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如何编写
想要知道家谱如何编写,首先要清楚家谱所包含的有哪些内容。
一、谱名、版次录
家谱名称繁多,常用的是家谱、族谱、宗谱。谱名中最重要的是姓氏和谱籍。还有的将郡望、堂号、祖先名、排行写进谱名的,具体根据族内情况来命名。
比较重要或者重视的家谱,都有版次录,也可以说是版权页。基本包含:字数、开本、印数、张数等信息。
二、编修人员名录、家族照片
编修组织人员和编委会成员,以有参与编修家谱人员等情况,要明确记载,并附上照片。以备后人知道这部家谱的基本情况、编修背景等情况。
三、谱序、题词
序有自序、他序、代序三种形式。主要介绍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过程、修谱人员组成、家族姓氏源流、迁徙经过、郡望、堂号、历次修谱情况、编谱原则等。
四、凡例
凡例是编修家谱的纲领和规则,便于读者读谱用谱。凡例说明了家谱编修的题材结构和篇目框架、选用图表的具体要求。
注意事项:
开门见山,条理分明。
处理好序与凡例的关系。
言之有理,简洁明快。
认真修改,精益求精。
五、谱论
六、祖先像赞、遗像、
用于光大族望,鞭策子孙。
七、目录
比较直观地反映了该家谱的主要内容和次序排列。
八、姓氏源流
姓氏是家族的根,姓氏来自何处,根就在哪里。由于时间久远,姓氏十分复杂。有的无法考证,有的似是而非,有的姓源多元。因此,家谱需要设一章以技术全家族的得姓来源和始末。
九、恩荣录、碑文、祭文
十、历代修谱名录
十一、祠堂、坟茔、郡望、堂号
十二、字辈
十三、世系图表
世系表常见格式有十种,具体的自己去参考吧~~
十四、家风、家训、家规
十五、传记、艺文、家族名贤录
十六、风俗礼仪
十七、契约、族产
十八、豕族文献、杂记
十九、功德榜、事迹介绍
二十、领谱字号
二十一:附记、后记、留余录
这21项是否要全部入谱?这个根据家族情况来定,可自由选择项目。
码字不易,望采纳,更多细节我们可以聊`
裕陵妃。坟茔,是家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分支墓地分布等,在家谱中又称坟墓、坟山、庐墓、祖茔等。是指自己这一姓的始祖埋葬的坟地,或者移居一个地方后自己的祖先在这里新立的茔地都可以称作祖茔。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姓氏名称: 韩
拼音: han[二声]
序号: 0015
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韩姓起源
韩氏来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二、少数民族复姓改为韩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为单姓“韩”氏。同时把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韩”也改为单姓“韩”了。
明代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明代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
清朝满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与“韩”之谐音,改为韩姓。
清朝甘肃循化厅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韩为其族姓。
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为汉姓的韩氏。
黑龙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也取汉姓的韩为姓。
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
、保安、土家、达斡尔、苗族、蒙古、壮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韩姓。
三、异国韩姓
汉武帝时获直侯韩陶,朝鲜人。唐宪宗飞龙卫士韩志和系倭国人。
四、源于韩王信
韩王信,是故韩襄王的庶孙,刘邦立为汉王后,立信为韩王,因破项羽有功,汉王即王帝位后,便剖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后又下诏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并以晋阳为王都。信请求将王都改设在马邑。后叛汉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兵败。韩王信遂与太子亡走匈奴。
这是韩姓比较晚起的一个源头。韩王信亡走匈奴,生颓当,以后颓当率众内附,与韩婴都被封侯。又因军功,子孙累登显仕。后遭王莽之乱,分昌黎、三原 (汉池阳县地,在今陕西省中部)、颍川、阳夏(秦代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之系,异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后裔。
韩姓三祖: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e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附录:源于韩姓的变姓
1.韩氏
韩姓除“韩氏”以外,据《通志·氏族略第一》,韩姓中还有以国爵为氏的,如“韩侯氏”;有以名字为氏的,如“韩婴氏”、 “韩言氏”、“韩厥氏”、“韩籍氏“”、“韩褐氏”。
2.韩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侯氏:周宣王时,韩侯支孙氏焉。
《元和姓纂》韩侯氏:周宣王锡命韩侯,支孙氏焉。
《姓镐》韩侯氏:《韩诗外传》云,周宣王大夫韩侯子有贤德。
3.韩婴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婴氏:姬姓。《姓纂》云,晋韩宣子元孙也,为韩婴氏。
《元和姓纂》韩婴氏:晋韩宣子子孙韩婴,云韩婴氏。
《姓氏寻源》韩婴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婴氏。郑夹(氵祭)云,《世谱》韩宣子元孙无名婴者,惟韩宣王太子名婴。汉韩王信之子名婴,为襄城侯。或其后世以为氏。
4.韩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言氏:姬姓。《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子鱼,为韩言氏。
《元和姓纂》韩言氏:《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鲁,为韩言氏。
《姓(角崔商)》韩言氏:《左传类解》云,晋大夫韩子鱼之后为韩言氏。
《姓氏寻源》韩言氏:“《姓纂》“鱼”作“鲁”,讹。《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言氏。
5.韩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厥氏:姬姓。韩献子厥支孙氏焉。
《姓氏寻源》韩厥氏:《姓纂》云,韩献子厥支孙以为氏。一引作韩献氏,讹。有斡献氏出于宋,无韩献氏。
6.韩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籍氏:姬姓。晋韩起之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
《元和姓纂》韩籍氏:晋韩起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寻源》并引。
7.韩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褐氏:姬姓。《英贤传》云,晋韩厥之后韩子云,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
《古今姓氏书辨证》韩褐氏:《英贤传》日,韩厥后,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姓腮》与《姓氏寻源》并同。
8.韩馀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韩馀氏:韩馀氏者,韩氏馀子之族也。《古今姓氏书辨证》韩馀氏:《世本》韩宣子馀子之后氏焉。谨按《春秋》,晋成公宦卿之馀子以为馀氏。盖嫡子之母弟,官子韩起也。
《姓(角崔商)》韩馀氏:《姓考》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馀子者,奔齐为韩馀氏。《路史》云,韩信子(应为韩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时,子颓当亦来降,馀在匈奴者为韩馀氏。
《姓氏寻源》韩馀氏:《路史》其说与《世本》异,疑非是。
9.韩献氏
《元和姓纂》韩献氏:晋韩献子,支孙因氏焉。
10韩信氏
《姓(角崔商)》韩信氏:出《姓纂》。
《姓氏寻源》韩信氏:《姓纂》云,韩王信之后有韩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上平声一东:公族氏,东汉《郭泰传》有公族进阶,其先出自晋公族大夫之后。春秋时,骊姬乱晋,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元公族。及成公自周归,晋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后遂有以官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称公族穆子,后因氏。又夷姓,后魏独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寻源》公族氏:《风俗通》云,晋成公立嫡子为公族大夫,韩无忌号公族穆子,后以为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为氏。秦灭韩,徙下邑。汉有臣相平当,生晏,司徒。北齐有平筌,望出河内、燕郡。
《路史》: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后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平氏:出韩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灭韩,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云,韩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韵》云,齐相晏平仲之后。《千家姓》云,河内族,北齐有平桓。
经何光岳先生考证,他认为:“韩之平邑,在乎阳,今山西临汾市。为韩哀侯少子姥所封,则平出于姬姓之韩后无疑。”
13.横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横氏:《风俗通》云,韩公子咸,号横阳君,子孙氏焉。
《姓(角崔商)》平声升三庚:横氏,《风俗通》云,韩王子咸,号横阳君,因氏。《千家姓》云,颍川族。《吕氏春秋》横革佐禹。
《姓氏寻源》横氏:《荀子·成相篇》横革佐禹。亦见《吕氏春秋》。横姓宜始此。《路史》云,刘后有横氏,韩万后有横氏。《战国策》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后必有为氏者。
14.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侠氏:即荚氏,音荚。韩侠累之后。《急就章》有侠却敌。
《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三十帖:侠氏,韩相侠累之后。《急就篇》有侠却敌。
《姓(角崔商)》侠氏:《姓纂》云,韩相侠累之后。《姓源》云,《汉书·功臣表》有侠侯,后以封为氏。《千家姓》云,平阳族。
《姓氏寻源》侠氏:《史记》侠累。高诱云,韩傀侠累也。《战国策》名傀累,一云即荚氏,音荚。《路史》云,汉(夹鸟)侯国后有侠氏。
15.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蔺氏:姬姓,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氏焉。
《元和姓纂》蔺氏:韩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裔孙相如,为赵上卿。
《古今姓氏书辨证》去声升一震:蔺,今望出中山、华阴。出自姬姓,晋穆侯之子成师,封邑于韩,裔孙韩献子厥,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
介绍文件
韩姓迁徙史
韩姓迁徙概述:
韩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陕西韩城,韩姓的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战国之时,是韩姓最主要的发展时期。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平阳,韩景侯时,迁都于阳翟,至韩哀侯时,又迁都于新郑。韩国的多次迁都,使韩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后来韩姓迅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并且成为韩姓历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至汉时,韩姓的两大郡望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已有韩氏迁居江苏。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中原多年战乱,小国林立,韩姓从河南等地大举南迁。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为韩姓入广东最早者。唐末已有韩姓迁至福建。
韩姓的发展、流布,从春秋战国的迁地、徙都、拓展,经颍昌黎、南阳、相州、越城各个世系,到南宋以后,就几乎逐渐遍及全国。其中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韩姓,多为韩世忠的支系子孙。
南宋末,曾于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韩氏后裔御前大将军韩先,扈驾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广东平远县南宋时,番禺古塌韩氏,南渡之后,先是居于浙江会稽,相传韩世卿谪广南后,即居于南雄珠玑巷。后来他的孙子韩振宗(一说韩洪泽)又由南雄徙广州番禺。
从南宋起,经元、明而至清,韩姓在江南的流布,范围越来越广,支系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众。
湖南湘潭云湖韩氏,为当地望族。其祖自明代由安徽徙江西,后由江西徙湖南星沙 (今长沙),再由星沙徙云湖。
江苏苏州韩氏,是韩琦十二世孙由安徽凤阳迁往苏州的,后又有一支由苏州迁海安(江苏东部)。另外,苏州韩氏还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头迁入的。
自南宋以后,浙江、江苏、安徽、江 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都是韩姓迁居生息之地。每迁徙一次,就开拓一地,流布一方。 四川、广西、台湾等省,先后也有韩姓迁入。
移居海外的韩姓:
韩姓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发展,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国、美国、瑞士等。他们祖孙相继,侨居国外,艰苦创业,不仅为所在该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国,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传播中华文化,为增进与各有关国家的友谊,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海外韩姓中,各有关国家都出现了一批事业突出、成绩显著、为该国或为当地所认可的代表性人物。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韩姓家谱介绍
韩姓家谱介绍:
韩姓家谱的内容和体例、格式,一般包括谱名、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法、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志铭、祠记、遗稿、跋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序、世系、传记、派语等。
韩姓家谱的序的内容,一般都是写本支派之来历,有的序,不仅溯源,而且旁及有关分支分派;写先世事迹;阐明家谱的意义;修谱经过,等等。韩姓家谱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笔。
北宋宰相韩琦于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韩氏家谱序》,明代刘基于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阳韩氏宗谱序》,明代文学家程敏政作《南阳韩氏宗谱叙》。
家谱文件
韩姓家谱文献目录
韩姓家谱文献目录
《汾阳韩氏支谱》,1册,清韩诊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荫堂校刊本。
《汾阳韩氏支谱》,4卷,清韩镇岳等纂修,光绪十年恭寿堂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2册,明韩景伶编,乾隆年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明韩文等纂修,清韩殿魁等续修,咸丰七年钞本。
《洪洞韩氏重修宗谱》,2卷,清韩有庆等纂修,嘉庆二十年刻本。
《松江韩氏支谱》,2卷,清韩文衍重修,民国四年钞本。
《松江韩氏文若公支宗谱》,民国十年韩绮章钞杂本。《扬州韩氏支谱》,4卷,清光绪十八年活字本。
《延令韩氏族谱》,8卷,清韩长贵等重修,光绪十七年活字本。
《润州韩氏家乘》,3卷,清韩复纂修,嘉庆二十年继锦堂木刻本。
《镇江韩氏宗谱》,2卷,清韩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广德堂刊本。
《金陵韩氏族谱录》,1册,清韩印纂修,光绪六年活字本。
《润州大沙韩氏宗谱》,2卷,清宣统元年广德堂刻本。
《毗陵韩氏宗谱》,原道堂活字本。
《金埴韩氏家乘》,12卷,清韩树榀重修,光绪二年永思堂活字本。
《锡山韩氏宗谱》,20卷,民国韩念祖等修,民国九年敦伦堂活字本。
《春晖韩氏宗谱》,16卷,首1卷,清韩勰修,光绪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云东韩氏家谱》,5卷,清韩奕辑,嘉庆间刊本。
《晋阳韩氏世谱》,1册,清韩学韩等辑,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杭州韩氏谱》,3册,钞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清韩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首1卷,民国韩拜旒接修,民国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续修宗谱》,40卷,末1卷,清韩家坤主修,光绪元年重修,昼锦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家谱》,68卷,清韩殿扬等增修,宣统三年昼锦堂活字本。
《一都韩氏家谱》,16卷,首1卷,民国韩沛金等修,民国十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宁波相韩家谱》,清昼锦堂活字本,3册。
《宁波韩氏宗谱》,6册,民国周颂清等纂修,民国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余姚韩氏东岙支宗谱》,7卷,清韩明和修,韩明盛纂,光绪三十一年活字本。
《咸安韩氏宗谱》,16卷,民国韩叔金等主修,韩思溶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大本堂木刻本。
《重编羊山韩氏宗谱》,4册,民国韩迪周、韩百年重修,民国二十年昼锦堂铅印本。
《迁东阳高阳韩氏宗谱》,6卷,民国葛树棠纂,民国十七年活字本。
《徽州韩氏宗谱》,1册,清钞本。
《黟北南阳韩氏宗谱》,1册,明万历二十四年钞本。
《南阳郡韩氏族谱》,清韩家相等纂,嘉庆三年刻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修五纂修,道光二十一年南阳堂活字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文蔚等纂修,同治七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主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丁享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世谱》,1册,清韩文祯等纂修,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嘉庆六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道光二十八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荣公支谱》,3册,清韩联俊纂修,光绪十五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南阳堂活字本。
《淄川韩氏世谱》,4册,清韩瀛州等修,光绪十三年刻本。
《淄川韩氏邑乘》,5卷,首1卷,民国韩振铭续辑,民国七
年刻本。
《栖霞韩氏谱书》,清韩元英纂,光绪二十六年钞本。
《临沭韩氏宗谱》,钞本。
《武汉韩氏宗谱》,清韩洪蔗、韩国海总理兼纂修,光绪三十三年韩氏南阳堂活字本。
《花山韩氏宗谱》,民国韩继海等采辑,民国三十六年昼锦堂阖族同刊活字本。
《新洲韩氏宗谱》,民国韩溶等续修,民国三十四年木刻本。
《韩氏南渡支谱》,3册,清韩学志撰,道光十五年刻本。
《云湖韩氏四修族谱》,19卷,首1卷,清韩朝瀛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长沙韩氏支谱》,12册,清韩文龙等纂修,同治六年南阳堂木刻本。
《长沙韩氏支谱》,6卷,民国韩开锡纂修,民国九年南阳堂刻本。
《紫泥韩氏族谱》,1册,清韩勉兹编,咸丰九年钞本。
《宣汉韩氏宗谱》,1卷,民国韩艳如修,民国元年木刻本。
《合州南阳郡韩氏支谱》,1卷,民国韩氏宗祠编,民国间十四世裔孙忠槐钞本。
《礼县韩氏家谱》,清稿本。
《庄浪韩氏世系源流》,4卷,民国唐维翰纂修,民国十七年钞本。
《韩氏宗谱》,23卷,首1卷,末1卷,清韩寰康等修,乾隆五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韩氏宗谱》,12卷,民国韩国霖等纂辑,民国二年有怀堂活字本。
《韩氏族谱》,4册,明韩士鳌纂辑,钞本。
家谱文件
韩姓字辈
韩姓字辈派语
《相韩谱》载,宋室南渡前,宋忠献王韩琦创订的8世派语为:
玉 彦 口 胄,乡 卿 立 甫。
《义桥谱》载,宋中散大夫韩休卿所订萧山韩氏8世派语为:
心 之 言 可,山 问 日 世。
《越韩谱》载,明刑部尚书韩邦问为绍兴韩姓所订16世派语为:
人 淳 禾 溥,金 信 水 贞,
火 明 土 永,木 茂 竹 承。
《相州韩氏文献》载,民国十三年(1924),经南北宗族会同集议,订32世派语,咨明内务部备案并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长官,同时转行族属繁衍县分,俾资遵守。
32字为:
一 本 大 宗,子 孙 千 载,
一 修 寸 念,门 尚 中 行,
示 以 文 为,工 其 力 作,
曰 惟 、 善,卜 兆 方 长。
《春晖谱》,所载当地韩姓20世派语为:
学 以 全 为 范,衷 其,填 是 举,
作 求 躬 (日方) 迪,遵 集 受 敷 宜。
《云湖谱》,为本宗原定5字,后又增加20字,实定为25派:
学 应 (彡+足-口) 知 金,世 映 兴 朝 久,
家 承 建 业 传,作 忠 培 远 泽,
笃 孝 绍 先 贤。
《紫泥谱》载本支韩姓派字为10字:
元 受 祖 宗 善,德 福 庆 昌 隆。
《麻阳姓氏》载全县韩姓派语15字:
友 文 迁 通 上,启 朝 正 天 子,
宗 景,志 永 仲。
派语的用法及其规律
凡逢字辈的单数,则取其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单名;凡逢字辈的双数,则取其独立而人人名,人名取双名。如第一组“玉彦口胄”等8字,韩琦兄弟逢字辈单数“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为偏旁,取单名,如韩琦、韩琚、韩碹。忠献王韩琦的子侄,逢字辈双嫩“彦”字,故皆取“彦”字独立人人名,起双名,如韩琦有五子,名忠彦、端彦、纯彦、粹彦、嘉彦;他的侄子有考彦、方彦等。第三字“口”,系单数,故取其为偏旁,单名,如韩治、韩浩、韩邕等。第四字“胄”,系双数,故取“胄”字独立,双名,如韩肖胄、韩膺胄、韩仁胄、韩保胄、韩述胄等。余此类推。
派语的使用方法,还有一种情况,即人数较少又处偏远之地的支族,其派语不是用完若干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采用周而复始的办法。如湖南麻阳县栗坪乡的韩姓,就是以“友文逊通上,启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这15字,轮转使用下去。
派语的社会功能
派语的功能与作用,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区分同姓同系人的辈分。如果没有字派,而仅仅只知道年龄,就很难判断同姓者某某的辈分,因为有的人年龄大反而辈分小,有的人年龄小反而辈分在前,这就会辈分不分,尊卑难辨。有了派语,在同姓交际的过程中,互通派字,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等等关系,就一清二楚了,才不致于产生辈分世次的混乱。《相州韩氏文献》的一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派语的这种功能:“相韩本支得与圣贤孔、颜、曾、孟诸氏后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乱,实赖有此命名、宗派维系所致也。”
宗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大特征,家谱(又称族谱)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一部优秀的家谱,记录著一个家族的发源、发展及流布的历史。马氏家谱,正是一部部马姓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部维系马姓家族的圣物。
修谱
中华民族有着追源寻根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国家中,便是重修史书,表现在家族中,便是重修族谱,视修史、修谱为不朽之伟业。家谱的渊源,一般推于《周官》,然而事实上,《世本》便是我国谱牒的最早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就取法于此。历史上的马姓,与中国广大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历史的编修。
最早的马氏家谱修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是,作为汉代的名门望族,马姓在东汉时已有家乘谱牒。唐宋之际,谱牒之学大兴,加之马姓名人辈出,马氏修谱也蔚为大观。明清之际,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马氏修谱更至 ,甚至一些少数民族马姓也开始兴修家谱。例如道光年间辽宁满族马佳氏(后改为马姓)修有《马佳氏族谱》,同治年间云南玉溪 马氏修有《玉溪龙门马氏宗谱》。解放后,大陆马氏曾一度停止修谱,而港台地区仍然流行。最近几年,大陆马氏又开始续修、整理家谱。
历来马氏都非常重视修谱,并且将家谱视为维系整个马姓家族的圣物,这在马氏家谱的序文中一般都有体现。例如,每次修谱都先注明受领人的姓名,开列谱牒部数。同时,又非常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要求子孙不得胡乱涂改,不能让虫鼠咬蚀,更不能出典等,否则严惩不贷。
修谱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修谱的意义和作用,一般的马氏家谱都有详细说明。《锡山马氏修谱序》写道:“圣人别礼莫重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法门”“祖宗之传,叙人道之本也。古者系出支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辨昭穆,俾后之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亲疏之所由别,敦本以序繁,莫善于谱矣。”同时,又讲了不修谱的危害:“后世谱牒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传以下,遂相视如途人,焉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
由此可见,马氏修族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所采取的一种挽救宗法礼法、维系血统纯正的措施。有了族谱,就可以区别、分明自己属于马氏的哪一宗、哪一支,从而就不会乱认祖先。正如扶风《马氏修谱序》称:“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而无冒他人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之讥矣。”修谱时必须“考古而征先,信今传后”。因为“非其裔也强授之不智,得其而故弃之不仁”。《马氏宗谱原序》更概括“马氏谱牒”的作用为“系所生以尚嫡也,明穆以尚祖也,序长幼以尚齿也”。
家谱体例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和苏洵都倡修族家乘,他们不仅亲自编写了本姓的族谱,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并逐成为后世修谱的规范。马氏家谱于欧、苏体皆有所采,或者干脆将两种融合。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采用苏洵“谱法”,“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高祖之父”,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锡山马氏统谱》则采用欧阳修“谱法”,而自可见之世,印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别自为世”。原则上是以远近、亲疏为别,乙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
马氏家谱采用欧、苏两种谱法,但不是单的模仿、套用,而是结合马姓的家规、族等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这就形成了独特马姓家谱编写凡例。如《暨阳扶风马氏宗凡例》有20条,其一说:“系图为谱之纲,传为谱之目。凡有官爵者,制诰敕论等文当备载于谱首,无官爵者,生配、死葬、序赞、传文亦宜附载于后,俾后之子孙得有所观法而兴起焉。”其四说:“总图五世一提者,仿苏老泉遗式;盖取五世,外亲尽之义也。”其五说:“各派复为镟图,以引其传者,盖取曾南丰式,为分别小宗之义,明亲疏也。”
对于哪些族人不能入谱,马氏家谱一般都有明确规定,这通常与其家规、家法密切相关。如《暨阳扶风马氏宗谱凡例》规定:“子孙为僧道者,不列行第,不登图叙,以其外宗族,而趋异端也。”“子孙有过恶、训诫不悛者,会众声罪,谱削其名,以其玷宗祖也;如能改进,则复之。”“同族结婚,即同族同谱者,风化攸关,应禁入谱。”“某子配合某氏,已经结婚者,倘某子亡故,某氏转配族人,则不论尊卑、适合与否,一概不得入谱。”不得入家谱,也就相当于赶出族门,这对于重根崇源的中国人来记,走臭大的耻辱与惩罚。马家家法之严,由此亦可见一斑。
家谱体例分类
各家马氏家谱体例分类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一般的马氏族谱都有以下内容:谱名、谱序、目录、凡例、恩荣录(敕诰)、遗像及像赞、五服图、家规家法、宗支世系、谱系本纪、仕宦为官记、家传、祠宇、坟茔、艺文、族产、派语、后跋、领谱字号等,有的还包括马氏聚集地图,如《会稽马氏家谱》附有马氏集中的吴融村的村图。谱名即家谱的名称,一般写在家谱的封面,内容也各不相同。马氏族谱一般称作“马氏(家)族谱”、“马氏家谱”,或者“马氏家乘”、“马氏宗谱”,也有的称“马氏统谱”、“马氏通谱”、“马氏统宗谱”或“马氏支谱”。有的还详细注明地域、分支或堂号,如《京江马氏宗谱》、《崇伦堂马氏宗谱》。
谱序是族谱中极富文史价值的部分。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往往由本族名人或与本族有渊源的学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写。其内容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或述本族修谱的历史及本次修谱的缘起经过,或记本族姓的源流、分布。因此,谱序往往是族谱之“目”,是本家族历史的凝缩,同时,又常常是一篇篇散文佳作。
凡例是族谱的编纂体例,从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谱学思想、修谱方法,甚至家规家法等。如前所述,马氏家谱大多采用欧阳修、苏洵“谱法”,并结合本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于是形成了马姓独特的宗谱编写体例。
像赞,往往附于本族名人画像后,多由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或本族亲友题写,内容多概括评价此人功绩及一生。例如《马氏统》中马援的像赞由马家外甥郑禹题写,全文如下:“经籍深富,辞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郑。”马融的像赞亦由郑禹题写,内容如下:“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来。”此外,“后周平南将军山阳侯”像赞由朱熹题写,“宋祭酒止蕃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唐中书令宾王公”像赞由韩愈题写,“宋丞相正惠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赞由谢枋得题写。
世系,是族谱中最主要的内容,它同族谱中的“家传”,往往可以补正史之不足。例如从《马氏统谱》世系中可知马周为马援第十一世孙,马燧为马周第五世孙,马知节为马周十八世孙,马廷鸾为马周二十一世孙。但是,由于修谱时人们往往拉拢、靠近本姓名人以抬高自己一支,因此家谱中的“世系”、“家传”也有失实之处。
基本介绍
司徒[司徒,读音作sītú(ㄙㄊㄨˊ)]
历史发展 姓氏起源司徒(sī tú)姓源出有:
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舜帝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徒"是古代的官职名称,始于四千多年前的唐、虞之置,负责管理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等事情。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就是尧帝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而又名"土司"。舜为帝之后,大禹为司空,契为司徒。契为商族始祖,其后有司徒姓。司徒一职在历朝历代的名称和职能都不同,例如,到了前清时期,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徙。据史籍《史记》和《通志·氏族略》中的记载,在虞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者",称司徙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司徒氏族人大多尊奉虞舜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
夏、商、周时期,帝王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或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期伯爵以上的各诸侯国也多设有司徒职位,在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称司徒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官名。西周始置。西周前期金文都作"司土",后期"司土"与"司徒"并用,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鼎》:"令女(汝)作司土,官司籍田"。《曶壶》:"作冢司土于成周八堆"。《免簋》:'作司土,司奠还(苑)、林□吴(虞)、牧。"三有司"在西周王朝为朝廷大臣,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有设定。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定,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源流四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大夫墨狄,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墨狄,即历史商十分著名的申徒狄,因其官为殷商末期的司徒,故而又称司徒翟。相传,申徒狄不忍见纣王 暴虐,便自己抱石投渊而死。后人们遂用其举止行为为历史典故,以"负石赴渊"来表示嫉浊避世,遂成千古成语。
在司徒翟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徒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者,还有一部分人迁居孤竹国之地(今河北冀东平原),后来成为蒙台氏一族,再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台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源于任姓,出自唐朝时期著名将领薛仁贵孙子薛嵩之子:薛平(字坦途),进检校司徒,更封韩召拜太子太保。以司徒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傅。现在开平等地祭拜,必然要祭拜社稷之神、玄武之神和姜太公。
得姓始祖虞舜、司徒翟(申徒狄、墨狄)。"司徒",是古代的官职名,始于4000多年前的唐、虞之置,负责管理民众、土地教育等事情。司徒一职历代的名称都不同,例如,到了前清时期,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根据《史记》和《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虞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他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的,称司徒氏。望族居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一带)。这里便是司徒氏的老家和发源地。故司徒氏后人奉虞舜为司徒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司徒宣:宋建炎间由南雄府保昌县珠玑里迁居广州高第街。其子司徒权转迁新会水东石坑村,为新会支始祖。六世孙司徒新唐,字尧佐,元末明初人,再迁蛲盽,为蛲盽支始迁祖。
迁徙分布司徒复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八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一位。司徒复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九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一位。司徒氏起源于先秦历代都设有的"司徒"这一官职,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官员的后代就把其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司徒姓同司空、司马等姓,司徒起初特指官名。早在商周时,就设有司徒一职,主管民众、土地、教化、行政事务。周朝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类似于宰相。春秋各国多有沿袭。相传舜作过尧的司徒,其后代就以官名司徒为姓。卫国有大夫夏戊之子夏朝任司徒,后来也有子孙称司徒氏。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如今在广东省的广州市、开平市、阳江市、平远市、中山市、江门市、英德市、梅州市、梅县区,浙江省的奉化市、宁波市鄞州区、临安市、余杭市,江苏省的南京市、丹阳市、江阴市、高邮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海南省,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加拿大,美国等地,均有司徒氏族人分布。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赵郡:汉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将原秦朝邯郸郡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改为赵郡,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市、赵县、邯郸市一带地区。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今河北赵县)。
堂号赵郡堂:以望立堂,以称邯郸堂。
藏名堂:唐朝时,司徒映任太常卿。太和年间,他弃官回家,隐迹藏名,当道屡次推荐他,他坚辞不再作官。司徒氏因号"藏名堂"。
族谱序文《司徒氏族谱·序》摘录:
人莫不亲其所亲也。而古人敬宗睦族,不能概望诸后人者,岂古人不相及,欤历年久而水源木本之恩渐忘也。支派既繁,而同气连枝之爱渐薄也,若是夫谱之不可不修也,明矣。
我司徒氏,祖居南雄珠玑里。自北宋以前,谱帙残缺,莫可考证。至宣翁值有宋南渡,中原多寇盗窃发,由南雄迁居广东州城,是为一世祖矣。
厥后,由广州城而水东,由水东而滘堤,而恩平而阳江,各择所向。不遑宁处,要皆上承先志,下昌厥后者也。其时,转徙扰攘,谱牒之修,有所未暇。
至明嘉靖间,十二世孙绶,始谋修家谱,及设立本宗尝业,乾隆五年十七世孙傥复修之。然谱其所亲亲,而疏远属未详载焉。迄今二十余世,历年愈远,支派愈分。凡先畴旧德,昔人所为,艰难拮据,以垂后昆者皆置若罔闻。莫念祖德之流诒执敦同宗之亲谊,或以小利开讼狱之端,或以片言致忿急之祸,虽骨肉俨若仇仇。遂至富弃贫,贵凌贱,众暴寡,知欺愚,相煽成风,而祸变作矣。甲申春,本族老成虑风俗日漓,思修谱以联之。命健数人,董其事,于是多方采辑,悉心校对。明等杀定尊卑,使亲疏远迩截然各安其分。凡子孙中坚品端方,与夫居官树立,及妇人节义贤良者,为之立传,以示劝而坟茔、祠宇亦必详列备载。寿之梨棘,使后世子若孙,知先世起家之迹,详所出之。自与孝悌之本,笃亲亲之义,敦礼教之原,非徒不施其亲,亦所以妥祖宗在天之灵也。至若恩迈恩征,共相劝勉,使衣冠之美无替厥先勋业之隆。有光后宁,不更为宗党深望也哉。
道光四年岁次甲申 二十世孙 健 谨序
家谱文献广东新会司徒氏宗谱,著者待考,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新会市水东镇石坑村司徒氏宗祠、广东省开平市司徒氏图书馆。
广东新会司徒氏族谱支派源流,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新会市水东镇石坑村司徒氏宗祠、广东省开平市司徒氏图书馆。
广东新会司徒氏族谱两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司徒宣,始迁祖为司徒权,本支祖为[明]司徒新唐。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新会市水东镇石坑村司徒氏宗祠、广东省开平市司徒氏图书馆。
广东开平赤坎滘堤司徒氏族谱,(清)司徒健撰,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滘堤村司徒氏宗祠、广东省开平市司徒氏图书馆。
司徒福相公祠记,(清)司徒健撰,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滘堤村司徒氏宗祠、广东省开平市司徒氏图书馆。
广东开平司徒香泉先生赴告,(民国)司徒俊厚等编,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开平市司徒氏图书馆、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排行江苏南京司徒氏字辈:"虞继唐位 九有功成 见官呼叫 永述人伦"。
宗祠对联 五言汉代安平相;尧廷微典遗: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司徒肃为安平侯相。下联典指舜为唐尧之司徒,支孙因以官为氏。
望族出赵郡;苗裔启商周:全联典指国姓的郡望和源流。
六言汉代安平之相;恩州甲第之英: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司徒肃,任安平侯之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恩州人司徒公绰,宋元佑年间进士及第。
恩州进士及第;赵郡人才辈出:上联典出《通志》载:"宋元佑登科有司徒公绰,恩州人"。下联典指司徒名门望族居赵郡。
七言登甲第而光宗祖;入台阁以理阴阳:上联典指司徒公绰,在北宋元佑年间登科及第。下联典指司徒族中的历史名人司徒肃事典。
清河出仕为礼部;元佑登科有公绰:上联典指五代时期的后汉有司徒羽,清河人,官至礼部侍郎,有惠政。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司徒公绰,在元佑年间登科及第。
历史名人司徒卯(生卒年待考),春秋时期陈国大夫。
司徒肃(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安平侯相。
司徒映:太和元年时(公元827年),唐文宗即位,深知两朝之弊,励精求治,任司徒映为太常卿。出宫女3000余人,放五坊鹰犬,省冗食1200余人,政号清明。不料数年后,宦官挠权,勾心斗角,奢侈浪费,腐败回潮,文宗仁而少断,制之不得其术,遂成甘露之变。司徒映目睹此情此景,毅然决定辞官还乡,不再在朝廷做不清明的官。
司徒诩:厉永年间任项城县令,有政绩,汉初升为礼部侍郎。周世宗即位后,留意雅乐,议欲考其正音,而诩为足疾病所苦,居多告假,遂命以本官至仕。
司徒诩,喜爱读书,曾经做过永年和项城两个县的县官,得到精明能干的好名声,后汉初期担任了礼部侍郎的官职。司徒诩相信佛陀的教义。
司徒诩曾经出差到江苏、浙江一带去,航行到渤海当中的一个地方,海水的颜色变得像墨一样黑,船夫说:"这里的水底下就是龙王的宫股。"司徒诩就烧了香,诚心地祈祷:"等我船回来时,将要拿一套用金粉写成篆体的佛经书作为礼物供养给大王。"
隔了些时候,司徒诩乘船从江、浙回来了。途经原来的地方,就按照他发过的愿,把一封套的经书放到海里去,一会儿,船底下发出了清幽而响亮的赞叹佛陀的丝竹音乐。船夫说:"呀!这是海龙王来迎接经书了。"船上一百多人都听到了这个音乐,个个表示惊异和赞叹。
司徒羽(生卒年待考):清河人。五代时期后汉官吏。官至礼部侍郎,有惠政。
司徒公绰(生卒年待考):宋朝进士。北宋元佑年间进士及第。
司徒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空军上将。1975年4月晋升二级空军上将军衔,1975年4月~1977年8月任台湾省空军总司令。
司徒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九补给区司令。
司徒非(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一一六师参谋长。
司徒兰芳: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国内地女歌手。
研究考证《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帝王世纪》曰:"舜为尧司徒,支孙氏焉。卫有司徒瞒成,宋有司徒边㣝,陈有司徒公子招,其后皆为司徒氏。"
此以官为氏,系出多门:或系出妫姓(舜后);
或出自子还氏(瞒成后)。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哀十六年》引梁履绳《补释》云:"……'子还成',杜云:'即瞒成',盖'子还',其氏。");
或出自子姓(边㣝后)。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二十二年》引《通志·氏族略三》云:"宋平公子御戎字子边,以王父字为氏,孙㣝,为司徒。")。
谱牒学·谱牒学的形成和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谱学
宋代以后的谱牒学发生的变化,正如清人钱大昕所说:“五季之乱,谱牒散失,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而问焉” ( 《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郡望》),亦即官府主持修谱之事已不多见,而以一家一族修纂“私家之谱”为主。宋代族谱,以欧阳修、苏洵两家最有影响。苏洵《嘉祐集》载有《谱例》、《苏氏族谱》、《族谱后录》、《大宗谱法》、《苏氏族谱亭记》等篇,论述了谱学的起源、发展与衰落,从理论上提出了族谱的编修方法。欧、苏家谱体例重在图表的创新,都属五世则迁的小宗谱法。每图只谱五世,即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五世以后,格尽另起。格式上,欧体是横行的,每图五栏;苏体是上下直行的,每图列五世。后人多以欧、苏谱例为法式编纂族谱。
宋代的其他一些学者也很重视谱牒。王尧臣《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都设有谱牒类。郑樵撰《通志》,首著《氏族略》,对谱牒之学颇有创见。他还在《通志·艺文略》中,将史部分为十三类,谱系为其中之一;又把谱系细分为帝系、皇族、总谱、韵谱、郡谱、家谱六种,共著录了一百七十部,二千四百多卷。从而对谱牒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编目,对后世著录谱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宋代,还产生了一种新的谱牒体裁——年谱,是按年月专门记载某一个人生平事迹的谱籍。被写的人物即为谱主,他们大多为著名的政治家或学者。流传至今的较早的年谱有吕大防《杜甫年谱》、《韩吏部文公集年谱》等。年谱的出现,为谱牒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它还具有相当的史学价值。此后,编制年谱之风日盛,尤其以清朝乾嘉时代最为突出。
元代的家谱同宋代一样,仍以敬宗收族为目的。从大量保存于元人文集中的谱序可以窥见当时家谱的一些情况,在体例上变化不大,在内容上虽在生卒、继承、劝诫方面体现了一定的伦理和宗法要求,但远不如后世的族谱那样严格讲求宗法和伦理,这同元代族谱与政治的关系密切有关。
到了明代,修立家谱的宗旨已演变为以强调“三纲五常”的伦理为主。欧、苏体例得到突破性的发展,记事范围扩大,而且大量出现把分布于各地的同族各宗支统贯于一谱的宗谱,即统宗世谱。如弘治十四年(1501)编修的《新安黄氏统谱》记载了新安支出的二十五个支派谱系。此外,明代家谱功能的强化还体现在族权的形成。明代较著名的谱学家有方孝孺、吴沈、解缙、李日华、凌迪知等。吴沈于洪武初年任翰林院编修,曾奉旨撰《千家姓》。李日华撰有《姓氏谱纂》七卷,凌迪知撰《历代帝王姓氏统谱》六卷、《姓氏博考》十四卷、《万姓统谱》一百四十卷。
清朝开国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造成社会学术风气大变,谱学在学术发展上的地位受到影响。 曾一度下令删改家谱之僭妄字句,以致官修《四库全书》和清遗老赵尔巽主修《清史稿》,均不在史部下明立谱系一门。尽管如此,民间修谱之风仍很浓厚,这从现存的大量清代谱牒可以得到证明。同时,一些学者对谱学也颇有研究。
为了坚持修谱,一些大姓名族制订了修谱条规。如乾隆甲子年(1174),曲阜孔氏所订修谱条规达三十四条,规定家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修谱时,要开馆,祭祀祖先,颁发格册;严防假冒,如有干名犯义者不得滥入谱牒等等。同时,还颁布了《修谱榜示》、《修谱凡例》等。
清代学者重视史学与谱学的关系,作为谱牒组成部分的“表”,得到很大发展。学者们重视史表的作用,将二十四史中无表者一一补齐,对前人所作之表进行校正、考释。并扩大了表的范围,可表人、表事、表时、表地。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论述史表的作用时认为:“人表者,《春秋》谱历之遗,而类聚名姓之品目也。人表入于史表,则人分类例,而列传不必曲折求备,列传繁文既省,则事之端委易究,而马、班婉约成章之家学可牵而复也”,因此,“欲使文省事明,非复人表不可,而人表实为治经业史之要册”(《文史通义》外篇二《史姓韵篇序》)。由于史家的倡导和实践,史表的作用得以充分施展,从而强化了谱牒学在史学中的功能。史家们还将谱牒视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邵晋涵认为:“家修谱牒,能使体例精核,未始不列于著作之林,而世家之谱,更有裨于掌故”(《南汇文钞》卷六,《涞水方氏家谱序》)。章学诚则直接把谱学视为史学的支流,他说:“余惟谱历之学,仿于《周官》,所以奠系属,分经纬。太史公集《尚书》世纪,为《三代世表》,其遗法也。魏晋以还,家谱图牒,与状述传志,相为经纬,盖亦史部支流,用备一家之书而已”(《章氏遗书》卷二十一,《刘忠介公年谱序》)。因此,他在编纂 《史籍考》一书时,将谱牒立为一大部类“谱牒部”,下分专家、总类、年谱、别谱四类。
同时,一些学者还很关注谱学与方志学的关系。如章学诚积极主张地方志书应该记载州县士族大姓及其世系,“谱牒之书,藏之于家,易于散乱,尽入国史,又惧繁多。是则方志之书,考定成篇,可以领诸家之总,而备国史之要删,亦载笔之不可不知所务者也”(《和州志·氏族表》)。又在《湖北通志检存稿·望族表叙》 中总结了地方志书著录谱牒的 “十便”。他主修的《永清县志》、《和州志》和《湖北通志》等,均设有“氏族表”,专门记载州县地方的大姓谱系。这一作法,对其他一些志书的编纂产生了影响。
另一位在谱学研究上较有造诣的学者是朱次琦。他的谱学著述今仅存两篇,即《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序》和《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序例》。他在《序例》中自述了该谱的分目情况:“有世系支派,然后诸谱中讳字有可稽,昭穆有可考,故首立《宗支谱》;氏族、书第、门阀,有自来矣,故《恩荣谱》次之;谱所以明孝爱,作一本之思也,故《祠宇谱》、《坟茔谱》次之; 谱所以守文献,备一家之故也,故 《艺文谱》、《家传谱》次之;其余遗闻逸事,不列于诸谱者,散碎爬罗,亦述家风修世禄者所不废,故以《杂录谱》终之也。”朱氏《序例》是融合前人成法的总结性表述,堪称清人族谱体例较完备的代表。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 、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 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 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 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 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 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 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 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 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任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有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从为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家谱如何编写
本文2023-10-03 12:09: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