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战将徐达被毒死后,其子女的结局如何?
《明史》记载了徐达的确死于背疽,但并无朱元璋派人赐食一说。明朝中叶有一本专讲明初故事的野史笔记《翦胜野闻》才有这个赐食记载,但是并没有说是什么食物。按《四库总目提要》的说法,《翦胜野闻》“书中所纪,亦往往不经”,并不可靠。清赵翼《廿二史札记》转述了这个故事,才说是“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虽然赵翼本人认为这是“传闻无稽之谈”,但“徐达吃蒸鹅而死”却从此成了一个表现朱元璋阴险毒辣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
徐达是怎么死的?
相传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但皇帝所赐,又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後全身溃烂而死。
另一说法是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偏赐烧鹅,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而死。
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好一个忠臣!
徐达被毒死后,其子女的结局如何?
徐达的四个儿子,次子徐添福因病过早夭折,剩下的三个儿子存活下来。
一、长子徐辉祖
徐辉祖是徐达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他颇有其父之风,不仅在带兵打仗上极有建树,也对帝王忠心耿耿。在朱元璋祭日时,按照惯例燕王朱棣之子当进宫祭祀,此时的燕王已有谋反之心,徐辉祖便建议朱允炆趁机将这三人扣留,以免放虎归山。可是当时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心疼外甥,屡次求情。朱允炆一时心软将他们放回,日后他们果然成为朱棣的左膀右臂,在靖难之役中出力极多。
在的靖难之变中,徐辉祖一直不肯投降,坚持带兵抵抗。后来朱棣称帝,徐辉祖宁愿入狱也不肯认他为君。由于徐家有子孙免死的铁券而幸免于难,所以徐辉祖只是被革职。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但关于他的事迹已经鲜有记载。
二、四子徐增寿
四子徐增寿与长兄一样,是靖难之役的受害者,但他支持的是朱棣,他曾多次暗中告密。当时劝说朱允炆放走朱棣之子,通知外甥逃走,都是他所为。但是在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十分恼怒,捉拿他进宫兴师问罪,后来他被朱允炆当场诛杀,他的儿子在朱棣继位后袭爵。徐增寿的后代一直到崇祯当政时仍然活跃于朝堂之上,第九代后人最后在城池沦陷时,被贼人所杀。
三、三子徐膺绪
关于他的叙述虽少,但却只有他却能善始善终,一路升迁。后来世袭了指挥使一职,在二十年代时他的墓葬还被发现,可见生活并不艰难。至少比起三个兄弟,他的命运要更好一些,没有性命之虞。
那么徐达的后人现今如何?
总的来看,徐达的后人其实就是后来徐膺绪这一脉发展的还算不错。
其他的,徐辉祖和徐增寿后代发展的并不好。特别是徐增寿,虽说他死后被朱棣追封为武阳侯,他唯一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的爵位,但因为其后来生活极度奢侈被人告发,朱棣下令将他贬为了庶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两年江苏如东发现了一位姓徐的老人,老人已经有八十岁高龄了,名叫徐永德,自称是徐达的后人,而这也是他在无意之中发现的。
发现经过则是,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老人去同村的徐永泉家中做客,在徐永泉家中看到了一本家谱,他的父亲和祖父名字居然都写在上面。
随后,在徐永德刨根问底之下,得知这本家谱最早编篡于明朝,而他们就是徐达的后人,不过至于是那一支已经无从考证了。
而且徐永德确定,他们这一辈已经是家谱上第二十二代人了,也正是因为朱棣的靖难之役,他们才搬到了如东。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徐达的后人不可能只有他们这些人,至于其他的去了哪里现还没人知道。
结语
徐达是明朝最优秀的将领,他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做起,跟随朱元璋出身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深通兵法,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中的最高峰!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他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风云百世的名将。
而他的传奇经历与赫赫战功也告诉我们: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明朝的天下并不是朱元璋一个人打下来的;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和以往的开国皇帝一样,广封功臣。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开国六公爵,这六公爵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以及魏国公邓愈。
但是朱元璋虽然很优秀,但是在 历史 上的名气似乎不是很好,生性多疑且掌控欲极强的朱元璋,除了设立锦衣卫以监控百官外,还给了言官们极大的权力;总之,只要谁让朱元璋起了疑心,不管是不是有真凭实据,那个人的好日子就算是到头了,能保住一家老小的命就要感谢朱元璋大发善心了。
而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这一点上,比起朱元璋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开国六公爵作为对明朝的建立功劳最大的六位大臣,他们和他们的后代结局如何呢?正儿八经地来说,在朱元璋父子的联合打压之下,就没一个过得好的,现在这里就来看看到底有多惨吧。
李善长是朱元璋钦定的开国第一功臣,在分封功臣时,除了将李善长比作萧何,更是赐予丹书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但是后来如何呢?李善长恃宠而骄,惹得朱元璋很不痛快,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六岁。而李善长的长子李祺因驸马身份得以免死,但仍是被流放了,包括朱元璋自己的女儿,这也是够狠的。
徐达是公认的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是朱元璋最信任、最倚重的心腹大将,毕竟徐达是与朱元璋的儿时好友;当然,徐达的能力也是极为卓绝,一生战功赫赫。徐达一生小心谨慎,而且为了避免让朱元璋猜忌自己,更是不惜自污(败给王保保),所以最终徐达得以善终。徐达有四个儿子,长子徐辉祖在靖难之役时因抵抗朱棣,战败后被禁锢,并离奇病逝;四子徐增寿因暗通朱棣,被建文帝所杀,三子徐添福早夭,唯有二子徐膺绪传承了下来。
原本郑国公应该是常遇春才对,常遇春是朱元璋一统天下期间战功和地位仅次于徐达的武将,是朱元璋最倚重的左膀右臂;但是在北伐蒙元撤军途中,常遇春在军中暴卒。朱元璋在广封功臣时,有感于常遇春的功劳,所以将常遇春的长子常茂封为郑国公,这常茂也算是悍将,却在北伐时和冯胜闹矛盾,被朱元璋贬至广西龙州;而常遇春的儿子常升,据说因参与“蓝玉案”被杀;三子常森生平不详。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骁勇善战,是著名的将领、谋臣,非常的朱元璋的信任和器重,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在病逝后,其子李景隆继承曹国公爵位,建文帝对李景隆也是颇为器重;在靖难之役后,朱棣对李景隆也是极好,列于群臣之首;但第二年就被朱棣削爵圈禁;次子李增枝后来也被朱棣圈禁,幼子李芳英缺乏记载。
冯胜是冯国用的亲弟弟,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在冯国用去世后,冯胜袭其官职,典掌亲军。这冯胜也是个厉害人物,屡立战功,朱元璋曾评价他“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冯胜居于第三”;在北伐蒙元时,因“胜功最多”,遭朱元璋猜忌,最终被赐死,而且还剥夺了他儿子们袭爵的权力,当然也没有受到重用;不过也算幸运了,好歹家族保存了下来,据说冯国璋就是他的后裔。
邓愈天生魁梧,勇武过人,16岁就领兵抗元,后率部下投奔朱元璋;无论是在朱元璋的统一战争还是在后来的北伐蒙元期间,邓愈都立下赫赫战功,加上他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故而功著一时;邓愈因开国之功受封卫国公,子孙世代承袭,至其子邓镇时受到李善长牵连,夺爵被杀。明世宗时邓愈五世孙邓继坤以功臣后续封定远侯,仍获诰券。卫国公历一世一代;申国公历一世一代;定远侯共历五世五代,至明亡而绝。
总的来说,以上六位开国公爵中,就邓愈的结局是最好的,虽然长子受李善长的牵连被杀,但他的子孙好歹传承了下来,直至明朝灭亡。前面的李善长虽然功绩卓著,却落了个夷三族的结局,虽然有自身原因,但其实李善长罪不至死,最多也就恃宠而骄而已;而徐达的后代完全是被朱棣所害,但幸运的是,在徐达的孙子辈时,又被复爵了;常遇春和李文忠的后代大致也差不多。
1332~1385,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少有大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次年,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次年,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7000余人。二十一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升中书右丞。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阳湖之战中,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杀1500人,士气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 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开封)。继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闰七月,移师北上,连克卫辉(今属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会诸军于临清(今属山东),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迫元顺帝北走。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 (今山西沁阳)等地。时闻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引兵出雁门将攻北平(今北京),遂与诸将商议,运用批亢捣虚战术,乘其不备直捣太原,迫扩廓回军救援。旋选精兵夜袭其营,迫扩廓率18骑遁,俘降4万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挥师入陕西,迫元将李思齐降,斩元将张思道,陕西平。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俘元王公、将领以下86万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镇守北平,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五年,与左、右副将军李文忠、冯胜,各率5万骑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轻敌冒进,至岭北(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遭北元军伏击,丧师万余(一说数万)。次年,复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戍守边防。 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徐达朱元璋的故事
徐达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对于帮助自己打下天下的诸多功臣抱有极其强烈的戒心,某日,朱元璋再次召见徐达下棋,而且要求徐达拿出真本领来对弈,徐达只得硬着头皮与皇帝下棋。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胜负,正当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自鸣得意时,徐达却不再落子。
朱元璋得意地问道:“将军为何迟疑不前?”
徐达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答道:“请皇上细看全局。”
朱元璋仔细一看,才发现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被徐达摆成了“万岁”二字。朱元璋一高兴便把下棋的楼连同莫愁湖花园一起赐给了徐达,那座楼便是后来的胜棋楼。
虽说朱元璋将花园赐给了徐达,但徐达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皇帝对他的猜忌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愈加强烈。
一日,另一明朝的开国元勋常遇春在出征之前来看望徐达。故友来访,徐达自然高兴,不禁想起了往日的戎马生涯。再想想现在虽然贵为丞相,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徐达感慨万分,便用花鼓戏的调子即兴唱起了歌谣。
这歌谣中的歌词便是徐达根据莫愁湖畔的3种花(当时莫愁湖花园中主要种有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现场编写的,3个昔日的战友、今日的同僚便一起合着花鼓戏的调子唱了起来。
三种花代表“名利权”
“你们一定要注意徐达所唱的歌词。”扎西刘拿出了一个本子,上面写着茉莉花的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首歌词是最普遍、最古老的,也是何仿当年采风时听到的原唱歌词。”除此之外这首歌词还有一个深刻含义,它反映了徐达当年复杂的心情。“歌词中所提到的3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茉莉音moli,根据谐音读“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意思是要淡薄利;而玫瑰象征富贵,如果你要想拥有宝贵,则要受到惩罚。
“名、利、权虽然都是好东西,可我‘有心来采’,但却会受到‘看花人骂”。”这里的“我”是指徐达,而“看花人”就是皇帝朱元璋。就这样,基于花鼓戏调子之上创作的《茉莉花》开始在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广泛的传唱,成为了明王朝的代表之一,也就成了当时的国歌……
徐达之死
相传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但皇帝所赐,又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后全身溃烂而死。另一说法是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偏赐烧鹅,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而死。
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好一个忠臣!
徐达是明朝最优秀的将领,他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做起,跟随朱元璋出身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深通兵法,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中的最高峰!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他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风云百世的名将。
而他的传奇经历与赫赫战功也告诉我们: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大明第一战将徐达被毒死后,其子女的结局如何?
本文2023-10-03 06:28: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62675.html