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姓 低氏家谱 低姓起源 低姓名人 低姓的来源 低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低姓 低氏家谱 低姓起源 低姓名人 低姓的来源 低姓简介,第1张

低[低、氐、邸、砥、厎,读音作dǐ(ㄉㄧˇ),亦可读作zhǐ(ㄓˇ),不可读作dī(ㄉㄧ)]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神农氏十五世孙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记载道:“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与姜姓同奉伯夷、四岳为祖神而异姓,表明了四岳苗裔的分化。氐族人与羌人一样,是炎帝的苗裔。

传说,少典氏为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国君,于黄帝纪年前557年(丁亥,公元前3274年)诞生在厉山的少典国,称为少典,娶妻有娇氏之女安登,生炎帝、黄帝,衍传炎、黄世胄满人间。

神农氏姓姜名轨,一名石年。神农之子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厉氏后来分衍出丽氏和赖氏。自柱开始称炎帝,其后的世系分衍为:柱生庆甲;庆甲生甲和临;临传承;承传魁;魁传明;明传直;直传厘;厘传居(哀);居传节茎。节茎之后有节、戏、克三支。克传榆罔(参卢),其后衍生榆、露、赤狄;戏传器和小帝。器的后裔为钜、伯陵、祝庸三支。钜之后有封、钜、封父、富父;伯陵生蜂和逄,逄生殳、延和鼓,鼓生灵恝,灵恝生氐。

这样,氐氏族人的源流世系便为:少典→神农(轨)→临魁→姜柱→承→明→宜→来→里→节茎→克→戏→器→伯陵→逄→鼓→灵恝→氐(互)。

氐之后裔一直以“盍稚”为自称,而“氐”、“互”则是其他民族对氐氏族人的称呼。魏、晋两朝以后,渐为自称,此为正宗氐氏。

氐氏后裔繁衍为庞大的氐族,分衍有逄氏、蠭氏、逢氏、殳氏、延氏、氐氏、元氏、乞氏、夸氏、勾氏、勾龙氏、吕氏、申氏、许氏、由余氏、余氏、羌戎氏、杨氏、蒲氏、齐氏、符氏……等等诸氏。

氐族人主要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在历史上曾建立过各种政权,例如:东汉末期乞氏后裔杨氏建立的前仇池国(公元296~371年)、后仇池国(公元385~443年)、武都国(公元447~477年)、武兴国(公元478~553年)及阴平国(公元477~580年);东晋朝时期关中扶风元氏后裔齐氏所建立的流民齐氏政权(公元294~299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蒲氏后裔符氏建立的前秦国(公元351~944年)、吕氏建立的后凉国(公元396~403年);乞氏后裔杨氏建立的隋朝(公元581~618年)等。

到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政权期间,氐族人发展强盛至颠峰状态,总人口接近百万。随着历史的演进,氐族人最终逐渐被融合于黄帝世系之中,成为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中的砥氏、氐氏、邸氏、低氏、狄氏、翟氏等,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时期少康帝给幼曲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低氏的祖先,是上古圣君夏禹王的后裔。

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邸”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邸国”(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南坊镇邸古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世代在邸国相袭繁衍了将近两千年。

到春秋时期,邸国被莒国所并灭,怀着亡国之痛的邸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且在鲁国作了官。他以故国的国名“邸”字“去邑当氐”,令后裔以“氐”为姓氏,称氐氏,后有加“亻”偏旁称作低氏者,亦有取“邸”的通假字“砥”称砥氏者,砥氏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三个渊源:源于妘姓,出自西周武王分封的邸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顾东高《大事年表》记载,“邸国,妘姓,子爵,在今山东临沂县北十五里”(今山东临沂兰山区南坊镇邸古城)。

史籍《春秋·左传注》中记载:“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六月,邾人入邸。”邸国后来在春秋时期被并入鲁国。

到战国时期,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地被并入楚国,称邸县。史籍《姓苑》中也记载,邸为县名,邸氏当以县名为氏。

在春秋、战国时期,“砥”、“邸”二字同义通假,因此亦称砥氏,也有简笔为氐氏者,改笔为低氏者等,读音作dǐ(ㄉㄧˇ)。

第四个渊源:源于西域大月氏,出自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邸氏出自西汉时期西域大月氏贵霜翎侯邸就郤之后,其后裔入居中原,取祖上原名首音的谐音汉字“邸”为姓氏,汉化称邸氏,后有去“邑”简笔为氐氏者,也有改“亻”称低氏者,读音作dǐ(ㄉㄧˇ)。

第五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古代研磨工具砥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砥砺,是古代对磨刀石的称谓,俗称砥石。在典籍《书·禹贡》中记载:“荆州砺砥砮丹。砥细于砺。”在史籍《山海经》中也记载:“崦嵫之山,其中多砥砺。”

有专职制作和贩卖砥砺的工匠、商贾,其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或物品为姓氏者,称砥氏。在春秋、战国时期,“砥”、“邸”二字同义通假,后有去“石”改“邑”为邸氏者,亦有改“亻”偏旁称低氏者,还有简笔为氐氏者,但读音皆作zhǐ(ㄓˇ)。

另外,自古以来就有对专职磨刀、剪的工匠称作砥工、砥匠、游砥师傅等,该称谓一直延续到今天,亦或有引为姓氏者。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六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属于以神话传说为氏。

砥柱,亦称厎柱、砥柱山,是矗立在汹涌奔腾的河水之中巍然不动的山状岩体,例如 尼洋河上的砥柱山,黄河中的砥柱山等。在典籍《书·禹贡》中记载:“厎柱析城。厎柱,山名,在河水中。”

在黄河的河南三门峡段中央,就有一座著名的“砥柱山”,文人墨客称之为“峡东砥柱”,政治家称之为“中流砥柱”,黄河上的艄公则千百年来称它为“朝我来”。这座“中流砥柱”矗立在那里已经有数万年,神话相传它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而在黄河两岸百姓们的心目中,它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

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老艄公率领几条船驶往黄河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那间,峡谷里白浪滔天,雾气腾腾,看不清水势,辨不明方向。老艄公驾船穿越神门,眼看船只就要被风浪推得撞向岩石。老艄公对其他船工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之后就纵身跳进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中。船工们还未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的黄河中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只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旋浪将船只推向下游,离开了险地。当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时,只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高大的石岛,昂头挺立在浪涛滚滚的黄河激流中。从此以后,它就一直矗立在那里为过往的船只指引航向,艄公们都含着热泪把这座“中流砥柱”称为“朝我来!”它成了峡谷中的永久性航标,所有的船只驶过三门以后,只要朝砥柱直冲过去,在眼看船头就要与砥柱相撞时,砥柱前面波涛的回水正好把船只推向旁边的航道,并避开航道中的明岛暗礁,顺利驶出三门峡峡谷。

人们自古以来,就用“中流砥柱”来形容那些勇敢无畏、坚强不屈、或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屹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在典籍《晏子春秋·谏下》中就有:“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不朽的精神。

在黄河上的艄公中,自古就有以“砥柱山”为姓氏者,称砥氏、厎氏,后有去“石”简笔为氐氏者,亦有改“亻”称低氏者,读音作dǐ(ㄉㄧˇ)。

得姓始祖:邸就郤。

汉时大月氏国王侯。月氏,也作月支,祖居甘肃敦煌和青海祁连之间,后迁新疆伊犁河流域,西汉时期为匈奴所灭,遂远迁于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都密等五部翎侯。贵霜翎侯治护澡城,建立了强大一时的贵霜政权,所居区域大致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北部一带。邸就郤的后裔后入居中原内地,以王父名为氏,称邸氏,并尊邸就郤为其得姓始祖。

注:

本书总体上倾向于低、氐、邸、砥诸姓氏源出氐族人之说。

二郡望堂号:

1郡望:

河西郡:最早的河西郡是战国末期魏国所设,其境约在今山西省、陕西省一带。汉朝时期所说河西郡是指河西四郡,即今甘肃省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是西汉武帝拓边后于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所设置的。北魏时期设置的河西郡故治在今山西省临汾地区。唐朝时期设置的河西郡,其时辖地在今云南省蒙自县、山西省汾阳县一带地区。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 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2堂号:

河西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他们是金兀术后人,分布在河南省鹿邑县11个村落,同属于“完颜部落”。他们在这里沉默了400年。

他们依然守护着女真完颜氏的民间信仰;他们不听不看与岳飞有关的戏曲、**,恪守同姓同族不通婚的祖训;他们把马、狗和喜鹊视若神灵,崇敬有加;他们性格率直,崇文尚武。

先祖完颜必重中探花河南为官

鹿邑成为完颜女真后裔最大聚居地

鹿邑县涡北镇完楼村聚居着1000多名完颜氏村民。村头是他们的祖先完颜必重的墓地,立于明朝万历27年的墓碑已经风化。1994年,完颜家族重修了完颜必重的墓碑。

完颜三坤在鹿邑县完颜家族中是一个活跃人物,曾担任过马铺镇卫生院院长,现在鹿邑县卫校工作。2006年6月18日,他只身一人赴黑龙江省阿城市参加了“上京国际第四届金源文化节”。

他告诉记者,他们是完颜宗弼的后裔,“完颜宗弼就是金兀术”。据他考证,他们的祖先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安徽肥东迁徙来的。元末明初,金太祖四太子完颜宗弼的后代完颜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被封为“女真将军”,封地在今天的安徽肥东县完颜牌坊村。明万历年间,完颜佩的10世孙完颜必重由肥东赴京赶考中得探花,为官河南,落户鹿邑。

安徽肥东完颜牌坊村的《完氏重修宗谱》记载:“爱吾公字必孝,生于明万历乙未年,年弱冠为国学生。公本兄弟三人,长公子必重,未冠时报名袭职,得中后从戎至河南,不知所终。”

曾任鹿邑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完颜德福说,解放前,完楼村有占地50多亩的完颜祠堂,建筑规制为传统庙堂式,体现了金代建筑风格,又汇集了满族民族特色和皇家文化内涵。祠堂内有很多碑记,正面挂着完颜家族世代祖先画像,本地人称“影”,完颜祖定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为祭祖拜影之日,可惜后来被毁坏了。

完颜三坤说,完颜家族把居住的村子均冠以完姓,鹿邑县有完楼村、完老家村、完天齐村、完观庙村等。除完楼村外,在马铺、太清、贾滩、杨湖口等5个乡镇的10个自然村也聚居着完颜氏村民。河南除了鹿邑的5000多人外,汝州和禹州还有500多人。

完颜三坤在第四届金源文化节上了解到,现在所知道的全国完颜女真后裔有1万多人,人口比较多的是鹿邑县,另外,甘肃省泾川县的完颜村有3000多人,安徽肥东县的完颜牌坊村有2000多人。

隐族易姓保留血统

从元朝到1987年这段时间里,鹿邑的完颜家族却是汉族,单姓“完”。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任崇岳曾数次到鹿邑县考察,他说,《完颜氏家谱》记载,天兴三年,延续了119年的金朝灭亡,那些达官贵族隐族易姓,四处逃生,改女真族为汉族,改复姓“完颜”为“完”姓。《金史·国语解》中说:“完颜,汉姓曰王。”

在金国100多年的历史中,只有王族宗室才姓完颜。他们冒着极大风险保存完颜姓氏是要子孙记住,他们是完颜王族宗室的血脉。

据他考证,万历44年,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来皇太极废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即天子位后定国号为大清,女真族的名字就慢慢消失了。

任崇岳说,20世纪80年代初,马铺镇完老家村的完颜后勤等人听说安徽肥东县人民 批准了完颜牌坊村完氏的请求,将单姓“完”改为“完颜”、汉族恢复成满族的消息后,也向鹿邑县 提出申请。鹿邑县 非常重视,派人到安徽肥东县调查了解。1987年,鹿邑的单姓“完”改为复姓“完颜”,汉族也改成了满族。

在这以前的岁月里,他们在鹿邑默默地生活着。

2006年6月18日,完颜三坤应邀参加第四届金源文化节,走进了公众视野。

阿城市被称为“女真肇兴地,大金第一都”,史称金上京会宁府。从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松花江支流阿什河畔建都立国开始,这里历经金太祖、金太宗等四位皇帝。1153年,金国将首都迁至燕京。清宣统元年在阿城设县,名为阿拉楚喀城,简称阿城。现在阿城市已经找不到姓完颜的人了。

文化节组委会对完颜三坤的到来非常重视,在祭拜金太祖陵时,完颜三坤和溥迪领拜上香,他们这些正统的完颜家族的后人行跪拜礼,其他的人则行躬拜礼。在海内外女真后裔礼祭金太祖雕像仪式上,完颜三坤又和另外两人领拜上酒,还为新落成的完颜后裔馆剪了彩。

打破不和岳姓通婚的族规

鹿邑的完颜姓村民有这样的族规:不听不看《说岳全传》,不唱《草坡面礼》《八大锤》《反徐州》等有关岳家将的戏曲,不看与岳飞有关的**。他们认为里边有侮辱先祖的内容。族规也不允许他们同姓同族通婚和与岳姓通婚。

完颜三坤说,女真人的第一次辉煌是建立大金国,伐辽灭北宋,与南宋划淮而治。在与南宋的攻伐当中,完颜宗翰、完颜宗弼等与南宋的岳飞争斗,流传下来的《岳飞传》脍炙人口,可是女真完颜氏后裔与岳飞后裔也结下了仇。

涡北镇完楼村86岁的完颜凤楼告诉记者,解放前,有一个剧团在马铺镇完老家村的邻村演《朱仙镇》,完颜姓家族知道后,去人把戏台子掀翻了,险些发生打斗。

在“第四届金源文化节”上,完颜三坤在和甘肃省泾川县完颜村金兀术后裔交谈中,发现他们都有“男人不能娶岳姓女子、女子不能嫁岳姓男子”的共同祖训。但是,这一祖训却被马铺镇完老家村的完颜三永改变了。

1992年,完颜三永和邻村一位姓岳的姑娘偷偷相爱了。他们准备结婚时,遭到完颜三永父母的坚决反对,村里的一些族人也坚决反对,他们认为,金兀术的后人和岳飞的后人是不能和好的仇人。但是完颜三永认为他们是干涉自己的婚姻自由,据理力争。

村支书完颜三和召集族人进行讨论。完颜三和与村里的一些开明人士认为,现在是新社会,婚姻法也有明确规定,婚姻自由,再说不与岳姓通婚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做通了完颜三永父母的工作。有情人终成眷属。

完颜三坤说,这是鹿邑完颜家族第一例和岳姓通婚的。2005年,完老家村的完颜立石也和一位姓岳的姑娘结了婚。

传统的烙印

完颜族人的祖训有的被改变了,但是一些民间信仰仍深深地烙在他们心中。他们不吃马肉和狗肉。

完颜三坤说,女真族是游牧民族,对马怀有深厚的感情。不吃狗肉有这样一个典故,努尔哈赤幼年时,明朝总兵李成梁要杀他,努尔哈赤匆忙中偷了一匹马,带着自己喂养的一条大青狗逃出军营。逃跑途中,坐骑中箭毙命,努尔哈赤只好躲进一个大草甸子里。李成梁放火烧他,他的大青狗飞快地跑到河边跳入水中,然后回到努尔哈赤身边打滚灭火,来往不止。努尔哈赤终于脱险,而大青狗却被累死。从此,满族人敬狗爱狗,不杀狗不吃狗肉,至今婚丧时仍用红纸剪出马和狗的图案,张贴在门窗上。

满族人喜爱喜鹊,视之为神,并把它当作本民族的图腾。

据说,满族人的祖先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的子孙暴戾成性引发叛乱,只有一个叫樊察的幼儿逃跑了。途中追兵赶来,樊察听天由命,兀立不动。正危急时,一群喜鹊飞来落在他的身上,追兵远远看见,误以为是根枯木。樊察劫后余生,无限感慨,便把喜鹊当作神灵。

完颜三坤说,鹿邑的完颜村民交往中还用“抱拳礼”,年幼者向长辈行礼时,右手抱拳,左手从左边半抱着右拳,两个大拇指并列平行;长辈还礼时,两手姿势相反。春节时行跪拜礼,跪姿为半跪式,眼正视,头端正。

在丧葬习俗中,完颜村民要在棺材上放一把用柳条、麻绳和高粱杆作成的弓箭,箭头正对着棺材前方。

崇文尚武人才辈出

没到鹿邑之前,记者对他们充满了神秘感,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他们的祖先彪悍威武、刚猛桀骜。2009年5月5日,记者在鹿邑县接触了众多的完颜氏家族的人,他们的性格豪爽质朴。

马铺镇完老家村是鹿邑最大的“完颜部落”,有2300多口人。

村支书完颜三和说,完颜家族的人性格率直、不服输,爱抱打不平,有些事看不顺就站出来。有一年在马铺街上,有两个人在打一人,姓完颜的一个人看不惯去劝架,结果也和那两个人打起来了。那两个人输得不服气,姓完颜的人走到他们家门前时,又进行了一翻较量。

崇文尚武是女真族入主中原后,与汉文化融合的结果,现在完颜家族中还有很多人会武术。

20世纪60年代,完颜家族习武之人众多。夜幕降临后,村里空地上的马灯亮了起来,他们就开始练习武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习武的人也少了。

今年81岁的完颜三杰,年轻时会使用刀枪剑棍等多种兵器,都是父辈传下来的。完颜三坤的父亲也会武术,退休后在家教孙子们练习武术。

完颜三坤说,《鹿邑县志》记载,明清时期,鹿邑完颜一支出了十几名武举人和文秀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多名烈士。鹿邑烈士陵园的碑记上就镌刻着7名完颜姓氏的名字。

据他们粗略统计,鹿邑完颜家族考上大学的有300多名,其中不乏研究生和博士生。

完颜家族在外工作的国家干部有200多人,在鹿邑县任职的科级以上干部也有20多人。最近,完颜三坤萌发了举办完颜宗亲学术研讨会的想法,他说,评书《岳飞传》等文学作品把岳飞渲染成了大英雄,而金兀术成了侵略中原的敌人。他认为,在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女真人也作出了贡献。

  一、姓氏源流

  汤(Tāng 汤)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为黄帝后裔夏朝未商汤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落首领名契,本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南),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统治时期。履字汤,又称成汤,尊称帝乙,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护,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而夏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诸侯们也不听从他的号令。成汤见其形势,顺从民意,不断积聚力量,开始有计划地讨伐夏桀。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夏的属国葛,接着经过十一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的三个重要的同盟国韦、顾、昆吾,成为当时强国。随后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成汤的子孙中,有的以他的字“汤”为姓氏,就是汤氏。

  2、出自春秋时宋国有荡姓,后简改为汤氏。据《万姓统谱》载,春秋时宋国有荡姓,后去草头成汤姓。

  3、出自子姓,为商末宋国君主偃之后,因避祸改为汤氏。据《史记·殷本纪》载,周初,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商丘,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传至未代君主偃,于公元前286年被齐、魏、楚联合攻灭,子孙大多以国名为氏,姓宋。偃的弟弟昌之子隆,改子姓,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畏祸,又改子姓为汤姓。

  4、出自改姓及他族中有汤姓:

  ① 宋代有汤悦,本姓殷,建隆初避宣庙讳改姓汤。

  ② 另满、侗、蒙、土等族均有汤姓。

  得姓始祖:商汤。商汤是夏朝末年商部落首领,又称成汤,任夏朝方伯一职,专管征伐之事。时夏朝末代国君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商汤于是有意取而代之。他首先与另一强大部落有莘氏结盟,娶其族女为妻,任用贤人伊尹辅佐自己,爱护百姓,施行仁政,深得民众拥护,以致于周围诸多小国家也慕名归附,势力迅速强大起来,后终于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西南),建商朝,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其子孙后代为纪念这位开国君主,遂以其名讳为氏,称为汤姓,商汤由此被奉为汤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汤姓系承于商汤,故汤姓最早发源地当是今河南省境。由于商朝历经七次迁都,故商代汤姓已遍河南、山西、河北及周围一带中原地区。秦汉时期,汤姓尤以河北一带繁衍最旺,故在汤姓的发展史上有中山郡及范阳郡两大郡望。此期亦有汤姓南迁于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史载,汉武帝时,南越归顺,武帝派汤璋于交趾,职刺史。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军阀混战,中原时有烽火,汤姓遂大举南迁,主要向东、南两个方向避乱。唐末五代时,从黄巢起义始,中原汤姓再度南迁,其路线大致由河南到湖南、江苏、浙江等地。上述诸多次南迁使得源于北方的汤姓遂成为南方姓氏。宋代以前,汤姓名人零星见于史册,宋代以后,大批汤姓名人涌现,且多出于东南一带的江苏、江西、安徽、浙江、湖南等省境,可见,后世汤姓是称盛于这些地区的。宋代汤姓有宰相汤悦和汤思,出安徽、浙江二地,族人因此显赫,成当地名门望族。明代有开国功臣汤和,出安徽凤阳,死后追封东瓯王。另洪武、永乐年间,汤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陕西、湖北等地。清康熙年间,广东汤姓陆续有人入居台湾,进而徙东南亚一带。今日汤姓尤以福建、湖南、江苏、湖北等省居多,上述四省汤姓约占全国汉族汤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汤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

  三、历史名人

  汤 王:陕西省始平人,周任亳国国王,为诸羌始祖。汤王在历史上又称为成汤,即成汤拥有天下后之号,是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公元前1766年)传位至帝辛时,朝政日衰,终被周武王所灭,至此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在武王灭商时肉袒投诚,周公旦二此克商后,对子启于宋(河南省商丘),治理部分商朝遗民。传至公稽、丁公、乃至公偃,偃自立为王。偃之弟昌,昌生隆,隆因秦始皇焚书坑儒,畏其祸及,改子姓为汤。

  汤 悦:安徽贵池人,文采极佳,由此扬名。初为南唐宰相,独揽李家皇室的书檄教诏。后归宋,赵匡胤封其为光禄卿,颇为重用,撰有《江西录》十卷。

  汤 汉:南宋末期著名理学家。字伯纪,号东涧,江西省余江县崇义乡(今画桥)人。淳佑四年(1244年)甲辰科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封安仁(余江)开国子,南宋儒学旗手、理学宗师。卒谥号文清,追赠正奉大夫、饶国公。

  汤 鹏:清代芜湖人,时为一心灵手巧之铁匠。其邻为画家,鹏深羡,遂闭门构思,以锻铁做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因作品精妙生动,来人争相抢购,世称“铁画”。

  汤 厘:江苏省淮安人,元代书画理论家,精于古物及书画鉴赏,主要谈及书画鉴别方法、所见名家画迹,论述名家擅长、画法特点,多从笔墨气韵方面辨别真伪,鉴赏要领甚为精到。曾著《画鉴》一卷。

  汤 和:濠州(今安徽省凤阳)人,明代开国功臣,封将军,进信国公。洪武十八年,自请解除兵权,免遭太祖猜疑之祸。后又曾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以御倭寇。

  汤 球:字伯玕(1804-1881),安徽省黟县人。自幼勤奋学习,兴趣广泛,博闻强记,“星纬推步,研究其奥”,尤通天文历法之妙。但是他并没有从这方面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把精力转移到治经论史方面。他与同乡俞正燮、汪文台等人,交往频繁,互相切磋。汤球的治学态度严谨。他对前人的说法,一定要依据经典,考核真伪,比较异同因而很少有穿凿附会。他在俞正燮、汪文台的帮助和鼓励下,在考据学上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修订补辑的古书有郑康成逸书九种,刘熙《孟子注》、《孝经、论语注》、刘珍等《东观汉纪》、皇甫谧《帝王世纪》、谯周《古史考》、《傅子》、伏侯《古今注》等。

  汤惠休:南朝宋时诗人。字文海,山东省临沂人,齐梁间任余杭令、中散大夫等职。官至扬州刺史,诗学谢灵运,与鲍照并称为“休鲍”。

  汤王寿: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宋代进士,官至大理少卿。曾上书请召朱熹,忤权相意,名声大闻于时。

  汤思退: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字进之,号湘水,浙江龙泉(今丽水)人。绍兴十五年(1145年)考取进士,任龙泉邻县——建州政和县令 ,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第一名,任秘书省正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升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高宗、孝宗时两度为相。

  汤正仲:字叔雅,号闲庵,扬补之甥。江西省南昌人,宋代著名画家。善画梅、竹、松、石,清雅如傅粉之色。自来墨梅,类以白黑相形,汤正仲的舅氏遗法,始创新意,为倒晕素质以反之,青出于蓝。其作品别具新意,享誉画坛。

  汤克宽: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江苏省邳州(今邳县)人,出身武将世家,他的父亲汤庆,做过防守长江的江防总兵官。汤克宽骁勇善战,原已做到副总兵,驻扎金山卫,嘉靖三十一年,倭寇由台州北上,流窜各地,汤克宽作战失利,被参革职。王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保他为浙西参将,受命于危难之际,屡败倭寇,敌甚畏,因功迁广东总兵。

  汤宾尹:安徽省宣城人,明代官吏。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迁至左谕德,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著有《睡庵集》等。

  汤文琼:池州府石埭(今安徽省石台东北),明代爱国学者,时京师被攻陷,文琼书衣襟“位非文丞相之位,心存文丞相之心”,后投缳绚国,传为美谈。

  汤显祖:临川(江西省抚州市)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官历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其创作讲求声律对应,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牡丹亭》为其代表作,另有《紫钗记》、《南柯记》及诗文多种。

  汤贻汾:江苏省武进人,清代著名画家。擅画山水、笔法雅致秀逸,兼工行草书和诗,与戴熙并称“汤戴”。

  汤右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诗人,官至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其诗才大而能恢张,帝赐之“诗公”,与秀水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著《怀清堂集》。

  汤世树:江苏省武进人,清代诗书画家。书学米芾,题识精美,写生鲜丽,为江南赋色家一大宗,时称“三绝”。

  汤金钊:字敦甫,浙江省萧山人,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三年(1808年),入直上书房。金钊端谨自持,宣宗在潜邸,甚敬礼之。母忧服阕,擢侍讲,督湖南学政,累迁内阁学士。历官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入阁拜副相。

  汤化龙:湖北省浠水人,民国开国元勋、清全国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主席、创立湖北革命军政府任民政长、民国首任众议院议长。

  汤玉麟:辽宁省阜新人,安国军第五方面军第12军军长、热河省省长兼热河军区司令、第五军团总指挥、热河省驻防军总司令、上将。

  汤宗舜:1917年9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浙江湖州人。大学学历,职称为研究员,1979年3月—1994年10月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原任中国专利局顾问、国务院参事。著有《专利法教程》、《专利法解说》、《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等著作;合译著作分别为《巴黎公约解说》、《知识产权法教程》;译有《巴黎公约》、《Trips协定》、《欧洲专利公约》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国都顾(今河北省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平山东北)。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汉高帝置郡、景帝改为国,治卢奴(今河北省定县)。后燕以为都城。隋废。宋以定州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县)。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年)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四年(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2、堂号

  掬星堂:或吞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飞星入盘,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300户。因而汤悦的堂号为“掬星堂”、“吞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此外,汤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临川堂”、“义士堂”、“叙睦堂”、“光裕堂”、“双桂堂”、“丹桂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汤姓源于北方,历经迁徙,渐演变为一典型南方姓氏。

  2、汤姓名人荟萃,所占行业众多,不乏有诗人、文学家、画家等。如南朝有诗人汤惠休,明代有文学家汤显祖、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清代有画家汤贻汾、史学家汤球等。

  3、汤姓字行辈份排列整齐,取字意深。如民国手抄残本《汤氏家谱》中,载江西余江汤姓一支字行为:“开明国钟安,宽济辉根植”。

  ============================================================

  汤姓宗祠通用对联

  〖汤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中山世泽;

  信国家声。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明·汤和为开国功臣,封信国公。“中山”,指今江苏省溧水县东。

  文庙从祀;

  孝感动天。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河南睢州人汤斌,字孔伯,号潜庵,顺治年间进士,官潼关兵备道,后辞官跟从孙奇逢学习,讲《孝经》等书;奏请减轻苏松田赋,救济江北水灾灾民。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洛学篇》、《睢州志》等,从祀文庙。下联典指元代新建人汤霖,字伯雨,幼年丧父,事母至孝。母亲患热病,想要冰,当时正是热天,他整天在池边号哭,忽听池中有嘎嘎响声,一看是冰,急忙取来送给母亲,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飞星应兆;

  治圃隐居。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汤悦尝见飞星坠盘中,掬吞之,遂文思大进。下联典指宋·汤岩辞官归治小圃,隐居自娱。

  -----------------------------------------------------------------

  〖汤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瓯王威德远;

  诗公美名传。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御史大夫汤和,字鼎臣,濠州人。与朱元璋一同起兵,转战苏、浙、闽、蜀、屡有战功。洪武十九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抵御倭寇。追封东瓯王。下联典指清代进士、诗人汤右曾,字西厓,仁和人。由编修累官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帝重其文学,御制诗赐之,目为“诗公”。其诗才大而能恢张,与秀水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有《怀清堂集》。

  临川传四梦;

  武进誉三绝。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1550-1617),字义仍,号海若。临咱(今江西省临川)人。少即有文名。以拒绝张居正延揽,至历十一年(1583年)始第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后为遂昌知县,以抑豪强触怒权贵,被劾归里。家居二十余年,精研词曲和传奇,专事著述,所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世称《临四川梦》。其中《还魂记》最负盛名,对封建礼教和黑暗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另有诗文集《玉茗堂全集》。下联典指清代诗书画家汤世澍,字润之,武进人。国子监生,写生鲜丽,为近世江南赋色家一大宗。收学米芾,题识精美,时称“三绝”。

  -----------------------------------------------------------------

  〖汤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姓字高标鼎甲;

  文章雄列大家。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下联典指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字嘉宾,宣城人。万历中乡举第一,廷对第二,授编修。有《睡庵集》。

  -----------------------------------------------------------------

  〖汤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彭蠡毓浏阳之秀;

  长沙挹湘水之清。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省临川人,所居处称玉茗堂。早年就有文名,曾拒绝首席大学士(宰相)张居正的招揽。万历年间进士,官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宰相申时行,降为广东省徐闻典史,改浙江省遂昌知县,后因不依附权贵被免官。曾跟从泰州学派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并与僧人达观相友善,晚年有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作有传奇《玉茗堂四梦》(《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及《紫箫记》,诗文有《玉茗堂集》等。明清两代有戏曲作家模仿他的文词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下联典指南宋长沙浏阳人汤寿,字君保,淳熙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少卿,进直徽猷阁。为人刚直,多次被人中伤,朝廷有“清风峻节”的评语。

  东坡居士休题杖;

  南郭先生且滥竽。

  ——汤东谷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汤姓历史名人汤东谷自题联。(见《分类楹联宝库》)。

  -----------------------------------------------------------------

  〖汤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星堕盘中,彩笔生辉光祖泽;

  圃治山下,窦峰垂训裕孙谋。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时南唐秋浦人汤悦(原名殷崇义,入宋后因避讳改姓名),博学能文章,李璟时官左仆射,朝中许多文件都出自他的手笔,后主时升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北宋开宝年间以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太宗诏令修撰《江南录》,太祖开馆修《太平御览》,他都参与其事。相传曾在梦中见飞星堕入盘内,他掬来吞下,于是文思日进。下联典指宋代贵池人汤岩起,初任营道知县,以廉洁著称,官至徽州通判。后辞官归家治小圃,隐居自乐。著有《论语义》及诗集。

  星堕掬盘,吞彩笔生辉光祖泽;

  风流治圃,禾窦峰垂训裕孙谋。

  ——佚名撰汤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汤氏宗祠联。

  ============================================================

  附录:汤姓典故、趣事

  〖汤王沐浴〗

  汤王是我国古代最有德行的圣君之一。它的功德受到人们的尊敬,关于成汤王还有一段动人的民间传说。

  据说商朝建国不久,亳州连年大旱,滴雨未落,用了各种办法求雨都无济于事。后来巫师卜一一卦,说应当人做为祭品,老天才能下雨。汤王就长叹一声说:“求雨是为造福百姓,怎能让人民作牺牲呢?”过了一会儿,他断然说科:“假如定要如此,那就让我来吧!”于是他选了一吉日,到了那天,汤王经过沐浴,剪掉头发和指甲,身穿一件白色粗布衣裳,跪在神台前祷告:“天呀,我一个有罪,不要连累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个人身上,请上天对我这个罪王进行惩罚吧。”接着由巫师搀扶着登上了一个个高高柴堆,参加求雨,百姓跪在柴堆周围望着贤王的身影,一个个泪如泉涌,点火的时候到了,巫师们用火把,把柴堆点着了,片刻间浓烟滚滚,把汤王围在焰火之中,说来也巧,正在这时天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人们在欢呼中把汤王从柴堆上扶下来,送回宫中。

  成汤王在位13年,死后葬于亳州。桑林求雨的故事代代相传,成汤王的功德被世人所赞扬,为了纪念他特在安徽省亳州修建汤王陵公园。

  --------------------------------------------------------------------------------

  族谱信息

  汤 10966江苏常州汤氏宗谱八卷 (清)汤全编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怀德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间,此为四修。 10967江苏武进汤氏家乘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汤贻汾等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木活字本 十册 美国 10968江苏武进东载汤氏宗谱十二卷 (清)汤文杰主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活字本 六册 美国 10969江苏武进毗陵汤氏分谱八卷 (清)汤天狗 汤于全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毗陵汤氏怀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苏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洪武五年。 10970江苏武进孟河汤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清)汤芝杨等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敦本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10971江苏武进毗陵汤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袁复堂等修 民国八年(1919)奕恩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0972江苏溧阳城南汤氏宗谱八卷 (清)汤裕汶 汤仰发续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10973江苏无锡梁溪汤氏宗谱 (清)汤鹏举等修 清顺治十一年(1654)刊本 四册 美国 10974江苏江阴暨阳汤氏宗谱三十六卷附家藏集 选四卷 (清)汤琴青主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1)留馀堂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10975江苏江阴暨阳汤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沈恒青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留馀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10976江苏江阴暨阳全堂汤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汤献廷主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光裕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10977江苏宜兴襄王汤氏宗谱首一卷末四卷 (清)汤载庚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报本堂木活字本 二十 六册 美国 10978浙江萧山孝汤氏家谱不分卷 (清)汤克敬修 毛观龄纂 清雍正间稿本 一册 浙江图 10979浙江萧山夏孝汤氏家谱 (清)汤金钊等撰 清道光四年(1824)修钞本 四册 北图 美国 10980浙江萧山夏孝汤氏家谱 (清)汤金钊等修 清咸丰三年(1853)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0981浙江萧山夏孝汤氏家谱十卷 (民国)汤聘之等修 民国十八年(1929)良善堂木活字本 十册 北图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10982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汤氏宗谱 六卷 (清)俞士磷 汤志合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和堂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983浙江鄞县四明章溪汤氏宗谱四卷 (民国)汤忠圣 汤云泰等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三和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0984浙江象山丹城汤氏宗谱一卷 (民国)史翰章童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10985浙江兰溪汤氏宗谱十二卷 刻本 浙江兰溪县赤溪乡上汤村 10986浙江遂昌汤氏宗谱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六册 浙江遂昌县禁源乡下村 10987安徽桐城皖寿贲汤氏宗谱存三十二卷 (清)汤敦善等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敦厚堂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美国 10988安徽桐城汤氏宗谱十二卷 (清)汤志忠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汤氏掬星堂刻本 十六册 南京大学 10989安徽桐城汤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汤仲伊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 10990福建东山汤氏族谱 民国间纂修本 福建东山县志办 10991江西萍乡东桥汤氏三修族谱 (民国)汤增璧纂 民国十九年(1930)刻本 六册 上海图 10992江西临川酉塘汤氏重修族谱 (清)汤阜珍纂 清光绪二年(1876)临川六都西塘汤氏木活字本 一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汤云峰清道光十七年初修。 10993江西临川西塘汤氏三修族谱 (民国)汤诞敷修纂 民国九年(1920)临川六都酉塘汤氏木活字本 一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汤云峰清道光十七年初修,清光绪二十九年 重修。 10994河南睢州汤氏家谱七卷 (民国)汤善萃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汤氏铅印本 河南图 注:乾隆四年汤沆首次整理。 10995湖南三湘汤氏七修族谱□□卷 清光绪五年(1879)紫林双桂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存卷2) 注:该族散居宁乡、湘乡、湘潭等地。 10996湖南三湘汤氏七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汤期鹃 汤臣簧纂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木刻本 二十一册 河北大学 10997湖南宁乡麻山汤氏五修族谱 清双桂堂刻本 广东中山图(存一册) 注:记事至清乾隆四十九年。 10998湖南宁乡麻山汤氏六修族谱□□卷 清嘉庆二十年(1815)双桂堂刻本 一册 湖南图 10999湖南宁乡麻山汤氏六修族谱八卷 (清)汤期瑛 汤子云等纂修 清咸丰九年(1859)双桂堂活字本 十六册 历史所 注:明嘉靖二十四年汤茂始修。 11000湖南宁乡兜潭汤氏五修族谱 十一卷 清光绪三年(1879)敦本堂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 11001湖南湘潭大山汤氏六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汤昌镇纂修 清同治五年(1866)丹桂堂木刻本 十一册 河北大学 11002湖南湘潭大山汤氏七修族谱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汤期箓 汤虎臣纂修 民国八年(1919)丹桂堂木刻本 十七册 河北大学 11003湖南浏阳汤氏安惠堂志略二卷 (清)汤煊辑 清光绪十年(1885)刻本 陕西图 11004湖南益阳汤氏四修族谱十七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汤文鬰 汤育才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华堂活字本 十一册 北图 上海图 湖南图 11005广东新会汤氏族谱 (清)汤晋等纂 清咸丰四年(1854)写本 一册 美国 11006四川成都汤氏族谱不分卷 (清)汤葆锟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四川汤氏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11007 渴氏族谱一卷 (明)汤敬吾纂修 汤合昌重修 明崇祉间刻本 上海图 11008 汤氏家乘十四卷首一卷 (清)汤成烈重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活字本 六册 北图 11009 茶坊汤氏宗谱三卷 (清)汤利恒 汤穹兴等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8)木活字本 二册 四川图 11010 汤氏续修宗谱二十七卷 (清)汤蓉镜等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六和堂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 11011 汤氏家乘 (清)汤文求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忠义堂重刻本 二十册 北图 11012 汤氏家乘 (清)汤文求纂修 民国间忠义堂重刻本 十二册 北图 11013 汤氏续修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汤成基增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活字本 二十二册 北图 11014 中山汤氏宗谱□□卷 民国十二年(1923)重修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存五卷) 11015 汤氏宗谱五卷 (民国)汤养亭等续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日新堂武昌石印本 五册 北图 注:书名页题《家乘全书》。 11016 汤氏家乘 旧钞本 四册 北图

寸性怡,字怀云,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出生于腾冲和顺乡上村一个贫苦农家,是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随沐英、傅有德征云南时,由重庆巴县征调到腾的寸姓一世祖寸庆公的第十六代孙。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赴永昌府应岁试,一举考取了文生,也就是成为了秀才。

寸性怡生前多年担任寸氏族长,他办事公道、认真,尽心料理宗族事务,排解族间各种纠纷,倡善抑恶,因而深得阖族老幼颂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任其族长期间,寸氏宗祠年久失修,他除了从资金上大力鼎承外,还亲自在缅甸请建筑设计师规划设计,并顾请了印度工匠到和顺按图施工,用马帮运回来许多水泥——当时叫作“比腊泥”(即英国水泥)及钢筋等建筑材料,修建了跟和顺其他7家宗祠迥然不同,别开生面的宗祠大门,典型的南亚建筑风格在整个腾冲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为腾越文化是中华文化与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汇的产物作了最好的物证注脚。可惜的是“文革”浩劫将原有建筑毁于一旦,近年才又用火山石按原式样复制,目前这道别具韵味的大门已成为了和顺魅力名镇最富特色的建筑名片之一。 (1898~1942年),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教育家。在云南腾冲保山县和顺镇,有个中国第一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他的创始人,就是寸馥清和寸仲猷。和顺图书馆的前进路上,有汗水,有智慧,有心血,还有生命。1938年写下《本馆经济史略》的寸仲猷先生,是和顺书报社的两名发起人之一,是和顺图书馆的一名“接生婆”。寸仲猷是位文化多面手,不仅古文功底深厚,且精通缅、英两种语言。还为益群中学的建立出过大力,为和顺“星光音乐社”捐赠过音乐器材,是腾冲集邮界的先驱。为了家乡的文化事业,为了和顺图书馆这个“婴儿”健康成长,寸仲猷往来于中缅之间。除了募筹资金外,在缅甸设立驻缅经理处,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出版的书报经香港到仰光转入腾冲,解决了内地书报迟迟运不到边城的困难。

可惜的是1942年4月,日寇席卷缅甸,寸仲猷满腔悲愤,将各地寄给图书馆的书报和家产打理好驮运回国,路上被土匪杀害。劫匪们打开驮子大失所望,看见的是大量书报和集邮邮票,根本就没有什么金银珠宝。这位活了四十四个春秋的和顺图书馆的奠基人之一虽然肉体毁了,但寸仲猷制赠给馆里的钢印至今还在使用。印把上“寸嗣徽赠”四个大字灼灼耀眼,铭记着他的奉献,辉映着他的人生,也使人看到当时和顺乡人的拳拳赤心。 (1935~ ),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遗传学研究员。195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疗系。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所室主任。兼任广州、长春两市血液中心细胞研究室窖座教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擅于进行细胞工程研究工作。进行人类肿瘤细胞分离培养,1983年创建了我国第一株人骨髓瘤细胞株IBTCHM8310。为当时可供人-人杂交瘤单抗母体细胞的世界第三株细胞。为我国开展人-人杂交瘤研究作了贡献。

1987年获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四川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承担国家“七五”医学重点攻关研究期间先后共创建了六株人类细胞株。其中两株通过同行专家会鉴定为国内首创。人胎儿细胞株HFT8810在体外培养二年多共传二百余代仍一直保持着分泌人胸腺素的功能为国际领先水平。

1992年被评为医科院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1993年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40~ ),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地方电子学工程师,原腾冲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主任。1964年9月于昆明农林学院林学专业分配到保山行署林业局。1981年调腾冲县林业局,进行地、省和国家级科研成果奖。1987年2月调腾冲县农广校从事农职业教育。在没有专职校长的情况下政府任命为教导处副主任及领导小组成员。刚到校时,一无场地二无设备三无教师四缺经费,但其干一行爱一行,在县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下,与其它同志一道努力拼搏建盖了一千五百平方米木楼两幢,购置了电教设备、十台微型计算机、一辆车,固定资产达二十万元,办学条件总值三十三万元。十多年累计招生二十二个专业两千一百余人,其中中专学历生一千九百余人,毕业六百余人,专修班六十余人,毕业五十余人,在专一百余人。

1987年在全省首次创办全日制烟草班毕业后成为全县创建烟草行业的骨干。全日制班共办七个,三百五十余人,毕业三百余人。分管学籍管理中,坚持一个“勤”字,学员个人档案及集体档案均规范管理,便于查寻,为教学和用人单位提供依据,并随时可提供各级所需数据。还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教学质量较高为发展腾冲县农村经济发挥了一定作用。数次被省评为办学先进集体,先后几次被省农业厅、行署农业局、县农业局给予先进教育工作者的殊荣。现虽接近退休,但仍热爱职业教育,为科技兴农再尽一点微簿之力。 (1962~ ),白族,云南鹤庆草海人。著名民族手工业大师。1978年初中毕业随父学艺(系家中多六代传人),走南闯北做活,先后到过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宁夏、甘肃、陕西等省区的少数民族县居区。

1987年到拉萨从事民族手工艺的开发研制,聘为西藏自治区福利企业总公司民族用品加工部经理设计制作了大量佛事和藏民族生活用品。

1996年回新华村创办“寸发标手工艺作坊”,制作以九龙杯、酒具为代表的民族手工艺品。专业特长与成就:在十多年的实践中,熟练地掌握了金属雕刻制作的技艺,能用黄金,白银和黄、红白铜等作原料,设计制作出数十种民族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主要有九龙壶酒具、九龙喷雾火锅、鹤阳八景酒具、九龙奖怀、银包木碗、金龙、金剪刀等。曾多次参加省、州旅游产品交易会,产品销售到省内及西藏、四川、贵州、广东、深圳、北京、上海等地;部分产品远销到美国、法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多件精品被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收藏。多次被云南民影学院民族艺术系聘请讲学和指导学生学习。荣誉与奖励:1996年首创的“标样牌”九龙酒具获国家专利。

1999年6月被云南省文化厅首批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称号,是全省首批获该称号的十三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男,汉族,1960年10月生,1977年10月参加工作,1984年9月入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197710--197810,德宏州潞西县勐戛公社插队;

197810--198308,潞西县财政局法帕税务所工作;

198309--198507,云南财贸学院财政系学习;

198508--199111,德宏州税务局工作;

199111--199405,德宏州税务局副局长;

199406--200301,德宏州地方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301--201005,思茅行署副专员、思茅市、普洱市副市长

201005--,云南省农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1933~2002),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缅甸归侨,文艺工作者。文山州侨联副主席,男中音歌唱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本人作词,刘世坤作曲《畴阳河连着中南海》发表于1973年9月云岭新歌(云南创作歌曲)。1982年10月在广西演出,在江日报报道“民族艺苑绽新花”作者,东明,永年。“寸国义同志的男中音独唱,声音浑厚明亮,吐字清晰,演唱自然,感情朴实,获得了观众的热烈赞扬”。

1961~1984年在文山州民族文工团任歌唱演员,歌唱队队长及声乐教员,二十多年坚持上山下乡到部队为工农兵演唱,到过州外和省外及越南河江省演出,省广播电台曾录音广播。

1980年9月在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担任云南代表队歌唱队副队长。该团的彝族舞蹈《铜鼓舞》轰动了北京舞台,现该舞蹈已拍摄在《姹紫嫣红》影片中,其领唱和伴唱,此录音带以后被省歌舞团带到东南亚几个国家演出时使用,外专州和延边歌舞团和中央民族歌舞团也来信要此录音。

1981年10月到扣林山主峰阵地九勇士所在地和有名的“80年代上甘岭”为解放军指战员演出,演唱了《驼铃》、《我和班长》、《怀念战友》等歌,深受欢迎。云南省华侨历史学会会员,文山州政协第七届委员、云南省侨联第五届委员、云南省侨联第六届名誉委员。

1982年6月、8月、12月曾先后出席文山州、云南省、全国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986年10月被全国侨联评为侨联工作积极分子。

1987年9月出席云南省归侨侨眷侨务工作者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1935~ ),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地方侨务工作者。

毕业于云南省腾冲县益群中学。现任云南省盈江县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侨办副主任,兼盈江县首届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自从事侨务工作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侨务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为侨民服务的宗旨,广泛开展联谊工作,积极为侨民排忧解难。1991年到条件比较艰苦的侨乡昔马乡参加“双文明”建设工作期间,亲自领导高产杂交玉米种植实验成功,为大面积推广高产杂交玉米,解决侨乡昔马的缺粮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着马遭到历史上罕见的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后,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地配合乡党委、政府领导抗洪救灾和重建家园工作,并带头发起捐资捐物活动,深得侨乡群众好评。盈江县城是省级对外开放口岸,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对外开放,1992年,凭着在侨界中的威望,对侨商多方宣传开导,解除顾虑,动员五户侨商申报开办盈江县首批“三资”企业,使五家“三资”企业得以顺利开张营业。适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开办了县侨联直属企业“边侨商号”,缓解了县侨联经费的不足。

1993年该县一侨商与广东某个体户发生价值上千万元的经济纠纷案,其以事实为依据出庭作证,协助司法部门圆满解决了此案,为侨商挽回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当地及缅甸边境产生了很大影响。个人曾先后三次被县直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员,1992年被评为云南省侨务工作者先进个人。1999年业绩入编《中国侨界模范人物名典》。 寸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扩建于清代嘉庆十年(1806年),,当时的族长寸光远组织阖族在国内外展,劝捐’活动,将所捐得的钱在缅甸用于经商所赚钱财用于修建宗祠。先修大门,尔后次第修建逐步完善。历时18寒暑,初具规模,是和顺宗祠中历史最为悠久之一。公元1935年,清同治秀才、寸氏宗族族长寸性怡主持重修和顺寸氏宗祠新大门。坐落于大石巷右侧。 宗祠选址极其考究,它位于乡间的中心前沿,视野开阔,其向深远。自里向外有正殿、两厢、内院、前厅、前院、大门、小月台,越乡道即大月台,更低处还有一池荷塘。拾级而上具有步步高升之势,且纵贯于一中轴线上。更有考究者,始祖坟位于后山正中橄榄坡下灵秀的一坡脑上,如将宗祠及远眺之笔架山连在一起,又恰在一更大的中轴线上,真可谓神奇的风水宝地。

与其它宗祠不同的是大门,系中西合璧,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每道门上有一个近三角形的顶,图案为浮雕,有创意。使用的材料水泥、钢筋、沥清都是从缅甸驮来,资金耗费不少,同时还在主门两侧的石柱上镶嵌“五岳宗山百川赴海,千秋报本万古流芳”的楷书石刻楹联,至今保存完整。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临门月台高出乡前通衢175cm,左右两边有石标杆,每棵杆上有两个石斗(为清光绪乙未科进士寸开泰所立)。通衢外又有一个更大的月台,前有荷池一塘,眼界开扩,风景无限。寸氏宗祠自上世纪20年代时为子孙受教育计,前贤慨然将其提供初等小学校舍延续至2005年。在侨乡教育史上留下了饿厚重的一笔。族人接管宗祠以来,各方踊跃,凡清明时节,各方族裔前来瞻拜祭祀,礼仪隆盛。此族人之极大凝聚力所为,展现出对祖先之英德景仰、追远、承袭之情。 五岳宗山百川赴海(上联),千秋报本万古流芳(下联)。

暖阁楹联

随庄硚以开滇喜姓著九边勋垂百代(上联)

佐沐英而定越幸职肩千户祀享万年(下联)

大厅楹联:

扶王道于五千年既安既东(上联)

勒宗功于二十纪有守有为(下联)

左厢楼楹联:

耀祖光宗当追司马才华亲题玉柱(上联),

课孙训子好奋元龙志气大启琼楼(下联)

右花园楹联:

仗先祖之有灵桂折杏探南园家声从此振(上联)

忆故园其无恙瓜棉椒衍西川世泽到今存(下联)

客堂楹联:

嘉佳来临喜促膝谈心表扬先德(上联)

高堂戾止愿本身作则训诲后昆(下联)

大门楹联:

五岳宗山百川赴海(上联)

千秋报本万古流芳(下联)

立德立功愿万世子孙书香远继(上联)

有源有本问两川父老祖泽犹存(下联)

惟道帷德帷功缅宗风于先代(上联)

日谦日慈日俭留家法于后人(下联)

厨房楹联:

知稼穑艰难力服先畴未敢自安暇逸(上联)

采藻萍清洁勤修祀典还期永享蒸尝(下联)

寸开泰作品内容曾参与编修《腾越厅志》,主编《腾越乡土志》、《龙陵县志》、《寸氏家谱》等。传世著作有《八十一株梅花馆诗文稿》《梅花记》《庚子纪变诗》多卷。

龙光台长联 寸开泰 清代  几层楼独撑东南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 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如长歌短赋,抛撒些绮恨头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细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气壮山河成仁取义;光昭日月生荣死哀:云南腾冲来凤书院门联 寸开泰 清代  寸氏家训共十六字:礼、义、廉、耻

低姓 低氏家谱 低姓起源 低姓名人 低姓的来源 低姓简介

低[低、氐、邸、砥、厎,读音作dǐ(ㄉㄧˇ),亦可读作zhǐ(ㄓˇ),不可读作dī(ㄉㄧ)]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