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哥哥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包公的哥哥是谁,第1张

包公有个嫂娘,老百姓都知道。据说包拯家世清贫,生下未满月,母亲病故。嫂子就把他放在自己儿子的摇篮里,喂包拯奶,喂儿子包勉粥,将其抚养成人,并聘请恩师,教诲他一举成名。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这位贤惠的嫂子,也就没有包拯的后来。所以包拯对嫂子始终十分感恩,尊称为“嫂娘”。

这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在宋代的史书当中没有包公有兄长的记载。包拯不但父母双全,而且根本就没有哥哥,哪有嫂娘?史书记载,他的父亲叫包令仪,曾做过知县。包拯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9岁一举考中第一甲进士,授官知县,这在当时是很突出的。不但可以借此登上政治舞台,而且预示在仕途上有着光明的前景。当时,包公的父母年事已高,均在家居住,不愿远离家乡。是上任为国尽忠,还是在家为父母尽孝?让包拯进退两难。包拯为了照顾父母,毅然辞去官职,屏居乡里,奉养双亲。直到父母去世、守丧三年期满之后,已经39岁的包拯才正式登上仕途,出仕做官。包拯为了侍奉年迈的双亲,居家长达十年之久,不去做官,真可以说是“至孝”。

那嫂娘的故事又是出自哪里呢?其实也确实发生在包拯的家中。包拯有子二人:长子名繶,英年早逝,其妻崔氏,誓不改嫁。次子名绶,是包拯家中陪嫁的丫头所生。包拯逝世时,包绶才5岁,由长嫂崔氏照管。包拯一生居官清廉,没有给家里留下多少遗产,崔氏也是清贫度日,一直把包绶抚养成人,包绶也便对其嫂崔氏“

以母礼事之”。这就是长嫂如母故事的原形。宋代以后有关包公的戏剧、小说中,都说包公称其嫂为“嫂娘”,这完全是将包绶之事移花接木安在了包拯头上。崔氏后来受到朝廷的表彰,因为她的事迹当时就很有影响。朝廷写了封赠送她为永嘉郡君的一个制书。这个制书是由大文豪苏轼起草的。同时还封表门楣,就是为家乡建了一个节妇台,还给她写了传记。

始祖是历史名人,是牵强附会还是文化回归

在“家谱热”的同时,也有人提出质疑,花费数百万,甚至千万修家谱是否真的有意义。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几乎所有的修家谱的宗族,他们的老祖宗都是名人。如秦氏的家谱始祖就是秦少游,包氏家谱的始祖就是包拯,孔氏家谱祖先自然是孔子,部分学者认为目前“家谱热”背后牵强附会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市区某中学任教的孙老师认为,现在全国各地都出现“家谱热”,他感到不理解,“现在社会变迁迅猛,今年你生活在上海,明年可能就搬到北京,人口流动过大,而且如果追根溯源,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何必以姓氏分得那么清,而且我个人认为漫漫历史,怎么可能分得清?”

清史研究学者李云认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实际是由正史、地方志和家谱三个部分组成的。家谱是对正史和地方志的补充,能体现家族的繁衍、迁徙过程,其史学价值非常重要。“中国历史上修家谱一直是一项文化传统,但是由于历史动荡等原因,家谱曾经出现过五次严重中断时期,分别是魏晋晚期、五代十国、元朝、清朝以及文革时期,家谱曾一度被中断、损毁,出现了文化断层。现代人修谱来弥补断层的行为,值得肯定。修家谱其实是对家族、家庭的一种文化回归,是对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

包姓是中国第181个人口众多的姓氏,集中在江浙一带。目前,保族约占全国人口的0052%,总人口约65万人。

包的名字与图腾

包,古胞字,是会意字。而青铜器上的甲骨文,都像是裹着胎盘要出生的胎儿。小篆演变成了“字内,子聪”,楷书变成了现在的裹体,意思一样。保的引申义有包容、包容、担当,常被借用来指人的心性的度量、权力的势力范围、事物的内容类型。古人多以人名。当然,包的气度和能力也是包氏一族所期待和崇拜的。

包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包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冯姓和严姓。

第一个来源于冯氏。相传傅后,傅又被称为太尉,太尉、包谷共名,后人有包石之称。

第二支有姓。春秋时期楚昭王孙保驸马之孙毛,史称沈,后因秦救楚有功而得名。鲍氏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外来基因的流入

包外族人的血缘融合主要发生在北方,尤其是蒙古人和满族人。北宋时,晋人已经有了包姓。清朝初期,满族人纷纷改姓。满族八旗的姓氏有乌亚什、乌苏,蒙古族八旗的姓氏如博尔济吉特旗、翁牛特旗等都有所改变或部分改变。这些中国满族和蒙古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融入了汉族。

历史上商保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包姓发源于湖北,后传至北方和东方。秦汉时期,包姓在山西上党已形成贵族世家。魏晋时期,由泰山鲍姓改宗的鲍氏也在山东迅速向东南迁移,鲍姓主力聚集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包姓已分布于长江南北,并进入福建。

宋代时期,包姓有近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在最著名的姓氏中排名第128位。包姓最多的省份是安徽,约占全国包姓总人口的一半。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江西,其中包姓约占总人口的76%,其次是浙江、四川、江苏、河南和福建。全国形成了以安徽、江西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包姓有1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在最流行的姓氏中排名第124位。浙江是包姓第一大省,约占包姓总人口的47%。泉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苏,其中包姓约占包姓总人口的67%,其次是山东、广西、云南、江西和安徽。其入口主要继续向江浙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包姓分布及图谱

包姓当代人口已达65万,是中国第181大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052%。自宋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间,包姓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广西。这三个省区约占包姓总人口的39%,其次是甘肃、辽宁、湖北、四川、重庆、上海,其中包姓集中了27%。江苏和浙江各有15%的包姓人口,是包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以广西、重庆、四川、东北为两个次聚集地的包姓分布态势。

示意图di

王姓、唐姓郡县主要有丹阳、上党、南阳。鲍氏的唐姓主要有“刚毅”、“清河”、“孝”等。这三个堂名都出自宋代包拯。包拯,北宋安徽合肥人,曾任御史、天章阁进士、龙图阁进士、开封府进士、侍郎等职。他为官清廉,执法严厉,权贵贵族为之收手,而百姓都说包拯的笑报比黄河好,死后“孝顺”。

关于包姓有四副重要对联:

唐颖瑞,董敢吹会。

传第二本,望收圣贤。

学好义,万卷高;破则奸,权则权。

郝华伟,阎罗碧君;贤惠女子守其义,儿子归家。

家谱目前,上海图书馆有27部包姓家谱,美国、日本等国的其他图书馆也有81部包姓家谱。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从755年到79000年,包姓名人有47位,占总姓氏数的01%,在名人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163位;包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1%,排名第142位。保名医占全国医学博士总数的01%,排名第137位。包著名艺术家占中国艺术家总数的013%,排名第121位。

历史上有包姓的重要人物有:东汉经学家包贤、富宝;唐代蓟县学院学士包荣;北宋时,天章阁正在筹建中,龙图阁有学士包拯,藏书家包拯,嘉定进士兼大臣堂有学士包惠;明代弘治进士,督御审鲍泽,嘉靖进士,御审解宝;清代学者、书法家包;包玉刚,当代船王和银行家。

鲍姓血型

鲍姓人群血型总分布为:O型占346%,A型占29%,B型占279%,AB型占85%。

包拯是由长嫂养大。

包公出世的时候,他父亲做了个梦“见一个半空中祥云缭绕,瑞气氤氲;猛然红光一闪,面前落下个怪物来,头生双角,青面红发,巨口撩牙,左手拿一银锭,右手执一朱笔,跳舞着奔落前来。”

他爹不知道那是奎星下界,吓醒后,丫鬟告诉他夫人生一位公子。他父亲以为是“家门不幸,生此妖邪”。又加上包公的二哥挑唆,就把他给扔了。

后来他大哥把他捡回来,交给他大嫂,他大哥大嫂把自己刚出世的孩子偷偷交给别人抚养,亲自来抚养小包公,转瞬过了六个年头,总以兄嫂呼为父母,起名就叫黑子(这是包公又叫包黑子的来历)。

包公已到七岁,这一年他母亲老夫人过生日见小包公去拜寿,想起自己的孩子,这时候他大嫂才告诉婆婆包公的事,从此包黑认过他的父母,改称包山夫妻仍为兄嫂,但是对大哥大嫂非常尊敬,就有了民间长嫂如母的传说。

扩展资料:

事迹:

1、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考中进士 ,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

包拯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知县。

2、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

——长嫂如母

包拯(俗称包公),字希仁,是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他生于公元999年,卒于嘉裕六年(1062年)。仁宗赵祯皇帝在位期间。 包拯墓葬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关于包拯当时在开封逝世时的情况,墓志铭上记载为:“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 从以上记载可知,包拯从发病到亡故仅有13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还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由于包拯生前敢于谏诤,不畏权贵,执法不徇私情,受到贪官污吏的仇视,又这样突发性地去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关注,即包拯究竟是病死?还是服药后被毒死的?最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对包拯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 众所周知,古代的毒药主要有砒霜(砷)、朱砂(汞)等,它们都具有“剧毒”的性质,包拯遗骨中砷含量较现代人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生病时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至于包拯遗骨中汞含量较现代人高,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古人为保存尸体(防腐),在棺木中放入朱砂,由于朱砂对骨头的侵蚀和污染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种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剂量含汞药和食品。同步辐射的研究结果,排除了包拯生前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但不排除服用小剂量含汞药物或食品的可能性。分析结果支持包拯属正常死亡的结论。

有啊!墓志就此写得十分清楚,包公一生有过四个孩子:长子“子繶,太常寺太祝,先公卒”,过早地夭折了;两个女儿,一个远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个许配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包氏家族繁衍至今靠的全是包公的这个次子包綖!

包玉刚(1918—1991),上世纪80年代“世界八大船王”之一,原来竟是北宋仁宗皇帝时的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尹包拯的29代嫡孙。包玉刚1964年意外得知自己原是包拯的后代。1964年10月,已离开故乡多年的包玉刚怀着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回到宁波访问,这次回乡之旅,他参观了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这一天,“天一阁”的古籍管理工作人员听说来访者是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就特意将“天一阁”珍藏的一套《包氏家谱》捧出给包先生看。这套线装古本的《包氏家谱》记录了包家绵延繁衍的根系。包玉刚当即查看了《包氏家谱》,并顺着包氏绵延脉络查下去,意外发现自己是包拯的29代嫡孙,高兴得呼喊起来:“我是包青天的子孙!”

包拯去世后,灵柩由他的女婿护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乡。后来,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公墓被破坏,当时的随葬器物也大多被盗。包公后裔将原棺和墓志迁葬于墓西三十多米处,原墓地被废为耕地。后来,当地官员误将包夫人墓当作包公墓,修葺一新,并盖有享堂。 一九七三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公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遗骨及其墓志,同时还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两个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一九八五年,开始动工修建包公墓园,历时三年竣工。墓园共有包氏家族的六个墓冢,按宋制修建。

包公的哥哥是谁

包公有个嫂娘,老百姓都知道。据说包拯家世清贫,生下未满月,母亲病故。嫂子就把他放在自己儿子的摇篮里,喂包拯奶,喂儿子包勉粥,将其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