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曾侯乙墓编钟的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战国曾侯乙墓编钟的资料,第1张

1978 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出土。共 64 件,其中钮钟 19 件,甬钟 45 件。此外另有楚惠王五十六年(前 433)制镈钟一件。最大一件甬钟通高 1544 厘米,重 2036 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排,分别悬挂在钟架上。钟架为铜木结构,分上、中、下三层,呈曲尺形。钮钟全部悬挂在上层,甬钟挂在中、下层,镈钟挂在下层右面甬钟中间。木质梁架上满饰黑漆彩绘花纹,两端都套有浮雕和透雕的青铜套,起着装饰和加固的作用。钟架十分坚固,承受重达 2500余公斤的全套编钟,历时 2000 多年,出土时仍矗立如故。编钟上都有错金篆体铭文,其内容除甬钟正面钲部均为“曾侯乙”字样外,其余均为有关音乐方面的记载。钮钟的铭文为乐律名和阶名。甬钟正面隧、鼓部位(即钟口沿上部正中和两角部位)的铭文为阶名,如宫、商、角、徵、羽等,反面各部位铭文可以连续,记载了曾国与楚、晋、齐、周等地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每枚能发两音,即隧部和鼓部音,实测音响与铭文标记的音相符。全套编钟音域十分宽广,共有 5 个八度,而且有比较完备的变化音,因此,能演奏中外各种曲调,能进行独奏、合奏、伴奏。演奏时由 3 个乐工双手各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 3 个组的甬钟,另有 2 名乐工,各执一根大木棒,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配以合声,起烘托气氛的作用。曾侯乙编钟,其枚数之多,钟体之大,乐律资料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实属空前,举世瞩目。

湖北省博物馆是荆楚文化保存和传播的殿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馆藏文物十分丰富,达到了24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达16件(套)

为了更好地发挥荆楚文化的特点,在该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即将竣工之际,准备将现有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四大“镇馆之宝”,扩容到十大“镇馆之宝”

12月13日,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投票,备受人们期待的“十大镇馆之宝”正式出炉,除了原有的四大镇馆之宝外,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铜鼓等6件文物入选。

那么这十大“镇馆之宝”的来历如何呢?下面就一起和大家分享。

1、曾侯乙编钟

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出土。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奏,可以旋宫转调。

2、越王勾践剑

1965年于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出土,长557厘米。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佩剑

3、郧县人头骨化石

1989年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出土,是湖北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100万年

4、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2006年于钟祥市郢靖王墓出土,这件梅瓶腹部设有四个开窗,分别绘制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故名“四爱图”,是元青花瓷器中的精品之作。

5、曾侯乙尊盘

和曾侯乙编钟一同出土,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盘内底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

6、云梦睡虎地秦简

1975年于云梦县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代竹简,记录当时的法律及公文,是研究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的珍贵史料。

7、虎座鸟架鼓

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是一件珍贵的东周时期漆器,出土于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

8、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2号墓。漆奁外壁彩绘了战国时代车马出行的场景,画家以5棵迎风飞舞的树分隔出4组互有关联的画面,26个人物姿态各异,是中国最早的“连环画”

9、石家河玉人像

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庞写实,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玉器发展的高峰,具有鲜明特征的玉文化。

10、崇阳铜鼓

此铜鼓1977年6月14日出土于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是我国仅存的商代兽面纹青铜鼓,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珍贵的实物资料,堪称绝世之珍品。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地区发现的金银器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十分引人注目。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一批金器,其中仅金箔即达950件之多,它们大多贴在器物上作装饰,只因器物腐蚀而散落到墓室各处。这些金箔上还压印有各种纹饰。

曾侯乙墓还发现有5件金制器皿:金盏、勺、杯、盏盖及带钩、带盖金盏与金漏勺应是一套,带盖金盏共重2156克,为先秦金器之最。

其中金盏通高11厘米,口径151厘米,仍然采用范铸工艺,盖顶中央有环形纽,盖边缘有两个边卡,可以与盏扣合,金盏底有S形凤足,近盏口有对称的两只环状耳,盖顶和盏口外沿均铸有繁缛的蟠龙纹和云雷纹。

金盏整个造型和纹饰及纹饰布局不仅吸取了青铜鼎的一些特点,而且还又自有创意,环形耳及“S”形凤足显得轻盈且秀气,盏为半球体,仅在盏口有一圈环带形纹饰,盏壁较薄,故盏身也显得并不厚重,但盏盖造型及繁密的纹饰呈环圈布局,而且盏盖略大于盏口,给人以强烈的凝重感。盏内置镂孔金匕一支匕身圆形,镂孔作变异龙纹方柄素面,通长13厘米,重564504克。

与金盏同时发现的金杯呈圆桶状,敞口束腰,平底有盖,腹上部有两个对称环耳,通体素面无纹,杯壁较厚,盖足圆拱形。杯通高1065厘米,口径81厘米,重789.9克,系锤工艺制作而成,亦为先秦重器。

另外还发现金器盖两件;不见器身,一大一小,圆拱形,盖面以麻点纹为地纹,饰数周花纹。大盖通高25厘米,直径95厘米,重32765克。小盖通高22厘米,直径75厘米,重15735克。

曾侯乙墓金带钩发现于东室主棺内,器形完整。钩鹅首形,长颈扁喙,素面光洁,均长44厘米,分别重409克、432克、455克和466克。

还有形状不一的金箔,有圆形、半圆形、圆弧形、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圭形、双沟型等10多种。多数在表面上压印各种几何形图案,构图简洁,少数光素无纹饰。厚0037至0378毫米,一般在01至02毫米之间,每平方厘米重20至30毫克,估计是用于粘贴铅锡饰物的。

特别是曾侯乙墓中有462段金弹簧形器,用金丝绕成,每根金弹簧器的圈数一般为18至25圈,长约2厘米,圈经04至05厘米,金丝直径为01至05厘米,含金量为874%

这批金属簧形器称为“蚕形器”,是采用经拉丝工艺制成的金属丝绕制而成型的,因为金丝的面有拉伸的痕迹,这些拉伸的痕迹在方向上也与金属丝的长度方向一致。

从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金盏,采用钮,盖、身、足分铸,再合范浇铸成型的制造方法以及各种器物大量使用青铜器常见的装饰纹样,可以看出,当时的金银工艺是在借鉴传统青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战国时已经产生银器,如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成王墓发现有战国银首男俑铜灯,通高664厘米,通宽525厘米,人俑高256厘米,此灯为一站立的青年男俑执灯之形象。男俑立于兽纹方座上,头部为银铸,壮发梳髻,发丝精细,罩巾缚带,浓眉短须,宝石镶睛,扁脸高颧,面带微笑。该银首男俑身穿右衽广袖朱红云纹锦袍,腰系宽带以带钩连接。两臂张开手握双螭,右手一螭头上挺吻托灯柱,柱饰黑彩蟠螭和三角纹,并有夔龙戏猴,柱顶一灯盘;左手一螭向外卷曲,头上挺吻托一灯盘,其下有一大型灯盘,于内沿盘环一螭,头上挺吻顶上螭之中腰。每个灯盘内均有3个烛扦。

此器将实用性与装饰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构思巧妙,且银与铜相结合的技法在国内十分罕见,故定为国宝。

曾侯乙墓堪称中国考古史上的瑰宝,在它里面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乐器、礼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器、丧葬用品,及竹简在内的15404件文物!

曾侯乙墓不但出土的文物众多,其中不乏惊世的精品。

这其中最为气势磅礴最为珍贵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曾侯乙编钟,该套编钟分为上中下三层共65个编钟,全套编钟加上附件共用铜442148公斤!整套编钟上铭文多达3755个,其中有律名28个,阶名66个,基本都为史料未记载的乐理名词。这也让曾侯乙编钟的文物价值更加价值连城,因此它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之后,又被国务院列为了首批禁止出国展出的64件文物之一。

而华美绝伦的曾侯乙墓外棺和巧夺天工的曾侯乙青铜尊盘,也被国务院列入了首批禁止出国展出的64件文物之中。

这些精美绝伦的文物确实彰显了墓主人的富有,一个国君的富有自然与国家实力强大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回溯曾国的历史,不难发现曾侯乙奢华葬礼的背后,却满是无奈与不甘。

有关曾国的历史资料有个非常有趣的特点,那就是在传世的先秦资料中从没有出现过曾这个国名,但是在发掘出土的青铜器和周朝甲骨文里却频现曾这个国家。直到公元前650年前后在位的曾侯宝的墓葬被发现,与曾侯宝同墓安葬的曾侯夫人的随葬品中一个青铜鼎上的铭文,终于为我们揭开这个不见史册的曾国的真实身份。

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楚王媵随仲嬭加飤緐,其眉寿无期,子孙永宝用之。

这段铭文明确地告知了我们,曾侯的夫人是楚文王的二女儿芈加,而史料中记载了芈加出嫁的国家。

周文王同族的子弟南宫适(姬姓南宫氏)因为伐商立大功被封为随侯,在汉水东边的随州一带建立起了一个小国随国。公元前863年,周厉王大破了湖北北部的强国鄂国,随国随即大量兼并了鄂国的土地实力暴增,《左传》因此留下了‘汉东之国随为大’的记载。

公元前704年楚国伐随,速杞之战中随军大败,随国只得与楚国讲和。做为两国和谈的条件,随国向当时的周天子周桓王请求给楚国国君升爵(楚国国君为子爵),但是被周桓王严词拒绝。速杞之战楚国虽然获胜,但是随国国力强大,所以楚国也不敢过于逼迫随国,但是从这以后随国和楚国开始大量通婚。

公元前675年,楚文王在攻取了黄国后本想搂草打兔子进攻自己的二女婿的随国,可是却在中途暴毙了。没错,曾国就是汉水东侧一众诸侯国中的第一强国随国,曾侯乙墓之所以能有众多陪葬品,正是源自随国历史上强大的积淀。

公元前640年,随国组织汉阳诸姬姓联合反楚失败,沦为了楚国的附庸。就此随国国势日衰,国土不断被楚国蚕食,国政也都被楚国来的媳妇所把持。到了战国初期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曾侯乙时代,曾经的诸侯列强随国早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了。

公元前339年,楚国灭随,随(曾)国就此画上了句号。

从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看,曾侯南宫乙是一位擅于车战的军事家,颇有才能的他肯定对被楚国掌控十分不满。可是在他的时代(约前475-约前433)随国已经积弱已久,大势已经无法挽回了。郁闷之情无法宣泄的他,将曾国世代积攒的金(青铜)取出来铸成了各种精美的器物享用。而他在死后将这器物全部带到了地下,一件也不留给自己的楚国媳妇,以此作为对楚国掌控自己国家不满的无言地反抗。

南宫乙的这般作为他自己倒是出了些胸中恶气,可是他的这般作为也导致了曾国的国力加速衰败。曾国为楚国所灭,他难辞其咎啊。

曾侯乙尊盘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其制作工艺是怎么样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尊盘不仅是失蜡法的象征,也是青铜工匠的图腾。用工匠的蜜蜡制作铸造模型,再进行精雕细刻和热加工,制成复杂的模具。蜜蜡受热融化流失,形成一个可以浇铸的空壳。用铜水浇注冷却后,就可以形成一个器具。失蜡法是模蜡,成型后反复淋上细泥。泥料覆盖蜡模后,再涂上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制成模具。蜡流出,形成空腔,然后铸铜汁,成型。

曾侯乙·尊盘生于战国早期。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尊盘是尊和盘的结合。出土时,尊把它放在锅里。尊口呈喇叭状,颈长,腹圆,高圈足。该锅由锅体和各种附件组成。整套器物精美,富贵贫贱,尤其是几层镂空装饰,堪称鬼斧神工,达到先秦青铜工艺的极致。

虽然制作原理不是很复杂,但是这个雕像盘是通过空中雕刻的,而且是通过多层雕刻的。这些曲面彼此独立,并且不相互连接。它由内部铜茎支撑,铜茎由层连接,高低不平。而且空心蚌的花纹数不胜数,弯曲程度高,工艺成型难度大。就算是现在都是很大的挑战,何况在战国时期。青铜的有34个部分,56个部分铸造焊接在一起。雕像上有28盘龙和32盘龙,铜板上有56盘龙和48盘龙。出土时,两件文物是一体的。雕像和盘子上有铭文。因为后羿生前用过它,所以取名为曾侯乙尊盘。

这种尊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透明装饰,由内外两层构成。外层相互独立,内层由铜梗支撑,然后铜梗层层相连,高低不平。如此复杂的结构很难制造。再加上行云流水的造型,精致到可以说是惊艳。曾侯乙尊盘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有多层镂空和雕刻,表面上并不互相连接,而是由内部的铜构件层层相连,高低不平。

战国曾侯乙墓编钟的资料

1978 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出土。共 64 件,其中钮钟 19 件,甬钟 45 件。此外另有楚惠王五十六年(前 433)制镈钟一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