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刘,想知道是刘氏哪一支的,祖父是增字辈,父亲是兆字辈。爷爷曾经在山东庆云呆过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5收藏

我姓刘,想知道是刘氏哪一支的,祖父是增字辈,父亲是兆字辈。爷爷曾经在山东庆云呆过的。,第1张

刘姓的来源

一 姓氏来源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

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

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

南刘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

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

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

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

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二 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

。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

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

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

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

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

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

,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

,直至今日。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

1 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

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 是汉高祖的后代。

2 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 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

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

中山靖王刘胜。

6 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

文所开基。

7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 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西汉

长沙定王刘发。

9 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

,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0 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

所开基。

11 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12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

氏。

13 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

苍之后。

15 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

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6 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

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7 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

定王刘发。

18 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

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1 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

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

郡望堂号的正宗。

2 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

3 藜照堂: 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

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

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

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四 家乘谱牒

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南皮刘氏家谱、上元刘氏家谱

六卷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洪洞刘氏族谱五卷、洪

沿刘氏宗谱六卷、洪洞刘氏族谱、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洪洞刘氏族

谱十七卷首一卷、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

辽宁:沈阳刘氏家族谱不分卷、沈阳刘氏家谱、辽阳刘氏宗谱一

卷、凌源刘氏宗谱十卷

江苏:南京刘氏家谱、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丰县刘氏宗谱十卷

、丰县刘氏宗谱十三卷、泗阳像树刘氏宗谱四卷、宝应刘氏家谱六卷

首一卷、宝应刘氏家谱卷

五 历史名人

1 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

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

2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

3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

合称“南宋四家”。

4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

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

5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

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

6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

军。

7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

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

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元21年称帝

,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

年。

8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

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

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

一了全国。

9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

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

,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

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太原郡 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京兆郡 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长安)。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中山郡 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 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田建)之孙田安

河东郡 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姬赤之后。

河南郡 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琅邪郡 治所在琅邪(今山东胶南)。

北海郡 治所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东海郡 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北)。

高平郡 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大谢集镇前昌邑村)。

魏郡 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新朝开国皇帝王莽的郡望

东平郡 治所在今无盐(今山东东平东)。

新蔡郡 治所在今河南新蔡。

新野郡 治所在今河南新野

山阳郡 治所在今山东省巨野县。

章武郡 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大城)。

东莱郡 治所在今山东莱州。

金城郡 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

海汉郡 治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 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

堂邑郡 治所在堂邑(今江苏六合)。

长沙在古代的名字有长沙郡、长沙国、潭州、长沙府、潭州路、天临路、湘江道。

秦朝时期为长沙郡,西汉时为长沙国,东汉又改为长沙郡,隋朝时期长沙郡改潭州,唐朝时期潭州又改为长沙郡,元朝时期先后改为潭州路、天临路、潭州府。

明朝时期有改为长沙府,清朝时期沿明制还是叫长沙府,从民国开始叫长沙市,一直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长沙郡,最先设于秦朝,为直属朝廷管辖的三十六郡(一级行政区划)之一。其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并设有郡尉管军事,监御史掌监察。

1长沙的历史

长沙(Changsha),别称星城,古称潭州,是湖南省省会,华中地区重要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大城市之一,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传媒和金融中心,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航运和科教中心,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快乐之都、娱乐之都,全球绿色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两型社会试验区,中南地区重要工商业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 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东邻江西省宜春、萍乡两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

长沙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长沙,楚之粟也。”

是著名的楚汉名城、屈贾之乡、伟人故里,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始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为楚国雄踞南方的附属地,历代为湖南及周边历代半中心城市,也曾为汉长沙国国都和南楚国都。约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于长沙建城。

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变,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与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故此长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2013年长沙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国内生产总值(GDP)715313亿元人民币(2013年),全国排名第16位,省会城市排名第7位。

2长沙的历史变迁

长沙,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南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旅游中心。

长沙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近代以来人才辈出,堪称全国之冠。素有 “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之称,名胜古迹众多,吸引着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

长沙,又可谓为“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英雄之城”。也许您对以上还不太了解 但您一定听说过一个名字: ,长沙就是这位世界巨人成长的地方,他在此度过了不平凡的青少革时期。

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形成,湖湘文化功莫大矣。长沙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影响颇深,如果说把长沙的建设和发展比做一棵树,那文化就是这棵树的根;如果把城市比做一个人,那么文化就是这个人的灵魂,正是“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湖湘文化之根影响着、支撑着长沙的全面发展。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驱动着星城奔向美好的未来。“露蒸干树熟,风撼一洲香”, 以南橘闻名的橘子洲,登洲一览,但见杂花生香,绿荫覆地,橘络含羞,在洲中放眼望去,只见西边岳麓山青翠葱茏,东边长沙城高楼耸立,山水与城市互动,城市与山水共生,好一幅天人合一的图画。

长沙,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这里节庆盛会丰富多彩,欢乐洋溢;这里许多文化与传统风俗独具特色,举世无比;这里悠久的湖湘文化, 神奇的伟人故里,秀美的山水洲城,浪漫的现代都市,令你目不暇接。

到此观光,必将给您留下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距今约15—20万年以前, 长沙 有 人类 的活动,经过15—20万年的发展,长沙 历史 进入 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5000年,长沙先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进入母系社会;约公元前30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屈家岭文化阶段;约公元公元前25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 龙山文化 阶段,这时有了原始农业,渔猎仍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业、石器加工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产生原始的纺织和玉器加工技术。 夏商周以前 商 周 及商周以前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传说始祖 炎帝 和 黄帝 都曾来过长沙。

司马迁 的《 史记 ·五帝本纪》说,黄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来就把长沙这片地土封给了他儿子少昊氏( 宋朝 罗泌的《路史》记载: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胙即赏赐之意),据此,传说中的少昊氏是远古长沙的一个氏族首领,是开发长沙的第一人。 长沙, 夏代 属古 三苗 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作为古越人(古长沙越人为扬越的的一支)到这时创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几何纹饰硬陶即印纹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 诸侯 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 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传人,长沙进入 青铜器时代 。长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盖的半地穴式房屋,过着氏族生活,主要以 石器 作为工具,生产上依靠刀耕火种。

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传入,开始使用和制造青铜工具铜斧,到 西周 后期出现了铜制大锄(一种重要的松土工具)、铜插(即耙,用于松土和起土的农具);而且还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纹饰精美的青铜容器、乐器。长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铜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艺水平,富有鲜明的越族风格; 1938年 宁乡 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铜器中珍品; 1959年 以来宁乡、长沙县 出士的十几件铜镜,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为 中国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铜镜。

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 东周 以后,进入 春秋时代 ,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年代,春秋末期, 楚国 (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 战国 初期,越国灭 吴 ,楚越对峙开始,长沙成为楚国东南边睡的要塞。

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广阔地域的政治军事中心,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对长沙的进入,加上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古越人消失了,长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带来了中原和江汉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使长沙地区进入了 铁器时代 ,长沙结束了商周以来延续了1000多年的原始状态,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楚国至楚怀王时国势日弱,诸侯各国特别是 秦国 对楚国多次发起战争,前222年,秦国大将 王翦 帅军南下,打败楚军在江南的余部,楚国以长沙为政治军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国所征服,楚国灭亡。

长沙(湖南)作为楚地和楚国军事重镇的时间长达800多年。 秦汉时期 秦代的长沙郡 秦国 灭掉 楚国 ,在原楚 江南 之地设立“ 长沙郡 ”,之后就是 秦王朝 的诞生,长沙为 秦代36郡 之一。

3长沙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啊

长沙历史 长沙历史距今约15—20万年以前,长沙有人类的活动。

约公元公元前25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龙山文化阶段。传说始祖炎帝和黄帝都曾来过长沙。

长沙,夏代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诸侯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春秋末期,楚国(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

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长沙郡”,长沙为秦代36郡之一。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

公元前202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将湘县改名临湘县,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公元8年,王莽篡位自立为帝建“新朝”,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三国时期,219年孙权夺取长沙至279年西晋灭吴,长沙属于孙吴之地。

257年,长沙东部为衡东郡(治所翻县,今衡阳市)。265年,长沙郡的安成县(今属江西省)和豫章、庐陵两郡几县设立安成郡,长沙郡瞎地进一步缩小。

280年(太康十年),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乂为长沙王,以郡为国。西晋初期,长沙郡仍隶属荆州。

589年(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正月),隋军渡过长江,攻克建康。隋炀帝时,潭州又改为长沙郡。

621年,唐王朝在长沙设立潭州总管府,624年总管府改为都督府。五代十国时期,此时的湖湘地区出现了一个由马殷建立的楚国。

963年宋朝占领长沙。南宋初建炎四年正月,金兵攻陷长沙,屠城而去。

南宋中后期,长沙时局相对稳定,有重臣名将刘镐、张孝祥、辛弃疾、周必大、真德秀、魏了翁、向士壁、汪立信、文天祥、李芾等任职长沙。清军入关后,明将何腾蛟总督湖广、四川、云贵军务,驻节长沙。

云集湖南并肩抗击南下清兵。后何腾蛟兵败被俘,严词拒降,绝食七日后被杀。

直至清顺治四年,长沙才归入清朝。李锦、李来亨等率部转入四川继续抗清。

4收集长沙的历史文化

略举几个长沙颇具画画特色的地方--- 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马王堆汉墓的辛追娭毑。

(^__^) 嘻嘻…… 长沙市博物馆,以前 和杨开慧在长沙租住的房子旧址,在清水塘 太平街,古长沙的缩影,长沙仅存不多的几条麻石街之一,仿明清风格 潮宗街:“百年长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经是长沙最有名的麻石街。

潮宗街:“百年长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经是长沙最有名的麻石街。

呵呵,好像有很多,一下子也说不全,我大致说一下几个很重要的地方,然后拷贝一些资料给你看一下,希望可以帮到你。 历史文化街: 太平街——“古老长沙”一缩影。

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太平街就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历经2000多年没有改变。长沙目前能见到最早的志书——明嘉靖《长沙府志》和最早的城区地图——清嘉庆《善化县城图》记述和描绘的太平街地段的街巷名和走向,与今日太平街毫无二致。

在今日长沙城区,能像太平街一样完整窥视古代街巷格局的地段已经凤毛麟角,太平街可谓是长沙古城的一个缩影。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湘江东岸的解放路口至五一大道路口一带,以太平街为轴线,西侧的街巷有金线街、孚嘉巷、马家巷等;东侧的街巷有太傅里、江宁里和西牌楼等。

太平街一带自古为人文荟萃和商业繁华之区。清代地方 为方便货物和居民出入城,在小西门和大西门之间新开一太平门,太平街由此得名。

街区内,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是这一带民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馆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传统格局。

太平街地区较好体现了长沙历史文脉和特色,街区内历史文化遗存也有很多亮点:贾谊故居、李富春故居坐落当地;辛亥革命时的共进会、四区社、湖南体育会和体育学堂旧址分布太平街两厢;明吉王府西牌楼旧址有迹可寻,王府大石础、琉璃瓦等构件已获妥善保存;清代至民国众多长沙老字号遗址尚存,其中有名的包括:朱昌琳开设的乾益升粮栈、长沙四大茶馆中的洞庭春茶馆、利生盐号、杨泰隆钉子铺、老通义油漆铺等。 潮宗街:“百年长沙”之起源。

潮宗街曾经是长沙最有名的麻石街。清雍正年间始铺麻石路,历史上曾进行过路面改造。

清长沙县署位于此地,1914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这条街上创办,1920年 等人创办的文化书社也设立于此。可以说,这条街折射了长沙近现代的发展历史,较典型地反映了长沙百年来的历史文化。

潮宗街曾直通原潮宗门,为旧时长沙米厂、粮行集中地。历史上,当地居民多以挑脚、卖河水为生,是旧时长沙有名的贫民区。

该历史文化街区北起北站路、南至中山路、东毗蔡锷路、西临湘江大道。区内现存 湖南省工委旧址、李觉公馆、长沙天主教堂、基督教永恒堂、基督教圣公会礼拜堂、中山亭、乐诚堂、文化书社、三座亭等文物和近现代建筑。

坡子街:传统民居正在消逝。正在融入现代都市的百年老街坡子街,现在已经变成了美食一条街了,在黄兴路步行街附近。

化龙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化龙池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芙蓉区中南部,南起都正街、晏家塘,北至东牌楼、藩后街,东起建湘路,西止于黄兴南路。

一俟人民西路拉通,化龙池街区将封存于史册。该街区现存有程潜公馆、修业学校旧址、浏城桥楚墓旧址、聚福井、福建会馆等历史遗存。

其中程潜公馆、南阳街基督教堂保存较好,福建会馆有较大改变,聚福井已废除。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化龙池所在地原名玉带街,曾为长沙旧城八大公沟之一。

万历四十年(1612年)善化知县唐源在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桥曰三元,街曰鳌背,池曰化龙。民间传说此处有口井,井中有条孽龙托梦给此街一铁匠:不日将重现龙身东归大海,届时长沙汪洋一片。

铁匠决心舍己为公,成功将烧熔的一大桶滚烫铁水倒向井里。结果,井边受热下陷,铁匠随铁水落入井下,孽龙被铁水浇铸丧命,铁匠也英勇献身。

后来井塌处衍生一口小塘,人们为怀念铁匠,将该塘取名化龙池。旧时,化龙池为油鞋店集中地,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曾寓居此地。

5古代时,长沙是什么国

2 长沙历史

秦朝 灭亡, 汉王朝 建立。 刘邦 称帝之后,公元 前202年 封 西汉王朝 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将湘县改名临湘县,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 湖南 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 诸侯 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 东汉 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长沙国从公元 前202年 始封至公元 7年 废除,存在200多年,长沙国先后分为“吴氏长沙国”和“刘氏长沙国”两个时期。

吴氏长沙国

古长沙城作为汉王番都,临湘古城位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为历代长沙王的驻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古书《 水经注 》记载,临湘城(即古长沙城,史称临湘故城)系吴芮始封长沙王建筑。公元前157年,吴氏长沙国废除。

吴氏长沙国时期,为古代长沙历史上辉煌时期,政治上始终不渝维护国家统一,是西汉王朝的忠实诸侯王国。刘邦所封八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英布等七个诸侯王全部消灭,唯独吴氏长沙国自始自终效忠朝廷,就是淮阴王英布(即长沙王吴芮之女婿)反叛,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还大义灭亲。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5代,历时46年。王国的官吏制度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汉高祖初曾称柱国),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本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

刘氏长沙国

前158年 文帝 之子文帝继位,重置长沙国,史称“刘氏长沙国”,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刘发之长沙国正值西汉王朝大削诸侯王国势力的时候,至此,疆域广阔的长沙国分离出南部另立桂阳郡和零陵郡。自前155年封地,到 前145年 ,随着朝廷对诸侯番国管理体制的改变,这时的长沙国瞎地大为缩小,已析出桂阳郡和零陵郡,仅有临湘、罗、下集、益阳、连道、湘南、安城、丞阳、茶陵、攸、昭陵等13县;长沙国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实际权力,不得干预自己所辖诸侯国的政务,成为名义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改制以前称为“臣相”),下至县令全部由朝廷任免。

“刘氏长沙国”从刘发始封到刘舜被废,共传7代8王,历时164年,随西汉王朝灭亡而拆除。公元 8年 , 王莽 篡位自立为帝建“新朝”,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

东汉长沙王、长沙国与临湘侯

王莽政权很快就被西汉末农民大起义所淹没。公元25年,原 西汉 皇室宗族、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 刘秀 (即光武帝)拥兵称帝,又建立起一个汉朝,因以 洛阳 为都,史称 东汉 。由于全国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队伍和各色武装割据,刘秀又展开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 26年 (建武二年),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 洞庭以南 的局势。到 29年 ,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至此,包括长沙在内的 湖南 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对刘秀统一天下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刘秀于 40年 (建武十六年)统一 中国 。长沙已早在 37年 ,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

湘州改制为湖南和长沙建制史上的标志。由于长沙地理位置的重要,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其地位与作用更加巩固。三国的长沙郡,行政范围基本局限于湘江以东地带,隋朝的长沙郡跨越湘江至整个湘中地区,从而基本上奠定了从此直到清代长沙建置的规模。隋朝的统一,湖南重归统一的中央政权之下,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往来与联系不断加强,获得了一个广阔和相对安定的空间。

东吴长沙郡

三国 时期, 219年 孙权 夺取长沙至 279年 西晋 灭 吴 ,长沙属于孙吴之地。孙权称帝后湖南政区发生变化,今湖南的大部大致属当时的南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临贺、天门、衡阳、湘东、昭陵10郡,隶属 荆州 。

6历史上长沙做过首都吗

历史上 长沙 没有成为过 中国的首都。

但是作为诸侯国的首都就不止一次。

秦设长沙郡

秦设长沙郡秦灭楚后,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以原楚国黔中郡的东南部分置长沙郡。为秦全国三十六郡之一。从此,长沙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划的名称出现,郡治在今长沙市区。?

汉封长沙国

汉封长沙国汉高祖五年(前202),封吴芮为长沙王,建立长沙国,并改秦置湘县,作为长沙国的都城,始筑城垣。自此,有史可查的长沙古城,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吴芮后,五传无嗣,汉景帝后元二年(前155)封庶子刘发为长沙王(谥定王),七传之后,王莽篡汉,国除。?

7收集长沙的历史文化

略举几个长沙颇具画画特色的地方---

湖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马王堆汉墓的辛追娭毑。。。(^__^) 嘻嘻……

长沙市博物馆,以前 和杨开慧在长沙租住的房子旧址,在清水塘

太平街,古长沙的缩影,长沙仅存不多的几条麻石街之一,仿明清风格

潮宗街:“百年长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经是长沙最有名的麻石街。

潮宗街:“百年长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经是长沙最有名的麻石街。

呵呵,好像有很多,一下子也说不全,我大致说一下几个很重要的地方,然后拷贝一些资料给你看一下,希望可以帮到你。

历史文化街:

太平街——“古老长沙”一缩影。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太平街就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历经2000多年没有改变。长沙目前能见到最早的志书——明嘉靖《长沙府志》和最早的城区地图——清嘉庆《善化县城图》记述和描绘的太平街地段的街巷名和走向,与今日太平街毫无二致。在今日长沙城区,能像太平街一样完整窥视古代街巷格局的地段已经凤毛麟角,太平街可谓是长沙古城的一个缩影。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湘江东岸的解放路口至五一大道路口一带,以太平街为轴线,西侧的街巷有金线街、孚嘉巷、马家巷等;东侧的街巷有太傅里、江宁里和西牌楼等。太平街一带自古为人文荟萃和商业繁华之区。清代地方 为方便货物和居民出入城,在小西门和大西门之间新开一太平门,太平街由此得名。街区内,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是这一带民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馆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传统格局。太平街地区较好体现了长沙历史文脉和特色,街区内历史文化遗存也有很多亮点:贾谊故居、李富春故居坐落当地;辛亥革命时的共进会、四区社、湖南体育会和体育学堂旧址分布太平街两厢;明吉王府西牌楼旧址有迹可寻,王府大石础、琉璃瓦等构件已获妥善保存;清代至民国众多长沙老字号遗址尚存,其中有名的包括:朱昌琳开设的乾益升粮栈、长沙四大茶馆中的洞庭春茶馆、利生盐号、杨泰隆钉子铺、老通义油漆铺等。

潮宗街:“百年长沙”之起源。潮宗街曾经是长沙最有名的麻石街。清雍正年间始铺麻石路,历史上曾进行过路面改造。清长沙县署位于此地,1914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这条街上创办,1920年 等人创办的文化书社也设立于此。可以说,这条街折射了长沙近现代的发展历史,较典型地反映了长沙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潮宗街曾直通原潮宗门,为旧时长沙米厂、粮行集中地。历史上,当地居民多以挑脚、卖河水为生,是旧时长沙有名的贫民区。该历史文化街区北起北站路、南至中山路、东毗蔡锷路、西临湘江大道。区内现存 湖南省工委旧址、李觉公馆、长沙天主教堂、基督教永恒堂、基督教圣公会礼拜堂、中山亭、乐诚堂、文化书社、三座亭等文物和近现代建筑。

坡子街:传统民居正在消逝。正在融入现代都市的百年老街坡子街,现在已经变成了美食一条街了,在黄兴路步行街附近。

化龙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化龙池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芙蓉区中南部,南起都正街、晏家塘,北至东牌楼、藩后街,东起建湘路,西止于黄兴南路。一俟人民西路拉通,化龙池街区将封存于史册。该街区现存有程潜公馆、修业学校旧址、浏城桥楚墓旧址、聚福井、福建会馆等历史遗存。其中程潜公馆、南阳街基督教堂保存较好,福建会馆有较大改变,聚福井已废除。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化龙池所在地原名玉带街,曾为长沙旧城八大公沟之一。万历四十年(1612年)善化知县唐源在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桥曰三元,街曰鳌背,池曰化龙。民间传说此处有口井,井中有条孽龙托梦给此街一铁匠:不日将重现龙身东归大海,届时长沙汪洋一片。铁匠决心舍己为公,成功将烧熔的一大桶滚烫铁水倒向井里。结果,井边受热下陷,铁匠随铁水落入井下,孽龙被铁水浇铸丧命,铁匠也英勇献身。后来井塌处衍生一口小塘,人们为怀念铁匠,将该塘取名化龙池。旧时,化龙池为油鞋店集中地,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曾寓居此地。

安成水部刘氏丛桂支湖北干一、二河分派传递世系如下:

1刘邦(汉高祖,汉室刘氏始祖)→2刘恒(汉文帝)→3刘启(汉景帝)→4刘发(长沙定王,长沙刘氏祖)→5刘苍(安成思侯,安成刘氏祖)→6刘自当(安成今侯)→7刘寿光(安成节侯)→8刘乔(字谙谷)→9刘巳(字正中)→10刘鼎(字宏大)→11刘信(字贵实)→12刘英(字志俊)→13刘睦(字必和)→14刘荣(字毓华)→15刘逸(字仲安)→16刘端(字开先)→17刘奇(字邦祥)→18刘允(字大信)→19刘歆(字子敬)→20刘宽(字文博)→21刘贞(字志正)→22刘淑(字从善)→23刘敬(字学恭)→24刘素(字慎素)→25刘聪(字懋明)→26刘昭(字成美)→27刘嵩(字中正)→28刘槐(字槐阴)→29刘效(字诚学)→30刘侃(字子刚)→31刘道(字明理)→32刘完(字守成)→33刘辟(字与开)→34刘锜(字宣器)→35刘删(字宜定)→36刘敏高→37刘微(字伯武)→38刘麒(字仲麒)→39刘仁(字学爱)→40刘顺(字承坤)→41刘正(字无佞)→42刘渔(字学渔)→43刘濂(字中清)→44刘聪(字叔明)→45刘止(字有德)→46刘游(字思游)→47良(字汝良)→48荆(字牧荆)→49得(字袭得)→50治(字文理)→51刘槐(字廷槐)→52刘闻→53刘登→54刘德言(字韶闻,894-974,水部刘氏祖)→55(1)刘税(字君彻,905(927?)—991,水部刘氏丛桂支1世祖)→56(2)刘承亮(字希明)→57(3)刘常(字景定,976年-1042年,山塘祖)→58(4)刘朝佐(字五峰)→59(5)刘武光(字则天)→60(6)刘淑仁→61(7)刘凌云(字太冲)→62(8)刘艮(字如山)→63(9)刘从善(字初迪)→64(10)刘守信→65(11)刘牧雍→66(12)刘正己→67(13)刘仲盛→68(14)刘文楚→69(15)刘止安→70(16)刘凤标→71(17)刘循节→72(18)刘合符→73(19)刘齐→74(20)刘斯太→75(21)刘秉辞→76(22)刘新鼎→77(23)刘玲→78(24)刘斌俊→79(25)刘授一→80(26)云字辈→81(27)冠字辈→82(28)冕字辈→83(29)辉字辈→84(30)先字辈→85(31)德字辈→86(32)采字辈→87(33)凤字辈→88(34)文字辈→89(35)章字辈→90(36)训字辈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13、广陵郡;14、临淮郡;15、琅邪郡;16、兰陵郡;17、东海郡;18、丹阳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阳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长沙郡;26、河南郡;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名人精粹

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长沙郡,最先设于秦朝,为直属朝廷管辖的三十六郡(一级行政区划)之一。其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并设有郡尉管军事,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行政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县长),又设有县尉掌军事和治安,县远掌司法和税务。县以下设乡、亭、里等社会基层行政单位,有三老、亭长、里正等职,以禀承郡县的命令实施对社会的统治。

秦代的长沙郡,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涵盖了今湖南大部分地区,北起洞庭,南逾五岭,东邻鄱阳湖西岸和罗霄山脉,西接沅水流域。据明朝崇帧年间编《长沙府志》沿革记载,秦代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这是古代湖南或长沙最早的一批县级行政区域,其范围包括了今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益阳、衡阳、邵阳、娄底、郴州、零陵等部分或全部,以及鄂南、赣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天整个的湖南省。其治所湘县即大致为今长沙市辖区。 公元前202年,封西汉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长沙郡建长沙国。其国至汉文帝时时绝。后改郡改国不常。

东汉初,公元37年,废除经过一系列变化的长沙国,重建长沙郡。长沙郡从东汉起,经过三国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的南朝,直到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废除郡一级,共延续了552年。

西晋改长沙郡为湘州,东晋初改回长沙国,后又改长沙郡,刘宋时改湘州,以临湘治长沙郡。隋炀帝改州为郡,又改潭州为长沙郡,辖长沙、衡山、益阳、邵阳4县,以长沙县为郡治。唐武德三年(621年),复改长沙郡为潭州。从此长沙郡在历史上未再出现。

我姓刘,想知道是刘氏哪一支的,祖父是增字辈,父亲是兆字辈。爷爷曾经在山东庆云呆过的。

刘姓的来源 一 姓氏来源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 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