱牒和姓氏资料。在石壁和宁化各地有着数百座姓氏宗祠各姓氏都保存着自宋代至今的族谱家乘,还有唐宋以来的开基始祖的坟墓,它们都翔实地记载族姓的源流。
客家人口较多的姓氏有200种以上同宁化及石壁的渊源关系,这些姓氏的人口占客家人口80%以上。他们的祖先来自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甘肃安徽、湖北、江苏等地。是由“永嘉之乱“”黄巢战事”“靖康之难”陆续离开故土南迁的,而最早的自东汉便入驻宁化。但是绝大部份是唐中叶至南宋期间。
客家先民在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这方“世外桃源”孕育成客家民系之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宁化已定居数百年或数代的“初生”客家人,又卷起包袱往闽西、广东东部大批迁移。客家民系形成之后的南宋开始自宁化外迁的客家人,占了宁化外迁姓氏的80%,达150姓以上。他们陆续播衍到国内十余省市区,宁化客家儿女遍天下。
宁化及其石壁被客家人视作客家和非客家的里程碑,因此在宁化的开基祖或自宁化外迁的祖宗,大多被其后裔奉为始姐或一世祖,于是,宁化及石壁被学者定位为客家祖地。
1、古田会议会址
位于古田镇溪背村,原系廖氏宗祠,建于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为四合院式建筑,有庭院、前后两厅和左右两厢房,建筑面积为826平方米。1917年,建立古田第一所小学——“和声小学”,1929年5月红四军进驻古田后把“和声小学改名为曙光小学。
2、文昌阁
中共闽西“一大”会址——文昌阁,坐落于蛟洋镇蛟洋村,建于清乾隆六年至十九年(1741~1754),历时13年建成,为宝塔式土木楼阁建筑,是福建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杭川古建文庙(又称上杭文庙)
坐落于上杭县城东门学坪,又称孔庙、儒学、学宫,始建于1223年(宋嘉定十六年),到2009年已有786年的历史。整个孔庙端庄雄伟,巍然壮观,布局严谨,气势宏大。庙宇高阁飞檐,殿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其建筑与雕塑技艺极为高超,有“古建堪称‘世孤例’,宫体殿式臻造极”之赞誉。
4、周公塔
周公塔,又叫三元塔,坐落于上杭县中都镇上都村三元岭。该塔是1627年(明天启七年)汀州巡道朱大典路过此地,捐资倡建。塔系砖木结构,七层八角形,高20余米,有木梯相通,层层开窗,称“空筒式结构”,登楼可俯瞰汀汀和杭城风貌。
总序
前言
第一章客家与客家问题研究
一、话说客家
二、“客”从何来
三、客家:是单元一系,还是一系多元
四、关于客家研究
第二章客家迁桂的历史回顾
一、秦至五代十国(前221—960年)
二、两宋时期(960—1279年)
三、元代(1271—1368年)
四、明代(1368—1644年)
五、清代(1644—1911年)
六、民国(1912—1949年)
第三章广西客家的分布现状
一、广西“客家”正名
二、客家在广西的分布
南宁市崇左市
柳州市
来宾市
桂林市
梧州市
贺州市
玉林市
贵港市
北海市
钦州市
防城港市
河池市
百色市
三、广西客家的分布格局与特点
第四章广西客家的宗社情结
一、怀土不重迁
二、敬祖崇根本
祖公堂
祖先墓
祖宗言
三、家庭、家族、宗族、社团
家庭
家族和宗族
社团
“一家人”和“自家人”
四、族谱——宗社的史志
谱牒评说
广西客家谱牒的修纂
广西客家谱牒举例
谱牒中的训诫、规约
五、祠堂——宗社议事办事之所
广西客家祠堂概况
议事、祭祀和讲训
蒸尝、兴学、济困
第五章广西客家的经济生活
一、开拓深山荒原的大军
蛮烟瘴雨“大法场”
招抚流亡,垦辟荒原
二、创业兴家的门道
勤俭耐劳,努力奋进
诚信睦邻,立足兴家
一业开头,诸业并举
勇于开拓,善于经营
三、以农为本,种养为先
农为根本
养殖兼营
四、山林经济的开发
开山造林和木材出口
山货经济作物的开发
矿产开采与经营
五、粤闽商人中的“客家帮”
粤商足迹遍八桂
广西客家与圩市贸易
南北“二罗”说闽商
六、客家妇女——屋里屋外“半边天”
客家“晡娘”
大脚撑起“半边天”
第六章广西客家的文化习俗
一、生育、婚嫁、寿诞、丧葬
生育
婚嫁
寿诞
丧葬
二、衣着、饮食、居住、出行
衣着
饮食
居住
出行
三、年节礼俗
小年夜
除夕与新年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元节
中秋节
冬至节
其他节日
四、神灵崇拜与宗教信仰
自然神的崇拜
会神的崇拜
宗教信仰
陋习与禁忌
五、俗谚与歌谣
俗谚
歇后语
童谣
山歌
第七章、广西客家与周邻居民
一、“土人”辨识
二、“土”“来”关系三部曲
“上”“来”相聚
“土”“来”相斗
“土”“来”相识
三、“土”“来”交流与认同面面观
通婚与认亲
语言的交流和变易
风俗习惯的相互吸纳
民系或民族属性的转化与认同
促成变易和认同的原因
第八章、广西客家与近代中国
一、太平天国革命
客家“六王”,起义的核心人物
客家儿女,起义的中坚力量
二、抗法援越和抗日保台
刘永福援越抗法
冯子材与南关大捷
客家地区的“教案”
刘永福台南抗日
三、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
同盟会中的广西客家人
辛亥会攻浔州之战
逆时代潮流而动者
四、从五四运动到十年内战
20世纪20年代的广西
广西早期的客家中共党员
五、抗日战争学生军和客家群众抗战组织
文学艺术战线上的客家青年
捍卫祖国神圣领空的英烈
客家侨领李光前
人民群众是制胜的主力军
六、军政将领和科技精英
七、国民党中的几位军政人物
八、***中的几位著名将领
九、广西客家的科学技术精英
参考文献
后记
最全的客家谚语:
人比人,气死人
人穷穷在债里,天冷冷在肚里
人会去人家,狗会走碓下
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
人多出韩信,智多成孔明
人有五颜六色,米有花花红红
人有拐杖跌唔倒,事有商量错唔了
人无两套死,债无两套还(wang2)
人生三节草,唔晓哪节好
手唔识字,唔哪头禾好做种
人死盐落水(指人死了什么都没了)
人家养(giong1)的狗,唔听自家诱(liuo4)
人家的肉,贴唔到自家身上(hang4)
人难做,天难做
人情好水也甜,冇人情糖也咸(hang2)
十个赌棍九个穷,一个唔穷天难容
十只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十个地理九个破,一个唔破都冇做(指风水先生总要说别人做的风水不好,要不他就没手艺做了)
十步留一步,恐怕徒弟打师父
刁人手一指,笨人累到死
十字街上打烂钵,名声海样阔
七不等一,一不拗众
刀唔磨翻黄,路唔走抛荒
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七角喉咙八角声(sang1),唱的难唱听的难听(tiang1)(指歌唱水平差,无艺术细胞,又要燥喊。)
三十唔离本相
三岁打娘娘欢喜,三十打爷爷告官 (爷yia2,指父亲)
三个老乡,赛过公章
三代人做官,唔敢得罪师匠(xiang4)
三两鸭子四两嘴夹(形容没真本领,只有一张嘴巴)
三两棉花--弹(谈)唔成
三年大旱唔会饿死厨官
三年接渍渍笼空,三年带人侬侬动 (渍jie4,指苎麻拧成的嫩线。侬侬动,指小孩活泼乱动)
三只手捡田螺--稳拿
上屋搬下屋,消耗一箩谷
上屋搬下屋,唔见一箩谷
过一只门坎,吃三碗饭尖尖
上不过眉,下不过膝(qi4)(指做事有分寸)
上穿千重,下身打灯笼
上歪一尺,下歪一丈(cang1)
土帮土成墙,水帮水成浪,人帮人成王
山里冇老虎,猴子称霸王
山里人唔怕狼,城里人唔怕官
乡下人赶城(sang3),看都看唔赢(yang3)
千日爬硝一铳打(指积蓄多日一日报销了)
千年难逢火烧天
千兵有头,万兵有主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客家谚语的文化内涵:客家人因自身的颠沛流离,在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窘境中,最为痛切地体验到故土的可贵,因而与汉民族其他民系相比,爱国爱乡情怀显得特别强烈。在客家谚语中,反映客家人爱国爱乡情怀的内容比比皆是:“一寸国土一寸金”、“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舍命才算真豪杰,爱国方成大丈夫”、“国强民也富,国破家也亡”、“尽忠报国,尽孝守家”、“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这是对祖国的挚爱;“金窝银窝,不如家乡狗窝”、“爱乡人,常恋土”、“家乡水甜入心,十年不改旧乡音”、:“树高不离土,叶落仍归根”,这是对家乡的深情。若说这类谚语,或多或少还留着中原谚语的痕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伟承,那么另一类的谚语,则展示了客家人定居形成客家民系之后对家园的眷恋,带有鲜明的客家特色。“禾口府,陂下县,石壁有个金銮殿”,有点夸张,却生动地表明了客家人心目中宁化石壁的特殊地位,这里是客家祖地,是客家人梦萦魂绕的家园。“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客家人悲壮的迁徒史上的丰碑石壁,就这样通过谚语,矗立在每一个客家女儿的心头。
长期迁徒流离,处处如无根草般漂泊无依的处境,铸就了客家人强烈的报本寻根意识。“树有本水有源”,客家每个姓氏谱牒开宗明义几乎都赫然书写这则谚语,每个客家堂号、堂联都不厌其烦叙述氏族的源起、衍播。“八十公公要祖家,八十婆婆要外家”、“富贵不离祖,游子思故乡”,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谁都不忘自已根之所在,本之所依,正所谓“摘瓜寻藤,念祖寻根”。在客家祖地宁化几乎家家户户悬挂祖宗牌位,每个姓氏祭祖修谱广泛盛行。对祖先的崇拜,一方面固然是报本,“天有日月,人有良心”、“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样的谚语俯拾皆是:另一方面是保佑子孙后代。正是强烈的报本寻根意识,让客家人坚守自已的语言“宁卖祖宗田,唔忘祖宗言”、“离乡不离腔”,对客家人来说,那真是走遍天下,乡音依然。
客家人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举世闻名的,无论处在如何困苦的境地,总能凭着自身的刻苦奋斗闯出一条路来。客家谚语中,鼓励子弟争气自强的内容信手拈来:“人争气,火争烟”、“只有上唔去的天,有过唔去的山”,争气,自强,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也闯得过去,“不怕火烧屋,只怕人无志”,对没有志气的子弟,客家人是鄙视的,“有志成龙,无志成虫”。要求他们的子弟只能靠自已:“竹篙叉,叉对叉,靠来靠去靠自家”。既然一切靠的是自已,那就只有刻苦奋斗:“熬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剔除其出人头地的消极成分,无疑这是客家人刻苦精神的'形象注脚。苦与勤相辅相依,大量的客家谚语教育子弟以勤为本:“勤快勤快,有饭有菜”。不勤,那是连饭也吃不上的,“床上饿死天富星”,纵然是天富星下凡,命中富贵,要是懒惰,同样只有饿死的份。只要勤奋去“做”,一切全有了。“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客家人有着执拗的崇文重教观念。客家人对子弟入学是十分看重的:“生子唔读书,不如养头猪”、“目不识丁,枉费一生”。不读书便不成人,连猪也不如。“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家贫本是读不起书的,但客家人却偏偏家贫子读书,每个客家姓氏宗族都有一份学田,学田的收入为贫家子弟读书提供了保证。客家谚语,劝学的内容随处可见:“路不走不平,人不学不成”、“捡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天光唔起误一日,少年唔学误一生”等等。
客家谚语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当然也有一些封建迷信和宿命论的糟粕。只要我们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就能充分发挥这朵客家语言之花的作用。展读客家谚语,就能品味出客家人语言文化的独特。
赣州的客家文化非常丰富,客家建筑文化、赣南采茶戏、客家山歌、赣州风水文化、民风、民俗、民谚、饮食等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点。
赣州客家民居与福建、广东的客家民具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其个性。
赣南采茶戏,诞生在安远县的九龙山,九龙山是安远的一座名山,盛产九龙茶,历史上享有盛誉。
赣州风水文化在国内外影响甚广,自古江南交口称誉的三大术数列为首位的就是赣州风水。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称为“客家祖地”,为什么?
本文2023-10-03 12:13:3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4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