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境乡的历史沿革
鹿境乡(俗称六仔乡)吕蔡二姓的始祖吕青冈、蔡道山是翁婿,吕蔡始祖系从福建莆田同时迁来广东海丰鹿境开基,繁衍子孙,建基立业。
吕姓出自姜姓,吕氏太始祖姜伯夷(姜氏神农之后裔,受封吕国,以国为姓)创姓祖姜伯夷是炎帝的后裔,为舜四岳长,佐禹治水有功,于虞、夏之际,封于吕,建立侯爵吕国,称吕侯。吕国历夏、商,世有国土,至西周穆王时,吕侯入朝任司寇。周宣王时又称吕为“甫 。 《诗经·大雅,嵩高》有“维岳维神、生甫及申之句。其中的“甫指的就是吕侯。吕国在今河南南阳县西一带,延续至春秋初期(公元前 688年),吕国被楚文王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散居韩、魏、齐、鲁等地,史称吕氏正宗。姜伯夷之苗孙姜太公,名吕尚、字子牙,垂钓于渭水之滨,遇文王聘为相,助周有功。被封于齐,成为齐国第一代国君,其子吕伋为齐国第二代国君。其后代吕青世居河东,助刘邦立汉有功,封为阳信候,故有“渭水家声”、“河东吕氏”之望族。鹿境吕姓始迁祖吕青冈,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后迁居海丰县鹿境。
蔡姓太始祖蔡叔度(周文王第五子,受封蔡国,以国为姓)之后裔多居河南济阳,称为“济阳蔡氏”。汉魏期间由于战乱给蔡氏宗族的变迁带来极大的影响。晋朝末年先祖蔡剑之孙蔡彦礼徙居浙江省钱塘,其子蔡用元、蔡用明在王潮、王审知(闽王)兄弟率众从河南固始县入闽之同时,举家迁居闽之泉州,初居同安,不久由泉州迁居闽省兴化郡仙游县。蔡用元第六代孙蔡襄(北宋名臣宋端明殿学士)建造泉州洛阳桥,扬名天下,故有以“洛水家声”为其郡望。其次子之苗孙--鹿境蔡姓始迁祖蔡道山,在南宋年间随往东莞任职的叔父蔡淳甫(县令)路经海丰县时,观其土厚人稀、山水秀丽,有意来海丰开基创业。宋末(新山家谱记载明初),蔡道山偕同岳父吕青冈举家从福建莆田县猪菜街八角井徙迁海丰,起初安扎于堤冲村、道山村、后择龙津河畔(现海城镇龙津社区灵爷宫址)。据传吕青冈、蔡道山深晓堪舆学,认为该处不适合建巢筑穴,需另择地建居。
据传南宋嘉定年间吕青冈、蔡道山、岳婿两人一日出游,发现龙津河下游离海丰县城五公里处,有一被丽江水包围的长方形山麓。东南(偏西)走向,长约五公里,宽约三公里,东边高山长有杜鹃花,每逢春天时节满山映红,俗称 “红花山”。遂决定在此定居。开基之日偶见二鹿嬉戏于山中,颇觉景象迷人,即兴命名“鹿境山”。鹿境山从头至尾凸出六个山头,高出水面的土地即为陆。“陆”与“鹿”近音,意为福、禄、乐,福佬话把数字的“六”(陆)读为“蜡”,先人寓意“蜡仔山”。又闻从“蜡仔”到“鹿境”还与地名的雅称有关,经探讨查得岭南古为百越属地,“蜡仔”也是古越语地名、即“山仔”的意思。从马宫越海遥望之,鹿境山严似鸡笼,南海船人称“内鸡笼山”亦称“小金笼山”(马宫西北侧海中的“关拦山”为大金笼山)。在宋朝战乱时,传说金龙公主曾在山顶筑鹿寨为王,称该山为“金龙山”(又传宋端宗把大小金笼山易名为“金龙山”)。鹿境山脉逶迤起伏,状似鹿,故名“鹿岭”、“鹿山”、“鹿埜”。明嘉靖《海丰县志山川》载:《随志》谓“ 海丰有黑龙山是也”,说明清朝前又称“黑龙山”。
平地起金峰,山明水秀,依山环水之胜地--鹿境,是海丰县附城吕蔡两大姓的摇篮。鹿境吕氏始祖吕青冈之长子吕永山生:渔潜、松石、竹逸、幽兰、梅轩、仙童(新山与池口六大房);次子吕归畴生:云野、云兴、云隐、云溪、云龙、云峰(新南六大房),住西南边。鹿境蔡氏始祖蔡道山之长孙蔡石涧生:博士“仁房”、崇阿“信房”;次子蔡石泉生:处士“义房”、学士“礼房”、逸甫“智房”、(新东北五大房),住东北边,汪厝村住吕蔡两姓中间,却新北和新山交界处归新山管,汪姓是青岗公家童的后代。鹿境地早有杂姓聚居,数百年来陆续迁出,现还有姓谢的谢厝田寮和姓洪的洪厝田寮二村住丽江(渡仔溪)南畔。
自先祖从闽省迁徙海丰开基创业至今,鹿境族人吕蔡两姓和谐生息,人丁兴旺,子孙蕃衍。今包括鹿境和出祖的海内外宗亲约有二十五万人(2008年数据),后裔支派立宗分布四海,汇入中华民族经济、文化之洪流。
鹿境乡名胜古迹颇多,有的以形状肖似而得名,有的以景色壮丽而取胜,有的因传说而扑朔迷离,不一而足。鹿境周边河流蜿蜒环绕,就有海丰八景之一的“丽江月色”。山上有“金龙公主”筑寨遗址、山间有“圣井古迹”。乡之西南边有“御宴潭”、“龙舌埔”、“仙踏石”、“輋港庵”、“太阴娘宫”。乡之中间有“菩堤古庙”。乡之东北边有“古巷”、“抗日烈士陵园”、“先人公妈庙”、“车地树灵”(蔡氏祖祠)等等。 鹿境乡有史以来是一个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地方,素有名乡之称。
鹿境乡的历史沿革
本文2023-10-03 10:30: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4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