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族谱的杨氏族谱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杨氏族谱的杨氏族谱介绍,第1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入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入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1917年,38岁的弘一法师已经发心吃素,请佛经供佛像,天天烧香,甚至过年也住在庙里不回家。再过一年,他皈依虎跑老和尚了悟为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是年受戒出家。他致书好友夏丏尊,延请宏祥、永志二法师为其父去世普佛一日。又手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是出家后第一次给人写字。因为在他看来,得到大势至菩萨的果位,是通过念佛,才证得佛性的。此后,法师一生与念佛活动不能分开,据林子青先生著的《弘一法师年谱》记载,法师出家后与念佛萦萦大端者,撮要如下:

1919年(40岁)大师劝旧友袁希濂念佛。又与诸道侣为卧病不起的小黄犬念佛,依法超度。

1920年(41岁)于新城贝山掩关念佛,书佛号。印光法师致书大师,劝其“息心专一念佛”。

1921年(42岁)为女弟子朱贤英开示念佛。

1922年(43岁)师患痢疾,留言临终时,请数师助念佛号,但病康愈。

1923年(44岁)大师发愿刻期掩关,誓证念佛三昧,并请印光法师作“最后训言”。

1924年(45岁)于绍兴城手写佛号千纸,分赠善友。

1925年(46岁)复邓寒香书,勉励“若一心念佛,获证三昧,我执自尔清除。”

1926年(47岁)手书佛号赠日本竹内居士,并作题记。

1927年(48岁)师与当代净土宗大师印光法师见面。又自题菩萨号,由上海佛学书局影印流通。

1928年(49岁)致书蔡丏因论《往生论注》……引杨仁山居士谓修净业者须穷研“三经一论”,鸾法师注至为精妙。

1929年(50岁)撰联赞地藏菩萨,“尽修忏法,愿生极乐,早成无上菩提”。

1931年(52岁)撷取《灵峰宗论》名言,成《寒笳集》。又与道俗助念佛号,送圆照禅师往生。发明“听钟念佛法”。

1932年(53岁)在妙释寺念佛会讲《人生之最后》,撮录古德嘉言,普劝念佛。

1933年(54岁)在妙释寺为念佛会讲《改过实验谈》。

1934年(55岁)至万寿岩参加念佛堂开堂典礼,为众开示三日。

1935年(56岁)于万寿岩校读清末自日本请回的灵芝元照律师著的《阿弥陀经义疏》。开讲《净宗问辨》。

1937年(57岁)于日光岩念佛会开示,节录《印光法师嘉言录》数则。致书鼓浪屿念佛会,谓“于佛法中最深信者,惟净土法门;于当代善知识中最佩仰者,惟印光法师。”又移居南普陀,手书《观无量寿经》。为闽南佛学院学僧开示“净土宗入门初步”。

1939年(59岁)为纪念法师出家20周年,于漳州尊元经楼开讲《阿弥陀经》,回向众生,同证菩提。

1940年(60岁)于泉州讲《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1941年(61岁)于永春城区讲《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要旨》。

1942年(62岁)于福林寺念佛期讲《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在泉州大开元寺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1943年(63岁)圆寂前四天,独自默念佛号。遵法师遗嘱,众人助念法师往生西方。

问题一:清朝第一位出家的皇帝是谁 野史上记载的是顺治,但是正史上注明顺治是死于天花。

问题二:清朝那个皇帝出家了啊,为什么啊 顺治是传说出家了,但是真的是不是都是传说。 “顺治出家”是清宫一大疑案。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顺治因爱妃董鄂病死而消沉出家。后来,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后游巡五台,遂更有顺治出家五台山、康熙来此寻父之说。笔者认为,历史上顺治确实有意出家,并曾剃度,但最终出家未果。

顺治早对佛教产生兴趣

顺治最早是受到天主教的影响。顺治八年(1651年),大学士范文程引见居住在北京的耶稣会教士、钦天监监正汤若望,这位传教士因学识高深很快获得了幼龄君主顺治的好感和敬仰,又因孝庄文太后曾认汤若望为“义父”,所以顺治尊称汤若望为“玛法”,即“爷爷”之意。

顺治十四年(1657年),可能是由于太监们的鼓励和怂恿,20岁的顺治召见佛教高僧憨璞聪,从此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渐渐疏远了天主教。自是而后,南方高僧玉林l、茚溪森、木陈 、玄水杲先后 至京,在宫中论经说法,大谈佛理。顺治还请玉林l为他起了法名“行痴”,号“行痴道人”。他在玉林l等高僧面前自称弟子,以示尊敬。顺治与僧徒往来甚密、尊礼备至,又广购佛像,可以说他崇信佛教,极为虔笃。他早有削发为僧的念头,临宣布他去世前几天,他还叫最宠信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广安门外法源寺)削发做和尚。

顺治曾决意出家并剃度

由于多尔衮摄政,顺治苦熬了多年傀儡皇帝的生活;由于与皇后不睦,顺治婚姻生活有过不够美满的一段,这使他一度消极厌世。董鄂(董鄂并非秦淮名妓董小宛,已为史家证实。)的出现,使顺治“火热爱恋”,激起了他生活的波澜。正因为这样,当顺治十五年正月,宠妃董鄂所生的唯一皇子夭亡,两年半后的顺治十七年八月,董鄂妃也突然病死后,顺治痛不欲生,万念俱灰,终于萌发了遁入空门的念头,他命茚溪森为其削发,决心出家。幸亏玉林l抵京,闻知此事,命人取来柴薪,欲烧死他的弟子茚溪森,加之孝庄文太后竭力劝阻,才使顺治勉强答应重新蓄发留俗。

问题三:清朝哪个皇帝是出家做和尚的? 顺治出家一事,一段时期里曾是清初宫史的一大疑案。人们传说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福临,在自己心爱的董鄂妃去世后,悲伤过度,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家当和尚了。这件事不像太后下嫁“摄政王”那样复杂,但问题很难辩解。很难辩解的理由之一,就是顺治皇帝喜欢寺庙生活,喜欢当和尚。顺治帝6岁即位,24岁去世,在位18年。他一生中十分信奉佛教,与当时著名高僧玉林谡、木陈、茆溪森等过往甚密。顺治帝多情善感,身体羸弱,时值青春年龄,放纵情欲,因此神经衰弱严重。他曾对木陈说:“我睡觉时只能单人独室,不能与人同床。临睡前,必须让所有的人都出去,若听到一丝气息,就一夜睡不着。睡早了也不行,必须熬过半夜,困极了,才能一觉睡着。”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爱妃董鄂妃病逝,这使顺治帝精神陷入崩溃而不能自拔。他自己撰写了4500字的《董妃行状》,又命大臣为她作传,还破例追谥她为皇后,最后又让30名太监和宫女为她殉葬。但这一切都不能使他感情的创伤得到弥合,还昏天黑地不知死活。孝庄皇太后无法,只好派很多人天天看守着他。这时的顺治帝决意披缁山林,孑身修道,终于在十月初,请茆溪森为自己履行了净发仪式,准备到山西五台山当和尚。十月十五日,玉林谡第二次来到北京时,见茆溪森已给皇帝净了发,勃然大怒,当即命人取来干柴,要把茆溪森当场烧死。顺治帝只得向玉林谡表示自己愿意蓄发,不出家了。玉林谡又对顺治帝作了一番思想工作。他说:“若以人间礼法论,皇上应该永居皇位,这样上可以孝敬母后,下可以造福万民;若以世外之法论,皇上也应该永做君王,这样对外可以保护佛法,对内可以管理教内大事。”顺治帝听后觉得有理,便不非要出家不可了。但是,经过4个多月出世与入世的反复折腾,顺治帝本就虚弱的身体已支持不住了,到年底终于病倒了,很快就染上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顺治帝让玉林谡为自己念经祈祷,又亲自把平日最亲昵的太监吴良辅送到法源寺剃度,作为自己的替身,但病情仍不断恶化。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半夜,顺治帝自知势将不起,急命学士王熙、麻勒吉速到养心殿记录遗诏。王熙垂泪听命,在床前匆匆写下遗诏的第一段。这时顺治帝已疲惫不堪,王熙担心皇上支持不住,便奏请先将遗诏全部拟出,再呈皇上过目。顺治帝点头同意。王、麻二人到干清宫西朝房连夜起草了皇帝遗诏,又赶到养心殿请皇帝过目。顺治挣扎着将遗诏修改了三遍,天亮时才定稿。又挨过一天,初七半夜,顺治帝在养心殿崩逝。

顺治出家一事,一段时期里曾是清初宫史的一大疑案。人们传说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福临,在自己心爱的董鄂妃去世后,悲伤过度,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家当和尚了。这件事不像太后下嫁“摄政王”那样复杂,但问题很难辩解。很难辩解的理由之一,就是顺治皇帝喜欢寺庙生活,喜欢当和尚。顺治帝6岁即位,24岁去世,在位18年。他一生中十分信奉佛教,与当时著名高僧玉林谡、木陈、茆溪森等过往甚密。顺治帝多情善感,身体羸弱,时值青春年龄,放纵情欲,因此神经衰弱严重。他曾对木陈说:“我睡觉时只能单人独室,不能与人同床。临睡前,必须让所有的人都出去,若听到一丝气息,就一夜睡不着。睡早了也不行,必须熬过半夜,困极了,才能一觉睡着。”

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爱妃董鄂妃病逝,这使顺治帝精神陷入崩溃而不能自拔。他自己撰写了4500字的《董妃行状》,又命大臣为她作传,还破例追谥她为皇后,最后又让30名太监和宫女为她殉葬。但这一切都不能使他感情的创伤得到弥合,还昏天黑地不知死活。孝庄皇太后无法,只好派很多人天天看守着他。这时的顺治帝决意披缁山林,孑身修道,终于在十月初,请茆溪森为自己履行了净发仪式,准备到山西五台山当和尚。十月十五日>>

问题四:清朝哪一位皇帝出家当和尚 顺治的母亲是蒙古族人,蒙古族普遍信奉喇嘛教,所以种种历史和家庭的影响,再加上自己一些特殊的原因,顺治,就和和尚结成了很密切的关系,有一个和尚叫憨璞聪,顺治是皇上,亲自到这和尚住的地方叫做海会寺,促膝长谈,相得甚欢,就是谈得很融洽。顺治回到宫里以后,又把和尚召到宫城西侧的西苑,现在 ,里头有个万善殿,继续论佛谈法,还有一个大和尚叫木陈耄顺治到了那儿,他跟他说,说:“我呀,总感觉我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说我到你这个寺庙之后,觉得这是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回到宫里。”还有一个大的和尚叫溪森。顺治就跟溪森一块谈话,他自称是这和尚的弟子,和尚当然也捧这位,有一次他跟一个和尚说,这个和尚叫木陈耄说什么朕思上古,惟释迦如来舍王宫而成正觉,达摩亦舍国位而为禅祖。朕想效法他们可不可以。顺治想学释迦,释迦牟尼,想学达摩要出家。后来他就找了溪森说我要剃度,溪森开始劝阻,他不听,还是要剃度。溪森就把他头发给剃了,剃成和尚头了。这不得了,皇太后怎么可以同意呢。这样,就找了溪森的师傅,叫玉林L,玉林L就赶到北京,就让徒弟们架起柴禾来,点上火要把他的弟子溪森烧死。顺治一看这个情况不行,我不剃度了,我不出家了,就救了溪森一命。 一天,顺治和玉林L两个人对面坐着,谈佛论法,两个人都会意地互相笑了,为什么笑了呢?玉林L看到一个光头的皇帝,顺治看了一个光头的和尚,两个人会心地笑了。 顺治爱子死了,爱妃死了,保姆死了,出家不成,心情非常郁闷。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就病了,初三,他就传召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康熙那个“熙”字,王熙到养心殿。顺治就和王熙秘密谈了一番话,后来王熙闭口不谈此事,有难言之隐。到正月初六子时,忽然传召王熙,到养心殿,到了养心殿之后,顺治说,说朕患痘,势将不起,病势很重。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听朕言,速草诏书。我们翻译过来,就是我得了天花了,病势很严重,可能好不了,你听我口授,回去赶紧撰写遗诏,王熙就到了乾清门西侧围屏内,就起草诏书,起草一条就上奏一条,批回来改,再起草再上奏,三次上奏,得到钦定,就是它了。傍晚的时候,初七,傍晚的时候遗诏撰写和修改刚完,顺治死了。 现在有人说了,顺治是出家了还是死了,根据我看到的材料,顺治还是死了,根据很多,我就举三点就可以了。第一:就是顺治病重得天花的时候,历史有记载,还传到民间不许炒豆。第二:王熙死了以后,有一本书叫《王熙自定年谱》,这里面记载了顺治临终让他撰写遗诏的事情,第三:溪森和尚死了之后,他的弟子给他整理一本书,在书里头记载就是顺治死之前,就说遵照祖制,实行火浴。朕身后要森溪速回京城为他火浴,顺治的遗体移到了景山寿王殿,四月溪森赶到了北京,在景山寿王殿前举行法会,溪森将顺治皇帝火浴,这是给顺治火化的和尚溪森的记载,再加上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的亲自记载,顺治临危的时候,面授遗诏的时候,以及参考其他的文献和档案的记载,可以证明顺治是病死的,不是出家了,顺治死了之后。 留下的遗诏,遗诏一共十四条,这个遗诏叫“罪己诏”,给自己下了十四条罪状。顺治的“罪己诏”学术界有争议,有一些是他自己的意思,有一些是皇太后的意思,有一些是辅政大臣的意思,就需要仔细分辨。后来康熙就在顺治的孝陵竖了一个神功圣德碑。重点歌颂他父亲顺治皇帝的神功圣德,康熙为他父亲顺治皇帝立的这块神功圣德碑,否定“罪己诏”,肯定和歌颂他父亲的历史功绩。

问题五:历史上是哪个皇帝出家了 清朝没有皇帝因出家而放弃皇位,只是顺治帝福临有过这样的想法,由于顺治帝本身信佛的缘故,并且爱妾董鄂妃的去世给了顺治帝很大的 ,最终导致顺治帝决定剃发出家,并且也确实由报恩寺和尚卯溪森为其举行了净发仪式,但在众人的反对,特别是在卯溪森的师父、报恩寺主持玉林的劝导下回心转意,蓄发留俗。但不久顺治帝便因罹患天花病逝了。

《清宫档案揭秘》上这样说:

……由此,关于顺治帝在二十四岁这年离宫出家、朝廷以其病逝为托词的猜度,不过是一个充满想像力的传奇故事而已。但顺治帝在十七年(1660年)十月,于西苑( )万善殿,由茆溪森和尚为其举行了皈依佛门的净发仪式,则是史实。只不过剃光头发意欲出家的顺治帝,最终在茆溪森的师傅玉林L谆谆规劝和要烧死茆溪森的压力下,又决定留俗了。这一史实的记载虽然不见于官方档案,但广泛见于本文上述的僧侣著作中。这些著书立说的僧侣,都是被顺治帝邀请入宫阐释佛法的著名人士。由于他们在记述净发的时期内,生活在顺治帝的周围,而且是各自著作中的分别记录,所以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因此普遍为史学研究者所认可。在关于规劝顺治还俗的语录记录中,最被人称道而且看起来最见效的一段劝导是,面对顺治帝的提问――佛祖释迦牟尼和禅祖达摩,不都舍弃王位出家了吗?玉林L回答,他们是悟立佛禅,而现在从出世法来看,最需要您在世间护持佛法正义,护持一切菩萨的寄身处所,所以,您应该继续做皇帝。正是这段规劝,最终令顺治帝回心转意,蓄发还俗了。……

问题六:清朝顺治皇帝后面的皇帝是谁? 康熙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同治 光绪 宣统

问题七:清朝哪个皇帝做了和尚的,为什么? 据野史及民间流传的说法,清朝第三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俗称的顺治帝,在爱妃董鄂妃死去后,悲伤不已,遂放弃皇位,到五台山当了和尚。但正史却并不承认这一说法,只说顺治帝是染天花而死。现在只有一些“莫须有”的证据证明顺治当了和尚,还没有更多有力的证据能推翻正史。

问题八:历史上唯一一位为爱出家的皇帝是谁?求解答 翻开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帝制社会,皇帝基本上都是妻妾无数,三宫六院,美女成群,有些美女恐怕一辈子也没有被皇帝宠幸过,一辈子也没有享受过男欢女爱,皇帝从来没有因女人发过愁,恐怕也没有对美女付出过真爱。 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真心喜欢过一美女,而且这位美女逝世后,这位皇帝天天沉浸在思念之中,不能自拔,最后因思恋而出家。那这位唯一的皇帝是谁呢?他就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爱新觉罗-福临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他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他亲政近十年间,不但真正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任务,而且采取了宽厚的与民生息政策,使数以百万的流离失所的明朝遗民复归农桑,为清朝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这位在政治上高瞻远瞩的顺治皇帝在个人生活问题上,却不像处理军国大事那样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而是举止失措,进退维谷。顺治八年,他举行大礼,将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立为皇后,仅过两年,就把这位聪慧乖巧、天生丽质的皇后给废了。顺治十一年,他又和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之女举行了大婚礼,并立为新皇后。一生之中举行两次大婚,在清朝历史上也只有顺治一人。到了顺治十五人,又借故把第二个皇后也给废了。在顺治在位的不到二十年中,娶了十九个妻妾,几乎一年一个,但是合乎心意的,只有一人,谁呢?就是董鄂妃。 对于董鄂妃,顺治帝是爱到心底,不管他心情如何不好,只要一见到董鄂妃,立刻云开日出,眉开眼笑。每当他和董鄂妃在一起时,那种相亲相爱、相敬如宾的情景,简直和寻常百姓家的恩爱夫妻一样。他和董鄂妃的互敬互爱,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感情,和李商隐笔下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至情至爱的理想伴侣毫无二致。董鄂妃是以妾的身份进入皇宫的,这在皇帝看来,和收买一件衣服没有什么二样,但是,顺治却郑重其事,仿佛娶皇后,竟然诏告天下。董鄂妃一进宫,席不暇寐,就被封为贤妃,一个月后,又晋封皇贵妃。在顺治帝眼里,董鄂妃就是他的心。虽然二人间没有什么海誓山盟,但是,他们之间的那种情感却能惊天地、泣鬼神。然而,他们的甜蜜爱情却遭到的老天嫉妒,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七日,皇贵妃董鄂妃不幸病故,顺治帝痛不欲生,仿佛天崩地裂,一时不敢面对现实,为止,顺治帝为董鄂妃停止理朝五天。不久,他又亲自给礼部下了一道圣旨:“奉圣母皇太后之懿旨:‘皇贵妃协助我处理后宫,有几年之久,她有才德应该给予表彰,让天下人都知道。在她的管理下,皇宫次序走向规范化。可是,天不佑人,让她英年早逝。她的突然西行,我的心疼痛难忍,哀悼不已。应该追加皇后的封号。用来表示我对她的表彰和遵崇。’朕秉承圣母皇太后的旨意,特地采用追封办法,并加封谥号,谥号是: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至于加封皇后应举行什么样的典礼,你们礼部要认真、详细、从速商议并交给朕审核。”这道圣旨一颁布,立刻引起朝野哗然,人们不经要问:“这个董鄂妃是什么人,为什么能得到这样天高地厚之恩?” 其实董鄂妃原来是有夫之妇,那董鄂妃原来到底是哪个的夫人呢?是江南才子冒辟疆。清兵入关后,江南一片混乱,投降清廷的高杰手下在乱中闯入冒辟疆家,劫走了董小宛,高杰为了讨好清朝,他们把董小宛献给洪承畴,洪承畴见董小宛花容月貌,不敢自用,献给皇帝顺治,从此,顺治的皇宫中便六宫粉黛无颜色。对于此事,大诗人吴梅村写过这样一首诗:乱梳云鬓不妆楼,尽室仓皇过渡头。钿合金钗浑弃,高家兵马在扬州。可清朝宫廷中,从来不允许汉族妇女入宫,顺治帝为了既能占有董小宛,又不会引起朝廷内外的议论,就给董小宛赐姓为董鄂氏。这种掩耳盗铃的手法当然无法遮住天下人的耳目,可冒辟疆却不敢和皇帝对抗,出于对身家性命的考虑,他对外称>>

问题九:历史上哪一位皇帝为了妃子出家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知己爱妃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福临陷入了痛苦之中,而政治上的苦闷也困扰着他。这时只有佛法使他还有所寄托,所以他再萌生出出家之念。大约在九、十月之交,福临决心出家,由茆溪森剃度成了光头天子。

问题十:清朝哪个皇帝出家做了和尚? 传言是顺治。但近年考证,顺治是病死的,他曾经想出家,但是被阻止。

清朝出家的皇帝是顺治皇帝,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朝第三位君主(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年号顺治。

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到顺治末年,除东南沿海之外,全国的领土基本得到统一。

扩展资料

顺治十四年(1657年),福临开始接触僧人,成为佛教信徒。这年深秋,福临驾幸南海子,在太监的带领下到了海会寺,见到了临济宗龙池派和尚憨璞性聪禅师,福临和他交谈非常契合,因此对佛教产生了兴趣。

于十月四日于南苑万善殿召见憨璞,以后又不断召见,详细询问佛教界的德高望重的人。他知道了龙池派内许多著名和尚的情况,对他们非常向往。顺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福临遣使赴江南湖州报恩寺召名僧玉林琇来京,玉林琇清高自持,多次辞谢不应召,使者不许。

-爱新觉罗·福临

修谱

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 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入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 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编辑本段保存

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编辑本段内容体例

谱序

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谱例

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

世家

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

诰敕

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

像赞

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

世系

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

传志

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

家训

对子孙的教育准则。

祠规

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

祠堂

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编辑本段文献目录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于福建明溪,为宋代著名学者杨时房谱。该谱除世系传记外,还汇编了有关杨时的诰封敕令及杨龟山年谱、画像及龟山故里图。该谱藏于明溪县龟山乡杨时直系 23代后裔家中。 《墨杨氏家乘》有清至民国续修刊本及排印本。该谱除详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记叙元旦大祭等家族仪式及规程较详,对杨氏族人的定婚许字,丧仪葬礼等也有一定之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工936年)排印本所载杨玠《家法》条规较细。 《武林杨氏宗谱》有民国年间抄本复印件。该谱卷l为杨氏《祭规》,订于清乾隆年间,共22条,前面数条为先祖遗规,以后为族众同订。谱中所记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详。 《民国黄梅宗谱》该谱托为杨业宗谱,所载祖宗世系多据民间传说故事以编制,世系谬乱,人物真伪不分。 《咸丰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清杨裕深重修,刊本。 《杨氏谱书》民国时期杨锡绶等续修。该谱包括序及世系等内容。吉林永吉杨氏为满族,谱序称原为汉人,康熙年间由山东登州莱阳县迁居永吉州地方,后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谱载始迁祖杨荣,至今传14世。该谱为了解东北杨姓迁人情况提供了线索。 《杨氏族谱》该谱为辽宁岫岩满族易穆查氏族谱,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立谱。参与修谱者有杨伟、杨春静、杨恒荣等。谱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讳年庚、长幼次序,并注明迁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孙繁衍情况。对族中先人事迹略有考实。了解易穆查氏的改从杨姓,该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氏族谱》贵州天柱蓝田镇杨氏族谱。1930年杨正光录,杨恩培藏。封面标明“四知堂第”。谱序谓由南昌府丰城县迁来,至修谱时已历 2l世,至收藏者为23世。谱中载字派三种,略有不同,反映由于分房带来一定变化。 《杨氏族谱》贵州独山杨一诚草创,杨祖芳重修,亦托为弘农杨氏支系。该谱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传等内容。谱载先祖杨春为明末人,由江西来黔贸易,卜居独山,至修谱时传13世。该谱为木刻本。 《杨氏谱系》黔西彝族杨氏谱,杨氏后裔于民国年间据彝文谱纂修。该谱包括源流、世系、彝汉文对照乌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释略等内容。谱至始祖迄修谱达73代,唯中间有阙佚。该杨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归流,始从汉姓。该谱为研究黔西杨氏源流的重要文献。 《杨氏家谱史》贵州桐梓杨修礼、杨修国等,1990年据旧谱及其他文献编纂。修谱人称为播州杨氏土司始祖杨端第44代孙。谱分三卷,内容较为丰富,重要者有世次记、碑记、姓氏来源、世系源流、谱系、名宦词、人物事迹、仕居分派史、承续总歌及注解、正宗源流等。该谱自杨端往上溯48代,谬悠难信;白杨端始谱至今历47代。该谱为铅印本。 《弘农杨氏宗谱(残)》始修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咸丰初年杨月三等续修。据谱可知杨月三之族散居于安徽合肥、庐州等处。该谱为刻本。 《杨氏家谱》民国杨芝田编,该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至杨芝田已为五修。据谱可知杨芝田之族散居山东临沂、沂州等地。该谱为石印本。 《衡湘杨氏族谱》清杨世准修。谱中称其堂第为“清白堂”,认为弘农支系。据谱可知杨世准之族散居湖南衡阳、湘乡等地。该谱为刻本。 《杨氏列代世系表》民国杨培志编。该谱为铅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坟墓祭祀一览表。杨氏宗谱(残)据残卷可知谱主为重庆开州人,世系不全。 《宁都城东郁公派族谱》 《宁都杨氏族谱》 《宏农杨氏宗谱》 《杨氏铜城族谱》 《郴州杨氏十修族谱》 《蓝山杨氏族谱》 《草塘杨氏七修族谱》 《卧龙杨氏四修宗谱》 《济邑梅川杨氏宗谱》(乾隆三十六年修) 杨玉清、杨兴韶主编的《丰顺杨氏九修族谱》 《靖州杨氏宗谱》 《杨凝式家谱》 《杨氏血脉谱》 《杨氏家谱状并墓记》 《杨氏支分谱》 《杨氏谱》 《杨愔家传》 《杨氏家乘》 《宏(弘)农杨氏重修房谱》 《咸丰平越杨氏小宗祠谱》 江西《宜春北关五甲杨氏支谱》 山东《即墨杨氏家乘》

编辑本段某支系杨姓字辈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修改为: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杨氏族谱的杨氏族谱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