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杀妻案的其人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2收藏

张灵甫杀妻案的其人简介,第1张

1926年10月,张灵甫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时年23岁,那时还是个小张-张钟麟,字灵甫。当时北伐已经在武汉、江西等地打得热闹非凡。蒋介石是北伐军的总司令,他亲率参加北伐的几杆子军队一路北进。不过,老蒋虽然名为总司令,各路部队却多由地方诸侯凑成,真正属于他的嫡系,只有第一军。这第一军原是由黄埔军校的教导团发展而来,军官从上到下全是黄埔教官和黄埔生,当时的军长,各位一定在历史书中见过其大名,乃何应钦是也。

黄埔毕业,同学各奔东西,小张被分到第一军第二师。加入一军这个天子门生的嫡系大本营,不用说,小张甚是得意,即刻从广州赶到在江西前线的二师报到。二师师长姓刘名峙,当年也是一员虎将,至于日后在淮海战场虎威全消,被邱清泉骂成猪,则是后话。

小张到得江西,先是见习,后就任排长,马回岭一仗初试牛刀,向营长献计,并率全排夜袭孙传芳部,大胜而归,不久升任连长。此后他随军转战,参加中原大战,立功颇多。一来二去这就到了1930年,小张被调到一师独立旅二团当少校营长。跨上心爱的战马,小张踌躇满志来到了二团的驻地。在团部门口,小张迎面撞上一人,此人面目和善,肩扛两花,是个中校。中校很热情,一口的山东腔,自称是团副,黄埔三期生,也是刚调来二团没几个月。小张请教大名,中校答曰:姓王名耀武,字佐民。张灵甫与王耀武自此结识为友,英雄相惜,为两人后来74军再续袍泽之谊打下了契机。

此后几年,第一师先在鄂豫皖后在川陕一带来回转悠,小张的武功几年里也日益见长,这从他先升中校团附后升上校团长可略见一斑。不过有啥战功,这里就不方便替他吹嘘了,因为一师那一段的对手,是红四军。此处且按下不表。

小张自黄埔毕业后,戎马倥偬多年,如今三十来岁位居上校团长,在同年中也算佼佼者一个,仕途看好。但得意之余,小张也有遗憾。遗憾什么呢?原来小张早年应父母之命,中学没毕业就与邻村邢家女子琼英成婚,当时年少,又常年在外读书,中学西安,大学北京,以后又投笔从戎,先河南,后广州,再后来就是驰骋疆场了。与发妻聚少离多,两人感情如何,从他而立之年无儿无女,这在当时颇不寻常的状况,大家可想而知。

话说一师有段时间在四川,小张领兵驻扎广元。这广元是何地界?广元是川北重镇,位于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扼嘉陵江上游,北连秦岭,南接剑门。广元剑门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仅以三万人马阻挡魏国邓艾十万大军,就是靠的镇守剑门关。不过邓艾够聪明,最终用计,偷渡阴平古道,翻越摩天岭,凿山开路,‘束马悬车裹毡推转而下’,一举灭蜀。据国民党出的人物小传说,张灵甫一生嗜读中外史书,而且颇讲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部队转战川陕两;淮徐蚌时,多为楚汉;三国魏晋;古垒;,他“军;行所至,名胜;古迹;,多相度山川形胜;,以讲;述兵要之学;,每克一地,必手自记;载;诠;释;,於怀;古之中,寓证;史用兵之义;”。小张后来成了老张,统帅御林军卫戍南京,常“登天保城垣,俯瞰首都全景,对下属讲述太平天国;战;史,并;指点;当;年曾国;荃攻城遗;迹;”。小张得以名扬全军,是在抗日战争的万家岭大捷中,因献奇计仿三国时邓艾从背后成功偷袭张古山,而为战役立下殊勋。想来他驻扎广元时,很可能曾经巡游过三国古战场,走访过剑门关,所以关键时刻活学活用起来。

广元城里有家铜匠铺,掌柜的姓吴。这吴掌柜家道小康,有一小女待字闺中。小女子名叫吴海兰,是个中学生。当年小县城里女孩子读中学的可不多见,吴海兰有文化又是个漂亮的川妹子,眼界自然高起来,一般登门求亲的,根本看不上眼。女儿转眼十七八了,这在当时已属当嫁的年龄,这高不成低不就的,做父亲的不免上了心事。可吴海兰从小让吴掌柜的宠坏了,虽然小家碧玉,**脾气却不小,吴掌柜只得旁敲侧击不时点拨女儿一下,却又不敢多说。

吴掌柜朋友的朋友在一师有个杨姓军官朋友,这军官平时与小张关系不错,知道他与家乡的发妻婚姻名存实亡,见他闲时,要么在军中帐里看史书练书法,要么在马厩操场驯军马玩骑术,便有心为朋友玉成好事。小张这把年纪,不见得就真的愿意清心寡欲扮圣人,只是军中本是男人的世界,战争岁月又行踪不定,加上他性格内向,不苟言笑,令人望而生畏,即使有女人,谁又敢对他抛媚眼,于是乎只有孤家寡人了。现在听军官朋友说,吴海兰年轻有文化又长得如花似玉,小张倒也动了春心,不过他素来自视甚高又极爱面子,要他冒冒然去相亲可不干。朋友说,算你陪我去见吴掌柜,不就师出有名了吗?小张乃释然。

这边厢小张与朋友了出门,那边厢吴海兰却在家里和父亲闷生气,埋怨父亲不事先征求她的意见,就擅自请人来相亲。吴掌柜这回倒满有把握,说海兰哪你且听我讲仔细,听你老叔说,人家出生陕西长安一个殷富之家,原是北京大学史学系学生,后来投笔从戎到广州念军校,年轻轻的已经当上了中央军的上校团长,而且书画篆隶样样精通,可不是一介武夫,你不要摆大**架子,人家指不定看不看得上吆!

听爹这么一说,吴海兰倒不做声了。这个中央军的团长,她曾经有所耳闻。吴海兰有个同学的哥哥在这个部队上吃军粮,听同学说这部队的团长特严厉,带兵讲究重赏重罚,把手下管得跟孙子似的,谁也不敢乱犯规矩。战乱年代,广元属战略重镇,各路兵马经年走马灯,老百姓见得多了。不过以前来去的多是四川境内的地方军阀,军容不整,还时常扰民,一师进驻后,当地人的感观有所不同,说到底是中央军,部队做派就是不一样,武器也齐整,象个正规军队的样子。吴海兰暗自思忖:原来这团长年纪不大,还能文能武,不知长得啥模样?心生好奇。

正胡思乱想间,只听得门闩一响,吴海兰的哥哥吴大哥已经在开门迎客了。

客厅里进来一矮一高两个军官,矮的浓眉大眼,魁梧结实,高的神情冷峻,英俊潇洒。

吴掌柜冲着矮个儿军官一拱手,叫声杨长官,小杨就把小张介绍给了吴掌柜。两人落座,吴掌柜让女儿端茶倒水,吴海兰也落落大方,与杨姓军官谈笑风生。倒是小张问一句才答一句,好象不屑讲废话的样子,不过私下对这女孩子颇为欣赏。吴海兰那头呢,内心对小张也印象极佳,四川人多小矮个儿,小张一米八五开外的大高个儿,一身戎装又帅又酷,而且是个团长,这样的条件,令川妹子不能不动心。

你有情我有意,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小张西北人,又是个军人脾气,办事讲究速战速决,再说部队时刻都可能开拔,没那么多花前月下的酸讲究,没过多久,就与吴海兰拜堂成亲,这算是他的第一次新式婚姻。新婚燕尔,小夫妻俩其乐融融,同事朋友也都羡慕小张,娶了个年轻漂亮又知书达礼的好太太,小张当然自得其乐,对妻子宠爱有加。不到一年,吴海兰生下一女,取名小芳。

可惜好景不常,这时一师给调回了陕西,吴海兰随军官家属住在省城西安,而小张则带部队驻扎汉中,两夫妻不得不分居两地,虽然在一个省内,小张假期可以回西安探亲,毕竟不如天天厮守。不过常言道,小别胜似新婚,小张过惯了军旅生活,对此倒不以为苦。若日子就这么过下去,夫妻俩倒说不定可以白头偕老了(哦对了,还是不行,老张总是活不过解放战争的)。

总之,天有不测风云。小张后来慢慢地听到了一些从西安传来关于他妻子的风言风语,说她在西安常与某副官出双入对,逛街看**。那是哪个年代呀,一个有夫之妇,丈夫不在家,竟然堂而皇之这样子与别人来往,让生性骄傲的小张脸往哪儿搁,再说,小张婚后对妻子一心一意,哪能容得下妻子不忠。不过传言只是传言,小张并没有证据,他人在汉中,也不可能拿到什么证据,于是乎小张就郁闷了,副官勤务兵都发现团长的情绪不对头,写写字就摔毛笔,连爱马都莫名其妙挨地鞭子,这可是平时少有的。

湖南收藏家周新国先生在《武陵藏珍》中提到张灵甫在“常德会战”期间题赠部下《蔡松坡先生遗集》应该是符合史实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1、1943年11月常德会战,日军精锐南京大屠杀元凶13师团主力5个联队猛攻慈利,慈利地区正面主阵是张灵甫58师,张灵甫作为主力与51师携手歼灭日军南京大屠杀元凶13师团大部。 张灵甫在常德会战外围作战表现突出,获颁云麾勋章一枚,他是因常德战役有幸授勋的少数将领之一,被蒋介石誉为“模范军人”。常德会战前夕,王耀武七十四军就驻扎在常德,彼时,七十四军下辖51、57、58三个师,被日军成为“三五部队”,是日军忌惮的一只队伍。守城的是副军长余程万的57师。所以,张灵甫是肯定去过常德的。

2、湖南常德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中载有张灵甫在“常德大血战”期间题赠部下的《蔡松坡先生遗集》的。我认为这也符合史实:

a>据考证,刘达武辑的《蔡松坡先生遗集》正好是1943年夏出版。

b>张灵甫在“常德会战”期间题赠部下《蔡松坡先生遗集》的时间是1943年10月14日,正好是“常德会战”爆发前夕。

c>张灵甫在“常德会战”期间题赠部下《蔡松坡先生遗集》的内容是:“快仙指挥官惠览”,“快仙”是谁?这在10年前是很难考证的,必须通过原黄埔军校档案资料记载才可弄清楚。“快仙”是当时58师上校步兵指挥官-李嵩,李嵩后官至少将,50年代初即病逝。李嵩的历史资料很少。

因此,在10多年前要想作伪,门坎也太高了点。

3、至于笔迹方面,张灵甫曾师从于佑任,字体有固有特点,印鉴也很清晰。如是造假,这样高的成本,至少也要卖高价。而据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中记载,其得来成本并非天价,卖者并不了解,以为只是年代不久的普通古籍。

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当中,一大批爱国志士赶赴前线作战,而在这战乱当中,也是衍生一段又一段的爱情,这样爱情历经着生离死别,掺杂着血与泪的洗礼,在这些轰轰烈烈当中,爱情才能忠贞不渝。

王玉龄,出生在1928年,其父王树南是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生,王玉龄母亲的家世同样显赫,罗家先祖世代为官,清朝时母亲祖父就做到了兵部尚书,其母也是官宦之家。

可以说王玉龄是实实在在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金枝玉叶”,不过在她5岁时,父亲就病逝了,母亲就辞掉了家里面所有的男佣,并以妇礼教导王玉龄,虽然父亲去世,但保定军校的一些军人都跟王家保持着来往,王家在军界也是有着一定的名望。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王玉龄的母亲将自己打拼下的家业捐了一大半,并积极号召抗日,不过这也遭到了日伪军的袭击,王母不得不带着王玉龄一路南逃,一路上王玉龄也是见证了日本人的暴行,在幼小的心中王玉龄埋下了痛恨日本人的种子。

在她15岁生日时,王玉龄就打算上前线,但在母亲有理有据劝说下,她还是放弃了,上不了前线王玉龄就组织学生们一起抵制日货,虽然只是微博之力,但她还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抗日。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王母和王玉龄作为“功臣”受到了国民政府的邀请,参加一个庆功会,在这次庆功会当中,17岁的王玉龄遇到42岁的抗日名将张灵甫,张灵甫虽然40多岁了,但一表人才,又相当有才学。

张灵甫对这位抗日将军十分有好感,而张灵甫对于这位礼仪端庄,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是一见钟情,两人在一番交谈之后,就确定了关系,在陷入热恋没有几个月,便结为了夫妇,这一对才子加璧人的结合可谓是轰动一时。

然而好景不长,张灵甫作为军人,不管多反对战争,他都必须服从命令,1947年5月16日,张灵甫战死孟良崮,正所谓“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这句话还真是王玉龄的真实写照。

张灵甫去世时,王玉龄才19岁,而且刚刚诞下子嗣不久,上有老母,下有幼儿,一个从未吃过苦头的遗孀的处境可想而知,虽然张灵甫是蒋的爱将,王玉龄也得到了一定的照顾,可是她才19岁,总不能一直寄人篱下。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蒋对于王玉龄的援助是越来越少,1953年,王玉龄就独自前往美国打拼,一边赚取学费,一边考入美国纽约大学财会专业,虽然艰苦,但还是一步步走了过来。

毕业之后,她就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生活还算是优渥,但她不管贫困还是富贵,她都不曾购买日货,而自张灵甫去世之后,一直都是孜然一身,不曾再嫁,她跟张灵甫之间的爱情也是让人落泪,很多导演都想要将两人的故事作为题材拍摄。

2005年,王玉龄得知赵薇要饰演自己,她就打电话给导演拒绝了赵薇的饰演,后来导演就换成了史兰芽饰演。

该书封面有张灵甫亲笔题辞:

快仙指挥官惠览

张灵甫敬赠

三二·一〇·十四

(盖朱色篆体“张灵甫印”)

民国三十二年(1943),该书出版时,正逢常德会战爆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常德收藏家、历史学者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时任国民党74军58师师长的张灵甫曾亲笔题辞赠与部下李嵩(时任74军第58师上校步兵指挥官)张灵甫,原名钟灵,字灵甫,黄埔四期生。陕西省长安县人。他在《遗集》上的题辞为于右任体。张灵甫自幼模仿于右任的字体练习写字,从军以后一直没有歇过笔。于右任(1879~1964),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长,著名诗人和书法家。据史记载:1934年,张灵甫因无辜杀妻事件,被蒋介石关进南京“模范监狱”。“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党政府下令,所有服刑官兵,除“政治犯”外,一律调服军役,戴罪立功。曾是张灵甫上司的王耀武向蒋介石求情。蒋介石本来就不忍心惩办自己这个学生。随即,张灵甫被秘密释放,返回王耀武手下任职。1946年6月,蒋介石将74军调至南京,驻扎孝陵卫,卫戌首都,蒋家“御林军”自此声名鹊起。张灵甫以74军军长之身兼首都警备司令之职,成为戌守南京之重臣。国民党整军会议后,第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任师长。1947年4月,国民党向我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5月,号称蒋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在进攻诸敌中态势突出。我华东野战军当即决定集中主力五个纵队围歼敌第74师于孟良崮。全歼整编第74师32000余人,师长张灵甫被击毙(另说自戕身亡)。 周新国先生,1941年10月生,湖南省常德市人。高级讲师、经济学副教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周新国先生三十年如一日收藏不懈,守望常德历史文化。他收藏有图书近万册,历代古钱币、青铜镜和古陶瓷约3000种,其中精品百余种,是湘北较有名望的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收藏的汉代“屮”字罐、唐代旋涡纹彩陶瓮、唐代蟠龙纹镜、北宋靖康盛冰缸、宋代阳燧、元代“常德路造”铜权、三国蜀吴货币和萧梁时期的窖藏货币、清代常德官钱局发行的纸币、常德民间的花票、南明“隆武二年”大铁罄、明代木雕真武大帝像等,这些都与常德深厚的文化历史紧紧相联,是与常德历史有关的重要证物,填补了地方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空白。

在《武陵藏珍》中,周新国以收藏的一件陶觚及一件陶温锅为证,提出常德酒文化发祥地为城头山的考证;他以陶瓷古物及史料为佐证,比较湖南长沙窑和四川邛窑,提出唐代常德有“朗州窑”存在之说;他通过研究常德本地有柄铜镜及陕西手持带柄圆形镜女俑,得出有柄镜始于唐代的推理,挑战考古界关于有柄镜始于宋代的定论;他写的《清代常德官钱局考》成为了研究常德本土钱币史的重要资料;他通过对“秩吾”、“俊甫”铜镜的研究,考察“女史箴”“女史箴图”对后世的影响;他通过收集明末李自成大顺军散落在沅澧流域的遗物,探讨考证李自成的最终归属;他收藏的张灵甫1943年题赠是常德会战的直接物证……

徐向前,俞济时,张灵甫,邱清泉,黄百韬,孙元良,胡琏,谢晋元,高志航,林彪,郝柏村,刘志丹等。

一、徐向前

原名徐象谦,字子敬,中国山西五台县人,20世纪中国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政治家,曾经担任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

1924年1月,徐向前听说广州国民政府筹办军校,并在上海招生。次月,徐与几位山西同乡一同赴沪参加黄埔军校考试。同年4月,徐向前经过两轮笔试,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二、张灵甫

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又名宗灵,字灵甫,又字钟麟,汉族,陕西省长安县人(现西安市长安区)。生于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 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

1926年,张灵甫听从于右任的建议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四期学员,与后来的同僚胡琏、李弥,以及对手林彪、刘志丹是同学。

黄埔四期毕业后,张灵甫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1师任步兵排见习官,不久见习合格升任排长,开始参加北伐战争。北伐结束后,张灵甫调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在这个有“天下第一师”之称的嫡系部队中,张灵甫升迁至团长。

三、郝柏村

郝柏村(1919年8月8日~)字伯春,江苏盐城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台湾军队一级上将军官;中国国民党军事将领。

1935年,16岁的郝柏村考取了常州中学高中部。因家境不十分宽裕,他便放弃了念高中的打算,来到南京,报考不需缴纳任何费用的黄埔军校。经初试和复试,郝柏村被录取为军校第12期新生。

四、林彪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55)。军事家。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

1907年12月5日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9岁入私塾,13岁起就读于林育南、恽代英等在黄冈八斗湾创办的浚新学校。

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中,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发起成立“共进图书社”,组织同学阅读进步书刊,并在陈潭秋等指导下创办“共进月刊”。后被湖北学生联合会推选为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学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同年秋于共进中学毕业后返回林家大湾,父母要他就近谋一个教师职业,以便关照家庭生活。但他说服父母,决心弃教从戎。后经当地中共组织批准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编在步兵科第2团第2营第3连,同时改名为林彪。

五、关麟征

关麟征(1905年3月19日-1980年8月1日),原名志道,字雨东,中国陕西鄠县人,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曾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

1924年受于右任举荐,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次年毕业后,关随军参加了对陈炯明的东征,在作战中膝盖受重伤,在廖仲恺的亲自关心下方得免于截肢。其后,关任黄埔军校学生总队队长副官,参加孙文主义学会。

参考资料:

—黄埔军校

—林彪

_郝柏村

—张灵甫

—黄埔十大名将

张灵甫杀妻案的其人简介

1926年10月,张灵甫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时年23岁,那时还是个小张-张钟麟,字灵甫。当时北伐已经在武汉、江西等地打得热闹非凡。蒋介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