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 | “时氏大家族”之(二十五)——枝江时象晋时氏家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争鸣 | “时氏大家族”之(二十五)——枝江时象晋时氏家族,第1张

约清光绪十一年( 1885年)——约1960年

枝江时象晋时氏家族,枝汇董市镇人,居董市老街。

时象晋,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近代教育家。清光绪十三年(1887)任云梦县教谕,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创办枝江高等小学堂,在武昌创建滋兰女学堂,后加入同盟会,参与创办昌明公司,从国外购回幻灯,配合宣传民主革命。 辛亥武昌首义,任战地红十字会会长。民国初年两度任湖北省咨询局议员,1913年—1916年任湖北省教育局长。时象晋是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老会员。在他的影响下,其长子时功璧、次子时功璠、三子时功玖参加了孙中山创建的兴中会、同盟会。

长子时功璧,湖北的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在武昌多宝寺街秘密成立。被推举为财政干事。科学后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前后,历任湖北造币厂协理、厂长。三子时功玖,中国同盟会湖北分会负责人。中华民国成立后,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1917年随孙中山参加护法战争,任广州大元帅府参议。后曾任国民政府湖北省政府委员等。

孙辈时昭涵,我国着名的化工专家;时昭瀛,外交家,汉学家。曾任中华民国外交部次长。

枝江时象晋时氏家族,时象晋及其三子,心向革命,热心教育,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称“辛亥志士时氏四父子”。时昭泽、时昭涵、时昭瀛兄弟三人同学清华,有“清华三兄弟”美称。是化工、外交等行业的娇子。枝江时象晋时氏家族,多人是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可谓人才辈出,是我们时氏的荣耀。

时象晋 (1854年-1928年),字樾皆。湖北枝江董市镇人。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近代教育家。

时象晋是清朝贡生,他早年学习中医,对《本草纲目》很有研究,光绪元年(1875年)前后在董市镇开药铺,坐堂行医。1885年,。早年在枝江董市居住时,开有时泰顺药店,常为人治病,并且随到随看。1917年涨大水,董市一带被淹,水退之后,伤寒大流行,经时象晋精心治疗,救活了不少人。他参加乡试中副榜。1887年,他担任云梦县教谕。1896年,他到日本考察教育。此后他回到家乡,创办枝江高等小学堂。1897年,他任安陆府训导。不久他到罗田办学堂,又在武昌棋盘街开办滋兰女学堂。他还曾经先后在存古学堂、两湖师范学堂、工业学堂等校任史学教习。张振武是他的学生之一。1903年他在武汉参加拒俄运动。1903年湖北留学生在上海创办昌明公司,时象晋是昌明公司武汉分公司的创办人之一。该公司发行和翻印了《猛回头》、《警世钟》、《湖北学生界》等宣传革命的刊物。其活动促进了日知会的成立。

1904年春,武昌花园山秘密聚会的许多成员因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派遣出国留学或奉调进京而离开武昌,其余成员转移到多宝寺街的时象晋家继续聚会。1904年7月3日,科学补习所在时象晋家成立,不久迁往魏家巷1号。1906年前后,时象晋担任制台衙门文案。1908年11月12日,姚晋圻、张继煦、时象晋等十八人成立湖北史学会,此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史学会。

1909年,他当选湖北谘议局议员。该年湖北成立民间商办铁路协会,时象晋当选候补会计员。1911年武昌起义期间,他担任红十字会会长,奔赴前线救护民军伤员。武昌起义成功后,时象晋任湖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湖北军政府外交部参议、湖北军政府教育司副司长。他还再度当选湖北谘议局议员,南北议和时为湖北军政府代表之一。1911年底,他到南京任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湖北代表。1912年他参与创办私立武昌荆南中学,并任首任校长。[1]1913年至1916年,他任湖北省教育司司长,并曾兼任民政司司长。1928年,他在故乡病逝。

时象晋又擅长书法,善汉魏诸体。曾任《湖北通志》纂修,他的着作有《非五行论》一卷,《诗文集》八卷。

时功璧 (1875年-1927年),字伯弼。湖北枝江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早年就学于武昌自强学堂。1902年,吴禄贞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时功璧参与吴禄贞的革命活动。1903年,时功璧从日本留学归来,参加“昌明公司”的活动。吴禄贞等人在花园山李廉方寓所秘密组织花园山聚会,时功璧和其三弟时功玖经常参加聚会,并成为骨干。该组织还通过四处放映幻灯片宣传革命,时功璧负责管理幻灯机和幻灯片。他还和瞿芹荪、蒯立三等人在武昌察院坡横街头设立教育图书社,销售革命书刊,后来遭到政府查禁。1904年7月3日,吕大森、刘静庵、胡瑛、宋教仁等成立科学补习所,时功璧任该组织的财务会计。后因黄兴领导的华兴会长沙起义失败,有关该组织和华兴会关系的文件被政府查获,1904年10月科学补习所遂被湖广总督张之洞查封。后来,时功璧参加了刘静庵、曹亚伯于1906年2月成立的日知会,时功璧负责将该会翻印的《革命军》、《猛回头》、《黄帝魂》、《湖北学生界》等革命刊物散发到武昌各处。

1906年春,时功璧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冬,日知会受孙中山指示,准备配合萍浏澧起义,但被张之洞觉察,日知会总干事刘静庵等多名会员被捕后遭到杀害。因为父亲时象晋是制台衙门文案,时功璧遂免遭查处。1907年,他加入彭养光等人成立的安郡公益社。他还发动学界营救被捕的日知会会员。后来,他奉命赴南洋荷属东印度任教,并在学校创办书报社,宣传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后的战争期间,时功璧负责在武昌与汉口之间传递信息。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1912年2月,时功璧任湖北造币厂厂长。任内他提出改革币制,统一货币的主张。他建议暂时实行虚金本位制,废除银本位,待今后财政状况好转时,实行金本位。他还建议将银币和铜币定为十进位辅币,并注意用料成色及重量,防止用料价格发生波动时辅币被熔化以牟利。这些建议受到财政部采纳。1914年,他因被人检举有贪污嫌疑而多次上书要求辞职。其辞呈被批准后,他回到家乡,任船运海关“大正关”的负责人,并开设药铺、棉花行。晚年,他因经营得法而十分富裕。

1927年,他在家乡病逝。

时功璠 ,资料欠缺。

时功玖 (1879年-1940年),字季友。湖北枝江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1903年5月,时功玖和吴禄贞、吕大森、李书城及胞兄时功璧等革命派人士在武昌秘密组织花园山聚会。后来时功玖自费留学日本东京宏文学院,在校期间参加革命活动。他曾经担任刘成禺、李书城、程明超等出版的刊物《湖北学生界》的记者。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到横滨后,时功玖等留学生自东京到横滨和孙中山见面,并和刘成禺、李书城、冯自由等八人在竹枝园宴请孙中山。时功玖还和刘成禺、李书城等加入了兴中会。

1905年7月30日,时功玖经冯自由通知,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筹备会。8月20日,时功玖作为湖北代表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成立会,并担任中国同盟会湖北分会会长(湖北省区主盟人)。1903年6月底《苏报》案发生后,不久清政府就释放了章炳麟。时功玖、龚炼百等人被同盟会本部派到上海迎接章炳麟出狱并到日本接任《民报》的主编。

辛亥革命爆发后,时功玖成为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1912年2月21日,参议院表决“政府以全国赋税向俄国华俄道胜银行抵借巨款”案,湖北议员时功玖、刘成禺、张伯烈反对此案,遭到议长呵斥,三人愤而辞职。1912年4月,时功玖当选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1912年1月16日,时功玖和刘成禺、孙武等人在上海创办民社及其机关报《民声日报》,该社总部设在上海,主要在武汉活动,支持黎元洪。1912年5月9日,民社、国民党等五政党合并为共和党,时功玖任党部干事。1912年8月张振武被枪杀后,时功玖、刘成禺、张伯烈等议员联名弹劾副总统黎元洪,并辞去议员职务。1913年,时功玖当选民元国会众议院议员。此后时功玖还曾任清理汉冶萍湖北债捐处主任、荆南中学董事长等职务。后来时功玖迁居武昌土司营。

1940年,时功玖逝世。

时昭泽 ,资料欠缺。

时昭涵 ,我国着名的化工专家。

1912年进清华,时昭涵在体育方面的成绩当时校内无人可以与之匹敌。他还参加过远东运动会,在体育方面获得了大量的奖状和奖杯。时昭涵在美国待了5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归国后,他婉拒了杜邦家族的邀请。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化工厂、南京化工厂、重庆化工厂的副主任并兼南京化工厂厂长,并为南京化工厂的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时昭瀛 (1901-1956),名号合一,湖北枝江人,外交家,汉学家。曾任中华民国外交部次长。

曾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起赴美留学,获明尼苏达大学学士学位,1924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眼睛政治学与国际法,获硕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任《中央日报(英文)》总编辑、中央大学外语系副教授、国立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主任等职,曾为蒋介石讲述国际法纲要。后成为职业外交家。1936年起,历任中华民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等秘书。1938年,任外交部参事、情报司司长。1939年2月,任驻加拿大渥太华总领事;8月25日,任驻温哥华总领事。1940年2月23日,任驻南非约翰内斯堡总领事。1947年,任外交部情报司司长。1949年12月9日,任中华民国外交部常务次长兼情报司司长。1955年11,任中华民国驻巴西大使馆大使。

1956年6月24日,病逝于巴西。

著有《近世中国外交史》、《中国外交史研究》等,翻译的着作有Sketches of A Cottager(梁实秋的《雅舍小品》),1960年 时昭瀛先生又将此书译成英文,编为中英文本,由台湾远东图书公司出版,使梁实秋散文的影响遍及北美和东南亚。主编英文《中国年鉴》。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写信队伍中来,使得国内写信界竞争空前激烈。那么,致宗亲的一封信要怎么写呢下面我整理了致宗亲的一封信范文,供您参考!

 致宗亲的一封信范文一

 江浙宗亲:

 俗云宗亲万世,此话一点也不假。今有义乌宗亲托我联系所有江苏境内本家宗亲,以为联宗和联谱、联谊、联祭等活动。因根据总部家谱记载之线索,南宋以后义乌宗泽的子孙从镇江丹徒分散到郎溪建平、宜兴美樨、官林宗家、宜兴乾元、维扬兴化、常熟虞山、如皋大明、溧阳南渡、溧阳上沛等地,康帝年间我族曾作过最后一次各分系的联宗联谱,而近年代社会变化非常,我族宗亲绝大多数已经忘记根系与所由,时人也尽以为寒族。因现存镇江宗泽墓是在清中叶后期政府扩建,本族分系大都在元明两代完成迁移,江苏子孙所以少有知祭远祖坟墓者。而自元代以后江苏本族宗亲再也未与浙江总部进行过实质性的联系,一直到2001年7月本人以兴化宗氏溧阳分系二十九世奔赴义乌宗宅,见到第二十八世宗烈进族长,可算是恢复了至少600年以来的第一次宗亲面洽,返时还受赠《宗泽传》数册。

 1984年义乌中医院长宗敦义倡由浙江古籍社出版《宗泽文集》、1993年宗敦义宗烈进等自费聘请义乌师范赵品才老师编出家书《宗泽传》、杭州大学历史系义乌籍副教授黄碧华也著宗泽传存世、1994年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序雅等联手著作出版《宗泽评传》,并亲到义乌金华镇江等地考察和追祭,50年代有学者吴泰所写《宗泽传》,淮扬剧有《宗泽交印》、婺剧有《英雄泪》本册存世。宗宅族人宗烈进、宗丰连等人多次集体到镇江祭扫祖墓,本人也三次携妻子和父母前往镇江祭扫。我江浙宗氏源本河南南阳郡,自泽公起开号了九百年望族。北宋之前从南阳迁至义乌新厅石版塘定居,历八世时宗泽—“忠简公”出世,出世后又迁至二十三里等处,泽公五世孙宗如圭等回迁义乌宗宅村(首修家谱),从此为我江浙宗氏之祖宅,那里建有祖庙和祖墓群,均是市重点文物;义乌宗塘村传说为我祖宗颖公归居地,建有宗忠简公祠,清代康大帝手书匾联。忠简公一生忠勇且文武双全,官至天下兵马副元帅、东京留守兼知开封府,公推的中原武林大盟主,活着就是国家的屏风,威名“宗爷爷”,在世时金人竟然不敢南侵,死后葬于镇江南郊,坟墓为江苏省重点保护文物,当时由岳飞为之扛棺,岳飞解除兵权后又结庐守墓六个月。泽公有一子五孙,五孙皆居江苏伴近祖墓,浙江家谱与镇江府志所录不一,实江苏境内所遗应尽为嫡裔子孙,元初兵灾时子孙星散,洪武三十四年以后又有政府从义乌送宗泽子孙来守祖墓。当年高宗帝在金兵再度南侵觉悟后谥“忠简公”并赐荫袭我族十世子孙,只是至六世时因南宋就止不住亡国。义乌宗宅村宗氏又号文武世家,并为浙江省内著名的辉煌村族,是因祖公名垂青史且与日月同辉。清时朝廷还三派(1752、1757、1782)专使到丹徒致祭;浙江家庙前明代起立禁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西湖边有乾隆帝语录石碑专门赞扬我祖泽公为旷世英才和千古忠臣;明代兴化宗氏之宗臣也是泽公第十六世孙,也是一心系于国家和民族,同样以文臣而知办兵事,死后归葬兴化自造花园百花洲,帝赐“中原才子”的牌坊,兴化和福建分别祠祀,古文观止上有其名篇《报刘一丈书》,他生前曾渡江专门谒祭祖墓并留下长联一付;宜兴宗氏也人才辈出,杰出人物有如宗维隆、宗益寿、宗菊如等,此支向为宜兴之大族;常熟宗氏与宜兴宗氏一样称豪当地,尽占半个虞山城市,宗白华、宗福先出于此支;台湾女杰宗才怡**出自我族安庆(庆淮分支)分支,播音员宗毓华**出自我族虞山分支。

 南宋亡国后,宗泽第五孙嗣安公(扬州宗震先生所抄录半部家谱言是宗嗣益系)之后汉广公率子孙于元末迁往北面高邮和兴化;第五代宗有大公为光山令其子孙第十二代时迁居常熟虞山;第六代美樨公迁居宜兴徐舍致有美樨宗家、官林宗家、乾元宗家;第十二代也有一支迁居如皋大明。兴化家谱有记为宗嗣益系的八世孙宗必大(汉广)首迁高邮,宗必大(对抗张士诚身长八尺力举千斤明太祖访恤其后人)生宗佛学,佛学公生宗千一和宗千二定居兴化,千二公有子孙迁江都复迁上元,上元宗氏兴化派的宗部与宗节后裔在太平天国之际先迁钱塘,上元宗氏之其他派别的宗源翰和宗稷辰定居杭州,开杭州宗氏之盛。巨商宗庆后前十世祖宗瑞芝(诰赠武德佐骑尉)由义乌迁杭州,形成早期的钱塘宗氏。

 丹徒宗氏、如皋宗氏、官林宗氏、美樨宗氏、宗宅宗氏、虞山宗氏民国年间所修家谱均有国家图书馆藏,唯兴化宗氏自藏但携至江南溧阳上沛者于“”间焚毁,估计宗泽公江苏嫡裔子孙有谱者应不过六房,1994年重修的广陵宗氏谱转自民国三十三年的兴化谱。浙江义乌宗宅村所存《麒麟堂宗氏家谱》、金宅宗堂村存《盘溪宗氏宗谱》、金华竹马乡乡下河村宗江同志存《鉴湖宗氏家谱》、无锡的江都籍宗良棣先生所持《维扬兴化宗氏家谱》。各谱所记其前三代之居葬大相径庭,估计是为实葬与衣冠葬之由。但江苏宗氏收录历代名人叩题词丰富,如赵构、李纲、岳珂、张杓、虞允文、文天祥、陆秀夫、朱熹、宋濂、杨士奇、解缙、张溥、李春芳、许国、高谷、康乾二帝、张之洞、李宗仁、孙科、张发奎、王云五、杜聿明等。

 今义乌宗宅村宗丰连书记欲联系广大宗亲进行联谊联谱活动,希望大家和我联系, 宗德金电话051082719338或者13961767137;宗丰连书记兼族长电话:13095891098。最后一次天下宗氏族谱会合是在清康熙年间。

 江浙宗氏宗亲会

 宗德金顿首

 致宗亲的一封信范文二

 尊敬的世界曾氏宗亲联合总会,国内外曾氏宗亲联谊会荣誉会长、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理事们,以及各位宗亲兄弟:

 大家好!

 吾怀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迎来了惠州市惠阳区宗亲期盼已久的惠阳曾氏宗亲联谊会的成立,而且接纳会员,并得知来自世界宗亲联合总会香港九龙分会、山东省、海南省曾氏宗亲联谊会,广东省、四川省曾子文化研究会等区域曾氏宗亲个人恭贺词。吾通过接触和学习曾氏文化,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曾氏祖先圣贤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无数的光环,给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吾一直为曾氏血统和我们的祖先感到自豪,同样吾能在人单姓薄,尔虞我诈的环境下,为曾氏两位子弟完成学士学业,增添光环,感到无比光荣。

 本人怀着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步入曾氏宗亲联谊会大家庭,继承和弘扬曾子“孝”思想与和谐社会,去淡化不幸的家事——祖先从海外回乡,一厢情愿地建设祖国,苦死在铸造厂,父亲客死他乡。十年“”,一个寡妇背着海外特嫌监视者,逼迫携带子女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客死他乡。母亲生前常言道,姐姐读书最优秀,因社会关系,不能升学,她死不瞑目。幸好她生前两位孙辈完成学士学业,并在她灵柩前跪拜、护陵,她应能含笑九泉。

 八十年代,吾乘着改开,消除阶级,人人平等的时代。回乡认祖,并把户籍迁回出生地黄沙村,结束背井离乡的屈辱。于1986年晚婚组成六口人家庭,村里政治和人际活动,积极参加,并得到鼓励和认可。村里土地调整时期,因我单身家庭没有强求责任田地,祖先遗留下来的老果树,担负公粮由我缴纳。在孝的方面,父老乡亲认为我不计旧恶,是屈指可数的人。所以村里没有负担公粮的旱地,荒山野岭与集体土地被征用补偿分红,吾家人口依然按村民分配。彼此家人在精神和物质上感到温暖恩泽。

 时代脚步越走越远,人们都跟着越走越远,远离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人们牺牲道德准则,去追求财富时,这部分区域起到关键的作用。改开放权,村民自治范畴,造成村民利益相争,大姓氏欺小姓氏,村长欺村民现象时常发生。举例90年代,叶某生当村长,村民叶某雄家庭家庭困难,公款捐助数次;张某球父亲死无葬地,屈膝求情无果,流泪诉求,旁亲作担保;今天魏氏当村长,事因吾与叶氏家族发生肢体冲突,老村长原洋纳村委员在村民会议结束后,带着叶氏家族提议分配方案。会后村长兼会计也把我夫妻两作为外迁户或外籍户对待,并剥夺儿子及媳妇的分红权,而村长儿子和我儿子同年出生,同入户村里。村长两位儿子在93年已经通过惠州市公路局征地享受农转非,而且享受城市居民户籍、粮簿等国供待遇。这些人完婚生小孩,同样享受村里经济分红,而我两位儿子分别于87~89年出生入户村农业户籍,从未做迁移户籍,儿媳妇完婚孙女出生落户村里,已经被剥夺村里经济分红权利,甚至永久失去村里分红权利。村长敢冒天下之不可为而为,以身试法,违反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去践踏国家制定保护妇女儿童法。牺牲道德准则去掠夺五十多岁妇女、三岁娃娃护命粮,享受奢侈生活,当你是人单姓薄,同居一屋檐下,被他人厮杀时,怎么抵挡因此,吾本着曾氏血统和我们的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弘扬曾氏祖先遗风,走和谐之道,向政府请示报告,淡水街道办组织调查组成《答复》文中:农村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属村民自治范畴,建议你可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简单说一言问顶,把我家老**女儿童的事情踢出政府门外了之。

 凭此官方语言举措,当地政府行政部门奈何不了,以宗族姓氏和资本买办理念,所产生的村长,自订制条规,使用公权力是合法的,强制排斥2/3以上村民通过就可使用公权力枯死人单姓薄或老弱病残的村民,这种村民自治条规胜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此治天下,我无法招架。因此,吾家庭成员只能告知曾氏血统的世界曾氏宗亲联合总会、国内外的曾氏宗亲联谊会领导,宗亲理事们,以及法律界有识之士,协助指引完我家人的梦。

 此致

 敬礼

 曾氏宗亲

 年月日

 致宗亲的一封信范文三

 各位覃氏宗亲:

 大家好!吾族覃氏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个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家族,以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著称于世。覃氏能够发展至今天,是世世代代智慧、勤劳、勇敢的覃氏子孙后裔共同努力的成果。

 从古至今,我覃氏家族人才济济、功绩卓著,各地族人在不同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作出了杰出贡献,是我们全族的光荣与骄傲。但是,在历史长河的冲击下,我族反复经受了战乱与灾荒的无情折磨,我们的祖先不得不背井离乡、流落失所:有的已无从探究祖宗和支系;有的因姓少人孤而倍感孤独无助;有的自修家谱却字辈不一;凡此等等。正因如此,不但极大地影响了我族优良传统与族风的发扬光大,让我们子孙后裔无从寻祖问宗,而且还制约着我族的繁荣昌盛。因此,发扬我覃氏家族优良传统族风,完善我覃氏族谱,统一我族的意志,合力兴家昌族,此乃我们每一位覃氏子孙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职责。鉴于此,在覃炳权、等贤族的大力支持和热心组织下,于2013年6月2日成功组织召开了柳州覃氏宗亲联谊会筹备会,经过讨论决定成立“柳州覃氏宗亲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以深度挖掘覃氏历史文化及发展经济,促进覃氏家族事业的发展。我们计划户户建家谱,村村修族谱,汇溪成河,编制《广西覃氏族谱》,完成《中华覃氏总谱》。

 天下覃氏本一家,灿烂的覃氏文明造就了智慧、勤劳、勇敢的覃氏人。无论您身在何处,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却永远难以割舍,望普天下的覃氏宗亲团结友爱、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积极参与我覃氏家族复兴之伟大事业,为我族明天更美好而共同努力!

 覃姓同根 枝叶同茂!

 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共同致力于覃氏家族的伟大复兴!

 祝愿天下覃氏阖家团圆、事业兴旺、普天同乐、子孙永昌!

 柳州覃氏宗亲联谊会筹备委员会

 2013年6月2日

散文标题: 大江东去中的人物

关 键 词: 人物 江东

散文分类: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86com/sanwen

鲁迅先生曾语:“倘末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本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先生不愧为大家,此话大约有几层意义,简约理解为:一是关注作者本人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二是关注作者笔下主人公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三是作者及作品中主人公活动的全过程。某年,在书店中见到唐浩明的三部曲《曾国藩》(血祭·野梦·黑雨),看到封面设计得花花绿绿,就本能地讨厌,庋嫉姆饷婊够嵊心谌荩肯胍膊幌耄挥蟹模腿ヤ榔渌榧F涫担睦锘垢樽帕硪桓鲈颍舐酱蠖辔娜四壳安皇侨ヌ止闭剿褪桥萱ず染贫栽鲁び醵烫荆够嵊泻米髡撸苛硗猓鄣乃枷朐谀院#痪褪枪糇邮帧⒃晖仿穑涣寺砑拙鸵晕鹑瞬恢

自幼爱读历史,当然是翦伯赞、郭沫若之类的阶级斗争史,读着读着,私下冒出一个疑问,难道几千年来古人都爱斗争,斗天斗地斗人其乐无穷,都不吃饭?犹如三国时刘备起事,卖草席也有钱招兵买马,虽偶插一句张飞卖肉有钱,好事者捐出马匹……诚然,圈养的文人都是有饭吃的,不会考虑这等小事,要深思的是为百年大事计,但也误导了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很茫然。后读《拿破仑传》、《罗斯福传》、《希特勒传》、《戴高乐传》、《巴尔扎克传》、《罗丹传》、《梵高传》、《叶卡捷琳娜传》、《拜伦传》等外国名人传记,才知名人也是人不是神,既要吃饭,也要吵架;既要爱情,也要金钱,哈哈,也是两手都要抓的,都会弹钢琴。想想也是,钢琴是人家发明的嘛。何况,外国人思维特清,讲究逻辑,把这些名人的祖宗三代拎得特清,最多在他们家谱发现一些轶事,没有象国人的祖先头上有这么多神话传说的光环,光照得人只能仰望,而不敢俯视。于是,我对史圣司马迁以来的列传不大感兴趣,对唐人的《金陵春梦》、蔡东藩的朝朝代代演义更是提不起劲。国人作歌颂德的传记远离了我的视线。一日听说,唐浩明的《曾国藩》是出口转内销的,在港台特红,似时下的超男超女。忽来又说,唐浩明的经历有点传记色彩,半生过得坎坎坷坷。且市井街坊纷传:“当官要学曾国藩,从商要做胡雪岩。”这样一来,我就有点不对,检讨自己为何先入为主,主观性特强,没有兼容并包。屡败屡战的曾国藩忍得似有神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话放在他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他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深远。民国初期的护法英雄蔡锷将军,乃一代英杰,曾亲辑曾氏有关治兵方面的文字,并加以详说,用来作为培训新军将官教材,在中国军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蒋介石潜心细读曾氏家书,乃至参照作记,日日笔耕不辍。青年毛泽东在给友人信中说:“尝见曾文正家书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杂务,以致百不一成?”信中所说的,出自曾氏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沅弟之信。毛泽东信手拈来,可见他对曾氏家书的熟悉。在1917年给黎锦熙函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欢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大人物很喜欢读原著,那么小人物就欣赏一下历史小说,总可以吧?严格地说,唐的《曾国藩》不是传记,只是历史小说而已,由于作者本人挟研究曾氏二十年之功底,在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又梳理出花絮,杜撰了一些故事,使小说熠熠生辉,人物栩栩如生。作为国民党高官之子的唐浩明生于1946年,又名邓云生。其父任过台湾蒋经国时期的行政院副院长之职。由于其父的身份,使纵有大才之志的唐浩明无能考入有明摆着远大前程的大学,只有读读无关痛痒的水利之类。此人有坚韧的毅力,竟在完成学业之后,断然从事文史工作,并在别人看来的废纸堆里却发掘出金灿灿的金子,可见此人气度非凡。有一花边新闻也能瞧出他的这一特点,据说其母从台湾回来探望儿子,见其烟瘾颇大,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就劝他戒烟,立竿见影。唐浩明在湖南岳麓书社从事我工作,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文史编篡。因太平天国似乎和曾国藩有缘,有点象二战时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和希特勒走到一块,《三国演义》中周瑜临终前叹曰:“既生瑜,何生亮?”唐浩明不知为何,兴趣从洪秀全转移到曾国藩身上,从而对曾氏足足研究了二十年。编印出版了《曾国藩全集》、《曾国荃全集》、《胡林翼集》、《彭云麟集》。自作历史小说《曾国藩》后,唐浩明还写过《杨度》、《张之洞》,从创作构思来看,他试图通过曾国藩——张之洞——杨度这三个富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贯穿出晚清至民国初年的政坛风云,也可说是晚清三部曲。无奈用笔尽洒《曾国藩》,其后《杨度》、《张之洞》总读出厌味,以至唐浩明本人也说《张之洞》是封笔之作。《曾国藩》一书的意义在于:如何处理写作有争议人物,尊重历史,不夹杂作者主观意见或作者特定环境的气氛,尽量让客观事实说明一切。“在史实的基础上,对事件描述,情节细部作了恰当的虚构”。由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时代研究功力深厚,文笔老到,且知识渊博,儒释道无一不精,因而使一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活生生地显现,他的喜怒哀乐通过一个个场景、片断展现,使读者无一不感触到鲜活。作为小说,情节性强,读起来不会枯燥。清末那段历史是社会从稳定走向大乱世,乱世之中的人性各种丑与恶、善与美在矛盾的激烈冲突中被猛然放大。从曾国藩后半生的历史去展开那段历史画卷,诚然是最佳的落笔点。就其章节结构,三部曲中《野焚》的艺术水平最高,《黑雨》或许碰到一些棘手的处理,而叙述得有些匆忙,陈敷道士的出现更是匪夷所思。读着《曾国藩》,分明体味到曾国藩只能在咸丰末期出现,只能因太平天国生而活跃在政治舞台,也因太平天国亡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曾国藩的多重性格特色在一个个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灵动而富有生气,或许可以说,自《红楼梦》的贾宝玉出现后,如此有生命特征的小说人物第二次出现我们的面前。至此,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凌力的《少年天子》、包丽英《蒙古帝国》及其他历史小说泛觞而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源源不断地骚扰着人们耳目…… 喜欢

薛(Xuē),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68位

姓氏渊源折叠编辑本段

薛(Xuē)姓源出有三:

薛姓图腾

1、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子禺阳第十二世孙奚仲之后,以国名为氏。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一支叫禺阳的,被封于任地(约今山东省济宁),得任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子禺阳封于任,其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后世子孙以国为氏。曾一度迁邳(今山东省微山西北)。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其裔孙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商末,周伯季历娶挚国之女太任为妻,生姬昌,即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又封成的后裔为薛侯。春秋后期,薛国再次迁到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薛国历夏、商、周三朝,共六十四世,至战国时为齐国所灭,公子登到楚国为官,因以国名为氏。

2、出自妫姓,为虞舜后裔孟尝君(田文)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吴录》所载,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省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

3、出自他姓或他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的复姓叱干氏改单姓薛。

② 出自周文王的姬姓冯氏之后裔。唐时有薛怀义,本姓冯。

③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辽西有薛姓。

④ 今满、蒙、土家、朝鲜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1秦、汉时期: 薛氏自春秋战国得姓以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东是薛氏的发源地,地处中原东部,薛氏人由山东向周边地区扩散,活动地域大致在赵、宋、楚、齐、秦诸国所地,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

春秋时有薛邦,兖州人,孔子弟子。战国至秦,散布于中原各地的薛氏就已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战国末期任姓薛氏裔孙薛倪为楚令尹。战国时赵国(建都今河北邯郸)有处士薛公,为寓居赵国的魏公子信陵君之友。泰国大举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统兵御秦,信陵君因与魏王有矛盾,不肯应命。经薛公苦心劝说,信陵君无忌才从赵返魏,带兵遣将击破秦军,解救魏国。宋国(今河南商丘)有高士薛居洲,居于当时中华文明的中心,主张长幼尊库皆应有序,被时人奉为道德楷模;秦国(今陕西)有薛炬,相传他剑术精湛,为一代宗师。

秦及两汉,薛氏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人口大为增加,一些人因仕宦等原因而分居于各地,使薛氏的分布地域得以扩大。这一时期,黄淮流域下游仍是薛氏族人重要的居住地,但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黄河中下游,越来越多的薛氏人,或为官,或经商而迁至中原腹地,尤以今河南省境内为甚,为薛氏的河南郡望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改制,但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末期的政治危机,反而使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后来变成各种军阀势力的混战。这一时期,一部分薛氏为避战乱,自黄淮流域南迁至长江流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中原烽烟再起,一支薛氏人在首领薛永的带领下追随蜀先主刘备进入四川,薛永父子为蜀汉重臣,薛氏人亦在蜀地扎下根来,蓬勃发展,世号蜀薛。

秦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时期,薛氏名人频出。楚汉相争之时,项羽部下有薛公,骁勇善战。刘邦手下有将军薛欧,追随汉王,功成名就。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封薛欧为广平敬侯,在汉高祖所封的汉初十八位侯爵中名列第十五位,食邑四千五百户。汉高祖五年任典客,掌管祭祀、外交。儿子薛山为靖侯,孙子薛泽继封为平棘侯,曾孙薛穰为平棘节侯,玄孙薛去病在汉宣帝时任大夫。汉元帝时御史大夫薛广德,不记荣辱,正直敢言。西汉末年,齐人薛方,字子容,时值外戚王莽把持朝政大权,阴谋篡夺汉室江山,他一方面排斥异己,残酷打击忠于汉室、不归附他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又采取笼络人心的伎俩,封官许愿,加官进爵,还邀请当时通晓礼仪、博古知今的清明方正之士到朝为官。薛方也是其中被征之一,但薛方看破王莽虚假伪善的面目,拒绝了王莽的一再征请,居家讲经授文,写诗作赋,保全了自己的清白声誉。东汉政权建立后,世祖刘秀久闻薛方清高正直,征用之,薛方欣然受命,可惜途中病逝世。王莽时还有博士薛顺。西汉末年,洛阳有富商薛子仲。洛阳是西汉东都,地处中原,物产丰饶,人员辐辏,交通便捷,自先秦即为水陆商业中心,薛子仲依靠洛阳优越的经商条件,穿梭往来于全国各地,拥有家财万贯,富甲全国。王莽见其致富有方,甚至邀请他去商讨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西汉时平陵人薛恭,以孝举为县令,是为关中薛氏。

薛姓

东汉时期,豪强割据,薛氏一族在社会动荡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从此,在蛮夷居多的西南部蜀地有了薛氏的踪迹,并很快发展为蜀地大姓,世号蜀薛。 东汉末年,政治日趋腐朽,皇帝幼弱无知,外戚宦官擅权专制,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不堪重压的农民奋起反抗,爆发了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东汉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而州郡官吏和地方豪强却乘机发展割据势力。—时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中原逐鹿,生灵涂炭,兵荒马乱之中,人民流离失所,避难他乡,纷纷向江南和巴蜀流徙。

在庞大的逃难人群中,有一支薛氏人随刘备进入蜀地,这支薛氏族人的首领叫薛永。薛永的父亲薛兰是西汉御史大夫薛广德的十世孙,曾任兖州别驾,后被曹操所杀。父亲惨逝世后,薛永遂转而投奔当时占据徐州一带的刘备。刘备旋即败于吕布、曹操,几经辗转,被迫到荆州牧刘表手下谋事。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据有荆襄九郡之地,刘备于湖北当阳再次败于曹军,最后只得联合江东孙权,在赤壁大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复夺得荆州大部,才算有了落脚之地。面对曹操和孙权两大军事集团的压力,刘备惟有向西发展以求自保。在公元211~214年间,刘备终于打败了益州牧刘璋,据有西川之地,为以后蜀国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在此过程中,薛永恪尽职守,忠心佑主,始终追随于刘备左右,南征北战,立下了卓越功勋。大批薛氏族人也随着薛永往返迁徙,逐渐进入巴蜀。

从历史记载上看,这或许是薛氏宗族第一次大规模的移动,尽管史书对此语焉不详,但由蜀汉王朝建立后,薛永升受刘备蜀郡太守、其子薛齐官拜巴郡太守的情况来看,他们父子能同时掌管号为蜀地大郡、朝廷屏翼的巴、蜀重郡,说明他们不仅居功至伟,而且足可担当御敌戍边的重责。蜀地不少人因感念其惠,遂以薛为姓。大概也因此原因,薛氏在川北各地影响深远,并留下了不少与薛氏有关的地名。直至隋唐之际,属于剑南道的维州仍有薛城县的记载,入宋后方改名为保宁。据专家考证,这可能就是薛氏一族旧日的聚居地。公元263年曹魏发兵灭蜀,当时薛氏投降的竟达五千户之多,势力之大,亦可窥知薛氏在蜀汉时期占据相当重要的政治地位。

蜀汉灭亡后,为了彻底断绝刘氏宗族恢复故国的企图,曹魏决定采取移民空地的政策,大举将蜀地百姓内迁中原各地。这时,薛齐虽然降魏,受封为光禄大夫,然而也在迁徙之列,随同薛氏宗族一道迁至河东郡汾阴居住。尽管这些薛氏族人原本大多不是蜀人,由于薛永勤政爱民,深得当地蜀人拥戴,因他们迁自蜀地,所以世人共谓之“蜀薛”。成为后来河东望族薛氏的先祖之一。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薛氏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薛氏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黄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于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并形成了薛氏的主要繁衍中心。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里,就有薛氏人任职。魏国有天水人薛夏,魏文帝时官至秘书丞,曹操对他颇为器重。常与之谈古论今,并尊称他为“薛君”。薛灵芸,为魏文帝宫中美人,对裁剪针工有独到之处,能在没有灯光的房间里,很快地裁制衣服,宫中称之为“针神”。蜀国薛氏宗族领袖薛齐为巴、蜀二郡太守。竹邑人薛综至孙子薛兼三代任太子少傅,“由综至兼,世传东宫,谈者美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东薛氏在魏晋时期形成,并逐渐发展成当地的名门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无论汉族政权,或是少数民族政权,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都必须依靠当时的名门望族,于是他们纷纷拉拢、吸收中原望族参加到自己的政权里。河东薛氏,作为关东著姓,也是各个政权积极争取笼络的对象,作为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薛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南北朝时,薛氏在各方面则大放异彩。河东汾阴人薛安都是南朝宋著名将领,归附北魏后被封为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并赐爵河东公。其子薛渊为南朝齐重要军事将领。薛安都侄子薛深任南朝宋骠骑将军,薛真度历任荆州、豫州、扬州刺史,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能抚恤百姓,深得北魏宣武帝的信任。后来落籍在河南洛阳的代北薛豹子,本是鲜卑族叱干氏,在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薛,于北魏任徐州刺史,刚正不阿,“在州甚多惠政”,深受百姓爱戴。其子薛椒,风度翩翩,遵礼行教,举止得当,拜七兵尚书。太原人薛提,北魏初年因有政绩,迁晋兵将军、冀州刺史,封太原公。河东汾阴人薛强原为后秦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公,其子薛辩为北魏平西将军、东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薛辩子薛谨为北魏河东太守,袭爵汾阳侯。薛辩长子初古拔,因功任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河东公。学者薛憕,曾为北魏征虏将军、中散大夫,西魏时进爵为伯,升任中书侍郎、安东将军。汾阴人薛实,西魏时领著作佐郎,修国史,迁中书令,北周时因功进爵为侯,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等不一而足。

一些在北朝任职的薛氏人,在随后的隋唐时期继续担任官职。北周司金大夫、文城郡公薛胄在隋文帝时任兖州刺史。义兴(治所在今江苏宜兴)薛士通为隋膺扬郎将,唐初归降,授东武州刺史、平辅公,后改任泉州刺史。长期主持中枢的河东汾阴人薛道衡,深受隋文帝器重,道衡的兄弟、五个儿子及族叔、堂侄等多在朝廷任职,且委以重任。隋朝河东汾阴薛氏因薛道衡家族而发迹,成为闻名全国的望族。

西晋末年出现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随晋室南渡,河东人薛推迁至江南,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

薛姓

3隋、唐时期: 隋唐时薛氏除在黄淮流域中下游继续发展外,更称盛于中国西北部部。南北朝时,薛氏族人主要沿自东向西北部的路线传播,三国时魏有天水人(今甘肃天水)薛夏,说明此时已有薛氏人居住在今甘肃省。至隋唐时,甘肃省薛氏已形成壮大之势,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家财万贯,隋朝末年曾起兵反隋,后一度称帝。

及至唐朝,薛氏家族达到了空前繁荣。薛氏郡望已全部形成。唐朝的政治中心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因为有薛氏人多在朝中为官,因此,大量的薛氏族人迁居关中,今陕西关中地区成为薛氏一个重要繁衍地,从而跻身关中望族。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嫁给源于河东薛氏家族的薛绍,既是恩宠,也是唐王朝对薛氏家族的拉拢。

唐末,河南薛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

4宋、元、明、清时期:

五代时期有薛怀让,其先世为戎人,说明他是由少数民族加入薛氏的。他自幼勇敢,在后唐庄宗时任军职,唐明宗时任神武厢都校、州刺史。后晋时历任宿州团练使。后汉时安国军节度使,后移镇同州。后周时加同平章事衔,任左屯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

宋朝建立后,国家重新统一,人民又得以过上较为安定平稳的生活。这一时期,薛氏散居于全国各地,发展相对稳定,其中北宋初年薛居正家族比较显赫。

明清时期,薛氏规模日盛,族人已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向南迁徙的进度更快、规模更庞大了。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元朝有薛信,由宁化转徙粤之平远,其后复由平远转徙程乡(今福建程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有着辉煌事迹的家族,这一时期的薛氏人不逊先辈,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

从清康熙时始,闽、粤薛氏陆续有迁入者,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5迁入台湾:

自明清起,于东南部沿海的薛氏已零星迁入台湾。清康熙年间,派兵攻灭台湾郑氏政权,随即在台驻军,设置府县。当时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地窄人稠的闽粤居民很有吸引力,于是陆续有人从闽、粤两地入台垦殖,其中也有薛氏人士。大约在公元1710年前后,有一个入垦打猎东堡的人,名叫薛大;另有一位粤籍人薛昌贵,定居于淡水。乾隆年间又有薛君隆从广东到桃园的大桃村开垦,广东的薛华梅到台中县的东势镇定居。近代以来,特别是公元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一度中断达五十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台湾方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其间薛氏极少有移居台湾者。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居台湾后,党、政、军、科、教、文各界有大批人员自大陆迁台,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薛氏人,如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资深报人薛心熔等。

6迁徙海外:

薛氏人在清朝迁往台湾的同时,也开始有人涉洋过海,向东南部亚等地迁徙,成为当地华侨。进入近代,由于世界奴隶制的废除,欧美各国及其殖民地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而此时清政府也由于政局不稳,世事多变,且急需外汇弥补巨额贸易赤字。如清光绪十年(公元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称,每年需要总数二千万银元(合一千四百万两白银)的侨汇,已相当于光绪后期每年关税收入的65%,所以不但解除清初的禁海令,同时大力鼓励华人出洋劳务。这样又极大刺激了中国向海外移民的热情,进一步壮大了华侨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到光绪末年,全球华侨及华裔已达四百多万人,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薛氏族人。

如今,薛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其分布以江苏、山西、陕西、河北、福建等省为多,这几个地区的薛氏占到全国汉族薛氏人口的63%。薛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约六百七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42%。

郡望堂号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1郡望: 河东郡:

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新蔡郡:

原为周朝时期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北齐时期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沛郡:

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

北平郡:

战国时期燕国始置。秦国灭燕国后沿用,辖地在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治所在蓟县,现在北京当时属广阳郡,与右北平之间隔着渔阳郡。西汉时期北平属广阳国,东汉复为广阳郡,均与右北平隔着渔阳郡。《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广居右北平”。三国时期北平属燕国,右北平北部为东鲜卑(后为宇文部)所侵,其地日狭,渔阳不变。西晋时期,燕国并渔阳郡。右北平郡改称北平郡,辖地不变。东晋十六国时三郡辖地多有变化,燕国时称燕国时称燕郡,渔阳时设时撤,北平较稳定。晋、魏时期,北平郡迁新昌(今河北卢龙)属平州(州治在辽西郡),今地当时为燕郡,为幽州州治所在。渔阳属幽州。隋朝时期,撤辽西郡,北平郡治不变。渔阳郡治还至现蓟县。今地属涿郡,辖地广大,自天津向西北延伸出长城与突厥相接,郡治时称蓟县。唐朝时期北平郡改为平州,公元714~743年为安东都护府,渔阳分为蓟州和檀州,北平为幽州治所,辖大约今天京、津两市,置范阳节度使,至此“北平”第一次消失。梁国时,北京称幽州,置卢龙节度使。后唐依旧。晋朝时期割与契丹。辽国时期,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中京,其地为南京析津府,属平州。金国时期,亦实行五京制,有上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其中“北京”在今内蒙古赤峰南、宁城西,称北京大定府。今北京为中都大兴府。“北京”第一次出现。北平未出现,原地为平州。元朝时期,今北京为大都路,辖大约京津两市。北平未出现,原地为永平路。北京未出现。明朝初期,北京称北平,北平至此重新出现。明成祖迁都前改北平为北京,实行两京制,迁都后亦称京师。“北京”出现,“北平”再度消失。清朝入关,袭用明朝称法。清帝逊位,袁世凯窃权,拒绝南下,国民政府被迫迁往北京,北京名称不变,北平未出现。北洋政府倒台后,国民政府驻南京,北京改称北平。1949年己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复改北平为北京,定都于此。“北平”至此消失。

高平郡:

原为高平县(今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今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今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2堂号:

河东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沛国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忠谏堂:汉朝时候,沛人薛广德为御史大夫,敢于直谏。汉元帝要做楼船供自己玩乐,薛广德脱帽子谏阻,如果汉元帝不听,他打算光着头向皇帝乘辇的车轮上碰。结果皇帝采纳了他的谏议。

家谱文献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家乘谱牒,即记录氏族世系的书,简言之即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一般多指用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或图表,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土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由于家族不同,反映在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谱的形制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便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薛氏宗族虽然历史悠久、谱系绵长,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从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迹来看,当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谱系之学有关。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谱为唐朝姓氏史学家林宝的《元和姓纂》,该书对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载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史籍《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及《姓苑》。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元和姓纂》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欧阳修等人在编撰《新唐书》时,参考了史籍《元和姓纂》,其《薛氏世系表》较为系统地记述了薛氏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妫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目前存世的家谱多为修谱盛行时期的明清两代家谱。这些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礼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字辈谱、续后谱、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都是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家谱的中心。

字辈排行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辽宁锦县薛氏字辈:“继致顺积美大中其允从”。 河南新蔡牛湾薛氏字辈:“孝灵兆庆守善光宗恩培世荫一道统风”。

历史名人折叠编辑本段

薛姓

仲奚:薛姓始祖,黄帝之子,禹封其于薛国(今山东省薛城)在商汤时任左相,复居薛。后世传国为姓氏。

薛道衡:(公元540~609年),字玄卿;河东汾阴人(今山西万荣)。著名隋朝名臣,诗人。 薛举:(公元?~618年),河东汾阴人。著名隋朝将领。

薛仁杲:(生卒年待考),薛举长子;河东汾阴人。著名隋朝将领。

薛大鼎:(生卒年待考),蒲州汾阳人。著名唐朝良吏。

薛仁贵:(公元614~683年),名礼,字仁贵,以字行世;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著名唐朝将领参与过征讨高句丽,回纥,契丹,吐蕃,突厥的战争,唐太宗在讨伐高句丽的时候发现唐军中一个用方天画戟的白衣小将勇猛异常,召见他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唐太宗没有看错人,后来薛仁贵战绩:生擒契丹王,生擒回纥首领,率军彻底灭掉高句丽(随唐数次东征都没有消灭的国家)。 。

薛丁山:名薛讷,薛仁贵之子,娶樊梨花为妻,曾率军平定西凉,后被武则天杀害。 新唐书:讷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

薛讷:(生卒年待考),薛仁贵之子,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著名唐朝将领。

薛稷:(公元649~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人(今山西万荣)。著名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进士出身,是魏征外孙,曾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他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

薛涛:(公元770~832年),女,一作宏度;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一作四川人)。著名唐朝妓女、诗人、造纸术发明家。据史籍《方舆胜览》记载:中唐时期,“元和初,蜀妓薛涛洪度以纸业,制十色小笺,名薛涛笺,亦名蜀笺。”在史籍《薛涛小传》中也说:“涛,侨止百花潭,躬撰深红小笺,裁笺供吟,应酬贤杰,时谓之薛涛笺。”

薛雪:(公元1681~1770年),字生白,自号一瓢;吴县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清朝医学家。

薛居正:(公元912~981年),字子平;浚仪人(今河南开封)。著名北宋史学家。

薛绍彭:(生卒年待考),字道祖,号翠微居士;长安人(今陕西西安),自谓“河东三凤后人”。著名宋朝书法家。

薛王宣:(生卒年待考),山西河津人。著名明朝学者、理学家。官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豫机要。著有《读书录》、《从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薛素素:(生卒年待考),女,名薛五,又字润娘,一作润卿,又字素卿,号雪素、素君;吴人(今江苏苏州)。著名明朝画家。

薛允升:(公元1819~1901年),字克猷,号云阶;陕西西安人。著名清朝末期律学家。。著有《读例存疑》、《唐明律合编》。

薛福成:(公元1838~1894年),字叔耘;江苏无锡人。著名清朝外交家、改良主义者。

薛时雨:(公元1818~1885年),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著名清朝地方官吏,教育家。

薛尚功:(生卒年待考),字用敏;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宋朝金石学家、文字学家。

薛丙:(生卒年待考),号橘隐居士;松江府华亭县人。著名清朝象棋国手。

薛岳:(公元1896~1998年),原名薛仰岳,字伯陵,后因崇敬岳飞而干脆改名薛岳。广东乐昌人。著名国民党军将领。

清末民初无为州城(今无为县城无城镇)人方澍,字六岳。清末民初时期在安徽颇具影响的诗人。方六岳生于无为县福路口铁匠岗张村。(亦有传后成长于无城南园)少有才名。自记事后,目睹清廷腐败、列强入侵。方六岳怀着一腔爱国之情,发愤读书,力志报国。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举人,名震乡里。曾任李鸿章幕僚,兼东馆塾师。后外放浙江盐政大使。仅一年即辞职,后从教,在紫蓬山(今属肥西县)坐塾。民国后任中学教员。善能文,尤工诗。攀着直插天耸的银屏万级石阶,迎着青色的天空,面对远处无为城西南隅的芝山,北对万里无垠的巢湖。由龙兴寺地藏殿想到青阳九华山之金地(西方,我国五行之说中,西方属金)藏,进而感到此佛教之地生来赋有的智慧和业缘,应为礼种“优昙”(梵语,无花果树一种,意为瑞应或瑞花。见《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传》),修慧业之地。于是兴然撰联:“万磴耸空青,面芝阜,背巢湖,天插银瓶横北斗;九华浮远翠,礼优厚,修慧业,佛居金地比南山。又由此而感故国已去,国体变更,尘寰沧桑、六道轮回,复撰联:问故国、几经沧桑,扰扰尘寰,尽消受、一龛灯火;叹众生、无边苦恼,纷纷来去,最分明、六道轮回。”

途经白湖时,晚清后桐城派诗人方六岳有《白湖即兴》诗云:“长湖逐浪白鹭鸣,渔翁撒网网清明;岸上农妇镰金谷,一湖春秋一耕耘。”寄托了诗人对清平世界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

方澎归居故里“绣溪草堂”,后被推为劝学所长,服务桑梓,直至谢世。其诗文现存有《濡须诗选》、《岭南吟稿》、《紫蓬山志》、《巢湖志》等。刻苦砒砺,博览群书。除了学习传统文化外,他还刻苦研究西洋学术文化,探讨富国强兵之策,推崇学以致用。且喜读西欧文学作品,以了解异国风土人情,历史掌故。 在读万卷书的同时,方六岳还遍历名山大川,广交南北贤达。与《三字经》注家李丹叔、两湖名家《书目答问》著者张之洞、陆兰孙以及《廿四史演义》和《幼学琼林》等书作者蔡东藩等,交往甚契,时常把酒论国是,鸿雁递家常。 晚年积极接受新思想的影响,始终与进步人士保持接触。1913年3月中旬,客寓安庆期间,曾与陈独秀、方伦叔、徐铁华等,时集“饮酒阁”长歌赋酬,纵论国计民生。当时无为县有方六岳、卢乐山、程幼伊、卢秋浦和李从龙等,号“芝山五子”,经常聚首唱和,切磋诗艺,增进学识与友谊,声名传于省内外。

方六岳曾在清末本城塾师汤左廷门下受业。在老芝城景福寺中有汤左廷所撰楹联:“结成香国因缘,几世从修,还本来面目;参破禅林法界,一尘不染,现真个头陀”。(注:香国乃佛国名。据《维摩诘经》载,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界一切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方家世代书香,方后高谨遵祖训,有儒雅之风,又宅心仁厚,即使身处逆境,依然不改初衷,在右派难友中广受尊敬。方后高 (1933年生于无为县)谈及曾祖方六岳,为清末孝廉,名诗人。当时清朝名将聂士成在山海关下修一茅亭,欲求一副能与山海关匹配的楹联,方六岳得知后,即撰“题山海关聂军门士城新筑茅亭联”:“乘三军讲武余闲,莳杂花数本,种寒菜满畦,天末唱刀环,九塞澄清靖桴鼓;是万里长城尽处,坐辽海高峰,问秦时明月,樽前语羌笛,一亭春好占榆关。”同乡重臣李鸿章曾来山海关,嘱随从幕僚,各拟一联以进,均不惬意。忽见方六岳联,喜甚,尤为赏识,乃赠以三百金。李鸿章听说作者是无为人,更有同乡之感,于是一回京即派专人礼聘方六岳至其府邸担任其长子李伯行的塾师。六岳后人每津津乐道其事,知不虚妄也。此联一出,即传遍天下读书人。被名报人严独鹤先生誉为天下第一名联。儒生方六岳被李鸿章誉为“皖城狂生”。方六岳在李府教书几年,因看不惯京中恶习,坚辞教职;又因李鸿章爱才心切,荐官浙江盐务史

争鸣 | “时氏大家族”之(二十五)——枝江时象晋时氏家族

约清光绪十一年( 1885年)——约1960年 枝江时象晋时氏家族,枝汇董市镇人,居董市老街。 时象晋,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近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