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匠人 第一季 The Great Shokunin Season 1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了不起的匠人 第一季 The Great Shokunin Season 1,第1张

● 简介

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将镜头对准极具匠心的20位亚洲匠人的手艺生活,用微纪录的形式展现精妙的20件器物及各地的人文风情。

明星林志玲首次跨界担任分享人及解说词配音,脱离既往类似题材的惯性讲述手法,不为博眼球刻意的导演夸张的矛盾剧情,改变说教、敬畏和仰视,以平行视角,重在讲述温暖的匠人执着的匠心,其实你只要坚持执着地做一件事你也可以成为他们。每一集节目都有匠人制作器物从0到1的完整工艺流程,网友可了解每一件器物凝结的传统文化背景,同时获取知识。

第1集  直通巴黎的高原女神

西藏纺织匠人 益西德成 :一位美国女孩用她十年的青春在高原深居简出,带领藏民用古法编织牦牛绒围巾。她从美国到中国,从纽约到青藏高原上的村庄,十年坚守,把村民手作的围巾带到了巴黎,让牦牛绒围巾成为奢侈品。她就是纺织匠人——益西德成。

织布机上的十年,守望纯粹的高原。

在青春的路上,无畏崎岖,专注向前,编织奢华之巅。

不枉费时光,不辜负青春。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了不起的匠人。

第2集 唐卡世家新势力

西藏唐卡匠人 旦增平措: 唐卡也叫唐嘎(Thangka),唐卡是藏文音译,它是绘画或刺绣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是富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画种。撞脸金城武的旦增平措是网红也是唐卡大师,他利用网络直播来传授唐卡画法、普及唐卡知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唐卡!

传承是一种使命。

叛逆的青年,也会回归单纯的世界。

专注于眼前,任时光流逝。

心有多净,画面就有多美。

第3集 浪人大叔的漆器魂

轮岛漆器匠人 坂本雅彦: 有着叛逆青春经历的浪人大叔坂本雅彦选择成为了一名漆器匠人,他用四十年的时间将轮岛漆器的涂刷工艺做到了极致。从最日常的味噌汤到隆重的怀石料理,漆器的温润光泽和质感无不将食物之美一再放大。工作以外的浪人却又展现着“暴走族”的动感一面。

不慢待每一分钟,是为不辜负时间。

只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是为不辜负生活。

所谓匠心,就是不惧枯燥和漫长。

为接近极致,倾注一生。

第4集 团扇狂人的碎碎念

苏州团扇匠人 李晶: 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都说过去回不去,但有一位痴迷古文化的年轻人却花了3年的时间,遍访了苏州仅剩的传统手艺人,并带着这些人还原了老祖先的“工”,传承了旧时文化的“艺”,让沉寂千年的缂丝团扇从过去穿越到了现代社会。

没有无价值的艺术,只有被压抑的付出。

用固守己见回应世俗偏见。

不为自己挣名,只为传承正名。

最终让心中执爱,被任何一个时代所善待。

第5集 修复残缺的戏法

金缮匠人 邓彬: 生活中,总有一些破碎让人猝不及防。面对残缺,你会选择将就还是选择丢掉?好羡慕有这样一个人,他可以不做这样的选择,就靠一双手修复残缺的美。本期《了不起的匠人》带您认识金缮匠人——邓彬。

在古老中,回归惊艳。

从不拒绝遗憾,只对美的事物低头。

一路荆棘,一路好奇。

坚持着,只为不辜负初心。

第6集 锡伯古弓的铁血柔情

锡伯族角弓匠人 伊春光: 在新疆,有一位锡伯族的老人,在没有任何文字记录的情况下,他再现了祖辈的传统弓箭手艺。他将劳作视为信仰,能做最硬朗的冷兵器,却也是最柔情的身边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下这位锡伯族的角弓匠人——伊春光。

匠心是守护信仰,守护爱人。

是影响家人,向上的德行。

用最冷的兵器,迸发最火的热情。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辈子只爱一个人。

第7集 北京遇上景德镇

陶瓷匠人 董全斌: 他曾经是一个从没接触过手艺的人,在北京做着爆款工业设计师,而他只用了四年时间,就变身为制作瓷器的手艺人。他的作品提前两年预定还不一定抢得到,这四年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他是陶瓷匠人——董全斌。

一开一合,一枯一荣,一切都源于自然。

生活也应如此,顺应本心,自然而然。

心安处,即是家。

第8集 富士山下的人形师

静冈人偶匠人 竹扇春泉夫妇: 有一种人偶是用来护佑而不是玩耍的。被寄予祝福的东西,一定要用经年练习的经验、虔诚和温柔的心去制作。在富士山脚下的小城静冈,有一对制作守护人偶的夫妻,他们制作的人偶,伴随了很多孩子平安长大。我们来认识人偶匠人:竹扇、春泉夫妇。

匠心,不代表墨守陈规。

传承旧有,也开创新篇。

以爱之名,制作更好的东西。

第9集 与火对赌的柴烧赌徒

台湾柴烧匠人 田承泰: 在台湾苗栗南庄的深山里,有一位烧陶人。30年前,他是一个柴烧门外汉,现在他是台湾柴烧第一人。几十年无数个不眠不休的烧窑中,他用泥巴与火博弈,用火的热度赋予陶生命,用不平整的触感让人与土第一次连接起来。他是“柴烧狂徒”——田承泰。

黑暗中的蛰伏,不怕满盘皆输的勇气。

是忠于自我的真性情。

是死磕到底的韧劲。

第10集 京城铁匠斯文硬汉

铁器匠人 蔡德全: 他伴着小镇里铁匠铺子的捶打声长大,北漂成为一名画家后却发现,记忆中的铁匠铺子已经再无可寻。不甘心看到手作铁器,在工业化的碾压下悄无声息,他拿起铁锤,成为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铁匠。他是否找到了答案?他是,铁器匠人蔡德全。

敲打中回到原始和根本的生活。

对时光与季节顺服,重获日常灵韵。

铁匠对专注,不孤独。

第11集 被微缩的时光

香港微缩模型匠人 黎炽明: 有一双手,它能重现逝去的场景,香港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临街小吃摊油腻腻的碗筷,隔壁理发店太空舱似的椅子等等,他重现着那些被现代化淹没的古旧,一毫不差,做出记忆中的样子。他是微缩模型匠人——黎炽明。

用自己的双手,重塑留恋的回忆。

所谓匠心,就是确立自己的目标。

一直做下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第12集 东源村的木活字修谱师

东源木活字匠人 王超辉: “家谱”是一个距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的词,但仍然有人在坚守着“谱师”的职业。捡字块、排印版、修家谱,这是王超辉大半辈子的生活状态,也是他们王家祖祖辈辈的生活。在电子排版和铅字印刷的时代,他却仍然执着于木刻刀和捡字诀,亲手在书页里留下墨香。

成为宗师,路上没有捷径。

最笨拙的努力,也能收获缓慢的前行。

愚公虽愚,亦见匠心。

第13集 南部铁器的十一代传人

盛冈铁壶匠人 小泉任左卫门: 在日本的茶道里,用来煮水的铁壶有着特别的地位。南部藩的小泉家族有着特殊的技法,为冰冷的铁器赋予陶土般的温润。历经三百余年的兴衰,小泉仁左卫门这个称号已经流传到第十一代。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家族一代代坚守一件事?

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

自信,不在意浮云过眼的浮沉。

不负,家族名号。不负,手作之心。

第14集 烟斗老炮儿雷州陈

雷州烟斗匠人 陈灿聪: 烟斗是舶来品,在中国,真正严格按照西方传统制作工艺方式来制作烟斗的“斗师”不超过20个。从一个对烟斗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中国第一代手工烟斗制作师,他让烟斗形成了部落。

成就匠人的,不会单纯是技艺。

匠心,就是将自己的个性,放入器物之中。

认清自己,才能成就好的器物。

第15集 天目孤人江有庭

天目盏匠人 江有庭: 天目盏是一种茶器,古时候,一只顶级天目盏可换一座城池,可见它的珍贵。是什么样的才华可以把五元钱的陶土烧制成价值超过一万倍的茶碗?是什么样的功夫,可以让他穿越唐宋,突破天目盏千年黑褐单一色,烧制出璀璨的碗底星空?

直面孤独,才能平静独行。

放任孤独,是另一种天赋。

没苦无乐,世间最美的生活方式。

第16集 一个人的木勺世界

深圳木勺匠人 黄强: 人们说“物似主人形”,简单也是丰盛。有一双粗糙的手,通过一把把小小的勺子,让木头变幻出了不同的姿态和质感。木亦有灵,需要静下心倾听自然的声音。

胆子大一些,舍弃一些,其实会得到更多。

有趣的,欢欣的,原来是最简单的。

以手抵心,落手无悔。

第17集 京城斫琴师

京城斫琴师 梵戈: 古琴,是魏晋文人的避世闲情,也是今日都市里的桃花源曲。曾游历四方,曾商海浮沉,却能放下一切,潜心二十年于古琴制作,为求索,也为知音。

时间,也是器物制作的参与者。

声音,也需要成长和成熟。

做好可以做到的,剩余的,交给时间。

第18集 高考状元的皮影梦

沈阳皮影匠人 陈雪月: 旧时的匠人,都会有行当的祖师爷,做的好就是“祖师爷赏口饭吃”。匠人对行业的归属感到了认祖归宗的地步,就是所谓的天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就是把手艺当天职的人,不光安身立命,简直融入骨血。

欲以一己之力,守千年手艺。

汇人生所感,聚于一把小刀。

集匠心之力,刻守艺人生。

第19集 木下生花的潮州郎

潮州木雕匠人 卢进文: 器物是有魂魄的,可以穿越时光与人相遇,匠人和器物的关系,也有点生死相随的味道。这种古老神秘的关系贯穿了整个手工业史,本期带您认识的是一个重建人与器物关系的匠人,他让一切变得轻松自在、美妙有趣。

把枯燥当乐趣,以重复当生活。

心无旁骛,借木穿梭于时空之间。

一刀一刻,皆匠心。

第20集 上海滩的百年老裁缝

上海旗袍匠人 褚宏生: 从民国美人的衣香鬓影,到纽约大都会的T台。褚宏生,上海滩最后的旗袍裁缝。见过了悲欢,见过了繁华,风尚去又回,不变的是对手艺的历练。

悲欢糜华,过眼烟云。

风尚来来去去,不变的是,对手艺的历练。

● 影评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手艺的传承,更是一种匠人内心的执守。

这里,有四十年如一日的轮岛漆器匠人坂本雅彦,有半路出家的陶瓷匠人董全斌,有与泥土对话的台湾柴烧匠人田承泰,也有赋予陶土珍贵价值的天目盏匠人江有庭。最打动我的,不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陶土制作工艺,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执着。执着,意味着耐心。匠人们打磨手艺的每一秒,都是用岁月的积淀来换取更为珍贵的价值所在。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匠人大多数是沉默的。我们虽然在银幕上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但殊不知背后付诸过多少汗水。所谓匠心,不过是为一件简单平凡的事着迷,执着到老。

自古以来,海陆丰地灵人杰,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明、清的碣石卫城为国家海防要塞,与着名的天津卫,沈阳卫齐名,重兵镇守,扞卫着国家和民族安全。海陆丰人民爱武术,习武因而兴起,自南北佛教、道教和四面八方的武术文化流入,形成了民间拳技流传下来,历史悠久。

海陆丰地区民间传统舞狮的主要特点突出了一个“武”字,是展示民间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视窗,从这个“视窗”看到的“武术”仅是沧海一粟。根据地方史志、家谱、手抄本及传闻,在这里将对民间部分武术的传承发展情况作初步探讨。

流传在海陆丰的武术主要有少林派、峨嵋派与武当派,种类繁多,派内分派分家。

海陆丰武术文化的传承从清朝中叶开始至今约有260年历史,内容丰富多彩。

罗山拳:

海陆丰着名南拳大师郭转(1720--1790),海丰可塘罗山庄厝乡人。清乾隆六年(1741)只身往南少林学艺,被至善禅师收为少林俗家弟子,郭转先後两次入寺,第二次同在寺中的还有可塘下踏村王铁手、汕尾城区东冲镇石洲村王绍良、陆丰西山曾埠胄等八位。1750年八弟子奉师命下山收复被外界侵占的少林寺庵并回乡开拳馆广收弟子。

郭转大师创立“义兴馆”,以少林拳及跌打伤科行世,久负盛名,其武艺和医学世代相传,清乾隆至现名师荟萃。如乡中前辈有:郭戌、郭林燕(旅居马来亚开馆授徒)、郭三、郭剑、郭歪、郭琼、郭慧、王继葵(郭林燕之子过继给舅父为嗣,由叔父戌师傅授拳艺)、王培芳、郭大孝、郭熙等等,不胜枚举。传下徒弟徒孙不计其数,分布国内国外……

在历史上,罗山少林拳驰名於世,二百五十多年来,传播於海丰、陆丰、汕尾、惠州、港澳及东南亚等地。中国内地解放後,本派大量拳师陆续涌到香港,有的以授拳行医为生,如本乡传人有王继葵(火欉)、王培芳、郭大孝、郭荣、郭业、郭锄、郭石撬、郭填、郭、王捷初、王捷坚(现为风火堂国术协会和南少林罗山拳龙狮总会顾问)、王捷生、郭潭如、郭妈安、郭锦存、郭明丰、郭兴城(现为罗山派张文声国术总会顾问);还有外乡本派传承人(老前辈):黄国辉、庄报、刘家闲、何炳权、吴荣、杨威树、陈妈丹、李益等。

自郭转师创拳以来,罗山派众多传承者相继在内地及海外设所、立堂、创会,发展传衍罗山武术。如60年代初在香港有由罗山人,王培芳、郭大孝等在九龙红磡创立“郭氏宗亲会”罗山公顶楼,内设“罗山诊疗所和武馆”,联系族亲、行医济世、授徒传艺;80年代後有由黄国辉、刘家闲之高徒张文声和庄报之得意门徒徐连来、李才、苏保、徐志洪等本派传承人,先後在香港设馆(堂)创会授徒;还有众多罗山拳师父,在港屋村家中传教等等。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家乡武术传授香港的子弟,以期传统拳艺能在异地薪火相传,不致枯萎,为弘扬海陆丰武术与狮艺文化作出贡献。罗山南少林拳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意义,也是海丰“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值得弘扬,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莫家拳:

莫遮蛟(香港人称莫清矫),汕尾城区人,西元1746年到南少林学艺、被至善禅师收为俗家弟子,是至善禅师得意门徒,莫遮蛟学艺成後回汕尾授拳。据地方志记载,福建少林寺建於唐代乾符中(西元874至879年)。

明末清初,是福建少林寺鼎盛时期,至清康熙年间清王朝大破少林寺时,传说有数位少林高僧散走四方,隐居他乡,各以其长传徒授技,於是,少林南拳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洪熙官、刘三眼、蔡九仪、李式开、莫清矫等五位少林弟子为代表人物的广东五大门派。它们各有专长,各有特色。

一代神拳刘仕忠(1897 ~1974),诨号“三脚虎”,广东陆丰甲子镇人。自小醉心武学,喜看戏,尤喜武侠义士,由此养成尚武的性格和侠义胸怀。

早年承练蔡家拳和莫家拳、并四处寻师访友,拜师学艺,每到之处有武名者无不诚心求教,不数年已练成一身高深武功,年二十即在潮州设馆课徒,以教寓学,并暗中找寻名师,以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刘仕忠本拟设馆授徒,安居乐业,奈何在一去接受踢馆挑战中,错手打伤挑战者,不得已浪迹江湖,到处为家。

自刘仕忠创派以来,威名远播,盛行於潮汕、海陆丰、东江流域、香港及东南亚各地,人材辈出。传人有刘远成(子)、黄岱、陈妈如、陈述升(娘昌)、陈世正、张合、黄土(永辉)、吴笑、刘乌镭、刘开亮、张造、方梅、曾一然、曾随、曾庆丰、曾昭坚、着名文武生陈宝寿和溜旦等。

相传刘仕忠师父在民国时期曾参加抗日游击队,在潮汕海陆丰一带打击日寇。一次劫狱营救战友的战斗中,左掌被炸药炸断,愈後经刻苦锻炼,左手有如杵槌一样,具有惊人的杀伤力。他平常只以右臂应敌,如遇高手,则突发左臂,锐利如锥,力发千斤,应者辄倒,名闻于惠、潮、梅三州,称“三脚虎”。1974年仙逝,终年77岁。

续後其子刘远成,成为蔡莫派拳第二代掌门人。刘远成幼承庭训,年未及冠即习入门功夫,天性聪敏,过目不忘,又能刻苦勤练,十多岁就协助其父之教务,教学兼长,随其父走遍潮汕、海陆丰、惠州各地,其父见其风雨不辍,朝夕钻研,遂将本门高深功法悉心教导。

刘远成的一手蔡莫拳术,尽得其父真传,已臻化境,尤擅棍法,曾以一手“阴阳弹箭棍”折服不少拳师,而其最擅长的“近身攻防功夫”是武林一绝。五十年代刘远成师父南来香江,发扬蔡莫派拳术,在港创立“蔡莫派国术总会”任武术总教练,设会授徒,在香港致力发扬推广,经数十年的辛勤传播,桃李满门。 1999年在香港仙逝,享年70岁。徒弟有刘标、向华民、江旺、吕堂及誉满中外武打明星向华强等。

刘标(蔡莫拳传承人之一):海丰县人,自幼喜欢武术,在乡间时学得一招半式,其後来到香港,1966年机缘下得遇蔡莫派宗师刘仕忠的徒弟黄岱,即时拜师习武。黄岱师父仙逝後,蒙刘仕忠宗师儿子刘远成纳为门下,专心致志追随师父学习蔡莫派功夫。其後,刘标师父在1977年正式在香港开设刘标武馆,1978年在台湾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锦标赛”获得亚军。 1998主编出版《南少林蔡莫拳》。

南枝拳 :

以陈南枝命名。陈南枝(1847~1925),字鉴山,海城人,壮年时移居妻家揭阳县南山区邓村(今揭西县境内)。少年时学习家传武术,後得福建少林寺双禅法师的第三代传人松先生的真传。功成後,到潮汕地区设馆授徒。他所授的拳术注重实战,近身擒拿,手足并用,技击特点与当地拳术截然不同,群众把他传授的拳术称为“南枝拳”。

该拳在潮汕地区分为两脉:一脉在普宁、潮阳一带,着名弟子有陈四大、陈任夷、陈宏、谢坤记等。建国後,在普宁、澄海两县均有传授,从学者来自潮安、饶平、南澳、潮阳等地。另一脉在揭阳一带。

陈南枝在揭阳授徒时有7名徒弟:黄国荣、魏内园、周玉添、洪利、林庭、洪卿、许英豪。南枝拳流传於海丰、揭阳、普宁、潮阳、澄海、汕头、潮安、南澳、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国,有深远影响和较高声誉

黄三拳(安徽凤阳北少林拳):

北少林拳安徽凤阳传人黄三,女,生於光绪3年,享年101岁,5岁开始在曾祖父的指导下练筋骨习武,17岁时已身怀少林柔拳、练步拳、梅花拳、蝴蝶掌、罗汉十八掌、罗汉拳等,还有少林棍、刀、暗器飞刀等北少林拳武术的精湛技艺,尤其擅长蝴蝶掌、梅花掌、少林柔拳、飞刀、内功等。

同时,还深得少林伤科始祖异远真人传下的真方医术、清代技击大师黄严的技击秘诀及神效骨伤科秘笈,中医伤科医术精湛。黄三排行最小,深受师傅兼曾祖父的疼爱,成了第五代传人。

光绪21年,师傅命17女士前往京城配合已经准备好的人员劫狱,营救义和团义士。17女士从安徽赶到京城预定的地点会合时,因泄密,劫狱失败,黄三只身南逃过长江来到南京。後邂逅峨嵋派“会门拳”高手、广东海丰捷胜籍人仕翁明晃(在南京开海味商铺),1896年冬被翁明晃迎娶回大流村完婚。翁、黄婚後生有四子,第四子姓黄继承黄三之香火,辈份按黄家排辈。

1915年,翁明晃夫妇将家庭迁至汕尾城区,1949长孙黄坤泽出生,16岁被授为入室弟子第六代衣钵传人。黄三把一生的拳艺及伤科秘方传授予长孙坤泽。

1972年黄坤泽在某地巧遇河北省籍拳师刘润中,拜其为师,刘润中把“戳脚”、粘衣十八法、混元气功、金锺罩气功、擒拿和刀棍,以及子午流注法和医治法则授给黄坤泽。3年後学成,回到汕尾,坤泽把祖传武功和刘润中武术浑为一体,精益求精,创立了“黄氏子母韧拳”内功拳法。

民国初黄三与丈夫翁明晃开始收徒传授武艺,弟子有李劳工、陈仁桧(字陈芳),刘成芳、曾茂悍、江贵、吴杰、吴荣、石坤、陈并、老尾流、老尾歪、陈妈如等。江贵亦跟江西艺人(流民教)学习武当拳,传人有江韩、江玉等,1942年江韩旅居香港,60年代在港创立“江韩健身学院”传授拳艺,徒弟有罗枪、江旺等。

溪角山拳(朱家教):

赤坑镇溪(鸡)角山村王妈起师傅,生於1852年,1875年到海丰白水磜(莲花山)寻师。白水磜有一位拳师是南少林朱家教高手,姓余名洪,余洪师傅看王妈起学艺意诚,便收他为徒,把自身所学朱家教拳棍传授给他,同期同学还有陶河镇锺闸古,他们满师後都回乡授教,把这种拳术发扬光大。

余洪师傅所传拳术共12个套路,套路中有三步、四门、十二步等,其中擅长於棍术。王妈起和锺闸古师兄弟都长于棍术。棍术套路共9套,尤以中銮及横镰棍为绝。锺闸古因对该棍术加以研究,把它发展成为“锺厝棍”,其子及孙(锺汉集)亦嫺熟此棍术套路。

刘阿梅拳:

刘阿梅(1861~ 1936),又名远跋,法名志远,城东邦唐村人,後移居海丰公平。曾到泉州石角山少林寺求师,後转到湖北武当山拜师,其拳艺炉火纯青。特点:高架软手,灵活善变,以柔克刚,借力用力,攻守兼备,其手法与凤阳拳有雷同之处。传人有刘三(子)号老三牙、朱友爱、黄可桐、陈诗隆、陈海洋、陈俊贤、张根、刘德胜等。

八万周拳:

因首创此拳种者姓周名招胜,陆丰八万乡人,故称八万周拳。其特点和风格:硬马吞吐、八步桩、弓前步、转肩收腹、吊艮挡手、擒拿勾手、收手反弹、宽架马、长距离、长於内涵、转功自如、技击性强,在海陆丰习此拳者甚多。传人有杨梓、洪辉、余镜、彭新会(余镜和彭新会亦为莲花大水坑“文师”之门徒)、西秦剧名伶罗振标等。

圆山拳:

"圆山拳”以海丰县圆山乡拳师陈川、陈向攀为代表,其特点和风格以硬马桩步、手脚灵活、技击快速见称,手法有献爪、猴仔洗面等。据传“圆山拳”其中一种武术套路属“地功门拳”,有“少林地上飞龙”之美称,是女子所创,由福建少林寺对面的白莲庵尼姑传授给陈姓人家(陈鸿鼎、陈鸿悦堂兄弟)。

後经圆山陈鸿鼎前辈多年总结补充,发展到18个套路;奔、扑、滚、翻、撑、仰、蹬、卧、闪、窜、抖、跳的格斗动作,分上、中、下三盘,其中以下盘为绝招,它既有独特的地趟动作和丰富多彩的腿上功夫,又有南拳的手法特点,也是北腿的腿法风貌;刚柔相济,灵活多变,上下飞腾,独具一格。

圆山拳套路中有部分与笏口拳有雷同之处,同属南少林拳系。传人有陈火宗、陈生(50年代陈火宗、陈生在香港创立“圆山国术总会”)、陈锭、陈妙、陈谋、陈代、陈水、陈佛传、陈丁泉、陈孝、陈奋展等。(部分资料录自《海丰史志》)

林田心拳:

林田心(俗称二师),清末海丰海城城北人。拳术招数:直马、花拳、十二步、拳出肩转、技击内顾、马正後坐。相传田心师行拳三次喊力能拔起一棵青竹、拳穿田埂等,足见其拳种威力甚大。传人有林仁、林召飞。

笏口拳:

海丰县附城笏口村以前舞“白额青面狮”的武术套路已失传,现在的拳术套路为五华客家人所传。清中叶期间(离今约180年),一位身材细小俗称“鸟脯师”的打白锡(修理家用金属器具)师傅,另一位名陈灶秀的补箩师傅,二位五华师傅武术精湛,将拳技传授於笏口村先辈陈灶营,後经陈灶营师父传给陈雪隆(红虾师),红虾传亚螺(子)、陈四贵、陈五贵(孙)及陈贵培等。

万仙拳:

鹿境“永和馆”创立於民国初年,馆内三十余人,馆址原设在田书房,当时聘请拳师万维新(称万师、万仙)。曾担任彭湃警卫员的拳师万维新(烈士),原系五华县长乐河口人,後迁居惠阳坚(歧)岭(现海丰莲花崎岭村)。

他宗支张天师(张陵)创立的道教第一山,江西龙虎山正一派,师兄弟有万味清、杨其珊等。万仙传授的虎形拳,(鹿境民间手抄本记载为“朱家螳螂拳”),乡民沿称为“万仙拳”。武馆棍师曹福(莲花山埔仔人),棍术称“溜仔棍”(双头棍)。

当时传下拳棍师有:鹿山的吕睦水、吕义珍、吕守龙、吕守靖、吕啻(称为“五虎”);鹿南的吕水华、吕周等。续後拳术由吕睦水执教,棍术为吕义珍担纲。吕守龙传下高徒有:袁伟、陈荣等。

永和馆虎狮班由山头社村传承至今,狮馆灯笼一面写上“鹿境吕、一面写上潜山县正堂”。值得一提的是,清道光年间,一代武师吕乃顺的武术套路在鹿境乡已失传,实感可惜!当时有一句口头禅:文有吕月槎(贡爷),武有乃顺公(吕乃顺、字式琴,长期在马宫长沙设馆授徒,牌号为“蟠桃广进师,广东吕贤堂”)(吕校选整理)

吕睦水,万维新之高徒,为“万仙拳” 传承人之一,又习郭家拳、刘阿梅拳、凹师拳等,从师多人,招数多样。徒弟有吕从友(老五宁)、吕娘伟、吕强等。老五宁亦练习文师拳,1943年移居香港後,在港设馆收徒,1964创立“香港少林朱家螳螂派惠丰建身学院”。

传人有吕良(子)、吕娘古、吕荣再等100多人。吕荣再又名吕荣,少年跟家乡池口村吕雪引学罗山拳。1962年定居香港、再从师吕从友,尽得朱家螳螂拳法真传。1997吕荣再创立香港“少林朱家螳螂派吕从友国术同学会”,任国术及麒麟金狮总教练,亦兼“香港新界米埔陇敬意花炮会”国术教练。

蔡清玩拳:

蔡清玩(字养好)、海丰县蔡厝围乡人。精通峨嵋拳、南少林拳,其中创立的“猫形拳”属稀有拳种之一。技法上有:主攻偏门、搭桥抢攻、消身借力,打兼收、收即打。特点是“快”,三角形马、提胯收臀、肘不离怀、善用腕力,开爪“扑弹缠封”、闭爪“扣掐擒卷”,两臂变幻难测、声东击西,使人望空扑影。

民初年间,被海丰附城鹿境蔡族武馆聘为拳师,传授“猫形”拳技及“左掌右拳三步套路”,俗称(蔡厝围拳)。传人有:鹿境乡的蔡家喜、蔡少贺、蔡谭镇、蔡荣来等。解放前,蔡清玩师父移居香港继续设馆授徒,後因被养猫抓伤感染致病在港仙逝。其子及孙亦嫺熟此拳术套路。以前海丰县蔡厝围村拳术有多种门派,武艺世代相传,名师辈出,除蔡清玩师外,还有蔡谭荣、蔡进滔、蔡乃兴等。

马德新拳:

马德新出生於1902年,海丰联安田心人,自幼爱好拳艺,早年从师黄可桐,黄美旦(俗名老尾旦)等,并到处寻师学艺,是一位集各派拳艺大成的人物。後又得卖艺卖药的外地女郎薛蕙兰真传,学到风吹杨柳名拳,使铜板为暗器,百发百中,成为薜振玉一炁五形拳第三代掌门人。

因马一生重拳德,不轻易与人高低,故其名声远播,影响很大,徒弟有李自鸣、吴古、许登国、温江等,拥有数千人之多。(温江亦练南少林拳、武当拳、李家拳、朱家拳、洪家拳等,70年代在香港创立 “惠雄建身学院”)

叶添拳:

叶添,民初海丰堆山人,早年拜至善禅师之高徒广进师为师,亦练峨嵋拳。拳术招数是硬马吞吐、花拳、半蹲架。传人有陈锭、叶树营、叶柱、叶辅跃、叶汉、叶顶、叶梓存、黄永鑫、黄经秀、林样、鈡元雄、罗标(潮州九)、许祥进、杨其昌、黄国义等。

添师拳在海陆丰以及东南亚澳港地区影响很大;以前有香港“叶树营健身学院(武馆)”、香港“叶柱健身学院”、香港“叶辅跃健身学院”、香港“黄氏健身学院”(黄经秀任总教练)、香港“林样健身学院”、香港“锺元雄健身学院”等,设院传播添师拳术。

杨其昌(添师拳传承人之一):海丰县人,12岁起从师黄永鑫之高徒黄经秀、林样、鈡元雄、罗标等,练习“添师拳”(罗标授棍术)。杨其昌从师多人,集众师拳艺为一体,拳法有:走步、三节、三步推、四门、撩打、赶打、吊打、拳排、龙肩、老虎背猪、观音坐莲等;棍法有:南山臼、贴地棍、四门棍、排闸、倒插金钗、雪花盖顶等。

1962年杨其昌定居香港,2000年杨其昌同黄国义创立香港“南少林添师国术会”任国术总教练,兼任香港“广东汕尾市瑞麟金狮文化国术总会”国术教练。

青塘拳:

黄骞(黄强),陆丰青塘人。早年跟花禅师学习南少林拳、又习峨嵋拳,後经黄骞师父创出技法独特的“前伸後拱架”招式,称“青塘拳”。其拳运动幅度较大,上中下动作快速勇猛,手法严密紧凑,常以左腿出击最为凶猛。传人有陈公坐璧、陈乐盛、陈光泽、陈金泉、陈戊已、吴丰淦、吴招钳、张娘鑫、朱云保等。(旧时青塘村中出名拳师有:黄君愿、钓钩、七霞、同师等)

陈四任拳:

陈四任,海丰县城下围陈人。清嘉庆年间,学艺于福建少林寺,其特点:动作舒展大方,马正步隐,技击性强,突出南拳风貌。陈一生卖鱼度日,不轻露拳艺,有武德。曾与试艺者嬉戏,将铜板捏扁,足见其功力非凡。

易经拳:

易经拳师陈妈丹,海丰青草人。自幼爱好武术,八岁起拜同乡易经拳师王覃春为师,学习福建南少林达摩易经拳法及医术,尽得太极拳艺真传。学成後再跟郭剑、郑覃潮、赖立学罗山拳,其间又练三脚虎拳、溪角山拳、青塘拳、咏春拳、万仙拳、圆山拳、虎鹤双形拳等十多种拳术,集各种拳技为一体。

乌肩拳:

传入海丰海城的南少林正宗“七寸脚”软马武术,源出之白美庵寺(现县防疫站址)的月浪大师。後传於海城北门、龙津下庵及田心仔村,称“乌肩拳”。手法有“摔、拍、穿、劈、钻”。步法有“行步、散步、连环步”。

腿法以暗发为主,重七寸低腿。北门武术爱好者蔡丁国中医师之祖父蔡德才、父亲蔡绿香为“乌肩拳”承传人之一,丁国医师自小耳濡目染,得真传,又习凤阳拳,并吸取诸拳精华,自成新拳,其套路独特,在实战技巧上有很高的价值。

上文承蒙香港:陈文清先生、陈春成先生、刘家闲先生、陈妈丹先生、刘标先生、温江先生、吕荣再先生、王捷初先生、王捷坚先生、罗枪先生、郭兴城先生、张文声先生、杨其昌先生、徐志洪先生、曾兆煜先生,海陆丰:蔡丁国先生、吕校选先生、蔡信会先生提供部分资料。

— The end —

图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竹姓简介  竹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东平度、昌乐,山西大同、长治,陕西韩城,云南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仡佬族等皆有此姓。 姓氏源流  竹(Zh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竹姓与竺姓同源,以国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东莞。”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孤竹国国君的二子伯夷、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其后人就有以国名中的竹字为姓,称为竹氏。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姓氏。据《江汉丛谈》云:“夜郎侯生于竹中,以竹为姓。”汉代时,因夜郎侯生于竹中,遂以竹为氏。夜郎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班固《前汉书》因之。范晔《后汉书》还增加了特别的材料:“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这当然只是传说,但也说明夜郎部族在此之前已经历史悠久,难以溯其渊源,带有了神话的色彩。以致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印绶,后遂杀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夷獠咸以竹王为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牁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 迁徙分布  上古商朝时候,有个小国叫孤竹国,孤竹国的公族子孙后来取国名中的竹字为姓。孤竹国有两位公子是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就是叔齐和伯夷。原来,孤竹国君说好让叔齐继承君位的,而国君死后,叔齐说自己是老二,老大的品德才能都比自己高,一定要老大伯夷继承君位,伯夷也不肯,于是他俩就结伴到周国去,将孤竹国让给他人。那时周国君主贤良,所以许多人都去投奔。而商纣王残暴,周武王决定打天下用周朝代商朝,但叔齐伯夷又觉得争夺天下不对,劝周武王不要去。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叔齐伯夷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了。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讲:古时,西南少数民族的一少女,一天来到河边洗衣,忽然三节大竹漂到眼前,怎么推也推不走。仔细一听,里面似乎有婴儿的哭声。她把大竹抱回家去,小心翼翼地劈开,果然有一男婴在内。她精心抚养,竹婴长大成长后,文武兼备,自号智勇双全,自号夜郎侯,成为当地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于是,该族就以竹作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加以崇拜,并以竹为氏,世代祭祀。竹姓望居东莞郡(晋武帝置东莞郡,相当于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历史名人  竹承构:唐朝的好官,开元年间任宣州刺史,缉拿为非作歹之徒,严惩贪污奸诈渎职之官,境内清明,百姓个个叫好。与大理少卿班景倩同风格,当时号称“班竹”。 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汉有东莞县,治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东汉末设东莞郡,治所在今沂水东北。东晋侨置于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东南,南齐末废。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于南海郡东南部置东莞郡(亦作东官郡),以旧有的司盐都尉(即前之番禺盐官)何志为首任东莞郡太守,领辖宝安、安怀、兴宁、海丰、海安及欣乐等六县,东莞郡治所与宝安县治所同设在南头。而香港地区已改为隶属东莞郡宝安县。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仍沿前制。隋朝时期,废东莞郡,将其地归入南海郡,宝安县辖地亦改为隶属广州府南海郡。今广东省东莞县置于唐代。

  2、堂号(缺) 宗祠对联  竹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州官清节;国相盛名。

  ——佚名撰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竹承构,开元年间任宣州刺史,缉拿为非作歹之徒,惩办贪污渎职之官,境内清明。与大理少卿班景倩同风格,当时号称“班竹”。下联典指东汉东莞人竹鲁,官下邳相,有盛名。 历史典故竹王夜郎侯  在《后汉书》与《华阳国志》均记载了一个很艳美的传说: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这就是夜郎王。

  由于夜郎国王是竹王,因此夜郎文化的主要内涵就是竹文化。夜郎竹王神话的流传范围很广,东北亚、东南亚、南洋群岛、日本等地均有类似的竹子生人的传说,为此,夜郎文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

  夜郎部族自称是竹王之后,祭祀竹王则就是一项极隆重的活动。新晃昔时,今兴隆柏树林的竹山溪口有座规模很大的竹王庙,每年三月三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和盛大的集会。赛歌、赛舞、赛鼓、赛锣、赛牛、赛鸟、赛芦笙,称之为赛竹王。届时,湘、黔、川、桂邻近地区的群众雀跃蚁涌而至襄万盛事。《后汉书》载: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之谓也。这与新晃清代以前的八大胜景之一的竹王庙和三太子神像完全吻合。 夜郎新晃  《史记》、《汉书》在解释夜郎部族特征的均说: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新晃群众皆惯一村一寨聚居,且多是同姓宗,若二、三姓同寨,则各姓分片居住。古侗族男子皆结髻,戴圈环,时代迁移,男子椎结已改变,但仍包青侗布帕。妇女发髻仍很流行,未婚女子的发髻花样更是繁多。

  古夜郎新晃的傩戏最引人注目。傩是以祭稻神为主的农业祭祀。据了解,新晃是我国稻作文化、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延续至今的稻作、傩、巫、竹、船、酒、祭祀、雀巢、山歌待文化,古朴厚重,扑朔迷离。日本的稻作文化与新晃稻作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极可能就是从新晃传入日本的。

  谈及巫傩,人们会顿感神秘诡异。1997年9月,日本民俗学专家秋原秀三郎教授、日本中部大学教授黄强博士和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专家林河及知名女作家刘芝凤到新晃天井寨考察民俗,看了寨里的傩祭戏咚咚推后,中日民俗学专家兴奋地说:找遍东南亚,到过世界许多国家,还从没见过如此古老又保持完整的稻作文化遗风。

  新晃流传至今的夜郎巫傩文化主要有傩技、傩祭咚咚推、傩堂戏、冲傩等。

  傩技即上刀山、过刀桥、踏火海、踩红犁、衔红铁之类的绝技。2002年12月6日,记者在新晃参加国际画眉节采访,有生第一次开了眼界。傩技表演者是来自寨子的寨民,一番敬祭内容走过,气氛顿显诡异、惊怖。寨民一个双脚赤脚,踏在烧的通红的钢犁板上移动,脚板下焦烟翻滚哧哧发响;一个嘴叼通红的犁头悠然绕行;几米远已热浪袭面,真不知他们是人还是精灵?再一个一口咬下半个啤酒瓶,咔哧咔哧如吃花生;紧接着一个寨民开始赤脚上刀梯,这里的刀梯与别处不一样,一把把锋利的钢刀呈V字型向上摆布,寨民如履平地爬上爬下,时不时来个叫观众失声惊叫的险招。直令我头皮发炸,心跳加速,冷汗直冒,恍入幻境。事毕,我用手指试下刀刃,嚯!比剃须刀还快!

  傩祭咚咚推,整个祭祀活动都是在舞蹈中进行,锣鼓打节拍伴舞,两声鼓声一声锣音无限反复,咚咚推因此而名。时至今日,一些地区只是保持着傩戏祭祀用的面具,唯新晃天井寨流传至今,并保持了原始遗风。

  傩堂戏,意在堂屋里演的傩戏。今湘、鄂、川、黔、桂及滇东南部分地区仍活跃民间,在新晃保存得尤为完整。

  冲傩,实际地一种巫文化活动。新晃旧俗,谁家若有病人,尤其是女人精神失常一时医不好者,即被认为邪家作怪,要请巫师入堂做法作法驱邪。新晃冲傩异于别处,设坛是形式,重要的是捉虫,即巫师做法后,对象便身不由已往外跑,至某处说有虫,人们就去挖,还真能挖出这种或那种的虫与蛙。说是脏虫子偷了病人的魂,除了虫病就好了。其主要内容又叫追魂,巫师做法后要用绳子牵童子。童子必男性但岁数不限,不论是否做过,入法后他会变个样,去吃筐里的稻谷,有时会连碗都吃掉,然后扛起个桃木架出门便跑,由于童子跑的太快,所以就用草绳捆住他的腰。当他人说,不论在何处,童子认为有妖气,就会在那里崩跳不停,跟去的人就往往会挖出虫子来。

  浓郁的侗、苗等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夜郎文化的内容,如侗俗、侗吃、侗款、侗垒、侗戏、侗桥楼、侗歌舞等,构成了夜郎文化的精髓。 竹姓改竺姓的由来  从前,我国只有姓“竹”的,而没有姓“竺”的人。有一年,竹姓中有位姑娘被选进皇宫,得到皇帝的宠爱,后来做了皇后娘娘。有一回,皇帝接见一个外国来使,请皇后作陪。行礼以后,皇后站着不坐。皇帝觉得有失体面,回到后宫,皇帝追问情由。皇后奏称:“家族里向来有个规矩,“竹”字下面二只脚,竹姓人只准站立不准坐。”皇帝听了哈哈大笑,命人拿过笔来,在竹字下面划了二横。变成“竺”字,说:“今后你们家族就姓“竺”吧!可以随意就座,不用再站着吃饭、做工了。”

一、姓氏源流

竹(Zhú)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竹姓与竺姓同源,以国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孤竹君,姜姓,殷汤封之辽西,令支至伯夷、叔齐,子孙以竹为氏焉,东莞。”相传商汤时,禹封炎帝的后代墨台氏在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孤竹国国君的二子伯夷、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其后人就有以国名中的竹字为姓,称为竹氏。因竺和竹同音,汉代有位本叫竹晏的人改为姓竺。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姓氏。据《江汉丛谈》云:“夜郎侯生于竹中,以竹为姓。”汉代时,因夜郎侯生于竹中,遂以竹为氏。夜郎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班固《前汉书》因之。范晔《后汉书》还增加了特别的材料:“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这当然只是传说,但也说明夜郎部族在此之前已经历史悠久,难以溯其渊源,带有了神话的色彩。以致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印绶,后遂杀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夷獠咸以竹王为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牁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

二、迁徙分布

(缺)上古商朝时候,有个小国叫孤竹国,孤竹国的公族子孙后来取国名中的竹字为姓。孤竹国有两位公子是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就是叔齐和伯夷。原来,孤竹国君说好让叔齐继承君位的,而国君死后,叔齐说自己是老二,老大的品德才能都比自己高,一定要老大伯夷继承君位,伯夷也不肯,于是他俩就结伴到周国去,将孤竹国让给他人。那时周国君主贤良,所以许多人都去投奔。而商纣王残暴,周武王决定打天下用周朝代商朝,但叔齐伯夷又觉得争夺天下不对,劝周武王不要去。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叔齐伯夷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了。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讲:古时,西南少数民族的一少女,一天来到河边洗衣,忽然三节大竹漂到眼前,怎么推也推不走。仔细一听,里面似乎有婴儿的哭声。她把大竹抱回家去,小心翼翼地劈开,果然有一男婴在内。她精心抚养,竹婴长大成长后,文武兼备,自号智勇双全,自号夜郎侯,成为当地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于是,该族就以竹作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加以崇拜,并以竹为氏,世代祭祀。竹姓望居东莞郡(晋武帝置东莞郡,相当于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竹承构:唐朝的好官,开元年间任宣州刺史,缉拿为非作歹之徒,严惩贪污奸诈渎职之官,境内清明,百姓个个叫好。与大理少卿班景倩同风格,当时号称“班竹”。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汉有东莞县,治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东汉末设东莞郡,治所在今沂水东北。东晋侨置于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东南,南齐末废。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于南海郡东南部置东莞郡(亦作东官郡),以旧有的司盐都尉(即前之番禺盐官)何志为首任东莞郡太守,领辖宝安、安怀、兴宁、海丰、海安及欣乐等六县,东莞郡治所与宝安县治所同设在南头。而香港地区已改为隶属东莞郡宝安县。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仍沿前制。隋朝时期,废东莞郡,将其地归入南海郡,宝安县辖地亦改为隶属广州府南海郡。今广东省东莞县置于唐代。

2、堂号(缺)

============================================================

竹姓宗祠通用对联

〖竹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州官清节;

国相盛名。

——佚名撰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竹承构,开元年间任宣州刺史,缉拿为非作歹之徒,惩办贪污渎职之官,境内清明。与大理少卿班景倩同风格,当时号称“班竹”。下联典指东汉东莞人竹鲁,官下邳相,有盛名。

============================================================

附录:竹姓典故、趣事

〖竹王夜郎侯〗

在《后汉书》与《华阳国志》均记载了一个很艳美的传说: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这就是夜郎王。

由于夜郎国王是竹王,因此夜郎文化的主要内涵就是竹文化。夜郎竹王神话的流传范围很广,东北亚、东南亚、南洋群岛、日本等地均有类似的竹子生人的传说,为此,夜郎文化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

夜郎部族自称是竹王之后,祭祀竹王则就是一项极隆重的活动。新晃昔时,今兴隆柏树林的竹山溪口有座规模很大的竹王庙,每年三月三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和盛大的 。赛歌、赛舞、赛鼓、赛锣、赛牛、赛鸟、赛芦笙,称之为赛竹王。届时,湘、黔、川、桂邻近地区的群众雀跃蚁涌而至襄万盛事。《后汉书》载: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之谓也。这与新晃清代以前的八大胜景之一的竹王庙和三太子神像完全吻合。

《史记》、《汉书》在解释夜郎部族特征的均说: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新晃群众皆惯一村一寨聚居,且多是同姓宗,若二、三姓同寨,则各姓分片居住。古侗族男子皆结髻,戴圈环,时代迁移,男子椎结已改变,但仍包青侗布帕。妇女发髻仍很流行,未婚女子的发髻花样更是繁多。

古夜郎新晃的傩戏最引人注目。傩是以祭稻神为主的农业祭祀。据了解,新晃是我国稻作文化、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延续至今的稻作、傩、巫、竹、船、酒、祭祀、雀巢、山歌待文化,古朴厚重,扑朔迷离。日本的稻作文化与新晃稻作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极可能就是从新晃传入日本的。

谈及巫傩,人们会顿感神秘诡异。1997年9月,日本民俗学专家秋原秀三郎教授、日本中部大学教授黄强博士和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专家林河及知名女作家刘芝凤到新晃天井寨考察民俗,看了寨里的傩祭戏咚咚推后,中日民俗学专家兴奋地说:找遍东南亚,到过世界许多国家,还从没见过如此古老又保持完整的稻作文化遗风。

新晃流传至今的夜郎巫傩文化主要有傩技、傩祭咚咚推、傩堂戏、冲傩等。

傩技即上刀山、过刀桥、踏火海、踩红犁、衔红铁之类的绝技。2002年12月6日,记者在新晃参加国际画眉节采访,有生第一次开了眼界。傩技表演者是来自寨子的寨民,一番敬祭内容走过,气氛顿显诡异、惊怖。寨民一个双脚赤脚,踏在烧的通红的钢犁板上移动,脚板下焦烟翻滚哧哧发响;一个嘴叼通红的犁头悠然绕行;几米远已热浪袭面,真不知他们是人还是精灵?再一个一口咬下半个啤酒瓶,咔哧咔哧如吃花生;紧接着一个寨民开始赤脚上刀梯,这里的刀梯与别处不一样,一把把锋利的钢刀呈V字型向上摆布,寨民如履平地爬上爬下,时不时来个叫观众失声惊叫的险招。直令我头皮发炸,心跳加速,冷汗直冒,恍入幻境。事毕,我用手指试下刀刃,嚯!比剃须刀还快!

傩祭咚咚推,整个祭祀活动都是在舞蹈中进行,锣鼓打节拍伴舞,两声鼓声一声锣音无限反复,咚咚推因此而名。时至今日,一些地区只是保持着傩戏祭祀用的面具,唯新晃天井寨流传至今,并保持了原始遗风。

傩堂戏,意在堂屋里演的傩戏。今湘、鄂、川、黔、桂及滇东南部分地区仍活跃民间,在新晃保存得尤为完整。

冲傩,实际地一种巫文化活动。新晃旧俗,谁家若有病人,尤其是女人精神失常一时医不好者,即被认为邪家作怪,要请巫师入堂做法作法驱邪。新晃冲傩异于别处,设坛是形式,重要的是捉虫,即巫师做法后,对象便身不由已往外跑,至某处说有虫,人们就去挖,还真能挖出这种或那种的虫与蛙。说是脏虫子偷了病人的魂,除了虫病就好了。其主要内容又叫追魂,巫师做法后要用绳子牵童子。童子必男性但岁数不限,不论是否做过,入法后他会变个样,去吃筐里的稻谷,有时会连碗都吃掉,然后扛起个桃木架出门便跑,由于童子跑的太快,所以就用草绳捆住他的腰。当他人说,不论在何处,童子认为有妖气,就会在那里崩跳不停,跟去的人就往往会挖出虫子来。

浓郁的侗、苗等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夜郎文化的内容,如侗俗、侗吃、侗款、侗垒、侗戏、侗桥楼、侗歌舞等,构成了夜郎文化的精髓。

----------------------------------------------------------

〖竹姓改竺姓的由来〗(民间传说)

从前,我国只有姓“竹”的,而没有姓“竺”的人。有一年,竹姓中有位姑娘被选进皇宫,得到皇帝的宠爱,后来做了皇后娘娘。有一回,皇帝接见一个外国来使,请皇后作陪。行礼以后,皇后站着不坐。皇帝觉得有失体面,回到后宫,皇帝追问情由。皇后奏称:“家族里向来有个规矩,“竹”字下面二只脚,竹姓人只准站立不准坐。”皇帝听了哈哈大笑,命人拿过笔来,在竹字下面划了二横。变成“竺”字,说:“今后你们家族就姓“竺”吧!可以随意就座,不用再站着吃饭、做工了。”

了不起的匠人 第一季 The Great Shokunin Season 1

● 简介 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将镜头对准极具匠心的20位亚洲匠人的手艺生活,用微纪录的形式展现精妙的20...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