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古文的名字,名字好像是“岂不快哉 24则”之类,应该是宋明清时期的。作者记叙了十几则小故事
戴红山先生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则
余,鹅湖一村夫也。
平居无所好,唯喜仿作《不亦快哉》以自娱。乖背时俗,无可投谒,虽欲一快于心,亦殊觉索然。今集其数三十有三,进呈诸君,倘搏一笑,乐不可支也!诸君若有意,起而和之,吾自如沐春风,乐亦无穷矣!是为序。
一:于书法吧读刘继庄先生奇文《欧阳中石——一位不懂书法的书法大师》,戏跟一帖:“当今谁的字都算不上书法,书法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鲁迅先生说过,诗在唐朝就已经写完了,鄙人亦说过,词在宋朝就已经写完了,今人作诗词,东施效颦而已。当今社会所谓的书法,不过是一帮子人瞎胡闹而已。”不意竟惹恼一位先生,以“《沁园春•雪》为古人不可媲美的巅峰之作”相质询。余无可遁逃,遂点评《沁园春•雪》:
没有猜错的话,你是指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在今天算是写的比较好的,但也有毛病。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与全诗就很不协调。我在乡间是抓蛇的,蛇在我手中玩物而已,把山比作蛇,一点气势都没有,不如改作“龙”字为好。“蜡象”喻“丘陵”,生硬,黄土高原上的朋友可为我作证,吾言不虚也。“山舞银蛇”是俯视,“原驰蜡象”是平视,突然接一句“欲与天公试比高”,令人哑然失笑。趴在地上的蛇象之类竟要与天公比高,主席的想象无人能及。为表凌云壮志,生造情境,这不是另类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吗?词的下阙大喊大叫,亦动人心魄,仿佛书法之剑拔弩张,虽难入上品,可为中上。请先生不要用“巅峰”一词造神。
虽为情急之词,亦自有道理。此先生一时语塞,又不甘沉默,遂酸讽道:“可惜先生晚生了65年,否则当年蒋先生御用文人与《沁园春•雪》‘斗’诗时,先生可能派得上用场,讨点赏钱!”
余碌碌之才,不蒙嘉许,受此谬赏,不亦快哉!
二:闲居无聊,戏作《书法家,请停止书写“沁园春•雪”》一文,分寄包括唐国强先生在内的三十位书法名家。想此一干人等,欲赞同又无开口的胆量,欲反对又乏雄辩的口才,欲回复又虑及身份地位,欲不回复又恐遭我耻笑,人人露一副左右为难、莫可若何之伪知识分子嘴脸,不亦快哉!
三:闲居无聊,戏作一剧本,名曰《考察》,其文为:“官:有发票吗?妓:有!官:走!”此铁定为中国戏剧之最短小精悍者,他日秋雨先生《中国戏剧史》再版,自当补缀其中,我亦将因此而留名于青史,不亦快哉!
四:神州文化之旅中,李敖先生题词“休戚与共”,并解释“共”指“***”。若有神通之人,将那“戚”字改为“妻”字,再寄往老李之阳明山庄,不亦快哉!
五:神州文化之旅中,李敖先生先以台一青年因组党而锒铛入狱事,斥台湾宪法为虚妄;旋又以“只要认真,一切皆真”之偈语,赞大陆宪法为“货真价实”。堂堂学者,会耍“二皮脸”,多才多艺,不亦快哉!
六:艺术人生节目中,范曾先生言“我国言论非常自由”。观范公白着眼睛说瞎话,大有乃师文怀老之风,不亦快哉!
七:艺术人生节目中,范曾先生当众背诵《离骚》全文。哼哼唧唧若和尚念经,全无一字能听清。听众不辨真假,只好报以热烈掌声,观此滑稽一幕,不亦快哉!
八:闻孔庆东先生自称为孔子第73代直系后裔,不亦快哉!
孔庆东先生为文化名人,许又有家谱作证,此言当不虚也!
余有窥人隐私之癖,日积月累,略有小成:如知某人虽姓某,实则为其母红杏出墙之产物;又知某人虽姓某,实则为其母不育而由外姓过继之养子;又知某人虽姓某,实则为其母携其改嫁,为建和谐家庭,改其姓继父之姓使然。凡此种种,于寻常百姓家则可,圣人之家不至于此,故孔庆东先生确系孔子直系后裔无疑。
所谓直系,当从父系来说。孔子生伯鱼,伯鱼便有孔子一半之基因,伯鱼生子思,子思便有孔子四分之一之基因,至子上为八分之一,子家为十六分之一,如此直至第七十三代之孔庆东先生,其身上孔子基因当以亿亿分之一做计算单位。此非我臆猜,乃一遗传学家所授。亦既是孔子身心一丝一缕皆不遗传于庆东先生,孔子只其人文祖先而已。
堂堂北大教授,竟玩攀附名人之伎俩,由是可窥北大人文精神衰竭之一斑。何三坡先生云:“未名湖畔,一片神鸦社鼓”,信然。
九:接《华夏散文》杂志社信函,言我为业界杰出人士,已获准加入中国散文家协会,然须付入会费若干。想吾自述作以来,从未有只言片语见诸报刊杂志,今竟享入会“殊荣”,宛若深宫怨妇,忽得御驾临幸,不亦快哉!
十:翻某散文杂志,每看一篇,则追问:值得一写否?一册翻完,无一入吾法眼。忽忆古人言“读其书,慨然慕之,想其为人”,便思聚此一干人等于一室,令论文学创作,定有人思接千载作深沉状,又有人情系苍生作悲悯状,有人搔首弄姿作妩媚状,有人无病呻吟作痛苦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则偏坐一隅,作冷眼旁观状,不亦快哉!
十一:百度“不亦快哉”四字。 梁实秋之装腔作势,贾平凹之恶俗到底,三毛之矫揉造作,孔庆东之自鸣得意,皆不足一哂;林语堂略有境界,惜又良莠不齐;李熬,政客也,更羞言之。看神州文苑,尽皆庸碌之辈,吾何其孤零也,不亦快哉!
十二:与光明、德林、老黄游鹅湖。时书院已需门票,而四人皆吝,无一肯出钱。窥门者位虚,余拉老黄趋而入,光明、德林亦随其后。二人道貌岸然,气宇不凡,纵作逃票勾当,亦绝无畏葸仓皇之色,悠然信步,有所指划。忽一女由厢房出,阻二人索票,二人遂作窘态,支吾而退。余与老黄遍游书院各屋而出,故以所见添油加醋陈说一番,观二人懊恼欣羡之色,不亦快哉!
十三:孩童时,与伙伴裸戏江中。时大义桥上有瓜摊,每有瓜皮抛掷而下,众皆蜂拥争抢。若尚有残红,便捧之大嚼,若无,辄指桥上垢詈之。想当年,落拓不羁,竟有魏晋名士之风,不亦快哉!
十四:戏水河中,逢一女裙裾飞扬,绰约板桥上。吾仰面而视,得尽览无边春色。彼浑然无知,吾亦不担偷窥之名,不亦快哉!
十五:大年三十,阖家团聚,共享盛宴。我坦然去夹盘中之卤鸡腿,手却遽为母所按,并斥曰:“独为孙儿辈所设耳!”众目睽睽之下,我遂面红耳赤将手抽回。想我已年过不惑,犹能被母斥若孩童,不亦快哉!
十六:余虽冰雪聪明,然于烹饪一事,终不得入门。平日皆贤妻掌勺,余则侍立听差。周三妻要当班,余无可遁逃,遂披挂上阵。正手忙脚乱之际,忽闻车铃声,妻提早归来矣。急将大勺奉上,甘居下手,不亦快哉!
十七:看尼姑骑电动车招摇过市,笑傲红尘,不亦快哉!
十八:看路边精神病患者暗自发笑,似大彻大悟,不亦快哉!
十九:看假洋鬼子(指加入外籍的名演员)出演主旋律片,不亦快哉!
二十:看庆东先生大谈“反三俗”,上演“贼喊捉贼”之滑稽剧,不亦快哉!
二十一:看李熬撒娇(向中共),不亦快哉!
二十二:看秋雨作古文,不亦快哉!
二十三:看鲁迅先生骂过的御用文人获鲁迅文学奖,不亦快哉!
二十四:看政协里坐着的和尚尼姑如看马戏团的小丑,不亦快哉!
二十五:看选票上候选人名单,无一人认识,遂胡乱画了几个圈,不亦快哉!
二十六:看《国家》一歌歌词,一半竟是病句,不亦快哉!
二十七:看《小学生守则》第一条有“热爱中国***”之句,想堂堂执政党,竟至向小学生“求爱”,不亦快哉!
二十八:梦中常有高来高去、陆地飞腾之功,不亦快哉!
二十九:梦中摔下悬崖,自以必死无疑,突然惊醒,方知在床上,不亦快哉!
三十:情怀已更改,再不熬夜看世界杯,不亦快哉!
三十一:所种兰花全部死光,到也省心,不亦快哉!
三十二:将年轻时买的诗集一把火烧光,不亦快哉!
三十三:大雨倾盆,无事须出门,不亦快哉!
2010年10月
我和老公是在大学认识并相恋结婚的,我是家里的独生女,而老公有兄弟两个,所以在我们谈婚论嫁的时候,我父母是反对的,父母不同意我嫁外地,但我一直坚持,因为我们很相爱,我相信老公就是我的一生伴侣。
父母却坚持不让我远嫁,他们怕我受欺负,怕我婆家容不下我一个外地媳妇,怕我远嫁了如果受委屈了没有父母在身边会很可怜。
可是我还是坚信我和老公的爱情!
父母最后同意了,但告诉我们两个,一定要好好的,永远幸福,永远相爱,老公也向父母保证一定会对我好。
父母同意之后,我和老公都很高兴,他带我回家见父母,当时公婆见到我很开心,回来的时候婆婆还给我一个红包,我不敢收。但老公说一定要收,因为这个表示父母已经认可了我。
我谢过婆婆之后也就收下了,回家之后我打开数了一下,有2000块钱。我们那没这习俗,所以对于婆婆给的红包我感到很意外,心里也挺感谢老公的家人。
我们结婚的时候,婆家给的聘礼是8万,还有婚房,后来我父母凑成10万,放卡里,让我把卡带在身边,当做备用金。我对公婆和父母都很感激。
我们就这样顺利的结婚了,婚后才两个月,我就发现我怀孕了,公婆知道后都很开心,我一路产检都很顺利,直到宝宝出生,我基本没受多大罪。
在跟老公结婚之前,我也听老公说过公公的房产不少,但具体我也没有细问,在生完孩子后,我才知道家里有几套拆迁房。
当时刚出月子,公公就对我们说,他想把最大的一套拆迁房过户给我儿子,我们这有“大孙当小儿”的说法,所以公公想分一套房给我儿。
我当然是高兴的,我万万没想到,我儿刚出生,就能得到一套房,这对孩子来说,将来也可以减少很多压力了。
大宝几个月后就都由公婆帮我带了,我也就回去上班了,毕竟无论如何,女人都要有自己的事业。
因为是顺产,我恢复得很好,可是不久,我又怀孕了,公婆听说我怀孕了,开心得无法形容,婆婆直接叫我辞职了,她每个月给我3000块零花钱。
但我还是坚持工作到快生才休息,毕竟咱打工人做事不能没头没尾。
生二宝的时候,我父母也来了,当产房外的大家听到医生说我又生了一个男孩子的时候,都很高兴,特别是公公,他老人家就觉得这是人丁兴旺的征兆,可是我一直希望要个女孩的。
妈妈才说出内心的想法。她和我爸希望二宝跟我姓,给我家留个后辈。我一时糊涂了,这让我该怎么向老公和公婆开口?
我跟妈妈说先回去,这事要慢慢来,先让我想清楚该怎么开口,毕竟我能理解我父母的想法,但是,公婆和老公肯定也是舍不得孩子啊。
父母回去之后,趁公婆不在的时候,我跟老公提起这事。老公刚开始很反对,但是后来我跟他解释了很多,他才慢慢接受,我父母也明确表示了,只要二宝跟我姓,到时候我娘家的一切财产都归二宝所有。
我们商量好了之后,我让老公去跟公婆沟通,我实在没勇气开这个口,因为我看得出来公婆对待儿子真的是爱不释手。
出了月子之后,老公便找公婆商量孩子姓氏的事,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沟通的,后来老公跟我说公婆同意了,因为孩子是我们的,我们做主就好。
我暗地里高兴坏了,很感恩公婆的开明和理解。孩子几个月后,就被我父母带走了,我也轻松了,大宝公婆带,二宝爸妈带,我和老公又开始谈恋爱!!
弟媳妇的孩子才几个月,公公也把一套房子过户给了孩子。我本来以为,公公是不是只给我老公他们兄弟的第一个孩子分房,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这个时候才知道其实公婆有四套拆迁房,面积虽不大,但住一个小家庭足够了。
公婆自己住的也是拆迁房中的一套,那现在已经有两套分给了孙子了,还有一套给谁呢?
后来公公说,你们两家,哪家能先再生一个儿子,房子就给谁家孩子,我听了就不服气了,我家本来不就有两个儿子了吗?怎么二宝没有房子?
我找公公理论,为什么偏心?都是他们家的血脉,怎么二宝就没有房子?
公公却说,他只分给他的孙子,虽然二宝也是他的血脉,但已经不同姓氏了,他户口本上没有我二宝的名字。
公公接着说,儿子是我们的我们可以决定他跟谁姓,可以决定他写进谁家的户口本,所以,同样的道理,他的房产,他也有决定权,他也能决定分给谁不分给谁,互不干涉。
公公这么一说,我突然无言以对。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举着新时代新思想的旗子,让孩子跟母姓,还要求老人家不干涉年轻人的事,如果老人家不同意,还会被强加上老古董等“罪名”,可是,一旦跟财产扯上关系,跟急眼了。
公婆没实力没钱力没权力的时候,就任由你们“作主”,大家可有想过,有多少老人愿意把家产分给一个外姓的人?给自己的子孙,多多少都可以。
再说了,财产本来就是爷爷的,爷爷不分给不同姓的孙子,合情又合理!
那些说只要血脉相连就好不计较太多的女人,那既然不计较太多,又怎么会有不同姓的孙子呢?这不就是小辈们在计较这个姓吗?
很多年轻人说得那么开明,那又为什么非要孩子跟妈姓呢?同样你怎么不想着有血脉相连就好呢?为什么要让孩子跟你姓呢?
既然当妈妈的想要孩子跟她姓,跟她娘家爸姓,那就请别惦记家公的家产。家公的家产想要分给谁,你也就只能听他老人家的了。
再说了,随母姓的孩子,到了外公外婆家,应该也就该称之为爷爷奶奶了吧?那外公外婆的家产,不也就是孩子的了吗?这不就是互不干涉吗?
友说是吗?[玫瑰][玫瑰][玫瑰]
首先,孙子跟谁的姓与爷爷立财产遗嘱不发生关系。
爷爷的财产,立遗嘱给谁是爷爷的法律权利!
记得,前段时间,拜读了一篇遗产继承权的文章。
实际案例是:
某上海老人,独居一套自有产权的房子。
老人的儿女很少来看,也不尽孝道。
老人楼下有一个小卖部,夫妻店,有一个孩子。老人经常到这个小店闲坐。
有时到午饭时间,夫妻两人留老人就餐。
老人家有什么事情,随叫随到。
有一次老人病了,老人很不舒服,老人叫小两口到家里来,小两口把老人送到医院住院,丈夫到医院陪护。老人病愈后,让小两口一家人搬到老人家住。
小两口对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
老人为感恩,写遗嘱,自己百年后,自己所有的这套房子归小两口所有。
老人过世后,都是这小两口处理后事。
不久,老人的子女们来了,要想要回房子。
老人的子女们将小两口告上法庭。索要父亲的遗产——房子。
经过法院查验老人遗嘱的有效性,才知道,老人订立遗嘱时,将社区人员作为证明人,老人的遗嘱合法合规。
小两口照顾这个老人,没有想要得到什么回报,也不知道老人有遗嘱,老人的遗嘱放在社区,有专人保管。后来社区在法庭上拿去老人遗嘱,才有后来小两口得到意外财产。只是老人抚恤金分给了子女。由于是小两口为老人料理的后事,所以,丧葬费归这小两口。
最终将这个价值几百万的房子判给这个小两口。
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人间正道是沧桑!
所以,爷爷立遗嘱不留分毫给孙子。
主要看爷爷的遗嘱有效性,合法合规。
这样做就对。 情感 代替不了法律。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孩子姓谁的姓,父母说了算。老人遗产给谁?他自己说了算,没啥不对。既然你不愿意孩子跟他的姓,又何必惦记他的遗产。
孙子跟了妈妈的姓,爷爷立遗嘱不留分毫给孙子。这样做对吗?
这个问题无所谓对错。妈妈和爷爷的做法的都是合法的。合法就肯定不错。如果在这一事件中,妈妈认为爷爷做错了,那就是道德绑架。因为爷爷有权处理自己的财产。并不会因为别的爷爷愿意把财产留给异姓孙子,爷爷就一定要这样做。正如妈妈也不必要因为别的孩子都跟爸爸姓,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跟爸爸姓一样。跟妈妈姓也可以,跟外婆姓也可以。既然法律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力,谁也不能剥夺对方的权力。
孩子跟爹姓或是跟妈姓 历史 上都有。从 历史 和传统上来说,跟妈姓是绝对少数,跟爹姓是绝多数。跟妈姓的情况也与当下的情况基本上一致。既女方娘家的血脉传承已经面临中断时,做为女儿把自己的儿子出继给娘家,以延续香火。即使是这种情况,在中国 历史 上,也是少数。古代过继儿子继承香火一般也在男性的家族中进行。香火的传承,当然与利益有绝对的联系。除了独生子女造成的原因外,女儿的血缘肯定比同姓更近,这是许多女儿努力为娘家传承香火的原因。
血脉传承和家族利益的联系,从古到今,都有连续性,基本上是一致的。现在产生的这些问题和纠葛,是与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相关联的。假如只生一个的政策沿续下去,这情况会越来越多。因为持续的一胎,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两姓变一姓,其中一姓,就要断绝。这时,无论是根据法律还是道德,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财产都会留给这唯一的后代。后代跟谁姓,必将引起双方的争夺。现在,三胎政策已经放开,这个死结已经通过政策调整而解开了。但是,一胎政策在解决了中国人口迅速膨涨问题的同时,也给 社会 留下了一些负面影响。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正是其中之一。
从文化的视角上来看。爷爷和妈妈的冲突,来自传统文化中的血缘传承。在这一点上,妈妈和爷爷都没有错。爷爷的做法,既符合当前法律的规定,也符合 历史 的传统。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中记叙,他自己就是过继给叔叔家当儿子的。所以,他父亲分家的时候,就没有他的一份。因为按当时的法律,他只能继承叔叔的家产。虽然他父亲和兄弟都挺富有,但他自己却一贫如洗。在《坎坷记愁》一篇中,他就详细记叙了自己因为贫穷外出借贷的凄惨经历。这就是所谓的“亲兄弟,明算帐”。
在爷爷的眼里,孙子姓了别人的姓,自然就不是自家的血脉传承。这时,你与他讲科学,讲血缘,都没有用。因为这时他心里想的是文化传统。既以后的家谱上,不会有一个外姓人。这是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的一个根本性的东西。中国人历来是重视的。其实这个问题上,妈妈也是重视的,不重视的话,为什么非要儿子随自己姓不行呢?
中国的家族谱系,是以男性血缘为基本的。这种传承是符合生物学的遗传规律的。这已经被今天的科学所证明。因此,在古代,人们对家族血缘关系是比较重视的。同姓关系也是 社会 关系中一个重要部分。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就是这个意思。古代新生儿的成活率低,人们都希望多子多福。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有二十多个亲生儿子,但是,他还嫌不够,在战乱的年代里,他收养了许多孤儿,这些孩子开始的时候,一律都姓朱。长大之后,也都复归本姓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李文忠和沐英。他们从小被朱元璋收养的时候,都曾姓朱。后来功成名就,就认祖归宗了。对血缘和家族荣誉的执着,符合当时的道德要求。所以,朱元璋也支持他们认祖归宗。这算是文化传统上的一个方面吧。
再从另一个角度上谈一点吧。传统的中国人认为,生命的圆满状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富、贵、寿、考。富是有钱花,贵是有权力。富不一定贵,沈万三仅管富可敌国,见了七品小县令一样要下跪。贵也不一定富,张之洞贵为总督,一样当东西过日子。无钱而位高,谓之清贵。有钱有势,谓之富贵。这是富与贵。一般人都知道。寿是活的年纪大,那考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死去的父亲称考,母亲称妣。如丧考妣就是像死了爹妈一样。那么 富贵寿考的考到底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很简单,男人死后称考,死后不光写在墓碑上,还要写在族谱上,儿子越多,你的名字出现在族谱上就越多。这就叫考。也就是说,从族谱上可以查到你这个人。如果没有儿子,也就无考了。
因此,考在本质上,与青史留名有关。如果你不是圣贤,没有大功于 社会 ,但你对后代子孙一带是有功的。留下财富就是功。你的子孙在,你的功就在,这就是儒家的所谓三立,立功、立德、立言。若是圣贤,有大功于 社会 。其名永远可考。比如黄帝、尧舜禹。因为他们有大功于民,所以,中国人都尊其为祖宗,称为炎黄子孙。
五千年文明,是有 历史 记载的。中国的 历史 有三部分,国史、地方志和家谱。每个人既便是无大功于 社会 ,也一定有小功于后代。有功则见诸青史。这就是五千年文化连续不断的内在逻辑。
话题有点扯远了。结论是,在这个问题中,谁都没有错。为人处世,一不违法,二不缺德就可以基本立身于 社会 了。
当然是对的。老人家有自己的思维想法,要去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自己的钱要怎么分,当然是有权利的。如果你想要这笔遗嘱,那么你就改姓啊。既然不改姓,那就该放手就放手了。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
孙子跟不跟自己姓,都是自己的血脉,没必要太在意这个。姓对于人来说就是个记号,只要血脉能传承就可以了。也许在过去的几十年前,爷爷的祖先不一定就是现在的爷爷的姓。在古代很多人的姓都是改来改去的,只要一家人和和睦睦比什么都好。至于爷爷因为孙子不随自己姓,就不把家产留给孙子,这件事情看来是爷爷的思想有点狭隘,更有点赌气的成分在里面。
男女双方结婚,组织一个新的家庭,生儿育女,享受天伦之乐,这是组建家庭的目的。至于孩子姓什么,真的没必要这么在意。儿媳妇之所以让孙子姓自己的姓,也是出于老的传统的思想的影响。但反过来想,等自己的儿子长大成人结婚后,娶得儿媳妇也要把自己孩子的姓随自己。到最后的结果是,谁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不是吗?
生儿育女,组织家庭,目的不是单一的传宗接代,而是人类喜欢群居生活的特点决定的。孩子的姓氏不是最重要的,儿孙幸福,家庭和睦才是最重要的。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幸福的生活靠自己打拼,不能把啃老和继承家产当做理所当然。如果年轻人有这种想法,对于老人家的这种使性子不给家产作为威胁改姓的借口,大可不必计较。不计较了,就谈不上威胁了。就不会影响自己小家庭的生活了。老人家也拿你没有办法了。所以这个 社会 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人们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对,支持!
立遗嘱是爷爷的合法权益,他把身后财产留给谁,不留给谁,那是他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干涉。
同样孩子出生后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其他人也无权干涉。
既然两不干涉,爷爷凭什么要把一生财产留给外姓人?
两头都想占,两头都想贪,便宜全是你的了,你觉得合适吗,你受用的起吗?
爷爷的做法没有问题,爷爷的意思就是认为孙子不跟他的姓不是他的孙子,你的观点完全颠覆了中国的传统,孩子跟父亲姓说明孩子就是父亲的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跟父亲姓就等于是种上的地瓜长出了土豆!是不是种子有问题?孩子跟母亲姓就说明孩子的父亲不知道是谁,所以只能跟父亲姓,这么明白的道理也不懂吗?
其实这个问题,不要去纠结谁对谁错,法不禁止就可行,也用不着去道德绑架。
一是法律没有规定子女的姓氏必须取父姓,所以子女的姓氏可以是父姓,也可以是母姓,也还可以是第三姓,只要父母达成了共识,公安户籍是不会为一个孩子的姓氏提出问题的,所以,孩子随母性是孩子父母的选择,母亲没有没有错。
二是爷爷依法立遗嘱分配他的财产也是爷爷的权力,只要爷爷是清醒独立的,谁也不能干涉或者剥夺他的权力,也没有资格去要求爷爷对他的财产进行平均分配。他给谁不给谁,完全是他权力范围内的事。所以认为孙子不姓爷爷的姓,爷爷不分配财产给孙子有意而为之,而对他进行道德绑架,这显然是错误的。
有能力的人,绝对不会对父辈、祖辈的财产据为己有,也会听从父辈和祖辈的安排,给你是锦上添花,不给你是不想让你躺在父辈、祖辈的功劳簿上躺平,而是让你自力更生,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下。
既然双方都没有过错和违法的行为,那爷爷的做法就没有错,不要对他进行道德绑架。
中国的传统,尤其是老年人根深蒂固的认为跟谁姓就是谁家的人。所以不把财产留给外姓的孙子无可厚非。你既然选择了让孩子跟妈妈姓,相当的你应该也就有放弃婆家财产的打算。现在好多人财产连自己的女儿都不给。所以你就不要既想着让孩子跟你姓,继承你家的香火,还想着继承婆家财产的便宜。两边占便宜 没有那样的好事。更何况钱是老人的,他想给谁就给谁。
1 “盍”在文言文中有何意思
基本字义
1 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各言尔志?”
2 何故,为何:“~不出从乎?君将有行”。
3 合,聚合:~簪(“勿疑朋~~。”意思是待人不疑心,朋友就会聚合而疾来)。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本作“盇”,从血,从大。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皿中有血而上覆之,覆必大于下,故从大。”本义:覆盖) 合 [gather]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杜甫《杜位宅守岁》
2 又如:盍簪(友人聚会;朋友);盍朋簪(朋友聚会);盍彻(施行仁政)
〈副〉
1 何不(盍是“何不”的合音) [why not]
盍,何不也。——《玉篇》
盍请济师于王?——《左传·桓公十一年》
子盍从众?——《左传·成公六年》
子盍诘盗?——《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盍杀我?——《国语·晋语一》
盍反其本。——《孟子·梁惠王上》
祭酒计甚善,王盍用之?——《新唐书》
盍驰往油画院。——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为何;什么;怎么 [why]
盍不为行?——《庄子·盗跖》
3 又如:盍如(何如)
2 拔贡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乙酉科(乙酉年的科举考试)拔贡(国子监,也就是相当于古代的大学,其中的一类学生)候选(预备选拔的)教谕(古代郡县的学校的老师)正乡书院(学校名称)主讲(讲课的先生)郡人(就是说“这个郡的人”)苗时英(应该是你祖先的名字)顿首(磕头)拜(表示敬意)撰(编写)
从文意看来大概这个家谱是你家后人(相对先祖来说)发迹之后追宗溯源编写的。
整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乙酉年科举考试候选郡里”教谕“的”拔贡“,郡里公塾的”主讲“苗时英怀庄重恭敬的心编写。
3 “怡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安适自在的样子。
怡然
读音yí rán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童趣)“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例句
1、话表美猴王得了姓名,怡然踊跃,对菩提前作礼启谢。
2、水伯怡然一笑,从背篓里拿出了他最喜爱的那根烟杆子。
3、我转过头望了望神情怡然自若的大师,果然是高人啊。
4、宾馆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得天地之灵气,融山水之怡然。
5、虚荣者唯他人评判是从,自负者怡然自足。
6、听雨落池中,雨打荷叶,雨滴莲蓬的那种意境,是一种多么悠然的韵味,那是一种恬静的怡然。
昆季
昆季 kūn jì ㄎㄨㄣ ㄐㄧˋ
释义 兄弟。长为昆,幼为季。
出处
《梁书·江革传》:“此段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于千里。”
《新唐书·李密传》:“伯当曰:‘昔日萧何举宗从汉,今不昆季尽行以为愧,岂公一失利,轻去就哉!’”
《列子》:“昔有昆弟三人”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
唐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 玄宗於诸昆季,友爱弥笃,呼宁王为大哥。” 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其父子昆季、真孝、真悌、真友、真让,凛凛有道君子哉。”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终日品诗论画而已。更有夏淡安、揖山两昆季,并缪山音、知白两昆季。”
柳亚子《<胡寄尘诗>序》:“而皖中胡子朴安、寄尘昆季,咸翩然来游焉。”
侍奉的近义词有伺候,侍侯,侍候,供养,奉侍,奉养,抚养,服侍。
侍奉,汉语词汇,拼音:shì fèng,意思是指为对长辈伺候奉养;侍候,服侍;虔诚地致力于;信仰。
出处
唐 李白 《赠历阳褚司马》诗
例句
1、伺候奉养。
唐 李白 《赠历阳褚司马》诗:“北堂千万寿,侍奉有光辉。”
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念备一身飘荡异乡,生不能侍奉二亲,又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今岁旦在迩,使备悒怏不已。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秦重 道:‘父亲别了八年,孩儿有缺侍奉。’”
明 凌濛初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孩儿愿改从前过失,侍奉二亲。
清《睢阳尚书袁氏家谱》:“七世淮(袁可立父),字子沂,号相溪。……痛父早逝,侍奉母李夫人。虽窘迫中,务竭力承欢。”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四:“现在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烧饭,做做针线,侍奉公婆,她实在不情愿。”
2、侍候,服侍。
《旧唐书·职官三》:“内侍之职,掌在内侍奉、出入宫掖宣传之事。”
清 沈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余侍奉汤药,昼夜不交睫者几一月。”
曹禺 等《胆剑篇》第五幕:“ 勾践 获释返国,一直战战兢兢,侍奉大王,不敢怠慢。”
巴金 《长生塔》:“这许多忠心的臣子整天包围皇帝,忠心地侍奉皇帝。”
3、谓虔诚地致力于。
徐迟 《祁连山下》:“女雕塑家恢复了活泼的情趣,穿上了妖冶怪状的 巴黎 式装束,涂脂抹粉,继续侍奉她的艺术。”
4、谓信仰。
《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对于您这样一位终生精诚侍奉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文化战士的逝世,我们的怀念,我们的哀思就更加深沉痛切了。”
《梁书·江革传》:“此段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于千里。”
《新唐书·李密传》:“伯当曰:‘昔日萧何举宗从汉,今不昆季尽行以为愧,岂公一失利,轻去就哉!’”
《列子》:“昔有昆弟三人”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行路相逢,便定昆季,望年观貌,不择是非。”
唐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 玄宗於诸昆季,友爱弥笃,呼宁王为大哥。” 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其父子昆季、真孝、真悌、真友、真让,凛凛有道君子哉。”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终日品诗论画而已。更有夏淡安、揖山两昆季,并缪山音、知白两昆季。”
柳亚子《<胡寄尘诗>序》:“而皖中胡子朴安、寄尘昆季,咸翩然来游焉。”
一篇古文的名字,名字好像是“岂不快哉 24则”之类,应该是宋明清时期的。作者记叙了十几则小故事
本文2023-10-03 12:08: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4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