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3浏览:3收藏

杨氏族谱,第1张

自道光十年,杨华安、杨华平、杨华福、杨华乡四个青年人,从杨家坳迁居今村、在村、回村,新的杨氏族谱已历经一百八十九年,八代六百三十五人。

当年,华安华平两兄弟在今村这块荒地开辟新居,华福与华乡分别迁入同为杨姓的在村、回村,四个人延续了以往杨家坳编订族谱的习俗。

每个村子的杨氏均派一人负责修订族谱,族谱抄写三份,由三家分别保存,每隔两年修写一次。“ 华章发彩英,安邦崇学念,世开百同行 。”族中无论男女均以此字辈取名,女子外嫁后,便不再添写其子女姓名。

关于字辈的意义,因年代久远,村中老人先后去逝,加上无文字备注,现已无从考究。一百多年的历史里,仅留下两本厚重的族谱,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六百多位杨氏族人的生辰姓名。

今村最后一次修谱是2008年11月,由在村的杨彩闲老人带着长子在三个村里收集新生儿信息,添写完成。

族谱的最后一页写着: “杨美娇(崇字辈),父杨邦国,母范秀,丁亥年冬月初二生” 。

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缓慢地吹进今村,大家除旧迎新,已不再按字辈取名了。

“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你们这是忘本呐。”

“名字是祖先给你们留下的,不能胡乱取。”

“不按字辈取名,我就不给你小孩上族谱。”

为此,负责修谱的杨彩恒、杨彩洪、杨彩闲三位老人没少跟年轻人发生争执。

“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套旧东西。看看港台明星,王祖贤、林青霞、成龙、周润发……别人名字多时髦好听啊。什么邦国、邦福的,土死了。”

在广东打工,见过世面的年轻人,纷纷用名字与老一辈抗争,以示他们走进了新时代。

2009年9月,在村杨彩闲老人以93岁高龄病逝,标志着迁居今村一带的杨氏彩字辈族人全部作古。

老人逝后,留下了两本发黄的线装族谱。按常规,修谱的工作应由长子杨英萃接任。年近六十的杨英萃在葬礼上严正拒绝了。

葬礼结束后,杨英萃端着放置两本族谱的木盒子,在今村祠堂与今村村长,以及三个村里十位英字辈老人商讨处理事宜。

2001年,今村负责修谱的杨彩恒老人去世,由于三个儿子都在城里上班,修谱的工作,就推给杨彩洪、杨彩闲两位老人了。

2006年,回村杨彩洪老人在今村修谱,晚上回家不幸掉入大塘溺水身亡,其子女将父亲的去世怪罪到族谱上,将那本传承了一百多年的族谱,一页一页地在老人灵前焚烧了。

那几年间,今村也有一位年轻人自主接过杨彩恒老人留下的族谱,几个月后因去外省打工,又把它还给了杨彩闲老人。

祠堂内的族会,一再陷入沉默,没有人愿意接过这个无利的事情。

“要不,算了,就不修族谱了,反正现在也没人按族谱取名字。公安部有大家的身份证信息,我们干嘛还要这么麻烦呢。”率先吱声的是村长杨安全。

“不管修不修,这族谱我是不管了。”杨英萃把木盒往前一推,似准备起身离开。

“老规矩,子承父业,一百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你就再接过你父亲的修谱。”村长左侧的一位老人说道。

“子承父业?那杨彩恒、杨彩洪他们儿子怎么就可以不管,不要专挑我这个软柿子捏,这族谱,你们是烧了还是扔了,我都不管了。”杨英萃起身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祠堂。

最后,村长做主,把这盒族谱放到了祠堂阁楼里,与舞狮的道具堆在了一起。

反正过年,狮子不舞了,柏木不烧了,中断了的习俗也不差修谱这一个。

一行人相继走出祠堂,黄昏的光照进这幽幽的阁楼,打在那陈旧的木盒子身上。

一段延续了近两百年的历史就此尘封。

《中华族谱集成》,由张海瀛、武新立、林万青主编,16开双栏影印精装、外加锦盒函套包装,首批100册,收录李王张刘陈五姓族谱共93种。开篇收录了明代凌迪知的《万姓通谱》。《中华族谱集成》是一部列为国家古籍规划项目的填补空白的大型史籍,由巴蜀书社于1995年限量印制、编号发行。其中收录张姓族谱21种,编为20册。兹将各册所收录的张氏族谱,介绍如下:

第一册,收录明嘉靖《张氏统宗世谱》21卷,张宪、张阳辉主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原装10册。

第二册,收录清光绪《旌阳张氏通修宗谱》上中下三卷,上卷又分之一、之二;中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下卷又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张庆彬等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永思堂刻本,原装二十册。

第三、四、五、及第六册的前半部,收录民国《锡山张氏通谱》四十二卷,张轶欧、张鉴等修,民国十二年(1923)锡山宗祠寿康堂铅印本,共七十四册。

第六册的后半部,收录清光绪《张氏通谱》八卷,清道光《定阳张氏族谱》四卷。

第七册,收录清光绪《清河张氏宗谱》、民国《清河世系》及《清河张氏支谱》三种。

第八册,收录清光绪《清河家乘》、乾隆《清河张氏宗谱》两种。

第九册、第十册以及第十一册的前半部,收录清乾隆《甲道张氏宗谱》四十二卷续二卷,张图南、张元泮等修。乾隆四十七年(1782)刻本。

第十一册的后半部,收录清道光《京江张氏家乘》十六卷,张九征初修,张永清、张永泓续修,清道光五年(1825)敬思堂刻本,共十二册。

第十二册,收录清宣统《韦庄张氏宗谱》十八卷首二卷,张坤照主修,宣统三年(1911)承德堂刻本,原装二十四册。

第十三册和第十四册的前半部分,收录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

第十四册后半部分,收录清光绪《姚江历山张氏宗谱》八卷十二集,张谦、张震祥等修,光绪十年(1884)敦伦堂刻本,分装十二册。

第十五册至第十六册之前部,收录民国《姚江三墙门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振鹭等修,民国五年(1916)树德堂铅印本,分装二十八册。

第十六册之后部,收录民国《鹤颈漕张氏宗谱》十六卷,张道生等修,民国五年(1916)追远堂铅印本,原装十二册。

第十七册,收录清光绪《张氏六修族谱》二十一卷,张秉铨、张谷南等修,光绪二十三(1897)冠英堂刻本,分装二十一册。

第十八册,收录清同治《张氏宗谱》和民国《续修张氏族谱》两种。

第十九册,收录民国《中湘十亩丘张氏五修支谱》二十四卷末一卷,张万遂等修,民国二年(1913)大忍堂刻本,原装二十册。

第二十册,收录民国《花桥张氏四修族谱》二十卷,张效良等修,民国十七年(1928)孝友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册。 王氏第一册,收录明嘉靖《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首一卷、清同治《太原王杨氏支谱》首一卷至九卷。

王氏第二册,接前册收录《太原王杨氏支谱》第十卷至二十五卷及末一卷。

王氏第三册,收录清道光《王氏家谱》六卷、清嘉庆《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乾隆《王氏族谱》二十卷。

王氏第四册,收录明天启《王谢世家谱》六册、民国《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一至第十二册。

王氏第五册,除收录《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十三至二十六册外,还收录了清宣统《黄县太原王氏族谱》。

王氏第六册,收录清光绪《高仓王氏族谱》十卷、清道光《开闽忠懿王氏族谱》不分卷。

王氏第七册,收录清光绪《廷政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王庆洪等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昆陵西宅刻本,原装二十七册。

王氏第八册,收录民国《暨阳梓里王氏宗谱》八卷、清宣统《凤林王氏宗谱》九卷。

王氏第九册至十三册,收录清光绪《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清王钟、王承烈、王锡骥等编修,光绪五年(1879年)三槐堂铅印本,原装一二二册。

王氏第十四至十五册,收录民国《润东苦竹王氏族谱》三十二卷,民国初王振泽等修,民国二年(1913年)宗德堂铅印本,原装三十二册。

王氏第十六册及第十七册前部,收录清宣统题名《太原家谱》实为《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末各一卷,清末王熙桂、叶耀元等修,宣统三年(1911年)铅印本,原装三十册。

王氏第十七册后半部,收录民国《晋陵夹城王氏五修宗谱》八卷,民国王家璞、黄绮等同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继序堂刻本,原装六册。

王氏第十八册,收录民国《双杉王氏支谱》二十卷,民国王申农等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孝睦堂铅印本,原装十六册。

王氏第十九册及二十册前部,收录清光绪《留田王氏五修族谱》三十四卷,清王序畲、王序敏等修,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原装三十四册。

王氏第二十册之后半部,收录民国《王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民国王家宾等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槐堂刻本,原装十册。 李氏第一册,第二册及第三册前半部收录《陇西李氏四修族谱(家乘)》二十五卷,首四卷。民国李树声、李承庆等修,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原装三十八册,四〇四六页。

李氏第三册后半部收录《竹马馆东李氏宗谱》十一卷,附唐簿一本。民国李然等修,民国九年(一九一八年)如在堂刻本。原装十三册,一四二七页。

李氏第四册收录《三桥李氏宗谱》二十卷首末各一卷,民国胡德坊、蔡和铿等修。民国十九年(一九三〇年)崇礼堂刻本,原装十册,一七〇三页。

李氏第五册、李氏第六册及李氏第七册前半部,收录《锡山李氏世谱》五卷,首一卷,清李廷荣等修,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年)雍穆堂铅印本,原装四十八册,四七二一页。

李氏第七册下半部及李氏第八册收录《开沙李氏宗谱》三十卷首末各一卷,民国李锡纯等修,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介祉堂刻本,原装三十六册,二五四四页。

李氏第九册,李氏第十册上半部收录《三江李氏宗谱》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李惠等修,道光十年(一八三〇年)刻本,原装二十册,二〇七四页。

李氏第十册下半部收录《李文庄公家乘》四十六卷首一卷,清代李萼荣等修,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年)刻本,原装十六册,一六七五页。

李氏第十一册、李氏第十二册收录《义门美溪李氏宗谱(家乘)》一〇五卷,首一卷,末三卷。民国李平阶、李廷植等修,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二年)百田堂合刻本,原装二十八册,三〇五〇页。

李氏第十二册下半部收录《高密李氏家谱》四卷首一卷。清李锡符等修,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年)石印本,原装六册,五六八页。

李氏第十三册及李氏第十四册前半部收录《李氏宗谱》三十四卷,首末各一卷,清李魁元、李同镜等修。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年)衍庆堂刻本,原装三十一册,三二一三页。

李氏第十四册下半部收录《慈峰李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李应果等修,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世美堂刻本,原装八册,八二〇页。

李氏第十五册上半部收录《合肥李氏五修宗谱》二十二卷,民国李经方、李国松等修。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铅印本,原装十二册,一一四二页。

李氏第十五册下半部及第十六册上半部收录《馆田李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清李嘉宾,李志洙等修,光绪三十三年(一九〇七年)刻本,原装二十六册,二四三四页。

李氏第十六册下半部收录《杞县李氏宗谱》(不分卷),民国李家顺、李家铎等修,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石刻本,原装四册,二一一页。

李氏第十七册、李氏第十八册收录《龙船港李氏五修族谱》三十四卷,清李秉人、李齐荫等修,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年)西平堂刻本,原装三十三册,三四八一页。

李氏第十九册及李氏第二十册上半部收录《邵东李氏三修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三卷。清佚名修(原谱序后修谱人落款为「阖族裔孙」),宣统三年敦睦堂刻本,原装二十二册,二九七〇页。

李氏第二十册下半部收录《额塘李氏家谱》八卷,民国李永远、李永鸿等修。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敦睦堂刻本。原装八册,五四〇页。 第一册

《起霞刘氏宗谱》十卷首末各一卷/(清)刘秉桢等修,——光绪三十年(1904)叙伦堂铅印本,——原装八册,——共750页。

洪洞《刘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刘殿凤等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原装十六册,一一共1147页。

第二册

《刘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刘锦球等重修,——同治十三年(1874)敦睦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第十九卷上,未修),——共1900页。

第三册

《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清)刘国生等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铅印本,——原装二十二册,——共2267页。

第四册

江苏江阴《刘氏宗谱》二十卷首末各一卷/(清)刘敦安等修,——光绪三十四年(1908)树德堂铅印本,——原装二十二册,——共1586页。

第五册

浙江馀姚《馀姚开原刘氏宗谱五编》十四卷首末各一卷/(清)刘黻廷等修——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铅印本,——原装十四册,——共1617页。

第六册

彭城《宛旌礼村刘氏世谱》(又名《彭城刘氏宛旌村世谱》)二十九卷/(清)刘笑山、刘仙洲等修,——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原装十二册,——共1833页。

第七册

《浦城刘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刘焕尧主修,——民国五年(1916)刻本,——原装十六册,——共1654页。

第八册

湖北仙桃《刘氏宗潜》二十九卷首—卷/刘中善主修,刘以孝总纂,——民国十四年(1925)藜阁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共2298页。

第九册

《湘潭桥头刘氏三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刘民彝等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亲亲堂刻本,原装十二册,——共991页。

第十册

湖南湘潭《中湘升廷山刘氏三修族谱》十六卷/(清)刘训濂、刘训芝等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天禄堂刻本,——原装十五册,——共1272页。

第十一册

湖南宁乡《沩宁刘氏族谱》二十一卷/(清)刘润化等主修,一一光绪十三年(1887)序伦堂刻本,——原装二十一册,——共2157页。

第十二册

湖南醴陵《醴西玉堂刘氏四修族谱》二十四卷/(民国)刘世范、刘德璜等修,——民国五年(1916)授经堂刻本。——原装二十册,一一共1759页。

第十三册

湖南湘乡《白石刘氏四修族谮》十四卷/(民国)刘春池等修,——民国十四年(1925)藜阁堂刻本,一一原装十册,——共1016页。

湖南湘乡《三舍刘氏六修家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清)刘氏合族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原装二十二册,——共2232页。

第十四册

河北沧州《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清)刘玉策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共237页。

第十五、六册

湖南邵阳《邵陵刘氏家谱》五卷首一卷/(民国)刘春蓉、刘春沾等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藜照堂刻本。——原装三十册。——共7480页。

第十七册

江苏溧阳《中梅刘氏续修家乘》十六卷/(民围)刘兴开、刘昌明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道胜堂刻本。——原装十八册,——共1318页。

《湘潭刘氏四修族谱》(亦称《中湘石潭刘氏四修族谱》)十五卷,——前册收录第一至六卷/(民国)刘懿德、刘绍基等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怡怡堂刻本,——原装十五册,——共1092页。

第十八册

《湘乡城江刘氏续修族谱》二十卷/(民国)刘国安主修.——民国六年(1917)彭城堂刻本。——原装十九册.——共1523页。 第一册——《毗陵双桂里陈氏宗谱》页数:1077

第二册——《剡北陈氏家谱》页数:889

第三册——《石城陈氏族谱(上)》页数:901

第四册——《石城陈氏族谱(下)》页数:849

第五册——《锡山陈氏宗谱》页数:790

第六册——《续修陈氏君实公支谱》页数:941

第七册——《流璜陈氏宗谱》页数:917

第八册——《桂阳泗州寨陈氏续修宗谱(上)》页数:914

第九册——《桂阳泗州寨陈氏续修宗谱(中)》页数:761

第一○册——《桂阳泗州寨陈氏续修宗谱(下)》页数:803

第一一册——《务阳陈氏族谱》页数:962

第一二册——《中湘陈氏族谱》页数:995

第一三册——《白汑陈氏六修族谱》页数:879

第一四册——《义门陈氏十三修宗谱(1)》页数:910

第一五册——《义门陈氏十三修宗谱(2)》页数:837

第一六册——《义门陈氏十三修宗谱(3)》页数:831

第十七册——《义门陈氏十三修宗谱(4)》页数:836

第十八册——《义门陈氏十三修宗谱(5)》页数:766

第十九册——《义门陈氏十三修宗谱(6)》页数:961

第二○册——《桂城陈氏族谱》页数:775

我们知道大多数的族谱经历几代的风风雨雨,存储下来的不是有残缺的,就是纸张发黄、字迹看不清的。所以,族谱应该怎么存储才能更好的传承给后代呢?所以编修族谱的时候用的纸张要有所讲究,在不少时候我们对族谱编修的时候大多会用到的是宣纸,可以说宣纸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宣纸还有轻和薄的特点,也正因为其薄的特点,不能双面印刷字迹,在做装订的时候采用蝴蝶装订,看上去及有古韵。宣纸还有一个最大特点是遇水后,墨迹不褪不变。这也是宣纸深受人们最为难舍的优点,当然,这个遇水不褪色是指短时间遇水后立即干燥是没有问题,比如宣纸作品湿水后,可用电熨斗熨平,对纸质无影响。

    但说回来对于宣纸来说,也有其一些缺点所在一是成本高。目前真正的宣纸因为人工成本增加,价格是蹭蹭上涨。一般只用书画。如果用于印刷族谱的宣纸,均不是真正宣纸。因为宣纸的轻以及柔软,在现在代的装订机器无法顺利进行批量化生产,更多的是半人工装订。特别是薄的宣纸,不能双面印制,这将使族谱成本进一步增加。

    随着目前宣纸工艺的改进,目前国内所生产的宣纸在厚度上有所改进,基本能适用于现代印刷机器的印刷要求,也可以双面印刷,到达降低成本。家谱一般古籍印制单位对此设计较为规范和统一,但也有为数不多的现有续修新谱在这方面设计得似像非像,有的甚至图省事而不印制版口或版心,造成内容查找的困难和排列的混乱,有的版面页码和内文页码不一致,张冠李戴,错码乱页,很不严肃。其次,存储一般放于樟木盒中樟木盒一般具有防潮防虫的作用,族谱放入其中,长时间不会虫蛀,有助于族谱的保存。

在天一阁终于见到了鄞东忻氏支谱的老三房家谱,这部家谱是目前所见最完整的忻氏家谱。共十二卷十二册,卷首有旧谱序跋、凡例、排行和祠记,卷一是祀规、祀产田亩土名、诰敕、恩荣表、特行表、仕宦表、科第表、庠序表、掾吏表、贡监表、节妇表、像赞、墓志、行述、先人艺文、寿序、寿诗和旧谱图,卷二、卷三是世系图,卷四是子鲸公派,卷五至九为子象公派元亨利贞四房派,卷十至十二则为元房广预公派下仲季两房,后有补遗为螟蛉一节。

老三房家谱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忻氏家谱的地方,就是保存了先人艺文一节,在老二房和老四房家谱中均不见有先人艺文,而正是这先人艺文一节,让我们看到了明以前的忻氏祖先的诗文著作,有些还真能补《全元诗》 和《全明诗》之不足呢!

由于这部老三房家谱也是在民国己未年所修,所以它的尺寸大小和格式都与我们看到的老四房家谱一样。而让我们失望的是,在这部完整的家谱中也没有其他家族的家谱经常有的祖宗图像,而只有像赞,不知是修谱时无法找到好的画家画像呢,还是老家谱中一直没有而后代也不敢自作主张去画,总之这是一个遗憾。

杨氏族谱

自道光十年,杨华安、杨华平、杨华福、杨华乡四个青年人,从杨家坳迁居今村、在村、回村,新的杨氏族谱已历经一百八十九年,八代六百三十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