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山东陆姓家谱字辈排行?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谁知道山东陆姓家谱字辈排行?,第1张

巴、茂、守、凤、俊、连、志

祥、龙、卷、凤、永、电、志

龙、茂、守、凤、俊、树、志

卷、茂、守、俊、凤、树、志

祥、茂、守、凤、俊、静、志

志后面我不知道是什么字

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河南省境内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江苏省苏州市一带 。

「陆」源出

1、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因为在陆乡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后世有的就以陆为姓,称陆氏。2、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个孙子叫通,受封于平原县陆乡,即陆终的'故地,因此以陆为氏。史称陆氏正宗,这是山东陆氏的起源。3、出自陆浑国。春秋时有一国名为陆浑国,公元前525年被晋国此国所灭,亡国之后的陆浑国遗民依照汉人的习惯,以国为氏,后代以陆为姓。4、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有代北鲜卑有很多鲜卑人复姓“步陆孤”氏,随魏文帝迁如洛阳后改为陆氏。

堂号

三畏堂:大清国正一品镇国将军、诰封不入八分镇国公陆韫。雍正朝,“镇国将军陆韫卒,上体恤故臣,加封镇国公,典葬从不入八分之制,世袭。”自此以后,恩封的爵位还有金陵侯、长恩伯(承恩伯)、骁骑二等子。先祖原为宗室封爵第九级,在不入八分镇国公下,辅国将军上。 品级为武官正一品。亡故后受皇帝恩典,加封不入八分镇国公。赐江宁镇国府一座。“三畏堂”取意“畏天威、畏地怒、畏人心”,表达了上承皇恩天威、中正国法律例、下顺民心民意的为官之道,同时也是对陆氏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忠烈堂: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于福州。元兵杀来的 陆蠡传时候,陆秀夫从容拔剑将妻子、儿子驱逐下海而死,然后自己也投河自尽。黜霸堂:汉朝时陆贾跟随刘邦灭秦建汉。他的口才相当好,两次出使南越。还曾写了一本《新语》送给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陆氏又以河南、平原、河内、吴郡为其堂号。

迁徙分布

发源于今山东境内的陆氏和由鲜卑复姓步陆孤氏改姓的陆氏,发展成为陆姓的两支主流。两支陆姓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这些地方的陆姓族人大多为陆通的后代。陆姓在台湾地区诸姓中,排列较后,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盛清沂纂修,由文献委员会1973年出版,众文图书印行)内排列序为第108位,户数为439。据《台湾区百大姓源流简介》(林添福、何金赐、何钦藤、林金山撰辑,台湾省名姓渊源研究学会编印,1990年5月出版)书中排 陆通列,陆姓在台湾诸姓中占第94位。据此,陆姓较1973年有明显增多。该书内还有二则载述:一则称陆氏族人播迁闽、粤及渡海来台之资料,未详;一则载陆姓在台湾县市和乡镇地区情况,其中在台湾分布较多之县市依次为:台北市、高雄县、台北县、高雄市、宜兰县。分布较多之乡镇地区依次为:高雄桥头、台北市松山区、台北市大安区、永和市、台北市古亭区。

陆氏先祖竟然是狂人

说到陆氏先祖,大家可能会大吃一惊。

而这位装疯卖傻的楚狂人,其实就是元候公陆通,也就是陆氏的始祖! 公元前327年,他被齐宣王封于平原般县陆乡(今山东德州陵城区糜镇),赐姓为陆。为什么他可以被赐姓呢?因为他就是齐宣王的亲孙子。陆游在家谱及诗歌中都有「世谱推原自楚狂」的记述。

那么,陆氏为什么会从赐地山东忽然迁移到山阴(即现在的绍兴)呢?而之后的百年间,仕途显赫的陆氏为什么会有令人无法理解的「后人不得出仕为官」的家训呢?

后人不得出仕为官

陆游在他所著的《山阴陆氏宗谱序》中写道:「我山阴陆氏则出侍郎支,唐宰相忠宣公陆贽。」从汉朝陆烈开始,吴郡陆氏便已经开始往南下发展了,到了唐朝陆贽,已经来到了嘉兴,并在那里安居乐业了。

而陆贽的四世孙,也就是陆游的九世祖陆谊(字克公),在唐代官为国子博士,是国子监的教授,皇太子的老师。 当时,钱氏割据东南,势力不断扩张,钱缪自镇海节度使,又被封了多处郡望,一时风光无二,隐隐成为吴越的最高地位者。而陆谊身居高位,家族又是吴郡的名门望族,却为人清正忠贞,视效忠唐王朝为己任,不愿攀附钱氏势力。

但有人却不这么想。趁着东南之乱,当时在钱氏那里很是得宠的贵臣陆仕璋坐不住了。他看重陆谊家世显赫,而自己却出身平平,若是能进到陆氏的族谱,那便能提高他的地位。

于是他找到谊公说:「你我都是陆家人,现在钱氏势力发展这么好,你可要好好把握啊。如果你能把我的名字写到吴郡陆氏的家谱里,那么之后我们就是宗亲了,一切都好说。」而谊公却断然拒绝了:「我们陆氏没有让外人进族谱的规矩,恕我做不到。」

这一说为他带来了「拒贵通谱」的美名,却也招来了杀身之祸。

陆仕璋当场放下狠话,说他自讨苦吃。陆谊自知此地不宜久留,便举家迁徙,东渡钱塘后,在牛头山休息了两日,继续前行,一直到东浦才安居下来,避地山阴,成为绍兴陆氏第一人。从这一迁徙史实看,陆谊公应为今天在绍兴的陆氏始祖。直到今天,东浦还有「陆家溇」的地名存在,并有「余庆堂」和「永思堂」两个堂号的后人仍居在东浦镇。

谊公在东浦安居后,深感仕途之中的种种黑暗,认为出仕而背弃忠烈气节,不如隐世立志,于是立下家训,坚持「耕读」,告诫陆氏子孙「从此不得出仕为官」。

自此,近二百年间,陆家竟无一人出仕为官。陆游的七世祖忻公,因「耻事吴越」而入赘鲁墟李家——李家是当时鲁墟的名门。

彼时陆氏在吴越的地位已经大不如从前,但仍是大家尊敬的望族,李家的人看陆忻品行端正,为人清正又胸怀大志,便询问他是否能将李家并入陆氏。陆忻七尺男儿,本对入赘一事略有介怀,但李家名声在外,待他也不薄,便欣然同意了。从此这一脉子孙兴旺发达,复姓归陆,但还是以耕田为主,没有人敢违背祖意。

一直到学霸陆轸的出现。

陆家学霸带头做官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山阴大旱,鲁墟全年无收,人民苦不堪言。有人想到陆家的陆轸是个饱读经书的知识分子,全村人围上家门,请求陆轸写一份灾情陈情表交给朝廷,求得上头派人赈灾。

陆轸本不愿与朝廷有所交涉,但实在同情百姓疾苦,便将山阴鲁墟旱灾,人民饥饿穷困的状况一一陈述下来。上书后,地方的官员觉得此事不好定夺,便呈上朝廷,正好被宋真宗看见了。

看着这缜密的逻辑,优美的文笔,感人的真情,我们的宋真宗(就是狸猫换了太子那位)当时就对这位笔手产生了欣赏之意。他不仅亲自下令赈灾山阴,索性跑到鲁墟去寻找这位难得的才子,希望他可以出山做官。

「你这个祖训过了多久了?」

「两百年有余。」

宋真宗不愧是打理出咸平之治的皇帝,当场就想到一个让陆轸无法拒绝的好办法。他拍拍陆谊的肩膀,说: 「时间过去很久了,时代在变迁,入仕才能更好地帮助更多的百姓,我看你有此等才智胸怀,实在不舍你居于一隅。虽说祖命不可违,但若我为陆氏先祖修葺祠堂,亲赐牌匾,你能时常前去敬拜,并将你所行之事一一述出,想必他们一定感到欣慰,你也不必有所顾忌,不是更好么?」

又说:「我也不是一上来就让你做官,你要自己参加科举,也可以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

话已至此,陆轸便同意了。于是,真宗便下令为陆氏先祖们修造了一座精美不凡的祠堂,赐名「东山寿宁祠」(目前已毁)。

之后,学霸陆轸便开始了他的「开挂」之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他领了乡荐第一名;大中祥五年(1012)参加礼部考试,又得第一名,于是登徐奭榜进士第二名,被推到鄜州做官。不久,朝廷选拔才能集出人士,校正崇文殿的典籍,参加考试的有七人,陆轸又为第一名,被授为著作郎直集贤院。仁宗康定元年(1040)六月,陆珍以吏部朗中集贤院校理的身份出任越州知州,后又任明州知州、湖州知州、睦州知州。陆轸做了四十年官,因不善溜须拍马,到晚年才官至礼部郎中,「一生忠正,两袖清风」,最后辞职归隐。

陆轸出仕后,陆氏后人重入仕途,辈辈都有显贵达官,最有名的便是陆游了,还有陆游祖父陆佃,官至尚书左丞,且陆游的祖、父、兄及子侄辈代有才人登入仕途。陆游曾在诗中写道:「吾家世守农桑业,一挂朝衣即力耕」。陆氏耕读之风不变,到陆游过世时「竟无一人归故业」,说明大多在朝野做官,但个个忠烈清廉,无愧陆氏家风。

                                                  已发表于《山海经》

陆氏是由 战国 时期 齐宣王 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因以得姓。 陆姓当今分布极为广泛,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较多。

陆姓在 宋版 《 百家姓 》中排第198位。 陆姓在2006年中国姓氏人口排名第70位 [1] ,总人口大约近420万。 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 [2] 中文名 陆姓 郡 望 河南郡 平原郡 吴郡 堂 号 新语堂 怀橘堂 仰贤堂 三听堂 姓氏名望 陆游 、 陆九渊 、 陆定一 、 陆毅 得姓地 山东 平原

目录1 主要源流 2 迁徙传播 

3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宗祠对联 姓氏图腾 家谱文献 

4 人口分布 空间分布 民族分布 

5 姓氏名望 名人频率 古代名人 近现代名人 主要源流 播报 始祖陆通公像

汉 hàn 1、会意。从水难(省去隹)声。音熯。本义:水名。即汉水 2、同本义,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 [the Hanshui River] 汉, 汉水也。上流曰漾。——《说文》 徐偃王处 汉东。——《韩非子·五蠹》 达于汉阴。——《列子·汤问》 汉之阴。 收众汉南2672

谁知道山东陆姓家谱字辈排行?

巴、茂、守、凤、俊、连、志祥、龙、卷、凤、永、电、志龙、茂、守、凤、俊、树、志卷、茂、守、俊、凤、树、志祥、茂、守、凤、俊、静、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