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姓的族谱
由来: 是出于虢氏声转的姓。古代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的地方为姓氏,郭,就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住在这里的人以这个为姓,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郭姓,在夏禹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所以说中国最早的郭姓出自今天的河南。郭姓还有一支来源,即虢国遗民。虢国是周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于公元前687年被秦所灭。由于古代“虢”,“郭”字音不相同,却是通用的,所以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居住在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省以外还迁到了山东,河北。汉朝时,郭氏有一部分人迁到江南。汉代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今天的山西)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住在今天的内蒙,甘肃,四川,安徽的,唐朝初与唐朝末,河南郭氏有两次向福建迁移。宋朝的高宗赵构南逃时,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住在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姓郭的人。西汉有河内轵县(今天的河南济源)以“任侠”闻名的郭解;三国时有颍川阳翟人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西晋有哲学家郭象;东晋有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隋末有山东农民起义首领郭方预;唐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华州郑县(今天陕西华县)的郭子仪;五代时,有在951年后汉时称帝的郭威,建都汴(今天的河南开封),国号周,历史上称为后周;北宋有画家,文学家郭忠恕,山水画大师郭熙;元代有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郭守敬,明代有画家郭诩;近现代最著名的郭姓人物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郭姓是当今中国第18大姓,拥有人口占汉族人口的1%以上。
第三节 郭氏族谱总叙
(宋淳熙元年 1174年)
传(解说经文的文字)云:“盛德必百代。”祀有后也。《书》(《尚书》云:“以亲九族”,圣人云:亲亲(亲爱亲族),则诸父(同宗族叔伯),兄弟不怨,休戚相关,是谱之不容缓叙明矣。吾族肇自黄帝,万派(流水)浮天,而蔚启人文,开自姬周。垂峰发地,而凝成祀堙(原字左为“礻”旁),荷山川之灵,传于虢叔,丕(光大之意)箕裘(克承父业)之绪。逮乎(到了)子仪,家声永振,奕叶(累世)生贤)。衍螽斯之庆,仰鹰扬之休,(子孙象螽斯一样繁衍众多的喜庆,人们都敬仰郭氏家族象雄鹰飞扬一样的美好),班班云仍(此字原佐边为“礻”旁),莫与京者,其惟我郭氏乎!(福泽绵延,没有能同它相比的,恐
怕只有我们郭家吧!“仍”,福。“京”,大。)虽虢叔分土,见并于晋,然明德之后,必有达人。(虽然西周文王姬昌之弟虢叔曾分封领地,虢国在春秋时被归并于普国,然而他的有光明德行的后代中,必定有显达之人。)故燕有郭隗,汉有光禄大夫郭广意,冯翊(京都
左部地区)太守郭孟儒;隋有金州司仓郭履球,唐有凉州司法郭昶,美原县主薄赠兵部尚书郭通,寿州刺史郭敬之。始生子仪,生而儇伟,技艺绝伦。和平忠厚,宽以待人。已酉登武举科,历升大宪,累扬休绩。后拥强兵上将,诏书征之,无不即日就道。谗谤不行,恩遇日
隆。任中书令(即宰相。重大政令由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出将入相(出朝为将帅,入朝为宰相),功盖天下,位极人臣。故史书断曰:千三百六十余年,(郭子仪)一人而已。赞曰:“完名高节(完美英名,高风亮节)。”胡致堂(史学名著《资治通
鉴》著名注家胡三省的号名)曰:汉唐将相所难能者,子仪能之。勋业卓冠一时,精忠光照千古。八子繁衍,遍于天下。江右庐陵吉水(吉安)之墟,建有九庙十宗焉。举凡郭氏,孰(谁)非(不是)其苗裔(后代)耶?吾故奉子仪公为鼻祖(始祖)焉。夫子奉子仪公为鼻
祖者,犹孔氏删书,断自唐虞(从尧舜开始断代)之义云耳。当八子挺生,有入而为王朝卿
士者,有出而就侯旬藩封者(不久就封为藩王的)。东西南北,代不乏人。派别支分,聚处
(聚居)为难。苟不联以牒谱,曷以彰本九族之义(何以显示同一根本的郭氏九族的意义呢
)?爰是(因此)谋诸族众(谋议之于同族众人),罔(无)不乐从。愧无作谱之才,敢云
(说)坐视。既为名臣之后,讵(怎)得(能)旁观?倘宗支(宗族支派)不斩(断),宁
(愿)受一字之殊。世泽(祖先恩泽,权位财产等)长灵(长久有灵验),敬敦(诚)九族
之众,因集《世系图》、《名臣表》、内外传,而纂之。庶(几乎)开卷了然,某为某公之
后,某为某公之裔。彰明较著,灿若列星。是则小子(修谱人的谦称)之愿也,是则小子之
志也。至图支条列本末分房及各公(对成年男子的敬称)所传,俱附于后,兹(现在)不赘
叙。
大宋淳熙元年(1174年)春正月既望日(16日)后裔孙禧元敬撰(本文写于900多年前,系
原木刻版,较为珍贵。原文未断句,今断句并作注刊出)。
第四节 郭氏旧谱序(宋欧阳修撰 1071年)
余赏参参诸家之谱牒,考氏族之源流,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其得姓则一,而后别
为氏者则殊。有以先王之谥而为氏者,有以所居为官司而为氏者,流衍派别,鲜有能辨其氏
族之源者也。溯其流则可以知其源,寻其枝则可以知其根,余因历览传记,而知其概矣。按
郭之先,本出周室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室,藏于盟府,封于虢,时称为虢公。周
惠王时,杀子颓有功,遂得虎牢以东之地,今城皋也并酒泉焉。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
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虢,郭氏之源也,故京师有东郭市,西城池
,皆以此也。后有郭隗者,客于燕,卒复燕,昭王得士,实自隗始。汉兴郭氏浸盛,有曰蒙
,曰亭、曰忠,皆高祖功臣,均封列侯。忠生迁,迁生长,长生萌,世居颍川,故今有五望
焉。汉室既东,郭氏鼎盛,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是也。其声著者曰泰,字林宗,
屡举有道不就,雅尚沮高,为世所慕。又有仕于晋者曰璞,洽闻博物,尤深阴阳卜筮之学,
不从王氏之变,遂殒其身。迨至季唐,郭氏尤盛。有曰知运者,多军功,封太原郡王。最显
者曰子仪,世居华州,以武举屡有大功,进封汾阳郡王。生八子:曜、旰、希(左有“日”
旁)、出(左有“日”旁)、晤、暧、曙、映,皆为显宦,孙多人,锐、锋、钢、钊、奇、
从、,万为超擢。唐未兵乱,五季扰攘,以故子孙分适他国,所至皆以汾阳为封郡望,此汾
阳郭氏之攸始也,岂非以先王之谥为氏者与?抑岂非以所居之官为氏者与?……
大宋熙宁四年辛亥仲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拜撰。
第五节 湘阴郭氏家谱叙(曾国藩撰 1857年)
郭君伯琛,编次家谱,以谱例示予,自其姓氏源流与族望之所由分,枝派之所由衍,考
之史策,征之杂纪,验之时代,多所发明,盖谱牒之学废缺久矣。欧阳氏有言:姓氏之出,
其来也远,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谱。郭氏者,盛叙华阴间,见诸家谱,援引比次以相侈
尚,察所著录,容有舛焉。郭氏出自姬姓,伟矣。虢、郭古义盖通,《春秋》称郭公,《国
语》称郭靖君,当时已叙为郭族姓之著,岂待侈陈哉。伯琛为是谱,祥其信,阙其疑,文成
而法具,事备而旨明,斯可谓雅达精揽者也。自予师东下,伯琛相从往来吴楚之交,四年倦
而归,将休息乎京师,又以其日月之暇,汇为是编,夫年代之谬悠,人事之迁变,古牒散亡
不复见者,可胜慨也。仁人孝子,怆乎兵革之方兴,搜辑其可见者,祖考以是凭依,子孙以
是相属,固不敢且重乎。伯琛之为功郭氏,予尤有愧焉。用是推明其意以著其略,使凡为谱
者,于兹取法,庶几有知之者。……
咸丰七年春二月汀乡曾国藩叙
第六节 郭氏南谱简介
郭氏自同州(陕西大荔)司马公(郭)徽至詹事(詹事,管皇后,太子家事的官)公仲恭,
代居于西谱矣(世代居住在西谱记载之地)。詹事公子,中丞瞿,避黄巢乱,徙金陵(江苏
南京),金陵徙(江西吉安)太和龙泉乡十善镇隐仪岗,是为南迁。生枢密廷嵩,徙符竹,
生司空洪霸,洪霸生文进,文进生副使(郭)整。后以孙太常(卿,礼部主管官)、集贤(
殿名,文人学士居处)二公,显名于朝,更名冠朝副使,其冠朝始祖,今中丞公子孙绳,绳
处太和万泉县,所居成仁里。迄今,冠朝与符竹荐溪下绎层溪,五族世居。
第七节 郭氏西谱简介
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郑(陕西
华县)、虞(山西平陆)之间。平王东迁(周平王由西安迁洛阳),夺虢叔之地,与郑武
公、楚庄公起陆浑(本在瓜州即甘肃敦煌一带,汉时始在河南嵩县置陆浑县)之师伐周,责
王灭国,于是平王求郭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属太原郡,故城在山西定襄县境),号曰郭
公。虢谓之(称之为)郭,声之转也(是由于声调变化)。因以为姓。汉有郭序亭,曾孙光
禄大夫(郭)广意,寿州(后汉扬州,隋寿州,地在安徽寿县)有神道碑,广意生冯翊(郡
治在陕西大荔)太守孟儒。子孙自太原阳曲徙冯翊。后魏有同州(陕西大荔)司马郭徽、弟
进徽。司马公生大将军郭荣,郜国公郭弘道生郭广敬。郭履球为金州司仓参军,生隋凉州郭
昶,昶生美原(一作源),(源)生郭通,(郭)通生寿州刺史郭敬之,(郭)敬之生汾阳
王子仪,转徙华阴(陕西)。自序亭至子仪而居阳曲(山西定襄),由阳曲徙冯翊(陕西大
荔)、华阴,皆陕之西也。此“郭氏西谱”
第八节 汾阳族谱
族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一向被列为与正史、方志互为表里的三大历史文献,也是炎黄
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凭据。郭氏族人向有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传统。加之族大人多,枝柯
遍布,历代撰写的谱牒卷帙浩繁,数量众多,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统计,流传下来的郭
氏家谱多达100余种。山西社科院家谱研究中心,保存的郭氏家谱有30多种,散落在全国各
地和民间的郭氏家谱当在数百种以上。由于郭氏为历代名门大族,不少姓氏学著述中,都有
关于郭氏的专门记述,为郭氏族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是郭氏族人寻根问祖的血
缘凭借。汾阳族谱是郭氏族谱中最全面、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族谱。
一、明汾阳(广东潮汕南阳)郭氏族谱序(永乐十八年 1420年)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粤之有生之初,不知其几千载,亦不知其几千百人。后世子孙不修
其谱,何以知其本乎?夫族之有谱,犹国家之有史鉴也。列其宗支,修其世系,撮其源流,
纪其事实,上自始祖而至于曾玄,下逮中兴之祖而臻于云祁,如螽斯之蜇蜇,麟趾之振振,
皆兴尊祖敬宗之心以别亲疏隆杀之分。然郭氏之由胚胎周文王之弟西封于太原,迄乎唐郭子
仪仍封于汾阳,而后以汾阳为郡也。故郭氏之祖,前自兴化莆田仕宦吾潮,秩满不归,卜宅
创业潮阳而居焉。宣省始祖公派下四房:长房居玉浦之溪内;次房分于举练都之铜钵盂;三
房守祖之直浦之竹桥;四房居贵山都之南阳。分而言之,实由一本贯于万殊;合而言之,固
知万殊原于一本。古有族谱之书,经宋金之争雄,罹元末之兵燹而失其传矣。中有收存谱系
,或详或略,或朽或蛀,如荆璧之遭焚,神剑之沉渊,良可痛哉!予在京师回家省祭,有同
姓之子孙七世孙连兴八世孙希祜等赍旧谱造予蜗庐,恳陈为其重修。予喟然叹曰:“予生于
数百载之下,而欲讲明于数百载之前,亦已难矣!”噫,山不导不知起自昆仑,水不导不知
来自碣石。固知族属莆田。由知宋之莆田魏塘郭孝子支流余裔,越宋而元,越元而今,遥遥
之萃胄,济济之云祁。既修斯谱,宗族俱载于斯,昭穆备列于斯,亲疏之分明矣,缌功之服
别矣。视万人由一身,敬祖宗于千古。山墓之所疆界之,业列记上祖,事实之中难尽纪录。
故谚有之曰:“未有潮阳,先有何郭。”讵不信欤?视彼他族,大有径庭矣。予之管见,才
学疏浅,固辞弗获,遂书以为郭门儿孙代代之所鉴云。
永乐十八年二月初五日同邑儒士出身除翰林院检讨郭张善撰。
二、汾阳再序(1485年 成化21年)
水之千流万派本乎一源,木之千枝万叶本乎一根,人之子子孙孙原乎一祖。夫水之不
本乎源,知何处而来?木之不本乎根,知何树而萌?人之不原乎祖,知何族而出?盖人生堪
舆间而黍为三才者,岂可不重其本乎?然人之姓氏何?姓统其祖考之所出,氏别其子孙之所
由分。
粤今而观郭氏之姓萌自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故以郭为氏,而郡纪太原焉。其后
支流余裔之远宦游多方,星居四海,不可胜纪。逮唐之郭子仪子孙繁多,贵显朝廷而封为汾
阳王,而子孙复以汾阳为郡也。自唐迄今流传不泯焉。
然考郭之鼻祖甫由兴化莆田列仕来潮,秩满不归,观潮阳山水之钟灵,地土之膏腴,
爰相直浦竹桥创业而居,为食墨焉。故有一房卜筑直浦之溪内;二房分居举练之铜钵湖;三
房守祖直浦之竹桥;四房另居贵山之南阳。有子孙蛰蛰之盛,不可以一二计,是乃远茂族
也。
始祖致政三一公中兴于宋,积累之多,绩业之盛,继继承承列于数世修谱牒。逮元末
群雄角逐之秋,四方鼎沸之际,谱系罹其兵燹,遂失其传焉。呜呼惜哉!近年以来七世公连
兴暨八世公希祜等请于同邑翰林院检讨郭张善重旧谱而润色之。今有九世孙伯刚思其后裔
未修,会族侄宏昭等为增进焉。庶见本末详明,长幼叙于斯,贤否纪于斯,生死载于斯,孰
为父子,孰为伯叔,孰为兄弟,孰为堂从,井井然其有条,秩秩焉其不紊。父祖以上,上有
冠冕蝉联者,有编为什长者,有举为耆英者,有怀才抱德者,有随业耕隐者,济济焉!彬彬
焉!
观夫南山之上致政公之石坟,安厝蛇山之首而与龟山相会,樟翁郁,柏桧阴森,乃知
丘陵四围之所在也。游中郊之下犹知竹逸公祭享之所需也。所以尊祖敬宗尤见端本澄源,人
伦以之而美,风俗以之而厚,岂曰小补云吁!掬泉而寻脉,摘果而思枝,正予所谓水源木本
之由,岂不重于祖乎?予之才谫能薄不敢敷张,依旧谱缵新以增之,可为郭门子子孙孙永为
矜式云。尔岁
成化二十一年(1485)岁次乙巳八月朔旦揭阳后学儒士余文升恭肃敬书
三、续修汾阳(广东潮汕南阳)谱序(正德五年 1510年)
粤稽郭氏宗谱,肇自后稷,其来远矣。迄今有唐郭令公者,佐唐中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
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封于汾阳,则汾阳之郡基于此矣。厥后嵩公自光州固始迁于福建福州长
乐建立祠堂,奉郭令公香火,乃入闽之始祖也。裔是以后始迁仙游碧溪,继迁莆田巍塘。时
有义重公客钱塘,闻母丧,跣足二千里,昼夜哭不绝声,及抵家就壶山下聚土为坟。甘露下
降,白鸟驯集,时蒙朝廷诏立祠堂华表双阙旌异。侄浩公出仕于广,秩满不归。时相竹桥胜
概,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山有秀丽之休,绿水有潆洄之美,遂筑室而居焉。公生四子:长
房居直浦之溪内;次房居举练之铜钵湖;三房守居祖业之竹桥;四房分居贵山之南阳。历代
以来,子孙蕃衍,家道富饶,方兴而未艾也。近日从莆来潮到南阳相访,留宿数日。宗叔文
德文彬顾谓余曰:“吾家宗谱昔经元兵煨烬之余首末无存。闻子世居莆田巍塘,知之必精,
愿子为我修之。”于是惟命是从。只因旧谱而增益之,或求之于长房二房,或求之于三房四
房。某讳某字,无所不稽;某娶某行,靡所不录。由是本末详明,始终俱备,如水千流万派
本乎一源,木之千叶万枝本乎一根,使后之为子孙者得以睹其本而知其末,探其始而知其终
,未必无小补云。
有诗为赠:
入闽广东隔疆场,千里远来水陆长。昔究令公肇固始,今稽宪长出莆阳。一庚一咏诗千首,
半醉半醒酒满觞。寄语儿孙须广学,高攀月桂姓名香。
正德五年腊月望日福建兴化莆田巍塘宗侄郭子美顿首拜书
四、郭氏复修谱序(1762年)
礼,莫大于尊祖,德,莫先于亲族。而所以维持尊亲之意者,端赖有谱法焉。然则谱可
不修乎?溯吾族所由来,出自王季(即周太王之子季历)之子虢叔者,实有彀德(美德),
乃文王之弟,武王之叔父,成王(姬诵)之叔祖父。建国命民,因谓之郭。盖 “虢”即“郭
”。高诱《战国策》注云:郭,古文虢字也。参之《晋语》及蔡邑作《郭有道》(郭泰)碑
文》皆可考焉。迄今虽支分派别,棋布海内,历世数千年,而因流穷源,犹之溯河源于星宿
海也(犹如到星宿海去追溯黄河源头)。故自春秋战国及西东汉晋以来,代有名人,如曰
隗、曰亭、曰忠、曰璞等,未易殚(音单,尽)述。而汉季(末)建宁时有讳名泰,字林宗
者,诞应天衷,聪睿明哲,妆文武之将坠,振微言之未绝。委辞召责,保此清妙,实太原介
林人也。数传至唐玄宗时,乃笃生子仪公,忠贯日月,功盖天下,再造王室,历相数君,尊
尚父,封汾阳忠武王。终纲目千三百六十二年,一人而已。
夫汾阳王,世居太原,故或以太原名郡,或以汾阳名郡,具实一也。虽士大夫不得祖诸侯则
,而在唐多显宦,有由来矣。粤稽汾阳王至七世在徽,谪守庐陵(吉安),困家邑之望云
门。八世广国公晖,始徙邑之麻冈。适南宋理宗宝庆元年,十五世弥劭祖,自麻冈率子姓昆
弟徙湖南,原非一处。或居邵阳,或居湘乡,或居益阳,或居安化。而邵祖卜居新邑(新化
,属益阳)青石街,至今有郭家井为记,而祠堂如故,翔、清、海、晚四祖。而我祖海公,
其后就田亩于珂溪。故五峰村及杨横、白溪,同为一大河流,九派其出一源,至今为世宅
焉。余生也晚,夙闻身其伯父,质学兼优,有功于谱,奈英年早逝,有志未逮,可深惜哉!
爱是细阅著述,学通今古,考核,明其谱序,应居弥祖金幼考之,余复何言哉?但以重事者
之嘱,忘其固陋,窃其绪余以附诸公之尾。俾(音比,使)后之人,因为求义,上以尊祖,
下以亲族,虽百世不忘也。夫是为序。
乾隆二十七年壬年岁十四世裔孙庠生自天申之氏敬撰
注:
周太王即古公澶父,生太伯、虞仲、季历(王季);季历生姬昌(周文王)、虢仲、虢叔;
文王生武王姬发、周公姬旦。
郭子仪(697-781,即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至唐德宗李适(音瓜)建中二年,享年84岁),
生于唐中宗朝、玄宗朝之说,都不确切。华州郑县(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将军使兼
九原太守。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任关
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后进封汾阳郡王。代宗时,仆固
怀恩叛变,纠合回纥土蕃攻唐,他说服回纥统治者与唐联兵以拒吐番。德宗即位,尊为尚父
,罢兵权。
《汾阳郭氏族谱》原稿系四川省蓬溪县天福镇郭少荣保存乾隆三十六年年木刻本。长约一尺
三寸,宽约九寸,厚约寸余。脚边蛀损,左下角每页约缺七字。抄稿二百七十页,共约七万
字。每页中缝小字注明《汾阳郭氏族谱》,某地某公世系;开基某公均有竖排大字,每房、
派或旁派均有横眉大字。
五、汾阳郭氏族谱序(1771年)
切思: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则今古之政治泯;传家无谱,则前后之世系莫考。
溯郭姓所由来,肇自轩辕(黄帝),始于帝 (高辛氏),乃后稷(周朝祖先)之裔,虢叔
之云仍(后代)也。盖太王(周朝先王)生季历,历生(周文王,姬姓)昌、虢仲、虢叔,
至武王(周武王姬发,文王之子)克纣称王,国号周,封同姓仲于古虢城(宝鸡)东,叔于
古虢城西。再传至书,始赐姓郭。越百世而轶起者,继自子仪,先居太原,有功于唐,封王
于汾(忠武王)。夫汾水出自太原,后世之以汾阳名郡者,实始于此。子仪生八子,皆位列
朝班。由周、汉、晋、唐及宋、元、明间,豪杰叠出。食爵在朝者,难以枚举。自在徽,由
汾阳迁居金陵,为吉州刺史(江西),遂居吉之地。后,子蛑卜居(江西)庐陵麻冈,为一
世之祖。迨(音代,到)十五世孙,南宋弥劭任岳府尹(岳阳知府),于丙戌宋孝宗年间,
自麻冈徙新化(汉长沙国益阳县,清时隶属湖南宝庆汉零陵郡、唐邵阳郡),卜居南门青石
街,开井为记。而(劭)子千一公居石坳而续翔;千二公居梅树 而续清;千三公则徙居(
广西)桂林;千四公居珂溪而续海(珂溪在汀西土家苗族州);千五公居三尖峰续晚。至今
郭家井,芬芳人口,且祠堂灿列。翔、清、海、晚四大房,每年轮流礼祭。今谱告竣,条分
缕悉,班次井然,无非令后人开卷一览本末,皎若日星。宗功祖德,支派了如指掌。从此百
十万伟世不啻(音赤,只也)今日也。其后子孙有贤智,起而复修者,庶(音树,差不多)
不忘仁人孝子之意焉。今四大房同心修谱,因此备书用。是为序。
时乾隆三十六年,岁在辛卯(1771)仲冬(11)月吉旦(吉日)重刊。
《汾阳郭氏族谱》原稿系四川省蓬溪县天福镇自称郭子仪公44代孙郭少荣保存乾隆三十六年
年木刻本。
第九节 电视片《郭氏与汾阳王》解说词
这茫茫一片承载着母亲河黄河的丰厚的黄土地,深植着我们华夏民族的根,是我们炎黄子
孙的老家。在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大家庭里,有一支至今仍繁衍生息、香火不绝的名门
望族郭氏。
做为黄河的子女河,汾河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许多古老的姓
氏,郭氏就在这里起源。据史载,郭氏本出周天子的本家姬姓。还在遥远的西周时期,武
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后来,平王东迁时,又封虢叔裔孙序于太原。虢即郭,声之转也
,号曰郭公,此后因以为姓,至今已有三千多个春秋。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虢”字也许已成了天书上的一个符号,然而,对于郭氏后裔们来
说,它的份量又是那样的重!因为今天郭氏的一切都是从这个始祖地里孕育出来的。
僖公二年夏,晋献公先灭掉了虢、虞,之后便迁其民于汾州。《太平寰宇记》载:“虞、虢
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如今,当年被迁而来的虢、虞后裔仍
然繁衍生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虢叔是郭氏开宗立姓的始祖。今天汾阳的虢城则是虢叔正宗后裔的
聚居之地。太原是郭氏的得姓之地,汾阳则是郭氏的根之所在。
自从郭氏得了姓,于是便有了一代又一代姓郭的儿孙后代,便有了许许多多的名人志士。后
汉大司农郭全,东汉名士、虢叔四十二世孙郭林宗都是郭氏的骄傲和荣光。当郭氏传至五十
三代时,诞生了一个叫郭子仪的巨人,功高德昭,声名显赫,在郭氏家族史上谱写了最辉煌
灿烂的篇章!这个被史学界称为“功盖天下”的一代名将虽生在陕西华州,可他却是个地道
的太原人,只不过在北周时他的祖先郭进被派到华州做官而使他生在异地罢了。子仪公始以
武举甲等补左卫长史,累迁至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兵部尚书、赐爵汾阳郡王。
古人曾这样赞叹道,郭令公古今之一人,以其身系社稷安危30年,历时玄宗、肃宗、代宗、
德宗四帝,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德泽后世,恩被汾阳……
天保末年,郭子仪率朔方军进军河东,收复云中(大同)、马邑(朔州),大败安禄山,为
平息安史之乱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如今人们都知道郭子仪一生中这段最精采的华章,而对郭
子仪在汾阳的那段堪称绝唱的岁月却知之不多。公元763年,一场由子仪公的一个叫仆固怀
恩的部将发起的兵变震撼了还没有从“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中喘过气来的李唐王朝。于是
,历史又安排这位六十五岁的老将,回到曾经诞生了郭氏始祖的三晋大地,平息叛乱。
现在看来,当时的唐代宗还算得是精明之主。他在召见郭子仪时由衷地喟叹道朕闻朔方将士
思念令公若枯苗盼露,平叛汾州非君莫属也!
果然,汾阳王恩威如山,叛军弃城逃窜,不见刀光剑影,唐室转危为安……
当年,免受战乱之害的汾州人早已化做泥土,然而,昔日子仪公的点将台、跑马坪、营盘、
马槽……至今仍依稀可辨。假如这些残留的史迹会说话,它一定会告诉今天的人们,没有当
时的郭子仪,也可能汾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不复存在了。
此后,汾阳王屯兵汾州、河中一带。他率领将士躬耕陇亩,使汾州 “野无旷土 ,军有余粮
”,被誉为“腹地长城”。于是,这块土地、这方百姓把这位爱民如子的汾阳郡王又敬奉为
“一方之神”!
伴随着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沉重脚步,85岁的汾阳王于公元781年溘然仙逝,辞别了他为之倾
心的汾阳乡亲父老,离开了那个他至死也不放心的李唐王朝。当时,噩耗传来,德宗五脏俱
裂,悲痛欲绝,下令停朝五日,亲自为之出殡,哭送安福门外,并赠谥号忠武,特许墓丘破
一品例增高一丈,与代宗帝陪葬建陵,其身价之高可谓空前绝后!
一生清高孤傲的诗仙李白,在权贵面前从不低头折腰,然而,对汾阳王的丰功大业,却仰慕
得五体投地:
忠武英声震德威,恩光荡荡古今稀。八男受爵黄金印,七婿封官碧紫微。半壁宫花歌晏罢,
满床牙笏肃朝归。应知积庆源流远,自有云仍(原字左为“示”旁)拜锁闱。
正如李白诗中赞叹的,子仪公的八男七婿都是郭氏家族的精英门弟,多封公袭侯,出相入
将。其中,长子郭曜、六子郭暧、七子郭曙居汾阳。曾为唐王乘龙快婿的六子郭暧,因其妻
升平公主不为子仪公拜寿而引发的一场皇室姻亲的家庭纠纷,被后人编成戏文《打金枝》,
又名《满床笏》,至今仍有晋剧、川剧、粤剧、越剧、评剧等众多剧种在各地广为上演,传
为佳话。
今天,天涯海角究竟有多少郭氏后裔,恐怕谁也难以说清。然而,当郭氏的子孙们在寻根时
,世界一下子似乎又变得小了起来,人们都会惊讶地发现某种类似聚光的一致性:郭氏的始
迁姐是子仪公,始迁祖地就是如今的汾阳县![郭氏迁移图标]
由于战乱、饥荒、和做官定居等原因,始于子仪公的郭氏迁徒经历
文 | 鹤湖风光
东至县胜利镇新华江村,位于升金湖北滨后村庙,前眺鹤湖笔架山,后观菊江振风塔。嘉靖四十年,菊江江氏八房七世祖镜公,见山青水秀,定宅耕读。历世五百载,开枝散叶,瓜瓞绵绵。
姓氏是每一个人的标签,是一个家族的符号。宗谱则是同一个姓氏家族从古至今的生命载体,精神家园。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万里江水,源起何处,谱能告诉你,你是谁,来自何方。宗谱为我们开启了一条时光隧道,让我们驰骋其间,目睹祖先曾经的苦难与辉煌,聆听先哲们的家训和家规,敬宗睦族,团结友爱,光大家风。
上溯民国三年,菊江江氏八修宗谱,巳经遥遥百年。历经战火兵燹,老谱残缺不全,重修家谱,迫在眉睫。菊江江氏后村庙二十一世裔末泉宗贤率先出资,倡议修谱,合族相应。族内宗仁希平、声平、中年、云旺、海平诸君,慨然担纲,积极推动。他们肩负着家族的使命,上乘先祖之德,下启后来之贤。续修家谱的热情,激荡着他们的情怀,无惧风雨,不惮远涉,四处奔波,终于寻回百年老谱。
宗谱是大家巨族的瑰宝。拜考江氏远祖,有危身之忠,有显亲之孝,有戡乱之武,有华国之文,有利人之功,有惠民之政。其巍然可仰、凛然可畏的先祖事迹,非独仪型其家,实足以惠中华。余笔何足以副仁人孝子之心,更难著斯谱之重文!
江氏历史悠久。夏启之时,中华始祖黄帝瀛姓后裔元仲公,因伯父益公佑舜有功,受封江地侯,元仲公尊为江氏得姓一世祖。三十世济公助周武王伐纣,功封七百里,国号江国,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江国世袭千年,至公元前623年被楚国所灭。后代迁徙各地,为不忘故国,便以原国名江为姓氏。随后各代,功高位显,因官散居天下。
60世烈公,周赧王时任殿中大夫,由济阳迁居阳安(河南确山);69世祐公,东汉光武时任广陵太守,由阳安迁临淄(山东淄博);71世革公,中华孝经二十四孝之一,人称江巨孝,封谏议大夫升齐相,由临淄迁邳州(江苏睢宁);75世统公任太子洗马,由邳州迁丹阳(安徽宣城);77世淹公梦笔生花,文思卓然,登进士第,封醴陵侯,由丹阳迁萧山(浙江萧山);83世法跃公由萧山迁信安(衢县);87世宏秦公由信安迁开化(浙江开化);94世大沣公后汉乾祐庚戌进士,其孙淮公由开化迁鄱邑泽源(江西铁炉埠);107世胜五公弃泽源迁居鄱阳大湾;至117世华二公,赠封监察御史,于明洪武十三年由江西大湾迁居安徽东流南门道观嘴,华二公敬为菊江江氏始迁祖。
华二公生八子,八房径公于明永乐十年由道观嘴迁居濠口嘴江家坝;菊江江氏七世祖镜公于嘉靖四十年,由濠口嘴迁居后村庙,为新华江村始迁祖;十三世士华公,讳有功,恩授武略骑尉升江都阃府,由后村庙迁居省城。
远仰高风于前代,近采芳迹于潮流。文坛华国,千年相承,前贤淹公名誉青史,后昆二十二世裔江亚峰,光宗耀祖,文章卓尔,名列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政坛惠民,后继有人,二十世裔江泽胜荣任东流镇委书记,东至县政协常委。地以人传,人杰地灵,上继先哲,有志竟成。以忠孝继先,以读书韶后,以勤俭律身,以清白立世,家风是我们行走世间展示自己的最好名片。后村庙菊江江氏以历史的厚蕴,必将人文蔚起,枝繁叶茂。先祖庇萌,宗族团结,共同构筑美好江村。
1、伯伯和侄女的关系是叔侄关系。
2、因婚姻或血缘与和人类个体结成的社会关系,父母、同胞兄弟姐妹等亲属又称亲人或家人,其他则称为亲戚。
3、中国亲属系统,传统以男系为核心,分亲属为宗亲、外亲和妻亲。亲属间,根据每个人的辈分、宗族、年纪与性别,而有特定的亲属称谓。
4、中国人的亲属称谓,具有条理分明、尊卑有序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
5、以本宗男子为主体,还包括未出嫁的在室女子,及嫁入本宗的女性。其中,跟自己父系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为“堂亲”。
6、祖父的儿子中,比父亲年长者称为“伯父”。伯父的妻子称为“伯母”。祖父的儿子中,比父亲年幼者称为“叔父”。叔父的妻子称为“叔母”,或偏口语化称为“婶”。祖父的女儿称为“姑母”。姑母的丈夫称为“姑丈”。
辈分的排列常常体现在人名中,使用辈分用字不仅便于在同族中排行辈,认辈分,也便于修宗谱。一般而言,以字定辈分者,都将这些辈分字置于姓之后,如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上至皇族,下至百姓都有辈分。
但是,普通老百姓的辈分不是特别讲究,如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白孝武兄弟,这个“孝”字是取忠孝之类的用字,没有特别严格的辈分用字沿革。再如,我们的父辈名中,辈分用字一般取寓意较好的字来使用。
在这种宗族观念下,一般排辈分主要体现在男丁中,女子不入宗谱,故不采纳。现今,许多家庭中的姐妹看似有使用辈分字的,但一般只是任选一个相同的字用在姊妹中,以表示姐妹关系,并无序辈之意。行辈字是宗族内部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并不是父母或本人可以随便选用的。
宗谱的行辈字派用以加强宗法制度,所以其用字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目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禄、吉、祥、贤等。
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字,如:永、传、昌、盛、兴、延、继、承等;第三类是怀念先祖和歌颂皇天恩德的字,如:泽、祖、显、荣、恩、锡、启、先等。
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中尤其重要的内容,一般由家庭中的某一位名人制订,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将其写成诗,比如浙江《唐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湖北《汪氏宗谱》的行辈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后,世泽延长,齐家有猷。
背景
儒家文化对论资排辈的强调,源于农业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中国人的这种特点与儒家文化几千年来的影响有关。孔子本人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礼”的人,而礼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在孔子认可的礼中,大多都是在强调身份的重要性。
《论语乡党》整篇都在讲礼,包括士人在各种场合、面对各种人的时候应当遵循何种规矩。孔子讲的礼有两个维度的内核,一个是以亲疏作为判定依据的“孝”,一个是以尊卑作为判定依据的“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
孝的第一要义是要听话,而且要和颜悦色(色难),这才算礼数周到。对于君主,要“事君尽礼”(《论语八佾》),才能算忠。有了这两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平等的了,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一种论资排辈的表现。
我们中国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谱,又名家乘。家谱中记载着祖宗的来源,有许多追溯到周代,因为周代的子孙分封各国,以地方为姓;有的还远溯到轩辕,以证明自己的确是黄帝的子孙。
后世各宗族修家谱,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
说到字辈,是修家谱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前每三十年修一次家谱,即使衰落的家族,最多不能超过六十年。在修谱的时候,就要决定排出新的字辈。以蔡家的字辈为例是“世泰家声启,运隆教泽长”十个字。在1944年修谱的时候,就另外决定了新的十个字,作为后十代命名用的,假如本人名“世”信,儿子则名“泰”来,孙子名“家”珍,曾孙名“声”传,玄孙名“启”伟。由名字上一看,就辈分分明,尊卑有序。在同辈中,也有不同字用同一部首的。如启字辈的同胞兄弟姊妹,兄弟名启伟、启仕、启优、启侠、妹妹用启侬、启仪、启仙等等。这种表明血统的方式,后来更扩而充之,作为表明文化系统、社会关系的方式。
在家谱中,可以看到祖宗的来源,我是河南人,我们傅姓怎么由平陆一带到南阳来的?然后历代祖先,有谁到那里去了,都有记录。
宗法社会的组织,就有这样严密,对于个人的名、字、号、谥法、事业、行状,等于一篇小传,在家谱中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在家谱族系表的线都是红的,如果中间看见一条蓝线,就是很严重的事情了。因为红线是代表血统;如果是蓝线,就是表示没有生孩子,而是由兄弟的孩子,即侄子过继来承宗祧的;如果没有兄弟侄子,由外甥(姊妹的孩子)过继来延接香烟的,则加双姓,一般是本姓血统最近的过继(也叫承祧)。其中也有一子双祧的,如兄弟两人,哥哥无子,弟弟也只有一个孩子,那么这个独子,就同时是伯父的孩子。而且除了生父给他娶一个太太外,伯父也给他娶一个太太,称为长房媳妇。(当然,弟兄排第几,就是几房)。那么长房媳妇生的孩子,就是伯父的孙子,本房媳妇生的孩子,为生父的孙子。如果没有叔伯兄弟,就从叔伯祖的后代同辈中承祧,一直追溯到五代上去。如果外甥过继承祧,要经过族长的同意才可以,而且过继来的第一代要加双姓。如张家由李家外甥过继而来,在家谱中的蓝线下就写张李某某。
在人类学的立场看起来,好像红线或蓝线没有多大关系,“民胞物与”的精神,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谁的儿子都是一样;可是站在宗族血统的立场,就绝不敢以开放的思想来做。还有的人声明不是外甥,是“路边妻”生的孩子。所谓“路边妻”是有的地方有租妻的风俗,租一个妇人来,生下孩子以后,将孩子交给男方,各走各的路,没有夫妻关系。可是怎样去证明呢?“路边妻”等于西藏的多夫制。在西藏有一夫一妻制,有一夫多妻制,也有一妻多夫制,一妻多夫有的是兄弟同妻,也有的是一个妇人同时是张、王、刘、李几家的太太,女权很高。所以“路边妻”的孩子,碰到几家修谱时就发生问题了,因为无法证明这个孩子到底是哪一个丈夫的。但无论是红线或蓝线,有一个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对于没有后代的,一定想办法把他的宗祧继承下去,香火延续起来,这是中国民族思想的精神。
每一宗族的家谱,依照老规矩,仅有两部。正本放在祠堂里,副本放在族长的家里。如果为了法律问题或者宗族上其它什么问题,要查家谱的时候可不容易,非要全祠堂的董事、负责人到齐了,才可以打开这个藏家谱的箱子。我当年在家里修家谱,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当时回去修家谱,有所变革,不像以前那样有半张书桌宽大的正副两本,而变成了现在的二十四开本,同时印了一百多套,凡是出了钱的,或一家送一套,或三五家送一套,以资流传。所捐的钱,绝对超过预订的价格,甚至有的超过十倍以上,以表示对祖先的孝道,为宗族尽力。领家谱时,非常隆重恭敬,视为一种光荣,除了用古典鼓乐,到祠堂中恭领,如迎神一样,而且当天还要设宴,邀请诸亲友,因为这也是一件喜事,宗族、亲戚、朋友、邻居都会来道贺。领回的家谱放在“谱箱”里面,供奉在祖先牌位的旁边,是不能轻易打开的。如果是几家合领的家谱,就由合领的几家轮流供奉保管,一家以一年为期,对这件事是非常严肃庄重的。
家谱不但是为个人,而是为一家一族的宗法社会观念而存在;它更高的价值,在于其中有很多宝贵的资料。尤其在历史这方面,寻查个人的史料,像岳飞、文天祥这些人的传记,就是从他家乡中的家谱里,找出很多真实的资料与记载,这些资料在历史上很重要。换言之,家谱家乘,就是它这个宗法社会的一个小的历史。我们常说,大家都是黄帝子孙,就是各家循家谱研究,追溯到最后,黄帝是每一家族的根源。发展下来,就表现了“兴灭国,继绝世”的民族观念。
更新于 2018-04-27
来自作品集姓氏普籍
"郭"姓的族谱
本文2023-10-03 08:05:4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