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县的高句丽族的起源与成立
史书中多记载高句丽为扶余别种。论语疏云:“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有人说是满族人最早的名称),五凫臾(扶余),六索家,八倭人,九天鄙。”)。高句丽可能出自扶余族居住东北地区的某一支。扶余四出道中(东部)有马加部,是个以马为图腾的氏族,高句丽可能是马加人的后裔。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年),曾在高句丽分布地区置高句丽县,隶玄菟郡。高句丽建国后,仍隶属汉玄菟郡管辖。
中国史学界更多认为高句丽以扶余等民族为中心建国,属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国家。高句丽人其实是在高句丽县中发展的民族(主体是沸流国的高夷)融入貊人,濊人,一部分扶余人,朱蒙未出现在卒本前,沸流的消奴部是高句丽族头人(松让在见朱蒙时指自己累世为王),后松让与朱蒙斗,不胜,让位朱蒙,高句丽人在桂娄部之下建国。高句丽源出扶余是指朱蒙一族来自金蛙王。高句丽有五部:桂娄部称黄部,内部是高句丽王族,消奴部是以前沸流国王松让领那一部,绝奴部来自扶余,桓那与贯奴是沸流中分出的。卒本与沸流的土著才是高句丽人的主流,朱蒙只是带了一部分扶余人走了,《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汉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三国志》提到玄菟郡后来“徙郡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沃沮还属乐浪”,“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真番郡并入玄菟郡之后,玄菟郡才包括真番人,沃沮人和句丽人。玄菟郡所辖句丽见于史书记载远早于朱蒙所部南迁,句丽并不是指朱蒙所部,与后来的高句丽族也不是同一民族。《汉书·地理志》高句骊县注引应劭,认为高句丽县是“故句骊胡”,而高句丽由于在大武神王时代,高句丽为汉朝对扶余作战有功,在公元前37年(西汉建昭二年)被册封为高句丽王。故而高句丽国名晚于句骊胡 和高句丽县出现。
不是。
在汉朝到唐朝前期,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出现了一个古国——高句丽。五代时期,朝鲜半岛又出现了一个名叫“高丽”的国家。而如今某些国家和某些人想办法将“高句丽”和“高丽”联系到一起,不少国人也都被“忽悠”了。
实际上“高句丽”和“高丽”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建立的不同政权,之间存在很大区别,根本不能同一而语。不过“高句丽”和“高丽”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那么“高句丽”和“高丽”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高句丽,又名“高句骊”、“句丽”或“句骊”,是汉朝时生活在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汉朝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称号,故名“高句丽”。
高句丽主体民族为濊貊和扶馀,后来随着领土的扩张又吸收了部分靺鞨、古朝及三韩人。总体来讲,高句丽民族与如今的朝鲜民族在文化与血缘上都没有什么联系,只是统治过如今的朝鲜半岛北部,根本不是朝鲜的一部分。
对于朝鲜民族真正的前身新罗来说,高句丽是其统治朝鲜半岛的最大威胁。后来在唐朝的打击下,高句丽于总章元年(668年)灭亡,高句丽的贵族百姓基本上都融入中原,有小部分高句丽遗民后来则成为渤海国的臣民。
高句丽灭亡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朝鲜民族的历史才算正式开始。不过新罗是依靠唐朝力量统一朝鲜半岛的,所以在唐朝衰落之后,新罗也随之衰落。龙纪元年(889年),半岛爆发真圣女王起义,新罗名存实亡。
新罗名存实亡后的群雄并起时代,一个名叫弓裔的新罗王室旁支脱颖而出。为了显示与新罗对抗的声势,弓裔打出了高句丽的旗号,史称“后高句丽”。不过除了名字一样外,“后高句丽”和中国的高句丽没有任何关系。
弓裔自己也知道“后高句丽”不过是个幌子而已,后来还曾改国号为“摩震”和“泰封”。贞明四年(918年),实行残暴统治的弓裔被大臣推翻,王位由传说是李唐私生子的王建继承。王建登基后,正式定国号为“高丽”。
经过多年的战争,王建消灭新罗和后百济,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第二次统一。高丽王朝此后维持了数百年,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李成桂推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太祖改高丽国号为“朝鲜”。
综合来讲,高句丽是曾经统治过朝鲜半岛北部的中国古代地方政权,而高丽则是朝鲜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王朝。两者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根本不是同一个国家和民族,完全没有继承关系。
高姓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赐姓,少数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这一时期,鲜卑族的是娄(楼)氏改姓高氏。据《魏书》所载,鲜卑族中有楼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是为河北高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北齐重臣高隆之,本姓徐氏,他的父亲被姑婿高氏收养,因从其姓,叫高干,是北魏时的白水郡守。高隆之也从跟随其父姓改姓高。他在北齐时为朝中重要大臣。在他因故被杀死后,北齐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远承袭了阳夏王的爵位,高子远的后代就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550年(天保元年)赐他姓高。此外,元文遥在北齐时也先后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统二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朝鲜半岛封建国家高丽有羽真氏后改高氏的,高句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公元前37年,其部落首领高朱蒙在纥升骨城 (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高句丽国。高氏在高句丽国的统治维持了600多年的时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又从国内城迁到平壤。由于高句丽的国王为高氏,所以在古代高句丽国的存在期间,高氏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其中有一部分高氏迁到了中国内地。如高云,其祖父高和是高句丽之支庶,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所以以高为氏。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句丽人,五世祖高宗归附北魏,被拜为第一领民酋长。高琳因战功显赫,他的一个儿子被别封为许昌县公。高琳的后代就在山东巨野和河南许昌一带发展起来。唐朝大将高仙芝也是高句丽人,在他父亲舍鸡时在唐朝任军职,他也随父亲到安西,后成为唐朝的著名军事将领。其后代也就定居于北京市密云县一带。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东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百姓通谱帮助每个家谱拥有完整的电子家谱,再也不用担心家谱丢失损坏了。拉近了亲人的关系!
1、朝鲜历史上也有个“三国”时期,这三个国家分别就是高句丽、新罗、百济。
2、918年,后高句丽的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自己的家乡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丽王朝。
3、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早已决心归附明朝,他从鸭绿江边回兵占领首都开城并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阳。后来的李氏朝鲜长期是中国王朝的一个羁縻国。
扩展资料: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创建朝鲜王朝。为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参考了高丽古名“朝鲜”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宁”,遣使请明太祖朱元璋裁定国号。朱元璋认为“朝鲜”是古名,而且“朝日鲜明”出处文雅,因此裁定朝鲜为新国名。
1948年9月9日,朝鲜劳动党***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半部建国时,采用了“朝鲜”这一国号,定国名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为与大韩民国区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过去往往将自己的国家称作“朝鲜”或“北朝鲜”,而将大韩民国称为“南朝鲜”;而大韩民国通常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作“北韩”,将自己的国家称作“南韩”或“韩国”。
中国大陆官方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中国大陆民间也常称为“北朝鲜”,而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华人则习惯将之称作“北韩”。
日本官方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作“北朝鲜”,而美国官方在把“North Korea”翻译成汉字的时候则称呼其为“北韩”。
参考资料:
高句丽县的高句丽族的起源与成立
本文2023-10-03 07:25: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3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