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兰出嫁时盛纮只有六品,伯爵府袁家为何选一个小通判家的女儿做儿媳妇?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4收藏

华兰出嫁时盛纮只有六品,伯爵府袁家为何选一个小通判家的女儿做儿媳妇?,第1张

华兰出嫁时盛纮只有六品,伯爵府袁家为何选一个小通判家的女儿做儿媳妇?

最初看《知否》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华兰作为六品通判的女儿能够高嫁给侯爵之子,随着剧情的发展,慢慢地发现了如下的原因:

1、商贾世家,家人地位却很高

华兰的父亲虽然只是官居六品,但是盛家是商贾世家。华兰的外祖父是配享太庙的王老太师,外祖母是诰命夫人,目亲又是嫡女。祖父盛老太爷是中国探花郎的人,祖母是勇毅侯府的独女,年轻时候经常住皇宫。所以找一个侯爵之子,是可以的。

2、华兰本身就很优秀

华兰是盛家嫡长女,曾被祖母带养几年,处事方面略有祖母风范。明兰小时候对华兰的认知是这样的:“她是真正的天之骄女,容貌,家世,魄力无一不有。”这从她几次和母亲的对话中能看出,华兰聪明,识大体。

3、袁家衰落,袁文绍只是次子

袁家在所有的伯爵府中只能排到末位,如果在京城找不到好人家的话,就只能选择子爵的姑娘做自己家的媳妇。而袁家的当家婆母,脾气是出名的差,在京城找媳妇非常不易。袁文绍是次子,次子在当时是没有办法继承爵位的,所以地位并不太高。找一个普通人家的女儿,反而更加匹配。

4、盛纮处事谨慎,维护自家声誉

盛纮处事很谨慎,而且处处维护顾忌盛家名声,这样盛家衰落的可能性就比较低。作为她的嫡长女,应该会继承父亲的这一点。

5、盛家儿女较多,未来可期

华兰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尤其长柏,人品和学识都不错,虽然当时还未进行科考,但是也应该前程似锦。另外盛家祖辈地位比较高,几个女儿未来应该嫁的不错。所以袁家对盛家有所期待。

所以综上所述,袁家娶华兰是很明智的选择。最终看来,也确实如此,而且袁文绍疼爱华兰,婚姻也是十分的幸福。

盛紘和盛维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童年都过得比较凄苦。

都说童年的经历会伴随人的一生。他们兄弟两个,以及盛紘的孩子很多年甚至一生,都活在父亲宠妾灭妻的阴影之下。

盛维

大房老太爷年轻时宠爱一个做歌姬的妾,导致大房老太太和盛维过得并不好,多亏了明兰祖母时常照顾,接济他们。

让大房老太太不能原谅的,是这个妾室害死了自己的女儿,在盛家老太爷死后卷钱跑了。

大房老太爷死后,大房老太太带着盛维回了宥阳老家,重新开始生活,并立下家规:盛家男人,年过四十无子才能纳妾。

盛维发家后找到了这个妾室,把她卖到了最下贱的煤井窑子里,死后还把她挫骨扬灰。

童年凄苦,妹妹早亡,家庭败落,这一切的原因都是父亲宠妾灭妻。所有事件的亲历者盛维,严格遵守了家规,一辈子只有妻子李氏。四个孩子都是亲兄妹,未曾受过盛维当年的苦。

盛家大房的长子长孙长松 ,成亲几年一直没有孩子,家族里也从来没有人会说什么。甚至长梧成亲的第二天给父母敬茶 ,婆婆李氏怕长松媳妇难过,连开枝散叶这样的话都没说。

如无意外,长松和长梧也都会遵守四十无子才纳妾这个家规。

盛紘

有人用一辈子治愈童年,说的就是盛紘吧。只看盛紘对待林小娘三个的态度,就知道他是多么努力地在治愈自己幼年时的伤痛。

盛紘跟林小娘说,自己七岁前,身上没有一寸皮是好的,自己和母亲,都是在夹缝里生存。如果不是老太太偷偷照看,也许他都长不大。

为了让他们娘仨在府里的日子好过一点,田产,店铺,体己银子,林小娘要什么给什么。

因着林小娘拿捏住了盛紘的这个软肋,林小娘享受了十几年的富贵。因着他的纵容,林小娘一个妾氏,过得比正房大娘子都好。

长枫和墨兰虽然是庶子庶女,但是跟嫡子嫡女享受一样的待遇,甚至比嫡子嫡女更娇纵。

盛紘爱他们母子三人,但是透过他们,盛紘怜惜的却是童年的自己。

华兰

盛紘说他最疼华兰,原本是没错的,但是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在墨兰没出生前,他最爱华兰。

华兰是盛紘和大娘子的第一个孩子,她的童年是最幸福的。那个时候父母感情还好,婆媳关系也融洽。盛紘也曾经因为舍不得牙牙学语的华兰,把她抱到衙门去。

后来盛紘满心满眼的都是林小娘和她的孩子,大约再也没抱过华兰。原本可以娇滴滴长大的华兰,面对不再疼爱自己的父亲,焦躁的母亲,她瞬间长大。

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里,华兰听母亲诉苦。她想到的是如何安慰自己的母亲,照顾好自己的弟弟妹妹,渐渐成了母亲的解语花。

谁还她一个童年?

长柏

长柏是家里的嫡子,性格内敛沉稳,平时最恨不守规矩的妖娆做派。

长柏去暮苍斋给明兰送字帖,银杏对他很是亲近,气得他再也不肯去暮苍斋。

长柏当年挑丫鬟,一不挑才二不挑貌,只捡了几个老实巴交的。长柏给丫鬟取名,也都很难听,羊毫,狼毫,紫毫,猪毫,汗牛,最漂亮的女孩叫鼠须。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盛老太太和盛纮是嫡母和庶子的关系。

盛老太太原本有个孩子,但是被小妾谋害身亡,盛老太爷死后,她便将庶子盛纮过继到自己名下抚养。这么多年来,盛老太太为盛家尽职尽责,对待盛纮也是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不过,盛纮对老太太并不是很满意,就算盛老太太中毒他也没有真正关心过。

原著小说里,康姨妈为了能够得到盛家的财产,而王氏对老太太心中有很多怨恨,所以两人便联合起来谋害盛老太太,差点让老太太命丧黄泉。康姨妈性格心狠手辣,王大娘子性格愚昧没有智商,两人有着各自的利益,害死老太太两人都有份。不过盛老太太最终并没有因为中毒而身亡,只是因为受到中毒的影响,以后手脚会不麻利。

盛纮知道老太太中毒后,不但没有查明真相,还处处阻拦明兰为祖母调查中毒的原因。虽说盛纮不是老太太所生,但老太太毕竟将他养大,不仅帮助盛纮继承盛家,还为他寻了一门好亲事,结婚后还帮他照看儿女,如果没有盛老太太,他一个庶子出身会有这番成就?只能说盛纮太让人寒心,简直是大逆不道。

盛老太太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凭借她的实力,完全可以改嫁,但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整个盛家撑起,打理盛府上上下下的事物。盛老太太为了盛紘付出了无数心血,可盛紘却不知恩图报,表面上对老太太恭恭敬敬,但实际上他从未将老太太放在眼里。平日里对老太太的态度冷淡也就算了,但在生死攸关上,居然首先想到的是息事宁人,不免让人心寒。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原著里盛纮提到过好多次:只有没出息的男人才整日价惦记女人的嫁妆。即便是他的嫡母——盛老太太的嫁妆,盛纮都公开表过态:老太太的嫁妆,她爱给谁给谁。他还说过:因为盛老太太没有亲子,如果她百年之后,勇毅侯府来讨要剩余的妆奁嫁产,他都不好意思不给人家。盛纮在电视剧中有诸多不是,可是关于盛家女人的嫁妆,他还是有自己不能逾越的底线。

嫁妆对于古代官宦人家的**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有些特别考究的家庭一般从孩子刚一出生,长辈们就开始给女儿积攒嫁妆了。嫁妆包含的内容十分繁多,有些高门大户陪嫁从丫环下人,田产首饰到家具摆设、衣服鞋袜、甚至于细致到连木盆痰盂,乃至于寿衣都准备得妥妥当当。原著里盛老太太的勇毅侯家和海老太师的海家都有一整套从头到脚极其严整规制的嫁妆。有些富户实在没有什么准备,就会直接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银子来陪嫁,当然盛家娶回来的都是高门贵女,讲究高贵、雅致,所以陪嫁都不是凡品,当然银两什么的也都不少。

盛家从盛纮的父亲开始,娶回来的媳妇门第都比自己家要高,几乎都是高娶,所以嫁妆都比较丰厚。今天小编结合原著给大家说说,这些盛家的媳妇儿们最后嫁妆归属问题。

1拿出嫁妆为庶子官场打点

盛老太太为了成全和盛纮父亲的夫妻之情,坚持初心不同意改嫁,并因此得罪了娘家,盛老太太作为勇毅侯的独女,嫁妆丰厚,有很多还是价值连城的宝贝。盛老太太青年守寡之后,为了盛家的门楣,拿嫁妆为庶子铺路打点。原著里还说过盛纮、盛维堂兄弟两个年少时曾经到令国公家的私塾读书,还拜了后来的杨阁老为师,这些人脉都是盛老太太苦心经营打点的。盛老太太的陪嫁田庄,其中有一座小雨庄,毗邻京郊、地段极好,盛老太太为着盛纮仕途需要用钱,曾典卖掉一大半。

2.挑选价值连城的宝贝送给孙子孙女

原著里盛老太太给盛家的孙子、孙女们婚礼、陪嫁都贴补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除此之外,又给养在身边的两个孙女盛华兰和盛明兰额外贴补了价值连城的宝物。盛华兰得到的是一副赤金红宝石头面,上面的18颗红宝石每颗有拇指那么大,宝石来自国外,然后又用赤足金镶嵌打造而成。这幅头面的华贵程度,连出身富贵之家的王氏也惊住了,足以看出价值不菲。

送给盛明兰的九层共四十九个明格和十八个暗格的乌木梨花雕漆大箱笼,全部都用上等的乌木海棠花式透雕及金玄色螺钿镶嵌,再配上大小不等的九把对卧双鱼大锁和十八把玲珑半鱼小锁。整套东西木质光洁明亮,精致古朴。除此之外,盛老太太给明兰陪嫁了一座上好的田庄和山林,很多银两,以及好几大箱老太太存的名贵布料。原著里一看到这个珍品,王氏给了明兰好几天的白眼,墨兰当场红了眼珠,恨不得活吃了明兰,林姨娘则跟盛纮哭诉了一场。主要是这件宝贝既实用,还价值不可估量。

原著里除了这两个宝贝孙女以外盛老太太还给盛家最不受宠的孙子盛长栋添了一副聘礼:是一对翡翠镯子据说成色特别好,通体剔透,不像是产自中原,是难见的珍品。除了孙女们之外,盛老太太的嫁妆最后应该适当地分给了盛家的几个孙子,但这其中得到最多的就是盛家的长子长孙——盛长柏,盛明兰得到的只是一小部分,毕竟盛长柏的身份和地位在那里。长柏又奉养了盛老太太的整个晚年,盛老太太把当初从金陵老宅里起出来的古董鼎瓷留给盛长柏,让他传于盛家子孙,还有一些田地、店铺最后也归到了长柏名下。

盛老太太并不糊涂,盛明兰再孝顺也比不过盛家嫡出的孙儿,尤其是盛老太太中毒之后,盛长柏为了帮盛老太太讨回公道,甘愿放弃二十年仕途,盛长柏得之无愧!所以盛老太太的嫁妆最后得益的终究是盛家儿孙,盛纮和盛长柏得到的最多!

二、王大娘子的嫁妆

王大娘子的嫁妆主要花在这几个地方:一是盛华兰的陪嫁,二是盛如兰和盛明兰的陪嫁,盛纮要求王氏给如兰和明兰的嫁妆必须一样,三是留给了自己的儿子盛长柏,盛长柏是王氏嫁妆的最大受益者。原著里盛纮比较讲究,从来不惦记王大娘子的嫁妆,所以王氏相对于自己的姐姐康姨妈要幸福得多。康姨妈的嫁妆好多都填进了庶子庶女的婚嫁里面,仅这些就折了一半之多,康姨父不上进,康姨妈的好多嫁妆也被康姨父挪用了。原著里康姨妈被送进慎刑司以后,剩下的不多的嫁妆也被王老太太要回去了。

三、盛长柏媳妇海氏的嫁妆

海氏出身名门贵族,出嫁的时候有十里红妆铺路,嫁妆丰厚,家具、摆设、衣料、田庄、店铺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最终都进了长柏的小家,虽然长柏也和父亲一样不会惦记自己妻子的嫁妆,但是他毕竟也算直接受益人,海氏的嫁妆走向应该也是贴补了长柏的儿孙。除此之外盛长枫、盛长栋的媳妇们都带来了丰厚的嫁妆,作为盛家的庶子,最后都娶了高门富户家的嫡女,盛家除却自身的家底之外。

又融入了这些大娘子们丰厚的嫁妆,盛家的儿子们又非常争气,所以盛家的富足和体面是可以预见的。但是以盛长枫和盛长栋的家庭地位,远远是比不了自己的兄长盛长柏的,盛长柏是盛家女人们丰厚嫁妆的最终受益人,当然以盛长柏以后的前程和出息,这些嫁妆都是锦上添花的一笔!

首先,在原著上写的是因为老太太自己像皇上求圣旨的,有两种可能。

一、因为爱情。

因为老太太是郡主,在古代本身就是恋爱不自由大都由父母做主,媒妁之言,没有自己的选择,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年轻有前途的探花郎,而且还是比较受皇帝陛下重视的,她本身的身份配探花郎更是绰绰有余。

也可能从小见惯了京城中豪门府邸中的纨绔子弟,好不容易碰见一个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即年轻又有前途还无背景的探花郎,春心萌动了,觉得他远远比京城中其他各大世家子弟,高门侯府中的一些膏梁子弟要好的多。

还有一种可能是本身就喜欢他在家觉得嫁给他后本身就是低嫁所以就会嫁得更有底气,腰杆子更直,没有一些侯门中龌龊事,在家中的会比较有话语权,比较好拿捏,因为没什么背景啊,出什么事了家里能说上话。觉得自己会过得很幸福,所以求了圣旨赐婚选择了下嫁。

二、因为利益

因为家族比较落败,加上探花郎比较简在帝心,她自身又比较好强,可能是当时私下筛选了京中所有正直青年有才有权有名的,觉得这个是最适合她的,会给她们的家族带来更多的利益与权利所以选择了他,觉得他可能是朝中一颗新星,因为当时家中只剩下她一个独女,家族已经要渐渐落败了,可能怕嫁给那些本身一些老牌的高门大户后,会被他们轻视或者吞并了,本身就要没落了不如选择一个年轻有为的,受皇帝喜欢的人。没准还能重现往日的辉煌呢,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最后,因为盛家的背后是整个家族,在古代很讲究家族观念,所谓贵族贵族,并不是一家人,按照原著的剧情,盛家发迹是从盛纮祖父辈开始算的,所以盛纮只是盛氏家族中的其中一脉,其他族人稍微提了一下是做生意,而且是财源滚滚的大生意;盛肱虽是京官,却只是五品,工资不高,家中却奴仆无数,所以可以推断祖上留下来的家产颇多。

知否:盛纮不像电视剧那样偏心,原著里他和盛明兰还算父女情深吗?

1 明兰挨完孔嬷嬷的打,盛纮把她抱回寿安堂

孔嬷嬷是盛老太太请过来,教盛家的女儿礼仪规矩的,因为盛家的姐妹们发生争执,最后都挨了孔嬷嬷的打。盛家有心疼孩子的家风,看着孩子们挨打,王大娘子心疼地掉眼泪,盛纮也转过脸不忍去看,盛纮平常对儿子们很严厉,可是对于女儿们,都是和颜悦色,以宠爱为主,实在生气了也多是训斥。

孩子们挨完打,林噙霜扑到墨兰身上心疼地哭起来,王大娘子也顾不得脸面,搂住华兰和如兰心疼的如心肝肉一般。盛纮这才注意到明兰独自一个人惶惑无依、十分可怜,他心疼地抱着明兰去寿安堂。电视剧里盛纮刚关心了明兰两句话就被叫走了,明兰很失望。

原著里盛纮一直抱着明兰,十分疼惜,看着明兰想起幼年的自己和惨死的卫小娘很是心疼。抚摸着女儿被打肿的小手,问疼不疼,还疼惜的把小女儿在怀里抱紧了,哄着说:下回姐姐们再吵架,你就偷偷来告诉爹爹,爹爹要是不在家,你就远远躲开,或去找老太太,咱们明兰是好孩子,不理她们,好不好?

明兰窝在父亲暖暖的怀里,非常感动,盛纮把明兰送到盛老太太屋里,又赶紧吩咐取药过来。盛老太太看着他亲厚的抱着明兰回来,心里也觉得很欣慰。看到小女儿挨了板子、受了委屈,还没有人疼惜,尤其是别人都有母亲呵护,明兰孤苦无依,盛纮更是于心不忍,他还没有糊涂到放着亲生的女儿置之不理,偏心到直接关注到那几个有妈疼的孩子。

2 日常相处融洽

明兰小小年纪就经常给盛纮做鞋,或者做一些针线活。盛纮对女儿的孝顺十分满意,觉得明兰乖巧顺从。盛纮每次到寿安堂请安,都觉得这里气氛融洽,十分舒适惬意,和盛老太太聊天既能开阔眼界,还能舒缓身心,解决生活和官场上的疑难杂症。

小女儿善良活泼,聪慧可爱,盛纮就会拿着明兰明兰刺绣失败的作品,调侃宠溺一番。再加上其他孩子在旁边凑趣谈笑,盛纮觉得家庭和睦、国泰民安,非常知足。

3 帮助明兰修葺房屋

盛墨兰和如兰都长大了,搬出去分院别住。盛明兰也要面临这个问题,不好再赖在老太太屋里,王大娘子想让明兰搬到如兰和墨兰的葳蕤轩一起生活,盛老太太不放心,就让王氏把寿安堂旁边的那排屋子收拾出来给明兰住。王氏一连收拾了三次,盛老太太都不满意,说是太过简陋不适合居住。

盛纮知道了以后,立刻请了泥瓦、木匠将那小院里外整修了一遍,又重新粉刷油漆修葺,一直弄到过了年盛老太太点头同意了,才放手了。作为父亲,盛纮不愿意委屈女儿,也为了让嫡母满意,亲自过问、督促,不厌其烦地做到了让嫡母满意。也让盛家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明兰在盛家的地位,让下人们不敢怠慢轻视。

4 让明兰记在嫡母的名下

后来盛纮越来越喜欢明兰,觉得她乖巧讨喜,经常在王大娘子跟前夸奖明兰,说她温雅柔善,心地淳厚,还屡次要求王氏日常生活用品决不能委屈了明兰。

后来盛老太太应邀回老家宥阳,参加盛长梧的婚礼。盛纮让明兰跟着祖母一起回去,明兰坐马车晕车,对父亲撒娇说:要不走着去。盛纮故意逗明兰说:就你那小短腿,跑断了也只能赶上满月酒!明兰只好说:要不我不去了。

盛纮看着女儿白净漂亮的小脸,心里喜欢,道:“去!趁这个机会你也见见家里的亲戚,再去祖庙上炷香,你哥哥姐姐有什么贺礼要送去的,你就给捎上带去。你在外头要规矩守礼,等回了京城刚好过年,爹爹带你上街去看年灯。

盛纮要求明兰回老家祖庙烧香,目的就是为了在盛家家谱上,把明兰记在王大娘子名下,过了明路,明兰就是名义上盛家嫡出的女儿了。这也是盛纮的苦心,盛纮不愿意让盛家的女儿做妾,首先就要抬高女儿们的身份,不只明兰,盛纮也为墨兰考虑过,只是墨兰的最终没有办成。

盛紘是《知否》中女主角盛明兰的亲生父亲,盛紘这个角色充满了很多争议,那么盛紘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盛纮对儿女们没有做到一视同仁,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

对于自己的六个孩子,盛紘对于早年丧母的小六一直都是当作看不见,小六母亲还在时,就期盼着能够得到父亲的看望,但是父亲并不关心她们母女,这也间接导致了卫小娘的死。

对于自己的孩子,他最宠爱的是老四盛墨兰,墨兰是他最爱的小妾的女儿,墨兰养在母亲膝下,所以跟着母亲学了很多笼络主君的手段,其中不乏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但是他对墨兰也是尽力地偏爱,对于听话懂事的孩子总是不多管一句,盛明兰最后和父亲撕破脸也是因为不想继续这虚假的亲情,盛紘也明白自己这么多年对小六的亏欠。

盛紘是个是非不分的人,

作为丈夫,盛紘对于大娘子的态度让人窝火,面对自己高娶的王若弗,他不但不尊敬,还将本是妾的林噙霜宠的无法无天,不仅让妾过得比妻都体面,还将掌家之权交到小妾林噙霜的手中,让自己的大娘子沦为整个扬州城的笑话。

作为一个丈夫,他没有给妻体面,反而本末倒置,让妾爬到妻子头上。也是因为他对林噙霜过于放纵,才导致卫小娘一胎两命,母子双亡,他是个无情的男人,对于卫小娘的死,他的评价是“没有福分”,让观众们见识到冷血无情的男人形象。

作为当家人,他不分黑白,让小妾一手遮天,为了女儿能高嫁不惜牺牲全家人的前途,全家人都在为了林噙霜犯的错误买单,最后盛老太太为了全家活出老脸像梁家提亲。这一切都是因为盛紘的愚昧,他错将感情放在自私自利的小妾身上,差点惹上大祸。

知否:盛纮两次关键性升迁,打出的第一副牌都是尊老敬老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面从盛家的角度出发,详细描述了盛明兰的老爹盛纮从地方官升到京官的一系列过程,除了以明兰的口吻讲述宅斗的故事,还塑造了一个多方位、长袖善舞、圆滑机变的盛纮形象。从一个遭受家庭变故、命运多舛的庶子到仕途顺遂、步步高升的朝廷官员,盛纮每一次的升迁都步步为营,而其中两次关键性的升迁,更是抓住了封建社会最为看重的——孝道。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官员最为看重的三个步骤,盛纮在“齐家”方面,至少在外人看来做得就很好,表面功夫做得极为妥帖。

原著里盛纮从泉州同知升任正六品的登州知州,从下品官员终于熬到了中品官员,就像盛老太太说的:你在外头熬了这些年,从六品升上去最是艰难,过了这一关,你也算得是中品官员了。

盛纮外放多年,终于在官职上有了关键性的突破,原著里盛纮在官职上一般都是手握实权的官吏,作为登州知州,可以说是登州本地的“第一家庭”。盛纮新官上任,放出来的第一把火,并不是急于在政绩上有所突破,也没有拿当地的土豪劣绅开刀,而是有意打造登州第一家庭的良好形象,给全州老百姓做一个父慈子孝全家和乐的好榜样,为建设封建社会良好风貌的新登州做出贡献。

盛纮上任完成交接之后,首先做的就是率领阖府家眷给自己的嫡母盛老太太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请安。先让孩子们和祖母沟通感情,然后盛纮和王大娘子一唱一和表示尊重嫡母,检讨以往行为不周到的地方,重新树立了盛老太太的权威,一方面讨好了嫡母,一方面给登州老百姓树立了家慈子孝的和乐局面。

这正是盛纮的聪明之处,如果新官上任,不管不顾,先拿外人开刀,还没有充分了解本地风土人情的情况之下,贸然行动、追求政绩,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被动,与其惩罚别人,不如先做好“修身、齐家”,既能为自己带来良好的口碑,又不得罪外人,这也是盛纮后来官场上步步为赢的关键。自己身正,在管理治下官员和百姓,便理直气壮了许多。

第二次关键性的升迁是盛纮从登州调往京城,担任从五品的工部侍郎,虽然官职只是上升了一个品级,但是同样是这一品级,地方官总要比京官低上半级。盛纮作为登州知州,连任两期,政绩都是“优”,本来可以调往京城更加热门的部门,但是因为京城风起云涌,皇帝老矣、储位不明,盛纮明哲保身,选了最不显山露水的工部保存实力,伺机厚积薄发。

做了京官之后,盛纮更加注重“修身、齐家”,因为京城在天子脚下,并且御史言官耳聪目明、唾液系统发达,所以他十分警觉,把府中最好的一排屋子给了盛老太太住,还叫寿安堂。

盛纮在还不明了京城局势的时候,作为新调上来地方官员,既然不敢冒头争功,不如约束好家人,从孝道入手,给自己树立一个“忠臣孝子”的名头,让外人在品行方面拿不住他的把柄。

从盛纮这两次关键性的升迁来看,可以看出盛纮是一个做事圆滑、长袖善舞、轻易不与人结怨的人。原著里非常有意思的是,后来盛纮升任正四品的都察院御史,作为专职告状的文官,盛纮非常抑郁,就像盛老太太身边的房妈妈说的“我们老爷原就是最和气不过的人,做了十几年官,何曾与人结过怨,谁人不夸老爷和气厚道,偏要他专职告人状,真是为难老爷了。”

原著里盛明兰也说“御史这份工作真的不适合盛老爹,他天生就是和稀泥的和事佬,要他瞪着眼睛寻人错处,背地里阴阴人还行,告明状得罪人,实在精神压力太大。”后来左迁调离了都察院,盛纮才松了一口气。

盛纮前期两次关键性的升迁,都没从政绩入手,而是先从“修身、齐家”做起,给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既不得罪人,还给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这也是盛纮为官别出心裁、成功之道。

华兰出嫁时盛纮只有六品,伯爵府袁家为何选一个小通判家的女儿做儿媳妇?

华兰出嫁时盛纮只有六品,伯爵府袁家为何选一个小通判家的女儿做儿媳妇?最初看《知否》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华兰作为六品通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