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与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有关的故事情节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1收藏

红楼梦中与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有关的故事情节,第1张

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 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传,字数长短不一,此书中又收《红楼梦》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传说。连上二者合计,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近年,徐恭时作新统计。基础工作是:在历年阅读过程中,先以庚辰本作底本,逐回逐段地把人名材料作成札记,广览诸家表谱,相互核对,最后把人物归类。统计出: (一)宁荣两府本支:男十六人,女十一人,宁荣两府眷属女三十一人。 (二)贾府本族:男三十四人,女八人。 (三)贾府姻娅:男五十二人,女四十三人。 (四)两府仆人:丫环七十三人,仆妇一百二十五人,男仆六十七人,小厮二十七人。 (五)皇室人物:男九人,女六人。太监二十七人,宫女七人。 (六)封爵人物:男三十七人,眷属十四人。 (七)官吏:有姓名及职名冠姓的男二十六人,只有职称的三十八人,胥吏男三人。 (八)社会人物:各阶层男一百零二人,女七十一人。大夫男十四人,门客男十人。优伶男六人,女十七人。僧道男十七人,尼婆四十九人。连宗男四人,女四人。 (九)外国人:女二人。 (十)警幻天上:女十九人,男六人。总计:男四百九十五人,女四百八十人,合计: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 最重要的当是“四大家族”——贾、史、王、薛,有诗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足显四家之富。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中的"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三、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三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聪明,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四、探春 贾探春,贾政之女——她没有黛玉的纤细怜人,没有宝钗的乖巧伶俐,没有香云的活泼开朗,却有卓超的才干,过人的智慧,深僻的见解,远大的眼光,这些在第五、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中精彩地表现出来了。 王熙凤因病卧床不起,便由探春、宝钗,李执等人主持家务,此期间,探春查看家中大小帐目,发现发放给各个房的月钱和发放给买办的重叠了,便想出了两全的办法,与宝钗等人商议“年里往赖大家去,与她们那儿的姑娘闲谈,才知她们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破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发放月钱重叠之事于贾府已早有弊,可满园子的姑娘丫头无一人能指出个一二三来,探春却从赖大家中得到启发,和自家的情况对比,最后提出好的办法,岂不是足以见她的办事能力和精干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素质。谁怪宝钗说“真真膏粱 之谈!你们虽是个千金,原不知道这些事”而后宝钗又玩笑似的说“你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么利弊大事,越发连孔子也都看虚了呢。”探春闻此言,却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姬子书,当日姬子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等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如此一番精辟的言辞,岂是一位普通女儿说得出的,非有政治眼光能矣! 第五十六回中的探春,以处事的果断干练显示出了她卓超的才干,而宝钗的嬉言却引出了她政治性的言论,真是叫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 五、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红楼梦》第38回,她就作《螃蟹咏》,对当时那些横行无道的官场人物如贾雨村之流,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而她自己最喜爱的词曲,居然也是一首富于孤愤、反叛色彩的《山门寄生草》!由于受程高本的误导,红学界对薛宝钗思想性格的认识长期偏离实际情况。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薛宝钗“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但事实却是,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钗恰恰因为自己的个性而得罪了家长!如小说第22回,宝钗就曾一首《更香谜》,引得贾政大为扫兴,以为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第40回,在贾母携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宝钗蘅芜苑那“雪洞”一般朴素的室内布置,又引起了贾母的大为不满,认为是在亲戚面前很扫了她的面子。贾母对宝钗,一则曰“使不得”,二则曰“不象”,三则曰“忌讳”,四则曰“不要很离了格儿”,五则曰“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全是清一色的负面评价。到后来,“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时刻,贾母命自己所心爱的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与自己同坐主桌,却惟独将宝钗排挤到了主桌之外,同李纹、李绮辈坐在一起。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宝钗在贾母面前由“受宠”转为“失宠”的重要标志。如果宝钗真是“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她何以会落到如此结果呢?可见,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恰恰是最不屑于玩弄什么“城府”,以讨好家长的人!正好,脂砚斋对于钗、黛写应制诗一事的评语也是:“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对弱者真切的同情,却对权势者“不屑”,这才是宝钗行事的基调! 另一种观点也同样错误不堪。即认为宝钗“热衷于仕途经济”,只会“谈讲谈讲仕途经济”。事实正好相反,宝钗恰恰与宝玉一样,最痛恨当时的官场、最痛恨以贾雨村为代表的这种官场人物!宝钗劝宝玉读书做官,不过是希望宝玉能够掌握权力,去消灭那些“禄蠹”而已。正如她在《螃蟹咏》里所说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由于宝钗对宝玉的直言进谏,她的话还一度引起了宝玉的误会,以为那是所谓的“混帐话”。但误会终究是误会,后来宝玉读到宝钗所作的《螃蟹咏》,也禁不住要为宝钗愤世嫉俗的思想叫好,高呼“写的痛快”!耐人寻味的是,被宝玉当成是“从不说混帐话”的“知己”的那个林妹妹,后来却一再真的拿“混帐话”去劝告宝玉,告诫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而且,在对待贾雨村的问题上,宝玉、黛玉的态度几乎判若天渊!宝、黛之间这种似近而实远的情况,倒与宝玉、宝钗那种似远而实近的情形,形成了一种反向的“鲜明对比”。 对于书中的这种情况,曹雪芹生前的知己——脂砚斋倒是洞若观火。他(她)很早就已经指出,在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所以,宝玉与黛玉看似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思想立场却南辕北辙;宝玉与宝钗看似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选择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基于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极度愤懑! 故而,作者借他的化身——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之手,为宝玉、宝钗安排了一场“金玉良姻”。这场婚姻的目的,就是借助宝钗在老庄、禅宗等“出世”哲学方面的“博知”,来引导宝玉“悟道”,并最终推动他出家为僧,使沉迷于红尘中的顽石尽快返回大荒山。而事实上,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玉的第一次“禅悟”,就是宝钗向他推荐的那首《山门寄生草》给引出来的。这就叫做“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在脂评本的后三十回佚稿中,宝玉最后在宝钗的引导下出家为僧。宝钗为此牺牲了自己的尘世幸福,付出了半世孤凄的代价。但她却并无怨言,因为帮助所爱之人解脱精神上的痛苦,正是她一生的使命。这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 程高本后四十回显然篡改了曹雪芹原来的构思,抹杀了原著中宝钗引导宝玉“悟道”的重大主题。致使后来的论者对宝钗结局的评说,皆发生了一系列的误判。这明显是对曹雪芹原著的极大歪曲和亵渎! 情榜:(根据周汝昌推断) 绛洞花王:贾宝玉(情不情)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情情)和薛宝钗(冷情)、贾元春(宫情)、贾探春(敏情)、史湘云(憨情)、妙玉(度情)、贾迎春(懦情)、贾惜春(绝情)、王熙凤(英情)、巧姐(恩情)、李纨(槁情)、秦可卿(情可轻)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情伤)、平儿(情和)、薛宝琴(情壮)、尤三姐(情豪)、尤二姐(情悔)、尤氏(情外)、邢岫烟(情妥)、李纹(情美)、李绮(情怡)、喜鸾(情喜)、四姐儿(情稚)、傅秋芳(情隐)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情灵)、袭人(情切)、鸳鸯(情拒)、小红(情醒)、金钏(情烈)、紫鹃(情慧)、莺儿(情络)、麝月(情守)、司棋(情勇)、玉钏(情怨)、茜雪(情谅)、柳五儿(情失) 五小:小鹊、小红、小蝉、小舍儿、小螺。 五王: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王仁、薛姨妈。 十二丫环:晴雯、麝月、袭人、鸳鸯、雪雁、紫鹃、碧痕、平儿、小红、金钏、司棋、抱琴。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十二儿:庆儿、昭儿、兴儿、隆儿、坠儿、喜儿、寿儿、丰儿、柱儿、小舍儿、李十儿、玉柱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戏子:文官、芳官、藕官、蕊官、菂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七道尼:妙玉、智能、智通、智善、圆信、大色空、净虚。 七彩:彩屏、彩儿、彩凤、彩霞、彩鸾、彩明、彩云。 四春: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四宝:贾宝玉、甄宝玉、薛宝钗、薛宝琴。 四玉: 贾宝玉、林黛玉、甄宝玉、妙玉 四薛:薛蟠、薛蝌、薛宝钗、薛宝琴。 四尤:尤老娘、尤氏、尤二姐、尤三姐。 四草辈:贾蓉、贾兰、贾芸、贾芹。 四王辈:贾珍、贾琏、贾环、贾瑞。 四文辈:贾敬、贾赦、贾政、贾敏。 四代辈:贾代儒、贾代化、贾代修、贾代善。 四烈婢:晴雯、金钏、鸳鸯、司棋。 四清客:詹光、单聘仁、程日兴、王作梅。 四无辜:石呆子、张华、冯渊、张金哥。 四小厮:茗烟、扫红、锄药、伴鹤。 四婆子:刘姥姥、马道婆、宋嬷嬷、张妈妈。 四情友:秦钟、蒋玉菡、柳湘莲、东平王。 四壮客:乌进孝、冷子兴、山子野、方椿。 四宦官:戴权、夏秉忠、周太监、裘世安。 ”文房四宝”:抱琴、司棋、侍书、入画。 ”四珍宝”:珍珠、琥珀、玻璃、翡翠。 四大家族:贾、史、王、薛 金玉良姻:薛宝钗和贾宝玉 木石前盟:贾宝玉和林黛玉 一主三仆:贾探春--侍书、翠墨、小蝉。林黛玉--紫鹃、雪雁、春纤。贾惜春--入画、彩屏、彩儿。贾迎春--司棋 、绣橘 、莲花儿。 艺术成就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整一个的欧洲。 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1、《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2、中国有三部名小说,《三国》、《水浒》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3、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 4、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它的军队,怎么好说不“保障”,或者虽有“保障”而不“确实”呢? 5、《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死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个丫环。秦可卿实际是自杀的,书上看不出来。贾宝玉对这些人都是同情的。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这部书写了宋朝的真正社会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细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尊重女性的。 现有版本 《红楼梦》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仅流传八十回的脂评抄本系统;一是经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脂评系统的本子,现存十个版本,其祖本都是曹雪芹生前传抄出来的,所以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了原著的本来面貌;程高系统的本子,基本上只有两种:程甲本和程乙本。据当今主流红学家称:它们前八十回依据的也是脂评系统的本子,已经过了整理者较多的改动;不过这也没有获得普遍的共识,仍有相当的红学家和爱好者认为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一个整体;或者认为程高本和八十回本是同时代的不同抄本;当然也有人认为程高本早于脂评本,学术上还存在很多争议。 在曹雪芹身前的版本中出现过《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情僧录》等名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当属《石头记》的一支,因为首题此名的“甲戌本”中就有这么一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第一回]但这五个名字是不同改稿的不同命名还是存在同一改稿的几个名称,至今学界还有争议。 1791年程伟元、高鹗摆印本出版之后,书商为逃脱官府查禁,曾将《红楼梦》改成《金玉缘》《大观琐录》等名字,但底本均是程本。 甲戌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1—8,13—16,25—28,共16回,分装为4册,4回一册。第一回有其它各本没有的一句话: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故得名。甲戌,1754年。此本有一千多条批语,被称为“脂批”。它指出了曹雪芹的卒年是1762年。 己卯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1回—20回,31回—40回,55回(后半),56,57,58,59回(前半),61—63,65,66,68回—70回。在31回—40回这一册的目录页上,有“己卯冬月定本”六个字,故称己卯本。己卯,1759年。 庚辰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78回,1—80,缺64,67回。装成8册。10回一册。后四册目录页有“庚辰秋月定本”字样,故名。庚辰,1760年。 蒙府本:名石头记,发现于清代一蒙古王府,故名。专用抄纸原抄部分74回,他人白纸抄补成120回。 戚本(石印本,上海本,南京本):名石头记,有戚蓼生序,故名。80回。 杨藏本:又称梦稿本、全抄本。因系杨继振原藏,故名杨藏本。题“兰墅太史手定红楼梦稿”。 舒序本:又称己酉本、脂舒本,题“红楼梦”。存1-40回。有舒元炜1789年(己酉)序,故名。 列藏本:又称脂亚本,无书前题页。因藏于原苏联亚洲人民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故名列藏本。现存俄罗斯彼得堡东方研究所。存78回,缺5,6回。没有总书名。除少数几回名红楼梦外,各回皆名石头记。不只一处,它本文字皆误,而此本正确。最好一例是黛玉眉目的第二句,此本为: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与第一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可谓极工之对。虽未必为雪芹原笔,然它本较之此本均逊色良多。已有影印本。 甲辰本:又称梦觉本、梦序本、脂梦本,题“红楼梦”。有梦觉主人序。80回。 郑藏本:存23,24回。曾为郑振铎收藏,故名。 以上10个本又称脂本,以有脂砚斋评语故 这些抄本现在都出版了影印本(上海本南京本除外)。后来,有了活字印刷本:程甲本(1791):程伟元、高鹗于1791年出版的活字印刷本,120回。 程乙本(1792):程伟元、高鹗于1792年出版的活字印刷本,120回。对程甲本作了不少修改。 诸本关系 这些本子的关系,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有一位论者认为,这些本子都出自曹雪芹的同一个传世稿本。诸本间的差异,是在传抄中形成的,雪芹并没有多个稿本传世。他以共同异文版本群统计表加上其它一些论据,论证了诸抄本都是配抄本(包括己卯本和庚辰本),因而,版本关系的研究不能以“本”为单位,应当以“回”为单位。有时,还要深入到一回的内部。 程伟元和高鹗于乾隆帝五十六年(1791年)整理出版120回木活字本《红楼梦》,为 “程甲本”、“程甲本”。前80回的底本也是一个红楼梦抄本,但删去了几乎全部批语(也可能一开始就没有批语)。其后40回有人认为是原本;有人认为是程伟元和高鹗所续,但也有人认为续书者另有其人,程高只是整理者。自此时起至清末,“程甲本”被大量翻印出版,成为当时流传最广的版本。程伟元和高鹗于次年(1792年)又出版了“程乙本”。“程乙本”是在“程甲本”的基础上修订的,对前80回作了大量的修改。此本在清代影响不大,至民国方由胡适提倡而成其后数十年主流,至今台湾出版的《红楼梦》仍以此本为主。 后40回红楼梦 红楼梦原稿80回后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120回红楼梦是一个整体;有人认为程乙本后40回由程伟元委托高鹗续写。也有人认为,后40回乃他人所作,高鹗只是整理人。普遍的看法是续书在文学价值上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相去甚远,在立旨上也与曹雪芹大相径庭,但是大体上保存了原作的故事结构,对于红楼梦的广泛流传有很大功劳。 目前对后四十回红楼梦,周汝昌有一种看法:周汝昌认为有很多很多的证据表明,曹雪芹已经在逝世前基本完成了《红楼梦》的书稿,故有“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之语。这种看法认为,之所以有后四十回的红楼梦,乃是一个政治行为。据考证,曹家与当时中国的皇族关系密切。《红楼梦》一书的历史、政治语境,乃是当时一场有名的政治风波“弘皙逆案”。又综合红学界已经基本达成的一项共识——《红楼梦》是一部曹雪芹自叙性质的小说,由此可以推断,在曹雪芹已基本完成的原稿中,有着大量反映那场皇族内部政治斗争的蛛丝马迹。加之《红楼梦》中透露出大量的与当时官方所持的封建道德伦理相悖的思想(萌芽),因而受到官府的干预。据说康熙帝怕引起骚乱,命人将后半部书稿毁掉,又请高鹗编纂。因而,后半部原稿的散佚与续作的出现,很可能是官府干预的结果。 一家之言,聊备一说。 此外,从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中,尤其是从脂批批文、不同版本间的对比上看,再综合史实研究,后半部原稿的大体情节可以推断出来,不过这只是一部分红学家的看法,因为各版本脂批有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而脂批的真假也有待考究,红楼梦的情节目前还没有什么可信的推测。目前中国大陆学者刘心武便做过此种尝试,然而学界对此分歧颇大。 人物名字的谐音 书中很多人物的名字,其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是为红楼梦的艺术之一。脂砚斋的批文指明了部分的隐意。 甄士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霍启——祸起 贾雨村——假语存 娇杏——侥幸 冯渊——逢冤 秦可卿——情可轻 秦钟——情种 詹光——沾光 卜固修——不顾羞 卜世仁——不是人 石呆子——实呆子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贾化——假话 单聘仁——擅骗人 坠儿——罪儿 靛儿——垫儿 戴权——大权 张友士——张有事 秦业——情孽 贾政、贾敬——假正经 蘅芜苑——恒无怨 花袭人——花惜人 主题思想 由于这部巨著是以数个大主轴穿插众多小故事而成,因此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其中最为人所重视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也有人认为这部巨著是在描写传统中国贵族生活的腐败与颓废。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富含神话的色彩,并且反映著作当时的政治礼教、社会生活、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乃至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层面。 主要续书 《红楼梦》续书多为续貂之作,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现象研究。主要续书有: 1、《红楼圆梦》 异名:绘图金陵;十二钗后传 回数:30,自120回续起 作者:临鹤山人 刊本:嘉庆十九年红蔷阁写刻本;大连市图书馆收藏 2、《红楼梦影》 回数:24,自120回续起 作者:顾春 刊本:光绪三年聚珍堂活字印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3、《红楼幻梦》 异名:幻梦奇缘 回数:24,自97回续起 作者:花月痴人 刊本:道光二十三年疏影斋刊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4、《绮楼重梦》 异名:红楼续梦;蜃楼情梦;新红楼梦 回数:48,自120回续起 作者:王兰沚 刊本:初刊本为嘉庆四年则园漫士叙本,原书未见,仅存书目。现存较早刊本为嘉庆十年瑞凝堂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5、《补红楼梦》 异名:补石头记 回数:48,自120回续起 作者:嫏环山樵 刊本:嘉庆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6、《红楼梦补》 异名:红楼姊妹篇 回数:48,自97回续起 作者:归锄子 刊本:嘉庆二十四年藤花榭刊本,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 7、《续红楼梦》 异名:秦续红楼梦 回数:30,自97回续起 作者:秦子忱 刊本:嘉庆四年抱瓮轩刊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8、《红楼真梦》 异名:石头记补 回数:64,自120回续起 作者:郭则沄 刊本:民国二十九年家印铅字本,辽宁省图书馆藏 9、《红楼复梦》 回数:100,自120回续起 作者:陈少海 刊本:嘉庆四年刊本,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藏 10、《续红楼梦新编》 异名:续红楼梦;增红楼梦;增补红楼梦;红楼重梦;海续红楼梦 回数:40,自120回续起 作者:海圃主人 刊本:嘉庆十年文秀堂刊本,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11、《续红楼梦稿》 异名:续红楼梦 回数:20,自120回续起 作者:张曜孙 刊本:此书未终卷,稿本九册,周绍良

在现有120回通行本《红楼梦》中,薛宝钗终于如愿以偿嫁入贾家,即便后来贾宝玉了却红尘出家去了,但根据贾雨村和甄士隐的谈话中可知,薛宝钗怀了贾宝玉的儿子,而且将来“兰桂齐芳”,意思这遗腹子名唤贾桂,最后将与堂兄贾兰成为贾家中兴的中坚力量。

这样的结局,当然是让人欣慰的,但是是否符合原作者的意思?就有待商榷了。

首先,根据贾家族谱,贾宝玉的儿子该是草字辈,这“桂”字显然在族谱要求外,而且更是犯了舅妈夏金桂的名讳,实在错的离谱。

其次,在第五回,作者便祭出了贾家的结局,乃“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贾家最终“树倒猢狲散”,如果贾家能中兴,那还叫悲剧吗?

所以,续书中的“兰桂齐芳”,不过是续书者的一厢情愿罢了。

那么,薛宝钗嫁给贾宝玉后,究竟有没有孩子呢?我们不妨根据前八十回的各处细节探究探究。

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时,林黛玉已死,然而在贾宝玉心中,已经被林黛玉占据。正如红楼梦曲《误终身》所云:“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薛宝钗虽好,但贾宝玉心中只有林黛玉。

哪位要说了,那贾宝玉曾经盯着薛宝钗的膀子流哈喇子呢,这有机会一亲芳泽还不珍惜吗?别急,我们且看当时情况是怎样的。

元妃赐礼,独贾宝玉和薛宝钗同一份,而与薛宝钗同为客居的林黛玉却只能如贾府三春一样,都比“二宝”少了几样,薄厚分明,只要脑子正常的人都知道元妃是什么意思了。此举令“金玉”一党大为振奋,素来不爱花儿粉儿的薛宝钗更是急急戴在手上招摇了一番。

贾宝玉正为赐礼一事郁闷,看到薛宝钗手上戴的红麝串心生好奇,欲窥究竟,便问薛宝钗要来看。薛宝钗见问就去卸下来,谁知胳膊太粗,有点难卸,在这过程中她的膀子都被贾宝玉看得一清二楚,文中写道:

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

“这膀子若长在林妹妹的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她身上”

什么意思呢?在贾宝玉心里,只有林黛玉身上的膀子,他才会去摸,而宝钗身上的东西,即便动了羡慕之心,也会抑制住自己,因为对于薛宝钗,贾宝玉只有“敬”,没有亲和爱。正因此,在后来薛宝钗坐在贾宝玉床边绣肚兜,他听说后,忙后悔不跌,口中念道:“不该,我怎么就亵渎了她”。

这样的贾宝玉,即使在婚后,仍旧会当宝钗为姐姐一般的人物,只有敬重没有亲爱。

那么,贾宝玉在和薛宝钗同一屋檐相处久了,还能否坚持这种“敬重”呢?早在此前,薛宝钗一首诗已经透露了答案。

在第二十二回,元春遣人送出一个灯谜来,让姐妹们猜,勾起了贾母的兴致,便在花厅办了个灯谜会,其中宝钗作的灯谜是: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人变迁。

这一首灯谜,历来有人认为是林黛玉所作,然而这是一首写怨妇的诗,林黛玉却未嫁便身亡,一生与怨妇无缘,所以可以肯定不是林黛玉所作。

而在宝钗这首灯谜中,除了预示她婚后独守空闺的落寞,还暗示了一个夫妻细节,那就是她和贾宝玉没有“同床共枕”过。

且看第二句“琴边衾里总无缘”,琴,琴瑟和鸣,喻夫妇蜜里调油,如胶似漆。衾,枕头,同床共枕。可是这两样暗示夫妻生活的物品,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不曾共同拥有过,所以,贾宝玉自始至终,都没有转移过心性,没有背叛过林黛玉,没有与薛宝钗行过周公之礼!

如此,薛宝钗又怎么能生出孩子来呢?

而更残忍的是,即便贾宝玉和薛宝钗有了正常的夫妻生活,薛宝钗也不可能有孩子,为何?原因在她一直服用的“冷香丸”里。

在第七回,薛宝钗染恙梨香院,在与周瑞家的闲谈时,薛宝钗谈到了自己在服用的冷香丸,这个颗药丸乃一赖头和尚给的,配方及制作过程怪诞至极,琐碎至极,想要顺利制完这个方子,全靠一个“巧”字,而且最快一年才能制成,可巧薛家就制成了。而这个方子里面的配料是怎样的呢?

二十四节气中,春夏秋冬中的花蕊、雨露霜雪、外加蜂蜜调制,最后用十二分黄柏汤送服。从花蕊至四季无根之水,无不是极寒之物,更有后面用于送服黄柏汤,是中药中的大寒之物,纵然薛宝钗患的是热毒,但长期以往服用这等极寒之物,身体也早就被糟蹋废了,而女性体质一旦寒凉,便与生育鲜有缘分了。

所以,无论从情从理来看,薛宝钗都不可能有孩子。试想在此之前贾家难得有新生儿,无非是与贾家气数将尽有关,至贾宝玉结婚之时,贾家接近彻底倾塌,又怎么可能会再有新生儿呢?

自大业十三年(即义宁元年)二月称魏公以后,李密便开始对东都方面大举用兵。

要说这李密也真够坏的,四月十三日,他亲率两万精兵,一举端掉了洛阳的大粮仓——回洛仓。回洛仓的丢失,意味着洛阳城中的几十万军民很快就要喝上新鲜的西北风了。面对这样的威胁,根本就无需越王杨侗动员,东都军民同仇敌忾,使出吃奶的劲儿与瓦岗军死磕。回洛仓几度易手。

但瓦岗军毕竟粮草充足,且人数众多,六月十七日,他们再次攻占了回洛仓。此时,东都方面基本上已成强弩之末。杨侗无奈,只得派人到江都,向爷爷隋炀帝求救。隋炀帝闻讯大惊,于七月初一颁下敕书,调五路大军驰援洛阳。

这五路大军是:第一路,将军王隆率领的邛都夷部黄蛮军;第二路,河南讨捕大使、虎牙郎将王辩所部;第三路,河北讨捕大使、太常少卿韦霁所部;第四路,左御卫大将军、涿郡留守薛世雄率领的燕地精兵三万;最后一路,赫然便是我们的熟人——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的江淮精兵两万人。

以上五路人马的总指挥是薛世雄。薛世雄,表字世英,大隋一代名将。文帝开皇年间,薛世雄数有战功,累迁仪同三司、右亲卫车骑将军。征吐谷浑,讨高句丽,平杨玄感,隋炀帝时期的这些大仗、硬仗,他一个也没拉下,且每次都有上佳表现。隋炀帝对他也格外器重,曾公开对群臣说:世雄廉正节概,有古人之风。

由以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员名将,这是一员功勋累累的名将,这是一员深受隋炀帝信任的功勋累累的名将。这不,眼见李密对东都的威胁日趋严重,隋炀帝就把薛世雄给搬了出来,而且还任命他为总指挥,王世充等人都要受他的节制。薛世雄接敕后,即刻率领燕地精兵三万南下,驰援东都。

薛世雄是自信的,他相信自己可以再造辉煌,谱写人生新的篇章。孰不知,他的时代即将要过去了,他的传奇也即将要被终结了。上天已经做好了一切安排:终结之地——河间;终结者——窦建德。

关于窦建德这个人,小玉一直没有展开介绍,不是无意的遗漏,而是有意的安排,因为牛掰人物从来都是最后才走上台前的。

在隋末那片耀眼灿烂的星河当中,窦建德也许不是最闪耀的,但他绝对是最特别的。如果非要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此人的话,那就是两个字儿:英雄。是的,窦建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此人义薄云天,信守承诺,终其一生,始终不渝。

窦建德少时,邻家的一位老大爷因病去世,但其家中经济条件实在太差,以至于连个葬礼都办不起。不能入土为安,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悲哀。这件悲惨的事情迅速在乡里流传开来。正在田间耕作的窦建德听说此事后,二话没说,就把耕牛卖掉了,并将所得钱财全都交给邻家办丧事。

小窦的这个举动马上在乡里引起了轰动。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耕牛可是至关重要的生产资料。窦建德能够为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卖掉自己的耕牛,可见在他的心目中,情义二字的分量该有多么重啊!很快,窦建德这个名字就传遍了四乡八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几年后,当窦建德的父亲去世的时候,数千乡人自发地聚集起来,为这么一个不相干的老人送葬。据史书记载,送葬的队伍绵绵长长,延续数里。面对乡人的馈赠,窦建德却分文未取。

英雄的人生注定是不平凡的。大业七年,隋炀帝全国总动员的敕令彻底改变了窦建德的人生。如果没有这道东征敕令,窦建德这辈子可能都只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获,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里平凡地度过一生。尽管他有着良好的性格,极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农民,但说到底,优秀的农民还是农民。

且说敕令传到窦建德的家乡漳南县后,县令不敢怠慢,赶紧遵照执行,他特意挑选了一些勇敢善战且素有威望的人担任二百人长。窦建德及其好友孙安祖榜上有名。二百人长搁在今天,几乎相当于营长了,算是个美差。但在大业七年的隋朝,这绝对是一份苦差,当上二百人长,就意味着要到辽东当刀屑去了。

孙安祖就不愿意去,他的理由是充分的:老家发大水,房子被冲毁,孩媳被冲走,迄今仍未归!但像孙安祖这样的屁民,县令大老爷又怎么会放在心上?他很干脆地将孙安祖抽了一顿,你老婆孩子死了,关我屁事,老子完不成上级的任务,是要丢乌纱帽的!

满腔悲愤的孙安祖一怒之下,当了 犯罪人,把县令给做了。但干掉县令之后,他就傻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好在他还记得自己有个叫窦建德的哥们儿,便跑来找窦建德,希望窦建德能帮他想想办法。窦建德给他指了一条明路:到高鸡泊(在今河北固城县西南)落草为寇。孙安祖仔细想想,确实也没有别的出路了,就上了高鸡泊。

老窦有家有业,当然不会跟着孙安祖去落草了。不过,在暗中,他却始终和老孙保持着联系。当时,漳南地区的造反势力比较多,除了孙安祖,还有张金称、高士达等人。这几家人马四出抢劫,把漳南都抢遍了,唯独就是不去窦建德他们村儿。

这本来是件好事儿,可是这个奇异的现象很快就被官府发现了:咦,奇了怪了,这些盗贼到处薅羊毛,怎么就偏偏不薅这一只羊呢?查查!这一查就查出事儿来了。哦,原来有个叫窦建德的家伙暗中和这些贼人眉来眼去,勾勾搭搭。

在毫无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官老爷武断地认定,窦建德是贼人安插在良民中的内线,他原本就是贼人一伙儿的。于是,官府马上派兵逮捕窦建德。老窦提早收到风声,一个人溜了。可是,他这一跑,官府更加认定他是内鬼了。结果是不堪的:窦建德全家老小都被官府给杀掉了。

冤案,绝对的冤假错案。奇了怪了,为什么老窦家总是出冤大头呢?

一日之间,窦建德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其乐融融的幸福小屋现在一片狼藉,原本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现在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望着破败的房屋,在一片乌鸦的惨叫声中,老窦的人生终于脱轨了。

窦建德成了高士达起义军的一份子。他的人品和能力闻名于漳南,所以投入义军不久,就受到了高士达的重用。

大业十二年十月,也就是李密消灭张须陀的那个月,窦建德也在长河界击杀了前来讨伐的大隋涿郡通守郭绚。一下子干掉一个军分区司令员,这动静整得有点儿大,结果引来了一个厉害角色——大隋太仆卿杨义臣。

但是,高士达已经被长河界的小胜冲昏了头脑,他决定:留下老窦看家,自己率兵前去修理杨义臣。窦建德苦谏,但高士达就是不听,非要亲力亲为。五天后,杨义臣在平原大破高士达的消息就传来了。这一仗,高士达彻底输了,几年经营一朝化为乌有,数万士卒有来无回。最关键的是,他把自己的脑袋也给输掉了,彻底丧失了东山再起的资本。

经过杨义臣系统有力的扫荡,漳南地区的黑恶势力基本上被打掉了。当然,只是基本上。杨义臣在扫荡了高士达之后,根本就没把窦建德这个小毛贼放在心上,已经是秋后的蚂蚱了,就让他再蹦Q几天吧。

那时,白居易还没出生呢,所以杨义臣自然也就无缘拜读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了。不过,世间的道理总是相通的,那时虽没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有这句除恶务尽。很不幸,杨义臣忘记了这个古老而朴实的道理。杨义臣的不幸却成就了窦建德的大幸。杨义臣班师回朝之后,窦建德便攻取了饶阳,东山再起。

当时,各路盗贼只要抓住隋朝的官吏和读书人,一律杀无赦。只有窦建德例外,老窦本人是个纯度百分百的泥腿子,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可是他偏偏十分喜欢读书人。每次抓到隋朝的官吏和读书人,窦建德都会给予他们十分隆重的礼遇。正是这一点,构成了窦建德和其他蟊贼的本质区别。

不管什么世纪,人才都是最重要的。得人才者得天下,自古宜然。老窦爱才如命的名声日渐响亮。越来越多的隋朝士人加入了窦建德的队伍。在这些读书人的辅弼之下,老窦的部下很快就发展到十万之众,称霸河北。

大业十三年正月初五,窦建德在河间乐寿县称长乐王,正式建立起了反隋割据政权。

当初,隋炀帝在调薛世雄南下的时候,曾经嘱咐过他八个字:所过盗贼,随便诛翦。啥意思呢,就是说,路上碰到的强盗,一律格杀勿论。现在,薛世雄奔着河间就来了。正如窦建德所担心的那样,薛世雄确实想顺手消灭他。这不,走到河间后,薛世雄便驻军于七里井,准备择日进攻窦建德。

老薛气势汹汹而来,只想着一举荡平窦建德,收复河间。但他很快就发现,这个目标轻而易举就实现了。因为,此时的河间已经变成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窦建德早就带着自己的小弟们闪了。

这太出乎老薛的意料了,窦建德拥兵十万,横行河北,别人把他吹得神乎其神,满以为对付这种硬骨头,不打几场硬仗是分不出个三多二少的,可是窦建德居然打都不打,直接开溜,没道理啊!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窦建德怕我薛世雄。

想到此处,薛世雄笑了,笑得无比放肆和狂妄。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就在距他一百四十里处的敌军大营中,窦建德正策划着偷袭他呢。其实,窦建德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取得胜利,但他天生就是个不肯轻易服输的人,就算薛世雄是关二爷再世,老窦也要和他斗上一斗。

窦建德立即着手,从军中精选出二百八十名敢死之士,作为先锋突击队,其余人马随即陆续出发。临行之前,窦建德和他的小弟们做了一个约定:到达薛营时,如果是夜里,就拼死进攻;如果天亮了,就立即投降。

然而,走到距薛营不到一里的地方,天色眼看着就要亮了。窦建德是个爱讲迷信的人,他觉着这一次老天爷可能不站在他这一边,便同部下商量起了投降之事。但他估计错了,老天爷一如既往地站在了他这一边。虽然天色渐亮,可是却生起了大雾,人相隔咫尺都无法辨认。

窦建德狠狠地拍了一下大腿:天助我也!他一马当先,率众突入薛营。薛世雄没想到窦建德会去而复返,压根儿就没做任何准备。隋军措手不及,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钻,薛世雄根本无法制止。是役,隋军遭到惨败,减员过半,主帅薛世雄只和左右几十名骑兵逃回涿郡。不久之后,老薛惭恚发病,未几而卒,时年六十三。

消息传到京都,隋炀帝又惊又痛,天妒大隋,又损我一员良将,但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了。薛世雄一死,五路援军就变成四路了,且还少了个总指挥。隋炀帝权衡再三,决定由王世充接替薛世雄,全权指挥援洛大军。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词集名。北宋欧阳修作。三卷。南宋罗泌编次。收入《欧阳文忠公文集》,又有影宋刻单行本。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改题《六一词》,仅一卷,据前本而有所删节。另有影宋本《醉翁琴趣外编》六卷,多有《近体乐府》未收之词。公集三代以来金石刻为一千卷。在滁州时,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欧公一带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

欧阳修(自称嗣孙修与状元黄仁颖家谱相吻合)总世系:

一世 开闽欧阳氏总始祖欧阳韶员子直孙配王氏无子

二世 欧阳幼咸(立宰相欧阳通季子询季孙欧阳幼咸为嗣)

三世 吉州剌史 欧阳琮

四世 温州长史 欧阳衍

五世 博罗县丞 欧阳昌盛

六世 唐进士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

七世 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 欧阳秬

八世 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 欧阳澥

九世 潘湖欧厝吉州推官 欧阳郴(欧阳澥季子)

迁闽县宝历进士 欧阳衮(欧阳澥四子)

子 进士宰相诗人 欧阳炯

孙 咸通进士欧阳琳、欧阳毗(王比)兄弟

十世 嗣子 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 欧阳偃(后唐状元黄仁颖字仁达号潘湖翁嫡子)

十一世 梁国公道州判官 欧阳观

十二世 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欧阳修。

与2001年1月1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发现的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先祖为夏禹、勾践,姓氏源浙江湖州”的落款嗣孙修的史实记载相符合,尤其这位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自述世系源流,道出了欧阳修自身家世详情(即嗣孙修),为中国文史界专家学者研究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祖父欧阳偃,年幼姓黄,因家贫无力攻书,遂赘居潘湖欧厝舅父欧阳郴家为养子的真实身世,大白于天下,提供了有力可靠的史实依据。这篇欧阳修自述世系文,由后人冠题“文忠公谱图序”,收录在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钓源村民保存的清乾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O年)编撰的《续修安福令欧阳公通谱》中。全文共七六一字,落款为“嘉佑四年(公元一O五九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孙修谨序”。

“文忠公谱图序”以叙述为主,激发议论,笔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着笔伊始,欧阳修就道出了先祖世系及姓氏源流:“欧阳氏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勾践卒,子王�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在陈述欧阳氏族繁衍生息的岁月沧桑之后,欧阳修还在文中介绍了其时家族成员登科仕宦的情况:“自宋三十年,而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科者四人。后又三十年,修与丽兄之子乾、曜又登于科。今又将三十年矣,以进士仕者,又才二人”。

由此可见,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东田欧阳氏世谱》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三谱与在江西吉安发现《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全面解开欧阳修(自称“嗣孙修”谨序的真实身世)即曾祖身世之谜。据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载:后唐状元端明殿内阁掌院学士黄仁颖配唐进士四门助教欧阳詹曾孙女、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孙女、欧阳澥长女、欧阳郴妹;生子偃,系福建泉州南唐恭帝庚申年乡贡进士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曾与泉州开元寺高僧沙门文中共书经幢序文。由此,揭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大名鼎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状元黄仁颖嫡系曾孙!福建《古田欧阳氏世谱》与福建《状元黄仁颖家谱》两谱所提供的谱牒史料,从而为人们解开了欧阳修曾祖身世之谜即:欧阳修父亲祖父偃嫡系曾祖状元黄仁颖嫡子、欧阳郴嗣子之谜。需说明的是,江西吉州推官欧阳郴,原籍福建晋江潘湖欧厝,后因官于吉州推官,遂居焉;为唐进士国子监四门肋教欧阳詹之曾孙、唐开成二年进士幕府参军欧阳秬之孙、唐末会昌六年进士官韦中令学士欧阳澥之季子;配工部尚书李稠长女因多年生女不得子,后唐状元黄仁颖,字福佑,一字仁达,号潘湖翁,配欧阳澥长女欧阳郴之妹,其子欧阳偃本姓黄,泉州乡贡进士。历官文理院工书,南京通判,因年幼年家贫无力攻书,遂外甥承母舅欧阳郴家,实赘于舅父欧阳郴家,随母姓。至于二弟恩贡靖江军团练欧阳俊,与恩贡屯中郎中欧阳仪则为唐工部尚书李稠之女——潘湖欧厝吉州推官欧阳郴妻所生。

生平概述

欧阳修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识字。欧阳修自幼酷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佑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属安徽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卒于家,谥文忠。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该园环境优美,北依岗阜,丘陵起伏,南临沟壑,溪流淙淙。陵园肃穆,碑石林立,古柏参天,一片郁郁葱葱,雨后初晴,阳光普照,雾气升腾,如烟似雨,景色壮观,故有“欧坟烟雨”美称,为新郑古代八景之一。

[编辑本段]思想追求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宋初,在暂时承平的社会环境里,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坛,浮华纂组,并无社会意义,却曾风靡一时。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爱读韩愈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文,刊行天下。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学者当师经”,师经才能用“道”来充实自己。但他又假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 (《与张秀才第二书》)。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的主张得到了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热烈赞同。后来,知贡举(主管考试进士)时,又鼓励考生写作质朴晓畅的古文,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之作,概在摒黜之列。与此同时,他又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新进作家。这样,他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编辑本段]应用文体

欧阳修是杰出的应用文章家。他一生著述颇丰,《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本文所引欧文皆出此集)有文章2651篇,应用文2619篇,可见他的文章写作主要是应用文写作;还撰有《新五代史》74卷,《新唐书》75卷。他不仅应用文写作颇有建树,而且对应用文理论贡献也很大。

创立应用文概念。目前论者都认为应用文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张侃的《跋陈后山再任校官谢启》:“骈四俪六,特应用文耳。”(拙轩集·卷五)张只涉及应用文取“四六”的语言形式,严格说来还不能说明确了应用文概念。北宋的欧阳修在《辞副枢密与两府书》中云,嘉佑五年十一月奉制命授枢密副使,“学为应用之文”。这里的应用文是指公文文体。他在同一年的《免进五代史状》中自述为得功各事无用之时文,得功名后,“不忍忘其素习,时有妄作,皆应用文字”。“文字”即文章。这里的应用文指实用文章。可见,欧阳修是从文体形式、实用性质两方面来明确应用文概念的,他已把应用文当作独立的文章体裁。

构筑了应用文理论的大体框架。如上所述,他认为应用文的性质是实用的。他赞扬苏洵的应用文章“实有用之言”(《荐布衣苏洵状》),黄校书策论“中於时病而不为空言”(《与黄校书论文章书》)。欧阳修关于应用文的实用性质是很明确的。他认为应用文的特点有三。一是真实。欧阳修认为写史要“立传纪实”(《进新修唐书表》)。所谓“纪实”,就是应像《春秋》一样褒贬善恶,“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魏梁解》),“求情而责实,别是非,明善恶”(《春秋论中》),“书事能不没其实”(《唐于鲁神道碑》)。他还认为诏令“必须合於物议,下悦民情”(《论慎出诏令札子》),用当今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要与实际相符。欧阳修主张应用文真实,一是为了应用,二是为了传於后世。二是简洁质朴。“典诰誓命之文,纯深简质”(《正史类》),赞扬孔宙碑文简质(《后汉泰山都尉孔君碑》),朝廷诏书应“复古朴之美,不必雕刻之华”(《论李淑奸邪札子》),铭应“言简而著”(《内殿崇班薛君基表》),“师鲁之《志》,用意特深而语简”(《论<尹师鲁墓志>》),“文书甚简”(《乞洪州第七状》),简洁质朴是欧阳修文章批评的标准之一。三是得体。他赞扬刘敞追封皇子公主九人的公文典雅,“各得其体”(《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体”指内容而言,欧阳修谓之“大体”。“公於制诰,尤得其体”(《谢公绛墓志铭》),他赞扬谢希深的制诰尤得西汉制诰之体,“体”指文体。“考其典诰誓命之文,纯深简质,丁宁委曲,为体不同”(《崇文总目叙释·正史类》),“体”指语体。欧阳修主张应用文应合大体、文体、语体,其理论已相当精深。

欧阳修对公文的贡献很大。他写有公文一千一百零二篇,公文理论也很系统。公文内容“必须合於物议,下悦民情”;形式“取便於宣读”,采用“四六”的语言形式(《内制集序》),开苏轼改革骈文之先河。他自责其公文有“无以发明”,“意思零落”,“非工之作”,“拘牵常格”的毛病,主张内容要完整出新,有条有理;形式既要规范,又要创新。他按公文的行文方向,把公文分为三类:“凡公之事,上而下者,则曰符曰檄,问讯列对;下而上者,则曰状;位等相以往来,曰移曰牒。”(《与陈员外书》)他认为符、檄是下行文,状为上行文,移、牒为平行文;并明确公文不能“施於非公之事”。欧阳修虽未明确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的概念,但为刘熙载按行文方向分类打下了基础。(摘自《应用写作》月刊1997年第2期《欧阳修应用文论》)

[编辑本段]文学成就

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上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其中,《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风习和士大夫的趣事轶闻,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都很有价值。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 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其它一部分诗作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如《重

红楼梦中与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有关的故事情节

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 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 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