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中原序新序增序什么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家谱中原序新序增序什么意思,第1张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1] (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简单来说家谱里面的序言是后世子孙为家谱做的备注和解释。原序是修谱时候最早的序言解释,新序、增序就是后面再加进去更加解释。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展与深入,与现代文学文献的整理和挖掘息息相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价值影响

摘要:作品中正文本之旁的副文本,是用以辅助理解内容的相关文本。这类文本既是正文本的映衬文本,也是整个作品的组成部分。我国现代文学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本文对现代文学作品副文本当中蕴含的史料内容进行解析,继而探究副文本在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现代文学;副文本;价值;影响

一、现代文学副文本由来

在我国文学史上,纯文学作品历来备受瞩目,其也是文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但从史料内容看,文学史料的来源非常广泛,除纯文本以外还涉及到文学作品中的副文本,例如, 日记 文本、书信文字及年鉴或年谱等[1]。此外,现代文学有别于古典文学,二者史料内容也不相同。现代文学比古典文学多加入了新元素,包括扉页引言、文本封面、 广告 文本等,此类元素出现后,文学文本逐步被划分成正、副文本,其中,正文本表明作品的本质特征,而副文本用以表明辅助信息,带有历史特征。鉴于此,副文本能够用于探究多方面的历史性问题,其史料内蕴相当丰富。

二、现代文学副文本的内含史料

1序跋

一般而言,正文本附近位置穿插或环绕着副文本,这类副文本的用途是向读者交代、阐明相关信息,因此,借助副文本能够获取当中的史料。不过,多数副文本并不具备信息凸显性,人们需要参照正文本及相关资料才可辨析出史料内容。副文本中的“序跋”囊括了大量的史料内容。现代文学的诸多作品中包含了序跋,其中通常阐述文学史、作品、作家等各方面的内容,可为后世提供有关的史料内容。例如,《<呐喊>自序》叙述了鲁迅本人所经历的转折事件,《无妻之累》序跋交代了当时沪杭凶杀案件的相关情况。此外,序跋是作品和序跋撰写者之间的联系纽带,例如,周作人为所教学生的作品撰写序跋;鲁迅常给左翼派作家书写序跋。从序跋中可看出作品构思、作家思想等内容,借助序跋表达这些内容,可以映射出创作背景、出版过程、传播情况等信息。

2扉页、题辞、引语

现代文学出现了题辞、扉页及引语,这类文本短于广告,其短小精悍,蕴藏多种史料信息。扉页、引语多来自经典诗词、中外名著等的部分内容,写法接近于“用典”,把经典的中外文句引入现代文本中,既可幻化出新鲜的情境语言,也可体现中、外史料内容。例如,《采石矶》是郁达夫所著作品,当中引用诗句“ 文章 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杜甫)[2],用以表达作者自己对胡适的激愤之感。《走到出版界》的扉页卷语借用《庄子&bull;秋水》中惠子和庄子交往 故事 ,用以暗喻鲁迅和作者(高长虹)的关系。这类文本本身兼有史料性质,促使其成为古今、中外史料的“融合剂”。作者自写题辞中可见更多的史料信息,例如,《绿页》为苏雪林作品,当中的扉页题辞写道“给建中--我们结婚的纪念”,由此看出,在结婚之初时,苏雪林的婚姻生活十分甜蜜。此外,引语、题辞仅出现在某个版本里,其余版本则被删去,这一般是为了辨别版本所作的标记,凭借版本标记也可得到作品的版本史料。

3注释

少量文本中的注释是由作家本人所标,多数是后人按照文本内容添加的注解,因此,注释可视为后生、外生类副文本,这些内容需要放到正文本中才能获得合理解释。从用途看,注释可对文本的细节内容作进一步解释、说明,通过查看注释,读者可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及内蕴意义。注释内容揭示出作家、作品的多方知识,让读者能够更为系统地研读作品。可以说,注释的广泛度超出序跋范围。文本注释有文内注、分题注两种,其中,分题注囊括了版本变化、发表出处、作品背景、标题变动等情况内容;文内注包含的信息量更广、更多。

4图像

作品中的图像有插图、封面画、相关照片等。插图、封面画可传达正文本的相关内容,其作为直观内容具有很强的视觉性、功能性,用以图证文学的史料价值。例如,《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图志》等。部分现代期刊也有图文类作品。如,半月刊《戈壁》由叶灵凤主办,当中“鲁迅先生”系列漫画描绘出叶灵凤和鲁迅间的“ 文化 恩怨”故事。此外,正文本出版之初已经附有的封面画、图像等,同样富含各种史料。例如,《坟》一文扉页穿插着翅收于胸、一眼睁一眼闭的猫头鹰就是作者鲁迅的现状投影和真实写照,《生死场》封面图是由作者萧红所画,展现出东三省处于不断沦陷的真实境遇。

三、副文本在现代文学相关研究中的作用及影响

1副文本为后世探索现代文学提供史料

文学作品当中的副文本可向人们展现多种类型的研究史料,这些史料主要是:①历史遗物,诸如文人故物、故居及手稿等,此类史料可作为刊登原版文物时所用。②历史文本,大致有年鉴、年谱、方志、著述、家谱等;③文学纯文本,包含小说、 散文 、诗歌、戏剧等;④部分文本介于文学、历史两种学科之间,此种文本亦称作“亚文本”或者“副文学”,主要有人物传记、信件、个人日记、游记、书话、回忆录等。此外,副文本的形式多样,一些类似宣传、传播的文本也可归到其中,好比作品序跋、出版词、刊登语、广告策案等[3]。往深处看,还有一些常被忽略不计的“碎片文本”,包括作品中的笔名、引语、扉页语段、题辞、图像文字、注释等。其实,这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副文本中,蕴含着非常之多的史料,研究学者应当重视这些内容的信息研究。同时,作品文本和碎片文本间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中一项内容进行探讨时,应当紧密联系另一文本内容,这样才可全面地看待文学作品,副文本的运用价值也才得以充分发挥。

2副文本是现代文学史学中的构成部分

现代文学中出现的副文本,其形式、内容都有丰富的史学资源,研究副文本相似于探究历史本相,在副文本里可以探析出现代文学之原有面貌。例如,《地泉》中的会集序言、良友丛书的刊发广告等。除了史实价值外,副文本还是人们理解正文本的重要信息,通过了解副文本,读者能发现更多的情景语言及相关信息。作品叙述一个具体背景时,往往需要副文本加以深度刻画,将作者成长经历、阅历情况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全方位认识文本的叙写内容。从大局看,副文本贯穿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全程中,其参与到文学史论、思潮运动、社团运动、文类动态史的演变发展中。此外,还可编制关于现代文学广告、序跋的史志。

四、结束语

自现代文学中形成副文本及其相关文本后,文学作品得以深度细化。对副文本展开研究,应当注重其史料信息的多方挖掘,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看待副文本的价值探究,从文本注解、内容阐述、史料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鉴品副文本中蕴藏的人文价值。在解读文本时,研究者要秉持“从细节入手、立足于边缘”的原则,力求“复原”作品中的原有史貌,并以创新眼光审视文本的价值元素,开发其中的信息研究资源,运用辩证思维考虑文本史料的研究意义。副文本在现代文学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人们对文学文本进行研读时,应当用联系、全局的视角看问题,不能将正、副文本进行孤立,而要整合副文本的诸多信息,综合探讨现代文学众多作品,以彰显文学的特殊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云霈,刘进才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拓展&mdash;&mdash;评金宏宇《文本周边&mdash;&mdash;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28):72-74

[2]张虹倩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叙事嬗变及修辞策略问题&mdash;&mdash;基于副文本目录的考察[J]当代修辞学,2015,11(2):76-82

[3]张元珂论中国新文学文本改写的向度、难度和限度[J]东岳论丛,2014,35(9):131-139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摘要:在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大局环境下,众多文学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的逐步完善当中。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希望通过文明的重塑来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进而逐步丰富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民族精神;人性解放

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它对我国文学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了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精神核心是启蒙,是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它呼吁人性解放、主张张扬个性,同时也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发展潮流。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周树人先生一生从事于国民思想和国民性的探索,他的《祝福》一文充分反映现代文学的启蒙潮流。该文以年关之夜匆匆由外地赶回家中的“我”为引线叙述了整个故事,作为一个“现代化”、拥有全新精神世界及语言体系的“外来者”,面对一个封建守旧的鲁镇,“我”所接受的思想 教育 完全不能融入其中,甚至会对鲁镇腐朽的思想观念感到无比沉痛和悲哀,而“我”也被长期遵循封建礼教和思想的鲁四老爷所排斥,见面就寒暄“大骂其新党”。从鲁四老爷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沉浸于 传统文化 不能自拔的老者形象,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敌对心理。

从勤快迂腐的祥林嫂身上“我”看到一个备受传统礼教和封建宗法所迫害的女性形象,祥林嫂认为“我”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因此,神神秘秘的来问“我”人死后是否有魂灵,“我”诧异、吃惊、疑惑,为什么一个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关心的不是自身问题,反而是自己死后的情况,可见封建礼教制度对其迫害的程度之深。“我”所看到的有悲哀、失望,对于一个善良朴实的人死后亦然被骂“谬种”时,所发出的各种感叹。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鲁四老爷还是卫老婆子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其长期受封建礼教浸*的本性表露无遗。

精神文化才是治疗疾病的良方,沈从文认为西方文化腐蚀着人们的德行,造成民众精神和人格上的病弱,让民族缺乏生机和活力,传统的民族德行和品质仅存在于不受现代文明浸染的人性之中,只有那里供奉着“人性”和“希望”,《丈夫》就是这样一首人性之歌。青年丈夫让自己的妻子卖身养家在湘西是一项极为寻常的风俗,而它却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通过讲述青年进城看望妻子的见闻,展现其麻木、愚昧,进而觉醒的过程。丈夫进城不仅受到老鸨的款待,就是见到妻子的嫖客水保后,也没有现代人眼中的对立和尴尬,两人相处较为平静,最后丈夫带妻子回到乡下。如果硬性将其归于阶级冲突,还不如将其作为风俗旧习上人性感召的转化。在妻子与别人交易时偷偷压抑喘息,他感到羞愧、懊悔,因水保嘱咐而心中不再平静,在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和挣扎,最终下定决心带妻子返回乡下,这是人性的最终醒悟。在那艘船上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他甚至无法拥有与妻子的片刻温存,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的破碎让他幡然醒悟,在船上受到的不仅仅是人身体上的侮辱和侵犯,同时出卖的还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践踏的是基本的权利,这也是年轻夫妻最终鼓起勇气反抗命运和习俗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水保、老七,还是丈夫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活得都是那么自然、不做作,尽管这个社会存在着种种违背人道主义的陈规旧俗,但是人性会引导其从命运的捉弄和陋习中摆脱出来,会让人们最终步上正轨。正因如此,沈从文认定这样远离现代文明、符合人性的文化方式才是治愈中国民族的良药,这样人们才不会被现代文明中的各种不幸恶果所侵害。无论鲁迅或是沈从文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极大影响着其文化取向,正因为鲁迅幼年时期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鲁迅对西方国家价值体系产生了认同感,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文明且理性的,是值得中国模仿的。而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是颓废腐朽,需要摒弃。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制度当中确实存在着不良因素,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扬、去传承。

“中国的现代性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国人对社会现代化渴望,大于现代化境遇中人对存在本身的探寻,更缺乏对现代性本身的质疑和批判。”因此,周树人以在铁屋中进行呐喊的方式,意图唤醒正在沉睡中的中国人,冀图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从而使我国免于流落到沦丧的地步。然而,沈从文却是背道而驰,他放弃了当时绝大多数读者希冀的视野,反而以超越性的眼光去触摸历史的暗流,并且运用敏锐的洞悉力,去理性的分解文明。所以,沈从文以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形式来 反思 和质疑现代文明,他孜孜以求的诊断“国民毛病”、修正“现实”的文学理想。也正因如此,我们也能从沈从文对现代性的自反特质之中了解到其对人性本体的态度。通过以上解析,现代性这个观念在世界史范畴内的品质、特性、作用等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现代性观念在西方文化里生长出来,它起初是属于西方的,后来变成属于世界的。在各种文化中,西方文化发展出了此时此地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在漫长的文化行程里发展成一种普遍的信仰。____文化与继起的人道主义文化之间存在着正题&mdash;&mdash;&mdash;反题这样的形式逻辑关系。在基督____,构成普遍理解活动之诠释基础的是“彼地彼时”这样一种观念。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道主义世界正好是此前历史的反题,西方的就都是好的,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才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才能够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张丽,李季试论《西厢记》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现代性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2):41

[2]贾晶晶茅盾“为人生”文艺观溯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6-18

[3]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C]//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2010

文学类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5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

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作品研究

摘要: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体现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

表现手段,由于其制作手段和取材的陈旧,使得很多及其具有历史文

献价值的纪录片并没有被观众接受。文献纪录片如果想走近电视主流

群体,就必须在受众观赏的融合性上多下功夫,探讨出更加贴切现在

社会的表达手段。

关键词:文献纪录片;受众观赏;表达手段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标识逐渐成为一种影像语言性的文化产

品,这其中包括对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社会事件、民族特色等

多方面的纪录,而文献纪录片则是这其中最严谨最能反应历史性

的一种纪录片,也因其对文献史料要求的真实性谨慎性,使得大

部分文献纪录片的叙述方式看起来死板而教条,在观众的接受过

程中,这种死板教条的印象有时甚至让降低了观众对于文献纪录

片的兴趣,从而降低了史料价值的珍贵性。

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从**纪录片过渡到电视纪录片,又

逐渐分离出的一种纪录片类型,文献纪录片不仅传承了纪录的作

用,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珍贵文献的价值性,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文

献纪录片都是现有影像资料、文本资料、当事人口述等方式对事

件进行全方位的纪录、演绎和剖析,从而达到纪录历史、反应历

史、还原历史的目的。

所有纪录片都具有文献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是文

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必须有文献,即影像、、档案等资

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献价值。文献纪录片是在大量占有文献资料

的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文献价值是其最基本的价值。法国《**

辞典》这样定义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

基础制作的影片。”这种广义的文献纪录片概念赋予了所有纪录

影像以文献价值。

中国承袭了苏联的纪录片观念,习惯上将“汇编性”纪录

片称为“文献片”,即利用以往拍摄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

辅以新近拍摄的素材进行再创作性编辑。这种狭义的“文献纪录

片”历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所重视。

以上两种定义或过于宽泛,以至于忽略了文献纪录片的特

质;或过于狭窄,不能全面涵盖当今文献纪录片发展的新态势,

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解。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纪

录片已逐渐包罗各种题材样式,构成了以“非虚构”为根本属性

的影像集合,是与故事片并列的片种;另一方面,文献纪录片不

再局限于对历史资料的简单汇编,口述、扮演、情景重现、动画

等手段都可以表现具有文献价值的内容。而这种文献的组合是

“作者的主观意图要靠调动材料自身的意义和组合后的含义来完

成,在对事实的描述上求细、求近,在思想和感情的抒发上,保

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尽量隐藏作者的主观叙述。”①

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丰富,但是文献纪录片的最基本最突出的

特色还是其历史性,文献性,所以形式只能服务于类型,而所拍

摄的内容的必须绝对真实,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其历史性

与文献性,在形式有所变化的情况下,让观众没有产生虚假

的感觉,形成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和对现实的历史性纪录的有机

结合。所以文献纪录片应该是,“文献纪录片”当指那些具有重

大留存价值的、实现了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或对现实的历史性记

录的非虚构影视作品。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是民族和国家的影像档案。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纪录”,文

献纪录片的核心要素是它的“文献性”,“文献”二字正是对纪

录片“纪录”功能最有力的注解。百年来虽然有多种理论观点、

众多学术流派和不同创作倾向,但是纪录片以“纪录”作为主要

功能这一点始终未变。无论对人类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对电视这

种传播媒介来说,文献纪录片都具有永恒的意义。

文献纪录片是民族和国家的一部历史影像档案。文献纪录

片在记录社会历史进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识形

态的特质,因此,在观看一些珍贵影像资料的同时,我们也可触

摸到社会思想趋势和时代文化思潮,其价值的凸显是“以民族的

根本利益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发展为参照,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

化,在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发掘其优秀的内核和传统,在

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架高沟通的桥梁”②,所以说,文献纪

录片同时具有社会思想认知价值。

电视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提升了电视节目的

文化品位,从而有助于改善电视内容生产格局。文献纪录片具有

较高的品位和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第一,视野更开阔。文献

纪录片往往采取宏大叙事策略,从国家、民族、时代的高度把握

主题,风格上追求大气磅礴、恢宏豪迈;第二,时空开合大。历

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作品,一般都具有大的时间和空间跨越;而

反映当代的文献纪录片,也常常注意把当下的一些价值取向放到

历史的坐标中去考量;其三,思想有深度。好的文献纪录片往往

具有思想的魅力,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在历史中重新认识现实。

在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的今天,《大国崛起》、《新丝绸之

路》等文献纪录片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对当今电视媒

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改变了电视被娱

乐之风裹挟的生态格局,为电视媒体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未来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重塑了电视文化的尊严。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

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

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纪录片通常最终都是要求达到

对人的刻画,即也应当注意细节对人,对周围环境的刻画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

主题。“不管是哪一类纪录片,他的成功与否最后都取决于对细

节的拥有量和对细节的处理”③,文献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产品,

又是综合艺术的结晶,与**、戏剧、小说一样,同属文艺作品

的范畴,要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它又不同于文艺作

品,要遵循纪录片创作的特殊规律。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离

不开借鉴和利用文艺创作的一些基本手段,细节描写就是电视纪

录片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题材从政治宣传走向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从宏大叙事、空洞说教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无疑

是一个巨大进步,不断在各种历史记录当中寻找被记录对象的细

节,重视对文献的挖掘,从那些从来没有面世过的资料里找寻和

收集,形成一种“揭秘”的效果。观众在被那些从未知晓的信息

所吸引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接受了渗透于其中的观念。并对这些

细节加以整理,表现,这既是纪录观念的变化,也是技术的改

进。

中国大部分的文献纪录片选材近似,或聚焦重大题材,揭秘

历史真相,或呈现领袖人物的心路历程,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

的生存状态,或通过对历史的全盘审视,解读今天的社会。但不

同的是西方文献纪录片从1980年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政府或

主流意识形态集团出资拍摄的宣传片大量缩减,以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为主的商业片成为主流,突出故事性与市场价值;同时坚

持主流价值观。中国文献纪录片先前单一关注政治领域而忽视文

化领域是明显的。我们从过去一系列的片子中可以看出记录的重

心放在无产阶级领袖这一群体身上,而对文化精英缺乏关注。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

张洁琼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影视与传媒

大 众 文 艺

174

摘要:在电视节目泛滥的今天,综艺娱乐类节目几乎成了大哥

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收视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众更需要看

到一些新的节目形式和新鲜血液的出现。

2011年1月,湖南卫视重力推出解读姓氏文化的电视节目《非常

靠谱》,节目形式新颖,风格幽默娱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但是作为一档新生的节目,《非常靠谱》也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

地方。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非常靠谱》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急需改进

的缺陷,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非常靠谱;电视节目;文化;娱乐

2011年伊始,综艺大台湖南卫视就发布声明,表示今年湖南

卫视将有几档新的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并强调今年湖南卫

视的主题将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在其热力推出的《非常靠谱》、

《好奇大调查》、《给力星期天》、《喜剧之王》这几档节目

中,以解读姓氏文化为节目内容的《非常靠谱》节目受到了广泛

的关注。

一、《非常靠谱》节目介绍

《非常靠谱》于2011年1月3日开播,由湖南卫视资深主持人

汪涵挑大梁,每期节目中都会请到几位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专

家学者到场组成“摆谱团”,对每一姓氏背后的故事展开挖掘,

每期到场的观众中有80%都是那一期姓氏的同族。迄今为止,一

共做过7期节目,分别是刘姓专场、姜姓专场、欧姓专场、许姓

专场、伍姓专场以及开春特别企划节目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

《非常靠谱》旨在解读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以姓氏为包

装,晒百家姓里的人杰、绝活、故事等,晒祖宗、晒历史、晒文

化,让观众在了解这些姓氏历史的同时找到共鸣,为自己的姓氏

而骄傲。

该节目制作人徐晴表示:当下电视荧屏上的文化类节目大多

与解读历史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姓氏解读还属冷门。

电视观众看解读历史的文化类节目只能倾听、借鉴;但《非常靠

谱》可以参与。

2011年2月28日做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后,《非常靠谱》一

直处于停播状态,5月10日湖南卫视发表声明,《非常靠谱》将

于5月16日正式回归。

二、《非常靠谱》如何“靠谱”

从契合当今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一点上来说,

《非常靠谱》的出现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人历来讲究认祖

归宗,血脉相承,而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通常成

为了血缘之间隐形的纽带。另外,《非常靠谱》节目名称中这个

“谱”字指的是家谱、族谱。家谱和族谱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符

号,其承载的意义非同一般。

另一方面,从节目形式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的创新之处。

1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结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多元化社会,传统文化式微、流行

文化喧嚣。《百家姓》、《三字经》、《论语》、《道德经》、

《庄子》这些国学中的经典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阅读

并理解的人是越来越少。反之,流行元素却铺天盖地,这是一个

把文化弄丢了的时代。

纵观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节目实在是太

少了,还不及娱乐节目的一半,能去收看这些文化类节目的观众

更是屈指可数。《百家讲坛》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比较成功过的

案例之一。但是《百家讲坛》作为一档高端的文化历史节目,最

开始的时候也是走的高端路线,请来一些学者专家做讲座,收视

率甚微;直至出现了刘心武、易中天、纪连海等等这些人之后,

《百家讲坛》才随之火了起来。火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人会

讲历史会讲故事,娓娓道来,十分传神。

从《百家讲坛》的案例可以看出,板起一副面孔以一副老

学究的姿态来讲历史讲文化已经过时了,人们需要了解历史,但

是不代表历史就是枯燥的说教,换一种轻松的方式讲述效果会更

好。

《非常靠谱》就非常注意文化性和娱乐性的融合。主持人汪

涵和摆谱团的专家们在讲述姓氏文化的历史时经常会调侃,也会

通过一些flash的小短片对姓氏历史上的名人做简短的介绍,增

进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让观众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

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比单纯的讲述更能加深观众的印象。

2主持人与摆谱团的智慧

《非常靠谱》还在策划的时候,汪涵就直谏台长,要求做该

节目的主持人,甚至连该节目的名称都出自于汪涵的创意。汪涵

自己说,台上的他幽默搞笑,私底下的他却是个非常安静的人,

平时喜欢看书、研究古玩,非常热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说,《非常靠谱》这一档节目就是为汪涵量身定做的,

也是他从娱乐节目向高端文化节目华丽转身的转折点。因此,在

最初汪涵主持这档节目的消息传出时,他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

焦点。观众都在猜测,那个在《天天向上》中搞笑的他能控制好

这样文化类的节目吗?而节目播出之后,汪涵凭借自己的实力给

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节目中的他幽默而不失睿智,搞笑而

不失深沉,正是他身上散发的这种魅力,使得整个节目既有文化

气息又通俗易懂。

该节目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由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

《非常靠谱》是否靠谱

崔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00)

的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文明的变迁与过度,中国人民

在数千年中经历了无数的伤痛但是依然挺立不倒,这些都是中华

文明的文化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这样生命中的闪光点,不仅是

可以指导中国人前进的明灯,也是吸引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的

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很多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呈现上都有所

欠缺。

中国文献纪录片近年来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大面积突破,突

出体现在手法多元,如真实再现、电脑动画等,叙事上开始追求

故事化、悬念感,剪辑上注意蒙太奇效果。但是,就整体而言,

**语言陈旧依然是纪录片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理论依据是纪录

片的真实性依托于纪实手法。,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

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纪录片比

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

代特征。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

法之一。然而,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

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与之相适应,

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题材的纪录片增色生辉,然

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

注释:

①时间《简论汇编性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国广播电

视学刊》1997年第11期

②金元浦谭浩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第705-706页

③ 陈汉元《纪录片的类别》《电视研究》1998年04期

影视与传媒

家谱中原序新序增序什么意思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