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墓参观记作文
擦,400字都写不了?真是暴殄天物。。。我一直想去周瑜墓看看都没机会去,你现在去了居然写不出400字来。。。对得起带你们去的老师吗!对得起周瑜墓旁边那块菜地吗!
你就花100字写写周瑜墓长什么样,再花100字写写周瑜大帅哥曾经干了些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这个你不会我可以告诉你,火烧赤壁是他干的好事吧?辅佐孙权是他干的好事吧?黄祖邓龙是他搞定的吧?横江、当利是他打下来的吧?100字不够写,你就写赤壁就行。最后,你花200字表达一下你参观之后的心情。你什么心情我不知道,我什么心情我可以先预测一下。多半我会先惋惜,公瑾伯符天挺秀,首先周郎惊才绝艳美貌无双,这么个美人英年早逝没和小乔多生几个漂亮娃娃给我们后人留点优秀基因,是不是特可惜?第二这么个儒将,上马能提古锭刀拒上万曹军,下马能顾曲弹长河吟,这么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几千年不容易见着一个吧?第三,大家只知道诸葛亮忠,周瑜何尝不忠?周瑜忠得那叫一个让人心疼啊,和孙策是发小,忠于他没话说,孙策死了终于孙权,当时孙权才几岁?才18岁,你让那么多战功赫赫的将军听一个18岁小屁孩的,更何况这小屁孩还不是嫡长子,嫡长子孙策并不是没有儿子,按礼轮不到孙权继位,要是你你听吗?大臣都不服的情况下,周瑜出来挺孙权的。要不是周瑜张昭两个人压着,江东指不定闹成啥样呢。顾命大臣容易功高盖主,孙权表面上不说,心里能不有点疙瘩?主公一边对自己防着,一边自己还跟主公掏心掏肺,你说心疼不心疼啊。
除了可惜,就是敬仰。男子汉大丈夫当手提七尺剑,立不世功名。做到像周公瑾这样的,一生最辉煌的时候一把大火烧的长江两岸都火光冲天,一千八百年后依然有人为他击节赞叹,这样的精彩的人生多让人羡慕啊。
除了敬仰,还有为他不平。这么个帅哥,这么个雅量高致性度恢廓的人,居然被三国演义搞成那么个小人,你说郁闷不郁闷!我都为他郁闷!
。。激动了。大半夜的,我激动了。。小盆友!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啊!你知道你看的这个墓的主人,曾经是多么英俊潇洒英姿勃发雄姿英发吗!想想,一个高个子男人!长的又漂亮!还会玩乐器!还会打仗!文韬武略样样拿得出手!有谋且善断!忠勇无双的王佐之才啊!这种人可不是每朝每代都能遇上的!你曾经站在这么一个人的墓边上,离他如此之近啊!你激动不激动!我都为你激动!激动了文章还写不出来吗?
好了,去写吧。要是对周瑜有兴趣欢迎来联系我,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杜甫 《 春望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王维 《 使至塞上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李白 《 渡荆门送别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杜牧 《 泊秦淮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杜甫 《 八阵图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陆游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王维 《 相思 》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 罗隐 《 西施 》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 罗隐 《 西施 》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李贺 《 李凭箜篌引 》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 苏轼 《 望江南·超然台作 》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 薛涛 《 送友人 》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 李煜 《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 李延年 《 李延年歌 》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 李延年 《 李延年歌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林则徐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 陆游 《 病起书怀 》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 张耒 《 和端午 》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徐锡麟 《 出塞 》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 许浑 《 咸阳城东楼 》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 白居易 《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
花发新移树,心知故国春。 —— 贾岛 《 新年 》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 —— 李白 《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 李白 《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 曹植 《 杂诗七首·其四 》
相国人夸佐沛公,收图运饷守关中。 —— 徐钧 《 萧何 》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 张祜 《 宫词 》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 刘禹锡 《 金陵五题·石头城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刘禹锡 《 赏牡丹 》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 杜甫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橘柚在南国,鸿雁遗秋音。 —— 顾况 《 游子吟 》
清香闻晓莲,水国雨馀天。 —— 郑谷 《 中秋 》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 杜甫 《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 杜牧 《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 袁枚 《 春风 》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 陈毅 《 梅岭三章 》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 陆游 《 金错刀行 》
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 —— 李白 《 秦女休行 》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 杜甫 《 垂老别 》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 杜甫 《 前出塞九首·其六 》
晋朝负荷伊谁力,堪叹身亡国亦除。 —— 徐钧 《 谢安 》
主少国疑身不免,先知已自服田文。 —— 徐钧 《 吴起 》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 李白 《 宣城见杜鹃花 》
草木悲感声飕飀,仆本东山为国忧。 —— 王昌龄 《 箜篌引 》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 曹操 《 薤露 》
水国饶英奇,潜光卧幽草。 —— 李白 《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 》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 杨继盛 《 就义诗 》
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 —— 杜牧 《 春申君 》
昨夜蕃兵报国仇,沙州都护破凉州。 —— 薛逢 《 凉州词 》
名将生降负己知,丧师辱国死犹迟。 —— 徐钧 《 李陵 》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 李白 《 金陵望汉江 》
且酌东篱酒,聊祛南国忧。 —— 张均 《 九日巴丘登高 》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 毛泽东 《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 毛泽东 《 菩萨蛮·黄鹤楼 》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 刘禹锡 《 蜀先主庙 》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 杜甫 《 月 》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 李白 《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 秋瑾 《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 杜甫 《 小至 》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 李商隐 《 茂陵 》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 咏史二首·其二 》
荡除国难功勋盛,王室因之得载安。 —— 徐钧 《 陶侃 》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 李白 《 西施 》
身心已逐竹林游,为国搜贤事却优。 —— 徐钧 《 山涛 》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 曹植 《 怨歌行 》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 杜审言 《 渡湘江 》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 王粲 《 七哀诗三首·其一 》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 杜甫 《 北征 》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 夜泊水村 》
去国客行远,还山秋梦长。 —— 李白 《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 崔道融 《 西施滩 》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 王维 《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
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 杨炯 《 西陵峡 》
南国应无恙,中兴事会长。 —— 文天祥 《 思蒲塘 》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 李白 《 太原早秋 》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 陈子昂 《 晚次乐乡县 》
当时若使玄犹在,国祚桓玄未可吞。 —— 徐钧 《 谢玄 》
尽忠于国人臣事,底事甘为跋扈人。 —— 徐钧 《 桓温 》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 李白 《 宣城见杜鹃花 》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 李商隐 《 隋宫 》
故人京国无消息,安得相携共此凉。 —— 陆游 《 晚步江上 》
玉树歌声泽国春,累累辎重忆亡陈。 —— 罗隐 《 江南 》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 贾岛 《 忆江上吴处士 》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 岑参 《 送人赴安西 》
姬 烈<33>平王少子封为汝坟侯尊为周姓始祖即:周烈
姬 懋<34>第二代世袭汝坟侯
姬 文<35>第三代世袭汝坟侯
姬 升<36>第四代世袭汝坟侯
姬 兴<37>第五代世袭汝坟侯
姬 晏<38>第六代世袭汝坟侯
姬 安<39>第七代世袭汝坟侯
姬 宏<40>第八代世袭汝坟侯
姬 明<41>第九代世袭汝坟侯
姬 隐<42>第十代世袭汝坟侯
姬 寿<43>第十一代世袭汝坟侯
姬 容<44>第十二代世袭汝坟姬
姬 休<45>第十三代世袭汝坟侯
姬 雄<46>第十四代世袭汝坟侯
姬 晖<47>第十五代世袭汝坟侯
姬 宽<48>第十六代世袭汝坟侯
姬 员<49>第十七代世袭汝坟侯
姬 成<50>第十八代世袭汝坟侯
周 邕<51>世袭汝坟侯避秦灭杀前朝王室正式改姓---周
周 秀<52> << 秦朝 >>
周 仁<53>汉复封汝坟侯.赐号正公.字季房.徙于安成。生十子,长曰球,执金吾,生平陵令应。应生郎中孝廉道,道生五官中郎约,约生决曹掾燕,燕裔孙表 << 汉朝 >>
周 球<54>汉仕至执金吾.生子:应
周 应<55>汉朝平陵令.生子:道
周 道<56>举孝廉拜郎中.生子:约
周 约<57>汉五官中郎将.生子:燕
周 燕<58>字少卿,汉决曹掾居安成.生5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5子号称"五龙",各居一里,皆以儒学传家。5子为:周兴,居宋里,栎阳令;周羽,居东观里,东海太守;周仲,居宜唐里,兖州刺史.周明,居西南里,颍阳令;周良,居遂与里。周燕家族因之盛极一时。
周子兴<59>汉重合令居宋里.栎阳令.生子: 璆
周 璆<60>汉朝社会名士.生子:党
周 党<61>汉建武年登第.生:纡
周 纡<62>汉永平年登第 .子1 ( 荣,其他子记载不详 )
周 荣<63>汉章帝、和帝两朝任尚书令.出为颍川太守,坐法当下狱,和帝思及周荣之忠节,遂转为山阳太守.子2(兴 )
周 兴<64>汉永宁年尚书郎 .子2( 景、其他记载不详 )
周 景<65>(-168)汉建宁年太尉 .字:仲向.封为安阳乡侯.子4( 嗣,忠、 翼 ,尚)
周 翼<66>东汉洛阳令. 子2( 道、 瑜 )
周 瑜<67>175-210东吴大都督. 子2( 循、 胤 ) <<三国>>
周 胤<68>(200-239)东吴都乡侯.子3(纂、 豫、 泰 )
周 纂<69>(219-东吴威远将军. 子1( 敏 )
周 敏<70>晋左中郎将.子1( 访 ) << 晋朝>>
周 访<71>(259-320)字士达,晋征西将军\封寻阳侯 .子2( 抚、 光 )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祖纂,吴威远将军。父敏,左中郎将。访少沈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初,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岗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云:“此亦其次,当世出二千石。”言讫不见。侃寻牛得之,因葬其处,以所指别山与访。访父死,葬焉,果为刺史,著称宁、益,自访以下,三世为益州四十一年,如其所言云。
周 抚<72>(-365)晋元帝年镇西将军.子1( 楚 )字:道和.谥曰襄.强毅有父风,而将御不及.升平中,进镇西将军。在州三十余年,兴宁三年卒
周光<72>光少有父风,年十一,见王敦,敦谓曰:“贵郡未有将,谁可用者?”光曰:“明公不耻下问,窃谓无复见胜。”敦笑以为宁远将军、寻阳太守。及敦举兵,光率千余人赴之。既至,敦已死,光未之知,求见敦。王应秘不言,以疾告。光退曰:“今我远来而不得见王公,公其死乎?”遽见其兄抚曰:“王公已死,兄何为与钱凤作贼?”众并愕然。其夕,众散,钱凤走出,至阖庐洲,光捕凤,诣阙赎罪,故得不废。苏峻作逆,随温峤力战有功。峻平,赐爵曲江男,卒官。子仲孙
周仲孙<73>兴宁初督宁州军事、振武将军、宁州刺史。在州贪暴,人不堪命。桓温以梁、益多寇,周氏世有威称,复除仲孙监益、豫、梁州之三郡。宁康初,杨安寇蜀,仲孙失守,免官。后征为光禄勋,卒。
周 楚<73>(-371)晋梁益诸军都督.子1( 琼 )字:元孙.谥曰定.起家参征西军事,从父入蜀,拜鹰扬将军、犍为太守。父卒,以楚监梁、益二州、假节,袭爵建城公
周 琼<74>晋建武将军.子1( 虓 ).劲烈有将略,历数郡,代杨亮为梁州刺史、建武将军,领西戎校尉
周 虓<75>晋龙镶将军.子1( 兴 )字:孟威.少有节操。州召为祭酒,后历位至西夷校尉,领梓潼太守
周 兴<76>南朝宋益州刺史.子1<强>,其他子记载不详 << 南北朝 >>
周 强<77>齐太子舍人.梁州刺史.子1(灵起 )
7805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於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於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於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於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於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具体参见中国家谱网http://wwwchina-stemmatacom/dir_searchphpxing=%CC%D5&location=&pu_name=&writer=&house=&tang=&imagex=37&imagey=6
7805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於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於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於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於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於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於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具体参见中国家谱网http://wwwchina-stemmatacom/dir_searchphpxing=%CC%D5&location=&pu_name=&writer=&house=&tang=&imagex=37&imagey=6
求《楚人齐语》文言文翻译!快快快!
古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评注: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不可忽视客观环境、周围风气对人的影响。
〔现代汉语〕
有一天,孟子问戴不胜说:“如果有一个楚国大夫在这里,想要他的儿子学齐国话,那么,应该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戴不胜回答说:“应该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固然不错,可是他的许多楚国同胞整天和他说楚国话,就算每天用鞭子督促他,想让他学好齐国话也是很困难的;可要是把他带到齐国的街巷之间住上几年,那时你就是天天鞭打他,强迫他再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
蝜蝂文言文翻译是什么?快快快!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著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困难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人们有时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导致(最后)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不避开,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被名为"人",可是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
春渚纪闻的文言文翻译,快快快《春渚纪闻·馈药染翰》原文:
先生自海外还,至赣上,寓居水南,日过郡城,携一药囊,遇有疾者,必为发药,并疏方示之。每至寺观,好事者及僧道之流,有欲得公墨妙者,必预探公行游之所,多设佳纸,于纸尾书记名氏,堆积案间,拱立以俟。公见即笑视,略无所问,纵笔挥染,随纸付人。至日暮笔倦或案纸尚多,即笑,语之曰:“日暮矣,恐小书不能竟纸,或欲斋名及佛偈者幸见语也。”及归,人人厌满,忻跃而散。
翻译如下:
苏轼从海外回来,到赣上,住在水南,每次过郡城时,总要带一个药囊,遇见有病的人,就给他发药,并开药方给他看。每到寺观这样的地方,好事的人以及僧人道士们,凡是想得到苏轼字画的,必定预先就打听好了他的行程,在他将去的寺观准备下了很多好纸,并在纸的下面写好了自己名字,堆积在案子上,恭敬地等候。苏轼见面一笑,也不详细询问,提笔挥洒,将作品按上面的名字送人。到天黑画、写累了而案子上的白纸还有很多,就笑着说:“天晚了,恐怕写不完这么多,可以把你们的书斋名或者佛偈告诉我。”到大家回去的时候,人人都有收获,高兴地散去。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文言文翻译 快快快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原文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②,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③。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④、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⑤,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慧以卒。噫!其可哀也已。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⑥。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⑦,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⑧;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铭曰:有拔而起之⑨,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注释
①泰州海陵县:现在的江苏省泰县。②谱:为……做家谱。③器:器重。④范文正公:名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为宋名臣。⑤郑文肃公:名戬,字天休,苏州吴县人。⑥龃龉(jǔ yǔ):这里指政治意见不合。⑦右武:崇尚武道。⑧不仕:不出来做官。⑨起:使……起。
译文
先生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编过他的家谱,他就是家谱上边所说的现在任泰州海陵县的主簿。先生不但与兄长许元相互友爱而被天下称赞,而且从少年时就超出一般人,他从不受约束,擅长辩论,与哥哥都因富有才智谋略而被当世的大人先生所器重。仁宗宝元(1038—1040)年间,朝廷开设方略科,以招纳天下具有特异才能的人才,当时陕西大帅范文正公(范仲淹的諡号)、郑文肃公(郑戬的諡号)争相写信推荐先生,因此,他被征召进京应试,结果被任命为太庙斋郎,不久被选派做泰州海陵县主簿。朝中的大臣多荐举先生有雄才大略,应该任用做重要的事以考验他,不应该把他放置在州、县做一般官吏。许君也曾经意气慷慨,自信自负,想有一番作为。但终究没能有一次显示自己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唉!真令人哀伤啊。读书人当中本来就有那种远离尘世、与世俗不合,一味按自己的意图行事的人,即使受到讽刺谩骂、嘲笑侮辱、穷苦愁困都不后悔,他们都没有一般人那种对名利的营求之心,而对后世有所期望,因此他们的失意、不合时宜也是应该的。至于那些富有机智谋略、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企图利用时世的变化,去营求权势和物利,却往往不能得志的,也是难以数记的。然而,才辩足以改变一切事物,却在重用游说的时代困穷;智谋足以夺取三军的统帅,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遭受屈辱,这种情况又怎么解释呢?唉!那些对后世有所期待、遭受困厄却不后悔的人,大概知道其中的原因吧!许君死时五十九岁,在仁宗嘉祐(1056—1063)某年某月某日葬于真州扬子县甘露乡某地的原上。夫人姓李。长子名瓌,没有做官;次子名璋,任真州司户参军;三子名琦,任太庙斋郎;四子名琳,中了进士。五个女儿,已经出嫁的两个,一个嫁于进士周奉先,一个嫁于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墓碑上的铭文是:有人提拔而任用他,没有谁排挤而阻碍他。唉!许君却死于小小的海陵县主簿的官位上,是什么人使他这样的呢?
评析
许平是个终身不得志的普通官吏。在这篇墓志铭中作者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的悲剧。第一段写许君有大才却终不得用的事实;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君的不得志;第三段写许君的后事;第四段铭文只二十余字,概括许平一生遭遇,隐含强烈的悲愤。全文议论较多,情调慷慨悲凉。
求得文言文《宋人好善》的翻译 快快快翻译:
春秋战国时的宋国有一个非常讲仁义的人,他家三代都是这样不懈的行仁义之举。有一次,家里的黑牛忽然生出了白牛犊,他感到很奇怪,就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吉祥。
一年不到,他的眼睛无缘无故的瞎了。与此同时,黑牛又生了白牛犊,他就叫儿子去问孔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儿子说:“前次问了,却出现失明的事,有什么好问的?”他答道:“圣人之言先迕后合。这件事还不知其究竟,所以再去问一问。”儿子只好又去问孔子,回答还是“吉祥”。孔子还教其子要去祭天。儿子回家覆命,父亲说:“照孔子所言去做。”又过了一年,儿子的眼也无故瞎了。
不久楚国来攻打宋国,将城围了起来,城内的民众断了粮食,相互易子而食,并将尸体挖出来煮了来吃。(这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595年。楚围宋都商丘9个月,使得城内,易子相食,析骸为爨。)所有的男人都要去服兵役作战,死者过大半。而这家父子因为都是瞎子,所以被免役。
楚人学舟的文言文翻译急~~
楚人学舟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徐:缓慢。
黄州快文言文翻译我猜是这篇 ^_^
黄州快哉亭记(译文)
苏辙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行,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著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 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现在,张君不把役官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心胸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浴,面对着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以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
—————————————————————————————
长江流出西陵峡,便开始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奔腾阔大。向南与湘江、沅江合流,向北与汉水、沔水汇集,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到了黄州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差不多。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居住在齐安,在靠近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个亭子,用来欣赏长江上的美景,我长兄子瞻给亭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快哉”。
站在亭子上大概可以看到南北百里、东西三十里(的景观)。长江波涛汹涌,风云时开时合。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江面景象变化迅速,令人触目惊心,游客不能在这里久看。现在可以坐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坐位上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一带山脉,岗峦起伏,草木成行成列,每当烟雾消失,太阳出来,渔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以一一指着数出来: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至于长江中的沙州岸边,古城的遗址,那是当年曹操、孙权想争夺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战场,他们的风采和遗迹迹,也足以让世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领着宋玉、景差到兰台宫游玩,有一阵凉风呼呼地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迎著风,说:“阵痛快呀,这阵风!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您才享有的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一起享受!”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刺的意味。风并没有雌雄差异,可是人却有逢时不逢时的不同。楚襄王感到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感到忧伤的原因,这是由于人们的处境不同,和风有什么相干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舒畅,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舒坦,不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如今张梦得不把贬谪视作忧愁,利用管理政务以外的空闲时间,自由放任于山水之间,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过人之处。就算蓬草做门,破翁为窗,也没有什么不快活,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迎送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享美妙的景物而求自我安乐呢!不然的话,长江上群山绵延,山谷深幽,森林高大,古树奇倔,清风吹着它们,明月照着它们,这些景色都是文人游子之所以引起悲哀苦痛而不堪忍受的,哪能看到这景物因此而感到快乐呢?
钱流文言文翻译快啊译文:河内人氏安子平,家境富裕但生性吝啬,别人都以“财奴”称呼他。安子平很为这个称号羞耻,想要想法弄个清高的名声。于是对妻子说:“以前王夷甫说话从不说钱这个字,他的妻子拿钱绕在他床边想要试验他。王夷甫只说“拿走这些阿堵物!”于是名声大著。现在我要得到清名,当效仿他。于是,他的妻子趁他睡的时候,拿钱绕床,暗地里命家人召集邻里来观看。邻里人来时,安子平装作刚起床,看见钱,作出发怒的样子,命令妻子说:“拿走阿堵物”妻子急忙解开串钱的绳索,索一断,钱流得潢地都是。安子平忽然跃起,疾声变脸色呼叫道:“一枚也不要丢了,一枚钱抵一个炊饼呢!”邻里一听这话,捧腹大笑着离开了。
原文:河内安子平,家素封而性甚吝,有财奴之号。平耻之,欲沽清名。乃与妻曰:“昔王夷甫口不言钱,其妻以钱绕床,欲试之。夷甫但称‘举却阿堵物’。声名大著。今吾欲得清名,当效之。”于是,妻伺其睡,以钱绕床,阴令家人召邻里观之。
邻里至,平佯起,见钱,作怒状,命妻:“举却阿堵物!”妻急解索移之,贯朽索断,钱流满地。平忽跃起,疾言厉色而呼曰:“少不得一枚钱,一枚钱抵得炊饼一个!”邻里闻之,捧腹而散。
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文言文翻译 快快翻译谢谢了观察一个人,就是审视他做什么不做什么罢了。
文言文晋书,陶回传的整篇翻译快快快!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四十八·陶回传
原文
陶回,丹杨人也。祖基,吴交州刺史。父抗,太子中庶子。回辟司空府中军、主簿,并不就。大将军王敦命为参军,转州别驾。敦死,司徒王导引为从事中郎,迁司马。苏峻之役,回与孔坦言于导,请早出兵守江口,语在坦传。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峻果由小丹杨经秣陵,迷失道,逢郡人,执以为乡导。时峻夜行,甚无部分。亮闻之,深悔不从回等之言。寻王师败绩,回还本县,收合义军,得千余人,并为步军。与陶侃、温峤等并力攻峻,又别破韩晃,以功封康乐伯。
时大贼新平,纲维弛废,司徒王导以回有器干,擢补北军中候,俄转中护军。久之,迁征虏将军、吴兴太守。时人饥谷贵,三吴尤甚。诏欲听相鬻卖,以拯一时之急。回上疏曰:“当今天下不普荒俭,唯独东土谷价偏贵,便相鬻卖,声必远流,北贼闻之,将窥疆场。如愚臣意,不如开仓廪以振之。”乃不待报,辄便开仓,及割府郡军资数万斛米以救乏绝,由是一境获全。既而下诏,并敕会稽、吴郡依回振恤,二郡赖之。在郡四年,征拜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如故。
回性雅正,不惮强御。丹杨尹桓景佞事王导,甚为导所暱。回常慷慨谓景非正人,不宜亲狎。会荧惑守南斗经旬,导语回曰:“南斗,扬州分,而荧惑守之,吾当逊位以厌此谪。”回答曰:“公以明德作相,辅弼圣主,当亲忠贞,远邪佞,而与桓景造膝,荧惑何由退舍。”导深愧之咸和二年,以疾辞职,帝不许。徙护军将军,常侍、领军如故,未拜,卒,年五十一。諡曰威。
四子:汪、陋、隐、无忌。汪嗣爵,位至辅国将军、宣城内史,陋冠军将军,隐少府,无忌光禄勋,兄弟咸有干用。(《晋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四十八·陶回传》)
译文
陶回,是丹杨郡人。他的祖父陶基,是吴国的交州刺史。他的父亲陶抗,官至太子中庶子。陶回被征召为司空府中军、主簿,都未去就职。大将军王敦任命他为参军,转任州别驾。王敦死后,司徒王导提拔他为从事中郎,升任司马。苏峻之役发生后,陶回与孔坦对导进言,请求及早出兵据守江口,这些话都被记载在《孔坦传》里。苏峻快攻到的时候,陶回又对庾亮说:“苏峻知道石头城有重兵把守,不敢直接来,一定向小丹杨进发从南路步行来,应当(在那里)伏兵拦截他,(这就)可以一战生擒他。”庾亮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苏峻果然从小丹杨经过秣陵进军,(但是)迷了路,遇到郡里的人,抓住他让他做向导。当时苏峻在夜里行军,他所处的位置很不明了。庾亮听说了此事,很后悔没听从陶回等人的建议。不久朝廷部队打败,(不得不)回到本县,收拾集合义军,只剩下一千多人,全是步军。(后来,陶回)与陶侃、温峤等人合力攻打苏峻,又单军打败了韩晃,因功被封为康乐伯。
当时叛贼刚被平定平,国家纲纪弛废,司徒王导因为陶回有才干,提拔他补任北军中候,不久转任中护军。过了很久,升任征虏将军、吴兴太守。当时因收成不好粮食很贵,三吴尤其厉害。皇帝诏令想听任百姓互相买卖,来救一时之急。陶回上疏说:“当今天下不全国到处都歉收,唯有东部粮价偏贵,这样就(允许百姓)互相买卖,这种传闻必定传播得很广,北方贼人听说了,就会窥侍边疆。按愚臣的意见,不如开启粮仓来救济粮食歉收地区的百姓。”于是不等答复,(他)就开启粮仓,并且拨出府郡的军粮数万斛米来救济那些缺粮户,因此全境百姓获得保全。不久朝廷下诏,一起敕令会稽、吴郡按照陶回的办法赈济百姓,这两郡也赖此(得以度过饥荒)。(陶回)在职四年,被征召征授任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征虏将军仍然保留。
陶回本性端正,不怕强权。丹杨尹桓景谄事王导,很为王导所喜欢。陶回常常情绪激昂地说桓景不是好人,不宜亲近。适逢荧惑星(即火星)守着南斗(斗宿)很久,王导对陶回说:“南斗星,是扬州的分野,而荧惑星守着它,我应当让位来对应这一天谴之兆。”陶回回答说:“您凭借高尚的德行作宰相,辅弼圣主,应当亲近忠贞之士,远离奸佞小人,而您与桓景促膝过从,荧惑星怎么能退去呢!”王导觉得很是愧对他。咸和二年(327),因病辞职,皇帝没答应。转任护军将军,常侍和领军仍然保留,没有就任,去世,享年51岁。諡号是威。
他有四个儿子:长子陶汪、次子陶陋、三子陶隐、四子陶无忌。长子陶汪继承了他的爵位,位至辅国将军、宣城内史,次子陶陋官至冠军将军,三子陶隐官至少府,四子陶无忌官至光禄勋,兄弟四人都很有才干,很受重用。
周瑜墓参观记作文
本文2023-10-03 08:02: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3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