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郭家家谱
姓氏起源:
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聚集地:
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以后并有部分人从台湾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台湾郭姓以台南最多,次为台北和嘉义。在台湾百家姓中名列第十四位。据史载,大陆郭姓迁居入台始于明末清初,最早是福建和广东两地的郭姓后代,随大陆人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成行于台的,以后入台郭姓日渐增多,遂使郭姓在台世代相传。
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郭姓另外还有"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堂号。
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亦称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为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他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之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死时年仅38岁。
郭
璞: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汉游侠。折节以俭,以德报怨。
郭
纵: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因经营铁冶炼铸造业而成为巨富。
郭姓来源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来源于虢氏,出自姬姓。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8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46%。
郭氏来源:
一、“禹乘二龙,郭支之驭”,相传大禹有两个护卫驭手叫郭哀和郭支,他们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郭姓人。《姓氏考略》:"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这么说来,郭姓是早在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的。
二、出自姜姓。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义》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齐国公族有东郭氏,西郭氏,南郭氏,郭氏等。现在郭氏的大宗都是这一支。
三、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在虢国故地今三门峡市区,有一自然村名叫“郭氏源头村”,据《陕县志》记载郭氏源头村是郭姓的发源地。
四、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五、出自古郭国。
六、朝鲜族郭氏,韩国朝鲜族郭姓来源,属于汉姓夷化为氏。朝鲜族郭氏,出自宋朝时期的郭祥,另外,还有一宋朝时期的郭镜,韩国郭氏,现在有七个本贯:凤山郭氏、善山郭氏、清州郭氏、海美郭氏、玄风郭氏、苞山郭氏、永川郭氏;著名人物有著名**导演:郭在容 韩国郭姓也属于中国东渡朝鲜半岛归化姓氏,源于中国。
郭姓族人最初的发源地当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先秦两汉时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主,“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为后来郭姓人繁衍播迁的主要支源,逐渐在阳曲、冯翊、华阳、京兆(今陕西省西安附近)、中山(今属河北省)、彭城(今江苏省徐州)、馆陶(今属河北省)、曲沃(今属山西省)、河内、广平、邯郸、河东闻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战祸的大批南下迁徙者,郭姓人开始在浙江、江苏等地散居,南迁者尤以太原郭姓为多;隋唐时期,山西、山东以郭姓为第一大姓。这一时期,除战乱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外,还形成以华阴郭子仪为始祖的汾阳(今山西省静乐一带)望族。后汾阳郭姓后裔嵩入闽成为福建郭姓始祖;从五代到宋元时期,随着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迁,由此,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明清时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国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
郭姓的由来
一、得姓渊源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5、出自古郭国。
二、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
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
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四、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亦称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为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他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之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死时年仅38岁。
郭 璞: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汉游侠。折节以俭,以德报怨。
郭 纵: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因经营铁冶炼铸造业而成为巨富。
郭 泰:东汉时儒林领袖,在郭姓中与郭子仪齐名。
郭 玉:东汉时广汉人。与华佗齐名的神医。
郭 威:后周开国皇帝。
郭沫若: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学者,不仅是一位值得郭姓引以为荣的人物,而且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姓郭的我最喜欢3个人。
文的是郭嘉:他死的时候,曹操痛哭不已,犹如丧失左右手臂,后来,曹操惨败于诸葛亮的时候,当着所有文武官员谋士的面说,如果郭嘉还在世,我何至于此,让所有魏国的谋士和官员面有惭色,无地自容。郭嘉和诸葛亮两大天才智囊,没有真正的作为对手交手,是三国时代最大的遗憾。他是一个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人。
文武俱佳是郭子仪,他是拯救大唐的伟大的军事家和千古名将之一,是历史上仅有的几个从来没有打过败仗的将领,他出现的地方战局马上改变了,不论安史叛军怎么用计终究无法击败他,最终保住了大唐岌岌可危的江山。
郭姓的由来
一、得姓渊源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5、出自古郭国。
二、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
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
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四、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亦称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为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他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之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死时年仅38岁。
郭 璞: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汉游侠。折节以俭,以德报怨。
郭 纵: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因经营铁冶炼铸造业而成为巨富。
郭 泰:东汉时儒林领袖,在郭姓中与郭子仪齐名。
郭 玉:东汉时广汉人。与华佗齐名的神医。
郭 威:后周开国皇帝。
郭沫若: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学者,不仅是一位值得郭姓引以为荣的人物,而且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姓郭的我最喜欢3个人。
文的是郭嘉:他死的时候,曹操痛哭不已,犹如丧失左右手臂,后来,曹操惨败于诸葛亮的时候,当着所有文武官员谋士的面说,如果郭嘉还在世,我何至于此,让所有魏国的谋士和官员面有惭色,无地自容。郭嘉和诸葛亮两大天才智囊,没有真正的作为对手交手,是三国时代最大的遗憾。他是一个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人。
文武俱佳是郭子仪,他是拯救大唐的伟大的军事家和千古名将之一,是历史上仅有的几个从来没有打过败仗的将领,他出现的地方战局马上改变了,不论安史叛军怎么用计终究无法击败他,最终保住了大唐岌岌可危的江山。
科学家就是郭守敬了----
姓氏起源:
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聚集地:
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以后并有部分人从台湾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台湾郭姓以台南最多,次为台北和嘉义。在台湾百家姓中名列第十四位。据史载,大陆郭姓迁居入台始于明末清初,最早是福建和广东两地的郭姓后代,随大陆人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而成行于台的,以后入台郭姓日渐增多,遂使郭姓在台世代相传。
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郭姓另外还有"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堂号。
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亦称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为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他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之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死时年仅38岁。
郭 璞: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汉游侠。折节以俭,以德报怨。
郭 纵: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因经营铁冶炼铸造业而成为巨富。
满族姓氏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646姓,又记谱外33姓,加起来有679个姓氏之多。
综观多音节满族姓氏的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1、以地名为姓。
以所居地名为姓氏如:完颜、瓜而佳、钮钴禄、舒穆禄、宁古塔、乌苏、爱浑、萨哈拉察等等。
2、借用汉族姓氏。
在满族六百余姓氏中,有马佳、佟佳、黄佳、齐佳、董佳、杨佳、鲍佳、方佳、姚佳等等。光看头一个字,其与汉族姓氏多么相似,来源于汉姓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考虑“佳”“家”同音,则变成马家、佟家、黄家、齐家、董家、杨家……,这些满族姓氏借用了汉族姓氏是无疑的了。
3、随意取姓。
形成满族共同体的某些血缘集团取姓氏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
西林(觉罗)——精快之兵
阿哈(觉罗)——奴仆
额尔吉——俘虏
多尔衮——獾子
叶赫——盔顶托子、白麻
图门——万
布希——无毛鹿皮
……
总之,满族的姓氏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后来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原来的多音节姓氏,而冠以汉字姓氏,皆为单音字。
例如著名的满族八大姓: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钴禄氏。改成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满族多音节姓氏逐渐改为单音节汉字姓氏,一般是根据其多音节中第一音节汉字谐音的形式出现,但也有是取其原多音节姓氏的满文字义为单音节姓氏,如:爱新觉罗——金;图门——万;宁其古——刘(六)等。
后氏族繁衍,分支渐多,或取不同汉姓间或有之。如清末民初,爱新觉罗氏嗣分衍,所取汉姓由少及多,主要有:金、肇、赵、罗、艾、德、洪、依、海等。
满族人的命名,在其入关前,有着强烈的随意性,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为人的名字,信手拈来毫不考虑。如:
多铎——胎。努尔哈赤十五子。
阿敏——后鞍桥。舒尔哈齐长子。
费扬古——最小的儿子。
岳托——呆痴。代善长子。
似此等等,在满族人名中俯拾即是。但入关后,满族人取名字渐习汉俗。其取名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辈分规范化。如康熙之子以“允”字始;雍正之子以“弘”字始等。
2、注重字义。这方面例子极多。
3、以数字为名。如:四十一(多铎六世孙)、六十八(阿拜五世孙)。
4、崇佛取名。如:普照、铁保、观音布等。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族的谱书即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国史难以巨细无遗,家史则能细致入微,正可国史、地方志的不足。因此,家谱同史、志一样,有一定的“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
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前,女真人的社会活动基本单位是“穆昆”氏族组织。到了努尔哈赤时,开始逐步以牛录代替“穆昆”,成为社会的基层组织。清八旗制度确定后,原来的哈拉穆昆组织迅速分化,被固山牛录(八旗组织)所代替。因在清朝八旗制度中人丁身份地位、官职的承袭,都需要宗谱作凭证,所以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谱书显得尤为重要。
在清代满族几乎家家修谱,是满族家谱的鼎盛时期。满族修谱曾出现四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康乾盛世,这正是国家安定、经济腾飞、人民安居乐业的反映。第二次是在嘉庆年间,当国内战乱平静时,人们盼望大清王朝的中兴,因而修家谱又出现高潮。第三次修谱高潮出现在清晚期光绪年间,人们的心理与第二次相同。第四次高潮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鼓吹满蒙自治,建立傀儡政权时期形成的。现在,新修谱书已成风气,许多满族人家用家谱记载家族历史,并用家谱对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一般满族家谱,分为两种。一种为编撰成册的称为谱书。一种为只记宗族中本支世系或本始祖下的几支后裔的名单称谱单及专用于春节期间祭祀的宗谱单。满族谱单,一般是写在高丽纸上的,或是写在白细布上的,还有写在牛皮上的。较多的一种折子式的家谱叫谱折。谱书记载的内容较为丰富,一般有如下内容:1、谱序;2、宗派;3、世系源流;4、家法家规;5、祭祀规则;6、文牍(遗嘱、契约)等;7、人物传;8、大事记;9、图谱;10、谱注等。
谱书中的宗派篇,即行辈排字歌,俗称“范”字,是谱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有8字、10字、20字、28字句,成诗体,是同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爱新觉罗皇室至康熙朝始仿汉族宗谱定拟字辈制度。玄烨共35皇子,前后换过“承”、“保”、“长”。这一现象,反映了满汉两种文化交融时期,人们兼而采之,难做取舍的心态。康熙二十年后,玄烨才按“胤”排辈,为皇子命名。以后分别为: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图谱和谱注是谱书的主要内容。图谱即世系,亦即世派。用于区别世系,所以只列男性姓名。谱注即世表、年谱,亦以男性为中心。女子入谱不占独立一格,只能在其父母名下书写名字,适于某家。
研究满族家谱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满族家谱是研究满族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研究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宗族制度、地方史的珍贵资料。它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是因为家谱主要记述某一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移和婚姻情况,家庭成员在科举、宫封名溢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及家族的管理、教化族众而制定的族规、族法等。因此,家谱是一种能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载籍。
有谁知道郭家家谱
本文2023-10-03 06:37: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2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